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愛拼才會贏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只要懷著一個平凡的心態去面對風雲變幻、複雜的生活和社會環境,幸福的生活就會向我們招手!

  • 2 # 年少輕狂_8011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無疑已成為當代文學的經典,它不僅深刻地記錄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而且在一代代人的精神成長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不可否認,電視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對原著的忠實有關。

    跨越將近三十年的滄桑鉅變,《平凡的世界》再度被搬上熒屏——1988年小說出版後,1989年曾有14集的電視劇上演。經歷了春節城鄉間大回流、故鄉親情洗滌、懷舊潮衝擊,目睹了故鄉的或繁榮或蕭條,或昂揚或消沉,觀眾在熒屏前共享黃土地上孫氏兄弟和眾鄉親的人生悲歡浮沉。勞動與愛情、成長與挫折、普通人的尊嚴與親情、日常生活的悲歡離合與大時代的跌宕鉅變,一一在熒屏中呈現。

    成長於80、90年代,如今已成“社會中堅”的中年人士,似乎劈面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更年輕的80、90後似乎也看清了某種“來路”——這屬於他們的父母輩,也屬於經過某種折射後的自己:1975-1985年,“改革”的起點處,也是農村與“改革”最為融洽的最初十年,擺脫飢餓和貧困的奮鬥的勇氣和決心如此強烈;青春湧動,意志強悍,“世界”遙遠而美好,人可以“平凡”,卻要走向“世界”;卑微的“平凡世界”中,因為誠實的勞動,“平凡的人”獲得了尊嚴,鐫刻在當代社會結構中的“身份政治”也才有了打破的可能;在這個“新歷史”的起點上,改革是上至省地縣各級幹部,下至普通農民的“共識”,而正因為有了對幸福、尊嚴、誠實良善的上下一致的追求,改革的真正動力便恰恰來自“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的人。

    在電視劇的結尾,俯瞰節日中煙花燦爛的雙水村,遠遊者歸來,病痛和衰老者攜手站立,一種根基於普通中國農民的“中國夢”似乎在空中開放。是啊,“平凡的人照樣也能過得不平凡!”這不正是改革開始處的某種共識和動力嗎?

    《平凡的世界》的上映,是春節後中國百姓享用的第一頓“文化大餐”,與眾多行色匆匆從都市迴歸家鄉與家人團聚的遊子一樣,它也是“現實主義”在中國文學中的短暫迴歸,是進入新一輪改革的華人對改革起源的再次回顧。

    大約在最終完成三卷本《平凡的世界》四年後,路遙又寫了長篇創作談《早晨從中午開始》,在這篇創作談的結尾,他寫道:“無疑,這裡所記錄的一切和《平凡的世界》一樣,對我來說,都已經成了歷史。一切都是當時的經歷和認識。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生活以及藝術的變化發展,我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和發展。許多過去我所倚重的東西現在也許已不在我思考的主流之中;而一些我曾輕視或者未觸及的問題卻上升到重要的位置。”

    由於路遙的英年早逝,我們無從知道在他的認識和思考中,問題意識的升降變化;我們也無從知道,假如路遙活到今天,讓他來評價他這部長篇作品的電視劇改編,甚至由他自己來操刀改編,會是什麼樣子?有一點我們可以推測,路遙是一位關心政治、與社會變化棲息與共的作家,面對30年滄桑變化,雙水村、黃原和黃土高原上的“平凡世界”肯定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所以,儘管電視劇編劇聲稱儘量“忠實於原著”,而且採取了“正面強攻”的“寫實”手法——電視劇對80年代前後陝北農村生活場景的描述不可謂不細緻。但正如路遙所言,“一切都已經成了歷史”,任何改編其實本身都是某種改頭換面後的當代敘述,在電視劇的改編中,我們還是能解讀出很多當代文化、社會和思想的症候,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從小說到電視劇,第一主人公如何從孫少平變成了孫少安。“平”“安”的浮沉,究竟意味著什麼?

