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農說鄉村

    農村老話說“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老話都有傳承,因此也具有明顯的時代色彩;在古代,父子,母女之間的關係以孝來規範,如果違反了就是犯罪,孝的具體表現則是“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下面來看看這句話的意思。

    “女不道母奸”,這裡的奸,是奸詐,投機,取巧的意思;都是不良的品質和行為。一位母親,再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即便耍心機,欺騙別人,占人的便宜,或者教導女兒,女兒也不能說這是不正確的,更不能在別人面前說自己母親的不是;這同樣是孝的表現。

    所謂的“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天下無不是父母”的具體表現;這種孝的觀點是非常不正確的。尤其到了現在這個時代,這種觀點更是要不得。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經歷,有不同的知識儲備,面對同一個問題,會用不同的看法;並不見得父母的看法就比子女高明。同樣,父母的看法不一定就那麼一無是處,說不定更實際,更能解決問題。

    所以,父子之間,母女之間的關係,不應該再用老話來規範,也不能完全的拋棄,認為荒謬至極;正確的做法是相互溝通,正確的,有理的,符合道義的,不論是誰的決定,都應該認同。這樣的做法,才是明智的,理應提倡的。

  • 2 # 一品小十六

    農村老話說“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過”這句話出自於《禮記》,意思是說,父親不必要誇讚自己的孩子有多麼的好,孩子也不要去討論父親的是是非非。我們生活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大人們講話,小孩子不要隨便插嘴。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所以不管父母說的對錯,小孩子都要聽著。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對待父母只有順才是孝。反過來,只有孝了父母,我們的生活才能夠順利。千百年來,儒家文化無時無刻不在滲透著我們。

    女不道母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無論這個母親做的事情有多麼不好,那怕他是欺詐別人,陷害別人,做為女兒也不能說母親的不是。因為不管母親對錯,她都是生你養你的那個人,起碼她不會害自己的女兒。所以,女兒無權去評價自己的母親,哪怕這個母親是個奸惡之人。

    按理說,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髓,我們不可以妄加評判,但是這句子不言父過,女孩子不道母奸,難免有失偏頗。難道不管父母說的對錯,孩子也要全盤接受嗎?似乎有些說不過去。父母是長輩,孩子尊重孝順父母無可厚非,但是也不能逼著孩子接受自己的錯誤觀點,把某些錯誤的東西,強行逼迫孩子接受。

    現代人倡導父母和孩子做朋友,父母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孩子同樣也可以修正父母的缺點。大家是相互平等的,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有責任幫助彼此改正錯誤。這句“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應該說是愚孝,難道讓孩子眼睜睜的看著父母做錯事而不說,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極其不利的。

  • 3 # 齊東晏子

    農村老話說“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是封建社會一種傳統的道德觀念,基於三綱五常的一種傳統。中國的孝道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但由於時代的侷限,封建的孝道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需要剔除。這句農村老話集中體現了孝順的順字,即順即孝,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的一切都要順承,這就是典型的愚忠和愚孝。

    子不言父過。

    每一個人都不是神,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犯錯誤或者有過失。子不言父過,就是說子女不能講究、討論甚至指責父親的過失或過錯,甚至要維護父親的過錯。這是封建王朝曲解儒家文化,用以維護自己統治的一種傳統的論理道德。

    實際上,在古代,儒家文化統不是愚忠愚孝。我們讀過《弟子規》都知道“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我們要勸導父母改過向善,勸導要和顏悅色,慢聲細語。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細緻地等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再次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我們要表示的非常難過,痛哭流涕地懇求父母改過,如果受父母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同樣的道理,論語中記述:

    “曾子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孔子的回答,清楚地說明,作為兒子或臣子應該怎麼做,如果父親或君主做事違反義理,那麼做兒子或者臣子的應該直言勸告,盡諫諍之義,這才是真正的孝順和忠誠。

    女不道母奸

    女不道母奸,和子不言父過是一個道理。這裡的奸,不是指姦情,而是指奸詐、奸巧或者自私。而“道”和“言”也是一個意思。其實,這是一個複句,父母可合併理解,子女也可合併理解,都是講的子女如何對待父母的不當行為。女不道母奸,也是說做女兒的,不能討論或指責母親的不當言行。

    其實,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就是對儒家文化的一種曲解,故意將人們引入愚忠和愚孝,藉以維護封建帝王的統治。但是,這樣做表面上短期內維護了君王或者父母的名譽,但是貽害無窮,終會陷君王或父母於不仁不義,導致大錯。比如岳飛的愚忠,直接導致了宋王朝的滅亡。這個“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就是典型的三綱五常的觀點,應該加以批判,迴歸真正的儒家文化。我們遇有父母有過錯的時候,做子女的應當和平心靜氣地和父母認真交談,點出父母的錯誤之處,讓父母接受並且改正。

