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卞之餘熱盛輝

    古代十大高僧 :取經第一---法 顯 ,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不幸經僧---真 諦 ,智者大師---智 凱 ,飲譽華夏---玄 奘 ,著名唐僧---義 淨 ,禪宗祖師---惠 能 ,以法濟世---法 藏 ,丈量地球---一 行 ,六次東渡---鑑 真 。

    近代四大高僧:

    弘一法師,俗姓李,名文濤,又名廣侯,字息霜,亦稱惜霜,別號叔同

    太虛法師,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別號悲華。浙江崇德(今併入桐鄉)人

    圓瑛法師,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靈源行者、離垢子等。福建古田縣平湖端上村人。

    虛雲法師,俗姓蕭,初名古巖,字德清,別號幻遊。原籍湖南湘鄉,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故出生於福建泉州。

  • 2 # 檸羽76876

    分別是:弘一、太虛、圓瑛、虛雲

    弘一法師,俗姓李,名文濤,又名廣侯,字息霜,亦稱惜霜,別號叔同

    太虛法師,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別號悲華。浙江崇德(今併入桐鄉)人

    圓瑛法師,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靈源行者、離垢子等。福建古田縣平湖端上村人。

    虛雲法師,俗姓蕭,初名古巖,字德清,別號幻遊。原籍湖南湘鄉,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故出生於福建泉州。

  • 3 # 廣府易成子

    中國古代四大高僧是誰?古代十大高僧 :取經第一---法 顯 ,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不幸經僧---真 諦 ,智者大師---智 凱 ,飲譽華夏---玄 奘 ,著名唐僧---義 淨 ,禪宗祖師---惠 能 ,以法濟世---法 藏 ,丈量地球---一 行 ,六次東渡---鑑 真 。

    近代四大高僧

    弘一法師,俗姓李,名文濤,又名廣侯,字息霜,亦稱惜霜,別號叔同

    太虛法師,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別號悲華。浙江崇德(今併入桐鄉)人

    圓瑛法師,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靈源行者、離垢子等。福建古田縣平湖端上村人。

    虛雲法師,俗姓蕭,初名古巖,字德清,別號幻遊。原籍湖南湘鄉,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故出生於福建泉州。

  • 4 # 旅行者峰83

    中國佛教史上,歷代高僧輩出,每個朝代都有對當時以及後世具有深遠影響的僧人出現,這些僧人的活動推動了中國佛教的發展。今天我們來說說在明代有哪些,著名的高僧!

    在明代曾先後出現了四位對佛教深度影響力的僧人,後被稱之為, “四大高僧”。他們主要好活動於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於他們的活動。使明末瀕臨衰亡的佛教重新振興發展起來!下面未學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四大高僧!

    蓮池大師

    襪宏(1535~1615),明末僧人,字佛慧,號蓮池,俗姓沈,浙江杭州人。32歲出家,於杭州昭慶寺受具足戒。出家後他四處遊方,參學訪道。他曾在浙江五雲山結庵而居,題名“雲棲”,同門尊稱他為“雲棲大師”,他的著作集也稱為《雲棲法匯》。他的佛學思想是以淨土信仰為主,兼重禪、教。他主張佛教各宗並進,以戒為基礎,最後歸結為淨土。襪宏在當時名聲極大,名公巨卿,朝廷權貴傾心與他結交的極多,以至有人把他比作“法門周孔”。

    紫柏真可

    真可(1543~1603)字達觀,號紫柏,江蘇吳江人。17歲出家於蘇州虎丘雲巖寺,20歲受具足戒後,廣泛研習各種經教。真可的佛學思想調合各宗,融合儒佛。他自己沒有專一的師承,而且也沒有擔任過任何寺院的住持,沒有舉行過講經說法,他與明末另一高僧德清關係甚好,曾與德清共議續修明代傳燈錄,又一起籌劃建房山雲居寺靜寬塔院。後因政事牽連下獄,最後病死於獄中。他的著作有《紫柏尊者全集》三十卷和《紫柏尊者別集》四卷,附錄一卷,收錄了他所寫的經釋、序跋、書信等。

    憨山德清禪師

    德清(1546~1623)字澄印,別號憨山,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德清20歲時他出家於南京報恩寺。隆慶五年(1571),他到北方遊學,先至北京,繼往遊五臺山。萬曆十四年,明神宗印刷《大藏經》十五部,分送全國名山,皇太后特送一部與其居住的東海牢山,因無處安置,又施財修寺,稱海印寺。萬曆二十三年(1595),明神宗因不滿太后為佛事耗費巨資,藉故將德清逮捕下獄,充軍廣東。此後他一直活動於廣東、江浙一帶,最後死於廣東曹溪南華寺。曹溪原是中國禪宗祖庭,久已荒廢,德清在此經營多年而恢復舊觀,因此他被後人奉為曹溪中興祖師。在佛學上德清主張禪淨雙修,調合佛教各宗各派,融合儒釋道三教。

