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虯龍歧伯
-
2 # 聽人生說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葉被西方人稱為“神奇的東方樹葉”。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周公,興起於唐代,如今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咖啡和可可)之。
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所栽的茶樹,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引進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世界的哪個角落,凡提及茶事者,無不與中國聯絡在一起。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以下將為大家介紹中國茶的起源與歷史。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中華民族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他們經過長期的實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並將其傳播世界,造福人類。中國茶葉和茶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貫穿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發展程序中。
從遠古到南北朝時期,相傳由神農氏嘗百草而發現茶。到戰國以後,在古文獻中即有“茶”的記載。
根據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的記載可知,在中國商末周初時期,古之巴蜀地區即已種茶產茶。《爾雅》中記載,“檟,苦茶”。
東漢華佗在《食論》中指出,“苦茶久食,益意思”,說明飲茶具有開發智力的功效。
隋唐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南北大運河的開通,便利了茶葉的運輸和茶葉文化的交流。上古無茶字,以“荼”字代茶字。自唐代,將“荼”字減去一筆,寫成“茶”字,自此便有了專用的茶字。
唐代開元年間,倡導飲茶,飲茶的風俗開始由南方向北方發展。公元758年左右,陸羽《茶經》問世,成為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分述茶的起源、採製、烹飲、茶具和茶史,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發展。
宋元時期隨著茶區的擴大,種茶製茶、點茶的技藝精進,出現一批茶學專著,如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特別是宋徽宗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中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的發展狀況。
明代,中國茶葉生產由團餅茶為主轉為散茶為主。茶類有了很大發展,在綠茶基礎上,白茶、黑茶、黃茶、烏龍茶、紅茶及花茶等茶類相繼創造出來。
清朝,隨著海外交通發展,國際貿易興起,茶葉成為中國主要的出口商品。康熙二十三年間,清朝開放海禁,中國飲茶文化和茶葉商品傳往西方。民國初期設立了初級茶葉專科學校,設定
茶葉專修科和茶葉系,推廣新法種茶、機器製茶,建立茶葉商品檢驗制度,制定了茶葉質量檢驗標準。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茶業。1949年11月23日,專門負責茶業事務的中國茶業公司成立。自此,茶葉在生產、加工、貿易、文化等多方面得到了蓬勃發展。
說是茶葉所代表的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內涵,華人的人生觀,真是淋漓盡致的體現。
茶文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以物質為載體,反映出明確的精神內容,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如茶的歷史發展、茶區人文環境、茶業科技、茶類、茶具、飲茶習俗、茶道茶藝、茶書茶畫茶詩詞等文化藝術形式,以及茶道精神與茶德、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
茶文化體系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
①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
②茶文化的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
茶文化對個體的完善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3 # 茶文物與茶文化
到目前為止,中國十個省份已發現有古茶樹的分佈,據統計共有兩百多處。
