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一般來講,開國皇帝的創業之路往往很艱辛,在“苦水”中泡大、成長的他們,意志力都超級頑強,壽命也比較長。然而,或因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或因為受人操控,某些人物年紀輕輕的便成為開國皇帝,卻又由於種種原因早早地謝世,可以說相當短命。其中,去世時年紀最小的建國者,非北周孝閔帝宇文覺莫屬。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史上最短命的開國皇帝。

    01 束髮開國

    宇文覺字陀羅尼,屬於鮮卑族,是南北朝晚期北周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宇文泰(北周文帝)第三子、嫡長子,生於西魏文帝大統八年(542年),母親是北魏孝武帝的妹妹馮翊公主。宇文覺之所以能在束髮之年(古代15-20歲之間的男孩)成為開國皇帝,並非因為他立下過哪些豐功偉績,亦非他的天資聰穎,純粹是因為踩上“狗屎運”,幸運地“撿”到這個稱號而已。

    宇文泰劇照

    原來,在宇文覺出生前,其父宇文泰便以大丞相的身份執掌朝政,成為西魏的無冕之皇。隨著權位的日漸鞏固,宇文泰準備再進一步,做君臨天下的皇帝。為此,宇文泰在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四月進行了一場極具象徵意義的北巡,並計劃在巡視結束後正式廢帝自立。然而,就在北巡即將結束之際,宇文泰卻突患重病,於當年十月病死於雲陽

    既然沒有開國皇帝的命,那就讓兒子幫自己圓夢。為此,宇文泰臨終前將侄兒宇文護召之病榻前託孤,命他全力輔佐世子宇文覺,並儘快完成改朝換代的事宜。宇文護遵照叔父的囑託,回到長安後立刻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頒佈詔書,任命宇文覺為太師、大冢宰,進封安定公(旋即進封為周公),全盤承繼宇文泰的官爵。

    拓跋廓被迫禪位給宇文覺

    加官進爵不過是篡位前的預演,此時連傻子都明白,宇文覺很快就會在宇文護的幫助下,完成稱帝建國的事業。果不其然,在宇文泰死後才兩個多月時間,宇文護便急吼吼地迫使拓跋廓“禪讓”,將宇文覺扶上天王(相當於皇帝)的位子,並建國號為周,史稱北周,時在西魏恭帝四年(557年)正月。此時,宇文泰虛齡才只有16歲,是歷代開國帝王中年紀最小者

    02 權臣跋扈

    宇文覺建國稱帝后,為獎賞堂兄宇文護的功勞,便進拜他為大冢宰、晉公,將軍國大政全部委託給他來處理。宇文護執政之初,跟宇文覺之間的關係還算是融洽,為了穩固堂弟的皇位,甚至還幫助他謀殺西魏恭帝拓跋廓,為新生帝國剷除心腹大患。不過,隨著權位的日漸鞏固,宇文護日漸變得飛揚跋扈起來,並在朝堂內外培植黨羽,意圖甚是令人生疑

    宇文護掌權後專橫跋扈

    宇文護的專權逐漸引起一部分元老重臣的不滿,太傅趙貴為此跟太保獨孤信商議,密謀刺殺權臣。獨孤信雖然勸阻了趙貴的衝動之舉,但也沒有告發他,結果給自己招致殺身之禍。不久,趙貴謀殺權相的計劃被家奴揭發,宇文護以謀反的罪名將他處死,並將獨孤信貶官、賜死。兩位重臣之死震驚宇文覺,年幼的天王出於自身安危的考慮,不得不有所準備

    03 死於非命

    大臣李植、孫恆、乙弗鳳等人憤恨宇文護的跋扈,便利用入宮講學的機會,勸說宇文覺下決心誅殺權臣。由於宇文護盡掌軍政大權,連禁軍都控制在他的手中,要想發動軍隊討伐他可以說毫無勝算。對此,李植等人便招集了一批武士,讓他們在皇家花園教授宮女、太監們武藝,演練擒拿捆縛之術,希望利用宇文護朝見的機會,一舉將其擒殺。

    宇文覺聽從大臣的建議準備殺死宇文護

    然而,就算宮女、太監們學會擒拿術,想用他們來制服防備嚴密的宇文護,成功的機率依然很低。為此,宇文覺君臣又開始拉攏宮伯(相當於皇宮中的侍衛長)張光洛,希望藉助他的力量來剷除權臣。令宇文覺君臣沒想到的是,張光洛是宇文護安插在宮中的“耳目”,前腳剛向天王表示效忠,後腳便把他給“賣”了。

