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方851

    好像宋朝只是在藝術和發明兩方面能說到頂峰,其他如國土面積軍事實力開疆拓土等方面都不咋滴?

    至於有外國專家能把千年前的各代GDP都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可能是投其所好吧?科學性……?

  • 2 # 楊營雙節棍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自秦始統一六國開始,形成了中國的大一統局面,自此開始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時代。自進入君主專制時代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開始得以全面發展。隋煬帝開科舉,中國封建科舉制作開始興起,而到了北宋時期這種選官制度被充分的完善。宋朝重文輕武,科舉制度,讓更多的文人走向政治的前端。

    北宋經濟空前繁榮,尤其是農業、手工業、商業十分發達,這一切都是得益於北宋建立了完善的經濟制度。經過唐朝末年的戰亂和五代十國數十年的分裂後,宋朝再次實現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宋朝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皇帝懦弱,軍隊軟弱,對外戰爭鮮有過勝利。官僚腐敗,軍隊渙散。但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上看,宋朝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極為繁榮。

    北宋經濟空前繁榮,尤其是農業、手工業、商業十分發達,這一切都是得益於北宋建立了完善的經濟制度。從宋時代的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出宋的繁華。

    經過唐朝末年的戰亂和五代十國數十年的分裂後,宋朝再次實現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宋朝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皇帝懦弱,軍隊軟弱,對外戰爭鮮有過勝利。官僚腐敗,軍隊渙散。但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上看,宋朝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極為繁榮。

    後繼的統治者還有相似的詔令頒發,鼓勵百姓墾荒。宋朝歷代統治者透過頒發詔令,採取積極的措施鼓勵開荒,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北宋,農業發展速度江南比黃河流域快,到南宋時,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總量超過了中原地區,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地區。太湖地區稻穀產量在南宋時達到全國第一,蘇州、湖州因此成為全國最大的產糧基地。有“蘇常熟,天下足”之稱。同時,新的農耕工具的出現和新的農耕技術的運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2、北宋土地政策的放寬北宋時期,依然奉行重農抑商政策,但比前朝已寬鬆許多。一是宋朝政府採取了“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實行“田制不立”,“不抑兼併”。宋初為削弱武官的權力,誘導他們“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

    這一政策加速了土地的流轉,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農業生產效率隨之提高,從而為手工業和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宋朝經濟發展的物質基底——礦業、手工業(紡織業、制瓷業等)異軍突起1、北宋礦業北宋時期全國發現金屬礦藏數量達到 270 多餘處,比唐朝增加100 多處。金、銀、銅、鐵、鉛、錫、煤等是北宋主要的礦產。

    仁宗時期,每年金產1 萬 5 千多兩、銀產量21. 9 萬多兩、鐵產量 724 萬斤,鉛產量 9 萬多斤、錫產量 33 萬斤。

    2、手工業宋朝的絲線、麻、毛紡織業也很發達。

    宋朝官窯、民窯在全國範圍內遍地開花。宋朝瓷器生產地主要包括七大名瓷窯:定窯(河北曲陽)、汝窯(河南汝州)、鈞窯(河南禹州)、官窯(河南開封)、哥弟窯(浙江龍泉)、景德窯(江西景德鎮)、建窯(福建建陽),和分佈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瓷器都很精美,各具特色。

    北宋時期,軍隊規模常年保持在一百萬左右,北宋末年更是超過了一百萬。這是什麼概念?當今中國以14億人口,全盛之天下(共和國有效管理的疆域之遼闊為歷史第一),極其發達的生產力,也只養了兩百萬軍隊。宋朝面積不到共和國的四分之一,人口遠不到一億,以古代如此落後的生產力,居然養了一百萬軍隊!