    藕益智旭祖師

    智旭(1599~1655)字藕益,俗姓鍾,江蘇吳縣木瀆人。他24歲出家,從德清的弟子雪嶺剃度。出家後他專心研究佛理,對禪、淨、天台、法相各宗義理均有涉獵。33歲起,他歷遊江、浙、閩、皖諸省,不斷從事閱藏、講述和著作。智旭依據天台思想解釋淨土教義,所著《淨土十要》、《佛陀要解》等,都為後來淨土宗人所崇奉。智旭生平的著述,分為“宗論”和“釋論”。“宗論”即《靈峰宗論》,共十卷;“釋論”則包括了智旭所著的各種釋經論和宗經論,以及其他著述共60餘種。

  • 5 # 飛哥說史

    雲棲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1、雲棲祩宏雲棲袾宏(1535-1615),俗姓沈,名袾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蓮池大師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祩宏三十二歲,投西山無門性天禪師落髮,並於昭慶無塵玉禪師座下受具足戒。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淨土法門,主持雲棲道場四十餘年,言傳身教接引無數佛子同歸淨土。融合禪淨二宗,定十約,僧徒奉為科律。清雍正中賜號淨妙真修禪師。臨終前半月預知時至,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七月某日安詳唸佛而逝,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蓮池大師因弘揚淨土宗貢獻頗大,被後世尊為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祖師。2、紫柏真可紫柏真可(公元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晚號紫柏。吳江(江蘇)人。明代南直蘇州人,俗姓沈,法名達觀,中年後改名為真可,號紫柏老人,後世尊稱他為紫柏尊者,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因為陷入東林黨爭,在第二次妖書案中,被東廠拷打,傷重圓寂。3、憨山德清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諡號弘覺禪師,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眾,為臨濟宗門下。復興禪宗,與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精通釋、道、儒三家學說,主張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導禪淨雙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見解頗與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相契。中國禪宗的祖庭—曹溪,經過憨山德清的銳意經營,由荒廢恢復舊觀,因此被稱為曹溪中興祖師。其功德巍巍,為後人所敬仰。4、藕益智旭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明末四大高僧中最晚也是影響最大的,中國淨土宗第九代祖師。吳縣木瀆(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俗姓鍾。字蕅益,號八不道人。由於晚居靈峰(今浙江安吉縣)建寺、創社、著書,故世稱靈峰蕅益大師。1、一行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縣)人。生於唐高宗永淳二年,卒於玄宗開元十五年。2、玄奘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禕(yi),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4.鑑真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十四歲出家,潛心研習佛經,尤精通律宗,有很高造詣。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傳律,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歷史功績。3、慧能大師,唐代高僧,中國佛教禪宗六祖,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於世,成為佛法修行之見證。古代十大高僧 :取經第一---法 顯 ,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不幸經僧---真 諦 ,智者大師---智 凱 ,飲譽華夏---玄 奘 ,著名唐僧---義 淨 ,禪宗祖師---惠 能 ,以法濟世---法 藏 ,丈量地球---一 行 ,六次東渡---鑑 真 。近代四大高僧:弘一法師,俗姓李,名文濤,又名廣侯,字息霜,亦稱惜霜,別號叔同太虛法師,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別號悲華。浙江崇德(今併入桐鄉)人圓瑛法師,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靈源行者、離垢子等。福建古田縣平湖端上村人。虛雲法師,俗姓蕭,初名古巖,字德清,別號幻遊。原籍湖南湘鄉,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故出生於福建泉州。你問的是近代的四個高僧吧??分別是:弘一、太虛、圓瑛、虛雲弘一法師,俗姓李,名文濤,又名廣侯,字息霜,亦稱惜霜,別號叔同太虛法師,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別號悲華。浙江崇德(今併入桐鄉)人圓瑛法師,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靈源行者、離垢子等。福建古田縣平湖端上村人。虛雲法師,俗姓蕭,初名古巖,字德清,別號幻遊。原籍湖南湘鄉,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故出生於福建泉州。一行,玄奘,鑑真,慧能大師。1.一行,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縣)人。生於唐高宗永淳二年,卒於玄宗開元十五年。2.玄奘,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禕,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佛教法相宗創始人。3.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4.鑑真,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十四歲出家,潛心研習佛經,尤精通律宗,有很高造詣。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傳律,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5.慧能大師,唐代高僧,中國佛教禪宗六祖,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於世,成為佛法修行之見證。

