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企宣達人

    建議幹這種活兒還是老老實實用高畫素的全幅單反,因為服裝攝影有時候是需要強調細節的,比如面料的紋理和質感。富士的微單無論是XH1還是X-T2,都是勝在色彩,而不在細節表現。另外,拍服裝燈光很重要,建議一定要用300W以上的影室閃光燈,別用什麼LED常亮燈。否則相機再好效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 2 # 91拍照

    如果在XH1和XT2之間挑選,肯定是XH1更加合適。

    前段時間剛好仔細試用了XH1。總體感覺這是一部基本達到專業級要求的相機。

    作為一個前商業攝影師,我覺得一定要打破微單不適合商業攝影的傳統觀點。

    XH1相比單反機有優勢的一個專案就是影片,它肯定會比單反機好。針對純靜態攝影模式,XH1也不輸給任何專業相機。它有非常強大的防抖系統,非常適合手持拍攝。這點對於時裝攝影是很重要的。手持就意味著靈活性更好。防抖系統都給與照片很高的成功機率。一幅高畫質晰度的照片不僅僅是畫素決定的,這裡面有防抖系統參與的話,會有很大的提升。

    如果對XH1有不解,請仔細看我的文章。文章比較長。

    “一個截幅,做的比全幅還重還貴。”

    “其他不說,價錢在半幅機裡算南波灣。”

    “塗抹感強、對焦差;給個不買大法的理由!”

    就連提供樣機的朋友都小心翼翼地告訴我:這臺相機定位有些尷尬,您是不是還願意試用一下?

    這篇文章會毫不避諱地涉及到其他品牌對比,涉及到富士的優點,也會直接揭示XH1的缺點,還請大家以包容的心態來看。

    全文較長,閱讀時間至少25-30分鐘。

    前些日子,有位好朋友來問我一件事。他給EOS40D買了一個24-105mm L鏡頭。買回來,不滿意了!鏡頭很好,機身殘幅!問我是不是要買全幅機。

    其實,我一聽就感冒了。我自己也不過是用用100D之類的相機。殘幅有什麼不好。你為什麼不喜歡?

    我想,很我這位朋友一樣,從心裡不喜歡APS的人大大的存在。有了24-70mm F2.8、24-105mm F4,心裡當然要罵上殘幅幾句?

    很正常!當我去佳能的產品目錄中找一個EF-S的高階鏡頭(給佳能殘幅機用的鏡頭群)中找一個紅圈鏡頭,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結果:1個也沒有。你要用優秀的鏡頭,買紅圈鏡頭,比如24-70mm F2.8,裝上APS-C相機,一看,廣角沒有了。心裡能不罵嗎?

    但是,你靜下心來,想想,為什麼佳能和尼康幾乎都沒有針對APS-C相機的高階鏡頭?原因如下:

    1. 就是希望你升級成全幅機

    2. 從光學角度講,廣角鏡頭,超廣角鏡頭的邊緣無需很高的像質,一般人的眼睛不會去注意的,從技術上,實際沒有理由提供很好的超廣角鏡頭。不論是全幅機還是殘幅機。EF-S10-18mm足夠好了,雖然不是L級鏡頭。

    3. 長焦端,APS-C相機完全可以用全幅機的高階鏡頭。70-200mm F4L之類的鏡頭實際上完全滿足APS-C相機的高標準要求。

    基於上面三點考慮,佳能、尼康、索尼這三大巨頭都沒有給APS-C相機設計專門的高階規格鏡頭。普及型的設計了一大堆,但是所謂的內行,不願意去購買。

    第一小節,結論一下:你罵殘幅機不好,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APS-C相機很難找到給它們配套的高階鏡頭,限制了相機效能的發揮。

    如今,富士給你設計了一個專門針對APS-C相機的系統,鏡頭群全部是針對APS-C相機的感測器尺寸設計的,高階鏡頭一大堆,你還說它不好。

    不難理解,底小了一截嘛。

    那麼我給您算算:

    請出著名的,大家都知道的像高公式 1/f=1/u+1/v,物高/像高=u/v

    以上:u是物距;v是像距;f是焦距

    請出全幅機的代表A7R3, 和殘幅機的代表XH1

    計算一下,假設裝50mm等效焦距鏡頭,每對畫素對應100米外的靶子,靶子的尺寸是多少?

