回覆列表
  • 1 # 博雅學齋

    這種孩子講道理沒用,棍棒伺候。同時跟著老師的步伐,給孩子預習複習。如果有時間的話,每天讓孩子做30道口卡。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學習的每篇語文課文都要會背,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為以後寫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能夠堅持到期中考試或期末考試。他的成績一定有所提高。,這樣他就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了,以後就好辦了。以後,就不用你費心了。那自己就會學習了。如果你感覺計劃比較長,你可以穿插,讓孩子有成就感。當他做計算題的時候,第一次,錯了五個。第二次如果錯了四個,你就要,表揚他。讓他即使有成就感。

  • 2 # 承昊作文

    棍棒加紅棗。孩子一定要打,但不能一味地打。犯錯誤要及時打,要打事不打人,一定要先打,要及時地把道理給講清楚。切記,打孩子不是解父母的氣,是讓孩子長記性,要給孩子立規矩,不能這麼做,還要給孩子講道理,為什麼不能這麼做,還要給孩子樹榜樣,父母也不這麼做。

  • 3 # 白沙踏歌隊

    8-9歲的孩子,正是豬狗嫌的貪玩時期,孩子自控能力不夠。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道德意識正在形成,管教需要更加謹慎,而不是一味打罵,增強孩子的自我判斷能力很重要。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新3年級了,經過2年級學習成績的兩級分化,孩子學習成績已經比較穩定,要麼成績一直突出,要麼成績一直中不溜,么妹一直成績較差。你不打罵,他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也期待成績上獲得自信。

    一般三年級的孩子,能夠自己定製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能“虎頭蛇尾”的執行幾天了,只是孩子的進步。

    只要父母及時矯正,積極協商談判,孩子也願意放下電視,看會書,寫會字,但是一旦父母離開,又開始坐不住,回到手機上。

    陪伴,對不愛學習,貪玩的孩子,很重要,和1-2歲學習行走一樣,沒有良好學習,生活,運動等習慣的孩子,需要父母陪伴,鞏固自我意識。

    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看書,一起拉琴,一起寫作業...

    孩子無路可逃,只能學習。

  • 4 # 寒石冷月

    三年級的兒童正處於玩伴期,凡是心思不在學習上的孩子,每天總是玩不夠,這樣的孩子現在還真有不少哩。尤其原因主要是家長忽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導致孩子分不清做事的主次和輕重,如果沒有好的管教方法,極容易讓孩子厭學,甚至過早輟學,怎樣應對貪玩不愛學習的現象呢,下面我給家長几點建議:

    第一,讓孩子清楚何時能玩兒,何時必須要完成學習任務。一天之中,對於孩子來講,重複的事情就那幾件,吃飯、睡覺、學習、玩耍、閱讀等。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這些重複性事件,而後教孩子分清什麼時間段該幹什麼事,讓孩子去排列順序。再教孩子根據事情的重要性排列順序,這樣孩子就知道一天之中,事情的排列順序,以及事情的輕重緩急了。

    第二,讓孩子清楚家有家規,家規就是做事的依據。管教必須要伴有獎懲,做好了有獎勵,做不好就要有懲罰,這些恰是給孩子立規矩時涉及到的內容。現在在很多家庭裡,家長就缺乏給孩子立規矩,完善家庭規則的意識,你每天只靠嘮叨和催促,甚至是批評與打罵,絕解決不了問題,因為你的做法沒有任何依據,孩子不服!

    第三,重要的事絕不能被玩兒佔用,否則要受到懲罰。不少孩子對玩兒和學分不清楚,常常是玩不夠,到了該學習的時間磨蹭拖拉不去,好不容易進入學習環節了,卻又邊寫邊玩兒,結果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理性的家長必須要明確告知孩子,如果你不能在該學習時靜下心來,那就面壁反省去,媽媽(爸爸)就拿著家法(戒尺)在你身後。什麼時候你想清楚了,該認真安靜地學習了,才能結束面壁反省的懲罰。

    第四,學習要與吃飯掛鉤,讓孩子體驗捱餓的滋味。我曾經給一些家長建議,如果你的孩子放學後回家一玩兒起來收不住心,不願意寫作業,那好辦,就把寫作業放在吃飯前,什麼時候你寫完了,什麼時候才能吃飯。如果超過規定時間還寫不完,就乾脆取消你今天吃飯的權利,看你怕不怕餓,一頓不行就兩頓,一天不行就兩天。只要家長堅持原則,幾天下來孩子就知道厲害了。

