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宋朝以前,宦官、外戚、權臣,可以說是歷史上對皇權威脅最大的幾股勢力之一,其中兩漢以外戚最為嚴重,唐朝則以宦官最為嚴重,而權臣則穿插於其中。自宋朝以後,隨著皇權的進一步集中,這幾股勢力對皇權的威脅最終逐漸消失(明朝宦官情況有些特殊,後面單獨講)。那麼,這三股勢力中,哪個又對皇權威脅最大呢?

    自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中央集權制開始為歷朝歷代所沿用,然而從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到明朝皇權高度集中,中間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而在此期間,對於皇權產生威脅的勢力,可謂此起彼伏,不過不同朝代威脅皇權的勢力,卻又各不相同。

    01.西漢武帝前外戚現象較為嚴重,武帝后有所減弱卻又終因外戚亡國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汲取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改為推行郡國並行制,先分封七大封國、八大異姓王,在消滅異姓諸侯王后,又改封劉姓宗室為王。然而,當宗室的紐帶劉邦去世之後,皇權又該如何穩固呢?

    自古以來,皇帝宗室便是皇位的重要屏障,但西漢初期由於宗室被分封為王,隨著皇帝與諸侯王的血脈逐漸疏遠,再加上中央朝廷與地方藩王矛盾的出現,宗室非但無法對皇位形成保護,反而成為了皇權的外在威脅。在“家天下”治理模式下,當同姓宗室不可信的情況下,皇帝所能依靠的力量,便只剩下了外戚。

    因此,自呂后掌權重用呂氏眾人開始,西漢初期外戚干政現象極為嚴重,漢文帝之母薄太后因孃家無人,干政尚不算嚴重,但即便如此也是將孃家侄女立為了漢景帝皇后,而之後的漢景帝之母竇太后、漢武帝之母王太后,包括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皆有外戚在朝中擔任高職,如竇太后侄子竇嬰,又如王太后弟弟田蚡,再如衛子夫弟弟衛青和外甥霍去病。

    直到漢武帝時期,隨著竇嬰被處死、田蚡去世,漢武帝得以大權在握,再加上“推恩令”後地方諸侯王對中央朝廷威脅減弱,漢武帝開始大力整頓外戚干政現象,例如借“巫蠱之禍”削弱衛氏集團,立劉弗陵為儲君而殺其生母鉤弋夫人。

    漢武帝后,西漢外戚干政現象有所減弱,期間權臣霍光的崛起算是個例外,這有漢昭帝劉弗陵年幼的因素在內,而當漢宣帝瓦解霍氏集團後,西漢倒是消停了一段時間。直到漢成帝劉驁即位之後,太后王政君的孃家開始崛起,而西漢末年的幾位帝王對此全無警覺,結果導致西漢最終亡於外戚王莽之手。

    如上,西漢外戚干政呈現出兩個特點,漢武帝以前為皇帝重用外戚而使皇后、太后權勢增長,而漢武帝以後則為外戚依靠太后上位。而在外戚干政期間,又夾雜了權臣霍光的崛起,一度操持皇帝廢立之權。

    02.東漢外戚干政現象更為嚴重,皇帝為對抗外戚而導致宦官干政

    東漢由於小皇帝實在太多,導致皇帝親政之前,國政往往操之於母后之手,而太后為了掌權則又往往依賴於外戚,結果導致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面。而皇帝長大之後,為了親政收權,在對抗外戚之時,所能依靠的也只能是曾經朝夕相處的宦官。於是乎,東漢便輪番上演外戚和宦官專權的戲碼。

    東漢從十歲即位的漢和帝時期開始,此後的東漢皇帝皆為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漢殤帝劉隆即位時更是剛滿百天,其中即位年齡最大的漢桓帝,也不過剛剛十五歲。於是,從漢和帝時期竇太后和哥哥竇憲,到漢殤帝、漢安帝時的鄧太后和哥哥鄧騭,再到前少帝時的閻太后和哥哥閻顯,到梁太后和哥哥梁冀時,外戚干政達到巔峰。

