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丹白露211735932
-
2 # 天空de海洋
原來是有甲類和乙類之分,甲類滿員近10萬人,乙類編制為3-4萬人,軍隊改革後,原來的17個集團軍改為13個集團軍後,就沒有乙類集團軍了。現在13個集團軍全是滿員。
-
3 # 司馬釗
甲乙類別是從六七十年代開始的,但是當年和現在是有區別的,現在準確叫法應該是簡編集團軍和重灌集團軍,先說說所謂甲乙集團軍,集團軍是從由各個野戰軍配屬了根據戰役需要防衛需要而將各個技術兵種重新組合的方式,編成一個比較完善的作戰單位,而在這種編成之前,各個野戰軍已經有了甲類的分別,正常情況甲類軍的基本編制是由三個步兵師以及軍屬高炮團,炮兵團,坦克團,工兵團,通訊團,和防化部隊,醫院等組成,而一個師由三個步兵團,以及師屬炮兵團,工兵營,高炮營,通訊營,師醫院等,這種形式甲乙類是一樣的,區別在各個團下面,甲類部隊一個團由三個步兵營組成,一個營由五個連組成,分別是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重機槍)一個炮兵連(迫擊炮,無坐力炮),團直屬部隊有五個連,分別是重炮連(100重迫擊炮)無炮連(82無炮連)高機連(14.5高射機槍)偵查連,警衛通訊連,乙類部隊團直屬連隊只有二個連分別是團炮連(迫擊炮無坐立炮,高射機槍各一個排),警通連,(警偵排,工兵排,通訊排),乙類團屬三個步兵營不變,但是步兵營只有四個連,三個步兵連和迫擊炮無坐力炮,重機槍合成的機炮連,甲乙類,野戰軍的基本架構都一樣,只是在各個團屬部隊下面有區別,至於後面才野戰軍演變成集團軍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更多區別,比如甲類集團軍增加配有陸航團,團屬配有坦克營等等,而現在的集團軍已經完全重灌化了,並且旅營化了,甲乙類的分別已經不大了。
-
4 # 梓蕤
集團軍起初是為了完成特定戰役的任務而臨時組建的作戰單位,由於無線電通訊技術的發展,由點連成線的多兵種,多部隊的大規模集團軍作戰成為可能。德軍更是開創了由集團軍協同作戰的閃電戰,此後集團軍作戰被廣泛應用。
由於集團軍大多數是臨時拼湊,在戰時基本沒有固定的編制,而在平時各部隊的輪流換防中,更不可能形成涇渭分明地以裝備水平或兵員素質劃分的甲類集團軍和乙類集團軍,各國軍隊的集團軍編制都是各兵種,各不同裝備組合而成,正所謂尺有所長,寸有縮短,在協同作戰時,看似不起眼的裝備都可能發揮作用。甲類集團軍和乙類集團軍這種概念是臆想出來,或者當時只是為了戰略忽悠。
而在二戰中,日本陸軍確實有根據不同作戰水平劃分的甲種師團,乙種師團,丙種師團。甲種師團是由經歷過日俄戰爭和一戰中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以老帶新,是日軍作戰主力的常備師團。在1925年宇垣裁軍後保留的17個常備師團,採用二旅、四步兵團編制,師級單位直轄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兵(此些單位採團級編制),與通訊、衛生、野戰醫院、修械單位等。以日軍步兵團滿編4千4百人規模計算,一個甲種師團的實戰兵力編制會在15,000至20,000人間,加上後勤人員滿編會上看2萬5千人。後因應日本對英美開戰後的兵力不足問題,從1940年到1942年間這些部隊接受兵力調整將步兵團抽出作為新建部隊的基礎戰力,甲級師團的四四制也變成三三制。
由於日本在1938年後兵員不足,乙種師團的編制降為三三制,人數約1萬到1.3萬之間,但是在訓練水平和戰備狀態,武器裝備上略遜一籌,大多數是在淞滬會戰後增設的,共10個乙種師團。由於乙種師團戰鬥素質較低,106師團差點在萬家嶺戰役中全軍覆沒。
相比仍有一定攻防能力的乙種師團,丙種師團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組建,人數大約是1.3萬人,但幾乎是處於臨時抓壯丁的狀態,而且缺乏炮兵和騎兵,只能充當後勤保障和守備任務,和民兵預備役的性質差不多。
