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老馬愛嘮叨
現在大大小小的吃貨們都在感嘆沒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看看那些古裝影視劇當中的各色美食,無不大呼古人真豪傑,活著的還不如墓裡的。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那樣嗎?
在古代能喝到熱水已經算得上富有的人家了,只是燒水使用的燃料就讓一般的百姓負擔不起。不管是看故事書還是古裝電視劇,都會發現在很久以前,有一個職業叫做砍柴賣錢。所以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喝熱水對身體比較好,其實是從“民國”時期才開始推行。至於各色的美食更是和普通人家不沾邊,因為現代物質豐富的程度大為提高,很多你平常看不起的小吃在追根溯源之下都是各種宮廷美食的傳承。比如現在大家都因為健康原因敬而遠之的豬油拌飯加老乾媽,在周代的時候被稱作淳熬,米飯加肉醬的組合被歸納在“周八珍”當中。
我們國家原產的蔬菜有大白菜,韭菜,油菜,絲瓜,冬瓜,蘿蔔,蔥姜等等。黃瓜,土豆,辣椒,西紅柿,大蒜,菠菜,胡蘿蔔,菜花等等蔬菜都是舶來品。很多外來的蔬菜從名字上就可以發現它們進入的時間。前邊帶“胡”字的是漢朝以後,比如胡瓜,胡桃,胡蘿蔔等等。前邊帶“番”字的大多是在宋代之後,比如番茄,番薯,番石榴等等。前邊帶“洋”字的就是在清代之後了,比如洋蔥,洋白菜等等。話說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就吃不到西紅柿炒雞蛋,比如明清之前的達官貴人們也不知道尖椒土豆絲為何物。
說到主食就離不了水稻和小麥這兩種作物。我們國家種植水稻的歷史已經有將近上萬年的時間,可以說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已經能吃上大米飯。小麥則是外來戶,很有可能在夏朝的時候才傳入中國。東漢期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加工工具,叫做磨盤,在那之後也出現了一種新的主食叫做湯餅,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麵條。由於當時環境和交通的限制形成了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麵食的習慣。這真的不能叫做不愛吃,而是實實在在的做不到。
至於水果就更不要多說了,以目前的運輸條件來講,許多新鮮的熱帶水果和海產運到內陸之後的價格已經是非常的昂貴,何況是古代的條件,楊貴妃愛吃荔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耗費的人力物力拿到現在也是歎為觀止。所以各種舌尖上的美食只能意會言傳而不能親身體驗。宋代著名的美食家兼大文豪蘇東坡創造出了紅燒肉的做法流傳幾千年,是因為他當時治理水患的本領很大,所以在他為官的地方,百姓們都送來許多豬肉作為感謝。蘇東坡也是個妙人,他把這些肉做成了紅燒肉又送還給百姓,這才使得這一道名菜流傳下來。