    宋朝當時的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80%,一個熟練地技術工人年收入要高於當時的知府,四大發明有兩項誕生於北宋,而且知識分子當官絕對沒有生命危險,宋太祖趙匡胤的祖訓“不殺士大夫”。在文化上可比盛唐,“唐宋八大家”北宋獨佔六席。至於軍事上的軟弱,我是這樣認為,宋朝重文輕武,主要是趙匡胤看到唐朝藩鎮割據的危害性,加上自己本來就是武將出身而黃袍加身,歷史上如秦 西晉 隋,這些王朝在完成統一之後,無一例外都是短命,雖然北宋的皇帝無能,但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北宋能夠存活一百多年,宋朝主要以步兵為主,以步兵對抗草原鐵騎,那等於自殺。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唯一的軍事天才皇帝,他認為將領可用,便會委以重任,認為不可靠,就來個“杯酒釋兵權”。宋朝每年給胡人的貢金不少,知道多少嗎,“澶淵之盟”後每年給遼10萬兩白銀,絹20萬匹,這僅僅是宋朝兩個縣的財政年收入,而且每年透過互市,宋朝至少要收回幾千萬兩。

  • 3 # 北派說書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對於秦始皇來說,“千古一帝”這個詞兒用在他的身上,是再恰當不過的事兒了,畢竟他統一六國之後,成功的阻止了華夏文明的大分裂,畢竟嘛七國如果不統一文字、不統一度量衡,長久下來,回和歐洲大陸一樣,幾個國家,幾種語言。

    那麼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自秦始皇開始,為什麼到北宋的時候達到鼎峰?那是因為北宋無論從科技、政治、軍事、文化方面,皆為歷史上最突出的,在科技方面,四大發明皆是出現在了宋朝,這並非偶然,這是一個國家乃至文明鼎盛時期的產物,

    政治方面,我們都知道,宋代政治的特點是輕武人,重文人。高度重視文治,高度重用文人,當然這是為鞏固政權服務的。這可能是宋太祖一時自信的想法,卻為平民入仕鋪平道路,入仕後的俸祿也遠遠高出唐人。不過這也是沾了唐末朱溫的光,朱溫幾乎將中原及南方計程車族給殺了個遍,將一千多年的毒瘤給斬了個精光。

    我們再看軍事方面,也許有人會說,宋朝是最孱弱的,但是大家不妨想一想北方自從唐末的燕雲十六州被遊牧民族控制之後,沒有長城守護,宋朝疆域直接面對遊牧民族的衝擊,而且宋朝沒有良好的馬場,唯有以步兵為主,軍隊屬性沒有可比性,但是在面對強大的遼國、金國、元朝的壓制,苦苦支撐了319年,大唐王朝也不過如此,由此可見一斑。

    文化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太祖皇帝告訴他的子孫,永遠不要亂殺文人,那時候的文人吃香又賺錢,理學、史學、藝術等等才得到了高速的發展,清明上河圖可以無論是從內容、手工、等等,足以證明一切。

  • 4 # 凌煙閣論史

    北宋達到鼎峰了?這個疑問很大。

    我們知道,評價一個王朝的影響力,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來考慮。

    江南大學辛向陽教授所定的幾個指標值得參考。

    辛教授畫了一幅“中國曆代興衰圖”,他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以下幾個方面是主要因素:

    社會穩定;

    經濟業績;

    科技進步;

    思想發展;

    疆域變化。

    從以上思想出發,辛教授繪製的圖如下:

    我們看到,漢朝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而最高峰出現在唐朝;再往後的次高峰是明朝和清朝。

    宋朝呢?在圖中“矮小精悍”啊。

    那這個分析合理嗎?我認為很合理,也很符合歷史事實。

    我們就從以上五個主要方面來分析一下北宋。

    社會穩定:

    宋朝社會是最不“穩定”的。兩宋一共發生了400多次農民起義。

    公元993年,宋朝僅僅建立30餘年,就發生了規模較大的李順王小波起義。

    四川的農民、茶農等遭受殘酷壓迫,他們終於以王小波為首在青城發動起義。王小波對起義農民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起義軍攻佔青城,轉戰邛州(今四川邛崍)、蜀州(今四川崇慶)各縣,進而攻打眉州的彭山。王小波攻下彭山,起義軍已達一萬餘人。此後,繼續轉戰於邛州、蜀州、漢州(今四川廣漢)、彭州(今四川彭縣)。此時起義軍已壯大到數十萬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十六日,起義軍一舉攻克成都,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又派兵征戰,攻佔州縣,控制了北到劍州(今四川劍閣),東到夔峽的川陝大部地區。

