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棒奔霸

    到了每年的陽春三月,天氣就會變得暖和起來,在清明節的前後,農村的野外,諸多的美味野菜,也開始紛紛的嶄露頭角,一年一度的大自然帶來的饋贈,讓我們能夠吃到各種各樣的最為新鮮的野菜,這這些野菜之中,有一種分佈極為廣泛,既可以作為野菜,又可以作為中藥的植物,只有在這陽春三月,才能夠進行採摘。其他季節是沒有價值的,這種季節性很強的植物,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茵陳。

    相傳過去的時候,一代名醫華佗,對於一場發生相當嚴重的疫情也是束手無策,苦於沒有良藥來救治。有一天華佗走到一個村子行醫,對於前來的村民一一問診之後,自己深感無奈,只能交代準備料理後事。後來第二年的時候,華佗又來到了這個村子,驚奇的發現,去年哪些村民不但安然無恙,而且相比去年,反而更加的健壯,華佗不禁暗暗稱奇,深入村民家中,去了解其中原委,村民告訴華佗,由於疫情的發生,大家也都沒有力氣去種糧,無奈之下,就去山上採挖一些野菜充飢,而吃的最多的就是一種葉片灰綠的蒿。

    華佗後來對這種蒿經過幾年時間的摸索,有了新的認知,這種俗稱灰蒿的植物,在每年的三月份、清明前後進行採摘,才具有很好的作用,但過了這個早春季節之後,隨著天氣的變熱,這種蒿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因為這種蒿很容易跟青蒿混淆,華佗將這種蒿命名為:茵陳,又給大家編了一句順口溜,讓大家能夠更好的認識、使用,這句順口溜就是: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意思就是讓大家採集茵陳,一定要在每年的三月期間,過了這個時間階段,茵陳就會失去了價值,變成了毫無價值的野蒿。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蒿也變成了燒火用的柴火,所以被稱作五月六月當柴燒。

    茵陳是菊科植物茵陳蒿春季萌發的嫩苗,在萬物復甦的農曆二三月之間,生長到三寸長短的時候價值最高,也是一味使用相當廣泛的中藥,茵陳還是一道美味的野菜,在早春時分,鮮嫩的茵陳可以製作很多種的美味食材,很受大家的喜愛。茵陳可以涼拌,也可以用來炒肉,也可以用來蒸成菜糰子,也有的將茵陳製作成蒸菜,也能夠泡茶飲用,茵陳的食用方法還是多種多樣的。

    茵陳跟青蒿有明顯的不同,尤其是在春季的萌發期間,很容易進行辨別,茵陳顏色發灰白,跟渾身碧綠的青蒿截然不同。茵陳也是一種分佈極為廣泛的植物,各地均有茵陳生長,在早春的時分,這種美味的食材、藥物,被大家進行採摘,有的是作為野菜拿回去食用,也有的會把茵陳曬乾備用,天氣越來越暖和,茵陳也快要嶄露頭角,你會在陽春三月去採摘茵陳嗎?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

  • 2 # 河南焦作李香雲

    “菌陳”我們河南焦作這邊稱之為“白米蒿”,是”正月菌陳二月蒿,”其實,二月(陰曆)天還是很冷,二月的菌陳還是可以吃的!就是去田裡拔,到家後,有的農民就是把菌陳放在陰涼處陰乾,可以沖水喝,有的隨時拔到家,洗淨切碎,與白麵拌一塊上鍋蓋蒸,俗稱是”蒸菜”,熟後用大蒜攪拌,挺好吃的!到陰曆三月份菌陳就不能吃了,俗稱“老了”!