    宇文護聞訊後勃然大怒,但他此時尚念及家族情誼和叔父的囑託,因此並沒有立刻實施廢立皇帝的事宜,而是諄諄勸告宇文覺不要聽信外人挑撥,以離間他們二人之間的骨肉親情。然而,宇文覺根本不相信堂兄的忠心,雖然表面上發誓跟他和好,但暗中仍在佈置剷除權臣的行動。宇文護自知沒有退路,遂親率軍隊逼宮,把宇文覺趕下臺。

    宇文覺最終被毒死

    接下來的事情可想而知。宇文護廢黜宇文覺後,扶立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為帝,是為北周明帝,時在孝閔帝元年(557年)九月。與此同時,宇文護下令處決李植、孫恆、乙弗鳳等人,並把其他涉案人員全部貶斥。宇文覺下臺後,被降封為略陽公,但僅過了1個月時間便遇害,死時年僅16歲,是歷朝歷代開國皇帝中最短命的一位。此時,距離宇文覺稱帝建國才過去十個月而已

    參考書目

    令孤德棻(唐):《周書》,中華書局1971年版。

    李延壽(唐):《北史》, 中華書局1974年版。

    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15年版。

  • 2 # 秣陵校尉

    正統王朝中, 最短命的開國皇帝, 非後漢高祖劉知遠莫屬。

    唐亡後,帝國分裂軍閥混戰,中國陷入了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五代十國。907年到960年,短短53年間,中原地區換了五個朝代,梁唐晉漢周,汴梁城內,各路豪傑強盜紛紛登場,給我們上演了一場又一場篡逆與背叛的大戲。

    這其中,劉知遠建立的後漢王朝,只存在了三年,947年-950年,堪稱史上最短命的正統王朝。而劉知遠,僅做了半年皇帝,又堪稱是史上最短命的開國皇帝!

    01,沙陀武夫

    劉知遠,生於唐朝末年的895年,沙陀族人。

    沙陀族本是西突厥的一個部落,唐初遊牧於今天新疆的巴里坤湖一帶。突厥草原帝國被唐朝攻滅之後,沙陀投降了唐軍,安史之亂後唐朝式微,沙陀族遂遊離於吐蕃、回鶻之間,受其壓迫輾轉經甘肅內遷,在唐末進入河東,即今山西北部太原大同一帶。

    沙陀人善於養馬,民風彪悍。沙陀騎兵驍勇善戰,是唐末、五代初期一支令人生畏的生力軍。

    五代之中,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都是沙陀人所建。

    劉知遠成年後投軍,在李克用養子李嗣源賬下當兵,因作戰勇敢,被提拔為偏將。

    史書記載這個時候的劉知遠,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紫色臉龐,眼大白多,一副不怒而威的姿態。

    02,投身“兒皇帝”石敬塘

    當時,李克用和朱溫恩怨很深,後梁軍與河東沙陀軍征戰不休。

    一次,李嗣源率領沙陀軍進攻後梁的德勝軍(今河南濮陽),戰事不利,沙陀人被迫撤退。

    撤退過程中,石敬塘戰馬的馬甲忽然斷裂,無法騎乘,而追擊的後梁軍越來越近。在這危機時刻,劉知遠將戰馬讓給石敬塘,自己騎上石敬塘的馬,帶領部下掩護,石敬塘順利逃脫。

    戰後,石敬塘出於感激,將劉知遠調入自己軍中,作為親信。

    李嗣源稱帝之後,石敬塘任後唐的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今太原),提拔劉知遠為“押衙”,牙門都校,掌管護衛騎兵。

    後來,李從珂謀反,唐閔帝李從厚出逃。

    石敬塘率軍勤王,在衛州遇到李從厚,雙方在驛館見面。

    李從厚招石敬塘屋內商談。劉知遠為防意外,與勇士石敢一起,袖中藏著鐵錐,貼身護衛。

    雙方商談一直沒有結果,無法達成妥協,李從厚的隨從認為石敬塘不忠心,拔刀欲殺石敬塘。劉知遠將石敬塘擁入另一房間,緊閉房門。石敢手持鐵錐與敵廝殺,戰死!