按照朝代來說,夏商周時期以煮,烤,煎炸為主。漢代以後是麵食的天下,胡餅,湯餅奠定了現在麵食在我們飲食結構當中的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的飲食大放異彩,蒸肉,烤豬,烤羊,魚生等等已經出現在了餐桌案頭。唐宋時期透過各種文化交流和商務活動,中國的飲食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非常有名的“燒尾宴”選單。明清時期,中國的美食體系已經趨於完善,八大菜系也是在那個時候廣為流傳。說到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大家熟知的胡椒粉,香料價格的下降也是導致很多美食廣為流傳的前提。
以上只是見識淺薄的一家之言,有太多的遺漏和不足之處,希望各位高人們多多批評指點。
-
3 # 詩史世界
一、【中華美食---遠古時代】
民食為天古今酬,中華美味歷史悠。
茹毛飲血滿漢席,千載起始舌盡收。
燧人存火石烹熟,一洗有巢生吞羞。
神農起耕有造化,黃帝開啟灶先河。
【有巢氏】:茹毛飲血
【燧人氏】:鑽木石烹、開始熟食、會盛水、炮(烤果)、褒(泥裹食燒熟)、燙(燒石燙熟)、炒(炒種子)。
【神農氏】:農耕植物、發酵食品酒、醋、酪、酢等誕生。
【黃帝】:灶、蒸鍋誕生,開始烹和調。
二、【中華美食---夏商周】
五穀家畜獵野多,釀酒還賴引新果。
蟻卵富桌粥湯務,蔬肉調味烹技初。
【夏】
1、引進麥、粟、黍、豆、高粱、稻等。
2、肉類食品---雞、豬、犬、羊、馬、鹿、魚蝦、野兔、鳥類等。
3、水果: 杏、桃、李、梅等。
4、技術: 會做粥、魚湯。
【商】
1、稷(主食)、麻(榨油)、豆(煮)、稻(少吃)、麥(煮粒少吃)、黍(黃糯米,釀酒)。
2、水果:新增櫻桃、棗,可釀酒。
3、肉類:新增牛肉、鵪鶉、田螺、蝸牛、蚌、哈喇、蟹等。
【周】
1、穀物:粟、稻、稷、黍、豆、大麥、小麥等。
2、肉類:豬、野豬、鹿、牛、鱉、魚類(鱨、鯊、鯉)、羊等。
3、乾果類:栗子、冬葵子等。
4、蔬菜:苦苣、白蒿、播娘蒿、瓜、竹筍、香蒲、芹菜、葫蘆菜、豆葉、大巢菜、杞葉、萊葉、羊蹄葉、堇菜等。
5、食材: 生魚配芥末醬、生肉配肉末醬、烤魚配白蟻卵醬、燉雞配蝸牛醬、蜩(蟬幼蟲)、範(蜂幼蟲)、蝝(蝗幼蟲)。
6、水果:新增葡萄、葫蘆、獼猴桃等。
7、油料:麻籽。
8、調味品: 主要是糖、椒兩種和鹽。
9、烹飪: 烹、炙、蒸、炰、搗、燔、膾、羹、脯、臘等。(烹指水煮吃,炙是串烤,氣蒸,炰指用泥抹食物置火燒熟,搗珍指捶打除淨牛羊筋腱,燔指連毛帶肉直接燒熟,膾指碎切魚肉生吃,羹指肉、菜、調和做的湯,脯指鹹肉或片不加調料抹鹽曬乾,臘指將獸類去毛火烘烤曬幹)
10、飲料:醴(濁酒)、清酒、秬鬯(用黑黍和鬱金香草釀造的酒)、漿等。
11、季節性食物:饃、糕點、二月二吃豆、清明節吃冷食、三月三上巳節吃薺菜煮雞蛋。
三、【中華美食---秦】
狗肉五菜成秦風,四大菜系似朦朧。
新果調味填花樣,酒湯麵饃求太平。
1、蔬菜為五菜: 葵、藿、薤、蔥、韭。
2、肉類: 狗肉為主,另有豬、羊、鹿、雞、鴨、魚、鱉和禽類。貴族和有錢人可吃到猩猩、獾獾、犛牛、大象、鳥蛋等。
3、主食: 黃米、高粱、大小米、白黍等。
4、水果:梨、慄、棗、桃、李、柑桔、荔枝、橙、柚、楊梅等。
5、調味品: 鹽、麥芽糖、蜂蜜、醋、梅、野花椒、姜、蓼、茱萸等。
6、湯: 豆麵糊糊、苞谷糝子、豆子拌湯、菜疙瘩湯,糊辣湯、酸辣湯、羊肉湯、羊雜湯、肚絲湯、粉絲湯……
7、酒: 以糧食為原料的如黍酒、稻酒、秫酒、稗米酒;以味道命名的旨酒、香酒、怡酒、甘醴;以顏色命名的有黃酒、白酒、金漿酒、酸醁、縹酒;以配料命名的如菊花酒、桂酒、椒酒、柏葉酒等。
8、饃總類: 被列為貢品的“椽頭饃”;以色香、味三絕聞名的合陽“花饃”;具有“石烹”遺風的“石子饃”;誕於古行軍打仗的“鍋盔饃”;源遠流長的白吉饃、坨坨饃。