其中在雲南哀牢山、巴達山和瀾滄發現了野生型大茶樹,哀牢山的大茶樹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野生型茶樹;生長在邦崴的過渡型茶樹,樹齡達1000多年;而云南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樹,也有800多年的生長曆史。
茶的發現和利用,經歷了從藥用、食用、祭祀用,到飲用的漫長過程。
據考證,神農時期屬於中國歷史上的原始社會時期,距今約五千年。
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記述(“荼”為“茶”字的古體),這是茶葉最初作為藥用的記載。
但由於《神農本草經》中的許多內容是後人根據傳說補記,其可靠性值得商榷。
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地方誌書《華陽國志》中有這樣的記載: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這一史料說明:
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武王時期,古巴蜀國的人們已開始種茶於園圃,並把它們作為地方的特產,進獻給周武王。這是華人工栽培茶樹及把茶作為貢品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這是關於前半個問題的回答。後半個問題,茶對世界的貢獻,回答如下:
中華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不僅是本國、本民族的歷史烙印,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中國作為世界性的大國,海陸交通發達,政治、文化影響已經遠遠超出國界。中華茶文化豐富發展的歷史也是中華茶文化對外傳播交流的歷史。
中華茶文化走出國門與其他國家的文化相融合,演變成日本茶道、南韓茶禮、英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摩洛哥茶文化……茶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文化,茶葉已成為世界性的健康飲品,是全人類的共有的文化財富。
-
4 # 獨上高樓看月亮
傳說神農時代就開始採茶葉喝茶了,所以神農炎帝被稱為茶祖。由此可見中國喝茶的歷史源遠流長。茶葉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種綠色的飲料,健康的飲料。
-
5 # 鄭全和視界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發現茶的歷史最早推到神農時期,據《神農食經》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不過,《神農食經》經後人考證是漢代以後的人所寫,因此神農時期就發現茶的說法沒有確切的文獻考證。
漢代明確已經開始有飲茶的記載,漢代王褒《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詞語,當時的荼就是茶,有茶的買賣以及烹茶器具,說明飲茶已經比較流行。
發現茶的歷史應該更久,漢代飲茶到今天大概是2000年的歷史,發現茶葉應該可以往前推,最早可能在商周時期就發現茶葉的用途,最早茶葉可能用於作藥用。
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已經比較普遍,上層社會飲茶成為時尚,有很多文獻記錄。
真正全社會流行飲茶,是從唐代開始。有文獻記載,茶道大行,窮日競夜,遂成風俗,流於塞外。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乘年華。”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茶香飄起,沁人心脾。
-
6 # 北大記著
上下五千年,茶文化遠遠流暢,慢慢茶話會成了華夏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度茶壺可以說比比皆是,酒足飯飽,茶餘飯後,來個茶話會,找點樂子。愉悅心情,陶悅情操!商女不知亡國恨,茶後憂唱後庭花。談談捱打舒不舒服。疏鬆筋骨,捱打喝茶也是一種癮君子!
-
7 # 玉佛緣345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早在新石器時期,出土的陶器,可能有的是煮茶用的。但是我見過,漢代有出土的茶壺,說明最晚到漢代,已經開始有茶壺喝茶了。從歷史的文獻看,在唐宋時期,更流行喝茶,一直到現在,全國到處都有茶樓。
-
8 # 雲淡風清1883506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集結號。
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葉是中國對世界的重要貢獻,並對人類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具體如下:
1,茶葉成為中西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茶葉貿易促進了世界市場的發展,茶葉貿易的利潤為英國提供了原始資本積累。
印度成為了英國殖民地。19世紀印度種植業興起,印度茶逐漸打破中國茶在貿易中的壟斷地位。