    漢桓帝時,皇帝劉志依靠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等人,誅滅外戚梁冀集團,東漢朝廷又從外戚專政開始進入了宦官專政時期。然而,宦官集團也不是善茬,他們專權擅政、排除異己,先後製造多次“黨錮之禍”,結果導致朝政敗壞,以至於東漢末年政局動盪不安。

    如上,東漢外戚和宦官專權,雖然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皇帝年幼所導致,但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雖然中央集權已經形成規模,但權力卻並沒能集中到皇帝手中,以至於外戚、宦官很輕鬆就把持了朝政。

    03.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幾乎就是權臣的天下

    而從東漢末年開始,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由於時局動盪和門閥勢力膨脹,權臣對皇權的威脅達到了頂峰,不僅權臣把持朝政現象比比皆是,就連弒君篡位事件也是頻頻上演。歷史上曾出現過40多位傀儡皇帝,這一時期便佔據了一大半。

    東漢末年,先有董卓把持朝政,後有李傕、郭汜禍亂朝綱,再到曹操獨掌大權,皇帝早已成了擺設。而在三國時期,曹魏方面有司馬家族獨掌大權,曹芳、曹髦、曹奐淪為傀儡;東吳方面則先後有權臣孫綝、孫峻獨掌大權。

    到了兩晉時期,西晉末年爆發“八王之亂”,晉惠帝司馬衷完全淪為傀儡,遭受諸王輾轉挾持,晉懷帝司馬熾也僅僅是司馬越手中的傀儡而已。到了東晉,不僅有了“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更是先後誕生了權臣桓溫、劉裕,最終更是因劉裕篡位而亡國。

    南北朝時期,南朝方面:南朝宋的蕭道成,南朝齊的蕭衍,南朝梁的侯景、蕭方智、陳霸先。北朝方面:後趙的張豺、冉閔,北魏的爾朱榮、爾朱世隆、高歡、宇文泰,東魏的高澄、高洋,西魏和北周的宇文護,無一不是權傾朝野的權臣,而最終終結東漢末年以來亂世,則是北周末年的權臣楊堅

    而在權臣此起彼伏的同時,太后干政事件同樣時有發生,例如北魏孝明帝元詡時期的胡太后,又如北魏獻文帝拓跋弘時期的馮太后,都曾臨朝聽政、大權在握。

    縱觀東漢至南北朝時期,之所以誕生了如此多的權臣,一方面源於戰亂時期,掌握軍權的將領很容易獲得權力,另一方面則源於,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推行之後,誕生的大量門閥貴族,這些貴族門閥對權力幾乎形成了壟斷

    04.唐朝時期大臣權力分解,宦官開始成為主要威脅

    到唐朝時,隨著造紙術的改良和印刷術的推行,使得讀書成本大幅度下降,寒門學子開始大量湧現,而朝廷為了遏制門閥對朝政的干涉,則開始以科舉制從寒門選拔人才,從而打破了貴族門閥對權力的壟斷。

    此外,隨著三省六部制的廣泛推行,三公徹底淪為榮譽頭銜,宰相權力遭到分解,從而避免了大臣對權力的壟斷,因此唐朝以後的權臣數量大為減少,同時也降低了外戚把持權力的可能

    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導致皇帝與臣子之間喪失信任,皇帝身邊的近侍則憑藉皇帝的寵信,開始逐漸掌握朝中大權,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唐代宗時期的程元振、魚朝恩皆成為權傾一時的大宦官。

    建中四年(783年),“奉天之難”爆發,這次事件中竇文場、霍仙鳴因護駕有功,事後被加封神策中尉,從此宦官執掌禁軍成為定製。軍權在手的宦官頓時權勢滔天,發展到最後,他們不僅掌控著京城的安危,憑藉軍權更是足以掌握皇帝的生死。

    唐朝中後期,隨著藩鎮割據局面的惡化,神策軍已經成為了皇帝的最後安全保證,而掌握了神策軍的宦官,便順理成章的大權在握,甚至直接掌握了皇帝的生死。至於唐朝末期的朱溫,那隻能算是地方藩鎮,已經算不得權臣了。