  • 6 # 青山舊時雨

    古代十大高僧 :取經第一---法 顯 ,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不幸經僧---真 諦 ,智者大師---智 凱 ,飲譽華夏---玄 奘 ,著名唐僧---義 淨 ,禪宗祖師---惠 能 ,以法濟世---法 藏 ,丈量地球---一 行 ,六次東渡---鑑 真 。

    近代四大高僧: 弘一法師,俗姓李,名文濤,又名廣侯,字息霜,亦稱惜霜,別號叔同 太虛法師,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別號悲華。浙江崇德(今併入桐鄉)人 圓瑛法師,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靈源行者、離垢子等。福建古田縣平湖端上村人。 虛雲法師,俗姓蕭,初名古巖,字德清,別號幻遊。原籍湖南湘鄉,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故出生於福建泉州。

  • 7 # 時光隧道2019

    佛教起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大約在兩漢之際,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湧現出無數的得道高僧,讓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四大高僧。

    法顯

    法顯俗姓龔,上黨郡襄垣(今山西長治襄垣)人,東晉時期得道高僧。他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他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在遠途取經後,他還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過程,後經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344-413),混血祖籍是天竺,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他家世顯赫,祖上世代為相。鳩摩羅什7歲隨母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其先後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稱“什門四聖。

    智顗(yi)

    智顗(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俗姓陳,字德安,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於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觀之基礎。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

    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陳,名褘,乳名江流,洛州人,唐朝第一高僧。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法相宗創始人,為中國傑出之佛經翻譯家、旅行家。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從他國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僧人是佛教文化的主體,一部佛教史,就是僧人活動的歷史。像這樣的高僧在中國古代還有許多。他們雖然生活在各個不同的時代,但都以自己畢生的努力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 8 # Mr土根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現如今,我們都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其實,更為準確的是起源於古印度(尼泊爾)。

    中國的佛教,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在公元紀元前後)。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佛教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和傳承,對中國的文化起著深遠的影響!在這期間,出現了許多對佛教文化起著積極推動作用的得到高僧。其中最為著名有四大高僧。

    第一位:法顯(334年—420年),東晉高僧,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在399年,法顯65歲的高齡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經西域至天竺尋求戒律,遊歷30餘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4年,於義熙九年歸國。

    法顯作為第一個將佛教文化引入中國,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第二位,鳩摩羅什,祖籍天竺,混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中國新疆庫車),拜涼國國師。其家世顯赫,祖上為名門。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

    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

    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後涼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稱“什門四聖”。學習漢文,呂隆拜其為涼國國師。

    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稱“什門四聖”。

    第三位:菩提達摩,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歷史記載: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在民間常稱其為達摩祖師,即禪宗的創始人。

    第四位:惠能大師(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尊稱六祖惠能。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

    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

    以上四大高僧對中國的佛教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起著積極的推動和影響。其影響力享譽海內外。

  • 9 # 搞笑集錦搞笑大全

    虛雲老和尚的惜福事蹟

    當時,已是一百一十七歲高齡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築場所和開荒的地方巡看,並親自指導,還要接待來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點到禪堂裡講開示,八點以後,開始翻閱來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時一天多達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過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親筆回覆;若是一般書信,他說明意思,就由我們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兩點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約三點半,才起床洗臉。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溫水漱一口水,然後吐在毛巾上,先洗雙眼,再洗整個面部。他說這樣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視力。洗過臉後,就到佛前禮拜,之後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時,我們就開始上早殿了。早殿後稍為休息一會,聞打梆聲大眾就往齋堂過早堂了。

    當時,山上的生活很艱苦,開發的田地不多,收成的穀子也很少。因為紅薯粗生,收成較多,每年七月份開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紅薯的季節。而紅薯的葉子和枝幹,就是我們的小菜了,有時連蕃薯根和葉也沒有,就只有炒鹹鹽,加進稀飯裡吃。每天過早堂吃的稀飯,只是一點點的米,混了多多的紅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飯呢?雖然當時師傅們吃飯吃得很多,也只是隨便弄一點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沒有飯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馬鈴薯,放在齋堂裡面,要吃藥石的就自己去弄一點,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飯和菜,都是由我們從大寮裡打的,跟大眾師傅們吃的一樣。如果沒有客人的話,他從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那種節儉簡樸的生活,我們現在想起,還記憶猶新。

