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去春又回96811967

    是一種社會倒退的現象。一些低階下流的語言動作,換取粉絲的關注,爭得流量,賺取錢財,所以他們不管美醜,只要有人關注即可。而平臺為了賺錢,什麼都讓發表,沒有道德底線,實在太髒亂差了。為什麼沒人管一管?

  • 2 # 一隻特立獨行的八公主

    惡搞如果不是過於低俗,也是一種再創作,時代在變化,各種陳舊的觀念都會在這種接地氣的傳承和演變過程中被時光淘洗出新鮮的亮色。

  • 3 # 趣方言

    惡搞藝術?如果是真正的藝術被人惡搞,那絕對是不應該給更多的曝光機會,要讓他們扼殺在搖籃裡。

    在自媒體或者即使沒有自媒體的年代,一切的目光交點都會聚集在一個資金聚集的領域,也就是說,有錢拿就有人圍過去。而如果惡搞藝術如果真能成為大家趨之若鶩的物件,那說明有一個奇葩群體正在這個領域滋生。

    當然淺層的一些類似穿越,或者改編一些影視劇倒還好,不傷風化,又能達到娛樂效果,其實還是可以認可的,但是這個度很難把握,必須等到東窗事發才會知道這個東西不可行,才知道好多東西並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而我們現在社會群批判的一些東西其實廣泛存在,又確實也應該不被主流許可,因為縱容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為一種罪惡。

    我一直相信主流價值觀的,透過對金錢的渴望讓自己達到更好的高度挺好,但是我們主流還是得推崇更廣泛的價值認同,不然這個社會將會變得很可怕。因此,即使是掙錢,也要把握最後的良知和底線。

  • 4 # 金珍菇在畫畫

    自從杜尚把小便池搬進了博物館,“惡搞藝術”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惡搞作品成為了“網紅”。惡搞,究竟是全新的藝術形式,還是譁眾取寵的娛樂消遣?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反叛的藝術

    前段時間,在英國某個藝術展上,一個大學生隨手將一個菠蘿放在了展廳中。結果兩天後,這個菠蘿被當成展覽品放到了藝術展的中心,並被工作人員用玻璃罩保護了起來,令人啼笑皆非。這位學生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看到了一個空的展覽臺,就把菠蘿擱到了那裡,想看看那個菠蘿會待上多久,以及是否有人真的覺得這個菠蘿是藝術。”

    馬歇爾·杜尚《泉》

    1912年,法國立體派拒絕了杜尚以《下樓的裸女》參加獨立沙龍展的請求。次年,這幅作品在美國展出時也被評論家們譏諷為“木材廠大爆炸”。1917年,杜尚從五金店買了一個男士小便池,簽上了“R.mutt”的名字,把它送到了紐約獨立沙龍展上,並將之命名為《泉》——惡搞了學院派代表人物安格爾的同名作品。叛逆不羈的杜尚給當時的“藝術權威”們帶來了一個天大的惡作劇。

    當時的立體派畫家們認為《下樓的裸女》“超出了人們所能忍受的限度”。

    從此以後,惡搞公認的經典作品成為了“反藝術”的一種形式。在《泉》之後,杜尚又為蒙娜麗莎加上了一撇小鬍子,並將作品取名《L.H.O.O.Q》(意為“屁股熱烘烘”)。更有趣的是,他又在商店買了一張“蒙娜麗莎”的明信片,稱之為《L.H.O.O.Q剃掉了鬍子》。

    馬歇爾·杜尚《L.H.O.O.Q》

    在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一群由專業藝術家組成的藝術群體開始活躍起來,她們稱自己是“游擊隊女孩”。這些藝術家頭戴大猩猩面具出現在公眾場合,用已故女藝術家的姓名作為自己的代號。她們透過惡搞世界名畫中的女性裸體畫,控訴藝術界內的性別歧視問題併為女性發聲。

    游擊隊女孩在1989年創作的海報:“女人一定要裸體才能進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嗎?”

    在國內,當代藝術家嶽敏君曾創作過一系列由世界名畫改編的作品。在一部分作品中,原作中的人物都被他標誌性的大笑男子替代,西方世界的背景與典型的中式人物形象混搭出了極具反諷意味的風格;在另一部分作品中,他對名畫“做減法”,傳遞出了他對藝術的新思考。

    愛德華·馬奈《槍決國王馬克西米連》

    嶽敏君《槍決》

    歐仁·德拉克羅瓦《自由引導人民》

    嶽敏君《自由引導人民》

    除了上文提到的藝術家們,還有很多藝術家都用“惡搞”這種極端戲謔的方式,表達著對現狀的不滿與控訴,提出了全新的想法與觀點。惡搞只是他們創作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