    05.五代十國亂世出群雄,擁有兵權者足以改朝換代

    五代十國時期,作為唐朝以來的又一個亂世,由於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原因,在這個群雄割據的時代,誰掌握了軍權,那麼誰就有資格成為權臣,甚至取君主而代之。

    從朱溫篡唐,到朱友珪弒父篡位,再到朱友貞弒兄稱帝,後梁就此亡國。後唐時期,李存勖因郭從謙發動兵變而死,李從厚又因李從珂兵變退位,而李從珂則因石敬瑭引契丹兵南下而亡國。再到後漢,後漢隱帝又因郭威發動兵變而亡國。最後到了後周,柴宗訓也被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奪去了皇位。

    縱觀整個五代十國,僅是五個中原大國就如此混亂,周邊小國叛亂事件更是此起彼伏,武將篡權、君臣互毆、臣子弒君、兒子弒父、兄弟互殘之類的事件輪番上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軍權旁落,而掌握了兵權的將領很容易大權在握、成為權臣。

    06.宋朝以後外部隱患基本消除,明朝宦官情況特殊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汲取了五代十國以來亂世的教訓,先以“杯酒釋兵權”收繳兵權,後以“強幹弱枝,分權治理”的原則,有效防止了權臣出現,更是將兵權牢牢掌控在了皇帝手中。因此,宋朝以後,權臣、外戚、宦官干政現象基本消失,地方割據勢力也不再重現,此後朝廷的主要威脅,皆來自於民間起義。

    當中央集權制發展到明朝時期,已經相對較為完善,再加上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解決了近兩千年以來的皇權、相權之爭,使得皇帝權力高度集中。有人說,明朝不是也存在宦官干政現象嗎?實際上明朝的宦官,與前朝大有不同

    明朝宦官的權力再大,也無法超脫於皇權之上,根本原因便在於,明朝宦官權力乃是皇權的延伸。明朝宦官的權力,最初來自於“票擬製度”,由於皇帝工作量實在太大,因此自宣宗以後便將部分奏摺交由太監代批,從而使得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掌握了一定決策權,但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的最終決策權,始終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明朝宦官勢力的膨脹,源自於皇權與文官集團的對立,朱元璋雖然廢除了丞相制度,但由於“土木堡之變”導致武將集團和勳貴集團損失慘重,導致明代宗景泰年間內閣權力迅速膨脹,原本作為皇帝幕僚機構的內閣,其大學士迅速躍升為百官之首,從而將議政權和施政權全部掌握在了手中,皇權開始受到壓制。

    隨著文官集團的崛起,文官們不僅執掌朝政,更是連皇帝的行走坐臥、衣食住行全部干預,結果導致從明中期開始,皇帝與外廷之間的矛盾愈加嚴重。為了壓制外廷,皇帝開始賜予太監更大的權力,兵權、廠衛統統落入了宦官之手,從而在朝野之中形成了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對峙的局面。

    如上,明朝宦官的權力再大,也根本無法壓制皇權,而是需要牢牢依附於皇權,無論是批紅權力還是廠衛權力,其最終決策權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宦官一旦離開了皇權的支援,就變成了無根浮萍,隨時可以被摧毀。魏忠賢權傾朝野又如何,崇禎帝彈指間便可讓其灰飛煙滅。

    綜上所述,外戚、宦官、權臣作為古代對皇權威脅最大的三股勢力,要說誰對皇權的威脅最大,無疑是權臣。外戚、宦官權力再大,也無非掌握了皇帝的生死大權和廢立之權,可皇位還是逃不出其一家一姓,可權臣就不同了,一旦權力膨脹到極限,可是隨時能夠改朝換代的。

  • 2 # 鼎玉軒轅

    古代歷史上,宦官,外戚,權臣都是禍亂朝廷的根源,那麼哪個對王朝的皇權威脅最大呢?

