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名叫君子蘭的騎行者

    我回答這個問題有點困難,我城市生長沒有發言權,但邀請我了可談點看法。過去農村是生產隊制度改革之後發生了變化,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加快,無型中農村的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我下鄉接受再教育時候誰家蓋房子大家都去幫工,我在農村時候就去過幫人家幹一天活,有的給點工分基本上都是白乾,我也幫過工因為我學點瓦工手藝,我的思想就是晩上那飩飯,也沒有什麼好吃的,一般來說吃點大楂子飯(玉米粉碎粗點)燉煮的菜喝點一元糠夫酒。大家樂一樂房子蓋好了大家也觸了感情。現在年輕人進城農村留守的老人小孩,在外工作的人慢慢的也接觸到城裡人的思想,在加上常年在外感情有點沖淡,誰家蓋房都是找工程隊不需要幫工了。有錢人到城裡辦事買房所以人情越來越淡。我有一次和朋友去他們農村老家,他說我也幾年不回了,走了一會村裡就幾個人都是70多歲,房子基本沒有人住,說頭幾年過年還都回來,現在打工回來也不在這過年因都在城鎮買房了。人在走動長年不動確實沖淡一切。為什麼退休後也不願出門一個道理。隨著社會、經濟、人文的發展越來越嚴重。謝謝

  • 2 # 說三道四者

    好!給過熱的農村大操大辦宴席潑冷水,早該“冷宴”了。

    婚喪嫁娶、長者慶壽、娃娃生日、蓋屋上樑、殺豬宰牲……名目繁多的宴席,過去幾塊錢的禮金,現在漲到數百元以上,人情攀比,讓人煩不勝煩。

    移風易俗,改革農村禮宴,勢在必行,只要“冷宴”堅持下去,就一定取得成效,所謂新農村建設,不只是硬體,應當包括民風改革。

  • 3 # 健康芒果8r5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農村人,長話短說!農村以前是鄉鄰鄉親特別親,就算有好吃的隔著牆吆喝一聲,某誰家有困難遇到啥事都互幫互助,現在感覺不到親切感了!以前,誰家有喜事宴請村裡人拿了錢的幾乎都去吃,現在為啥很多掏了錢沒掏錢的不去了,每家每戶生活水平相當不錯誰還趕十里路幾十幾路去吃那幾口飯,都忙著工作掙錢,,家家戶戶大人孩子都忙得不可開交,是個人都知道沒有以前那種人情味道了!

  • 4 # 逆黃一哥

    農村慶典宴席變成冷宴這很正常,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這種尷尬的局面。

    第一點:現在農村的慶典酒席太多了,已經讓人承受不了了,多的時候一天要趕五六家的酒席,現在的禮金一兩百根本拿不出手,索性就不去了實屬被逼無奈呀。有很多人家辦酒席上癮,蓋房子燎灶辦酒席、兒女結婚又辦、生孩子了還辦、給爹媽做壽辦、養了一百多隻雞下蛋了也要辦、還有老母豬下崽接著辦、在後來實在沒有啥明目了就是辦家宴了,這禮金你就花吧,沒完沒了的誰能幹起呀。

    第二點:現在在農村生活的人也少了很多,年紀稍大一點的都和孩子一起到城裡去了,儘可能的躲開辦酒席的場子。

    第三點:也有很多的人想明白了,禮金是個無底洞根本填不滿,自己家以後什麼席也不辦,我也不去隨份子了愛誰誰一概不參加。

    我本人也時長在想怎麼能解決即可以增加親朋好友間的走動,又能禮上往來不讓人為難呢,最終我想到了一個不錯的點子,以後隨份子可以隨幾注彩票就好了,任何人都能買得起,即為國家彩票事業做了貢獻又讓朋友見面不在尷尬,辦酒席的中獎你就賺了,不中呢你就當宴請客人一同慶祝喜慶時刻。

  • 5 # 歲冄炁聲1

    一、農村人越來越少是主因。現在的農村人越來越少,過完年,大量人口外出,農村就成了空心村,過去家家在家務農,現在家家外出打工,光農民工數量就有2.8億,且多為青壯年人口,因此留守在家的農村人口只是一小部分。很多人在外務工,路途遙遠,來回不便,因此老家有人情禮節,自然不能到場,畢竟來回就得很長時間。有的甚至壓根不知道,事後才得以知曉。