    石敬塘的親兵趕到,將李從厚的所有隨從全部殺死,將李從厚囚禁於驛館。後來李從厚被李從珂派人殺死。

    兩次救命之恩,使石敬塘對劉知遠信任有加!

    03,不贊成割幽雲十六州

    936年,後唐廢帝李從珂與石敬塘翻臉,兩家兵戎相見,在劉知遠、桑維翰的謀劃下,石敬塘在太原稱帝,並向契丹借兵。

    當時,石敬塘給契丹的借兵條件十分屈辱,劉知遠很不贊同,認為:“對契丹稱臣即可,當兒子則太過分。多送些金帛給他們,不必以割地相許。割地會造成後患無窮啊!”

    兒皇帝的稱呼,讓石敬塘遺笑千古,而幽雲十六州的割讓,使中原王朝門戶大開,困擾近兩百年。

    不得不說,劉知遠的戰略目光,從這點來看,比石敬塘高上不少!

    04,契丹入侵, 禍亂中原

    後晉建立後, 劉知遠因功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 北京留後(今太原),石敬瑭把老家和自己的根基都交給了劉知遠, 可見對他的信任。

    石敬瑭死後, 石重貴繼位。石重貴不甘屈辱, 堅持不向契丹稱臣,契丹耶律德光發兵攻打後晉。

    石重貴派大將杜重威領軍十萬, 北上禦敵。杜重威臨陣叛變, 投降契丹, 致使十萬大軍被俘。

    947年1月, 契丹經華北平原, 長驅而入, 攻佔汴梁,後晉滅亡。

    石重貴算是第一個嚐到了他父親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中原無險可守的苦果!

    947年2月1日, 耶律德光穿上漢族禮制服裝, 在汴梁崇元殿接受朝拜, 改國號遼,大赦天下。

    但是契丹軍在中原四處打草谷,搶掠財物, 激起中原人民的強烈反抗,紛紛拿起武器, 襲擊遼軍。

    耶律德光“未料華人難治若此”,不得不撤出中原, 途中病死在欒城(今河北石家莊),被製成““帝羓”帶回遼國。

    05,趁亂起兵,稱帝建號

    此時中原無主。

    947年2月底, 劉知遠在太原稱帝,下令禁止契丹打草谷, 並嚴令諸道地方官員,將契丹留守軍兵一律處死。中原各地軍民紛紛前來歸附。

    劉知遠採納郭威的建議, “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很快就拿下了洛陽。

    6月,劉知遠進入汴梁, 假託自己是東漢明帝第八子淮陽王劉昞的後代, 正式建國號漢, 史稱後漢。

    劉知遠本身並沒有什麼治世之才, 只是因為風雲際會,外族入侵, 中原無主, 而他手上握有重兵,身居要地,才僥倖取得了天下。所以, 他建立的後漢沒有根基,缺乏有力的政治基礎。

    948年1月, 劉知遠病死, 只在位短短半年,成為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開國皇帝。

    而他所建立的後漢, 也在兩年後滅亡,僅僅存世三年, 是個名副其實的短命王朝。

  • 3 # 伯虎42

    自姒啟(夏啟)開創家天下制度、建立世襲制王朝夏朝以來,至末代皇帝溥儀在宣統三年十二月(陽曆是1912年2月)宣佈退位、清朝滅亡為止,中華正統王朝共計經歷二十二朝(夏、商、周、秦、漢、魏、晉、宋(劉宋)、齊、梁、陳、隋、唐、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宋(趙宋)、元、明、清),而新、蜀漢、吳、北朝諸國、遼、金、西夏等朝(國)則均不在中華正統史觀、即“正朔”之內。在天命哲學理論、中華大一統思想、以及儒家華夷之辨等正統史觀和王朝傳承有序的政治概念之下,正統史書將新附於兩漢;蜀漢、吳附於魏;北朝諸國附於南朝;遼、金、西夏附於兩宋。而其餘十六國、十國等地方割據政權,就更加不被承認為正統王朝了。

    但蜀漢、吳、北朝諸國、遼、金、西夏等朝雖然不被納入正統王朝傳承中,各朝的皇帝還是被史書所認可的(新莽例外,王莽被正統史學家痛恨了兩千年),十六國、十國的皇帝也一併被納入歷代帝王名錄中。而中華上古三朝夏、商、周,最高統治者並沒有皇帝的稱呼(夏稱後、商稱王、周稱天王、天子),直至秦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六國、統一天下,秦王政以自己的成就“功蓋三皇、德兼五帝”為名,建“皇帝”稱號開始,中華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才開始自稱“皇帝”。