9、麵食總類: 岐山臊子面、扶風涎水面、麟遊血條面、武功旗花面、彬縣御面、乾縣澆湯麵、禮泉烙面、戶縣軟面、三原疙瘩面、合陽踅面、大荔爐齒面、韓城大刀面、澄城手撕面、耀州窩窩面、陝北羊肉面、定邊剁蕎麵、漢中梆梆面、安康漿水面……寬細長短湯乾涼熱素葷千秋,形味各異。
10、四大菜系: 魯菜、蘇菜、粵菜、川菜初啟。
四、【中華美食---漢】
五味調料流中華,果蔬添樣餅出發。
酒見檔次提烹技,虎狼鷹雉壯漢牙。
1、主食: 粟、黍、稷、麥、稻、菰米、蕎麥、青稞、芋、高粱等等。以五穀米飯、稀飯、粥,炸油餅,芝麻餅等各種餅為主。
2、肉食: 家飼六畜:馬、牛、羊、豬、狗、雞;野生:兔、虎、狼、熊、鹿、猴、貓頭鷹、雉、野鴨、鷓鴣、雁、麻雀
3、蔬菜: 新增葵、韭、蔥、薤、蓼、蘇、姜、芸、蒜、薺、芥等等。
5、酒: 稻米酒(上),稷米酒(中),黍米酒平(下)。除以葡萄、甘蔗等製成的水果酒之外,還有加了桂花的桂酒、菊花酒、馬奶酒、椒酒、柏葉酒等。
6、調料: 酸、苦、辛、鹹、甘。漢代將“醯酢”作為重要的酸性調味品,是醋的前身。甜類調味品:飴和石蜜。
7、烹飪方法: 炙、煮、煎、臘、脯。並繼承了先秦時期的“生食”習俗。
五、【中華美食---三國】
亂世貧富差異偏,樹皮燒餅兩重天。
素填佛口丹向道,人肉互食屍難全。
燒餅麵條西域引,撅片湯麵夾其中。
大節專食不尋常,熟果飲料更生風。
1、主食: 稻、黍、稷、麥、菽。(稻本專指黏米,不黏之米稱粳。)另有青稞等作物。稻、麥、粟等均可做粥飯。還有“環餅”“乳餅”“饅頭”“牢丸”“角黍”等食物。
底層: 葚與棗、慄、蛤蜊、蝗蟲、糟糠、米糠、麥屑、豆莖、桑葉,樹皮、人脯
上層: 餅(胡餅、湯餅、水引餅等。) 胡餅傳自西域,即今日的燒餅。湯餅即今日的方湯麵片,水引餅即今日的麵條。
2、蔬菜: 葵菜、茄子、蕪菁、蘿蔔、菜瓜、冬瓜、莧菜、竹筍、藕、蓴菜等等。
3、肉類: 牛、羊、豕、雞、魚常見。
4、水果: 李子、栗子、橘子、柿子、杏、梅、梨、棗、桃、葡萄、石榴、龍眼和荔枝。
5、飲料: 有茶(南)、酒(全國)、酪(胡人)
6、 甜品: 石蜜、飴糖。
7、佛教飲食: 南北朝時武帝蕭衍信佛,禁肉腥和酒,素食在佛教徒中流開來。
道教飲食:不食五穀,以菌類、蜂蜜、棗類代替,食丹藥。
8、節日食品:
元旦: 飲椒柏酒、屠蘇酒、吃五辛盤、膠牙餳;元宵喝豆粥。
寒食節: 吃餳大麥粥(糕)、幹粥、煮雞蛋、鹽醋拌生菜。
端午節吃角黍(粽子)、飲菖蒲酒、雄黃酒;重陽要佩茱萸、食蓬餌(米粉糕)、飲菊花酒。
六、【中華美食---兩晉南北朝】
平民不離五穀,豪家奢用比富。
王愷糖水洗碗,石崇綵緞鋪路。
隱士成群避危,陶公田園種樹。
貧富迥異突出,一朝晉廈傾覆。
1、主食: 水稻、穀類、豆類、大小麥。麥飯、粥(白粥、麥粥、豆粥、慄粥、御粥)、餅(胡餅、湯餅、水引餅、蒸餅、乳餅、面起餅、白環餅、截餅、細環餅)。
2、蔬菜: 有茄子、韭菜、芹菜、蘿蔔、芋頭、黃瓜、蘑菇、竹筍、葵、芥菜、竹筍、冬瓜等。
3、烹飪: 灸、煎、炸、燴、蒸、煮、燉、臘脯、肉醬、醃製。
4、酒水: 秦州春酒、夏雞鳴酒、糯米酒、慄米酒、桑落酒、葡萄酒,飲茶習俗由南向北開始逐漸推廣。
七、【中華美食---唐】
宰牛犯法主食羊,藥制膳酒乳品香。
陸羽茶道啟華夏,燒尾大宴驚朝堂。
1、肉食: 羊肉為主(吃牛肉是犯法要被重判的,豬肉雖有但不太多),釣魚、獵物如鹿、兔子、野豬等。
2、蔬菜:常見的蔬菜是“冬莧菜”,薤。此外是 蘑菇、菠菜、萵筍、麥、生薑、芹菜、茄子、雕胡、蠶豆、芋頭、薺菜、蓮藕、百合、包菜、小白菜、大蒜、大蔥為主。(西紅柿、土豆、青椒、紅薯、洋蔥、辣椒、玉米暫無)做法: 煮、蒸、烤。
3、水果: 紫梨、櫻桃、柑子、蒲桃
4、餅名:蒸餅、煎餅、胡餅、曼頭餅、薄夜餅、喘餅、丸餅、渾沌餅、夾餅、水溲餅、截餅、燒餅、湯餅、煮餅、索餅、鳴牙餅、糖脆餅、二儀餅、石敖餅等