  • 4 # 響水大米

    農村老話說“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很多俗語老話的出現,體現了當時年代的人們思想,不同時期的人們的思想意識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特徵,大部分俗語都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但是也有一些俗語只是當時社會的思想概括,所以有很大的侷限性。

    子不言父過:出自《禮記》,全文的句子是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過。以前的社會講究的是三綱五常,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意思就是父親說的什麼話都是對的,都是不能反駁的,否則就會認為不孝順。更別說做兒子的說父親的過錯了,這是出自於禮記的記載,禮記主要就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事要準守的禮數規矩,凡是有度,看在什麼環境和條件下,在外面儘量保持謙遜的態度,所以教導作為長輩不要再外面面前稱頌自己的孩子,同時作為孩子也不能在外人面前談父母的過失敗。但是如果在家庭內部裡,父親是可以稱讚自己的孩子的,同時如果父親由過錯,那麼做兒子的應該提出,只是方式要委婉,要注意自己的態度。

    女不道母奸:這後半句,是根據前半句總結出的對仗俗語,沒有任何出處,只是民間百姓總結,口語相傳,成為老話。母奸指的是長輩的奸詐,自私,所以對仗下來就是作為兒女的不能說自己長輩的過錯。同樣有一定的侷限性。父母有錯,應該提出促使其改正。應該效仿弟子規的教導,親有過丶諫使更,怡吾色丶柔吾聲,諫不入丶悅復諫,號泣隨丶撻無怨。如果長輩有錯,要多次柔和注意態度地提出,讓其改正,避免再次犯錯,這才是對待問題的態度。

    所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過錯問題,都不能進行躲避,應該注意態度,多次提出勸誡,最後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單純地根據俗語的片面指示,做出錯誤的理解和行為。

  • 5 # 樹德漢碩

    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是有些道理,但不應全盤收納,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對。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有其精華,也含有糟粕,而應有取有棄。

    《禮記》有這麼一句: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過。這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應是據此而來。這話在現在看來,用辨證思維去看,是對了一半,有一半不太對的。對的要繼承,不對的也應敢於拋棄,不要固守,不分對錯而全盤接納也是不對。

    從孝敬孝順的角度說,父母有生養之大恩,要終生不忘,要悉心盡責去贍養孝敬,感激感謝父母之大恩,要維護父母利益名聲。但人無完人,父母也會有過錯,一般之下,作為兒女晚輩的不可輕言父母的過失,但不能一點不關心父母的過錯,不然,也是大逆不道,適當婉轉的幫助父母糾錯改錯,也是做兒女應該做的,也是一種更孝順尊重父母的行為。只是父母有錯時,為父母改過糾錯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考慮到父母的心理臉面與接受程度,不要不分場合環境,就開門見山,直來直言其過錯,那樣會弄巧反拙,起不到作用,還被誤解,說成對父母不尊不敬不孝不順是大逆不道的。

    子不言父過,作為兒子是不應該說父親大人的過錯的,特別不宜在對外場合時,更不要輕言父過,要會維護父之名聲,言父過,也等於間接言己過。有過要說,有過要改,但要分場合,要講策略方法,不可隨便胡來,懂禮數,講品德。女不道母奸,其理一樣,做女兒的不可輕言母之不是,家醜不外揚,女要護母,不應毀損母。那怕母有過錯,有醜,也不要隨便說母,說要場合,勸母改過也要講究策略方法,這樣才可做好,不可嫌棄母,不孝母。背後言父母過失,在大眾面前說父母,不是做兒女應該有的行為,特別不應發生在有品德兒女的身上。做人處事,要會思有前想後,對待父母更應小心謹慎,多些感恩孝敬。

  • 6 # 王軍95141

    也有"子不言父過,弟不言兄過"的說法。這個言是宣揚之意,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對於父兄尊長,為了家族榮辱興衰,對他們的失當,儘量以諫進勸。這種觀點,也是當時封建社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門閥家族利益決定的。當然,對於犯有大惡大錯,尤其大是大非的國家民族大義等問題,斷不可姑妄待之。這一點,大義滅親的典故,可見古人亦不古頑拘俗。

  • 7 # 春日之虎

    上樑不正下樑歪。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子不教,父之過。這些言論都是很有道理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刻和深遠的,如果父母行為不端,那麼往往會影響到孩子,孩子仿效父母長大後,也往往會染上不良品德。因而一個有見識的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是非常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努力給孩子做出一個做人的正確榜樣。