    自秦至清,十九代王朝中,在任正統皇帝數量為:秦二人,兩漢三十一人,三國共十一人,兩晉十六人,十六國共七十八人,南北朝共五十九人,隋三人,唐二十一人,五代十國共五十五人,兩宋十八人,遼金西夏共三十五人,元十五人,明十六人,清十二人。合計四百零五人。

    雖然說是十九代王朝,但因為漢、晉、宋三代各自分為兩朝,再加上新、蜀漢、吳、北朝諸國、遼、金、西夏等朝(國),所以實際上擁有“開國君主”身份的皇帝一共是三十三人,而各開國君主壽祿長短不一,分別為:

    秦:始皇帝嬴政,生於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崩於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年五十歲。

    西漢: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崩於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年六十二歲。

    新:王莽,生於漢初元四年(前45年),被殺於新地皇四年(23年),年六十八歲。

    東漢: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生於漢建平二年(前5年),崩於漢建武中元二年(57年),年六十二歲。

    魏:魏世祖文皇帝曹丕,生於漢中平四年(187年),崩於魏黃初七年(227年),年四十一歲。

    季漢(蜀漢):漢昭烈皇帝劉備,生於漢延熹四年(161年),崩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年六十三歲。

    吳:吳太祖大皇帝孫權,生於漢光和五年(182年),崩於吳神鳳元年(252年),年七十一歲。

    西晉:晉世祖武皇帝司馬炎,生於魏青龍四年(236年),崩於晉太熙元年(290年),年五十五歲。

    東晉:晉中宗元皇帝司馬睿,生於晉咸寧二年(276年),崩於晉永昌元年(陽曆已經是323年),年四十七歲。

    南朝——

    宋:宋高祖武皇帝劉裕,生於晉興寧元年(363年),崩於宋永初三年(422年),年六十歲。

    齊: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生於宋元嘉四年(427年),崩於齊建元四年(482年),年五十六歲。

    梁:梁高祖武皇帝蕭衍,生於宋大明八年(464年),餓死於梁太清三年(549年),年八十六歲。

    陳: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生於梁天監二年(503年),崩於陳永定三年(559年),年五十七歲。

    北朝——

    北魏: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生於代國建國三十四年(371年),遇弒於北魏天賜六年(409年),年三十九歲。

    西魏:魏文皇帝元寶炬,生於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崩於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年四十五歲。

    東魏:魏孝靜皇帝元善見,生於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被害於北齊天保二年十二月(陽曆已經是552年1月),年二十七歲。

    北齊:齊威宗文宣皇帝高洋,生於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崩於北齊天保十年(559年),年三十四歲。

    北周:周孝閔皇帝宇文覺,生於西魏大統八年(542年),遇害於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宇文覺登基未建年號,以帝號紀年),年十六歲。

    隋:隋高祖文皇帝楊堅,生於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崩於隋仁壽四年(604年),年六十四歲。

    唐:唐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生於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崩於唐貞觀九年(635年),年七十歲。

    五代——

    後梁:梁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朱晃,生於唐大中六年(852年),遇弒於後梁乾化二年(912年),年六十一歲。

    後唐:唐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勖,生於唐光啟元年(885年),遇害於後唐同光四年(926年),年四十二歲。

    後晉:晉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生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崩於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年五十一歲。

    後漢:漢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知遠,生於唐乾寧二年(895年),崩於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年五十四歲。

    後周:周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生於唐天祐元年(904年),崩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年五十一歲。

    北宋:宋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趙匡胤,生於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崩於宋開寶九年(976年),年五十歲。

    遼:遼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阿保機,生於唐鹹通十三年(872年),崩於契丹天贊五年(926年),年五十五歲。

    金:金太祖應乾興運昭德定功睿神莊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完顏阿骨打,生於遼鹹雍四年(1068年),崩於金天輔七年(1123年),年五十六歲。

    西夏:夏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生於宋鹹平六年(1003年),遇弒於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年四十六歲。(此處以李元昊在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正式建國號為“大白高國”(即遼、宋、金所稱的西夏)的原因,將西夏開國皇帝確立為李元昊,而不以夏太祖李繼遷為西夏開國皇帝。)

