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冷月讀史
1.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2.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3.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
4.赤壁之戰 這場戰役應該是最廣為人知的戰役了。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5.長勺之戰 長勺(sháo)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
-
3 # 韓韓曉曉波波
鉅鹿之戰(項羽VS章邯),
漠北之戰(霍去病vs匈奴右賢王),
昆陽之戰(劉秀vs 王匡),
官渡之戰(曹操vs袁紹),
赤壁之戰(周瑜vs 曹操),
淝水之戰(謝安vs苻堅),
*
:
:
:
淮海之戰(粟裕vs杜聿明)
按時間先後為序,雙方主要指揮官勝方在前。
-
4 # 一個小野弟
戰役: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大小戰鬥的總和。是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區域性或全域性性目的,按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實施的。屬於戰爭與戰鬥間的作戰行動。既然是戰役,那就有一定的規模,所以像張飛十二騎斷後嚇住五千曹軍,不能算戰役,不能入選;文鴦單騎衝陣,一人對八千,這是個人武力,不能算戰役;“甘寧百騎劫魏營”之類的戰鬥,這是戰術,不是戰役。而杜襲以五十人對劉表一萬人,雖然很勇敢,但卻沒有取得最終勝利,所以不能入選。至於空城計,諸葛亮帶著兩個童子,戰勝司馬懿二十萬大軍這事,小編只能說:電視劇看多了,這是演藝,是小說,不是歷史。所以能的稱上戰役的,起碼要上萬人以上的規模。古語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大家心目中戰爭要勝利,就應該是以多打少,才有較大機率勝利的機會;但是,有沒有以少勝多的戰役呢?下面,小編就為您盤點一下這十場中國歷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TOP、9 赤壁之戰
網路配圖-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瓜分去荊州的一部分。
雙方實力對比:曹操23萬,孫劉聯軍5萬。結果:曹操北撤,損失過半。
TOP、8 白溝河之戰
網路配圖-白溝河之戰
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軍大將軍李景隆率軍60萬人,號稱百萬人,進抵白溝河,謀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聞訊,率馬步軍20萬人迎戰。二十四日,燕師自蘇家橋循河而進,遭到建文帝將平安所部萬餘人伏擊,先鋒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師奮戰,所向披靡。燕師死傷慘重,引軍而退。次日,朱棣復率軍渡河求戰,平安所部擊敗燕後軍將領房寬部,降將陳亨中傷而逃。朱棣率精銳數幹人冒矢突入陣中,殺傷建文帝軍隊甚眾。是時,李景隆突然揮師繞出燕師背後,實施前後夾擊。燕王三易其馬,矢盡揮劍作戰,幾被瞿能所獲。傍晚,瞿能復率兵搏戰,俞通淵、指揮滕聚也領兵赴戰,燕師驚懼。時適旋風驟起,吹折李景隆將旗,軍中為之相視而動。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斬殺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平安為朱能所敗,建文帝軍隊潰散,死傷10餘萬人。燕師追至月樣橋,再敗其軍,殺溺蹂躪死者數萬人。李景隆率餘眾逃往濟南。
雙方實力對比:朱棣20萬,李景隆60萬。結果:李景隆60萬幾乎損失殆盡,朱棣取得決定性勝利。
