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東德齊老李

    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的時候,老家農村都會演戲,有演《白毛女》的,有演《紅燈記》的,也有演《智取威虎山》的,也有演《打金技》的,也有演《陳世美》的。

    大都是有些唱戲天賦的農民,利用農閒時間排練的,為的就是豐富農村的業餘文化生活。那時公社裡和大隊上都很支援,出錢出力購置服裝和樂器等。有的服裝和道具買不到就自己動手做,有時製作的還真的是那麼回事。

    那時年紀小好奇心強,只要聽說哪個村晚上演戲,就三五成群的結伴去看,就是步行個十里、八里的也不感覺累。我記得當時我們村裡就有這麼一群愛演戲的人,排練的是《白毛女》。你別說,演的還真象模象樣,引得十里八鄉的人來我村看戲。

    那時戲臺搭在村小學院子裡,高高的方土臺上搭起棚來,晚上掛上幾盞汽燈,照得通亮,很是飄亮的。臺下都是看戲的人群,本村的在家拿長條橙坐,外圍站著的基本上是外村來看戲的。

  • 2 # 工匠小郭

    很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它能勾起童年的回憶

    轉眼以過去這麼多年了,真懷念那個時候,我記得我們小的時候啊!也沒有什麼,電視機也不是家家都有的,只是一些富裕的人家才買的起呢,想想就覺得有趣,我記得我們幾個小夥伴,去人家看電視,看了一天都不想著回家,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好笑呢!

    我還記得村裡偶爾就來夥戲班子,就提前知道的就奔走相告,用不了一會全村就都知道,於是各家各戶就提前放下手頭的活,早早的吃了飯,就到地方去佔位子了,我還記得我們村來唱戲的,都去學校,我們學校有個大的講臺,他們就在上面唱,那些大人們看的都是津津有味的,我們小孩子,說是去看戲了,大多都是唱的什麼戲都不知道,就顧著嬉戲打鬧了,就沒幾個消停看戲的,

    真懷念小的時候,隨然小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可是我們是快樂的,花上一毛錢買個冰棒就高興的不行了

    在看看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小的時候比,就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可是他們的童年,不見得比我們小的時候快樂

    我們小的時候,看場大戲都能玩的很開頭,現在呢!一切都不一樣了,也許你給錢都沒有人去看嘍!

    真的搞不清楚現在的生活嘍!什麼也不缺,可是快樂就很少,真的很想回到過去,回到那個單純的社會

  • 3 # 烏蒙泥娃

    看戲的場景確實很少有,但看電影的場景卻很多,看見這個問題勾起了我以前的回憶。

    小時候,農村每年會有幾場電影放映,有的時候在鄉政府的廣場,有的時候到農戶的院壩,反正就是一塊白布當螢幕,架起放映機就可以開放。

    小時候,人們的生活也是單純枯燥的,好不容易有場電影看,肯定要去湊湊熱鬧。電影一般都是露天的,也只有晚上才能放映,只要知道附近有電影放,人們總是會從四面八方的往那裡趕。晚上趕夜路也沒手電筒,咋個辦呢?就用火把吧,有竹子的就把竹子曬乾,沒竹子的地方就去山上砍一種刺木,晾乾了也可以當火把用。

    到了晚上看完電影,三兩成群的夥伴們,點亮一把把火把,遊蕩在彎彎曲曲的農村山路上,一條條火龍到處蜿蜒,別有一番滋味,這也就是特有的歷史年代才能有的風景。

  • 4 # 莊裡一家人

    大家好,我是河北石家莊農村人,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看到你還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看戲的場景嗎?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的思緒一下回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是一種濃濃的鄉愁,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雖然過去很久很久了,場景仍然很清晰,彷彿就在昨天。今天把我所感覺到的分享一下。

    小時候農村家裡都很窮,沒有電視,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每年春節過完以後,農忙還沒開始。趁空閒時間,村領導幹部都會請縣裡河北梆子劇團來村裡演出,時間大概半月左右。全村上下都非常高興,大夥都盼望這一天呢。

    每天我們小孩都會拿上幾個凳子很早來到戲臺底下去佔地方。把凳子一字擺開,還不放心,再用石灰子在周圍畫上線圈,佔據最好的位置,等待家裡人來看戲。這是每家小孩都會做的事情,心裡都特別激動,特別美。