    南宋:宋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趙構,生於宋大觀元年(1107年),崩於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年八十一歲。

    元:元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忽必烈,生於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崩於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年八十歲。(此處以忽必烈在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建國號為“大元”的原因,將元朝開國皇帝確立為忽必烈,而不以元太祖鐵木真為元朝開國皇帝。)

    明:明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生於元天曆元年(1328年),崩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年七十一歲。

    清:清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崩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年五十二歲。(此處以皇太極在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改國號為“大清”的原因,將清朝的開國皇帝定為皇太極,而不以建立後金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為清朝開國皇帝。)

    這史書有載的三十三位歷代開國皇帝中,駕崩時年紀最大的是梁武帝蕭衍,已經是八十六歲的老人了,年紀最小的則是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僅僅只有十六歲。所以,從正統史學觀來說,北周開國君主孝閔帝宇文覺,可以被稱為最短命的開國皇帝。但宇文覺雖然在名義上是北周開國皇帝,是從西魏恭帝手中以“禪讓”的方式奪取了社稷,自立為君的,但其實這一切都是由他的堂兄、北周晉國公宇文護所一手操辦、扶持的,宇文覺不過是宇文護的傀儡而已,沒有實際權力。就在宇文覺登基不過半年後,便因為與宇文護的權力鬥爭失敗而遭到廢黜,被貶為略陽公,然後遭到殺害。北周實際上的開國統治者其實是宇文護,只不過他沒有皇帝頭銜而已。

    另外,宇文覺登基後的稱謂不是“皇帝”,而是略低一等的“大周天王”,也沒有建年號,只是以帝號紀年,他“孝閔帝”的帝號,是其弟、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剷除了權臣宇文護之後,才追尊給兄長的。所以,宇文覺得這個“北周開國皇帝”頭銜,實在是值得商榷,“最短命的開國皇帝”名號,是否屬於他,還得諸位史學界專家詳細研究才能確認,我這裡不敢妄下定義。

    除宇文覺之外,歷代開國皇帝中壽命第二短的,就是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遇害時只有二十七歲。但元善見只是權臣高氏的傀儡,本人沒有絲毫權力,就連“東魏”這個國家,也是高歡為了延續北魏的正統地位、對抗關中宇文氏所控制的西魏、以及便於自己更好地統治山東、河北、淮南等地,才強行建立的一個虛有其名的國家,雖然標榜為北魏正統,其實都是高氏家族統攬大權,孝靜帝空有其名、名義上是北魏帝系的延續,其實就是個牌位而已,開不開國的尊崇地位,那是半分都沒有的。

    而且,孝靜帝是東魏唯一的皇帝,即是開國、也是亡國皇帝,還留下了“陛下何故謀反”、“狗腳朕”等不堪典故,實在是屈辱至極,最後還被迫禪位給高氏權臣,並被毒死。這“最短命開國皇帝”的頭銜,要不要都無所謂了。

    綜上所述,真正握有實權、且壽命最短的歷朝開國皇帝中,應該就是北魏的開國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了。拓跋珪在魏登國元年(386年)重建祖先的代國政權、並改稱魏王時只有十五歲,雖然年輕,但拓跋珪志高心堅、勵精圖治,即位後實行改革推動鮮卑政權快速進入封建社會,又發動對外戰爭,先後擊敗敵對的賀蘭部、鐵弗、高車、柔然等強敵,並在參合陂之戰大敗後燕慕容寶,又在柴壁之戰擊潰後秦姚興,使得北魏政權迅速強盛,為後世子孫統一中華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拓跋珪在位時,一直手握軍政大權、控制朝堂,恩威並施,諸臣無不敬服,是實實在在的實權開國皇帝。

    可惜,拓跋珪晚年自以為功業昭昭,所以沉湎酒色,剛愎自用,不睦兄弟子侄,遭到宗室子弟的怨恨。北魏天賜六年(409年),道武帝因為要處罰並殺死姬妾賀氏,被早就心懷不滿的賀氏之子、道武帝次子清河王拓跋紹糾集黨羽殺入宮中,以救援母親的名義把道武帝弒殺在大殿之中。道武帝遇弒時,年三十九歲。按“握有實權、開國之君”的標準來衡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可以被稱為“最短命的開國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建房往水泥中新增洗衣粉有害嗎?對房子的影響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