TOP、7 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形勢圖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蒲松齡的一幅著名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將項羽的破釜沉舟與勾踐的臥薪嚐膽並列。
雙方實力對比:項羽五萬,秦軍四十萬。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
TOP、6 鄱陽湖之戰
網路配圖-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雙方實力對比:朱元璋20萬,陳友諒65萬。結果:朱元璋以傷亡萬餘代價全殲陳友諒。
TOP、5薩爾滸之戰
網路配圖-薩爾滸之戰
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結果:曹操招降了三十餘萬軍隊,整編為青州軍。
TOP、4 官渡之戰
網路配圖-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雙方實力對比:袁紹11萬,曹操2萬。結果: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
TOP、3 淝水之戰
網路配圖-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雙方實力對比:東晉8萬,前秦80餘萬。結果:東晉以五千軍隊的傷亡換來了前秦的滅亡。
TOP、2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它這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 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商紂王)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牧野之戰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商朝原領地的一部分作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國,作為商朝的延續,商朝南征的軍隊也沒有被完全消滅。周武王死後,武庚聯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最終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殘餘勢力才被完全消滅。
雙方實力對比:周武王5萬,商紂王70萬。結果:大勝。
TOP、1 護步達岡之戰
網路配圖-護步達岡之戰
史上最大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金收國元年(遼天慶五年,1115年),得知黃龍府失守的訊息,遼天祚帝率70萬大軍,幾乎傾其全部兵力,企圖一舉消滅新生的金政權。當時金太祖只有 2萬人,兩軍比例是1比35,這是人類戰爭史上不可思議的對抗戰。完顏阿骨打認為,雖然遼兵數十倍於己,又來勢洶洶,卻是烏合之眾,庸將怯兵,不足為懼。若是主動出擊,成功有望。他為鼓舞軍心,在眾將士面前仰天大哭,說:“當初,我領你們起兵,是為了咱們不再受遼欺壓,讓女真人有個屬於自己的國家。不想,天祚帝不肯容我,親自來征討。我們現在只有兩條路,一是拼以死戰,轉危為安;另一條是你們抓我一個,獻給天祚帝,殺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許能轉禍為福。將士們聽罷無不哭泣,決定與遼軍決一死戰。兩軍交戰後,金軍將士個個衝鋒在前,殺出一條條血路。遼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漲潮。正當兩軍打得正酣時,遼朝內部出現政治紛爭,另立政權。天祚帝放棄這一消滅金軍千載良機,回軍自救。完顏阿骨打抓住良機,緊追猛打,終於在護步答岡追上遼軍,與遼軍短兵相接,左右包抄,遼軍大敗。此戰,阿骨打殲滅遼軍七十萬,遼國主力盡滅。
雙方實力對比:金國2萬,遼國70萬。結果:遼國70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金國崛起。