5、名食名: 蕭家餛飩、庾家粽子、櫻桃飠畢飠羅、冷胡突、熱洛河、生魚片、蒸麝麝、皮索餅、駝峰炙、猩唇、熊白、糖螃蟹、鯉尾、對蝦、蝦生、龍蝦、烤全羊、蒸全狗等。
6、代表大宴“燒尾宴”: 58種,糕點有20餘種。菜餚有32種,從取材上看,有北方的熊、鹿、驢,南方的狸、蝦、蟹、青蛙、鱉,還有魚、雞、鴨、鵪鶉、豬、牛、羊、兔等等
唐食主要特點為:
(1)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習慣風靡各地;
(2)喜食半生不熟的肥鮮肉;
(3)是食用乳製品的範圍擴大;
(4)藥膳和藥酒大量出現: 紫米粥、團油飯、桔皮湯、人參湯、阿膠湯、綠豆湯、蓮子粥和各種肉羹,藥酒則有椒蔥酒、海藻酒、鍾乳酒、五精酒、五加酒、地黃酒、枸杞酒、烏麻酒、蒼耳酒、菊花酒;
(5)用水果養生美容成為時尚;
(6)飲茶的普及。
八、【中華美食---宋】
豆芽餃子東坡肉,旺漁甜食冷飲膏。
品鬥制烹煎茶盛,十五盞宴皇家操。
1、主食:宋代沒有玉米、白薯之類作物,北以麥粟為主,南以稻米為主。
餅作為一種主食,成為家家戶戶的人民都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湯餅就是面片湯,如軟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膾面、臨安麵食、豬羊庵生面、絲雞面、三鮮面、筍潑肉面等,都屬湯餅。
燒餅又稱胡餅,燒餅有門油、菊花、寬焦、側厚、髓餅、滿麻等品種,還有蒸餅、糖餅、裝合、引盤等品種,食店和夜市還出售白肉胡餅、豬胰胡餅、菜餅等。
餃子: 在宋朝稱角子、角兒、扁食。
2、新鮮肉: 羊肉風靡後是“東坡肉”。
3、蔬菜: 豆芽首次出現應用。
4、漁業發展迅速,魚的烹飪方式:魚蓉粟米羹、庫魚、燒魚……
5、 綿軟甜食: 乳酪院掌供造酥酪、浮元子、酥油鮑螺、冰酪、紫蘇膏、蜜餞櫻桃、雪花酥、糖漬梅子餡千層酥。
6、飲品:
(1)冷飲: 香飲子、冰雪涼水、荔枝膏。
(2)茶: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 唐朝被人們尊為“茶聖”的陸羽留下了《茶經》。宋人愛喝茶、品茶、鬥茶、製茶、烹茶、煎茶。
(3)酒: 宋朝還無人不飲酒。新酒名“香泉、瑤池、蘭芷、墨曜……”
7、外賣夜宵出現並盛行。
8、宋朝盛宴名單:
(1)皇家宴: “下酒十五盞”
第一盞是花炊鵪子、荔枝白腰子。第二盞是奶房籤、三脆羹。第三盞是羊舌籤、萌芽肚胘。第四盞是肫掌籤、鵪子羹。第五盞是肚胘膾、鴛鴦炸肚。第六盞是沙魚膾、炒沙魚襯湯。第七盞是鱔魚炒鱟、鵝肫掌湯齏。第八盞是螃蟹釀橙、奶房玉蕊羹。第九盞是鮮蝦蹄子膾、南炒鱔。第十盞是洗手蟹、鯚魚(即鱖魚)假蛤蜊。第十一盞是五珍膾、螃蟹清羹。第十二盞是鵪子水晶膾、豬肚假江珧。第十三盞是蝦橙膾、蝦魚湯齏。第十四盞是水母膾、二色繭兒羹。第十五盞是蛤蜊生、血粉羹。
(2)皇家“繡花高飣八果壘”
香圓、真柑、石榴、橙子、鵝梨、乳梨、榠楂、花木瓜。
(3)皇家十盒“縷金香藥”:腦子花兒、甘草花兒、硃砂圓子、木香丁香、水龍腦、史君子、縮砂花兒、官桂花兒、白朮人參、橄欖花兒。
(4)十二品“雕花蜜煎”: 雕花梅球兒、紅消兒、雕花筍、蜜冬瓜魚兒、雕花紅團花、木瓜大段兒、雕花金桔、青梅荷葉兒、雕花姜、蜜筍花兒、雕花橙子、木瓜方花兒。
(5)十二道“砌香鹹酸”: 香藥木瓜、椒梅、香藥藤花、砌香櫻桃、紫蘇柰香、砌香萱花兒、砌香葡萄、甘草花兒、薑絲梅、梅肉餅兒、水紅姜、雜絲梅餅兒。