2,北美人民反對英國的高壓政策,維護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權利,反對東印度公司的壟斷。進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國的矛盾。也成為了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
-
9 # 如雲影視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相關文字資料記載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茶的起源,歷來爭論頗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到共識,中國才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西南地區的四川、雲南、貴州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經歷了藥用、食用、作酒、飲料這幾個階段。傳說茶“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東漢的《神農百草》中曾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那時還不叫茶,稱之為荼。茶的叫法始於唐代陸羽的《茶經》,把荼字減去了一筆寫成了茶字,一直沿用至今。
起初人們將大片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藥用,嫩葉作為蔬菜來食用。隨著時間推移,茶逐漸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
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以茶代替酒來養廉示儉的事例,到了唐代,上至皇宮顯貴,王公爵士,下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人人飲茶。人們作茶的技術也日益進步,飲茶的方式從原來熬煮茶湯轉變成用沸水沖泡乾製茶葉以得茶湯。茶仙陸羽將儒、佛、道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了茶道精神。關於茶的文化一時興起,《茶經》、《茶述》、《煎茶水記》、《十六湯品》、《採茶記》等著作相繼出現,探討了茶的自然與人文之間的關係,飲茶的藝術。
宋代茶業有了飛速發展,當時出現了文人組織的品茶社團,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組成的“千人社”。宮庭中茶儀已成禮制,民間茶文化生動活潑,“下茶”、“元寶茶”、“獻茶”、“定茶”、“鬥茶”相繼出現,精彩紛呈。
一直到今天,茶已成為華人家家必備的食品,同時也是世界各華人民所喜愛的飲品。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的年產量從1949年的7500噸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噸。大量的茶葉出口到國外,為國家創造了巨量外匯,同時,舉辦以茶文化搭臺的交流研討會,吸引了世界各地朋友前來參加,促進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貿易的大力發展。
中國茶的發展歷史,折射了有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
-
10 # 一老沈一
茶,最早發源於中國,歷史悠久,現在世界上約有一半的人飲茶,其商業價值僅次於咖啡——因為很大的消費量在產地——由種茶人自己喝了,沒進入市場。
一茶,需要一個界限明確的定義——是指山茶科植物之茶樹(Camelia sinersi)的新梢芽葉,泡在新滾開的水中製成的飲料。其他假其之名,以行銷之實的各種“茶”——包含這種植物成分的算衍生品,不包含的算蹭熱度。
二唐代陸羽被稱為“茶聖”,他寫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書,叫《茶經》。按他的說法,中國遠古先祖神農氏即開始種植茶樹。
有時候,“歪果仁”比較較真兒,《不列顛百科全書》說,神農氏是在公元前2737年左右把茶當飲料的——真夠精確。當然,這部書也註明了,這是“據中國的傳說。
不過,中國的學者,包括植物學家堅信,在西周初年,就是3000年前的公元前1000年前,中國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了。
三這除了植物學上的研究以外,還有古文獻的考證。《神農本草經》和《晏子春秋》都有相關記載。最有說服力的,是《詩經》,《豳風·七月》裡,有“採茶”的詩句。
但也有兩個問題——第一,當時“茶”不叫茶,叫“荼”;第二,當時的茶,不是用熱水衝著當飲料喝,二是伴著當冷盤吃,而且說這有消食去火的功能。
“茶”字,的確由“荼”字發展而來。唐以後歷代的不少學者考證過此事。
“歪果仁”仍然比較較真兒,說我不管,但我承認,大約公元前350年,中國古代辭書《爾雅》的確最早提到了茶。
咱們呵呵一笑,也不跟他們計較,說“荼”就是茶還很費口舌——反正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茶在中國已經當作飲料了。