-
5 # 小田134511223
古代軍隊,一般有嚴格的兵種劃分,士兵佔領,騎兵衝鋒,弓兵掩護,等一系列的劃分規定。中國古代兵法在現在看來都有重要的意義,用兵之道,變化無常。如果一個將領熟讀兵法的話,他所帶領計程車兵也可以更好的發揮他的價值。
一、牧野之戰:
主帥對比:姜尚、周武王 VS 商紂王
兵力對比:不足10萬VS17萬(一說70萬)
兵力相差:1.7倍/7倍
先秦時期的牧野之戰,周武王和姜子牙的兵力僅有尚不足二十萬,商紂王的兵力足足有七十萬多,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使得戰爭天平好像一直向紂王那裡晃去。但是瞭解背景的人都知道,仁義之師和烏合之眾的差距實在是天壤之別,最重要的因素是紂王已經不得民心,大勢所趨。最終戰爭剛打沒多久,自己人紛紛倒戈。這就叫做不戰自勝雖然這次戰役贏得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是客觀的分析不難看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二、柏舉之戰:
兵力對比:吳國:孫武、磕閭 (3萬)VS楚國(20萬)
兵力相差:6倍
戰績: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春秋戰國時期的柏舉之戰,由吳國對戰楚國。雙方實力仍然有較大的差距,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及其手下大將孫武、伍子胥(又一說是伍員)帶領的三萬精兵,在孫武的精密部署下始終佔據上風,合理運用吳軍的靈活,迂迴包抄,以逸待勞,尋找機會進行決戰等計策,並且第一次作用陣法,打的楚軍不知所措。五進五出,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也是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著名典例,孫武: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其過人的謀略是制勝的關鍵。
三、陰晉之戰:
兵力對比:魏國:吳起 (5萬)VS秦國(50萬)
兵力相差:10倍
戰國時期的陰晉之戰,由吳起率領的五萬兵力對陣秦惠王親自率領的五十萬兵力,兵力差距之大,可想而知,這次戰役的戰略意義對於秦魏雙方都尤其重要。吳起身為魏軍的統帥深知這一點,便用獎勵戰功的方法來激勵魏軍,極大的提高士氣,當時吳起的變法也使魏國軍隊戰鬥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再加上激勵的辦法。軍隊戰鬥力更加得到了昇華。雖然秦國兵力佔據明顯優勢,但是那個時候的秦國軍隊沒有絲毫鬥志可言,說難聽點就是趕鴨子上架,不得不去沒有半點積極性。所以說此戰魏華人笑到了最後。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秦國的東進計劃再一次泡湯,魏國更是騰出手來向東方進軍稱霸,秦國的實力在這次戰役中損失殆盡,在好幾代君主的休養生息實力才有所緩和。
四、昆陽之戰:
主帥對比:綠林軍劉秀VS新軍王莽
兵力對比:1.7萬VS43萬
兵力相差:25倍
王莽奪權後面臨最大的起義軍就是南方的綠林軍,王莽的新軍在進攻南方的綠林軍時在昆陽城形成了膠著的局面,雖然新軍在兵力上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是面對頑強守城的綠林軍卻屢遭失利,劉秀計程車兵在他的鼓舞下士氣高漲,而攻城的新軍因久攻不下而士氣低落,一增一減劉秀帶著幾千人的部隊一次次衝散敵方的包圍,最後打新軍丟盔棄甲,屍痕遍野。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自古今來,兵不在多,將不在廣,國家強大與否,有很多必不可缺的因素。整體的國民素質,國家領地的大小,君主的個人素養,其中還有最重要的是帶兵將領的謀略,上文所介紹的諸多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無一例外都是有出色的將領帶領之下走向了成功,白起,吳起,伍子胥,孫武,劉秀等等出色的戰略家都是非常偉大的將領。我們理應學習他們的先進思想,在現代化的世界未必沒有用武之地。但還是衷心的希望從今往後沒有戰爭,人民能夠好好生活,我們的社會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們都一樣,是最棒的,為美好家園創造未來。