    排第一的應該就是權臣了,他們有野心,也有能力,身邊有跟隨者,更沒有親情羈絆,所以他們很容易就會篡位的,當然他們也會顧及民心,保留一個傀儡皇帝,但是他們輕而易舉就會蹬開。著名的就是漢末曹操,魏末司馬懿,分裂時代就更多了,還有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權臣升級當皇帝的。所以權臣的威脅程度更高。當然也有失敗的,像鰲拜,肅順等。

    第二是外戚了,作為皇親國戚,他們有號召力,但是也有情感的羈絆,不像權臣那樣無所顧忌,當然也有人說無情最是帝王家,所以外戚的威脅程度也是相當的高,藩王作亂,外戚篡權屢見不鮮,像王莽篡漢,楊堅篡周,李淵代隋,外戚也一直是皇帝防範的重點。

    最末的就是宦官了,為什麼排最後,主要是他們自己不能當皇帝,但是可以隨意換皇帝,換一個可以任自己擺佈的玩偶,尤其漢,唐宦官最為囂張,皇帝可以隨意殺換,明朝也是宦官弄權嚴重的朝代,權勢滔天,但是換皇帝這個權力比不了他們前輩的。所以宦官對皇權威脅相對要小一點。

    一個王朝的興盛,必須平衡三方面的勢力均衡,一個好的皇帝要制衡各種勢力,這樣才能坐穩皇位。這三種勢力也是樂觀存在的,利用好,你就可以安枕無憂,如果一方獨大,那皇位就危險了。

  • 3 # 勇戰王聊歷史

    在皇上看來,權臣的威脅最大。

    宦官,是皇帝身邊的僕人、從小到大的玩伴。在皇帝印象中,這些人謙遜且善解人意。最關鍵的一點,他們無後!謀反對他們來說,沒啥意義,又不能將江山傳給自己的孩子。

    外戚,也就是皇帝的舅舅、外公和姑姑們。這些人依靠皇帝信任起家,屬於關係戶。對皇帝的忠誠度,要高於其他人。不過,就怕這些人變成“權臣”。他們掌權以後,是難以撼動的。畢竟,他們是皇帝的親戚。著名的外戚集團,例如:漢朝呂氏集團,衛氏集團,霍氏集團。他們掌權的時候,大都是因為皇帝年幼,外戚依靠太后支援掌權。甚至,太后就是外戚集團的首腦。太后再犯渾,也不會謀害自己的兒子。

    權臣,就是打工仔,外人。皇帝重用外戚和宦官,就是為了壓制這些人。在皇帝看來,權臣是最應該提防的。這些人一旦掌權,皇帝想收拾他們都難。例如,清末的袁世凱,手握北洋兵權。溥儀的老爸想殺他,都不敢,只能放他回老家釣魚。

    再看封建王朝的體制改革,也是向著削弱官員權力、加強皇權的方向發展。先是分化“相權”,廢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然後,完善檢察和考核機制,監督官員。同時,將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開,杜絕武力謀反的事情發生。等等。皇帝對臣子這麼“用心”,可見他們有多怕權臣。

  • 4 # 說客先生dys123

    這三種勢力都是對中國古代王朝的皇權威脅最大的勢力!要是整體來看,個人覺得威脅最大的應該屬宦官勢力!理由簡單如下:

    第一宦官群體就是侍候皇帝的一群人,他們侍候著皇帝的飲食起居日常生活,是最貼近皇帝、最瞭解皇帝性格特點、最清楚皇帝喜怒哀樂、最清楚皇帝行蹤軌跡的一群人,也就是對皇帝下手最便利的一群人,也就應了那句“最危險的人其實在身邊”古話名言。皇帝的一切還躲不開這幫人!

    第二宦官群體完全包圍著皇帝,也就是皇帝與其他人的中間一層銅牆鐵壁。可以遮蓋皇帝的眼睛,圍擋皇帝的行動,忽悠皇帝的心思,矇蔽皇帝的判斷……也就是說可以讓皇帝變成瞎子、聾子、瘸子、傻子……

    第三宦官和皇帝最近,適合人們身近情親的習慣特性,宦官是悄無聲息就能和皇帝打感情牌的人。是人都或多或少有情感產生和釋放的,引誘、拉動、牽引皇帝的情感走向,宦官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總結:宦官群體雖然只是侍候皇帝的一群人,但他們的位置,便利條件,群體對付個體,身形接觸,先決條件,優勢等等!都可以隱形的、阻礙的、清晰瞭解對付的、長期包圍的……讓皇帝糊里糊塗、悄無聲息、長期被束縛的敗亡和死掉!而外戚和權臣最起碼是強勢之下,讓皇帝能感受能明白的敗亡和死掉!