(6)十味脯臘: 有線肉條子、皂角鋌子、雲夢豝兒、蝦臘、肉臘、奶房、旋鮓、金山鹹豉、酒醋肉、肉瓜齏。這些還只是第一輪的前菜。
(7)插食八品: 分別是炒白腰子、灸肚胘、灸鵪子脯、潤雞、潤兔、灸炊餅、不灸炊餅、臠骨。
(8)勸酒果子十道: 有砌香果子、雕花蜜煎、時新果子、獨裝巴欖子、鹹酸蜜煎、裝大金桔小橄欖、獨裝新椰子、四時果四色、對裝揀松番葡萄、對裝春藕陳公梨。
(9)廚勸酒十味: 即江珧炸肚、江珧生、蝤蛑(即梭子蟹)籤、姜醋生螺、香螺炸肚、姜醋假公權、煨牡蠣、牡蠣炸肚、假公權炸肚、蟑蚷炸肚。
九、【中華美食---元】
飲品世界奶奪魁,荔枝梅湯檸檬水。
忽必烈用涮羊肉,傳至今朝人人喜。
1、主食: 米飯、麵食,有包子、饅頭、餃子、餛飩,還有各種麵餅,掛麵、涮羊肉、餃子、煎餃、麻食、空心面、貓耳朵、春盤面。
2、飲品: 燒酒、黃酒、馬奶酒、果酒、葡萄酒、蘇爾麻酒、牛奶、馬奶、羊奶、(馬奶更為流行。) 喝茶、檸檬水、奶茶、荔枝湯、熟梅湯、天香湯。
3、烹飪方法: 元朝前多為烤、蒸、煮,元朝後多為煎、炸、燒烤。
4、特色美食: 涮羊肉。
5、健康膳食: 原料為生薑、桂末、烏梅、砂糖、茴香。
6、蔬菜: 胡蘿蔔、菠菜、黃瓜、大蒜、石榴。
十、【中華美食---明清】
八大菜系富末朝,盡看中華全情操。
滿漢全席震世界,山海禽草八珍餚。
饌饈搜盡海陸空,烹刀精藝鬧廚庖。
盛美繁器質尊貴,美食文化彰味高。
【明】
1、蔬菜: 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都是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特別是辣椒的傳入。
2、烹飪技術上: 有燒、蒸、煮、煎、烤、滷、攤、炸、爆、炒、炙等。
3、獨特烹飪的28道菜: 火燎羊頭、水晶鵝、釀螃蟹、蒸龍肝、炮鳳肚、燒蘆花豬、糟鵝掌、燴通印子魚、煎雞、熬雞、酥雞、滷烤鴨、攤雞蛋、火燻肉、醃螃蟹、王瓜拌金蝦、肉鮓燉雛雞、臘鵝、羊灌腸、餛飩雞、油炸燒骨、雞煎湯、蒸羊肉、榛松糖粥、鸞羹。
4、《金瓶梅》食譜: (主食、菜餚、點心、乾鮮果品等)達280多種,茶有19種,酒24種,提及的飲食行業有20多個。
【清】
1、皇家筵宴名目: 除元旦、萬壽(皇帝生日)、冬至三大節日筵宴之外,有慶祝征戰勝利的凱旋宴、籠絡臣民的千叟宴、皇帝大婚宴、公主下嫁宴、招待北韓使臣和西藏貢使及蒙古王公等的除夕宴、皇太后聖壽宴、皇后千秋宴、各嬪妃的生辰筵宴、皇子皇孫的成婚禮宴、宗室家宴、各種節令宴等。
2、清朝的“滿漢全席”
清代的“滿漢全席”,聚天下之精華,用材不分東西南北,飛禽走獸,山珍海味,盡在其中 。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
有山、海、禽、草“四八珍”。
山八珍指駝峰、熊掌、猩唇、猴腦、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指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大鯢)。
禽八珍指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
草八珍指猴頭、銀耳、竹蓀、驢窩蕈、羊肚蕈、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根據檔案記載:清朝皇上的份例菜肉每天湯肉5斤,共150斤;豬油1斤,共30斤;肥雞2只,共60只;肥鴨3只,共90只;菜雞3只,共90只。太后和貴妃的份例如下:太后:肉1860斤,雞30只,鴨30只;瑾貴妃:肉285斤,雞7只、鴨7只;瑜皇貴妃:肉360斤、雞15只、鴨15只:皇貴妃:肉360斤、雞15只、鴨15只;如果把宮內的大臣、侍衛、等算進去一個月要豬肉31844斤,豬油840斤、雞鴨4786只、 加上魚蝦蛋品 ,一個月的花銷14794兩白銀,這還不算果品,飲料等。