    第五,要正向激勵與引導孩子,幫孩子算算時間帳。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夠聰明,而是家長太笨不願意動腦筋。就如上面給你的方法,你先試用,讓孩子說說他的感受,而後再引導。如問孩子,認真寫作業學習好,還是餓肚子好?你認真寫作業花的時間少,還是邊寫邊玩花的時間少?認真寫作業是不是可以為開心玩兒節省出更多時間?

    總之,幫助孩子建立起有節奏的生活規律,有合理的家庭規則做為獎懲依據,有正向的激勵與引導,再加上家長堅持原則絕不給縱容孩子,你會發現孩子慢慢就改變了懶散的生活狀態,只要生活狀態好了,學習態度會隨之改善。

  • 5 # 停用賬號0a

    10左右的孩子已經什麼都懂了,對於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處於好奇心的時候,也是比較好動的時期,這個時候作為家長要及時的規避這些現象,既不要死讀書也不能玩心太重!

    1.讓孩子清楚讀書的重要性

    現在的孩子不是不明白事理的,可以先跟孩子耐心的講一些道理,比如說讀書可以讓人跟你聊天起來很有內涵,讀好書了以後可以選擇自已喜歡的生活等等。

    2.規定時間完成學習任務,完不成就扣零花錢或者少買玩具

    規定好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學習,監督堅持一個月,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完成了基本的學習任務,你可以出去玩或者做自已喜歡的事情,而完不成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3.引導孩子的興趣,樹立良好的習慣

    這個時期的孩子大多數會表現出對哪方面感興趣,比如喜歡看課外書,喜歡舞蹈、書法等等,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去加強且支援他的興趣,在學習課文以外的知識外,拓展一個好興趣,這樣會讓孩子在學習中從中得到樂趣

    對於不愛學習的孩子,家長更需要多點耐心去引導,不要不寫作業就打就罵,這樣讓孩子出現厭學的情況

  • 6 # 蘇小妮

    三年級的孩子,年齡大概在八九歲,以前人經常會說七歲八歲貓狗都嫌,就是說這個年齡的孩子正是玩的年紀,玩是他們自然的天性。

    作為家長來說,當尊重孩子的天性,給他玩的時間和空間。如果你一味地壓制他們玩,反倒會讓他們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每天給他適當的時間讓他舒展個性,稍微玩一玩,或許對他們的學習會有幫助,有助於他們放鬆和開拓思路。

    不要因為孩子上了小學了,就放棄了他們所有的玩的時間,剝奪了他們玩的權利。對這樣年齡的孩子,應當採取學玩相結合的辦法。而且父母不要將孩子定性為:你整天就知道玩。而是提前跟他約法三章,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玩。如果作業做得快,可以增加玩的時間。反之,如果作業沒做好,就適當縮減玩的時間,甚至是因為他表現不好取消玩的時間。

    這樣賞罰分明,對孩子堅持某種原則性,讓孩子覺得你是說話算話的,時間長了,他也會按照你的規定來做。

  • 7 # 追逐希望

    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首先從家庭說起,如果家庭沒有看書的習慣而是手機、電腦、電視為伍,肯定是影響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看書,或者老同一本書,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榜樣!

    其次可以投其所好,但是要有時間限制和獎懲制度(良性機智),切記不可武力解決!

  • 8 # 首都父母學堂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學習也是一樣的,學習無定法,貴在得法!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得法呢?也許我們能找到規律。

    其實孩子天生就是愛學習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新手媽媽們一定會發現孩子們成長的共性:

    0-2歲:

    對身邊的一切都好奇,不是用嘴咬一咬,就是用手摸一摸;

    2-5歲:

    這可是個讓所有家長都頭痛的年齡啊,幾乎每一個孩子在這個階段都會問:為什麼月亮是圓的?為什麼花兒是紅的?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這個詞就像緊箍咒一樣,天天圍繞著家長們。

    這些都是孩子天生愛學習的表現,這種表現最初都叫好奇心。但是很不幸的是,很多家長會無意間將孩子的這種好奇心磨滅。

    比如,家長們不耐煩的時候經常會說:你別問了!你能不能安靜一會!你怎麼那麼多問題!等等......