  • 5 # 歷史著名失敗者

    答:火燒的赤壁,鉤沉的史書,我是東吳周郎,我來回答。

    具體而言,要看不同的朝代,各有各的問題,這三方面哪一方坐大了,都是對皇權的嚴重威脅。

    先說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大秦王朝。李斯勉強算得上權臣,但沒有掌控兵權,沒有足夠的自己人,趙高妥妥的是勢力強大的宦官了。要知道,宦官能夠掌權,關鍵在於他們離皇帝夠近,到了晚唐,宦官勢力竟然強大到殺死皇帝,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新的皇帝,算是宦官巔峰時期,後來明朝儘管有魏忠賢和劉瑾王振這樣的權宦,但和晚唐時期根本沒法比,崇禎皇帝剛剛即位,殺死權勢熏天的魏忠賢也就幾句話,幾紙聖旨罷了。

    宦官的根基,在於得到皇帝的信任,以及離皇帝足夠近,但他們因為天生缺根,沒有子嗣可以繼承,所以,他們再鬧騰,更換皇帝的事情也只能想想,晚唐是極少的例外。

    那麼外戚集團呢?在西漢和東漢末年,外戚集團是一支非常強大的政治力量,劉邦得天下,離不開呂澤等呂家人的幫忙,後來呂雉更是上演了一出外戚集團權勢熏天的戲碼,可惜換來的卻是呂氏一族的滅亡。

    外戚集團的根基,就在於主少母強,皇帝年紀小,他的母親也就是皇太后享有無上的權威,儼然隱形的皇帝,這在東漢時期表現的特別明顯,其根源就在於東漢皇帝平均存活年齡低的令人髮指,上一任皇帝死的時候,留下年幼的太子和年輕的皇后,這越發顯示出漢武帝劉徹處理鉤戈夫人是多麼明智。

    從外戚集團的強勢看出,身為皇帝,其實也很無助,皇子年幼,最值得託付的人,當然就是孩子的生母,只有生母還不夠,必須還要有生母的孃家人,也就是說,能夠和年幼皇帝利益天然捆綁在一起的,只有他的母親和舅舅家,姥爺家。但權力的魔杖很容易讓人頭昏腦漲,極度膨脹,年幼的皇帝何嘗不是一個受氣包。

    這就必然意味著,等年幼皇帝長大成人,想收回權力的時候,就會和生母孃家人產生激烈的衝突,從東漢亂局來看,這種鬥爭是你死我活的,而充當皇帝打手急先鋒的,就是“十常侍”這樣的宦官奴才。因此,東漢的整個歷史,幾乎就是外戚集團和權宦集團之間殘酷的互相殺戮,乃至滅族,概莫例外。

    那麼權臣的,是另一個角色了,他具備一個皇帝所應有的全部力量,只是缺乏政治合法性,這種時候,權臣要做的就是等待,繼續鞏固權力,打擊政敵,曹操與漢獻帝就是這樣的關係,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曹操對政敵的打擊是相當殘酷的,有時候就是當著漢獻帝的面,把政敵處死,為的就是震懾漢獻帝:你雖然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但你要是想利用政敵殺掉老子,休想,乖乖當吉祥物吧。

    當然,作為權臣是有巨大風險的,西漢霍光就是例子,他的權勢一度大到可以廢立皇帝,但遇到了政治手腕高明的皇帝,他依然不是對手,說起來,霍光還是對得起漢武帝的,他真沒有篡位的私心。

    發展到了明朝和清朝時期,權臣幾乎不多見了,雖然康熙時候索額圖與明珠一度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權臣,但康熙擺平他們易如反掌,同理,明朝大政治家張居正死後被清算,也是旦夕之間的事。和珅倒是權臣,被乾隆打造成了兒子嘉慶皇帝的保險櫃,存錢罐,乾隆死後,嘉慶清算和珅,收穫頗豐,這樣真是乾隆皇帝自己收錢,都沒有和珅這種效率。

    所以,歷史上,外戚集團,權宦集團,權臣集團,任何力量發展到足夠大勢力的時候,都會對皇權產生嚴重的威脅。

    皇帝自稱天子,是老百姓的天子,但在這三方勢力看來,皇權不過是一個可以“彼可取而代之”的,沒有什麼神秘性和傳奇性,不是不可替代的,但一定是可以利用的,就看幾方勢力的水平高低,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了。

  • 6 # 北冰洋裡的企鵝

    三者之中,對皇權威脅最大的當屬權臣!