兩晉時期的郭璞,在《爾雅·釋木》注中說:檟“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最早把茶當飲料,始於蜀地——四川那一帶。這或許與當地暑氣溼氣皆重有關,茶有去溼消暑之功效。
四連挑剔的“歪果仁”也同意,人工種茶,始於中國的內陸省份四川,後來逐漸沿長江擴充套件到沿海省份。
西漢時期,人工栽培的茶樹逐漸增多,並且有了一些茶葉加工技術。此時,茶開始進入宮廷,成為皇家飲料。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茶在漢代已經成為商品。
晉代後期,出現了蒸青綠茶製法。歷代的貢品中,茶是重要一類。民間對於茶及喝茶的講究也越來越多。
至唐代,茶業興盛。西南有了茶馬古道。朝廷對於私販茶葉嚴加管束,有了最早的《茶法》。陸羽寫了《茶經》,把喝茶上升到了極高的理論層面。
宋末,發明了茶的烘青製法;元代,改為炒青製法;清代形成了黃、黑、白、青、紅五大類茶。 (日本江戶時代的茶具)
五大約在6世紀最後10年裡,茶樹種植傳入日本。
最初,只是日本禪宗的和尚們喝茶。到了13世紀,茶成為日本流行的飲料。
在這個過程中,飲茶從秉承禪宗教義,發展到美化日常生活,同時作為殷勤待客之道,後來就成為了“茶道”。
所謂茶道,就是按照中國傳入的儀節飲茶;講究的,是儀式感——
喝茶往往在餚饌之後,享以熱茶,茶有濃、淡,均按儀節行事;飲茶之所名為“茶室”,常為一小巧房間,以示簡樸,其結構式樣及裝飾材料均需精心設計選用。一般3米見方或著還略小,一端設壁龕,稱“床之間”,上面皆有陳設;有一低於地面的小爐灶,供冬季水壺加熱,夏季一般使用木炭火盆。進入茶室的門,要小而較低,以向客人表示主人的謙卑。
鎌倉時代,茶道始盛,尤其是僧眾,參禪飲茶成為向祖師菩提達摩致敬的一種主要儀式。日本最有名的茶道提倡者,是16世紀的千利休,曾供職於豐臣秀吉麾下。他倡導茶道閒適恬靜的風格,提出“簡素清寂"為茶道四要,至今仍在日本流行。 (英國18世紀茶具)
六現在能查到的,歐洲最早關於茶的記載,是非常著名的威尼斯的G.B.拉穆西奧。1559年,他出版了《航海和旅遊》一書,裡面提到了“中國茶”一詞。
接著,是英格蘭的R.L.威克姆。他負責英格蘭東印度公司在日本的一家機構,於1615年對喝茶大加讚賞。
1657年,倫敦加威咖啡公司首次公開出售茶葉。這個時候,咖啡已經傳入歐洲100多年了,在英格蘭,喝掉了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的咖啡。但是,茶葉在英格蘭和歐洲迅速走紅。
17世紀中葉,飲茶在荷蘭已蔚然成風,下午飲茶的習慣並越過大西洋傳到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市)。 (波士頓茶黨事件)
七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壟斷公司,曾經是英格蘭東印度公司。這個公司於1600-1858年間運營,它在向世界推廣茶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那個時候,是用快速帆船將茶葉從中國運到英格蘭和北美。這曾經被稱作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奇蹟之一。
當時的英國,已經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日不落帝國。為了長期壟斷茶葉貿易,英國議會1773年通過了《茶葉條例》,以保證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傾銷。這導致美洲殖民地民眾的強烈抵制,後來演變成了波士頓茶黨事件——當地居民把英國貨船上的茶葉,全都扔入了海中。而波士頓茶黨事件,又是促成美國獨立戰爭的一個因素。
1684 年,德國醫師A.克萊伊爾將茶的日本品種帶到爪哇。 中國的茶葉種植,1788年傳到印度。
1827年,荷蘭品茶家J.1.L.L.雅各布森偷偷潛入中國禁止外人進入的茶園,盜竊了茶樹種子。隨後他又招募了一些種茶工人,開始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種植茶樹。
1869 年傳到斯里蘭卡;1883年傳到俄國。
現在,世界上產茶的國家有50多個。(故宮茶具)
八1904 年,在聖路易斯的世界博覽會上,因天氣炎熱,英格蘭人R.布萊欽頓擔心熱茶賣不掉,便將它倒在冰上,從而創始了冰茶。
上個世紀初。紐約的茶葉批發商T.沙利文,不用通常的罐頭而改用絲質小袋分裝茶葉,就此發明了袋裝茶葉。
20世紀40年代,首創了速溶茶,包括加味型別和溶於冷水的型別。
目前,產於中國的基本茶類包括——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和黑茶。以這些基本茶類的茶葉進行再加工,生產出的茶類有——花茶、緊壓茶、後發酵普洱茶、萃取茶、香料果味茶和藥用保健茶等等。 在不新增其他成分的情況下,一杯茶的熱量,只有4大卡;但卻含數種B族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2和煙酸。茶中含咖啡因,故有興奮作用。茶的香味來自所含的揮發油,其澀味和顏色來自所含的鞣酸物質。浸泡時間越長,澀味和香味就更濃。要得到滿意的茶香,不般需要浸泡3-5分鐘。這樣,咖啡因能充分泡出,也能泡出中等量的鞣酸物質。
回覆列表
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養生方式