    那麼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呢?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關於這個問題,有些家長說了“我保護了呀,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問什麼答什麼。”

    親愛的,那不是保護好奇心,那是溺愛!其實簡單兩步就可以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啦!

    1.用建議的方式替代直接的回答

    試試這樣的句子:

    “你要不要用這個方法試試看?”“這個問題問得好,你覺得是為什麼呢?”

    這樣不但可以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方向,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不至於讓孩子對這個問題產生恐懼,或者輕易得到答案,就漸漸不願意提問了。

    2、陪孩子一起找出問題的答案

    “為什麼那個飛機屁股那裡是紅色的?”

    當聽到類似無厘頭的問題,父母內心一定很崩潰吧,但要是認真,你就輸了!

    我們可以故弄玄虛一下,“哇,這個問題問得真好,你覺得是為什麼呢?”

    孩子可能會想一想,然後給出一個不靠譜的答案,但起碼能讓他養成愛思考的好習慣呀。然後我們再陪著孩子翻閱資料,查詢答案。

    引導孩子勇敢探索

    國外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毛衣為什麼不能用熱水洗?

    有一天老師講毛衣是不可以用熱水洗的,只能用冷水洗。回到家後孩子就問媽媽:“為什麼毛衣不能用熱水洗呢?”。

    媽媽答不上來,於是和孩子查詢資料發現,原來毛衣都是用羊毛做的,羊毛遇到熱水就會發生變化。

    於是孩子繼續問道:“那羊毛會變成什麼樣子啊?”

    這下子可愁壞了媽媽,聯想了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但是普通人家哪兒有顯微鏡呀,於是想到了可以找政府借。於是讓孩子給政府打電話,沒想到還真借到了顯微鏡。

    你看,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之外,我們更要引導孩子近一步地探索,漸漸地你會發現,孩子更加愛鑽研,愛學習,並且越來越主動了。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重身教!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犯錯誤,最經常犯的錯誤就是糾正和教導

    前段時間網路上流行一個段子:大人教孩子念動物名,念大獅子的時候,孩子總念成“大西幾”,小海豚念成“小海疼”......

    大人反覆的糾正孩子的發音,孩子反覆的唸錯。網友們爭相模仿孩子軟糯的發音,可我卻在思考,這樣去糾正真的有意義嗎?當你不斷地去糾正,不斷地去教導孩子按照統一的模式發音的時候,其實已經傷害到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了。

    孩子自身有模仿和學習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比任何成年人都要強,只要家長自己做到發音標準,言行得體,孩子自然就會模仿,並且自我糾正了。

  • 9 # 平涼家長之家

    家長邀答孩子上三年級,特別不喜歡做家庭作業,家長應當怎麼辦?

    答:謝邀。三年級小學生不喜歡學習或做作業,如果是偶爾一次則可以歸結為小孩子生理和心理成長過程中的小叛逃。可是,如果是長期不喜歡呢?這種“不喜歡學習和作業”的病怎麼得的?一個孩子喜歡學習和做作業,或者不喜歡學習和做作業,歸根到底,是家長綜合素質與付出心力的競爭。而家長綜合素質與付出心力在孩子學習和做作業積極性上的具體體現,只有一條標準:是否做到“有效監管”!

    何為對三年級學生學習及作業相關的“有效監管”?

    1、“有”。“有”至少包括兩個層面:“有時間”監管、“有能力”監管。

    一是“有時間”監管。

    “有時間”監管,即指家長在孩子一年級正式入學之後,是不是從自己每天日常時間中,分割了特定時間陪伴和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生活——關鍵詞有二:“特定時間”、“適應”。這意味著家長陪伴並培養孩子學習習慣所應當付出的時間,每天都得像一日三餐一樣,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給予高度專注的高質量陪伴,直到這種有家長陪伴情形下的生活作息及習慣成為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基本成分。