    娛樂時代的商業工具

    好萊塢動畫片《小黃人》上映前,官方曾釋出了一系列由名畫惡搞的人物海報。超萌的小黃人化身世界名畫中的人物,著實抓住了網友們的眼球,為電影最後的票房成績貢獻了不少力量。

    在娛樂產業極為發達的西方社會,惡搞作為商業宣傳工具的例子隨處可見。前段時間,歌手張靚穎的新單曲《Dust my shoulders off》一上線就引發了熱議。

    歌曲官方宣傳海報

    在歌曲MV中,張靚穎穿梭在愛德華·霍普、梵·高、達利、馬格利特等藝術家的12幅世界名作之中,cosplay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眾多經典形象。

    張靚穎作品《Dust my Shoulders off》MV片段

    在動畫片《馬男波傑克》中,馬男的家裡掛了很多裝飾畫。仔細一看就會發現,這些裝飾畫都是由著名的畫作改編而來,其中不乏馬蒂斯、馬奈等大師的作品。

    亨利·馬蒂斯《舞蹈》

    大衛·霍克尼《藝術家肖像(有兩個人物的泳池)》

    荷蘭藝術家Mike Frederiq就將大家熟知的奢侈品牌Logo進行了再創作。品牌創始人的肖像被彎曲組合以後,呈現出品牌Logo的樣子。這些“高冷”的品牌經過他的惡搞,竟然有了“呆萌”的氣質。

    其實,還有很多惡搞作品的目的是反商業、反娛樂。街頭藝術大師KAWS在進駐高雅的藝術館和畫廊之前,他的創作陣地還是在紐約街頭的廣告牌上。他透過其標誌性的交叉雙眼等圖案對車站、電話亭上的大牌廣告進行惡搞塗鴉從而名聲大噪。

    KAWS早期在街頭的創作

    在當今社會,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繞開“金錢利益”這個話題。如何在正視利益的同時保證藝術創造性,這成為了當下惡搞藝術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代技術的衝擊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嘗試用惡搞的形式進行創作。他們不僅讓經典名作“動了起來”,還在其中加入了現代的元素,讓人直呼:“還有這種操作?”

    來自俄羅斯的藝術家Svetlana Petrova就將自己的寵物貓放到了眾多名畫之中。神奇的是,這隻薑黃色的肥貓在這些作品中絲毫沒有違和感,藝術家精心挑選的貓咪形態總能與畫作的風格氣質一拍即合。很多人也表示,在欣賞完這組風趣幽默的作品後,都會找來原作進行對比。

    和Svetlana Petrova的溫暖路線不同,波蘭新媒體藝術家Kajetan Obarski製作的一系列GIF動畫,讓這些名畫不僅動了起來,還根據不同的情境被賦予了現代社會獨有的趣味。

    Kajetan Obarski作品

    而在我們身邊,故宮博物院推出的一系列周邊產品更是成為了有著超高人氣的“本土網紅”。透過PS等現代媒體技術,畫作中不苟言笑的皇帝、皇后都擁有了萌萌噠的新表情。而深藏在展廳中的文物搖身一變,被製作成了生活中的日用小物,拉近了大家和故宮的距離。很多人變成了故宮博物院的忠實粉絲,專程前往故宮遊覽。

    這樣的惡搞作品,不僅能將古老遙遠的經典名作和現代社會相聯絡,還能透過輕鬆詼諧的方式帶領我們去了解這些陌生的藝術作品。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惡搞和褻瀆之間的區別。現代技術的無限制使用,使很多人以無聊的娛樂消遣為目的,對很多經典傳統的作品進行褻瀆,這樣的“惡搞”不值得被提倡。

    達利版的“蒙娜麗莎”充滿了諷刺意味

    其實,很多進行惡搞藝術創作的藝術家,譬如杜尚、達利等,都比傳統派更有想法、更有實踐精神,也更有勇氣。他們敢於挑戰權威、反叛傳統,大膽地實踐自己的想法。雖然到了現在,惡搞藝術與商業娛樂的聯絡越來越緊密,但真正用心的創作始終會得到人們的欣賞。

    就像杜尚當年的《泉》一樣,或許今天某些惡搞藝術到了百年之後,也會被認為是里程碑式的偉大作品呢?

  • 5 # WK素描

    我們生活在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碎片化的時代,人們變得越來越懶惰,表情包就變得很受歡迎,手機裡的表情包數不勝數。而許多表情包就是對藝術的一種惡搞,人們透過惡搞一些知名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或調侃,諷刺某些社會不良現象。其實,還有很多惡搞作品的目的是反商業化、反娛樂。惡搞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目的

    惡搞為我們的增加了一些歡樂。某些惡搞作品只是適度娛樂,而有些則是觸犯了底線。

    前幾年出現過一個惡搞《黃河大合唱》的影片,甚至還有人爭相模仿,這就是有對歷史的極不尊重,還有些惡搞革命先烈的作品,是典型的譁眾取寵,愚蠢無知,有一句話說的很好:“調侃經典作品、愚弄歷史記憶,既超出了娛樂的邊界,也褻瀆了藝術的神聖。”數字媒介是讓作品傳播更快速、更直接的有效媒介,我們應正確看待惡搞,可以對藝術做適當創新,但是我們要懷抱著對藝術經典作品的尊敬,不可褻瀆經典。我們的生活也不能只有惡搞,否則只會拉低人們的審美品位。

  • 6 # 曾是幼教狂

    對於這種惡搞,我也曾在抖音或其它小影片中看到過,而且似乎成了一種現象。那麼這種現象或者說行為好矣或不好呢?