    全幅機:焦距50mm,像距50.050mm,一對畫素高度0.009mm,對應靶子高度17mm,理論上全幅機的感測器能分辨100米外,8.5mm寬的線對

    殘幅機:等效50mm的實際焦距33mm,像距33.021mm,一對畫素高度0.0078mm,對應靶子高度23mm,理論上殘幅機的感測器能分辨100米外,11.5mm寬的線對

    全幅機從理論上分辨能力更強。但是相差的不多,僅僅區區3mm的差異。

    但是,很不幸,這一切都是理論值。實際中,受制於鏡頭的能力。讓我們把鏡頭的能力加入進去考慮一下:

    全幅機:焦距50mm,解析度設計理論值30線對/mm,對應成像高,每個線對在感測器上的像高是0.022mm

    殘幅機:等效50mm的實際焦距33mm,解析度設計理論值45線對/mm,對應成像高,每個線對在感測器上的像高是0.033mm

    轉換成100米開外對應的靶子高度:

    全幅機:66.6mm

    殘幅機:67.3mm

    兩者居然沒有任何區別(僅僅0.7mm的微弱差異)!殘幅機和全幅機,實際上在100米外的分辨能力都是可以分辨33.3mm寬度的黑白線條。

    這就是非常嚴格的解析度等效說!

    這個計算也非常嚴謹地解釋了,富士鏡頭的設計參考標準為什麼是定義為45線對/mm。

    那麼將一個理論上33mm的標準鏡頭設計成具有45線對/mm高解析度標準的鏡頭難不難?這個指標比全幅機的鏡頭解析度提高1.5倍。

    如果將鏡頭理解成一個光線壓縮器件,你就不難理解。鏡頭壓縮了前方的光線能量。APS-C的靶面小一些,單位面積上的能量就強大一些。單位面積光能提升了1.5倍,解析度自然提升了1.5倍。

    但是如果你用一隻給全幅機設計的33mm鏡頭,轉到富士APS-C相機上,單位面積光能沒有任何提升,解析度還是原來的,你就得不到這種等效解析度了。

    如果有興趣的同學,我推薦你深入看《當看到MTF曲線跳舞的時候,一切誤解都被解釋了。齊老師指導您如何開始設計一支MICRO FOUR-THIRD鏡頭》,看看我是如何設計一個半幅機的鏡頭,這樣會幫助你理解這個問題。

    至第二小結結束,我仍然沒有提到XH1機身的問題。因為我要澄清一個基本原理,只要有給APS-C相機專門設計的優秀鏡頭群,就可以完全忽略全幅、殘幅、半幅的概念。它們只是不同的相機制式。底的大小,其實與畫面的清晰度沒有什麼關係。

    解析度等效的原理,同樣適用於M43相機和中片幅相機。如果有機會測試,你會發現M43相機用高解析度模式完全可以得到和中畫幅相機完全一致的照片。理論會對應事實。中畫幅相機的鏡頭解析度和M43相機的鏡頭解析度等效,只不過畫素多一點。當M43相機用移動CMOS的方式來拍攝高畫素模式圖片時,實際解析度並沒有提升,但是畫素大大提升了,最終就可以輸出和中畫幅相機一致的照片。