    二、人情味越來越淡。現在的人情味越來越淡了,以前由於人口流動不大,農村儼然就是一個熟人社會,鄰里之間,互相來往,注重禮節,講究禮尚往來,然而現在人情比不過友情,送禮完全成了一種形式。不光鄰里之間如此,親戚之間的味道也越來越淡了,聯絡的越來越少了,遇到事情,想得最多的是朋友,不再是親戚,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三是風氣越來越怪。現在的酒席風氣越來越怪,一些人往往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舉辦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坐坐,有的孩子升學、家裡搬遷、購買小汽車,老人生日,都要大辦宴席,這讓不少人反感。畢竟空手而去不合傳統,不去又害怕得罪別人,這讓很多農村人甚是苦惱。不僅如此,現在禮金越來越重,動輒幾百元起步,送禮就像是場競賽,農民苦不堪言。

    另外,隨著農二代的逐漸崛起,不再被傳統的習俗所束縛,很多人常年在外,以往的禮尚往來逐漸淡化,透過發紅包的方式送禮也越來越常見,那麼對於這些現象,你們是怎麼看待的呢

  • 6 # 方玉的心家

    首先感謝邀請回答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靠傳統方式務農種地,收入可能會相對拮据一些,生活的質量也會差一點。所以很多的農村人走向城市謀生。所以老家的宴請相對遠在他鄉的人,可能會因為生活或者工作的種種原因導致不能回去。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生活的壓力也非常大,大多數的人為了生活奔波的都非常不易。如果是至親好友,人回不去至少應該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不在乎錢多錢少,禮重禮輕。個人覺得即使回不去,還是表示表示為好。畢竟中國是禮儀之邦嘛。禮尚往來也能增加感情。

    如果宴請了他人,別人不能來到。我想很多人會心裡忿忿不平的埋汰他人不懂禮節。我想遇到這種事心態放平就好了,理應一切隨緣。不用去埋怨和憎恨他人。多一點包容,多一點體諒,天天就都是豔陽天了。

  • 7 # 藍冰然

    農村興起“冷宴”風,我認為是社會的進步。至少可以證明農村人現在都很忙、生活物資富足、能夠自覚抵制一些辦宴席上癮的歪風邪氣。

    以前,農村人大多隻會種田,外出打工的比較少,特別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村子裡的巷口做滿了人,有的打牌、有的下棋、還有的正在閒聊。只要哪家辦酒席,巷口裡突然風平浪靜了,全村人都會跑去幫忙,場面十分熱鬧,一臺宴席要忙三天。

    現在不同了,大家都知道抓經濟才是硬道理。年輕力壯的都打工去了,只留下老的小的。村裡的巷口再也看不到人的蹤影,酒席場面也顯得異常的冷清。

    現在的農村,生活都過得比較殷實,想吃啥根本不愁。不像哪些年代 ,家裡請客炒肉還要新增很多蔬菜,想吃肉怎麼翻也翻不著,美名其曰叫“串葷”。如果遇上酒席,那是最佳改善生活的時候了。現在的人誰還會在乎吃呢?無論宴席辦得有都豐盛,也無心顧及那頓飯。

    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農村有些人家,辦宴席上癮了,兒女結婚請客算正常。什麼滿月酒、滿週歲、老人過生、喬遷新居、子女上大學等等都要擺宴席請客,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對,現在隨份子錢又高,家家都這樣辦,誰還受得了。可以說這是一種歪風邪氣,遇到了就堅決抵制不去。

    社會在進步,大家都很忙,宴席能不辦的儘量少辦,免得遇到冷風。

  • 8 # 紀錄鄉土

    首先我作為農村土生土長的一員對待這個問題是最深有體會的以及最有發言權的,記得小時候在農村只要是誰家有事情辦酒席比如像婚宴,那麼大家一定會提前到場等待,甚至有的人早早的就把隨禮的錢準備好了,在那個時候由於大家的家庭條件都不太富裕,因此基本上隨禮都在5元到10元不等,現在是隨著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因此現在隨禮一般都是100元到500元不等。可是最近在我們就出現很多像問題當中提到的“冷宴席”的風氣,也就是說別人辦婚宴的時候不但人不到就連禮錢也不到,就像我們村上個月有一家結婚的,當時主家準備了16桌的酒席,可是到場的人只坐滿了7桌剩餘的9桌空無一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想必大家也都很清楚,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好了所以對於吃也沒有以前那麼饞了。再一個現在村裡的很多人都去城裡打工了,有的離家近一點的可能會一年兩年回家一次,離的遠一些的甚至有的在城市裡掙到錢了,就把自己的家也安在了城裡,那麼這個時候如果老家誰家辦宴席的話,像這些人因為在外地也不知道,所以人也來不了禮錢也隨不了。其實很多人不是不想不來,也不是不想隨禮而是現在農村節的人幾乎都在外地,想必大家在農村也看到現在農村給人的感覺非常的安靜,在大街上根本看不到來來往往的人,所以這些才是最為根本的原因,畢竟在外地的農村人都是過年才回家。