而中國也沒有甲類集團軍和乙類集團軍的劃分。1985年百萬大裁軍時把35個陸軍步兵軍整編成24個合成化的陸軍集團軍。1998年24個集團軍精簡為21個集團軍。2003年21個陸軍集團軍縮編為18個集團軍。2017年,18個集團軍再次精簡調整為13個集團軍,並啟用第71至第83集團軍的全新番號。而集團軍作為作戰單位從1985年後就不分甲乙編制,而85年之前也只有整編軍和精編軍。整編軍是編制滿員,裝甲機車化程度高,隨時處於戰備狀態。簡編軍是裝備參差不齊,作為戰爭爆發時的第二梯隊進行兵源補充,例如1979年中越自衛反擊戰時在雲南的第11軍就是簡編軍,戰前只下轄31師和32師,在確定第11軍參戰時,以雲南省軍區獨立師編入該軍投入戰鬥。
我軍分過甲乙編制的只有陸軍師。從1959年開始,師分大中小,到1975年正式分甲乙編制,通常由少將或以上軍銜的軍官指揮。裝甲化程度較高的甲種師主要分佈在北部,大約有18000人,有三個五營步兵旅、一個坦克團、一個炮兵團和一個團。主要用於拱衛京師和防備冷戰時期蘇軍的鋼鐵洪流南下。
當時乙種師只有9000-10000人。它也有三個旅,但每個旅只有四個營,每個營只有四個連,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支援連,有些乙種師沒有附屬坦克團。乙種師當時通常在南方,1962年中印之戰後,南方局勢區域趨於緩和,沒想到濃眉大眼的越南在背後捅一刀,讓我們猝不及防,中越自衛反擊戰爆發之初,還得從民兵和預備役抽調上前線。
而在伊拉克戰爭後,世界軍事強國開始了師改旅的程序,我軍甲乙不同編制的師更加不可能存在,現在只有少部分集團軍保留了師的編制,大多數是各兵種的精銳部隊組成的合成旅,師一級的編制撤銷了。這主要是我們有錢之後,加大了對軍隊建設的投入,中國軍費從1985年的191.53億上升到了2020年的12680億,軍隊再也不用以戰備狀態來劃分等級,各個都是精兵強將。
-
5 # 潤友
其實,甲類集團軍和乙類集團軍很好理解,也很好區分:
甲類集團軍就是在兵員、裝備的編制配備上都齊裝滿員的集團軍。比如,某集團軍的編制員額是35000人,武器裝備的編制數量是90000件(支、輛、套),如果這個集團軍全部按編制數量要求配置齊全。那麼,這個集團軍就是甲類集團軍。
乙類集團軍就是在兵員、裝備的編制配備上在通常情況下都只有三分之二的集團軍。比如,某集團軍的編制員額是35000人,武器裝備的編制數量是90000件(支、輛、套),如果這個集團軍實際配備的人員是23450人,武器裝備實際裝備的數量是60300件(支、輛、套)。那麼,這個集團軍就是乙類集團軍。
需要知道的是,軍隊分甲類集團軍和乙類集團軍其主要的原因和考慮:
是為了節省軍費開支。如果在平時都將部隊編成甲類集團軍,顯然要增加不少兵員數量和武器裝備數量。這樣一來,就會增加不少軍費支出。而將部分集團軍編成乙類集團軍,則有利於減少軍費開支,但整體上不會影響戰鬥力。
-
6 # 度度狼gg
原則上其實並沒有“甲類集團軍”的稱謂,它是對之前“甲種軍”番號的沿襲和俗稱,並非軍方正式編制名詞。而在軍史上首次正式出現甲種軍的編制,要追溯到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1945年,隨著美援武器裝備大批到來,重慶軍事委員會決定編組“三十四年式甲種軍”,用以作為對日反攻的主要突擊力量。
當時所謂的“甲種軍”,就是借鑑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的新一軍和新六軍之成功經驗,選擇一批戰鬥力較強的嫡系部隊進行升級改造,首批入選的有六個軍:第5軍、第13軍、第18軍、第73軍、第74軍和第94軍,也俗稱為“全美械軍”。可以發現,這六個軍中有兩個隸屬於王耀武第四方面軍,可見老王當時的如日中天。
甲種軍倒不是增加多少兵員(但確實很充實),而是以新一軍和新六軍的編制、配置為參照(畢竟這兩個軍戰果輝煌),重點加強軍直屬部隊的建設和作戰單位火力配置。其中軍直部隊加強到:一個105mm榴彈炮營、一個工兵營、一個通訊營、一個獸力輸送營,以及軍部特務連、搜尋連、輜重團等雜七雜八的單位。
如此加強下來的軍直屬部隊兵力即已高達5390人,軍轄三師,各師也重點強化了直屬部隊,包括一個75mm山炮營、一個工兵營以及搜尋連、通訊連等等,使每師編制人數達到10793人(在抗戰末期這已經是很高的數字了)。因此,三十四年式甲種軍的全軍兵力接近38000人,普遍配備了美式衝鋒槍、輕機槍和步兵伴隨火器。
之所以命名為“甲種軍”,還意味著這些部隊可以優先得到武器彈藥、軍需物資和補充兵員,從而維繫其戰鬥力的強力存在。不過後來因為美援武器不足,以及狼多肉少,第二批入選的六個“全美械軍”就差點意思了,後來乾脆出現了“半美械軍”,根本達不到初定的甲種軍標準。