  • 3 # 洞庭清水塘

    茵陳,在農村是非常常見的。它也叫做白蒿,每年開春後就在路邊、草地裡或者是山坡下。特別是它那一團矮矮的毛絨絨的莖葉感覺有點像絲毛狗的毛髮,人們也形象的叫它為綿茵陳。

    茵陳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中草藥,在中藥店裡如果去買茵陳,拿出來就是那絨絨的莖葉,非常的蓬鬆。那“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還有一個與華佗有關的典故。

    說以前有一個婦人得了瘟黃病,找華佗治療,但是不管怎麼治療就是不見效果,卻還有越治越重的情況。沒有辦法就只好讓她回家聽天由命。

    過了一年後華佗卻又看到了那個婦人,病也已經好了。問後才知道,由於當時連年都是災年,人們沒有吃的,就只能夠到野外挖野菜吃。當時正好趕上初春,她就到山上挖青蒿吃,沒曾想就這樣吃好了。華佗聽好才明白原來青蒿能夠治這個病。

    後來別人出現這個病後,他告訴別人自己去挖這個青蒿吃就行。但是有些人還是沒有吃好。於是他發現他們挖青蒿的時間不同。通常在陽春三月裡挖著吃的就有效,而到了四月後就沒有治療這個病的效果了。於是他也就瞭解了,這個青蒿要治療這個瘟黃病就只能夠用最嫩的莖葉,而等到了四月後也就失去了藥效了。

    所以,後來華佗也就總結了一句名言流傳了下來,這就是上面說到的“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現在已經是二月底了,要採摘茵陳的可以做準備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茵陳會越長越大最後長成青蒿,到了四月份的時候人們依舊是可以採摘青蒿回來做食材用,特別是很多人都喜歡用青蒿來做耙耙吃。等到五六月後,青蒿也已經長老了,這時候也就沒有什麼藥用價值了,也就只能夠砍了當柴燒了。

  • 4 # 布衣小農人

    “農家三月萬花開”,每到3月農村的路肩兩旁,溝渠邊都會盛開出許多五顏六色的鮮花,在看花的同時還會有許多綠葉來搭配它們的美,那麼這些綠葉就是農村常見的“野草”了,在小農人的老家,每到3月就會有鐵筧菜、馬唐草、茼痲等一些見春就開的野草,但有一種野草每到3月就會價值連城,那麼你們知道這是哪個珍味麼?

    這個珍味就是題主說的茵陳,也就是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的主人公,這個茵陳即是草也是藥,在農村過去醫療條件不好時,村裡的郎中都會用這種茵陳來給一些黃疸多的病人吃,一般幾付茵陳下去就會消去一些黃疸,非常喜受郎中的青睞。

    茵陳在3月正式嫩芽長出的時候,這時候的茵陳也是很嫩的,在農村很多人都會用茵陳的嫩葉做餅吃,過去小的時候奶奶總是在雨水過後就去地裡找茵陳,然後將家裡老母雞下的雞蛋和打碎的茵陳按比例柔和好,最後在鍋上那麼一攤一個美味的茵陳餅就出來了。

    但是到了4月的茵陳就會嫩葉長出草,這種草雖然還有些藥用價值,但是如果吃的話基本就不會有什麼價值了,因為這時候基本就會和草的口感差不多。如果到了5月、6月那麼茵陳就失去它原有的價值,不僅不能吃就連藥都用不了,只能是當農家的柴火燒了。這也是這句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所要表達的意思。

  • 5 # 泰山農家人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中的蒿,在我們這裡叫“白蒿”: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茵陳陸續破土而出,之後隨著生長成為白蒿,變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這句俗語的原意很好理解,但寓意較為深刻。

    本俗語的原意

    “三月茵陳四月蒿”:三月乍暖還寒,時有倒春寒發生,此時“茵陳”蓄積了一個冬季的養分,破土而出。由於剛露芽的茵陳,具有清利溼熱,善於消脾胃,用於溼疹、騷癢等功效,所以是一味上好的中藥。

    但是到了四月,由於溫度逐漸升高,根系發達,幼芽迅速舒展,“茵陳”的養分逐漸被分解,藥效降低,已不再有原有的功效,變成了“白蒿”。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自身的養分依然存在,成了人們喜愛的野菜。

