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股有道

    基金經理不可以像普通投資者一樣買賣股票。基金經理是不充許自己買股票的,即使是直系親屬也要受監控。但無論如何,偶爾老鼠倉是無法避免的。這幾年證監會也時時刻刻監控基金經理親屬老鼠倉的行為。針對基金經理"老鼠倉"的監管也逐步到位,監管層正在建立針對基金管理人員直系親屬證券投資的監控體系,基金經理被要求上報直系親屬的身份證號和證券賬戶。

    可能大家還會說,那麼厲害那不要做基金經理,自己在家做股票也行啊:

    個人一千萬資金不得了了,一年賺30%就是300萬

    而基金10個億資金很正常,一年賺30%就是3個億

    最後就會發現同樣的付出和努力,同樣的知識儲備,最後的變現能力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最終迴歸到個人本身,財富的積累效應也完全不一樣。

    其實基金經理自己炒股和基金運作投資思路邏輯是一個道理,基金運作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和崗位及社會責任感比個人投資更加嚴格!

  • 2 # 職小白呀

    你好我是職小白。

    基金經理之所以技術這麼牛,這個背後是有原因的,主要的支援就是資金的體量支援,所以不得不為投資者打工。

    基金經理動輒幾十個億的資金體量,他會分解成很多的小資產,一個幾千萬左右,然後選中超賣或者底部的優質公司,不斷開始建倉,然後慢慢增加體量,當手中的籌碼足夠,就會開始做多,用完全的資金體量去控盤,從而做到盈利。

    但是一個普通的基金經理,個人的資金實力是有限的,且大資金基本都會受到監管,因此想要自己做,壓力還是很大的,而且一旦遇到更大的莊,就只能成為韭菜。

    其次是承擔的風險太大,如果要你自己掏那麼多現金,每天承擔那麼高的風險壓力,是投資的大忌,所以將風險轉嫁給投資者,不僅有穩定的手續費和收益,還有機會有更多的彙報,何樂而不為。

    投資的首選就是要能穩賺。

  • 3 # 儒學財經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基金經理這麼厲害為什麼要去幫別人賺錢,甚至還有一部分會想為什麼那麼厲害的人還要出來講課。

    我們先明白一件事情,基金經理開始佈局之前所要準備的工作:

    分析宏觀經濟,行業發展現狀,檢視公司經營理念,企業報表,注意IPO、增發、併購重組等突發資訊以外,還要了解上市公司的季報、半年報、年報,前往公司做實地調查。

    這些事情很顯然並不是他一個基金經理能完成的,必定會有一個基金團隊來搞定這些事情,無論是調研還是做報告或者尋找資料,都需要有一個比較強大的平臺來支撐,如果脫離這個平臺,那麼這些優厚的資源就不存在了,那他的實力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私募一哥王亞偉在離開華夏基金之後,在2018年被曝出建立的私募基金提前清盤,這就是沒有了強大的平臺,任你有再大的能耐也沒有用武之地了。

    另外,基金經理在業內越出名他所操盤的資金自然就越多,利用投資者的錢在市場中去運作,在給投資者賺錢的同時自己也能狠賺一筆,基金管理費、託管費等等都是他的收入。按照管理費1.5% 託管費0.25%,如果是5個億的資金的話,這些費用就是一筆很大的收入了,而這些也是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

    在市場中你就會發現越牛的基金經理都在很牛的基金公司,而真正做私募基金的並沒有出過幾個非常厲害的人物。

    背靠大樹好乘涼,這些基金經理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看起來他們傻,其實非常聰明。

  • 4 # 財高八逗

    想象一下,一個基金經理自己有500萬,一年能賺20%,也就是賺100萬。

    如果一個基金經理管理5個億資產,提成1%,這就是賺500萬。

    這種情況試問自己炒著玩呢,還是管理資產呢?