    既然我已經把話題先扯到一個很遙遠的地方了。那麼我索性再多走幾步。順便解釋一下:畫素。同樣一塊尺寸的感測器,畫素越往高處走,其實可以理解為在進行更多的“細分”或者更多的“分割”,對於清晰度於事無補,但是對於列印輸出面積是有補助的。畫素高,不一定代表清晰度就跟著高(因為受制於鏡頭),但是列印輸出尺寸較大無疑的。同時,帶來每個畫素的光能損失;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手振位移量;再同時也對系統的計算量要求更高,散熱、處理速度等問題會跟著過來。所以,高畫素的相機必須輔以優秀的防抖系統和處理器,還要優秀的電源管理。

    這些,都與我後面要說的話題緊密相關。先打個伏筆。

    澄清了殘幅不殘幅的問題,我們可以正是進入本文的正題。既然,沒有殘幅這個概念,APS-C只是一個相機的制式而已。再既然,尼康、佳能、索尼不願意以APS-C這個規格(技術路線)來展開設計,APS-C這個圈子裡不能有自己的頂級專業器材呢?

    或許是無反相機這個概念還剛剛起步不久吧,在可靠性設計上都還比較保守,所以暫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專業級相機。

    或許,以APS-C這個規格(技術路線)來展開設計的只有富士獨一家,那麼一切只有仰望富士的工程師來突破了。

    而今天,我拿到的XH1就是對這個話題的最好回答。

    不像D850和D5還有明顯的代差,也不像5D4和1DX MK2有明顯的代差,XH1或許還夠不上完全意義上的專業級相機,但是至少至少,已經非常接近了。

    這裡我又要暫時叉開話題了。什麼是專業級相機?

    專業級相機的超級經典作品:NEW F1

    講2個故事。

    故事一:某電影鏡頭裝上5D2沒問題,裝上1D2馬上報警鎖死。為什麼?是因為1D2的自檢不透過,監測到鏡頭卡口異常。

    故事二:我出差去北京,在我們公司北京總部有一臺日本京立快門測速儀。我帶了一臺EOS-1N RS,一臺奧林巴斯OM-4TI,公司有徠卡R8、R6.2、M6。

    單測各級快門,手動狀態,逐級調整快門。

    標準曲線是一條45度斜率標準支線

    EOS-1NRS 從32秒到1/4000秒,幾乎和標準斜率曲線一致,是完全一致,沒有任何上下波動,就是一條直線。1/8000秒有輕微曝光不足。我這臺EOS可是已經有8萬9千次快門壽命的二手機。但是即使快門已經快接近精度壽命的極限了,還是如此精準。

    大家看看二手機的水有多深啊?

    就連我這樣的內行,在初入門的時候也不免吃藥。

    徠卡R8 從32秒到1/125秒,幾乎和標準斜率曲線一致,有輕微上下波動,從1/125秒開始到1/2000秒,上下波動增加,1/2000和1/4000幾乎都有輕微曝光不足,比EOS-1N RS嚴重一些。

    OM-4TI 從最低到最高快門,上下波動嚴重,速度1/125秒以上,誤差進一步加大

    徠卡6.2和OM-4TI幾乎一樣的表現,因為是機械快門。

    徠卡M6最差,快門誤差上下波動嚴重,沒有一級是精確的。考慮到它是最傳統的橫走式快門,也只能原諒它。

    第二次,測試了自動曝光結果。結果大家可以根據上面的結果去猜測了。

    同樣,各級別曝光下,EOS-1N RS幾乎毫無誤差;R8緊隨其後,有輕微誤差;OM4TI跟著R8;R6.2和M6沒有自動曝光,在手動曝光的情況下,誤差當然是比較大的。但是R8和EOS1的差異是如此明顯,令人吃驚。

    價格和效能,並不掛鉤。

    回到上海後,我去另外一家公司再次測試了一下尼康F3。結果讓我大跌眼鏡。雖然是膠質橫走快門,尼康F3的快門出奇的精確。除了1/2000秒外,幾乎和EOS1表現一樣。