    歷數中國古代王朝更迭,尤其是漢唐宋明清這些大一統王朝,王朝存續兩百年以上,對皇權威脅最大的是權臣!漢亡於曹操曹丕,唐滅於朱溫,北宋有蔡京之流,南宋有秦檜賈似道,明朝亡於吳三桂,清退與袁世凱,每逢改朝換代,必有權臣當道!

    宦官和外戚的顯貴,都是依託於皇權穩固,如果皇權有損,則內宦與外戚亦苟延殘喘。若皇權威嚴,則宦官假皇權威勢,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外戚亦是依附皇權,與皇權沾親帶顧,享受與皇室溢位的特權。

    歷史是由文人書寫,文人出仕,往往追求建功立業,出將入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勢。當皇權穩固時,朝堂之上都是賢臣良將,賢臣手中權勢過大,再遇野心勃勃之輩,那必會出現董卓,曹操之流。

  • 7 # 講點歷史小八卦

    這三種力量都對古代皇權的威脅極大,如果一定要從三者中作個排列的話,我認為威脅最大的是外戚大於權臣大於宦官。

    官官對國家的影響大,對皇權的威脅相對較小。皇帝為什麼會重用宦官呢?

    首先:宦官不可能當皇帝,又沒有後代,一般不會直接導致改朝換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趙高,趙高矯詔扶植了自己的學生胡亥上位,胡亥對他言聽計從,他說人生苦短,縱情享樂吧,胡亥就把國事全交給他,自己吃喝玩樂,胡亥實在不是個治國的料,命令經常受到臣子的質疑,趙高就跟他說,那你就不做聲,不露面,於是胡亥連朝都不上了。

    最終趙高幹掉了李斯,指鹿為馬,大臣們竟然不敢不聽趙高的,都睜著眼睛說瞎話。趙高應該說控制了一切吧,可是他殺了胡亥,自己拿著玉璽坐在皇座上,大臣們卻沒有一個下跪承認他的,害怕趙高是一回事,真認一個太監做皇帝又是一回事,趙高沒有辦法,只能再推子嬰做皇帝,結果被子嬰反殺。

    其次,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皇帝受到的來自外朝官員的威脅,就會提拔宦官,感到的威脅越大就會越信賴宦官。

    為什麼宦官一專權就要為害朝綱,原因在於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弱點,就有認知缺陷。皇帝身邊的人能夠影響甚至主導皇帝的價值觀,從而改變國家的命運。這種改變通常不是最佳化,因為最佳化國家的治理,是長遠利益,而作惡,能帶來短期利益。對宦官而言,壽命有限,連子孫都沒有,他是皇帝的家奴,依附皇帝而生,他並不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和思維,更傾向於選擇作惡,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權臣對皇權的威脅最大,父子兄弟都會為了皇位手足相殘,何況是權臣,沒有篡位無非就是時機不成熟,權力不夠大,時間來不及而已,曹操不稱帝,曹丕一定會。為什麼外戚更可怕,因為外戚就是權臣的一種,一般都會從內到外控制朝政。

    第一,外戚本來就具有極大權力,如裡皇帝需要一支力量成為自己的助力來對抗其他勢力,那麼外戚也就會成為一種選擇。以外戚對抗權臣,是皇帝的常規作法,畢竟都在一條船上,休慼相關。