    “五月六月當柴燒”:由於茵陳蒿根系發達,生命力強,所以生長迅速,在5月份已是枝繁葉茂,沒有了應用價值,到了6月份逐漸開始乾枯,只有燒火的作用了。

    本俗語的寓意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的寓意也很明瞭。意思是說不管什麼事情,要抓住關鍵點解決,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稍有疏忽,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效果。

    單從茵陳來說,如果3月採挖,就是為病人解痛的良藥;但等到4月,雖是人們喜歡的野菜,但已失去了良藥的價值,而到了5、6月份,只能算是一把柴火了。

    由此想到了今次的新冠肺炎:這次新冠肺炎傳播快,危害大。面對這種情況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果斷,及時採取最高級別防控措施,使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近段時間才有了很多省市連續零增長的好勢頭,並且逐慚復工復產,使我們的生活逐漸走向了正常。

    總之,很多俗語是老人們多年經驗綜合的結晶,看似就是一句實話,但大都寓意深刻。每個俗語細細琢磨,都有深刻的道理。

  • 6 # 洞察三農永珍

    農村很多俗語都是對過往人們生活經驗的一些總結,而且很多至今日仍然有用,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這句“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的意思。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茵陳和蒿的關係,茵陳我們現在也叫白蒿,而此處的蒿應該是青蒿,這是兩種不同的植物,雖然兩者均氣味芳香,能解溼熱,故溼熱黃疸,溼溫,暑溫之證,但兩者的藥理也有不同之處,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茵陳主入脾胃,為退黃主藥;青蒿主入肝,膽,功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洩暑溫之火,為骨蒸勞熱,瘧疾寒熱及暑溫壯熱所常用。

    “三月茵陳四月蒿”這句主要是說明了作為兩種藥用植物最佳的採摘時間,茵陳採摘當選陽春三月,這個時候的藥用效果最好,而青蒿則是四月,等到了五六月份的時候,無論是茵陳還是青蒿藥用價值都極低,只能用來當柴火燒了。

  • 7 # 三農的高度

    想搞明白這句俗語,就要先了解什麼叫茵陳。這種草別名香艾、椒蒿、狹葉青蒿、龍蒿、艾蒿等等。我們當地稱呼這種茵陳草為艾蒿。此草為多年生叢生型芳香草本植物,屬於菊科蒿屬。艾蒿和艾草非常想象,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因為每年端午節,我看到有不少人購買所謂的艾草,其實是艾蒿,也就是茵陳草,根本不是艾草,只是當事者不知道罷了。

    茵陳草的高度和和艾草差不多,不同的是茵陳草葉片呈線形,細長,光滑,綠色,長約5釐米,葉片無裂片;植株無毛,莖略呈木質,多分枝。艾草的俗稱也叫艾蒿,但是和茵陳草所謂的艾蒿有所區別:艾草植株莖稈有稜角,且是單葉片,植株和葉片背部都有白色絨毛。這些特點就是茵陳草和艾草最大的區別,它們成株的整體顏色比較類似,葉片一看不一樣:茵陳草葉片呈線型,而艾草莖中部葉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分清楚茵陳和艾草的區別,再來說這句老俗話的到底是啥意思?三月茵陳四月蒿:三月份茵陳發芽,非常嫩,沒有“怪味”,在舊社會經常當做野菜吃,稱當地人為茵陳;進入四月份,它就會長大,植株形態已經改變,還會逐步帶有本植物特有的芬芳馥郁味兒;雖然能吃,但是開始有“味道”,村裡人把這種味道稱為“蒿”味。通常所指艾蒿、艾草、榆木草等等蒿子類植物散發的獨特味道。這個味道會隨著茵陳草的長大,越來越濃……無法食用。不過從我記事起,沒見村裡有人吃過這玩意兒,只是聽奶奶說過,舊社會人們生活條件差,沒吃的,才會去吃艾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進入五六月份,茵陳草已經長大,“蒿”味非常大,遠遠就能夠聞到,整個植株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香味”兒。這玩意兒可以長1米多高,小時候和小夥伴們捉迷藏,就經常進茵陳草叢裡藏著,也沒有蚊子咬。這個時候的茵陳草已經長“老”了,無法吃,由於其味道比較大,雞、兔子和羊等家禽家畜也不去吃它們,所以村子旁的荒坡上長的一片一片。只有閒不住的老人,會用鐮刀割下來曬乾,冬天燒火用。這種茵陳草,以前村子周圍有很多,一大片一大片的,是我們捉迷藏的好去處,想起來都非常懷念。但是,現在茵陳草從村子周邊消失了,問過村裡人才知道,夏忙以後,有些勤快的人,沒事會收割這種茵陳草,曬乾以後,賣給收購這種草的人,前兩年據說1塊錢1公斤,被收購去做藥材了,難怪近幾年村旁不見它們的影子了。