    這就是專業級與準專業級相機的區別。

    所以,本文切入主題之前,還必須給大家釐清一個概念。那就是EOS5D4,850D就只值這點錢,他們與真正專業級產品的差異是很大的。

    順便我回答一下富士XH1定位的問題和售價的問題。

    如果參照EOS80D,XH1無疑是太貴了。但是對不起,XH1的設計參照不是EOS80D,它至少介於5D4和1DX MK2之間,至少是衝著5D4去的,大有有問鼎1DX MK2的趨勢。這就是它自己真正的定位。所以,按照這個檔次的相機價格來理解,這臺機身應該售價在20000左右才對。所以,1萬的售價不是貴,而是便宜了。

    高手之間的過招,往往只需要握一下手。

    拿到相機,開啟側面的卡槽蓋一看。XH1的記憶卡槽是雙卡槽。我當下就意識到:富士工程師的野心不小啊!

    試問世界上現役的相機,有幾臺是雙卡槽的?

    索尼A9、A7RM3、A7M3

    佳能1DX MK2、5D MK4

    尼康D5、D850

    徠卡SL

    富士XH1

    松下G9

    奧巴EM1MK2

    就這麼多了。(憑著記憶和印象隨手一寫,遺漏了不少型號,見諒了)

    雙記憶卡槽,在今天,就是專業級和準專業級相機的代名詞。

    相機夠不夠專業級,或者準專業級,不是裝一個雙卡槽,或者多一個肩屏就可以騙過我的。我需要看實際的表現。

    拿到手裡,當然,這臺相機的人機工程設計是所有富士現役APS-C相機中最好的一個。

    總開關的設計和尼康、松下G9完全一樣。這是一個不太起眼但是卻非常優秀的人性化設計。你如果有EOS,拿出來比較一下就知道我為什麼這麼說了。開機速度提高很多。

    人機工程,只是一個方面,按下快門,我有點驚豔了。

    相機到手第一天,我就仔細進行了個性功能的設定,設定到最符合我需要的狀態。

    不要忘記,我是富士XE2的老使用者,但是XH1的選單就讓我非常、非常吃驚!

    僅僅快門模式的設定,就有4種不同狀態。我當然選擇了機械快門優先+電子快門輔助的模式。

    還是回到按下快門的那個瞬間。

    這是我遇到過的最輕柔的機械式縱走快門。

    富士XH1所使用的機械快門本體。它內部具有一個有5個彈簧組成的緩衝器來減緩快門振動

    實際測試結果就顯示出,XH1的快門振動要比單反機小20%

    為什麼富士XH1要在快門振動上大費周章呢?是因為快門的後面就是感測器,而這個感測器是懸浮狀態的。任何輕微振動傳導過去,對感測器都有影響。現在所謂的高畫素機型,都是在同一塊面積尺寸的感測器上“分割”更多畫素,所以單個畫素尺寸越來越小,所以對防抖系統的要求提升到非常要緊的程度來考慮。

    這裡,我就來回答第二個疑惑。為什麼XH1這麼大,一點不像無反相機了?

    與我現有的XE2相比,體積大了豈知一點。和EOS5D2幾乎一般大的個頭。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還是要回到防抖系統的問題上來。為了給防抖系統減震,XH1內部的鋁合金骨架比XT2粗了1.25倍,累計提高強度2倍。巨大而強忍的機身機械結構,可以抵消快門執行的振動。同時帶來更大的散熱面積和降噪效果。

    圖中就是XH1巨大的散熱面積

    同樣令人驚奇的是XH1的電源。它的電池及充電器居然和幾年前的XE2是完全通用的,一模一樣。但是續航的時間卻不一樣。XH1可以續航更長的時間。雖然內部用電的機構增加了,比如五軸防抖系統,但是功耗卻下降了。這樣的設計令人佩服!當然,這裡面也有機身增大,散熱改善的一部分功勞。

    在這裡我可以回答第二個疑惑了。“說實話價格賣的貴我能理解,但體積也這麼大就說不過去了,難道是純粹是為了操控和專業性?”