    等到人們來的差不多了,戲也要開始唱了。有坐著看的,有站著看的,還有孩子來回跑鬧的,也有一兩個賣糖葫蘆或瓜子的,人們偶爾會買上一點。我看戲只是在湊熱鬧,戲文聽不懂,但是非常喜歡演員身上穿花花綠綠的衣服,還有臉上化的妝,很是好奇。於是便偷偷到後臺去看演員化妝,穿戲服。結果會被趕出去。

    到了晚上看戲的人會更多,周圍村的好些人都會來我們村看戲,戲臺旁邊的牆頭上,低一些的樹叉上,坐滿了孩子。雖然都聽不懂,都特別高興。這半個月唱戲的日子是一年當中最無憂無慮的日子。

    時間飛逝、日月如梭、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農村早已沒有了以往看戲的場景,沒有了為佔地方時的爭吵,沒有了小夥伴們在戲臺下的嬉鬧,沒有了為買五分錢的瓜子嫌給的少。有的只是腦海中對兒時揮之不去的滿滿回憶。

  • 5 # 誰傻了

    這個問題只適合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來回答。現在的年輕人,根本體驗不到小時候步行十多里看電影、看戲的箇中滋味。那是什麼樣的概念?那叫看戲。要知道,像我們家鄉,近百萬人口的縣就一個電影放映隊,每個生產大隊一年最多能放咉四次,看電影完全是奢望。每當聽到期盼已久的電影將要來我們大隊放映時,你猜,生活在偏遠山區小時候的我們,心裡有多高興?至於民間土臺子,農民自導自演的”戲”,那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雖說也熱鬧,但我總覺得不怎麼樣。

    家住在益陽偏遠山區的我們,六、七年代經濟非常的落後,不要說文化生活有多充實,就是普通的三通(路通、電通、水通)也全無,一般運輸都是肩挑手扛來完成。更何況看電影、看戲這個每年只有幾次機會的享受,自然成了農民心目中期盼已久的奢望,其熱鬧場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人們奔走相告,就像西方人迎接上帝一樣的高興。

    小時候看電影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六、七年代的我們家鄉,是一個接近一百萬人口的大縣,而且,人口分佈廣,山區面積大,一個縣就只有一個由三人組成的電影放映隊。放映的裝置也非常的龐大,分發電機、放映機、幻燈片等七七八八的東西,總共有七八百斤重,需六個壯勞力接送。每年的放映時間也就是全縣輪流著轉,一般情況下,一個生產大隊能輪著放映四次,差不多是一個季度一次。記得最熱鬧的一次看電影,是在我們公社最集中的附近小溪河坪裡放映的。場地是溪水沖洗以後形成的溪石沙坪,面積很大,可容納一萬多人。當時,放映的是最新影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因為這個影片最新,還要轉給其它地方放映,每個公社暫時只有一次放映機會,生產大隊根本就輪不到。公社也就在廣播裡全民通知電影的放映時間與場地的具體位置。

    那時候的我不到十歲,聽到這個訊息高興極了,硬磨軟泡著父親一定要帶我去看這場電影,父親無奈,只好答應下來。我們家距放映地點有十多里,電影原計劃是晚上八點正式開始,我們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達放映地點。我們出發早,原以為只要等一個小時左右電影就能正式上映,卻不料十里八鄉及附近公社的男女老少都來了,映入眼簾的盡是人頭攢動,人山人海,喧譁之聲不絕於耳。據初步估計,大約有兩萬人左右。由於當時農村條件差,放映地點是臨時選擇的溪坪簡易露天場地,大多是站著看電影,沒有現在影劇院人人有座位的裝置設施,加上人員擁擠,許多小孩與大人走失。一時間,電影放映員成了找人的廣播員,人們爭相擁擠來放映點要求電影放映員尋找自己的老人小孩。雖說這次電影最終沒有成為一場鬧劇,但正式開映時差不多是十點左右,十二點多才散場。