    二是“有能力”監管。

    “有能力”監管,不只指家長是不是有足夠底蘊、足夠知識能力和足夠家教技能,更是指家長個人生活方式、眼界心胸及品行素養等。

    簡單點概括,無非一個“德”字。家長可以沒上過大學甚至可以不識字,家庭可以不完善甚至缺房缺錢,但家長日常行為處事絕不可“缺德”,家長身正心正,則孩兒身正行正——一個不缺德、不缺愛的孩子,他即便不喜歡學習或做作業,但該做的事照樣會做得很漂亮。就像曾經的我們或如今的學霸們,就必定喜歡學習?不過是“不那麼做不行”的責任驅使罷了。

    2、“效”,最重要是指“家長資質”的含金量。

    人們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需要有資格證書,而“家長”這個職業,雖然法律規定上沒要求必須得有資格證書,但事實上,“家長”這個職業是全世界所有職業中對綜合素質要求最高的,所以家長們自己絕不能沒有“家長資格證”的意識。如何讓自己“家長資質”的含金量高一些、再高一些呢?

    一是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有效學習。

    從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包辦”與“放養”之間度的把握,到孩子日常行為、學習習慣等點點滴滴的矯正與培養,都可以彼此交流學習。將別人家養育孩子過程中經過實踐檢驗的好方法“拿來”並根據自家孩子個性予以改進,將自己家養育孩子過程中經過實踐檢驗不好的方法“剔除”並矯正。

    二是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有效合作。

    家長與學校之間暢通的良性合作,對孩子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的動態、及時監控特別重要。三年級小孩子心性不定且非常敏感,在大人看來一丁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件或小情緒都有可能會將孩子徹底壓垮,家長與學校有良好的溝通渠道,就能隨時掌握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態及情緒狀態,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無縫銜接,並透過比對孩子在學校與在家裡的表現是否一致等方式,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家長與老師保持緊密聯絡和配合,始終如一高度關注自家孩子的學習和作業情況,自然而然地,老師就會對這個孩子特別關注一些——這非常公平。如果沒有家長的全力配合,老師單方面的努力一則不會持久、二則效用甚微。

    三是家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有效學習。

    稍微有點責任心的成年人,如果有計劃準備要當人家的爸媽了,紮紮實實學學心理學和教育學便成了必備技能——絕大部分不喜歡學習、不喜歡家庭作業的小學生,跟其本人的智商關係不大,最主要是習慣和情緒的問題。

    小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歸結結底就要看家長把孩子的各種“情緒問題”解決的怎麼樣。小孩子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中、學習成長中所產生的挫敗感、受傷感、喪失感、自卑感等等負性情緒一旦得到清晰辨識和妥帖照顧,那麼,孩子的心態便會是積極的、樂觀的、向上的,學習或作業本身的難度根本就不是問題。

    3、“監”。“監”主要是指對做作業具體過程的動態督導和整體把控。

    “監”是指什麼呢?監督、監察及提醒、指導,主要是指對做作業具體過程的動態督導和整體把控。

    比如,孩子今天的語文家庭作業,從整體看,書寫公正程度?作業完成程度?作業完成質量?從細節看,筆畫是否完整?字句是否得當?標點是否正確?並據此準確判斷出有哪些是孩子完全掌握了的、哪些屬於半生不熟有待加強的、哪些屬於完全不懂不會的。

    然後,根據這一次作業反映出的這三種學習“結果”(請注意,這個結果是暫時的、動態的,家長千萬別把一次作業或一次考試看得太重,否則就鈍刀子割肉,孩子受不了必然反叛),對這次作業所屬課程的學習過程進行復盤,根據不同結果重新分配學習內容側重點、主與次及需要時間。完全掌握了的,第二天計劃出三分鐘時間進行復習;半生不熟的,作業當時或當天強化訓練,實現完全掌握,第二天分割出六分鐘時間進行復習;完全不懂不會的,作業當時或當天給予重點幫助和疏通,達到“半生不熟”階段即可。第二天分割出六分鐘時間強化練習並達到完全掌握階段,第三天分割出三分鐘時間複習。

    如此這般,每門功課、每次作業,家長都嚴格按照“兩個方面”(整體和細節)及“三個階段”(熟練、半熟、不熟)進行監管,並在每一天的執行過程中將方法逐漸教給孩子,在未來一個月、兩個月或者一個學期的指定期限內實現家長管控與孩子自主管控的無縫交接——如果孩子適應慢,家長管控與孩子自主管控的交接時間可以再拉長些,但一定要有明確期限。從小學一年級陪寫作業陪啊陪到高三畢業,這是蠢人才乾的事兒,家長自己的疲憊全拋開不提,對孩子學習心理和良好成長的抑制與傷害是後患無窮的。