    雲居山地勢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氣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裡的紅薯,經不起寒冷的空氣,皮都發黑了,煮熟後吃起來很苦的。

    有一次,我和齊賢師一起在老和尚那裡吃稀飯,吃到了那種又苦又澀的紅薯皮,便揀出來放在桌邊上。老和尚看到時默不作聲,待吃過稀飯後,他老人家卻一聲不響地把那些紅薯皮撿起來都吃掉了。當時我們倆目睹那情景,心裡感到很慚愧、很難過。從此以後,再也不敢不吃紅薯皮了。

    事後,我們問他說:“您老人家都這麼大年紀了,而那些紅薯皮好苦啊!你怎麼還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嘆了一口氣,對我們說:“這是糧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務處處長張先生,到山上來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幾道菜,請他吃午飯。張處長始終是個在家人,不懂得惜福。當他在吃飯時,掉了好幾粒米飯在地上,老和尚看見了也不說話。等吃完飯後,他才自己彎下腰來,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飯從地上撿起來,放進口裡吃下去。使得那位張處長面紅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勸老和尚說:“老和尚,那些米飯已掉在地上弄髒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說:“不要緊啊!這些都是糧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處長又說:“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這樣,我已經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體很好,早上除了吃兩碗稀飯外,有時還會吃一點馬鈴薯。中午吃兩大碗米飯。晚上有時吃一小碗麵條,或者吃一點稀飯。聽他說:他晚上開始吃藥石,是從雲門事件發生後才開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過午不食的。

    他的牙齒特別好,記得有一次,有個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蠶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們在吃,他也要吃。我們說:“這東西很硬的,你老人家牙齒行嗎?”他一言不發,拿起蠶豆就吃起來了,吃得比我們還要快,我們甚感意外。

    他老人家是很節儉惜福的,他睡的草蓆破了,要我們幫他用布補好。不久後,在同一個地方又破了,實在補無可補。我們就對他說想把草蓆拿到常住去換一張新的。那時,一張草蓆只不過是兩塊人民幣左右,不料他老人家聽後,便大聲地罵:“好大的福氣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張新席子。”我們都不敢作聲了。

    無論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著一件爛衲襖,即是一件補了又補的長衫(禪和子們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裡面加一件棉衣,夏天裡面只穿一件單褂子而已。

    老和尚時常開示我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參禪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頭。如果想參禪用功,但是路頭摸不清楚,對參禪的道理未能領會,那麼工夫便很難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說:“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生死一齊休。”至於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裡有錢來培福呢。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他經常訓誡我們年青的一代說:“你們要惜福啊!你們現在能遇到佛法,到我這裡來修行,可能是過去世栽培了一點福報。但是你們若不惜福,把福報享盡了,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猶如你過去做生意賺了錢,存放在銀行裡。如果現在不再勤奮工作賺錢,只顧享受,把銀行的儲蓄全部花光了,那麼再下去便要負債了。”

    所以老和尚對我們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出家人福報太大了,生活上,衣、食、住、行各方面比過去不知道充裕了多少倍。因而,我們在這個福報當中,要更加註意惜福。有福德的人,修行起來也會比較順利。如果沒有福德,無論修那一種法門,都會有種種的障礙。

    古德說:“道高龍虎敬,德重鬼神欽。”是真實不虛的。老和尚在雲居山,不但時常上堂為大眾師傅講開示,更在種種生活細節中以實際行動來以身作則,教育大眾。現在我們回想起來,真是感到慚愧萬分。所以說善知識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我們後人的榜樣。

    印光祖師惜福的事蹟

    印光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1924),餘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雲:“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盪其餘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嚥下,惟恐輕棄殘餘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盪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餘屢聞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飲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宣化上人惜福的事蹟

    有三個臺灣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因為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有一天中午,用齋後大眾準備離去,三位臺灣比丘忽見宣公上人來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禮。上人滿面含笑,用眼光看著他們用過的餐盤中有嚼過吐出來的幾口萊,問道:“菜不好吃嗎?”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葉硬了些,嚼不爛。”上人聽後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過的菜放進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嚥了下去,笑著說:“我還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圍的弟子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兩個盤中嚼過的菜全放進口中嚼著嚥了下去,然後說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費。”當宣公上人走出齋堂時,身後跪下了一片徒眾。