    小時候步行十多里去各大隊看電影、看戲是常有的事,那時候看電影,著戲非常熱鬧,就是露天場地,有時也多則上萬人,少則千人不等。一般附近幾個大隊放電影大人小孩都會去看。看的電影也是本大隊放映過了,或是即將要放映的片子,不過,大家還是看的津津有味,樂此不疲。至於改革開放後,祖輩傳下來自導自演的古裝漢戲,什麼,《楊門女將》,《七層樓》等,不是很感興趣,也很少觀賞。

  • 6 # 金洪

    小時候沒見過電視機,電影也難得看上一回,最開心的是過年的時候村裡大禮堂唱戲,一連要唱好幾天,白天晚上都有,非常熱鬧。我們這裡唱的是大多是婺劇,難得有越劇,也就幾個劇本在反反覆覆的唱。小時候也根本聽不懂也看不懂,只是看熱鬧好玩而已,看著唱戲的人臉上塗的花花綠綠,好奇極了。於是和小夥伴拼命找機會鑽到後臺看個究竟,或趁人不注意時撥弄一下伴奏的樂器,然後被人哄出嘻嘻哈哈來到處竄。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電視機的普及,唱戲也慢慢消失了。這幾年村裡的老人又開始自己湊錢請戲班子唱戲,我也回去看了一回。現在戲班子的裝置高階多少,還有了字幕,和小時候的根本無法比較,但看戲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小孩寥寥無幾,也沒有了小時候的那種氛圍。

  • 7 # 山裡伢伢

    對於八零後的我來說,小時候農村看戲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只不過那時候還小,我只記得當時那種熱鬧景象,卻不記得看的電影名字和內容,也許那時候根本看不懂,所以沒有印象。

    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看電影,都是一大群人一起走路過去,有時候要走好幾里路。因為那時候放電影多半是在某管理區的大禮堂,是幾個村集中的地方。

    大禮堂放電影一般都是白天,去看的人也多,特別是小孩子多,一個大人帶著幾個小孩,特別熱鬧。見了熟人大人們是要打個招呼,站一起聊幾句的,而小孩子們就到處亂串亂跑你追我趕。

    偶爾還能看到有人賣瓜子賣甘蔗的,瓜子是自己在家炒好的,用蛇皮袋子裝著,裡面放一個茶杯,旁邊放一摞撕好的報紙,有人來買的話,就把報紙捲成圓錐體形狀,然後用杯子從蛇皮袋裡舀一杯瓜子倒進卷好的報紙裡。

    賣甘蔗的則是用木板車裝起來的,那時候的甘蔗不削皮,只去頭去尾,多少錢一棵我也不知道,因為看電影我們從來就沒買過吃的。

    那時候,看電影能買瓜子和甘蔗吃的都是家庭條件稍微還可以的,像我們窮人家的孩子,就只能是看看,看別人吃,當然也有小孩去撿別人砍掉的甘蔗吃,大人一邊訓斥一邊表示無奈。

    我記得那時候白天看電影總是媽媽帶著我們去,爸爸在家幹農活。晚上看電影就是全家出動,因為是走夜路,所以總是爸爸揹著我或者把我高高的舉在肩膀上。看電影的時候也總是由他們抱著或揹著,爸爸個子很高,我從來不用擔心前面人擋住我的視線。

    也總會有一些調皮的小孩擠到放映機前面,舉起小手在那裡晃來晃去,或在人群裡穿來穿去,或拿著手電筒照來照去,一些大人則拉開嗓門大聲喊自家的小孩。

    我小時候去看電影,雖然也看不懂講了什麼,也沒有錢像別人那樣買瓜子買甘蔗吃,但是隻要聽說可以去看電影就很興奮,哪怕只是去看看,看看那種熱鬧場景,看看誰家的孩子今天買吃的了……

    那種體驗就像你遇上了漂亮心儀的姑娘,你興奮,你抓狂,可你卻始終無法靠近她。

    現在想起那時候看電影的場景,真的是五味雜陳,既心酸又懷念!