中國美食總體特點簡列:
1、各地口味: 南米北面、東酸西辣。
2、八大菜系: 川、魯、蘇、粵、浙、閩、湘、徽。
3、四季有別、冷暖分明。
4、美的藝術講究: 色香味形器俱全。
5、其他特色: 刀法工藝豐富、烹調技法多樣、餐具、菜名五花八門、數不盡數。
(中華歷史悠久,記錄難以詳盡,遺漏重點之處,友們可筆墨留香補憾。)
-
4 # 聰穎的糯米愛剪輯
說起飲食就不得不說美食界的鼻祖伊尹了,伊尹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從夏末至清,歷三千四百多年,且中無缺失,實在是個奇蹟。大家有機會可以去一河南省開封市杞縣伊尹故居,去現地學習感悟古人的飲食文化
-
5 # 良人執戟2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飲食“是開門的“七件事”,人們終生為此付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衣食無憂”是領導者執政的重要目標之一。由此,中國的飲食文化悠久豐富,它也可以說就是一部國家發展史。讓我的回答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吧……
三足鬲煮肉 狗肝烹八珍根據袁珂《古神話選釋》記載,軒轅黃帝曾經到過青城山的建福宮問道在此修煉的一個叫寧封名士的處所,之後寧封發明了以溼潤泥土為器,燒乾成型後用於盛水,繼而用來作炊具和食具。千萬不可忽視這個簡單至極的發明,因為它標誌著烹飪技術的一次飛躍。陳壽的老師譙周在自己所著的《古史考》中,證明了“黃帝作釜甑”、“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這個發明耗時一百多萬年。
(仰韶文化時期的房址,已經有灶臺遺蹟)
(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
黃帝生前就教人“作灶,死為灶神。”鹽是“黃帝臣,夙沙氏煮海為鹽”。華夏民族由此知道了“烹”和“調”。這是飲食擺脫了矇昧,全面走向文明的階段,所以華夏民族奉黃帝為始祖。
有了炊具和調味鹽,廚師的祖師爺應該是彭祖,傳說他生活在夏代,廚師的智慧將決定烹調文化的發展。
酒為三代時期的偉大發明,儀狄為大禹臣子,《世本》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他用桑葉包飯發酵造出了酒,首先讓大禹品嚐。當然,酒這種飲料,應該是大眾在實際生活中的經驗積累而發明的。二里頭文化遺址所出土的狹流爵,是目前為止,最早的青銅酒器。
周代的畜牧業侷限於家庭養殖,肉食受到限制,消費量不大,尤其是《禮記.王制》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所以那個時候的老百姓吃肉是限量的,只有吃點自己養的小家禽動物。
他們的目光轉向了犬,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了狗殖,所以狗在周秦兩漢時期是“六畜”之一,人們以狗肉為佳餚,狗肝則是周代的宮廷美味“八珍”之一。不過,狗的飼養無法規模化,無法取代豬羊,所以有句俗話:“狗肉上不了席桌”。