當然,此時也就不存在什麼更高一級建制的甲種集團軍,因為按照慣例,甲種軍的名額或者美械武器數量的分配,肯定是各戰區各派系“雨露均霑”,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現兵團級的優先編制。而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都是不那麼正規的,所以也談不上什麼分類,唯一的區別 ,那就是戰鬥力和戰鬥作風了。
直到建國以後,經過正規化建設和不斷的演變,到了七大軍區和18個步兵軍時期,才正式出現了“甲種軍”的內部稱謂編制,即遴選曾經戰績輝煌和作風優良的部隊,承擔著作為精銳戰略機動力量的任務。當時入選的有七個軍,每軍各轄三個師(甚至更多)以及若干直屬旅,比如第27軍、第38軍、第54軍等等。
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還是沿襲軍改之前的番號為好,其實在那個時代出現“甲種軍”編制更多是一種無奈,即在經費和新式裝備數量不充足的情況下,優先滿足若干戰備值班部隊。比如這七個甲種軍中,就包括全軍僅有的三個重灌軍。既然這七個軍被定位甲種軍,那麼其它就是乙種軍了,在我軍推進合成化的程序中,這些軍再升格為諸兵種合成的“集團軍”。
但是在完成集團軍的改制以後,甲種軍的稱謂其實已經不復存在,軍迷們只是習慣上將由原來甲種軍升格而來的集團軍再沿稱為“甲類集團軍”,並不是很準確很專業。尤其是軍改以後,原18個集團軍再被整合為13個,作戰序列已經有了很大的調整和變化,再加之經費和新裝備的大為充足,集團軍之間的實力區別不再那麼明顯,也就沒什麼甲、乙之分了。
-
7 # 這個歷史很正
集團軍是自近代以來新出現的一種軍事編制。
隨著近代的科技發展,人類生產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隨之帶來的就是人口的快速增長,所以在近代以後的戰爭,尤其是一戰,二戰,幾乎就是達到人類歷史上戰爭規模之最。
在幾百年以前,世界上主要的軍隊作戰大型一些也不過數萬人,即便是以人口著稱的古代中國幾十萬軍隊作戰的記錄也不過。
而一戰、二戰幾乎都有幾十萬軍隊的作戰規模,二戰時期的列寧格勒更加是數百萬軍隊的廝殺。
因為戰爭人數的增加,為了更好的協同作戰,所以即出現了一種集團軍的軍隊編制。
一個集團軍下轄有多個兵種,比如步兵、裝甲兵,通訊兵,炮兵等等兵種,在戰爭中不同兵種一起協同作戰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戰效果。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擁有數百萬的軍隊規模,集團軍自然也有不少,而且中國集團軍曾經分為甲類和乙類。
甲類集團軍一般都是滿編制的一線軍隊,他們承擔著肩負國防安全的責任,而且在裝備上一般來說也是優先於其他集團軍的。
乙類集團軍,雖然也是集團軍,但是他們其實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常規力量,或者說是甲類集團軍的補充,因為在戰爭中,一線部隊投入到戰鬥中以後,這是乙類集團軍就需要頂上空缺。
當然,現如今中國已經沒有這種稱謂上的區別了,一般都是集團軍而不再分甲類和乙類。
-
8 # 兵器知識譜
甲類集團軍和乙類集團軍是中國對陸軍部隊的一種獨有的軍隊等級劃分制度,現如今該制度已經終結。所謂的“甲”和“乙”源自於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天干地支”概念,其中“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們被統稱為十天干;“地支”指的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們被統稱為十二地支。
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由此可見甲、乙、丙、丁…表示“十天干”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用天干排位為軍隊劃分類別,其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當某部隊被劃分為“甲種”或者“甲類”時,即意味著該部隊的戰鬥力以及作戰水平是一流的,而體現“一流”的方式就是齊裝和滿員。