  • 8 # 三峽客

    當年還小,那裡懂得戲文內容,只對戲場周圍的小吃感興趣,那個時候河南農村看戲,都是野外搭臺,下午晚上唱戲,各種小吃,牛肉湯燒餅齊全,就饞那些東西(也真算不上美味),但是上世紀50年代,做為我們當時絕對是佳餚了。

  • 9 # 渴望殷鬱

    你還記得小時候在老家農村看戲的場景嗎,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看到這個問題,真的記起小時候,在甘肅老家農村看戲的場景。我四九年出生在甘肅靜寧縣一個名字叫廟岔的小山村。中間一條水溝,把村子分成陽坡,陰坡,兩個部分。水溝的中間有個三角地帶,有一座堡子。堡子內是一個很大的院子,西頭是戲樓,東頭是岱王廟。我想廟岔村可能就是因有岱王廟而得名。每逢年過節,村裡人還有鄰村人,都聚集在這裡舉辦廟會。有時候是本地人自編自演,大多數時間是聘請縣區秦腔劇團,來村表演。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感覺:

    第一,體驗最深的是,喜慶,熱鬧。看戲就像過年一樣,人們一聽說去看戲,都要梳妝打扮,穿上新衣服,興高彩烈,喜氣洋洋,相互 奔走相告。四面八方,各山坡,三三倆倆的男男女女,穿紅著綠,說說笑笑,向戲場湧來 。。。其次是秩序井然,戲場沒有警察,保安人員維持秩序,都是自覺地,年老人,小孩兒,有的自帶小凳,有的就地蹲下,坐在前面。。。年輕人男男女女,並排兒站在後面。。。

    第二,影響最深的是村裡專門為歡送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請來的一場戲。那時我才只有五歲,奶奶帶著我去看戲。看到一排身穿嶄新的綠色軍裝,胸前帶著大紅花,面容稚氣,英俊威武,英姿颯爽的青年男子,,心裡很是羨慕他們。聽到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雅綠江,保和平,衛祖國,為的保家鄉。。。激昂慷慨的旋律,讓我心情振奮。更有那穿著時尚,緊身衣,寬筒褲的大姑娘們,個個亭亭玉立,清秀亮麗,手捧鮮花,載歌載舞,歡送兵哥哥的情景。小小年紀的我,第一次感覺到祖國的偉大,軍人的英武可敬,姑娘們的俏麗可愛。時間過去幾十年了,他(她)們的形象,那個場景,我至今還記憶猶新。

    第三,最使我可笑又忘不掉的一場戲,是演員的處事不驚,臨場應變,老家人說,那就是救場。有一次,演《鍘美案》,包公出場,忘記了戴鬍子。全場一片譁然,有人還吹起了口哨。。。只見沒鬍子的包公,大吼一聲:“王長,馬漢!”王長馬漢齊頭並進,抱拳打躬:“到”!包公演員不慌不忙:“把老爺的鬍子抬上來。”隨後鑼鼓音樂聲響起。。王長馬漢二人,果然抬出了長長的鬍子,給包公戴上,戲劇繼續開演,觀眾發出熱烈的掌聲,場面很快安靜了下來。。

    第四,看戲還增長了知識,品嚐了愛情。老家農村人愛看戲,我很小時候,是爸爸揹著我去看戲,,大一點兒時,跟著爺爺奶奶去看戲,再後來,就是自己與同伴兒一起去看戲。本地看,外地看,鄉鎮,縣城,都去看。十幾年來,看戲讓我懂得許多知識,歷史典故。如《封神演義》中的(殷紂王寵妲姬),(姜娘娘抱火篼),(比干挖心) 。。兩漢相爭,霸王劉邦,《三國演義》中(關羽大意失荊州),(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劉備託孤)。。。許許多多,都是我看戲知道的。加上爺爺是個老戲骨,給我講故事,四大逼宮,白逼宮,黑逼宮。。。使我從小知道了白臉的奸臣,紅臉的忠臣,黑臉的耿直,黃臉的圓滑。。。。善惡相報,好壞分明。

    看戲還交朋了許多朋友。認識了鄰村一位美女,長得如花似玉。身個兒不高,性格活潑開朗,愛說愛笑。白皙的面寵,一對水汪汪的大眼睛,秋波宛轉。笑靨盈盈,兩個深深的酒窩,煞是好看。有天晚上看戲,演的是《白毛女》。她與她哥哥來到戲場,她哥哥在旁邊,她在中間,與我並肩站在一起看戲。說著話,說著說著,她拉住了我的手。。她纖細的手指,軟綿綿的 。第一次與女性拉手,我的心跳得厲害,怕被其他人看見 。趕緊看前面,她很機靈,一條腿伸出來,擋住了前面人的視線。往後看,後面的人伸長脖子,抬起頭,都在看戲。我的心才慢慢靜下來。享受著愛的撫慰。。。那也算是我的初戀,雖然我與她最後沒有走在一起,但戲場上,難忘的時刻,我一生一世忘不了她。。。。