    《平凡的世界》有三條線索,分別以三個/組人物來組織。一條線由田福軍貫穿,這可稱為一個改革題材的小說,提供了一條從省、地、縣到公社、村的線索,故事的展開主要圍繞要不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的矛盾進行。改革題材小說在80年代風行一時,為改革的全面推行提供了合法性敘述,改革小說也徵用了中國現代文學中深厚的啟蒙敘述傳統。

    另一條線圍繞孫少安,可以稱作農村題材小說,將農村的社會變革與鄉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主要展示鄉村的日常生活及其矛盾。農村題材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有強大的生命力,是當代小說主要的題材和型別,當代中國農村巨大的變化和農村生活豐富複雜的細節,幾乎都能在這類小說中得到體現。

    第三條線以孫少平為主,是一個關於青年人“成長”和“出走”的故事,這一型別的小說源頭可以追溯到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傳統,但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也不乏著名的先例,關於青年的故事,本身就是“少年中國”現代性之路的主要主題之一。

    因此,從小說史上看,《平凡的世界》中每條線都有其“原型”,但也都有變異,改革題材不再有那麼清晰的“改革”和“反改革”兩條路線之爭,也不再訴之於對舊體制的大量控訴;農村題材方面,農村社會變革和鄉村日常生活敘述大量集中於鄉村倫理和苦難敘述;而“成長小說”方面,則主要集中於城鄉分治、愛情、勞動和個人尊嚴的敘述。評論家李陀認為,中國當代文學創造了自己的“紅色通俗小說”傳統,這一傳統融中國敘事傳統、現代追求和革命價值於一體,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應放在傳統中理解,而路遙超越“紅色通俗小說”傳統之處則在於對時代和日常生活整體性和超越性思考的努力。

    再回到電視劇的改編,電視劇保留了小說中的上述三條線索,但作了相應變動,其中最大改動之處是極大限度地擴大了孫少安的線,保留和適當增加了田福軍的線,收縮和改變了孫少平的線。具體而言,電視劇用大量的篇幅,圍繞孫少安,增加了很多故事和橋段,如集體化時期少安如何反抗過“左”的農村政策;年級輕輕,如何為承擔家庭重擔含辛茹苦;旱災中如何孤身一人,深入上游罐子村和石圪節村,以頭拍磚的江湖手法,幾乎隻手力挽狂瀾;還有諸如沒用彩禮,隻身到山西柳林醉娶媳婦,從運磚挖得第一桶金到辦磚廠中的幾起幾落,以及與田潤葉纏綿悱惻、深情哀怨道義具備的愛情故事,再加上演員王雷略帶強勢和混不吝氣息的表演,完全把孫少安塑造成了一個具有先知先覺的個人英雄主義氣質,同時又帶有一絲鄉村“無產者”的“愛誰誰”的習氣,卻又不失鄉村倫理中孝義仁厚、勇於承擔、有情有義的“當代農村英雄”,這與小說中塑造的那個既想改變現狀卻又有些逆來順受、安於現狀的孫少安確乎判然有別。

    令人驚奇的是,在最近20多年關於路遙和《平凡的世界》的討論中,幾乎很少涉及孫少安的評論。換句話說,在當代文學批評和研究中,孫少安幾乎是一個無法言說的角色,相比於電視劇中的濃墨重彩、極盡渲染,這確乎是意味深長的現象。在原來的敘述機制中,是什麼因素抑制著孫少安,使他在感人之餘,一直無法被言說呢?今天,又是什麼原因使得他從一位原來無法言說的角色,上升為這個時代的“當代英雄”呢?

    粗略說來,原因有二:其一,農村改革經過三十餘年的沉洗,似乎格局已定,聯產承包、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勢能一朝用盡,經過市場社會的淘煉,如今的農村已是“能人”的天下,曾經試圖擺脫臉朝黃土背朝天命運束縛的孫少安在電視劇的敘述中,就快步邁進了農村“能人”的行列;其二,在所謂高揚傳統文化價值,文化保守主義強勢崛起的今天,孫少安身上重情義、仁厚朴實、承擔犧牲的品格被輕鬆嫁接到了當代農村社會的變遷敘述中,孫少安因而成了一個能被言說和理解的“當代人”。

    田福軍那條線與孫少安的線是相互呼應的。田是一位改革家,本來,改革意味著什麼?改革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意味著什麼?對改革者本身又意味著什麼?在改革的過程中,普通人,其利益和位置如何安置?都是需要思考和追問的,但在電視劇中,改革的邏輯被簡化了,田福軍一再強調,內心驅動他投身改革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讓“黃原農民從吃黑麵饃變成白麵饃”,而全然沒有顧及改革是涉及到社會關係的重組、利益關係的重新調配、新的價值觀的確立等一系列問題的全面工程。所以,編劇在電視劇末尾添加了一段田的妻子無意中收受裝了錢的茶葉罐,從而造成受賄的事實時,既顯得突兀,又顯得意味深長。可能也正是在這時候,作為地委書記的田福軍才真正面對了他一直推行的“改革”的真實內容,套用一句現在經常說的話:改革進入“深水區”了。