    其實一臺真正的APS-C相機就應該是這麼大的。就像一臺真正的全幅相機需要有多大,一臺1DX這麼大。

    一般消費者,絕對不會去在意一臺相機的快門準不準?不會去在意一臺相機的電池續航到底要有多久?也同樣不會去在意一臺相機在不同環境下的穩定性?可是,專業的、嚴謹的相機都會將這些內在的效能給到你。但是,你必須接受它的體積和重量。

    在這裡,我也簡單闡述一下我的個人觀點:XH1這類專業化的相機,到底是適合什麼人的? 他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 理工科背景,極其喜歡嚴謹的設計

    2. 文藝青年,喜歡富士的色彩

    3. 非專業人士,絕對不靠攝影掙飯吃

    如果符合以上條件,一生中不曾擁有一臺專業相機會是一種非常大的遺憾。那麼喜歡富士的話,XH1是首選。

    經過一晚上的熟悉、調整,在加上給三塊電池充電。準備好了。出發。

    我為什麼有三塊電池呢?因為我還帶了手柄。手柄內需要兩塊電池。三塊電池帶來無比的續航能力。不過,實際使用中我發現,它的一塊電池的續航力好強大。堅持一天拍攝完全沒有問題。

    其實除了我上面說的同時符合理工男、文藝男、極致男的人士非常適合XH1這臺相機之外,還有一類人士是100%需要首先考慮這臺相機的。那就是我這樣的資深玩家。

    因為這次拍攝我攜帶了一隻超級鏡頭。徠卡R105-280mm F4.2。我最喜歡的鏡頭之一。這隻鏡頭幾乎撐到攝影包都裝不下了。我的包可以輕鬆裝入徠卡SL90-280mm,但是裝R105-280mm必須拆掉富士轉接環才能勉強裝進去。

    給大家完整地看一下這隻鏡頭的真身。超級長。重量2800克。據說是手持鏡頭的極限重量。

    不過,我和大家實話實說。我叫這隻鏡頭為“車載鏡頭”。沒有車,是絕對不出動的。和富士XE2配合,速度低於1/2000秒幾乎是無法手持的。每次都需要中型三腳架輔助。

    但是,今天讓我上來就驚豔了。

    三腳架成了廢物,第一組照片拍攝完,我就知道:三腳架是多餘的。

    我特別要表揚它的手柄。它的手柄,看起來方方正正,但是後面有一個凸起,非常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配合重型鏡頭時的握持感大大改善。喜歡玩重型鏡頭的朋友一定要拿下這個手柄。

    回到辦公室,我特地讓IT工程師手持鏡頭,給大家示範一下手柄的良好效能。可能他的握機方式一看就是外行。但是毫無疑問,手柄不僅很好地平衡了鏡頭的重量,手柄上的小凸起也讓手可以更好地抓緊相機。

    據我所知,富士正在規劃200mm F2這樣的重型鏡頭,這個鏡頭等效300mm F2,肯定是一枚超級重量的鏡頭。而XH1已經為這個鏡頭做好了準備。也只有XH1這樣的機身能夠承受如此沉重鏡頭的撕扯。

    我今天先用R105-280mm來代替200mm F2做了一個完美測試。XH1的卡口可以經得起重磅鏡頭的力量。

    講一個我的小經歷。很多人都以為只要卡口相同,鏡頭和機身就可以相容。我曾經看到過一臺EOS業餘相機,它的小主體連同金屬卡口被一隻300mmF2.8鏡頭從肚子裡活活地扯出來。結果整體報廢。

    大家不要以為金屬外殼的相機就一定是耐得住的,有很多相機是金屬外殼,但是內部框架是塑膠的。我有一臺東德的相機,正好反一反,機身外殼是塑膠的,框架是金屬的,不僅重,而且絕對耐用。