“豈其食魚 , 必河之魴”?我甚至覺得先民們是最早吃魚的人,遠在石器時代的捕魚就是人類活命手段之一。《詩經》中就提到多達十八種魚。“豈其食魚,必河之魴?”意思是,未必吃魚一定要吃黃河的魴魚嗎?就是這一句自我解嘲的話,卻為千年的黃河鯉魚作了精彩的宣傳。
(豆腐燒黃河鯉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肉類的“炮製”方法,所謂“炮”就是“烤”:把較小的動物不去毛,掏空內臟,填充調料,外面糊泥,再加以燒烤,如“炮豚”(小豬)、“炮牂”(小羊)。
新鮮的蔬菜用來調羮(做湯)或者伴以食晡、脩、膾、醢或者曬乾儲備,或者泡成菹或齏,兩種名稱都是泡酸菜,“菹”為原料,“齏”為加工後的配菜。
人們已經曉得把吃不完的水果儲存起來,有所謂的“梅儲”、“桃儲”的專用名詞,怎麼解釋這個“儲”呢?不是儲藏,而是將水果曬乾,再用鹽水泡,或用飴蜜漬之如今日之果脯。
名揚千古的“八珍”八珍一詞首先見於《周禮》的《天官.膳夫》,這是周天子飲食的標配。
究竟有哪“八珍”呢?它包括:淳熬、淳母、炮豚、炮牂(音髒,母羊)、搗珍、漬、熬、肝膋(音遼)。共分為四組,兩組一道。
一,淳熬,淳母就是把動物脂肪熬油,加入姜、桂調料連同煎熟的肉醬澆在稻米飯上,類似於今天的“蓋澆飯”。
二,“炮”菜,把小豬和羊子,掏去內臟,用大棗填滿,外面用蘆葦纏繞,糊上泥巴,放在火上燒烤。剝去泥巴,用稻米粉調成糊狀,塗抹一層,投進油鍋煎炸,炸透後放入小鼎,內放香料,再把小鼎放入大湯鍋中,水面低於鼎口。三天三夜不斷火,最後取出豬羊,切割後蘸肉醬吃。
三,嫩肉菜即所謂的“搗珍”,就是取牛、羊、鹿、獐等食草動物的通脊肉(裡脊),反覆捶打,搗成肉茸,類似於今天的豬肉元子湯。
四,雜菜即“熬、漬、肝膋”,類似於今天的牛肉乾,它是把牛、羊、鹿等肉,反覆捶打成肉糜,攤放在葦箔上,灑上姜、鹽、桂屑等調料,乾透後可以吃了。
肝膋的做法是,將狗肝用網油(狗腸油)包好,沾水後加以烘烤,網油烤焦後,塗抹米粉,再取狼的脂肪切碎,與稻米合製成稀粥與肝膋共食。這“八珍”是周王室宴席的標配菜品。
清室飲食一瞥僅以西太后的一個選單上的六味燕窩為例:
一,燕窩雞皮爨魚丸子。
二,燕窩萬字全銀鴨子。
三,燕窩壽字五柳雞絲。
四,燕窩無字白鴨絲。
五,燕窩疆字口蘑鴨子。
六,燕窩炒爐雞絲。
心細的讀者朋友可能看出了,這幾道菜寓意為“萬壽無疆”。
漢唐諸朝時期的大菜周代的“八珍”已經介紹了,漢代皇帝講究“烹羊宰肥牛”,進餐時鐘磬伴奏。著名的菜品有“渾羊歿忽”,這道菜不希奇,但是手續繁瑣,首先把破膛整鵝填滿肉與糯米,拌勻調料,縫好肚子裝入去掉五臟後洗淨的整羊腔膛中,縫好羊腹,用火燒烤,烤熟後只取鵝食之。
唐代以武則天為例,她令宮女採摘百花製作“百花糕”以及燒尾宴(類似於今天被大學錄取後的宴席)、“水晶龍鳳糕”和唐敬宗具有清熱解暑的“清風飯”。
北宋宮廷喜歡吃羊肉與麵食,而宋太祖招待吳越王錢俶的第一道大菜是“旋鮓”,用羊肉醢製成。宋仁宗時期的民族鬥爭很激烈,皇帝經常熬夜,半夜餓了的宵夜竟然是吃燒羊肉。
那時的國宴實際上是在市場上的酒樓舉行,所謂“楊柳岸買魚”真實反映了酒樓的忙碌。
元代是溯漠民族風格的菜餚,十分複雜,相容了漢族、女真族、西域、印度、阿拉伯、土耳其、歐洲的一些民族和地區的食品和餚饌。
如“八兒不湯”、“搠羅脫困”、“阿吉刺酒”,他們的肉食材料甚至是熊肉。裡面放入草果,阿魏(這個現在早就絕跡了)、縮砂、藏紅花、薑黃、蔥、鹽、醬等。
明代的宮廷飲食具有很強的南方特色,如天啟皇帝喜歡吃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叉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鍋,菜名叫“三事”!