    就餐巾紙的使用來說,上人使用時先從邊緣開始,然後將用過的部位疊起來,下次使用時從疊起的地方使用,然後再疊起來,再使用時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時一張紙用兩天也是有的。當師父問上人為何要這麼節省時,上人說自己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敢浪費。又有一次師父曾見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勸說下喝過半玻璃杯麥片粥之後,兩次用開水涮杯後喝了下去,最後又加上一點開水涮杯漱口後又咽了下去。當問上人為何將漱口水也要嚥下時,上人說牙縫裡也可能有糧食,不可以浪費,自己的口又不髒。

    弘一大師惜福的事蹟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汙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七歲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他母親看到,正顏厲色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

    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腦裡,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出家以後,一直還保守著愛惜衣食的習慣。他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唸佛七的出家人送給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傘,是1911年買的。這些生活用具,破爛了,就請人用針線縫縫,當新的一樣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東西,須五六年一換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

    常有人給弘一大師送好的衣服或珍貴物品,他大半都轉送別人。他說,“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 10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中國古代人的四大高僧,我篩選剩下九位按順序來說。如果一定要篩選四位高僧,那就是前面四位

    一、 法顯(取經第一 佛教革新)

    法顯俗姓龔, 上黨郡襄垣(今山西長治襄垣)人,東晉時期得道高僧。他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他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在遠途取經後,他還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過程,後經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

    二、鳩摩羅什(譯經大師 三論之祖)

    鳩摩羅什(344-413),混血祖籍是天竺,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他家世顯赫,祖上世代為相。鳩摩羅什7歲隨母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其先後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合稱“什門四聖。

    三、真 諦(學通內外 精於大乘 )

    真諦(公元499~569年)印度優禪尼華人,出身婆邏門族。他精通大乘佛教。少時博訪眾師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人。真諦共譯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無上依經》、《十七地論》等。與鳩摩羅什、玄奘、不空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師。在他的影響下,成立了攝論宗、俱舍宗一派。

    四、智顗(智者大師 天台創始)

    智顗(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俗姓陳,字德安,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於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觀之基礎。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

    五、玄奘(飲譽華夏 西遊美名)

    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陳,名褘,乳名江流,洛州人,唐朝第一高僧。 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 法相宗創始人,為中國傑出之經佛經翻譯家、旅行家。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從他國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六、惠能(名揚海外 禪宗六祖)

    惠能(公元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繼承東山法門,世稱禪宗六祖。曾做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廣為人知。六祖慧能圓寂於新興國恩寺,享年七十六歲。惠能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七、一行(丈量地球 密宗領袖)

    一行(683年~727年),號大慧禪師,本名張遂,唐高宗弘道元年生於武功縣,玄宗開元十五年卒於古都長安華嚴寺,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先後在嵩山、天台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後成為密宗的領袖,真言宗將其列為八祖之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曆》,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八、法 藏(賢首國師 華嚴祖師 )

    法藏 (公元643--712年),唐朝佛學高僧,本康居華人,華嚴宗實際開創者,宗內稱為三祖。,其祖父僑居長安,以康為姓。他深得武則天賞識,詔令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宣講,曾重譯並完善《華嚴經》《密嚴經》《金光最勝王經》《大寶積經》《顯識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多種經論。

    九、不空三藏(譯經大師 不空金剛)

    不空(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又名不空三藏法師,原籍北天竺,佛學家、翻譯家。不空意譯為不空金剛,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與鳩摩羅什、玄奘、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密宗祖師之一,唐玄宗曾賜號“智藏”。所譯顯密教典共110部,143卷。

  • 11 # 小Q的vlog

    分別是:弘一、太虛、圓瑛、虛雲

    弘一法師,俗姓李,名文濤,又名廣侯,字息霜,亦稱惜霜,別號叔同

    太虛法師,俗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別號悲華。浙江崇德(今併入桐鄉)人

    圓瑛法師,俗姓吳,法名宏悟,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靈源行者、離垢子等。福建古田縣平湖端上村人。

    虛雲法師,俗姓蕭,初名古巖,字德清,別號幻遊。原籍湖南湘鄉,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故出生於福建泉州。

  • 12 # 快樂就好153167537

    慧能,普庵,玄奘,真說不出第四個了。達摩畢竟不是華人。慧能和普庵。佛教傳入中土以後,後人公認的一經一咒。

  • 13 # 釋法證

    泱泱華夏,源遠流長,信仰更是千年來每個時代都很注重的話題,更是當權者不了欠缺的統治信條。中國古代有許多高僧大德,記錄在案的就有百位之多,如果最右影響的四位,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我認為四大高僧是:1.真諦(禪宗祖師)、2.法顯、3.玄奘()、4.不空三藏(譯經大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辭職出去的同事,向我介紹他新公司的待遇有多優越,目的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