    孫少平那條線本是路遙小說中用力最著之處,透過少平的“成長”和“出走”,時代鉅變過程中遺留在普通人身上的傷痛、掙扎、自尊等價值等得以顯現,也只有在少平這裡,“平凡”才最後通向了“世界”。但在電視劇中,孫少平的故事線被簡化為愛情線,他關鍵的“出走”,由於離開了對尊嚴、價值、無限的可能性的追求,在一種物質回報的邏輯裡,變得無法理解。有年輕批評者曾指出孫少平身上“特殊地具有的不假外求的自我創進的力量,從未喪失‘對那個不管多麼狹小但在其中我們選擇做喜歡之事的領域的信念’,在不斷放棄中自由選擇”的作為“文學青年”的氣質,擴大而言,這種“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尋求自我磨練、改造的“氣質”恰恰是推動二十世紀中國鉅變的“現代”品質。遺憾的是,在成長就是日益世故,成熟即是加入利益爭奪的今天,這種品質已日益罕見並變得不可理解。

    因此,在電視劇中,我們能感覺到孫少安是一位“今人”,是今天農村中的“當代英雄”。無論是在“農村強人和鄉鎮企業家”的邏輯中,還是在後尋根和文化保守主義的語境下,他的故事和人格都充滿魅力和可書之處,因為在前一個邏輯中,少安是農村“新歷史”的創造者,在後一個語境下,少安身上被想象出的無論是強悍、精明還是仁義、擔當,都成了想象中的傳統文化的投射,實際上,“孫少安的故事”也在相當的程度上籠罩了當今的農村敘述。

    相反,電視劇中的孫少平卻如一位“古人”,一位作為“打工仔”前身的歷史中的人,他固執的“出走”,他持守的自尊,他對知識和“遠方”的執著,已顯得古板、莫名和可笑,他只能披上一些當代的外衣,比如他與田曉霞的“羅曼蒂克”的精神之戀,才能被辨認為一個當代的人物塑造。而事實上,更符合攬工漢孫少平身份的,似乎應該只能作為90年代大量出現的打工者的前身。

    孫少平的“被歷史化”是一個當代悲劇。我們無法將孫少平當代化,因為在今天,我們已很少有可能看到孫少平身上體現出來的透過個人奮鬥實現個人價值的可能,我們也很難理解凝結在一個底層人身上的基於勞動和自我超越之上的自尊和動力。在農村,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為集體勞動失去了價值依託,勞動只是在換取物質報酬的意義上才能被理解,用馬克思的概念,勞動被等同於它的交換價值,勞動的絕對價值,也就是勞動創造世界的本質被無限制地掩蓋起來了。

    在這樣的理解中,勞動只能是一種純粹的“受苦”,或者是一種技術,少平在煤礦的師父就因為是一個優秀的斧子工才受人尊敬,相反,單幹後,王滿銀、孫玉亭卻因為沒有農業勞動的技能和體力而變得十分悽惶。也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理解孫少平因下煤礦不缺工而用多領到的工資換取同屋工友的各種“稀罕物”——這是一種交換的原則,卻不能理解他自虐式的攬工漢生活,更不能理解他將勞動變成一種精神的磨礪,一種人格上的蛻變的舉動。

    今天我們已處在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純粹鄉村共同體已經解體的時代,幾億農民工進城打工,大規模的城鎮化正在展開,實際上,文學批評界討論“鄉村敘事的終結”也已歷多年——在我的理解中,離開城鄉二元結構的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離開對勞動、尊嚴的理解和訴求,離開對鐫刻在當代歷史和現實中的身份政治的控訴,而談論“鄉村敘述的終結”,如果不是文化精英們的傲慢,也應是毫無心肝的批評的囈語。