茶葉是一種有益於人類身體健康的植物,這是華人的最早發現。茶聖陸羽(733~804)把華人對茶葉的發現和利用推至上古時代的神農氏,即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氏是傳說中的人物,在那個遙遠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神話傳說時代,華人是否就已飲茶,實際上是不得而知,至少至今還沒有確鑿的考古證據能說明上古時代的華人就已飲茶。陸羽之所以把華人飲茶的起源推至神農氏,因為神農氏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藥神,把發現和飲食茶葉的起源推至傳說中的藥神,這是華人都可接受的一個美麗傳說。
在唐代前期,醫學家孫思邈(541~682)就對茶葉的功用作了論述:“茗葉:味甘鹹、酸、冷、無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悅志,微動氣。”
到唐代中後期,陸羽著《茶經》時再次對茶葉功用作了論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苦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這兩條論述就足於說明在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華人對茶葉和飲茶有利於身體健康的道理已有深入的認識,這也是唐代中後期飲茶習尚在中國全面鋪開的根本原因。
此後,中國曆代茶家、醫家對飲茶有利於健康的道理多有論述。從唐代中後期至今,飲茶是華人的健康飲食習慣,也是華人的一種良好養生方式。1000多年來,飲茶對於華人保持健康的體魄、對於中華文明的發展,毫無疑問起了重要作用,同樣,對於全世界飲茶國家人們的身體健康也起了重要作用。
英國茶葉研究者艾倫·麥克法蘭和艾麗斯·麥克法蘭所著《綠色黃金:帝國茶葉》引述了許多19世紀以來西方科學家對茶葉研究後得出的結論,認為茶葉“極不尋常的一點是:它是世界上最重要、效力最強的藥物。一片茶葉中含有的500多種化學物質可以改善人的身體和精神;而且,因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都在飲茶,所以它的效果發揮得最為廣泛”。
書中介紹了西方科學家對茶葉中的咖啡因、丹寧、酚類、微量元素錳等對人身健康作用研究,還引述了日本研究人員對茶葉的研究:因為飲茶,各種癌症(面板癌、消化道癌、結腸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的致死率大幅降低,而且癌症的傳播受到抑制。
飲茶可以降低膽固醇水平,降低血壓,有助於強化動脈血管壁,進而降低中風水平和心臟病的發病率。另外,飲茶還能降低血糖水平,有助於控制肥胖和糖尿病。藉助電子顯微鏡,研究人員可以看到,茶水能夠殺死病毒,以及大量存在於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細菌。例如,茶葉中的化學物質可以殺死引發霍亂、傷寒、副傷寒、阿米巴痢疾和桿菌痢疾的病菌。書中還論述道,茶葉成就了中國和日本的農業文明。
因為中國和日本的傳統農業幾乎都是靠人們繁重的體力勞動,如果人們還飲用生水的話,痢疾等腸道疾病就會發生,則人們的活力就會大為衰減,而泡茶、煮茶都是要燒開水,在水燒開的過程中就可以殺死許多病菌,加之茶葉內含物質又可殺菌,因此,飲茶風氣對中國來說影響深遠。
同樣,對日本而言,人口增長最快和農業經歷大變化的時期,正是飲茶習慣日漸流行的14~17世紀,雖然當時體力勞動繁重且飲食非常簡單,但他們所完成的勞動量卻是驚人的。
所以,“如果沒有茶,整個複雜精妙的體系就不會運轉得這麼協調,支撐中國和日本社會發展的龐大勞動量背後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效率就不會那麼高。如果那個時期沒有這種提神飲品,中國和日本建立在快熟雙季稻和三季稻基礎上的有名的農業革命或許也就不會發生”。
同樣,在英國工業化初期,窮人食不果腹,衛生條件相當差,但“良好的具有英國傳統的茶”讓他們渡過了難關,因為麵包和茶的搭配,既廉價又為人們提供了能量。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茶水成為英國企業老闆提供的一種重要東西,成為工人們放鬆和提神的一種重要物質而被工人們大量飲用,而茶水釋放的能量不僅會讓肌肉更為高效,且有助於集中精力、減少疲勞。
另外,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部隊都給士兵配備了標準數量的茶葉,因為茶水能防止腸道疾病,又能提神和恢復體力。對於茶有利於人類身體健康,從19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家作了大量的研究。美國學者威廉·烏克斯在1935年所著《茶葉全書》中介紹了許多研究成果。
現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科學家們都有大量的研究證明茶葉有利於人類健康。飲茶是一種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養生方式,早已成為世界的共識,所以,形成了許多嗜茶如命的國家。
一些國家的人均消費茶葉量遠比中國大得多,那都是因為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茶對身體健康的益處。為世界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養生方式,是中國茶葉向世界傳播之後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第一大貢獻。