    起義軍攻佔成都,建立大蜀政權,使宋太宗趙匡義極為震驚,慌忙調集大軍鎮壓。大蜀政權堅持戰鬥到公元995年五月。

    在宋朝建國後不久就爆發了這樣規模宏大的農民革命戰爭,這反映了北宋王朝階級壓迫嚴重的事實,北宋的社會並不穩定。

    從這以後,宋真宗、宋仁宗時期起義不斷,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起義更是遍及中國各地。

    因此,北宋社會不穩定,此項得分低。

    經濟業績。

    北宋朝拿的出手的就是經濟了。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屬於古代大一統社會發展的中期。宋代統治者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雖然政治軍事制度上加大了皇帝集權,但是在社會自由度上卻是古代少有的寬鬆。人的社會身份轉換不僅比唐朝自由,也比後來的明清要自由。這使北宋社會經濟處於相對自由發展的時期。宋代社會生產得到了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等發展水平,大大超過唐朝,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高峰。

    宋朝在世界上最早發行紙幣(不是什麼好事),又是海上貿易大國之一,向海外輸出的主要是手工業製品,進口的則是原材料居多,這反映了宋朝在當時世界上經濟繁榮的地位。

    北宋的財政收入也遠遠超過唐朝,據《宋史·食貨志》載,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全國收入1.5085億餘貫,而唐朝的年財政收入最高不過5200萬兩(宋早期的一貫錢相當於白銀1.25兩)。這也是反映出北宋經濟優勢的重要資料。

    科技進步。

    關於科技進步,也是宋朝拿的出手的地方。

    宋代經濟文化有多方面的成就,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中,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在宋代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開發應用的。

    礦冶業:在北宋時發展較快,當時已經有煤鍊鋼的方法,煤已經廣泛地被用於冶煉鋼鐵。用煤鍊鐵溫度高,改進冶鑄技術,提高鐵的質量,對於改善農具和精製兵器都起了很大作用。北宋中期,鐵年產量已有800多萬斤。

    絲織技術:有很大提高,如定州的緙絲,用各種色線,經緯交織成紋,作出花鳥禽獸各種圖案,栩栩如生。單州(今山東單縣)的薄縑,每匹重僅百銖(百銖合4.125兩),望之如霧。這時已出現一些獨立絲織業作坊,稱作"機戶"。

    制瓷業:北宋在唐、五代的基礎上有突出的發展和成就。定州的定窯、汝州的汝窯、汴京的官窯,禹州的鈞窯、浙江龍泉的哥窯,合稱五大名窯。其瓷品製作精巧,質地細薄,各具特色。江西新平鎮,於宋真宗景德元年改名景德鎮,設官窯,所產瓷器有"假玉"之稱,色澤柔潤,馳名中外,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它們的產品,不僅行銷國內,還大量出口遠銷到北韓、日本、南洋、印度及阿拉伯、土耳其、非洲一帶。

    造船業:在北宋也很發達,當時在汴州、溫州、明州等地設有造船務,每年製造漕運船3000多艘;還能製造重量1000多噸的大海船。這時的海船,體積大,構造堅固,便於遠航,再加上指南針導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船。

    但這些,隨著後來蒙元入侵,被打斷了,很多發明應用失傳了。

    思想發展。

    北宋的佛學、道家學說都漸漸衰落了,儒學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儒學大發展還在北宋之後的南宋。