    按照這樣的邏輯,當我們講述今天的中國農村時,我們的想象中只會有“老農民”,而當農民“老”去,農民在形象和人格上也不再能直起腰來,我們只能以既有的歷史和文化安排去圖解一種型別化、抽象化的“老農民”,正像去年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那樣,這部按照已有主流歷史觀圖解60多年當代農村變化的電視作品,將已經在歷史敘述中被傳奇化的一些著名故事拼湊進來,如二桿子式的破產農民分地主的地、佔地主的房、睡地主的女人;《創業史》中梁生寶買稻種的段落;集體化後期小崗村式的農民摁手印籤生死文書私分土地的傳說等等,以構成一種粗陋、生硬的歷史觀的圖解式表達。而且,“老農民”們在形象上也骯髒、猥瑣,目光短淺,一切行為似乎只能在追逐私利的邏輯上才能被理解。在這點上,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一種處理方式頗具症候性:每當鏡頭拉遠,雙水村或黃原就被籠罩在一個看似用電腦做出來的夢幻般的天穹下,虛幻的、變幻不定轉瞬即逝的背景,似乎就是一個關於當代農村的隱喻。

    事實上,怎樣表現作為底層的農民的自尊和奮鬥,表現農民中的“新人”的成長,一直是中國當代文學中最具挑戰性的議題,離開了“新人”的塑造,當代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就無法想象,在我的理解中,路遙小說中孫少平這個不斷遊走的,奮進而自尊的“文學青年式”的“新農民”,也可以被理解為當代農村“新人”畫廊中的形象之一。也是在這一意義上,我相當程度上肯定也是去年熱播的另一部農村劇《馬向陽下鄉記》,它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向當下農村問題及其情感和人心的開放姿態,而且,農民也並未“老”去,農村裡的事似乎還可以“有的商量”,而並未事件化、喜劇化。也正是從這樣的角度,我願意寄望於更多貼近農村和農民的作品的出現:真正的鄉村敘述不是終結了,而是還沒有開始。

  • 3 # 清綠生活

    農村人怎麼評價電視劇《平凡的世界》?

    我想很多和我一樣,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個想法就是為什麼要加上農村人這三個字?歧視嗎?華人往上數三代都是農民,誰也別瞧不起誰。

    但其實仔細想想,提問者這個問題也不併沒有這個意思呢。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出身農民,描寫的也是農民,提問者應該是想問作為農民對劇中描寫的場景應該更有代入感,相比城裡人看劇,感觸應該更深。

    平凡的農民卻有些不安於平凡的激情,追逐夢想的精神,追求愛情的永恆。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孫少平對於夢想的追求,不甘於窘迫的生活,努力奮鬥的精神,對於我這樣來自農村的人體會更深。

    但作為農村人,在我看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我們都應該是孫少安,孫少平。無論農村還是城市我們都是在這平凡的世界中,我們都是其中一個平凡的人,但是我們不能就這樣做一個平凡的人,我們應該保持前進的動力,我們不能甘於平凡。

    至於愛情,其實農村人很少談及愛情,因為貧窮,在農村人眼裡首先是生存,這裡沒有什麼高尚不高尚,崇高不崇高,因為這是生命的本能。所以《平凡的世界》中少安和潤葉也許他們很相愛,但是註定不能在一起,因為少安不能拉著潤葉和他一起過苦日子,他不能給潤葉本來應有的生活質量,反而會因為自己的家庭而拖累潤葉。這就是現實的平凡的世界。

  • 4 # 搞笑影子哥
    在評價這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部電視劇講了什麼?

    講的是一個農村小夥孫少平,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步步實現華麗的轉變,在快接近自己人生的巔峰時,突然來了個想不到的結局.

    一開始我以為這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努力改變命運,不努力起碼不辛苦的毒雞湯道理。

    後來結合自己,發現很貼近自己的生活,當今時代哪個年輕人不奮鬥,追求自己的夢想,可當看到希望之後,發現忽略了自己身邊的人,父母,朋友,親人還有自己的健康,所以故事告訴我們,多關心自己身邊的人,也很重要.