-
6 # 關東俠客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曆史,發生過許多精彩的以少勝多戰爭,鉅鹿之戰,昆陽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是比較精典的戰例。一、鉅鹿之戰。公元前208年楚霸王項羽率五萬楚軍北援趙國,項羽破釜沉舟準備三天囗糧率五萬楚軍同秦將章邯率領的四十萬秦軍主力展開決戰。楚軍人人奮勇各個爭先無不以一當時,最終大敗秦軍生擒王離殺死蘇角,秦將章邯率二十萬軍隊投降。二,昆陽之戰。公元23年,王莽新朝主將王鳳,王匡率四十萬精銳軍隊圍攻昆陽城,當時昆陽城中只有九千餘人綠林軍。劉秀帶十三人闖出重圍搬兵,回來後親率三千精兵殺入敵營,城內綠林軍趁機殺出內外夾攻打敗王莽軍隊。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王莽從此喪失主力軍隊失敗。三,官渡之戰,公元200年曹操率一萬軍隊同袁紹率領的十萬軍隊展開決戰。曹操聽取謀士許悠的諫議親率五千精兵偷襲袁紹在烏巢糧草基地殺死守將淳于瓊。袁軍沒有糧草軍心大亂,曹操趁勢出擊袁軍大敗只有八百人逃回河北。官渡之戰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四,赤壁之戰,公元208年曹操率十五萬青州兵南征,荊州水軍七萬人在劉琮率領下不戰而降。曹軍23萬人詐稱八十多萬南征孫劉聯軍。當時東吳大都督周瑜率3萬吳軍,劉備2萬人左右合計5萬左右。周瑜和黃蓋定下苦肉計詐降然後用火攻打敗曹軍,曹操逃回北方。赤壁之戰奠定三國鼎立局面。五,淝水之戰,公元383年前秦統一北方,苻堅徵發各族軍隊八十三萬人南征,東晉派謝石,謝玄率八萬多北府軍同前秦軍隊展開戰略決戰。東晉軍隊在八公山打敗前秦軍隊。淝水之戰勝利儲存了江南地區的中原文化精華。
-
7 # 雁飛影視
很多,大家寫的很多很好,為什麼能勝,無外乎兩點,一是將帥指導高於對方几疇,二是上下軍士用命,一條心,萬眾一心,其利斷金。其餘的條件不同,因時而動,因人而動等。
-
8 # 小院之觀
兵力比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一比一百,五千對五十萬,並且,人少的一方獲得了完勝,這就是後唐莊宗李存勖抗擊契丹南侵的定州之戰。
關於李存勖其人,名氣很大,說他是五代時期的戰神級人物,應該沒有多少人有意見。五代時期遍地烽火,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在刀口上討生活,李存勖從十一歲就跟著他老爹李克用隨軍砍人,二十四歲繼任河東節度使,並襲封晉王。
李存勖的戰功很多,故事很長,其他方面在此就不作贅述,今天主要講一下921年李存勖親率五千精騎大敗契丹五十萬大軍的戰役。
天祐十八年,也就是921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契丹所有軍隊南下,空國入寇,號稱五十萬,這個數字可能有水份,不過三四十萬的兵力應該是有的。契丹軍隊也就是後來的遼軍,戰鬥力是很強的,遼國也是東亞大陸的霸主。契丹軍長驅直入,連克十餘城,一直打到定州,就是如今的河北定州市。
而當時李存勖的主力,正在圍攻鎮州,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石家莊附近一帶。得到訊息,李存勖立即親率五千精騎救援定州。922年正月十三日,晉軍與契丹前鋒已經十分接近。
其實這時,晉軍內部也是有不同意見的,畢竟契丹人擁有壓倒性的兵力,並且戰鬥力很強。哪怕李存勖是是戰神復生,如此的兵力對比,也很難不讓人恐懼。一部分晉軍開了小差,將領們也建議避其鋒芒。但是他們的主帥是李存勖,他說道:我率數萬兵馬平定山東,如今遇到小小契丹便要逃避,有何面目君臨四海。
當時契丹已經建國,國土廣闊,兵強馬壯,實力遠超李存勖,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更是一位雄主,歷史成就超過李存勖太多,然而在李存勖口中,卻被稱為小小契丹。可見李存勖雄心有多大,對自己有多自信。