    基金經理賺的是什麼錢,這要區別對待,首先基金經理分公募基金經理和私募基金經理。

    公募基金經理賺錢的方式

    公募基金經理賺的是資產規模的錢,對於公募基金經理賺的不是業績的錢,而是基金規模的錢,但是兩者不矛盾,基金業績好了,買的人自然就多,規模自然就更容易漲,管理費自然就賺的多。不過規模過大也會反過來影響基金的業績,因為規模過大資金量太大管理和調倉的難度都會加大。

    一個基金漲勢比較好,有個20億——50億規模不足為奇,管理費一般在1%——2%之間,就按1%算那麼管理費也要在2000萬至5000萬。當然這些錢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之間要分成,不會都給基金經理。

    私募基金經理賺錢方式

    很多的私募基金經理都是在公募基金做的比較好之後,出來做私募基金經理的。他們的賺錢方式是與收益掛鉤,比如賺取收益的20%,如果一個基金經理管理5億資產,翻倍了變成10億,那賺的5億私募基金經理就可以獲得一個億的獎勵。和上面公募基金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差的不少,當然了私募基金經理也有風險,就是基金業績不佳甚至虧損,可能就沒有收入。

    從私募基金經理的賺錢模式可以看出,私募基金經理容易為了賺更多的分成而更基金,甚至可能會舉槓桿操作,行情 好的時候可能賺的盆滿缽滿,行情不好的時候甚至可能賠的清盤或者跑路都有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早點也給別人管理過基金,收取超額利潤。

    綜上就可以看出基金經理是一個比較暴利的行業,特別是能力很牛的基金經理會被市場熱捧。

  • 5 # 溯源歸一

    基金經理表面的牛叉,並不是基金經理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一個團隊和公司的共同努力,基金經理只不過一個代言人,一個標籤而已。

    王亞偉離開華夏基金公司,成立千合資本,其旗下的基金表現可謂差強人意,因為他沒有了團隊的支援。

    舉個例子:取得98世界盃的法國隊很強吧,齊達內很牛吧,但是僅僅依靠齊達內一個人法國隊能奪冠嗎?

    糾正一下,基金經理沒有那麼LOW,還什麼技術分析,大部分基金經理已經脫離了最低階的技術炒股範疇,都有自己獨到的理念和投資體系了,非技術分析牛。

    基金公司能夠為基金經理提供強大的投研支援,完善的風控體系管理風險,資訊資源強於個人單幹N個檔次。

    1、強大的投研

    基金公司的整個投資流程是,宏觀分析師研究宏觀方向,給出未來投資方向,行業分析師驗證宏觀分析師的邏輯,個股研究員實地調研並形成研究報告,將研報和個股反饋給基金經理,基金經理綜合判斷之下才有買入買入和賣出操作。這是一個完成的閉環和系統,絕非基金經理一個人就能搞定。

    2、嚴格的風控

    基金公司在宏觀、策略、行業和個股方面有嚴格的風控措施,並非基金經理一言堂,總體倉位的有一定限制,個股持倉上限同樣有限制,以及時時刻刻得保留一部分現金以應對基民的贖回等等。如果基金經理一個人幹,身兼多職會陷入自我強化的怪圈中。例如基金經理看好某隻票,如果不理性就會在股票明顯具有的風險時,固執的持有。

    3、資源資訊方面渠道強於個人

    基金公司有很多資訊個股渠道,同時合作這甚多,個人的資訊渠道和資源明顯弱於公司,同時一定存在盲區。

    4、心理壓力相對較小。基金經理單幹的情況下,大機率是個人自有資金和客戶資金捆綁在一起,這時基金經理的投資壓力倍增,而代為管理基金,基金的淨值波動在情感上的影響要小很多,能夠大機率的客觀理性的看待問題。