    宋儒學的形成和崛起,是這個時期的社會思潮,尤其在鼓勵直言、改革科舉和教育的政策下,自由議論和書院授學成為學術界風尚。

    北宋慶曆以後,宋儒學正式登上思想舞臺。北宋先後有王安石新學,周敦頤濂學,邵雍象數學,張載關學,二程(顥、頤)洛學,司馬光朔學,蘇軾、蘇轍蜀學等;南宋有朱熹閩學,呂祖謙婺學,陸九淵心學,陳亮、葉適事功學等。

    理學,是貫穿兩宋的哲學思潮。這一思潮,視"理"為宇宙萬物的根本,認為理主萬物,理一分殊,強調"性即理也。在心喚做性,在事喚做理"。治學主張"即物窮理"的修養。這一思潮的學派主要有北宋周敦頤濂學、張載關學、二程(顥、頤)洛學和南宋朱熹閩學,構成了宋儒學的主體部分。

    心學,是南宋陸九淵所創哲學思潮,它不贊成理學的某些觀點,但在本質上與理學並無不同。心學視"心"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主張"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認為心理同一,心就是理,理就是心,一旦立心,即可明理。治學提倡"發明本心",不假外物,直達天理。

    此外,還有司馬光朔學、呂祖謙婺學為代表的史學思潮,王安石新學為代表的政治思潮,蘇軾、蘇轍蜀學為代表的文學思潮,等等,共同組成了兩宋儒學絢爛的畫卷。

    但是,作為後人我們看到宋朝理學把後世帶入了什麼樣的境地。儒學逐漸異化為封建禮教,這些追根溯源的話,宋朝儒學難辭其咎。因此,宋朝思想發展有其進步性,但是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則負面居多。

    所以,宋朝的思想發展談不上有多進步,這一項頂多算平均分。

    疆域變化。

    北宋在疆域上是偏小的,不僅比漢唐要小很多,就是比後來的明朝也要小上一圈。這一點不多說了,請看圖:

    結束語:

    透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北宋在社會穩定、經濟業績、科技進步、思想發展、疆域變化這五個主要方面中,經濟和科技得分高,思想發展方面得分居中,社會穩定和疆域方面則得分低。

    因此,北宋的綜合得分比七個大一統王朝(秦漢隋唐元明清)要低,但比其他王朝和割據政權要高,總體居於中等位置,遠遠談不上達到了鼎峰。

    (完)

  • 5 # 你dayed

    北宋的確是一個轉折點,因為直到北宋皇權才最終能徹底分割分化文臣武將的全部權力使之像細沙一樣不能凝聚於一人而威脅皇權的統治。從此之後直到清朝滅亡,沒有一個權臣外戚能夠謀朝篡位。

  • 6 # 歷史緯度

    中國古代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是秦始皇滅六國後建立的秦朝 ,此後封建制度開始擴充套件到全國,可以說秦朝是封建社會和封建制度的初期。隨著時間的發展,封建王朝逐漸地達到了鼎峰;但並不是在北宋的時候達到的鼎峰,而是在明朝中期達到了頂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明朝中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生產力得到極大進步;而這種生產力的進步又推動了社會的轉型。或許北宋在文化和科技方面發展程度很高,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在北宋時期達到了鼎峰。再次明確,自秦始皇開始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是在明朝中期達到頂峰,而不是在北宋達到鼎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明朝時期以資本主義萌芽為代表的社會生產力要比北宋時期的社會生產力高的多。

    下面我們來具體的分析一下北宋和明朝中期的基本情況。對比之下,我們會更加的明確明朝中期才是封建社會的鼎峰。

    首先,北宋的文化和科技的確非常發達,但實際上並沒有超過明朝。更為重要的是,判斷封建王朝的發展程度的標準不是以文化和科技為主,而是以生產力的高低為主。

    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宋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又重新處於穩定狀態之下而安穩的社會秩序推動了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北宋的文化和科技得以繁榮。可以說,在當時的世界上,北宋王朝的文化和科技發展程度是超過了其他文明的。然而,明朝的文化和科技與北宋相比並不差,尤其是明朝的文化和科技還含有近代自然科學的成分。