    所以,我使用XE2配合R105-280的時候,從來不握住機身,只拿鏡頭。受力點全部在鏡頭上。機身作為鏡頭的附件來考慮。否則,肯定重蹈別人的覆轍。

    進一步推導,進一步證實我的猜測:XH1是富士的專業級相機。

    如果沒有用到200mm F2,你可能根本無法意識XH1值這麼多錢。

    這裡一組,全部用XH1連手柄配合R105-280mm手持拍攝。一張原圖(16:9)),一張中央放大截圖(正方形)。ISO200, 光圈優先,光圈F4.2。

    在低ISO的情形下,手持一隻重達2800克的鏡頭在花叢中漫步,是一種特殊的感覺。能夠拍已經讓我非常驚訝了。事後放大出來看看,還很清晰。這個要歸功於五軸防抖系統的強大。

    我為什麼要向資深玩家推薦這臺機身呢?

    因為我知道你不會喜歡S記得渣黃顏色,而喜歡富士的柔美色彩,這樣才可以發揮頂級鏡頭的效能嗎?有了富士,頂級鏡頭的色彩才能最大程度體現出來。

    但是,很不幸,重型的頂級鏡頭,在以往的富士機身身上很難發揮出效能來。除非,是車載,除非是永三腳架

    現在不同了,完全可以用手持方式大打出手。你說值不值!不是值!是超值!很超值!

    你就當1萬元買個頂級膠片吧!

    所以我強烈推薦!

    換上90mm AA,想象一下是什麼效果吧!

    我可以毫不諱言: 1/8秒拍攝絕對拿下。

    林中踱步,展示一下富士XH1超強的防抖能力,出色的平衡感,超級紮實的工藝,配合頂級鏡頭完美的色彩再現。

    跟著上文說出我第一印象之後,最基本的判斷:

    透過XH1,富士的野心昭然若揭。強大的防抖系統將來還可以用來幹嘛?稍微內行一些的朋友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以用來做“畫素移動”高解析模式,如果真的用了這個技術,XH1的後續型號,達到8000萬畫素拍攝只是小事一樁。強大的處理器和電源管理可以用來幹嘛?可以對付更高的畫素。未來的APS-C感測器畫素肯定還會更高。

    但是明顯不急於做這些。道理大家懂得!無論如何,XH1是一部裝備了比它本身需求要高一些技術的芯子,在幹一件輕鬆勝任的工作。就像重量級的拳擊手隨便打打輕量級的選手。

    發表完第一印象的感想。接下來,去試試高ISO。高ISO是富士傳統引以為豪的專案。

    夕陽西下,開始準備夜間拍攝了。這次換上富士16-55mm F2.8鏡頭,專業級的鏡頭。ISO400

    經過傍晚時分的熱身,到了夜間,調高ISO到6400,接著進行拍攝。

    Bokeh非常、非常的優秀。好鏡頭,配合優秀機身。

    高達ISO6400的表現一如既往,平滑細膩,完全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和XE2是一個感覺。

    儘管畫素多“分割”出了600萬,單個畫素的尺寸縮小了不少,可是這並沒有絲毫影響相機在高感光度的表現。這臺相機的高感至少和XE2相當,甚至可能還要好一些。我沒有用Matlab去測算比較過,憑自己的經驗這樣一說。不信?

    將上圖的區域性細節放大出來看一下。拍攝距離足足50米開外(我隔著小河拍攝過去)。上文我說了,富士相機和全幅相機一樣,在100米外大約能清晰的分辯6.6釐米寬的線對(大約3.3釐米寬的黑白線條),在50米的距離還可以提升一倍,大約分辯1.5釐米寬度的黑白線條。事實上,它還能做到更好一些。“太太樂”三個字是清晰分辯的,我估計,線條寬度大約1釐米左右; 左側報紙上的字,它完全分辯不出了。