美好的精神享受和有益的娛樂方式
飲茶最初只是一種飲食習慣和防病治病的手段,但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一種放鬆、一種舒泰、一種清和、一種高雅、一種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和有益於身心的快樂,於是,飲茶更成為人們精神上的依賴。最為突出的是中國和日本,中國國民1000多年來在茶中感受美好,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樣,日本國民在1000多年的飲茶歷程中,將飲茶發展成國民精神修煉的方式,在茶中感受禪的境界和修煉堅定的意志力,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道。
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中說:“華人的飲茶是從中國西南邊陲山區原始的未開化的人那裡學來的。這些人總是在戶外的炊煙柴火之上,將野生茶樹上的青葉放到鍋裡烹煮,作為飲料,這是最早的起源,後來被華人和日本人發展成一種飽含文化韻味的、精緻美妙的社會宗教的儀式。”
實際上,威廉·烏克斯的論述既對又不完全對,對的是中國茶藝和日本茶道確實是飽含文化韻味且精緻美妙,不完全對的是中國茶藝沒有發展成宗教儀式,而日本茶道確如宗教儀式一般。
中國國民和日本國民不僅僅把飲茶當成是一種美好的精神享受,還把茶文化發展成了國家文化精神的載體和國民性的表達。世界上其他飲茶國家雖不如中國和日本那樣把茶文化發展得那麼博大精深,但是,飲茶不僅僅是一種飲食習慣和養生方式,而且是一種美好的精神享受和有益的娛樂方式,這卻是共同的。
如英國的早餐茶、下午茶、告別茶等,雖然不像華人和日本人那樣追求境界、追求個人品格和精神的修煉,但他們也追求一種心理的滿足,同樣把飲茶當作一種休閒、一種娛樂、一種精神享受。
俄羅斯人嗜茶如命,他們將茶煮飲、加糖、加奶、吃餅乾等,似乎主要是一種飲食習慣,但是他們精神上深刻依賴於茶,把飲茶當作一種生活情趣和樂趣,一種精神的享受,還把飲茶看作是人生的一大快樂事,形成了俄羅斯獨特的茶文化。
再如中亞、西亞等地的伊斯蘭民族,嗜茶成癖,飲茶如糧,人均消費的茶葉是中國的3倍以上,他們依靠茶去膩消食且補充維生素類物質,同時也將生理需求和精神享受、宗教信仰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伊斯蘭茶文化。
在當今有飲茶愛好的160個國家中,雖然飲茶最基本的是一種飲食習慣,但都不同程度地把飲茶當作一種精神享受和有益的休閒娛樂方式,這是中國茶葉向世界傳播之後對世界文明的第二大貢獻。
表達敬意和善意的待客之道
茶葉最初是作為藥物和食料被食用,所以,在中國有神農得茶解毒的傳說,這雖是後人的編撰,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茶最初是作為藥物被利用。華人在長期的飲茶中,發現茶是那麼美好,茶樹、茶葉、茶園綠色美麗,充滿大自然的情趣;選水和煮茶或泡茶的過程、飲茶的感覺都非常舒坦,茶成了美好的代名詞。
因為茶乃樹葉,是容易得到的廉價之物,所以茶又成了節儉的代名詞。從漢末三國時吳國陸皓“密賜茶荈(給韋曜)以代酒”,到西晉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樓》,到東晉陸納設茶果待客,表明了在隋唐以前的晉代,華人就把茶葉看成了美、儉、雅之物,飲茶是美好的,以茶待客是節儉而高雅的。
所以,到唐代中後期陸羽在《茶經》中把茶人的品格標準定義為“精行儉德”,茶葉也就成為了“精行儉德”的代名詞。唐代中後期的中國詩人們,寫了許多茶詩,實際上都是在表達飲茶後的美好感受,或品茶的境界是多麼美妙。
到唐後期劉貞亮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不管《茶十德》是否是劉貞亮提出,但說明到唐後期,茶在中國國民心中已是一種非常美好的事物,既可養生,又可表達以禮相待、仁心相待、敬意相待、高雅相待、善意和美好相待。
茶在唐代即已從中國傳入日本,到宋代,榮西禪師(1141~1215)兩度入宋,從中國帶回茶籽種茶,並將禪宗中的臨濟宗傳入日本,以及將宋代中國禪院茶風引入日本,晚年(1211)撰寫出了《吃茶養生記》。榮西推動了吃茶風氣在日本的傳播。榮西之後日本寺院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莊嚴的吃茶儀式,即所謂日本的“茶道”。
除中國和日本外,其他國家的茶文化雖然沒有如此深刻的哲學內涵和理念融入,但是,客來敬茶、以茶表敬意和善意卻是共同的。如南韓的茶禮,在其形成之初的高麗時代(910~1392)就是作為一種禮儀規範、一種待客之道和敬意的表達,直到現在仍然如此。
俄羅斯,一個號稱為“戰鬥的民族”,但又是以“禮儀之邦”著稱,客來奉茶是其重要的禮儀。中亞、西亞的穆斯林民族,禁酒、禁賭博,茶的高雅和美好,正合伊斯蘭民族的文化追求,於是形成了伊斯蘭民族的茶文化,他們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設宴,形成了溫馨、寧靜、和諧、休閒的伊斯蘭文明風尚。
南亞和東南亞飲茶國同樣是把敬茶作為敬意和善意的表達。如在印度,客人到訪時,主客席地而坐,主人向客人敬上一杯甜茶,擺上水果和甜食,表達對客人的敬意和善意。馬來西亞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透過茶文化活動進行交流融合、和諧相處,茶成了友誼的橋樑。
