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ess銘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2020年“三農”工作做出了明確部署、定下了清晰方向。

    1

    “保供給”是頭等大事

    對於如何做好“保供給”這個頭等大事,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給出了明確答案:“要下大力氣抓好糧食生產,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和支援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穩住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糧食產量。要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全面落實省負總責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指出,保供給,就是務必保障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有效供給,打牢穩物價、穩經濟、穩全域性的基礎支撐。“要穩定糧食麵積和產量,同時要調整結構。”

    韓長賦說,要鞏固鐮刀彎地區調整成果,以北方農牧交錯帶為重點擴大糧改飼規模,提升優勢產區玉米產能,確保全國玉米麵積基本穩定。同時,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加大對大豆高產品種和玉米、大豆新農藝推廣支援,穩定種植面積,提高質量品質。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儘管進口農產品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但農產品供給的穩定性風險卻始終存在。從外部來看,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及病蟲害的發生,國際糧食生產不穩定性增強,價格波動較大,過度依賴進口存在糧食安全風險;從內部看,中國一直是‘大國小農’的農業格局,需要養活的人口多,而精壯勞動力則日益不足,土地、水資源相對短缺,各區域農業發展很不平衡。因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是十分必要的。”王應寬說。

    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設施短板必須補齊。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看來,加強農村供水和農村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成效,進一步提高農村發展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不僅有利於穩投資、促增長,也是利農惠農的重大舉措。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表示,農村基礎設施要進一步最佳化和完善,補齊“三農”短板還需要多方發力。“把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辦好,如飲水問題,不僅要有水喝,還要保障安全。鄉村公共服務也要進一步加強。如針對鄉村老年人,要提供必要的設施和服務,滿足高齡老人吃飯、就醫、照料等需求。”朱啟臻說。

    王應寬進一步指出,“三農”為人們提供糧食、飼料、能源、纖維、旅遊等諸多產品和服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近年來,中國農業機械技術發展較快,農業機械化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農機裝置順利應用所需要的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管網裝置、社會服務體系等配套條件卻沒有及時跟上,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農業進一步實現機械化與資訊化。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發展智慧農業,需要較強的網路訊號覆蓋、龐大的感測器佈置、大量的高素質人員。這時,如果‘三農’基礎設施跟不上,就很難實現智慧農業的‘高效+綠色’生產模式。

    2020年,我們一方面要加大這方面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嚴格補貼政策,確保相關資金使用科學合理。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業從機械化不斷向自動化、資訊化、標準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王應寬說。

    3

    主攻薄弱環節

    從長期來看,加強“三農”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改革,也是加快補齊短板的必然要求。從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到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再從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到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部署針對性很強。

    開啟騰訊新聞,看更多高畫質圖片

    華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認為,從城鄉發展之間的不平衡來看,農村的基礎設施、教育、醫療、人居環境和城市還有不少差距。未來,要繼續加大相關投入,大力吸引外來資本進入鄉村,促進農村青年返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需要人才振興。隨著人才湧入,原本沉睡的農村資源潛力也將更好地被激發出來。”

    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劉彥表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城鄉關係重塑、鄉村空間重構、治理體系重建,實現城鄉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功能契合。鄉村振興要釋放內生動力,關鍵要做到“興人為本、興地為重、興業為要、興權為基”。

    “要加大補短板力度,針對農產品賣難、流通損耗大等現代農業的堵點,啟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鮮活農產品主產區和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為重點,透過以獎代補、農機補貼、貸款貼息、落實優惠電價等措施,支援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建設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和產地預冷、分揀包裝、倉儲保鮮等設施。”

    韓長賦說,未來,還要以農村飲水安全、村內通組道路、動力電等為重點,加強村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補強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薄弱環節。

  • 2 # 樂康馨

    我想貸款三百個億,作土地流轉資金,辦個現代化農場,招收附近農民工,打點農場事務,工資按小時計算,按月結算薪酬。幫他們買份社保,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做到農業生產工廠化,農業生產優質化,農業產出集約化。

  • 3 # 使用者2342160435173陶

    國家頭籌安排,按計劃種植,加大農產品補貼,保障農民收入,建立農村農產品供銷系統,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業良性發展。

  • 4 # 綠水青山是合法使用者名稱

    中國是農業大國,無農不穩,無工不富,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在城市住的農民工雖然買房,但後顧之優始終存在,沒有固定收入總擔心,農村承包地沒有放棄的擔心少得多。這就是值得研究的政策。

  • 5 # 西海水鹹

    任何形式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在農村只是形式不長期有效的發展農業。國家必須給出強有力的檔案,把土地全部收回,每個農民只留一點菜地就行。實行什麼措施也不能一刀切。先說一下大平原地區,平原地區以糧為主,土地全部集中後便於大型機械的耕作,從而減少了勞動強度,一個村莊的地種糧食,收種也不需要佔用很多勞力,把小村合併到大村去,建立大型養殖場,每個村根據土地面積適當建立養雞,養豬場,還可建養牛場。這些養殖場和人糞尿統一排到沼氣池進行發酵,發酵後養地,這些飼養人員把養殖和種田分開,把士地就種完了,國家還要把一些地區的工業下放到農村去,當然糧食和肉蛋的深加工也可做,但不可能村村都做,假如以現在的一個鎮為單位,辦一個汽車廠,這個村專做車燈,那個村專做車架這樣鎮裡只負責組裝,就行了,無論做什麼產品,以專業做精做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東西不會買不出去。這樣把剩餘勞力也解決了,形成以工富農,以農養工的良好格局,另外還要說一下,幹部要統一安排,大學生透過在校的培養分配到農村當村書記和村長,對貪汙腐敗現象以法論處。另一個就是山區,山區以條件土壤條件的不同以果樹和茶葉為主,當然有成片的好地方也以糧為主,對水果的深加工放在那裡,也以種養結合,山區的工廠應多以輕工為主,這樣下來全國到處是工廠,工邦農,農養工,做精品,賣精品,即富了國,也富了農,科技下鄉,科學家指導,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安康。