    第二、皇帝只有一個,皇后大位也只有一個,後宮爭寵手段百出,唯有孃家人是天然的必然的助力,後宮幫助外戚掌權,外戚鞏固後宮就成為一種必然了。

    第三:皇傳承製度一般都是立嫡不立長長子繼承,經常造成皇帝即位的時候,無法理事,需要母親幫助理事,而母親能夠依靠的力量,還是自己孃家人,這就讓外戚進入權力階層成為了可能。所以外戚專權是理應外合,把持朝政,而且因為血緣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天然形成一股勢力。就如同呂后會把諸呂全封王一樣。曹操已經大權在握,也要把三個女兒送進皇宮,也是這樣原因

  • 8 # 讀書是福不是禍

    權臣

    中國各朝代,單算沒有被皇帝推倒且沒有即位的單純權臣有8人:東漢魏王曹操、曹魏太傅司馬懿、曹魏大將軍司馬師、曹魏晉王司馬昭、東魏丞相高歡、東魏丞相高澄、西魏丞相宇文泰、清慈禧太后。

    單算徹底消滅了權臣或對皇權生存有威脅的權力集團的強勢君主有22人:夏後少康、周成王、漢太祖、漢景帝、漢中宗、漢穆宗、漢恭宗、漢敬宗、漢威宗、吳景帝、晉安帝、北周高祖、宋太祖、宋寧宗、遼道宗、西夏仁宗、元英宗、元泰定帝、明太祖、明神宗、清世祖、清聖祖.

    被單一權臣脅迫(且反殺失敗)、殺掉、廢除或一輩子流放的皇帝有55人,其中明確記載被殺或勒令自殺者39人:夏後太康、夏後相、秦二世、西漢前中二少帝、西漢平帝、西漢後少帝、東漢質帝、東漢後少帝、東漢獻帝、曹魏少帝、曹魏高貴鄉公、曹魏元帝、東吳會稽王、晉惠帝、晉懷帝、晉中宗、晉海西公、晉安帝、晉恭帝、劉宋後廢帝、劉宋順帝、南齊鬱林王、南齊海陵王、南齊和帝、南梁高祖、南梁豫章王、南梁太宗、南梁敬帝、南陳廢帝、北魏南安王、北魏顯祖、北魏肅宗、北魏敬宗、北魏長廣王、北魏節閔帝、北魏安定王、北魏孝武帝、東魏孝靜帝、西魏廢帝、西魏恭帝、北齊廢帝、北周孝閔帝、北周世宗、北周靜帝、隋恭帝、唐殤帝、唐中宗、唐睿宗、唐哀帝、南吳烈祖、南吳睿帝、後周恭帝、清宣統帝.

    身為權臣又篡位成功並受到正史認可的有18人:西漢安漢公王莽、東漢魏王曹丕、曹魏晉王司馬炎、東晉宋王劉裕、成漢丞相李壽、後趙丞相石虎、劉宋齊王蕭道成、南齊宣城王蕭鸞、南齊梁王蕭衍、南梁陳王陳霸先、南陳安成王陳頊、東魏齊王高洋、北齊常山王高演、北周丞相楊堅、隋唐王李淵、唐高宗皇后武氏家族、唐梁王朱溫、南吳齊王徐知誥、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權臣及其家族後代撲街的有35人:夏大臣后羿、夏大臣寒浞、秦丞相趙高、西漢呂太后家族、西漢孝景王皇后家族、西漢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東漢竇太后家族、東漢鄧太后家族、東漢閻太后家族、東漢大將軍梁冀、東漢相國董卓、東吳丞相孫綝、西晉賈皇后、西晉長沙王司馬乂、西晉齊王司馬冏、西晉河間王司馬顒、西晉成都王司馬穎、西晉東海王司馬越、西晉趙王司馬倫、東晉楚王桓玄、東晉丞相王敦、東晉大司馬桓溫、南梁宇宙大將軍侯景、北魏胡太后家族、北魏馮翊王宗愛、北魏太原王爾朱榮、北魏潁川郡王爾朱兆、北魏樂平郡王爾朱世隆、北魏北周大司馬宇文護、唐中宗皇后韋氏家族、唐博陸郡王李輔國、北漢宰相郭無為、南宋宰相韓侂冑、元丞相鐵木迭兒、元御史大夫鐵失、元丞相燕鐵木兒、元秦王伯顏、明太師張居正、清太師鰲拜、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

    權臣及其家族後代善終或獲得諒解的有9人:商阿衡伊尹、東晉大司馬王導、東晉司徒庾亮、後涼侍中呂超、北魏馮太后家族、唐高宗皇后武氏、唐楚國公仇士良、南宋衛王史彌遠、清攝政王多爾袞、清慈禧太后.