    但世間總有行為不端之人,他們的孩子長大後,雖然也會染上不良品德,但經社會上教育和歷練,有的人還是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的,並努力糾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有的人還做出了一番偉岸的事業。

    那麼,對待自己父母原來的行為不端應持什麼態度呢,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外揚者是那些繼承了父母行為不端的人,俗稱其為“二百五”,外揚人家在小看你父母的同時,同樣也小看了自己。而變為品德好,有出息的那部分人,採取的態度是“子不言父過,女不言母奸”。

    何為“子不言父過,女不言母奸”。這句話是說,有出息的兒子是不說父親這輩子的行為不端之事的,行為端正的女兒是不說母親當年與人同奸之事的。說了,只會對自己的生活不利而無一點益處。比如一個女人出嫁後,向人說當年母親的出軌之事,人家就會覺得什麼樣的母親什麼樣的女兒,是不是你也愛紅杏出牆呢。更何況,舊時的農村,每個村子裡總有幾個年輕就守寡的寡婦,過去的農村婦女沒文化也無能耕田,有姿色的年輕寡婦為養孩子生活所迫,就只能招野漢子,做了暗娼,女兒長大後把母親當年的事拿來說,即不理解母親的悽苦,人家還會罵你是婊子養的。

    還有一層意思,萬事孝為先,對父母說三道四,是不孝順行為,就是對父母過去的過失也應採取包容的態度,切不可張揚出去。

  • 8 # 大實話

    然後,我們再來說這句話:“子不言父過,女不道母奸”其實這個意思很清楚,就是當爹的如果犯了錯,那麼當兒子的就不能去批評責備,而如果是子女發現母親因為生活中的小事而和一些人勾心鬥角,比如說買菜時跟人家斤斤計較,或者多拿人家點菜佔個小便宜之類的,那也不應該去指責。這裡提醒一下大家,這個“奸”指的可不是紅杏出牆,這是個“過”對應的,就是過失,錯誤的意思。

    從現實角度來說,這麼做肯定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畢竟,要是當兒子的去指責父親的不是,那估計父親就會給兒子吃他最喜歡的大嘴巴子了,而如果說做子女的去討論母親因為一些生活瑣事二和其他人勾心鬥角,那也不太合適。畢竟,當媽的會去做和別人斤斤計較,主要還是為了這個家好,不然誰願意去當個壞人呢。

    所以,從家庭和睦的角度來說,這種做法肯定是合適的,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放眼當今的社會,子女要不要去說父母的過錯,那就要看情況了。畢竟,法治社會是要以“法”為準繩的,越過這條線,就是違法了。

    舉個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如果是你父親喝了酒,然後要開車,那做子女的該怎麼辦?我相信大多數人這時候就會猶豫,說吧,那是自己的父親,不說吧,酒駕確實違法,並且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很多人就選擇了和酒駕的父親一樣開始懷揣僥倖心理。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這是錯的,是應該堅決阻止他這種危險行為的。

    因此,總的來說,這還是要看情況,只要在長輩不涉及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子女真的也沒必要去斤斤計較,不然的話家庭矛盾就無休止了,畢竟,誰還沒個小毛病呢。但是,一旦違反原則,觸犯法律,那麼做子女的就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 9 # 東方連話

    這句對仗的俗語,前後是互文關係,意思是子女不能將父母的不是對外宣揚。說白了就是為尊者諱,家醜不可外揚。這貌似有違有錯必糾、有錯必改的社會規範要求,但是卻有著從無數社會實踐經驗中來的教訓。

    這俗語之中的道理,就是從血緣倫理出發的道德規範,在有血緣關係的長幼之間,不能形成一種逆向指責和揭發的態勢,這雖然可能會違反通常的社會規範,但是符合血緣倫理,從而又是有利於維護父母的權威、家庭的完整、社會的和諧與秩序的。

    歷史上,我們曾經有過一個鼓勵舉報父母家人的歷史時期,事實證明那是完全違反人性,從而也是對社會穩定的一種破壞。即便是從法律層面來說,現在也有很多國家將有血緣關係的親屬排除到了“不報之罪”之外,允許家人保持沉默。

    所以這句古老俗語之中的經驗與智慧,還是與現代文明對人性人情的深度理解與關照相通的。

  • 10 # 幸福時光周

    謝謝邀請!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就是不要去說父母犯的錯誤。其實這句話的實際意義並不是說做子女的不可以去說父母的過錯,而是如果父母做錯了事,作為子女的應該注意方法,如果是家裡的事,就在家裡解決,千萬不要拿到外面去說,或不要當著許多人的面說出來,可以去找一個恰當的場合和時間去和父母說,不要去和父母爭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年高中,你家孩子共花了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