如果遇到現在這個天寒地凍的臘月間,宮廷也是吃一些肥厚濃重之餚,如“糟醃豬蹄尾”、“滷煮豬頭”等。
結束語
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完全可以比肩唐詩宋詞,超越元曲和明清小說直攀茶酒菊花劍!簡單介紹於此,請你補充。
回覆列表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略說明一下。
一、關於主食
南北朝時期之前,所有華人的主食都是水煮穀粒。有肉謂羹,無肉謂粥。就是這意思。
當然,不是說這之前沒有糧食脫粒。而是無法形成主流。稻穀的手工脫粒還有可能,但小麥粟米完全無法用手工完成。
看這粟米,能手工脫粒嗎?
南北朝時期,水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我們的祖先才得以吃到麵粉大米。
最顯著的證據是,《齊民要術》記載了中國第一種麵食,水引餅。這說明,此後麵粉及加工製成的麵條,正式成為華人的食物。
二、北宋的飲食大發展
隋唐時期,甚至更早之前,華人吃飯很簡單。肉食不是炒,也不是煎,而是最原始最簡單的辦法—煮,烤,炸。
煮肉用的鼎。
煎餅,大體現於唐代。
北宋沒有宵禁制度,經濟活躍,市民崛起,夜生活豐富,導致飲食文化呈現爆發性增長,煎炒烹炸等十八般飲食方式紛紛出現。
可以說,我們現代人使用的所有烹飪方式都在北宋基本定型了,唯一區別就是煤炭爐子變成了電炒鍋。
三、關於三餐
周禮規定,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三餐,庶民一日二餐。
這是契合社會經濟形態的。
人口主體的農民,早晨五點起床下地幹活。九點多回家吃早餐,然後幹到中午十二三點回家休息喝水,三四點吃午餐,下午六點又下地幹活到天黑回家。勞累一天,當然就不會再吃東西了,八九點就得休息,因為明天還得四五點起床幹活。
皇帝官員也一樣。皇帝早上三點多起床,五點整早朝,九點左右才結束,皇帝大臣要麼回家吃飯要麼在街上吃飯。下午四點多,一天的公務結束,才回家吃第二餐,晚上八點多又得休息,明天照樣如此。
當然,自西漢時期開始,富裕家庭較多出現了三餐。富裕農民也會在夜間新增點小食,如湯圓一碗,但說是一餐顯然不夠。畢竟社會人口主體的農民依舊達不到三餐條件。
實際上,20世紀80年代還有很多兩餐,主要還是經濟原因。
四、肉食品種
過去,百姓黔首是很難吃肉的。
難得逮條,抓個,不是孝敬老爺,就是拿去換點油鹽。
周禮規定天子祭祀才能宰(祭祀結束要分牛給大臣的)。諸侯祭祀用,卿大夫用,庶民用。所以貴族飲食用肉是,富裕百姓用肉是。
本來貴族是吃的,但牧養的豬才吃,所以一直有牧豬這職業。後來貴族都不吃豬肉了,因為分不清擺在桌上的豬是不是圈養的。比如宋高宗參加宴會,選單無一豬品,而隨行侍衛卻有三千斤豬肉的配給。
因此,羊一直,而且到現在都是高檔肉食。豬肉到了明代才上了貴族餐桌。
至於牛,歷來都是嚴禁吃的。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