    鏡頭是模擬器件,45線對/mm是設計參考,不代表更高的解析度它分辯不出(尤其是接近光軸的中心部分)。從試拍的這組照片看,富士鏡頭基本上挖出了富士感測器的潛力。鏡頭走APS-C的路線是很正確的。如果還在全幅上折騰,肯定做不到這麼高的解析度。

    當然,看到這裡,什麼“塗抹感強”,什麼“對焦差”,就不用我再以文字形式解釋了。大家都看得懂圖片。

    說完高感。我還是要回到操控上進行進一步解釋。

    這部相機給我的第二印象不是高感,而是操控感。因為我是XE2的老使用者,知道富士的高感好,不用懷疑。但是XE2的操控非常差,XE3有很大改善。在我的思維裡一直有一個很頑固的印象:富士畢竟以前很多年沒有生產過主流的相機了,所以選單也好、按鈕設定也好,人體工程學的設計時非常糟糕的。因此,我也一直很反對剛入門的人士去買富士相機。富士相機的使用者應該是將佳能、尼康玩熟了再來。

    可是XH1令我的印象大大顛覆。剛才我已經說了它的手柄非常好。其實不僅僅是手柄非常人性化,而是許多細節都很人性化。

    巨大的OLED顯示器藏在軍艦頂裡面,XH1不做大一些怎麼行?但是這個目前傲視群雄的OLED顯示器,帶來了一個非常巨大的好處。對於我這類舊鏡頭玩家來說。

    我以前在XE2上轉接手動鏡頭的時候,都會使用放大對焦,仔細確認焦點,確保榨乾鏡頭的解像力。這樣做其實挺麻煩。

    說到這裡,真的讓我對單反機的生存感到了擔心!

    有了這樣的技術,單反機僅存的幾個優勢又被幹掉了一個。

    第一組花叢中拍攝的照片,除了第一幅使用了放大對焦,其餘均沒有使用放大對焦,直接在OLED取景器裡面對焦完事。XH1在取景器的表現上簡直比有裂像的單反機還優秀。

    一改XE2/XE3最大的弊病,LCD螢幕不能翻轉,XH1的螢幕是翻轉屏,在做高角度或者低角度拍攝的時候非常方便。而且一樣不影響防塵防水。

    這裡,我也有一絲擔憂。我從來沒有說過XH1就是一部專業級相機。我一直在觀察它真正的能力。有翻轉屏是好事,但是很少有專業級相機用翻轉屏也是不爭的事實。佳能、尼康都沒有為此開過先例。翻轉屏的設計,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會影響相機的可靠性。究竟翻轉屏的設計會不會影響可靠性呢?還得看今後幾年攝影師實際使用下來的彙報。

    撥盤,操控,十字方向杆不再過多展開了。總體感覺和松下G9非常接近。那就意味著非常好用,在不看說明書的情形下,30分鐘熟悉選單,我基本馬上上手。如果不看選單,基本端起來也可以快速展開最基本的拍攝。沒有像遇到當年用XE2時的囧。當年我除了看說明書,還特地打電話去向季周老師請教了。

    機械快門,特別輕柔。可能是我目前用過的相機裡最最輕柔的一款。選單中對應的快門選項也超乎尋常的豐富。這種選項,太專業了。其他特殊的設定選項也是同樣豐富,極度照顧了資深人士的感受。

    說了那麼多優點,接近尾聲時還要按照老規矩來說說不足。

    第一個問題,或者說可以進一步提升的地方。XH1對焦非常快捷,和奧林巴斯EM1MK2的速度差不多。對焦區域也特別多,可以任意設定,也可以自動設定。XH1的對焦絕對是屬於同級別產品中數一數二的,甚至好於佳能、尼康的頂級款式。但是,真心話,它不是我最中意的款型。因為我心目中有一款對焦系統非常出色的相機。它家走的技術路線非常特別。6家大廠、傳統廠的相機,雖然對焦很快,但是與這部相機相比,多少有點“AI程度不夠”。應該說這家後起小廠的這種技術猶如當年C家的USM甩開其他競品幾條馬路的感覺。