    權臣結局地位未有定說者1人: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

  • 9 # 米粒閒聊

    宦官、外戚,權臣,對中國古代王朝的皇權威脅都很大。宦官,在東漢、唐朝的中後期以及明朝,均都對各自王朝的朝政有極大的影響力、操控力,可以說是代替皇帝行使皇權了,甚至是能左右皇帝的立廢,生死。可是,沒有一位宦官取代一個王朝,而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王朝,也就是自己登基成為皇帝的。在中國歷史上,只有曹操的祖父曹藤,被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睿,追封為皇帝,在另一個世界過了把皇帝癮。這是因為,宦官因身體上的缺陷,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在正常的社會中,一般是受到正常人貶視的),所以中國歷史上可以出現一位女皇帝,但未岀現一位在生時做過皇帝的宦官。外戚、權臣,與宦官相比,首先擁有健全的身體。在中國歷史中,外戚因特殊的地位,而往往獲得特權、重要的權力(也有在成為外戚前,已獲得極大的權力),這就形成了外戚+權臣。因此,外戚操控朝政,使皇帝的皇權旁落,從而使皇帝成為了傀儡。岀現這種情況時,就有可能出現改朝換代的事件發生。例如,王莾取代西漢,建立新朝,曹丕取代東漢,建立魏國,楊堅取代周,建立隋朝,李淵滅隋,建立唐朝等。而權臣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是任何一個王朝都會出現的,而單純的權臣奪得皇權、改朝換代的,與歷史上岀現的權臣的數量相比較,是為數不多的。特別是,在大一統王朝,僅岀現了袁世凱一位。所以,外戚+權臣對中國古代王朝的皇權威脅最大。

  • 10 # 旅客孔祥超

    這個問題提問不夠嚴謹,應該具體到某一個朝代最佳……

    比如說,漢唐,宦官對皇權威脅都非常巨大,尤其是唐朝,宦官幾乎掌控軍隊,對皇帝有廢立之權……

    而明朝時,宦官雖然名人輩出,但對皇權幾乎沒有威脅,因為在明朝,宦官無論表面上多麼權勢熏天,但一切權力根基都在皇帝,換句話說就是皇帝的寵幸,皇帝只要決心要殺掉宦官,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劉瑾,魏忠賢就是這樣,雖然在世時,不可一世,而殺掉他,對皇帝來說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明朝不僅宦官,就連外戚,對皇權也沒有威脅,朱元璋制定的規矩,基本上皇后妃子都是無權無勢的平民之家,而公主也只能下嫁平民,終明一世,沒有外戚控制政局……

    而漢唐時代,士族政治,皇族和豪族聯姻,豪族本來就很有影響力,成為外戚後,更是不可一世,其實唐朝建立者李淵和隋朝皇帝楊廣就是表兄弟……而王莽既是外戚,又是權臣,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弄權,朝廷只能依賴強大的地方豪強了……

    明朝時代唯一干涉皇權的是文官,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但導致內閣龐大,文官處處限制皇權,但卻不會謀反,明朝皇帝憂心文官集團強大,所以才提拔宦官,劉瑾,魏忠賢說白了,只是皇帝的控制文官的工具而已……

    宋朝皇權其實非常小,文官和皇帝共治天下,他們是統一陣線了,共同提防著武將,所以宋朝皇帝最後實行新政,也受到重重阻礙……

    朱元璋限制宦官,外戚的方法,也被清朝沿用了,清朝也基本上控制了文官,使大清朝皇權至上無上……

    等到學會了控制宦官,外戚,權臣的方法後,對皇權的威脅,就成了外地和地方叛亂了,宋元明清都是這樣完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房沒車,被一個美女富婆窮追不捨,我該妥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