  • 8 # 三農孺子牛

    農村有許多有用的俗語,這些俗語不是隨意而說的,而是老農們根據親身經歷或實踐得出的經驗之談。‘’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這句農村老話說的是農村普遍生長的一種老蒿。它究竟有什麼作用,農民們為什麼要給它編成千古流傳的俗語?下面我們探個究竟。

    茵陳是醫用名,醫生開藥方一般都寫茵陳。但是在我們這裡一帶,因為它的顏色略帶灰白色,農民們叫它是白蒿

    茵陳在農村隨處可見,田間地頭,野坡道旁,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它的生命力很強,適應各種土壤。茵陳一般是二年生。第一年秋天成熟的籽粒掉落在在地下,只要溼度合適本年就發芽生長。直到嚴寒到來停止生長越冬。

    第二年寒去風吹春來到,茵陳嫩葉又挺身。"堆盤紅縷細茵陳,巧與椒花兩鬥新。‘’茵陳非常耐嚴寒,夜晚零下20度,只要白天溫度在零度以上,靠近向陽的牆根它都可以緩慢生長,綠色不變。第一個向人們展現綠色報春的總是茵陳。因為它是隔年生長,所以人們叫它茵陳。三月茵陳從時間上來說指的是農曆的三月份,我們可不能把它認為是公曆的三月份就錯了,這句俗語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古代一般用的農曆比較多。農曆三月份正是Sunny普照大地,氣候冷暖適中,是茵陳吸收大地之營養,接受Sunny照射之精華的最佳時期。所以這時的茵陳採集來用於做藥,對治療黃疸肝炎有很好的療效。茵陳的採集時間很重要。過早過晚都不行。過早太嫩藥效不足,過晚茵陳木質化,藥效喪失。同樣不能藥用。怪不得華佗三用青蒿留下千古名言:三月茵陳治黃癆,傳於後人要記牢,四月茵陳變黃蒿,五月黃蒿變柴燒。

    茵陳是一種藥用野草,也是農民們掙錢一寶。記的那年黃疸肝炎大暴發,茵陳成了緊俏東西,我們這裡農民每天挖茵陳,現挖現賣,也是很賺錢的。現在藥店還在收,只是量不多了,勤勞的人們還是可以賺的一筆零花錢的。

    總結: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明茵陳的藥用時間性很強,過早藥效不足,過晚了隨著它的生長藥效也大大的降低了,只能當作柴禾燒罷了。

  • 9 # 老牛愛遛彎

    對於茵陳蒿的認識,是在我初中畢業以後。那時,我們作為農村的孩子,讀書到初中畢業,大部分都要回農村種地。我由於對中草藥非常感興趣,就購買了一本《常用中草藥圖冊》的書,在家沒事的時候,就與一位同村的同學,到村外的田間地頭對比識別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草野菜。