    結論:失去了團隊支援的基金經理也就不太可能取得太好的業績,所以要替投資者打工。

  • 6 # dailutoo

    你這個是理論是在於,基金經理同時是操盤手。而且我們假設很厲害。

    不過即便是操盤手。也需要團隊操作。

    一方面,分析內容,需要團隊共同分析研討,來指出自己的方向和結論。

    一方面,兩三千萬的資金操作,一個人可以完成。但是如果過億的大資金,是絕對不可以一兩個人操作的。必須要有團隊操作。

    這種資金如果被主力盯上,幾下就被吃掉了。你資金不入場,怎麼看走勢都是按照你預定方向來進行的。但是隻要你資金入場,情況就變了。

    另外一方面,投資有風險,這不再贅述。任何一個經驗老手,也不敢說自己一定能每次都盈利。反而不懂行的新手,整天吹噓自己每個交易日都能賺錢。其中原因不進行贅述。每個行業均都想通。

    代客理財,可以說一方面自己有高提成,另外一方面,可以讓自己的經營風險降低。

    上文所述,一個團隊不僅要請幾個操盤手。分析團隊也要有。有的人側重技術分析,有的人側重基本面分析。缺一不可。

    拿期貨的一些糧食品種為例,大家都知道,國家糧食的保護價對其期貨相應品種的價格走勢有絕對的影響。

    國家糧食的保護價是你知道還是我知道?咱們這些人都不知道。所以要把制定糧食保護價的一些退休人員聘請過來共同研究。

    我今年40歲。你覺得憑我的經驗閱歷層次級別年齡各個方面來講,就是拿錢聘請這類一輩子都在研究一個品種的人,人家肯過來嗎?

    如果聘請的價格過高,一個基金賺的錢都給他算了。讓對方來做基金經理,給他打工算了。

    在這裡說句題外話,你告訴中國家每年的糧食保護價,算是基本面分析還是技術面分析?基本面?人家也作圖畫線研究價格走勢啊!算技術面?人家是國家政策好不好。

    所以基本面中也包含基本面的基本面,基本面的技術面分析。是相互交錯密不可分的。

    作為分析者來說,得有一個側重點高人一等。而作為操盤手來講,是需要面面俱到,結合實際。

    兩個人的位置不同,要求也不同,分析者需要理論多於實踐,而操盤手需要實踐多於理論。而基金經理,不僅僅需要懂操盤手的操作,分析者的理論,還要懂得管理方法。需要具有威信和閱歷讓眾人信服。

    所以,一般來講,基金最喜歡接的是50萬到500萬左右的小資金。管理方便省事,而且金主還懂得知道跟你談最大可以承受的虧損是多少。資金越少的人,越要求只盈利不虧損。世界上除了騙子哪裡有這樣的事。

    越大的資金越需要團隊管理。光組建團隊就得半年一載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資金量越大,盈利越重視的穩定,而盈利係數越相對的低。比方說50萬,想1年內翻10翻變500萬很容易。我暫時所知道的是16翻的盈利。但是一個億的資金,翻1翻變2億都困難。就像有人拿個笑話說,國民老公拿5億,才做到20億。我拿5塊錢買個手套到工地搬磚,一天賺100元,盈利了20倍。比國民老公都牛。

    這就是越大的資金,盈利越困難。而且越重視風險控制。

    最後,我們還回到開篇。假設基金經理的技術很牛。

    其實據我所知,通常情況下,擺在前面的基金經理,都只是一個幌子。一般都是聽後面的團隊操作策略。更有甚的連操作都不是自己。

    終上所述,任何一個基金,真正牛的不是那個基金經理,而是身後的分析操作團隊。這才是核心中的核心內容。

  • 7 # 王文雅

    替投資者賺錢,也是拿投資者的錢降低風險呀。

    股市有風險,不是穩賺不賠的,如果,基金經理自己炒股票,那就是一個散戶,現在的股市,散戶是很難賺到錢的。

    股市要想賺錢,必須要有各種資訊。

  • 8 # 元嬰九品

    我從來不認為國內的基金經理有多牛,牛批的有,很少,大部分也就那樣,三十來歲,涉世不深,沒打過工沒創過業,社會冷暖一概不知。除了跟帶頭大哥混,報團取暖,啥也不會。熊市的時候一地雞毛,把盤子操崩的多的是。

    牛批的都是大哥級別的,有人脈懂套路,玩的是內幕交易,利益共享。

    就像國外的大師,沒有二三十年投資閱歷你能出的來?沒有慘敗的教訓能看透資本的本性?