然而李存勖並非有勇無謀之輩,他之所以敢以五千人出擊,一方面是對自己戰力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契丹軍雖眾,但行動遲緩,與晉軍相遇的只是其前鋒部隊,大部隊還在後面未到達戰場,這也是李存勖敢於出擊的原因。
於是李存勖親率精騎五千主動出戰,契丹前鋒也以騎兵為主,但可能是李存勖威名太響,或者是之前被打怕了,見到李存勖親自衝鋒,契丹人竟連線戰的勇氣都沒有,超過一萬名騎兵轉身就逃。李存勖兵分兩路,追殺不止,契丹人損失慘重,第一陣就大折銳氣。
《新五代史-李存勖傳》契丹萬餘騎,遽見帝軍,惶駭而退。帝分軍為二廣,追躡數十里,獲安巴堅之子。
退到望都,耶律阿保機收住兵馬,試圖與李存勖決戰,雖然先輸了一陣,折了些人馬,但想想幾十萬人馬對五千,送上去讓人砍,也得把晉軍累死,但是耶律阿保機沒有料到的是,軍心一旦渙散了,敗退的軍隊將如同波浪一般,一波波把自己人拍死在沙灘上。
正月十七日,兩軍開始了戰鬥,開始果然像耶律阿保機預料的那樣,在一眼望不到邊的契丹軍隊中,李存勖的五千人馬就像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被包圍了,雖然晉軍戰鬥力驚人,也架不住人海戰術,從中午殺到傍晚,左衝右突,也沒能衝出包圍。
關鍵時刻,大將李嗣昭帶領三百騎兵,注意人數,是三百,沒錯,就是這麼橫。三百人視數十萬人於無物,擊破重圍,救出李存勖,隨即合兵一處,發起衝擊。契丹人怕是嚇破了膽,見過能打的,沒見過這麼能打的,簡直不是人,只恨爹孃少給兩條腿,幾十萬人的潰敗,場面可想而知有多混亂,多數人不是被晉軍砍死的,是自相擁擠踩踏而死的。
李存勖一直追擊到易州,當時正是正月間,地面積雪深達五尺,這麼大的部隊潰退,又凍又餓,又死了一大批,被李存勖一直追到幽州,契丹人才算能喘口氣。
《契丹國志》:晉王趨望都,為契丹所圍,力戰,出入數四,不解。李嗣昭引三百騎橫擊之,晉王始得出,因縱兵奮擊,太祖兵敗,遂北至易州。會大雪彌旬,平地數尺,人馬死者相屬,太祖乃歸。
這一仗,打得契丹人聞風喪膽,從此再也沒敢去惹李存勖,也是李存勖逆天戰力最好的註解。
-
9 # 蕭武
淮海戰役是一次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解放軍共投入兵力約六十萬人,而國軍前後投入戰場的共計約八十萬人,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以華野的大勝告終,國軍在長江以北的主力兵團基本上被全殲,其中包括十八軍、第五軍兩個國軍五大主力部隊,以及黃維和邱清泉兩個主力兵團。只有劉汝明與李延年的兩個兵團收縮及時,撤離戰場,退回淮河以南,未被殲滅,華中方面的張軫兵團也退回華中,未遭受重大打擊。
粟裕一開始提出淮海戰役計劃的時候,其實只是小淮海計劃,也就是在海州一帶圍殲黃百韜兵團,以吸引邱清泉兵團來援,實現圍殲邱清泉兵團的目的。因為這是粟裕在中央立下的軍令狀,如果華野不想分兵南進,就必須在江北殲滅邱清泉兵團。從豫東戰役開始,到濟南戰役,再到粟裕一開始提出的小淮海戰役計劃,主要目標實際上都是殲滅邱清泉兵團。但前兩次邱清泉始終未上鉤,豫東戰役區壽年兵團替邱清泉兵團跳了坑,濟南戰役又是王耀武被殲滅。
但粟裕這個小淮海戰役計劃提出來以後,和中央電報往返,根據戰場形勢變化,一直在不斷溝通,最後的計劃是要打一個規模更大的淮海戰役,也就是除了打掉黃百韜兵團之外,還要尋找機會殲滅劉汝明、李延年兩個兵團,仍然是先打弱敵,再打強敵的套路。因為此時孫元良兵團和黃維兵團都不在華東戰場,所以都不在淮海戰役的圍殲計劃之內,甚至連距離黃百韜兵團比較近的李彌兵團也不在圍殲計劃之內。
在華野發起淮海戰役之前,國軍這邊也在商討下一步的計劃,劉峙主張退守徐州,而杜聿明給國軍統帥部出了個反攻濟南的主意,於是開始調集兵力,於是將李彌兵團、邱清泉兵團、黃維兵團和黃百韜兵團沿隴海路一字排開,孫元良兵團也退守蚌埠,保障徐州後方,準備反攻濟南,預訂十月上旬完成部署,十月十五日開始進攻。但在預訂的發起攻擊日期尚未到來的時候,東北局勢吃緊,國軍統帥部臨時將杜聿明抽調到了東北,指揮撤退東北殘餘兵力,這樣就等於放棄了反攻濟南的計劃,錯過了先發制人的機會。