  • 5 # 天天劇有料

    NO.1 在這個雷劇橫行的時代,能有人願意靜下心來,踏實的去拍攝這樣一部關於平凡的農村生活題材的影視劇已實屬不易。雖然相比於原著小說,影視劇在情節改編,演員演技以及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都不夠令人滿意,但小說拍攝影視劇,想要達到比較高的還原度本來就是非常的困難,能做到這種程度算是合格的。

    NO. 2 整部電視劇可能是為了呈現陝北面貌的真實性,展現出那種荒涼和陳舊的色彩,畫面上加了復古的濾鏡。雖然有時候會讓人感覺到眼睛不舒服,心情壓抑,但是效果還是基本達到了。電視劇中穿插的陝北民歌也是用的非常精髓。當陝北地道的農民那嘹亮的歌聲想起來的時候,配合上那最真實的演繹,畫面真的很有代入感,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在陝北生活的那幾年。

    NO.3 可能很多人對於這部劇中的臺詞詬病頗多。我覺得那是你們沒有在陝北生活過,很多人都是那邊最真實的農民,而那些臺詞也是最真實的用語。我們現在看習慣了那些小鮮肉門演繹的偶像劇,怕是忘了生活不是童話裡的故事。劇中還有很多用心的細節。比如服化道具,比如對應於那個時代的標語,意識形態的改變,場景的選擇,這些做的都非常到位。真實的向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陝北農民生活的風貌。很喜歡這部劇的片頭那段話:“謹以此片感謝路遙故鄉陝西榆林的父老鄉親。謹以此片獻給全中國萬萬千千懷揣夢想的平凡人。”

    總的來說,我認為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是值得一看的農村題材的電視劇。

  • 6 # 平凡的世界陝西彬州

    我就是一個農村人,《平凡的世界》對我影響太大了。少平少安透過努力奮鬥之後,把雙水村最貧窮家庭建成最富裕一家,每當我生活遇到困難,感到特別迷茫,我就想到少安第一次拉磚情景,和少平第一次到黃原攬工。當時他們比我困難大多了,想到這裡,自已還有什麼理由逃避責任,就是為困難找藉口,想到這裡信心做下去。

  • 7 # 盼盼熊仔

    《平凡的世界》的評價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透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程序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這個世界多麼的平凡,其間沒有無所畏懼的勇士,也沒有力挽狂瀾地英雄,更沒誰做出過驚天動地地壯舉:有的只是最平凡不過的生活,和在生活中不斷艱難前行著地普通的人們。而這個世界又是多麼的廣闊,從撇下妻兒獨自逛花花世界的逛鬼,到中央派下的專員。

    形形色色的人們在包羅永珍的生活的大舞臺上扮演著屬於自己的角色:這裡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有人出生,也有人死去,但無論如何的演繹,這世界都是那樣的真實鮮活,感人至深,這就是《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出身農民,結局不過是做挖煤工人,而且還在臉上留下了傷疤,跟普通農民的區別無非是更喜歡看書。主人公的哥哥,一生都在農村,時代的變化讓他的勤奮努力終得回報,也不過是做了稍微富裕點的農民。裡面涉及到的大部分人物,並沒有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蹟,也沒有像很多影視作品那樣有人做了徹頭徹尾的壞蛋。

    在一個狹小的天地裡,每個人艱難地摸索自己生活的方向。小說的長處是幾乎用白描的手法把農村這個天地裡的眾生相刻畫得栩栩如生。

    《平凡的世界》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湧,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路遙三年準備、三年創作,為了擴充視野、掌握資料,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包括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十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還奔波於社會各階層體驗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寫作是在一個偏僻的煤礦醫院開始的,從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可以看到他對文學事業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寫作整個地進人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第二部初稿的寫作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一個偏僻小縣城進行的,因為生活沒有規律,路遙身體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

    後來吃了百餘副湯藥,身體略有恢復,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繼續寫作。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賓館進行。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 8 # 一月影片