非洲(主要是北非)一些國家愛飲綠茶,且喜歡在茶中加新鮮薄荷葉和冰糖,清香甘涼,客人來訪,不是敬一杯茶,而是連敬三杯,以表示對客人的敬意和善意;但也有愛喝紅茶的北非國家,如埃及人愛喝甜紅茶,客人到訪,往往奉上一杯熱茶,茶中放入許多白糖,同時奉上一杯供稀釋茶水用的冷開水,表達對客人的尊敬。
南美洲人愛喝馬黛茶,即將茶葉與馬黛樹葉混合衝開水飲用,所以,客人到訪,奉上一杯馬黛茶便是充滿敬意。由上可知,大多數直接或間接從中國輸入了飲茶習尚的國家,都因為茶的高雅、清和、廉潔,飲茶的舒暢和有益於身體健康,把敬茶或奉茶作為敬意和善意的表達;客來敬茶,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友善、和諧。茶使世界變得美好,茶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溫暖,這是中國茶葉向世界傳播之後對世界文明的第三大貢獻。
發展經濟與謀生之道
茶葉較大量地種植、採製、消費,必然成為一種經濟形式。茶葉種植和採摘是一種農業經濟,茶葉的加工、製作是一種手工業經濟,茶葉的經銷是一種商業經濟。因此,茶葉和其他農產品一樣,在被人類較大量地消費時,其經濟形式必然成為人類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種植、加工製作、經銷與貿易,必然成為許多人的謀生手段和生存之道。
就中國茶葉而言,在唐代德宗建中三年(782)國家設立茶稅,即國家決定對茶葉徵稅時,茶葉經濟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人已經在以茶葉的種植、生產和商業貿易為生了。
同樣,中國茶葉直接或間接外傳以後,當傳入國的國民比較廣泛地飲茶時,茶葉經濟就成為了該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日本從13世紀始,飲茶之風逐漸在中下層鋪開,茶葉經濟逐漸成為該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英國雖然不種植茶葉,但從17世紀後期開始,茶葉貿易成為英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890年,蘇格蘭人湯姆斯·立頓利用錫蘭即今斯里蘭卡的茶葉創立了自己的“立頓”品牌,1892年開始全球化運動,至今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茶葉品牌,行銷全球110多個國和地區。
印度在1834年由英華人從中國引入茶籽、茶苗、製茶工人和製茶技術,在英國殖民者的經營下開始種植和生產茶葉,到19世紀後期成為世界的主要產茶地和茶葉出口地之一,並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茶葉出口造成很大打擊。自19世紀後期至今,茶葉經濟仍是印度地區(1847獨立為國家)的重要經濟形式,成為印度人謀生的重要渠道。
斯里蘭卡(舊譯“錫蘭”)如同印度,也是由英國殖民者先後從中國和印度阿薩姆引種茶樹,成為向西方輸出茶葉的國家,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對中國茶葉出口造成重大阻力,至今是世界主要種茶國和茶葉輸出國,種植、生產、外銷茶葉是斯里蘭卡人主要的謀生渠道。
肯亞是非洲也是世界的重要產茶國,1903年首次栽培茶樹,1925年大面積栽培茶樹,到2005年成為非洲最大的茶葉生產國,茶葉產量超過斯里蘭卡,位居世界第三,茶葉種植、生產和外銷逐漸成為肯亞人主要的謀生渠道,茶葉經濟成為肯亞國家的支柱經濟。
豐富了世界的文化
當今世界,飲茶的世界各國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茶葉和飲茶習尚之後,將飲茶與各自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只是各自的茶文化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的深度不同而已。
有的茶文化形式豐富多彩且思想內涵精深,如中國飲茶習尚傳入日本後,形成了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茶道。如前所述,日本茶道是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美學,承載了日本的文化精神和國民性。中國的飲茶習尚傳入英國後,飲茶與其宮廷文化、紳士文化及飲食文化等相結合,形成了英國上午茶、下午茶、告別茶等形式的茶文化,儘管其思想內涵沒有日本的茶道精深,但也是世界上一種有特色的文化。
其他如俄羅斯的茶炊文化、印度的拉茶文化、南韓的茶禮文化、美國的速溶茶文化、美洲的馬黛茶文化、非洲的甜茶文化、伊斯蘭民族的種種茶文化等,正是得益於中國茶葉向世界的傳播,而使世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這是中國茶葉向世界傳播後的第五大貢獻。
中國茶葉和飲茶習尚的傳播,曾經帶給並正持續不斷地帶給世界人民和諧、健康、文明、美好,並助推世界經濟文化發展,解決過和正在帶給世界許多人們謀生之道。中國對茶葉和茶文化的傳播,已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並將不斷地為世界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