粟裕後來知道杜聿明這個計劃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感覺,但從客觀情況來看,當國軍已經開始部署的時候,華野正在濟南戰役之後進行休整,中野也還在華中和國軍兜圈子,誰也看不出來華野和中野具備聯合起來打一場決戰性質的戰役的能力。而且,當時粟裕和中央仍然沒有確定下一步的具體作戰計劃,仍然在不斷的電報來回商討,一直到十月二十八日,才最終確定了先打黃百韜兵團的方案。甚至到了國軍最終確定全線退守徐州,各兵團已經開始按計劃調整部署的時候,華野預訂發起戰役的時間還沒到。
但戰爭就是這樣,無論事先的計劃做得有多好,一旦打起來,就會有很多戰前無法完全預料到的情況。黃百韜兵團已經開始撤退了,華野才倉促發起追擊,當時其實也沒有完全的把握能夠把黃百韜兵團堵在徐州以東地區殲滅,而是準備在國軍退守徐州之後再透過苦戰來楔入黃百韜兵團與徐州之間的縫隙,以切割黃百韜兵團來圍殲。但沒想到這個關鍵時刻,國軍統帥部接連送了大禮,臨時決定讓黃百韜兵團等著海州的四十四軍一起撤退,導致黃百韜兵團的撤退推遲了兩天,這就彌補了華野發起追擊晚了兩天的時間差。
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開始之後,中野的主要任務也是牽制國軍華中部隊,以免華中部隊大舉增援,沒想到這時候黃維兵團卻一直在不斷東進,最終在蒙城和中野陷入激烈戰鬥。以中野當時的實力而言,阻擊黃維兵團其實已經非常吃力,更不用說包圍。因為中野當時缺乏重武器,所以在黃維兵團的猛烈攻勢面前只能步步後退,以遲滯黃維兵團,未圍殲黃百韜兵團爭取時間。但這時候華野卻以三個縱隊的兵力增援中野,終於將黃維兵團包圍在了蒙城一帶,動彈不得。在黃維兵團被包圍之初,本來也有機會突圍向南走,但統帥部卻否決了黃維這個請求,要求繼續強行向東攻擊,最終讓黃維兵團也失去了逃生機會。
而解放軍這邊,原定在打完黃百韜兵團之後,下一步的目標仍然是戰前預訂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並沒有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直接殲滅黃維兵團的能力。但在打黃百韜兵團的時候,華野不斷應中野的要求,抽調部隊去增援中野,最後卻形成了對黃維兵團的優勢局面,所以打完黃百韜兵團之後,就沒有按照預定計劃去尋找圍殲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了,而是直接順勢轉入圍殲黃維兵團。圍殲黃維兵團的時候,中野及當時已經增調過來的華野部隊未主力,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的兵力則主要負責阻擊從徐州趕來增援的徐州的國軍李彌、孫元良和邱清泉兵團。
國軍這邊這時候東北撤退任務已經結束,杜聿明回到南京,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國軍統帥部的決定是採取下策,也就是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的三十萬人撤離徐州,取道蕭縣、永城、渦陽、阜陽的路線南下,依託淮河再向北攻擊,救援黃維兵團。國軍統帥部並且表示接受杜聿明提出的“打就不能撤,撤就不能打”的要求,三個兵團出了徐州就直接撤退,不用再去救援黃維兵團。華野又是跟在國軍屁股後面追擊,前面阻擊的只有臨時調派的地方部隊,但這時候國軍撤退只走了一天,就在蕭縣到永城的大道上停了下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既沒有在蕭縣停下整頓,也沒有撤到永城去整頓,而是在陳官莊、青龍集一帶停下來了,而且一停就是兩天,這就又給華野把晚了的兩天送回來了,華野部隊從三日開始分批趕到,將杜聿明集團包圍起來了。
黃百韜兵團撤退時被解放軍在碾莊追上,黃維兵團前進到蒙城地區,杜聿明集團在陳官莊和青龍集一帶突然停下,對華野來說,這都可以算是得地利之便。黃百韜兵團是在尚未到達預訂地點的時候就被追上,還沒來得及構築工事,就被解放軍攻擊,黃維兵團本來長處在於戰車,但卻在蒙城河網縱橫交錯的地區被迫陷入苦戰,杜聿明本打算依託徐州防禦,或者退守淮河一線再戰,但最後的結果卻是被迫在蕭縣到永城之間被動應戰,既沒有徐州的永備工事可資利用,也沒有淮河地利之便可以依託。