比如中國的7大甲類集團軍(即第三十八集團軍、三十九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第十六集團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第二十集團軍、第四十二集團軍),它們是東、西、南、北、中五大戰區13個集團軍中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軍改前為18個集團軍),人員編制必須保持97%以上在位,武器裝備則是最新型、最先進的。
而剩下的其它6集團軍就屬於“乙類集團軍”了,這些部隊主要遂行戰略支援,說白了就是戰略預備隊,它們的人員編制只要求不低於70%在位,比如說甲類集團軍的滿編步兵連兵力為120人,那麼乙類集團軍的步兵連兵力只要求不低於84人就可以了。
而且武器裝備的更新速度必然是遠低於甲類集團軍的,曾有讀者提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部隊還沒換裝95-1式自動步槍?為什麼99式和96式兩款主戰坦克已經量產多年,但是有些部隊還是裝備老59和老69中型坦克?等等……相信看完這篇文章,所有的疑惑都會煙消雲散。
關於什麼是甲類集團軍和乙類集團軍?它們之間具體有何區別?使用天干排位為軍隊劃分類別源於何處?等等問題,我們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下圖為鐵路機動中的96B型主戰坦克,能裝備這類新型先進裝備的軍隊必然是等級最高的“甲類集團軍”,而那些等級在“乙類”以下的軍隊則裝備較落後的裝備,他們的戰鬥力很一般,通常在戰爭中作為預備隊來使用。
使用“十天干”曆法為現代軍隊劃分類別的做法始於日本“天干地支”曆法源於中國古代,屬於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幾千年以來一直都是咱們老祖宗用來演算天文學和曆法的方法,比如說“戊戌變法”,裡面的“戊戌”就是“天干地支”曆法,其中“戊”是十天干中排行第5的“箸雍”;“戌”是十二地支中排行第11的“閹茂”。
“箸雍”+“閹茂”的組合在曆法中表示農曆干支六十甲子中的年份名稱,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紀年1989年。
日本自古是一個沒有傳統文化的小國,於是自唐朝開始便大量派遣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所以漢文化對其影響非常深遠,時至今日漢文化已經是成為該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說去年剛剛登基的令和天皇,其“令和”年號就出自於東漢張衡的《歸田賦》詞句——“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而令和天皇的祖爺爺大正天皇的“大正”年號則出自於《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可以說自日本天照大神——神武天皇起,君主的年號無一例外均出自中國古代著作,甚至“天皇”一詞也出自中國,而“天照大神”則是出自《山海經》,但是意思卻日本人自己意淫出來的。
舊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為天皇,所以軍事力量就理所當然地稱之為“皇軍”,既然最高領導人是“天照大神”,那麼“皇軍”自然也就是“天照神兵”組成的了,因此日本帝國一些博學多才之士開始向天皇進言——使用天干地支中的十天干來為皇軍劃分等級。
在使用“十天干”為軍隊劃分等級之前,舊日軍的等級劃分非常奇葩,比如說戰鬥力最強悍的天皇禁衛軍,它的等級屬於一等,天皇賜名“宮”,而代表該等級的字眼卻是“挽馬”。
在古代戰馬的價值相當於今天的賓士、寶馬、路虎,而“挽馬”的意思就是可以牽著馬的人,“挽馬”等級的軍隊相當於人人配備了一輛路虎Range Rover,等級之高不言而喻。