    茵陳蒿的分佈很廣,在我們江淮地區的田塍地頭都有它的身影。茵陳蒿與黃蒿很類似,但氣味大相徑庭。茵陳蒿香氣宜人,黃蒿氣味刺鼻難聞。我們當地人並不能確切地叫出茵陳蒿的名字,更加不知道茵陳有什麼功效作用。茵陳在我們當地沒有名字,與其它蒿草使用同一個名字~“蒿子”。

    我與同學都十分好奇這個植物,細碎的葉子,有一種怪異的香氣。識別出這就是茵陳蒿,我們很高興,《常用中草藥圖冊》的書中,介紹茵陳可以去黃疸,治療肝炎,採收以農曆的三四月份為好。那時正是陽曆四月,我們採集了不少曬乾,送給一個患有肝病的遠房堂哥。堂哥當時不僅面色泛黃,眼白也都是黃黃的顏色。我們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讓他煮湯服用。這位堂哥堅持服用了兩年,面板的黃色褪了,眼白的黃色褪得一乾二淨。因此,他對我們非常感激。

    其實,茵陳蒿的功效不僅是可以治療肝病,還具有解熱鎮痛的作用。可與其它中藥材配方治療感冒等疾病。茵陳蒿還有止癢爽身的功效,用茵陳蒿熬湯後,兌入洗澡水中進行洗浴,能治療面板瘙癢,用於洗頭,對頭皮瘙癢也有很好的效果。

    茵陳蒿是藥食同源的植物。茵陳富含維生素C與維生素B,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以及20餘種氨基酸。食用幼苗期的茵陳,能起到很好的防病與保健作用。出土十公分以內的茵陳,蒸食、涼拌均可。也可以在煮粥時,把嫩茵陳放入鍋中熬煮,茵陳粥的味道也非常鮮美可口。

    農諺: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意思就是農曆三月時,是茵陳的幼苗期,香嫩可口,可以作為野菜食用。農曆四月就是茵陳蒿了,這時藥效最高,是採集入藥的好時段。五月、六月,茵陳蒿已經老柴,藥效下降很多,既不能食用,也不宜藥用,只能作為柴火燒飯使用了。

  • 10 # 陶澤祥

    答: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啥意思?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大家採集茵陳,一定要在每年的三月期間,過了這個時間階段,茵陳就會失去了價值,變成了毫無價值的野蒿,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蒿也變成了燒火用的柴火,所以被稱作五月六月當柴燒。

    眾所周知,茵陳,俗稱灰蒿,是菊科植物茵陳蒿春季萌發的嫩苗,在農曆二三月之間,生長到三寸左右長的時候價值最高。它既是一味使用相當廣泛的中藥,也是一道美味的野菜。在早春時節,鮮嫩的茵陳可以製作很多種的美味食材,頗受大家的喜愛。據介紹,茵陳可以涼拌,也可以用來炒肉,還可以用來蒸成菜糰子或者製作成蒸菜。此外,茵陳也能夠泡茶飲用。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果你要吃野菜茵陳或者收穫中藥材茵陳,抓緊時機吧!謹防“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哩!

  • 11 # 好好生活365天

    茵陳是一種農村很常見的植物,田間地頭,果木樹攏之間都有。可農村有句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茵陳怎麼月份在變,名稱變了,也越來也不金貴了呢?立春以後,萬物復甦,茵陳也是生機勃勃,這時是最嫩的時候,也是藥效最好的時候,既可以蒸著吃,也可以進水一淖,涼拌,味道很好。等到四月植株長大,就不叫茵陳了,應該叫白蒿啦,就沒有人吃它了,藥效也不行了。最後到了五月六月,植株高高的,沒有一點藥效,就是餵羊,羊也嫌枝葉不嫩,不喜歡吃了。只能曬乾當柴燒了。

  • 12 # 春迎萬物482

    在農村山地,平原農田邊,道路邊長著一種藥草名叫茵陳,它生長到三月正是有藥的價植,以到四月五月份沒有藥用價植了當燒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龍與姚明,誰是中國的驕傲?誰的貢獻更大?你更喜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