  • 9 # 日月星貨架

    日子好過了點,反而沒了人味,六七十年代鄰里之間做點好吃的自已未吃先每家相互贈送一碗,然後才自已享用,現在見了面如果問吃了不,你就是土老帽。更別提借錢了。

  • 10 # 李阿冰

    不管你承不承認,如今農村的人情味是真的越來越淡了,很多以前在農村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老傳統、老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以及大家觀念的革新,農村的風俗習慣、人情往來也在發生著變化。而農村的宴席,也經歷了變遷。原來是送禮參加宴席,一家老小全都到;後來是人在外地不回來,只把禮金隨過來;到了現在越來越多的村子舉辦宴席,人也不來,禮也不隨。因此現在農村“冷宴”風氣越來越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阿冰作為80末出生的人,恰恰經歷了農村人情關係“從密到疏”的轉變,傳統習俗“從濃到淡”的變化,以及農村人口“從多到少”的過程。所以,在農村“冷宴”越來越多的當下,阿冰就以3方面的理解來解答這個問題。

    (1)首當其衝要說一下,農村宴席不良風氣的滋生。

    關於農村宴席風氣的變化,作為農村人我也是倍感無奈,在過去大家舉辦宴席,來者是客,沒人在乎利益上的得失,熱熱鬧鬧就是最棒的。

    可是現在呢,農村一些人家辦酒席,盲目攀比,甚至以辦宴席來斂財,各種名目的宴席多不勝數,甚至買車買房都要辦宴席,挨家挨戶的通知別人,來了就得隨禮,而且現在農村的禮金是越來越大,一兩百元錢都不好意思拿出手。

    久而久之,這種亂七八糟的宴席多了之後,大家都非常反感,以前礙於面子,人不去禮金隨過去。現在呢,老一輩人年紀都大了,新一輩人又大多數在外地打工,一年不回農村老家一趟,面對這些反感的宴席,人不去,禮也懶得隨了,糟心。

    (2)農村很多人常年在外打工,村裡常年沒有多少人生活,有的掙了錢搬到縣城居住了。

    阿冰戰友家鄉在一個西部農村,過去村子裡的人還比較多,山腰山下都住著人,可是隨著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人在外打工掙了錢,搬離了村子,住進縣城或者市區了。今年去了一趟戰友家鄉,發現平時常居住的僅有50多人,山上和山腰的村子早就成了空村。

    這樣大家來往越來也少,平時誰家有什麼事要辦宴席,電話打過去,但人在外確實回不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搬走或者年輕人打工一年不回一次家,農村宴席人也越來越少。“冷宴”風氣興起,與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脫不了開關係。

    (3)農村人情世故越來越淡薄,是不爭的事實。

    在我小時候,農村外出打工的人不是特別多,大家都住在村子裡,出門就能見到熟人,誰家有什麼事兒都是互相幫助著來的。誰家有宴席,也都是鄰里之間,親戚之間互相幫忙,禮尚往來。

    可是現在呢,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這種熟人關係變得越來越淡薄,大家都在忙碌著各自的生活,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快,確實無暇顧及村裡的關係。往往村裡有什麼事,趕不回來參加,隨著老一輩人漸漸老去,現在的人因為都常年在外打工,互相之間的聯絡越來越少,關係越來越淡。

    我村裡的朋友,平時老家有什麼宴席都是直接發個訊息,連電話都不打。有心的看見訊息之後還會回覆一下,發個紅包,無心的直接無視訊息。

    總之,現在農村“冷宴”風氣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未來城鎮化建設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快,農村人之間的熟人關係怕是會變得越來越淡了。你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播秧苗是播旱秧好還是水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