二等軍隊的稱謂則為“馱馬”,沒有天皇賜名,它的意思是趕馬車的人,這樣的部隊只有高階軍官配有戰馬,基礎軍官和士兵們主要以駕馭馬車的方式來為“挽馬”部隊運送物資給養。
其它的三等軍隊、四等軍隊則沒有稱謂,更不可能有皇上賜名,這些軍隊大多是老弱病殘,戰鬥力是最弱的。
為了體現正規和正統,日軍開始使用十天干為部隊劃分等級,比如上述中提到的天皇禁衛軍,它保留了天皇賜名“宮”,而等級則從“挽馬”改為十天干排行第一的“甲”,意思就是“甲字號”軍隊,而二等、三等、四等軍隊就分別用“乙”、“丙”、“丁”來表示,這就是“甲種部隊”和“乙種部隊”的由來。
甲午戰爭後,中國對日本文化實在太崇拜了,所以派遣了很多留學生去日本學習,其中就包括軍事領域的未來之星們,比如蔡鍔、唐繼堯、常凱申等人,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大家都學日本,以至於連軍隊文化都照抄不誤,所以中國也開始使用十天干來為部隊劃分等級。
▼下圖為正在接受中國皇帝和日本天皇檢閱的日軍近衛師團,該師團為日軍甲種部隊的代表,天皇賜名“宮”,由於地位極高,官兵態度極其傲慢,接受清國皇帝檢閱也可以不下馬,而且經常鬧叛亂甚至逼宮,可見“甲字頭”真的很不一般。
軍隊需要劃分等級的原因同樣做為國家的武裝力量,為什麼還要劃分等級呢?其實咱們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用“甲乙丙丁”和“子醜寅卯”這樣的天干地支曆法來回答這個問題了。
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管“人人平等”概念吹得再震天響,人的等級永遠存在,只是表現方式不同罷了,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資源分配,爭取資源的能力越強,得到的等級就越高。
比如說高考和職場,你的能力越強,你所掌握的資源也就越多,在這一點上做為國之重器和國之兇器的軍隊表現得更加直截了當。
比如說共和國武裝力量裡戰鬥力天下第一的“萬歲軍”,該軍番號為第38集團軍,在北韓戰爭中以一個團的兵力阻擋美軍6個師的輪番進攻,為贏得戰略上的勝利立下不朽功勳。
很顯然如此強悍的戰鬥力和如此頑強的戰鬥意志並不是所有軍隊都能做到的,當這支部隊被部署到戰場上時,可能還未開戰,對方就已經在心裡打鼓了,所以它被劃分為一等軍隊是名至實歸的,估計沒有人不服氣。
像這樣的一流軍隊當然會優先裝備先進的武器,人員補充也選擇最好的官兵,總之國家的優質軍事資源都會優先讓這類一等部隊支配。
而那些戰績稍遜甚至是戰績平平的部隊就自然而然地被劃分為二等、三等了,隨著軍隊建設的需要,這些部隊不但得到的資源會越來越少,甚至將會面對被裁撤的命運。
比如說在百萬大裁軍前,中國一共有23個集團軍編制,除了包括“萬歲軍”在內的7個甲類軍以外,其它16個乙類軍。
當大裁軍開始以後,那些戰績和戰鬥力稍遜的乙類軍就必然稱為裁撤物件,為了儘可能地保留具有優良傳統的老部隊,結合國家安全防務的需求,又在這16個乙類軍中挑選出11個軍和22個師分別整編成6個乙類集團軍和武警機動部隊(注意,是總參直屬的機動武警,不是地方武警,比如武警第72機動師),其餘各軍全部整編和裁撤。
至此,中國陸軍就擁有了7個甲類集團軍和11個乙類集團軍,在本世紀深度軍改中又進行了新一輪整編,將18集團軍中的11個乙類集團軍整編為6個甲類集團軍,所以中國現在已經沒有乙類部隊了。
原先的7個傳統甲類集團軍再加上後來整編的6個乙類集團軍,一共有13個集團軍,全部為甲類集團軍,換句話說,中國的天干排位等級劃分制度已經終結了,它們的番號分別為第71集團軍、72集團軍、73集團軍、74集團軍、75集團軍(原13集團軍)、76集團軍、77集團軍、78集團軍、79集團軍、80集團軍、81集團軍、82集團軍(原38“萬歲軍”)、83集團軍。
▼下圖為描寫北韓戰爭之松骨峰阻擊戰的壁畫,38軍112師以一個師的兵力阻擋了美軍6個師的輪番進攻,美軍至今想不明白為何就是無法戰勝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所以每當邊境有戰事,只要這樣的“甲類部隊”被部署到位,對方很快就會明白這將意味著什麼,強大的震懾力是由強悍的戰鬥力造就的,所以中國現在致力於打造13個具有同等震懾力的“甲類集團軍”,不再允許戰鬥力稍遜的“乙類部隊”的存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甲類集團軍和乙類集團軍是兩種等級劃分制度下不同等級的陸軍集團軍部隊,甲類集團軍相當於軍隊中的“老大”,具有人員編制滿、武器裝備齊全、戰鬥力強悍的特點;乙類集團軍則屬於軍隊中的“老二”,人員、裝備、戰鬥力次之。