    平凡的世界講述了以改革開放初期陝西平原地區以孫家田家金家王家為代表的一代青年為理想事業,美好愛情,幸福生活,努力奮鬥,奮發圖強一生不懈追求的勵志故事,對我們在今後的人生髮展道路上會有重要的勵志作用。翻開書本,我們會領略到陝西地區奇特的風貌,我們會感受到人間親情的冷暖,嘗試到人生道路上的痛苦,快樂,憂傷,憤怒,等等以及難以表達的感受。孫少平的多才多藝,吃苦耐勞,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值得我們用心感受和體會,孫少安的寬闊胸襟,堅持不懈的奮鬥,在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面前不服輸,不氣餒的鬥志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田潤葉對愛情的忠貞追求 ,雖然最後沒有獲得滿意的愛情,但是在這個利慾薰心的社會這些故事會是我們心靈中最美好的一片淨土。田曉霞的樂觀大方 對生活的熱情對我們的人生觀會有很好的引導作用。秀蓮的寬厚大方,踏實,勤勞淳樸形象,給我們帶來心靈的洗滌。孫玉厚養育兒女的艱辛,讓我們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一輩子為兒女付出的心血。田福軍,田福堂一生為人民操心的品質,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讓自己感觸最深的是孫少安和孫少平的故事,兄弟兩雖然出身貧困家庭,但是卻能夠不屈服現狀,把眼前的困苦作為奮鬥的動力,一生努力奮鬥,實現夢想。孫少安從貧困農民成為了社會主義領導的建設人,孫少安從學生變成工人都歷經各種各樣的痛苦,成長為了一個優秀的青年,也是那個時代的青年代表,孫少平在學生時代努力學習,很好的為自己的人生髮展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畢業之後雖然重新回到田家圪嶗做了農民,但是卻藏不住特內心的夢想,毅然離開田家仡佬,到外面努力闖蕩出自己的一片世界,特別是在外面攬工期間,所遭受的痛苦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留下的滴滴汗水,身上由於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留下的各種各樣的傷痕和各種疾病非常人所想,在失去愛情之後,在煤礦遭受毀容之後樂觀面對生活,堅強奮鬥的故事值得我們深思,孫少安為了弟弟妹妹而放棄了學業,早早的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不得不迫於現實放棄自己理想的愛情而為整個家庭付出,從成為田家圪嶗裡的農民開始,一生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奮鬥,在經歷磚場失敗後堅持不放棄,努力學習制磚技術,從各種各樣的失敗中總結失敗的原因,勤奮吸取經驗,最終在田家圪嶗成就了自己的一片事業,總之,兩人的勵志故事,為我們塑造自我,完善自己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讓我們一生受益匪淺。作為我們雖生活在富裕的年代,享受著各種各樣的物質生活,但是卻不要忘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艱苦奮鬥,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當我們經受完各種困苦之後,會成為一個不同的自我,儘管會遭受各種各樣的失敗和痛苦,但是經歷之後必將是心靈的洗滌,能磨練我們的意志,實現人生價值。

  • 9 # 喜慶的占星師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透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程序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這個世界多麼的平凡,其間沒有無所畏懼的勇士,也沒有力挽狂瀾地英雄,更沒誰做出過驚天動地地壯舉:有的只是最平凡不過的生活,和在生活中不斷艱難前行著地普通的人們。而這個世界又是多麼的廣闊,從撇下妻兒獨自逛花花世界的逛鬼,到中央派下的專員。

  • 10 # 牽著蝸牛去逛街

    《平凡的世界》描述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化過程,刻畫了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意志深深感染了我,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我來說,是一次靈魂的洗禮,讓我少了許多迷茫。

    自幼懂事的孫少安,他13歲的時候,因為家裡貧困而輟學,無緣高中。當時他對他爸說“我要給村裡村外的人證明,我不上中學,不是因為我考不上”。後來他憑藉自己的努力,在全縣幾千人當中考取了第三名。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的眼睛是溼潤的,我被小小的少安給感動到了。小小年紀就能這麼懂事,輟學回家和父親一起撐起風雨飄搖的家。他18歲的時候,憑藉著“精明強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選為生產隊長,成為雙水村的“能人”。 正是在他的庇護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學業,姐姐一家尚能夠勉強度日,他成為了孫家的頂樑柱,正是因為有了這個頂樑柱,孫家才會有後來的風光。

    每次看到別人的人生時,就會反思自己的人生。當自己13歲的時候,是否會像少安一樣懂得體諒家人的艱辛?當自己18歲的時候,是否像少安一般成為父母的驕傲。我反思自己以前的種種任性,不曾好好珍惜學習的機會,不曾體諒家庭為父母著想。雖然我們現在不愁吃穿,也不再因為貧困而失去學習的機會,儘管如此我們也不曾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優越條件。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我們也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挑戰,好好讀書,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更加體諒和愛護自己的父母,為自己從小長大的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自立自強的孫少平,少平的吃苦耐勞給留下了我很大的感觸,從求學時期吃最便宜的高粱面饃到為去外面闖闖忍受身體上的勞累艱辛,少平身上湧現出來的強大意志力給了我很大的啟迪。我覺得當代大學生也應當如此,儘管我們不用像少平一樣吃麵饃和下煤礦,但我們同樣需要具備這樣的精神品質。吃苦耐勞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是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繼承發揚。運用它來完善自己,提升人格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股票書籍真的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