    所以那些帶小散發財的基金小經理,別扯了。

    要知道基金經理的光鮮是投資者給的,沒有募集到的幾百億他能光鮮?

    基金經理的牛批也是投資者給的,沒有大把的投資人的資金他能牛批?跑出去上市公司會理他?

    他們的壓力也很大,淨值縮水要清盤,業績排名落後搞不到錢。

    有些所謂帶你們一起炒,不過是需要更多的力量而已,大家一起上,比如基金買了某個股票。他當然希望喊上更多的錢跟他一起抬價啊。

    你以為他是雷鋒?其實他心裡慌的一匹!

  • 9 #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基金經理和大部分股民相比確實從經驗和和投資能力方面都很強,但是基金經理也是人,很難能克服七情六慾對投資產生的影響,根據統計,A股十幾年時間內,主動型基金是大幅跑輸被動型基金的,可以說明一點,基金經理在投資這塊和大部分股民一樣,也是會存在虧錢的情況,情緒影響交易,每個人都會多多少少存在,這也是為什麼被動型基金更受基民喜歡,因為不夾雜情緒在交易,試圖跟蹤指數波動來漲跌的被動型基金比靠基金經理判斷來跑贏大盤的主動型基金強多了。

    而A股市場並不是你進入的越早,你能力就越強,在股市十幾年的老股民非常多,但是很多老股民也是賺不到錢的,股市說白了就是你靠你的領悟力還有你的理念來生存,如果你不能領悟市場,不能有好的理念,你能力再強也未必能賺到市場的錢。

    第一、基金經理管理更賺錢。

    假設基金經理個人操盤,他有300萬的資金,一年能賺取到30%的收益僅僅是得到了90萬的利潤,這對大部分股民來說看似很多,但如果基金經理去管理一個資產超過10億的資金,他年收入就在百萬,並且提成合算收入遠遠是超過90萬的,有這麼好的收入,為何還要自己去提心吊膽的炒股可能產生虧損?

    加上基金經理只要按照約定內容管理基金即可,在運作當中盈虧是不需要負責的,雖然自己的收益會減少,但仍然是可以拿到各種收入費用的,這是百分百賺錢的事情,為什麼要去炒股那麼勞累?

    第二、團隊管理分工明確。

    每一項工作都有人在負責,並不是簡單的一個人包攬了所有的事情,一旦做了基金經理自己就不能炒股了,畢竟涉及到老鼠倉的問題,但有這麼高的收入,為什麼自己要去炒股。研究、交易、量化、渠道分工都非常明確,各司其職即可。和大多數股民不一樣,大多數股民不僅要分析,還要交易,還要控制風險,專業知識瞭解不多,人性的問題又一直難以剋制,很顯然基金經理也會面臨這種問題。

    一旦基金經理個人炒股也會和普通股民一樣一個人做了全部的事情,必然會存在各種疏漏影響交易結果,也不一定會穩定的賺錢甚至長期賺錢的。

    因此,去做基金經理有兩大優勢比自己炒股更賺錢,年收入幾百萬甚至千萬,炒股還要面對熊市行情的虧損和套牢,去基金公司上班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不用個人炒股需要面對各種問題也要自己一個人去解決,就算成為私募也需要面對行情好壞時期能不能賺錢的問題,當基金經理無論基金賺錢還是虧錢對他們的收入僅僅有影響,但是他們仍然可以拿到錢,如果炒股虧錢了是實實在在的損失,這樣對比寧願做基金經理,肯定不會去自己炒股。

  • 10 # 仁義禮智投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類似於"皇帝一定是用金斧頭砍柴的"。好的基金經理一定是的技術很牛的高手,這完全是個人投資者以己推人的想法罷了。