第二、“甲”、“乙”、“丙”、“丁”……是中國古代“天干地支”曆法,“甲”是甲子的意思,擁有“萬物起始”的的寓意,所以在軍隊等級劃分制度中用來命名水平一流的軍隊,其他的“乙”以下劃分的就是水平二流以下的軍隊了,萬物雖然共生,但是也分為三六九等的等級,軍隊也不例外。
第三、用“天干地支”曆法來為軍隊劃分等級的做法始於舊日本,這樣的軍隊文化和制度在近代被中國引進,並一直沿用到軍改以前,如今中國的陸軍部隊已經沒有等級劃分制度,所有的陸軍集團軍均相當於以前的甲類集團軍,而乙類集團軍的體現只能以武警機動部隊繼續傳承了。
結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它既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體現在國家武裝力量上,其中最能活學活用的恐怕不是華人民,而是以大和民族為代表的外夷,以至於曾經的老師至今還在跟著這個學生學習現代化,其中就包括軍事文化。
天干地支曆法源於中國幾千年前的古代,歷來只用於農曆紀年,然而該曆法卻在日本被應用到軍隊建設中,以側影“天照大神”文化,我們直到近代才重新拾起,然後用到咱們的軍隊建設中。
透過這個現象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現實:做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在瘋狂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似乎已經把自己的傳統文化拋到腦後了?
所以我們現在正從現代化建設到智慧化跨越的發展路程中是不是應該回過頭來多學習一些傳統文化呢?要不然像“天干地支”這樣的傳統文化總有徹底丟掉的一天,屆時再有人問起什麼是“甲類集團軍”和“乙類集團軍”這樣的問題時,恐怕會有人這樣回答道:它們相當於NO.1和NO.2!那就貽笑大方了。
▼下圖為“天干地支”曆法在道教五行八卦學中的體現形式,這些傳統文化知識並不等同於封建迷信,只是我們尚未參透裡面的智慧而已。
-
9 # 雲湖洋
在全軍分甲類軍和乙類軍的方法實踐證明一點也不高明,這次軍改糾正了這種做法。分甲類和乙類帶有不少人維因素。有的一個集團軍七、八萬人,有的集團軍二萬多人,七個甲類集團軍的裝備、人數差別也不小。什麼好裝備,先進裝備都集中到38、39和54三個集團軍裡,打仗是靠這三個軍就能解決問題?實際是在部隊中搞二級分化。是一個很不適合現代戰爭需要的做法,也是很落後的做法。
-
10 # 平凡的世界陝西彬州
甲類集團軍是屬於快速反應軍,人員編制很複雜,有陸軍航空兵、炮兵、裝甲兵、偵察兵、防化兵、工兵、汽車兵等各種兵種組成。配備各種重型武器,只要發展戰爭,就會快速投入戰鬥。華人民解放軍甲類集團軍差不多8萬多人。乙類集團軍人數比甲類集團人數較少一些,一個軍轄1—2個師,1—2旅。頂多4萬人左右吧。
回覆列表
自從人類有了大規模戰爭後,各國武裝力量便有了編制不同的作戰部隊。根據時代不同變化,編制也不盡相同,不過,大致可分二類:
一,野戰部隊(甲類)。即一線作戰部隊,統稱野戰軍。通常作為戰略部隊使用,一般以集團軍群為戰區作戰單位,通常用於某一方向或地區。集團軍是在集團軍群的編制內,受其指揮。任務是在其防區內進行戰役作戰。一個集團軍通常為十二至二十萬兵力。由於現代戰爭的新模式,人力戰爭逐漸演化為智慧戰爭,集團軍的規模大大縮小,大約十萬人以內。不過,武器裝備更先進,消耗的彈藥成倍增長,後勤保障也更加有力。一線部隊特點是:裝備精良,武器先進,齊裝滿員。訓練有素,文化素質和作戰素質高,單兵作戰能力強。
二,現役常規部隊(乙類)。統稱二線作戰部隊。編制同上。無論在武器裝備上,訓練補給上,還是作戰能力方面,都低於一線部隊。它的作戰目的,主要是補充和增援一線作戰部隊,必要時也在開闢的戰線上作戰。
此外,還有預備役,儘管它未納入現役之內,但一聲號令,它能迅速編入正規軍作戰。預備役由兩類人組成:一個是退伍軍人,另一個來自受過軍事訓練的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