    文化的繁榮首先表現在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在北宋時期儒家思想進一步發展,並在三角合一的基礎上形成了哲學化的理學思想。也就是說,儒家思想在北宋時期不僅是治國思想還是哲學思想。程朱理學發展快速,到明朝時期成為了治國思想。這意味著明朝理學的地位高於北宋理學。

    文化的繁榮也表現在文學上。北宋時期的詞作繁榮,宋詞盛極一時,出現了蘇軾、柳永和李清照等詞作大家。無論是豪放派的家國情懷,還是婉約派的個人情感,都反映了北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然而,明朝時期的以《西遊記》為代表的小說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更能反映出社會的發展狀況。

    文化的繁榮還有在繪畫上的表現。北宋時期畫派眾多,各種繪畫風格都有;但大概都分為寫實和寫意兩派。寫實的風俗畫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為力量壯大的市民階層需要;寫意的文人畫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為經濟的發展和科舉制的發展擴大了文人階層。然而,明朝的寫意派的發展程度也很高,以徐渭的《墨葡萄圖》為代表的寫意畫作並不比北宋差。

    文化的繁榮更表現在科技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北宋時期的科技成就持續提高。火藥進一步的擴大了應用範圍,出現了比雕版印刷術更先進的活字印刷術,甚至還出現了對中國和西方貿易都有巨大影響的指南針。然而,明朝時期的科技也是比較發達的,起碼並不比北宋差,甚至明朝的科技比北宋的科技還更好一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因素傳入中國,所以以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為代表的明朝科技是帶有先進的近代自然科學因素的。

    總而言之,明朝的文化和科技雖然進入了總結性的時期且創缺乏創新,但與北宋相比並不落後。最重要的是,文化和科技並不是判斷封建社會進步與否的最重要標準。

    其次,北宋的社會開放程度也是比較高的,社會環境比較自由。然而,明朝中期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是在繼續下降的,甚至衝破了封建等級制度。

    北宋建立以後,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度在持續減弱。這既是因為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所形成的社會習慣,也是因為北宋商品經濟的發展。雖然北宋仍然是以發展小農經濟為主,然而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商人和市民的數量不斷增加,力量增加的商人和市民階層要求政府進一步放鬆控制。然而,明朝時期的社會控制甚至衝擊了封建等級秩序,比北宋更進一步。

    北宋政府對重農抑商的政策執行的並不嚴格,大量的土地被兼併,大量的農民引入手工業和商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極大發展推動了對外貿易的極大發展。一個貿易型的社會是不會進行嚴格的社會控制的。所以,北宋不僅有早市,還有夜市;不僅有瓦子,還有勾欄。坊市制度的被打破的確是社會進步的一大表現。然而,明朝時期甚至出現了以發展經濟為主的工商業市鎮。

    社會的開放程度的確也是判斷封建王朝發展程度的一個標準,以這個標準來判斷也是明朝比北宋更開放一些。雖然社會的開放程度也並不是判斷封建王朝發展的最重要標準。

    最後,北宋的生產力水平的確在提高,不僅是農業和手工業得到發展,還表現在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對外貿易的發達。然而,北宋的商品經濟並沒有發達到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程度。所以,北宋在生產力上還是落後於明朝中期。

    北宋生產力的發展表現在農業上。隨著社會秩序的穩定,北宋農業得以發展。小農經濟發展的程度不斷提高,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出現了占城稻這種高產作物。所謂蘇湖熟天下足,表示北宋可以以一地的糧食產量支應全國,意味著糧食畝產量的極大提高。然而,明朝的玉米甘薯和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的引進對糧食產量的提高是革命性的,遠遠超過北宋時期的糧食產量。

    北宋生產力的發展還表現在手工業和商業上。隨著糧食產量的提高,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北宋的造船業是世界第一,甚至還使用了水密艙技術;北宋的商業也是世界第一,不僅出現了東京這樣的百萬人口級的城市,還開通了海上陶瓷之路;不僅發展了泉州這樣的大港口,還設立了市舶司管理貿易。到了明朝,不僅出現了工商業市鎮,還透過鄭和下西洋擴充套件了對外貿易的範圍。