    第二個問題,富士XH1的色彩很好,有好幾個膠片模擬模式,我尤其喜歡VELVIA膠片模式,顆粒感也可以設定。但是這裡面需要注意色彩平衡的問題。因為在試用XH1的同期我也用EOS100D來進行了一個比較,在人像攝影的時候,如果非常追求真實感,使用者至少應該離開VELVIA模式,以避免“塗抹”感,從而達到最好的人像膚色還原。我建議要設定在PROVIA膠片模式,畢竟PROVIA才是真正的人像膠片。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應該使用手動白平衡來進行設定。說了這麼多,也就是一句話,富士XH1的顏色雖好,但是不如小小的EOS100D的顏色準確。不是不能做到準確,而是需要使用者在選單裡小小設定一下的。而EOS就比較人性化。不過EOS也不是沒有缺點,顏色雖然真實,但是不討巧,女孩子肯定不喜歡。顏色再現問題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無法再過多地討論了。

    第三個問題,鏡頭解析度問題。我上面已經表揚過富士16-55mm F2.8的高解析度。我也批評了全幅機解析度不夠。有朋友也曾經問我,EOS80D用70-200mm F4L解析度跟得上跟不上?其實是跟得上的。還是老話,鏡頭是模擬器件,設計參考30線對/mm不代表50線對/mm就分辯不了。高階的全幅機定焦鏡頭仍然是非常優秀的。這次也用XH1配合16-55mm F2.8同EOS100D配合某定焦頭比較了一下。說實話,在近距離對焦的時候還是有些差距。這個我個人可以理解。因為C記的設計歷來非常嚴謹。鏡頭一般以無窮遠作為設計依據,近距離對焦僅僅給與參考。在近距離攝影時,能在16-55mmF2.8面前顯示出更高一籌,說明C家是真正下了功夫的。

    用16-55mm(等效24-80mm)和一隻高階的、成熟的定焦鏡頭相比是不公平的。我也曾經多次說過24-70mm這個範圍裡面幾乎沒有很優秀的產品。但是我畢竟見過最優秀的產品,我知道最優秀的產品能夠秒殺最優秀的24-70mm這個範圍內最好的定焦鏡頭。所以,我的內心很期待:在16-55mm這個範圍內更上一層樓,給我們一個頂級的產品吧!富士,你是有這個能力的。價格貴一點不要緊啊!光圈小一點也不要緊啊!只要像質再優秀一些!可能是我對富士的期待太高了吧!

    第四個問題,同樣來自於XH1出色的表現。上文說到,XH1的選單非常棒!非常專業!但是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我相信大部分業餘玩家,甚至很多專業攝影師根本就不知道其中一些很特殊設定的含義。(雖然後面有一些文字解釋。但是還是會讓人頭昏。)儘管XH1可以非常快的上手,但是事實上XH1是一臺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去深入學習的相機。因為它的專業化色彩很濃。

    結論,試玩了這麼多天。XH1在打字的時候經常打做“喜歡1”。就叫她“喜歡1”吧!確實很喜歡!她讓我的優秀鏡頭大大增加了發揮威力的餘地,全賴她的優越操控特性。專業級相機的定位,暫時還不方便給她,但是準專業相機的地位又給的似乎太低了。所以,還真的不太好評價了。她就是一部介於專業和準專業之間的相機。“喜歡1”,打心眼裡很喜歡你!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攝影系畢業

    與趙剛老師合作出版著作有:

    《旁軸取景相機》

    《大畫幅相機》

    與李世衛老師合作出版著作有:

    《135鏡頭攻略》

    《120鏡頭攻略》

    以上著作均被各大院校攝影專業作為指定教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他不是公司法人、董事長、股份持有人,那麼他如何控制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