    首先抖音的平臺特別大眾化,童叟皆在,而且許多人已經把它當作閒暇時的娛樂去處。所以這上面的每一個影片的內容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還沒有分辯能力的兒童。

    還有就是對創作藝術的不尊重和不嚴肅。既然要把作品發往公眾平臺,就要對公眾和平臺負責,一定要讓自己作品的內容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還不全面,至此。

  • 7 # 舞臺燈光

    抖音惡搞藝術,只是一種形式,新意獨到,滿足人的獵奇心理,從而增加播放量,達到運營的目的。只要不是刻意的詆譭中華文化,我覺得都是可以接受的。

    現在自媒體已經到了爆發的階段,各大自媒體人也是想破腦袋,各種形式的影片充斥網路,當然惡搞藝術的一樣多,而且播放量大,所以這一現象比較多。只有播放量大,粉絲多,自媒體運營帶貨才算成功吧!

    沒必要過分解讀這一現象,應該多鼓勵這種惡搞藝術的創作,必竟懂藝術的不多,以惡搞的形式解讀,更有趣味性,且不說帶不貨,能娛樂大眾,博人開懷一笑,也是藝術魅力吧!

  • 8 # 老胡的和光同塵

    惡搞也是一門藝術,簡而言之就是懷著惡意的搞成玩笑。從詞境來看,前部分是行為方式,後面是藝術的效果。

    惡搞這個說法,這種行式的藝術不是我們發明的,最初由日本公司傳入臺灣娛樂界,經香港豐富化再進入內地社會。惡搞豐富了大眾的生活,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提高活躍了人們的交流。讓人們知道並享受了文化交流的多樣性。惡搞,只要不低俗都能為大眾所接受,在對一個事物進行惡搞時,目的是增加它的娛眾效果或者說搞笑氛圍,往往在原有事物上加以搞怪的元素來表達可笑性或是嘲諷度,它們往往比原作品更強烈。在抖音上發搞笑影片,非常容易,現在大家都喜歡在上面惡搞,有的就為博君一笑圖個高興,有的是當成工作為攝取金錢,也有單純的就想出名而已。讓大家歡樂的同時也影響了社會風氣。大量的,不健康的,沒營養的搞笑甚至產生了負能量,腐化了社會風氣也妨礙了中小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雖然我們追求自由,但是要儘可能的選擇有正能量價值的自由,各個平臺,機構也要有限制性選擇性的去傳播,抵制一些秀無知無下限,過於低俗有危害性的作品。

  • 9 # 丹青小楠

    高興回答您提出的問題,以下是我的拙見,望互勉。

    惡搞的藝術有人稱為“現成品藝術”,它摒棄以往的藝術標準和文化尺度,質疑著傳統藝術理念和藝術創作模式。嘲諷了現有藝術界的拘謹和匠氣。

    惡搞藝術,只是篡改了一些經典藝術與現代社會相聯絡,以輕鬆詼諧的方式讓我們去了解一些陌生的藝術。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惡搞和褻瀆之間的區別。現代技術的無限制使用,是很多人以無聊的娛樂消遣為目的,對很多經典傳統的藝術進行褻瀆,這樣的“惡搞”不值得被人們提倡和認可。

    以惡搞形式取樂觀眾,既不是傳承經典,也絕非藝術再創作。娛樂要守底線,惡搞藝術既超出了娛樂的邊界也褻瀆了藝術的神聖,根本無法給人們傳遞會心的笑聲。

    所以,惡搞藝術混淆了一個價值認同,拉低了人們的審美品位,顛覆了正常的社會認知。由此而言,抵制惡搞,我們人人都有責。

  • 10 # 聽雨山房

    首先在抖音上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多數人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不擇手段,譁眾取寵的一種行為,而且還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由庸俗向惡俗演變,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

    其次,如果作者是為了解放創作狀態所做的一些嘗試,也無可厚非。但故意醜化藝術及藝術家形象,放肆抵毀藝術創作的嚴肅性,拉抵大眾審美趣味,甚至是以醜為美,則對社會的文明健康發展起著負作用,應為祟尚真善美的中國文化所抵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滴滴今起試行乘客選擇路線功能,能有效破解司機繞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