  • 6 # 紅紅火火199578305

    農村農業無非是發展種養殖業你再怎麼提振稻穗上也長不出金子只能長出向金子樣的穀子並且價格受政策制行唯有向種植瓜果養植畜生水產養殖要錢只要政府支援六億農民人首頭豬肉價馬上下跌只有恰的價格下跌老百姓日子才好過國庫堆滿了糧食物資國家才強盛而不是四處擺滿了恰不得的紙幣與房子

  • 7 # 尋夢6969

    振興農業經濟, 個人認為,試試四個方面:學習和培訓、規模種植、規模養殖、建立食物加工廠。

    首先一個方面要組織有志氣,有膽識的農民開展學習,培訓。掌握網路技術、經營模式和各種生產技術。

    將閒散的土地透過合理的方式收集起來(主要是租賃的方式),望準市場的供求需要,進行綜合安排種植;豬、牛、羊等可進行規模養殖,首先要學習養殖技朮,提高產量和質量,還要核算成本。

    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建立食品加工廠,將滯銷的肉、蛋、糧食進行食品加工,變成高質產品投放食場。

    透過這樣一些措施,有可能振興農村經濟。

  • 8 # 滕子京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農業強國。2020年,我們仍將保持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走下去。

    個人建議於農村家庭而言,根據當地氣候,環境,土質等特點種植相應的經濟作物,如果樹,藥材等,在江南還是大力種植水稻,發揮其最大優勢,譬如東北土豆,大米等這些都是保證國之所需的。

    國家而言,要大力籌備農業科研人員,培養大批農業技術人才,把這些人才放在基層,真正讓養殖,種植,得到國家相關科技人才的帶動。

  • 9 # 鄉間小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對於農業、農村經濟來說需要大力發展科學種田,尤其是發展高階大型設施蔬菜大棚技術,以色列的農業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電子商務也是農村農業發展的新動力,現在火熱的網路直播帶貨給農村經濟帶來了更好更快的發展。

  • 10 # 小阿戀念

    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沒有深入瞭解過,就不對比了,主要說說中部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近幾年來,國家無論是扶貧還是黨建工作,對於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都很重視,大力招商引資、發展產業,希望企業、合作社等帶動發展,甚至把各村收入集體經濟收入作為一個考核的指標。但是大部分村的實際情況都是經濟基礎薄弱,甚至私下還揹負債務,非要收入達到某某萬元以上,那就只能形式主義填表應付檢查了。

    村集體收入靠什麼?

    一是集體資產流轉承包收入。就是把村集體的土地、山林等資源承包給公司或他人(經營者),收點租金。一般來說,離城區偏遠的村子一年有個萬把塊就不容易了。

    二是企業公司在村裡有廠子,經與村兩委商議,享受部分權益的同時給村裡一些分紅。偏遠的村子基本就是些石場、磚廠,還有些豬場養殖類的,這些企業村裡雖然收點分紅,但汙染環境,甚至還危害到當地居民生活健康,實際得不償失。

    三是村裡有旅遊景點,門票或者附帶消費產品的收入。大部分鄉鎮有一兩個村有旅遊景點就很不容易了,而且還要看這個景點的人流量。(中部地區除非是很出名的旅遊景點,如果是什麼農莊、公園太多了,沒什麼收入,甚至連日常維護的資金都不夠)。

    四是扶貧政策資金扶持的一些光伏發電類的專案。近幾年,很多貧困村都透過光伏發電的專案,獲得村集體發電收益資金,但減去維護成本,一個村年集體收入也就是1-2萬元左右。

    其他的村集體經濟就更少了。總的來說,中部80%鄉鎮90%的村村集體收入在5萬元以下。

    那如何發展村集體經濟呢?

    建議兩方面:

    一是以村集體名義成立合作社或者公司,村兩委及村務監督委員會可以從村裡或者外地聘請有能力有聲望的人管理公司,村集體資金投資公司發展本村特色產業,比如當地種養殖業,或者原材料加工製造,依託產品優勢,打造品牌形象。同時向當地政府爭取更多優惠政策,比如爭取專案資金配套基礎設施,擴大銷售宣傳力度比如舉辦農民豐收節、當地新聞宣傳報道等活動,另外線上進駐農村淘寶、政府電商扶貧等平臺。村集體發展產業能更直觀的享受經濟效益,帶動全村村民致富。但是前期解放思想工作複雜,村民配合程度不高,資金籌集難度大,並且自負虧盈,村幹部壓力更大。可是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穫。

    二是發展公益性服務業。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越來越多,村集體可以嘗試建設養老社群等家政服務或者安保工程,比如建設社群養老院、老人休閒場所等,配套發展村內房地產,根據村民需求提供一系列養老服務,並收取一定的養老金,潛力還是很大的。城市養老越來越重視,農村養老更是一片未開闊的市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一上學期學習一塌糊塗,假期也沒學,下學期怎樣學才能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