    首先,基金投資,是需要多個團隊相互協作才能完成的事。

    基金經理,並不是像散戶一樣,看著行情軟體就可以決定如何投資交易。

    一個板塊的發展前景如何,一家公司的實際情況怎麼樣,需要專門的行業研究團隊去研究分析,查詢大量相關資料,甚至還要到實地考察調研。根據這些分析報告,判斷未來會出現多少可能性,每種的機率多少,以及後續可能產生的變數,需要專門的分析師團隊,給出專業的參考意見。基金經理根據獲得的資訊作出決策,但是這個決策又要由專門交易團隊根據行情的實際情況來具體實行。

    收集-分析-決策-實施,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素養。基金的業績突出,必然是每一個環節都做的卓越。

    而基金經理只是流程中的一個環節,他的能力當然很重要,但再優秀的基金經理,也沒有能力和精力一個人做完全部。

    其次,基金交易和個人買賣股票,在投資策略上就有本質的差別。

    個人投資者資金量有限,進出都不會影響到股票的成交價格。自然可以利用技術分析,發揮"船小好掉頭"的優勢,透過止損的方式,控制自己的風險和損失。

    而基金的資金量太多,止損就是自己砸自己,幾乎是件無法完成的任務。所以,基金只能透過基本面分析,做價值投資,挖掘被市場低估或未來有望超出預期的板塊和股票。

    請大家記住:基金經理,是不用技術分析的,他也沒法使用。

    投帥本身是技術分析的擁躉,但是在考分析師的時候,要考的六門課分別是:經濟學、財務會計、固收投資、股權投資、衍生品投資和投資組合;沒有任何技術分析的內容。

    那麼,基金經理如何控制風險?答案只能是,分散投資。

    個人投資者,一般就是同時持有3-5支股票吧,超過10支的應該就很少。而股票型基金持倉股票在20支以下的都算集中度太高。

    要分散投資,就必須同時對大量股票做精細化研究。這也是基金經理個人無法完成的工作量。

    強行使一個習慣分散投資的基金經理,必須選擇集中投資個位數的幾支股票,相當於把運動員拉到不熟悉的比賽專案中,能否繼續保持之前的成績,恐怕就很難說了。

    第三,基金經理的任務就是資產管理。

    基金公司掙的是管理費,類似於銀行和券商中的代客理財。它的主要目標就是吸引更多的資金,擴大規模,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所以,對基金來說,比下跌更需要提防的風險,是遭受鉅額贖回。

    而個人投資者是把投資獲利作為主要目標,類似於銀行和券商中的自有資金投資。按照監管要求,自有資金和客戶資金,是必須嚴格隔離的。比如在銀行中,它們分別是有金融市場部和資產管理部這兩個相互獨立的部門負責。

    使用自有資金和客戶資金,對風險的容忍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一般來說,代客理財的投資風格要相對保守得多。

    簡單的例子,兩個投資機會,成敗機率都是各50%:

    機會A,成功會有20%的收益,失敗會有10%虧損;機會B,成功會有5%的收益,失敗會有3%的虧損。

    如果自有資金,當然毫不猶豫,選第一個,因為賠率更合適;可如果是代客資金呢?可能會更傾向於第二個,即使它在賠率上不佔優。

    這也是為什麼,通常大牛市中,基金的漲幅,往往比不上大些所謂的"牛散"。並不是基金經理的水平不行,只是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的投資風格。

    綜上

    基金經理作為一個職業,主要目標是代客理財,所以如何維護客戶吸納資金,是他要考慮的首要因素,儘量穩穩地多多地賺取一些管理費。

    基金公司,都是靠基本面分析投資的,好的基金經理是一個好的優秀的資訊決策者,但不一定精通什麼技術分析。

    基金投資效益,是團隊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結果;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未必是一個成功的個人投資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最厲害的十個音樂作詞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