    4、“管”。管是對學習過程及各方面習慣的培養要有目的、有計劃。

    管是指什麼呢?是家長的對孩子學習過程及各方面習慣的培養要有目的、有計劃。

    一是對孩子的學習和作業管理始終如一。

    有些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重視和管理虎頭蛇尾、時緊時鬆。這種忽緊忽松的、不能夠始終如一的情況,比完全放任不管還要糟糕。孩子是多敏感的小傢伙啊,你一忽兒嚴管,他看你臉勢不好、心情不好就表現很乖,學習和作業就抓得緊、抓得細;反之,這根皮筋如果沒有外力強行繃著了,當然就要反彈回去,甚至比沒有外力拉扯時反彈得更厲害——舊的壞習慣還沒改掉、新的好習慣沒有養成的這個斷檔期,就會成了監獄裡犯人的放風時間,對孩子的內在自主生命能量激發及學習習慣養成等極其有害。

    二是有規律的作息安排。

    尤其是對自律能力較差、良好習慣還沒養成的低年級小學生而言,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上學?放學之後幾點幾分到幾點幾分是娛樂時間?幾點幾分到幾點幾分做作業?幾點幾分開始準備第二天學習用品?

    諸如此類,把週一到週五的作息時間安排得細一些,並嚴格執行。週六週日可根據本週表現情況獎勵看電視和玩遊戲的時間,每天加起來最好不要超過一個小時,其他閒餘時間儘量多的帶孩子在戶外遊玩、實踐。

    三是家長頭腦中“教育理念及方法”的迭代升級

    同樣都是小學三年級學生,在同一個班級裡由同一個老師任教,學習成績為什麼會截然不同有好、有中、有差?除先天秉賦之外,其絕對主因是家長頭腦中“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是不是實現了有效地迭代升級。有的家長積極學習、高效行動、適度配合,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生活習慣及學習習慣;有的家長文化程度不高但德行不差,透過日常行為榜樣帶動,充分激發孩子的內在生命能量;有的家長明明能力有餘卻由於個人生活習慣不好、方法不得當等方面原因勉強應付、虎頭蛇尾甚至放羊吃草——成年人對“家長”這個職業的履職情況有了高、中、下之分,小學生學習成果便相應得到好、中、差三種結果。

    小結:最好的學區房是書房

    前次有個家長代表介紹經驗時候說,“當人們說這個孩子和那個孩子的不同的時候,其實最主要指的是這個家長和那個家長的不同!”實在是直指靶心!小孩子喜歡或者不喜歡讀書學習、喜歡或者不喜歡做作業,根本原因就在於家長們有形有質的“有效監控”;而有形有質的有效監控再怎麼厲害,到底比不上無形無質的“家庭氛圍”——最好的學區房是書房!家庭成員每天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固定地讀書學習,孩子從小小時候必然會耳濡目染,會把大量閱讀和認真學習當作一件天經地義、開開心心的事兒去做。大量閱讀對孩子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理解力和表現力的綜合提升之功不言而喻。

  • 10 # 霍霍說

    首先,小學三年級小學階段很重要轉折期,小學三年級是個坎,已在家長和老師中廣為流傳。

    這個時期是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質品德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逐步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自己的價值觀。

    學習是一個人的本能,孩子對新鮮事物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經常無師自通,如果孩子不愛學習,那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家長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家長要多關心孩子,多陪伴孩子,提高陪伴孩子的質量,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樣孩子才能聽取接受家長的意見。

    停止對孩子的責罵與抱怨,鼓勵孩子,多結予表揚,多給孩子積極Sunny的東西。

    多讚揚孩子的長處,在生活中孩子的付出多給予肯定及感謝,讓孩子感受到價值感。

    要建立孩子自主學習能力,多提醒,少過度干預,防止出現對立面情緒,提高孩子學習時間良好調節能力。

    學長和要及時溝通,給予孩子更大的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患者角度你贊成醫生拿多少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