  • 10 # 張國老一195669

    那時候我的歲數八九歲,戲院子就在我家門口,戲班子經常換著來往,住在我家,我記得平鄉絲絃,隆堯秧歌,威縣亂彈,河南豫劇,等,由於我家離戲院子近,我家經常住一部分劇團演員,發幾張戲票給我們,到現在對他她們印象記憶猶新,當時只要是開場我必到,雖然當時票價大人1毛錢,小孩才5分錢,但是還沒有,只能讓住我家演員把我帶過去看戲,或者我叔伯哥在戲院子裡賣水,我給他提著井繩混過去,從來沒花過錢,手中也沒錢,記的有一次晚上,什麼辦法都沒了,只好在附近房子上看,還有一次我們幾個小夥伴晚上,打立起,爬牆頭過去了,差點讓保安逮住,若逮住扇兩光,在踢兩腳還得推出門外,幸好沒有揪著,待到散戲後,我就回了家,弄了一身土,顯得很髒,身上還發散著臭味,結果我媽一瞧,褲子上還沾了糞,問我咋搞得?原來白天時看門人把牆頭上,都用糞便摸了一層,防備晚上有人爬牆頭過去,不花錢討票,可晚上只知道盡快過去,馬上要開戲了,哪裡顧得上什麼,連滾帶爬跳了牆頭過去,才弄了褲子上糞,他這一招,實在太損,家裡大人們知道後,把我教訓了一頓,以後沒錢咱不看戲,也不要在做這事兒,心裡不是滋味,但也答覆了大人的要求,我說嗯!這些就是小時看戲的真實經過。謝謝閱讀。

  • 11 # 吳小枝594

    我小時候在老家農村看戲的場景,到現在還記憶猶新。那時的農村,一般家庭都沒有電視,只能到電影院或各大隊去看電影或看戲。

    電影倒一年四季差不多經常有看的。這看戲則不同,平常是沒有的。只有過年前後這段時間,才只有離我家大概一里地的地方才有戲看。這個地方每年過年都會搭臺唱戲。看的人倒還真不少。每天不管白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在觀看。

    那時,有些喜歡看戲的,還把自己家親戚都接來家中小住幾天,好天天近距離來看戲。

    當時我們天天去看戲,其實什麼也沒看懂,就是去看熱鬧的。連每天唱的什麼戲的名字都不知道,就只去看到戲臺上的一些人穿的花花綠綠的長大袍,畫著個七彩臉譜,戴著把頭都會壓彎的頭飾,站在那在唱,反正唯一知道的就是,唱的是楚劇,內容是一概不知的。

    我們那看戲,其實條件還蠻好,搭戲臺在一個漢江堤下面,看戲的就依堤而坐,有帶小凳子的,有帶報紙鋪地上坐的,反正從下至上都是人,每個人都看得見戲臺。而且戲臺邊上還有一個小窄螢幕,臺上演員唱的詞,就在這螢幕上顯示出來,如果是真心看戲的,連詞都看得清清楚楚。

    江堤上面的平臺和戲臺邊,就都是些賣甘庶和各種各樣的甜餅,還有瓜子花生和糖果的小商販。其實他們也還蠻忙的,一些小孩都在那選自己喜歡吃的零食。

    大人在那是看戲,我們小孩在那就是看熱鬧。而且就喜歡在人群中串來串去,嬉戲打鬧才是我們去看戲的最終目的。戲看完,我們也在那瘋夠了,就隨大人一起回家。天天過那日子,覺得過的好爽。

    不像現在,這好的條件,好吃好喝伺候著,還有各種各樣的高科技的電子產品供你消遣。但怎麼樣也找不到兒時的那種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農村現在找本村人幫忙要付一定務工費,而之前不用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