    北宋生產力的發展還有一個表現就是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大幅度增長的城市人口不僅意味著生產力的提高,還為生產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勞動力。人口的大幅度增長,還從側面證明的醫療技術的提高。醫療技術的提高是不是封建王朝發展程度的判斷標準?也是的。與北宋相比,明朝的以李時珍和其《本草綱目》為代表的醫療技術顯然更完備一些。

    北宋時期的商品經濟發展成明朝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意味著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尤其要注意的是,生產力的提高是判斷封建王朝發展程度的最重要的標準。明朝的生產力發展程度高於北宋,意味著封建王朝不是在北宋達到鼎盛,而是在明朝達到鼎盛。

    透過一系列的比較,明朝的文化和科技超過北宋,明朝的社會開放程度超過北宋,明朝的經濟發展程度更是超過北宋。所以,生產力發展程度更高的明朝才是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

  • 7 # 即佛即道

    “封建王朝到北宋的時候達到頂峰”這個觀點是片面的。

    實際上,封建制度是指封邦建國,由中央王朝給宗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由皇帝、藩王、諸侯自上而下等級分明的政治制度。嚴格意義上中國的封建制度始於西周,終於秦朝。

    秦始皇創立了中央直轄的郡縣政治結構,自此直至清王朝的滅亡,中國都實施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與封建制度在政治形態、中央與地方的治理關係上截然不同。

    當然,區別於辛亥革命後的共和制度和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習慣將清朝以前稱為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本質是皇帝一人高度集權,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核心思想。其根本的制度基礎是以皇帝為國家唯一的主人,天下所有人必須服從皇帝的意志,是皇權主張的貫徹者。

    所有的法律、制度、政權機構都是為了貫徹皇帝意志而存在。

    以這個目的為標準,最完美的封建制度應該是皇權高度集中。

    縱觀中國歷史,皇權的威脅主要來自宦官、外戚和權臣。

    自秦朝以後歷代王朝,都擺脫不了上述三個因素對皇權的威脅。唯有清朝,太監、外戚、權臣完全處於皇權壓制之下,尤其是雍正設立的軍機處制度,更是使皇帝的權力高度集中。

    所以說,清朝才是封建制度的頂峰。

  • 8 # 曉帆輕舟

    封建,意思是封建諸侯、封邦建國。

    封建制時代,指的是以西周為典型的那樣一種時代:1.中央政權只直接統治京畿地區;2.京畿之外的全國絕大多數地區,是由周王所分封的、可以世襲的諸侯具體行使統治權(包括軍權、政治權、財權等—,每一個諸侯國近乎一個半獨立的、甚至獨立的國家。3.如果有重大的全國性事務需要緊急辦理(例如抵禦外敵的大兵壓境),周王顯然無力獨立承擔,這時,一些諸侯以援助方式,出兵“勤王”,幫助周王度過難關。

    在封建制時代,西周這樣的國家,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是“以周王為盟主的國家聯盟”更準確。這是一種典型的“弱幹強枝”的國家形態,中央相對弱小,地方相對強大(或者具有走向強大的潛在制度基礎)。

    封建一詞的意思,不應該被濫用,不應該被用來指與它完全相反的意思:取消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中央高度集權、中央君主專制獨裁、地方權力弱小。

    秦朝以後至清代,大多數時期的政治體制恰恰就是“去封建化”(或者封建被弱化)的中央集權、中央君主獨裁體制,而不是“封建制”。

    沒有封建(或者封建弱化)的社會,怎麼能夠稱之為“封建社會”呢?

    近年來,馮天瑜先生等一大批學者再三呼籲:對於秦代至清代,停止使用“封建社會”一詞的表述,不要再以訛傳訛,讓封建一詞得到嚴謹的使用、而不是濫用。我完全贊同馮天瑜等學者的這個意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冠感染者可能去過超市,那超市還能去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