從人和方面來說,解放軍投入的部隊雖然只有流失萬人,但動員參戰的地方部隊達到四十萬人,幫助華野保障後勤的民工達到五百萬人之多,中野與華野又精誠配合,毫無嫌隙,一切以大局為重。在中野苦戰黃維時,粟裕的兵力已經到了極限,連華野總部警衛團都已派出去參戰,卻仍然堅決增派部隊支援華野,而國軍各部隊之間相互拆臺,每個將領都想著儲存實力相比,邱清泉兵團是淮海戰役中國軍兵力最強大的兵團,卻在救援黃百韜兵團和黃維兵團的時候都只是出工不出力,不肯把戰鬥力最強的第五軍派出去參戰。李彌和孫元良兩個兵團更是一聽說要撤退,就把電臺關閉,不接收總部電報電話,只管一路向南逃。如此算來,解放軍又得了人和。
天時方面,黃維兵團尚未殲滅、杜聿明集團已被包圍的那段時間,華野和中野經過一個月的連續苦戰,兵力已經用到了極限,各部隊不僅疲勞,而且傷亡都非常大,如果包圍強攻杜聿明集團,其實也是非常苦難的。其實,杜聿明也認為當時華野和中野並不具備直接吃掉自己的能力,最後還是需要四野南下才能對他的部隊形成壓倒性優勢。但在圍殲黃維兵團之後,杜聿明集團已經準備突圍之際,突然天降大雪,而且一下就是十天,國軍飛機無法起飛,給養不但無法補充充足,而且僅有的一些存貨都被消耗殆盡,等到十二月二十八日雪晴時,國軍統帥部雖然已經命令突圍,但正如杜聿明所說,官兵都已經餓壞了,根本沒有體力突圍。所以,最後華野圍殲杜聿明集團的時候,反而是上網比最小的一個階段,只有9.5:1,要比圍殲黃百韜時的2.8:1低得多了。
所以說,淮海戰役中解放軍雖然兵力少於對手,但是天時、地利和人和都在解放軍這邊,所以才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
-
10 # 品點歷史
昆陽之戰,“位面之子”劉秀以8000人的部隊,硬是打敗了王莽的40萬大軍,這簡直就是人民幣玩家吊打普通玩家的節奏。
當時,為了撲滅起義軍,王莽調集了40萬大軍圍攻昆陽,而昆陽守軍只有八千人。很多人都主張放棄昆陽城,這也不能說這些人是貪生怕死,畢竟這是正常人的想法。但是,這時候劉秀站出來了,力主守衛昆陽。他認為,昆陽是個小城,方圓只有數里,王莽集中40多萬大軍在城下,“族旗蔽野,埃塵連天,徵鼓之聲聞數百里”,將小小的昆陽城圍的水洩不通,這是劣勢,同樣也是優勢,昆陽城小,官軍能夠展開的部隊不多,40多萬人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後面充當啦啦隊的角色,漢軍雖然人少,但是能保證各個關口都有人防守,彌補了數量上的缺陷。而且,漢軍主力正在圍攻宛城,如果放棄昆陽,那麼王莽的這40多萬大軍就能立刻揮師,去解宛城之圍,在內外夾擊下,漢軍主力必敗無疑,其餘部隊也免不了各個擊破的命運,最後,昆陽守軍一直決定,打。
就在官軍對昆陽的合圍還沒有完成之前,王常就派了劉秀等十三騎出城,調集援兵。劉秀來到定陵、郾城等地,調集了數千騎兵,支援昆陽。不過,王邑對這多出來的幾千人絲毫不放在心上。劉秀趁王邑麻痺大意,主動出擊,斬殺官軍數千人,取得了一次不小的勝利,但是官軍依然佔絕對優勢。
為了打亂官軍部署,漢軍組織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隊,劉秀自告奮勇,當了敢死隊的隊長,要說劉秀真不愧是上天選定的男人,這三千人衝入40萬官軍大營,穿插於敵軍各部之間,由昆陽城東穿插遷回到城西昆水,又從昆水上直衝官軍中軍,如入無人之境,打的官軍陣腳大亂,城內的漢軍趁此機會,衝出城與官軍決戰,一時間殺聲震天,而王邑仍然認為這只是一次小規模進攻,只部署了一萬人來迎戰漢軍,其餘幾十萬大軍都當起了觀摩團,這樣送人頭的主將,恐怕歷史上也找不出第二個了。這時候,“位面之子”劉秀髮動的終極秘法--“隕石召喚術”,據《後漢書》載:“晝有云氣如壞山,墮軍上,軍人皆厭,所謂營頭之星也。”戰場上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天降隕石,砸到了官軍的大營裡,一時間,天雷滾滾,狂風大作,大雨如注,官軍驚恐不已,潰不成軍,“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之不流”。40萬大軍,頓時土崩瓦解,王邑僅帶數千人,逃到洛陽,幾乎是全軍覆沒。
回覆列表
《漢書》中揚雄曾言:“使衛青、霍去病操兵,前後十餘年,於是浮西河、絕大幕,破寘顏,襲王庭,窮極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以臨瀚海,匈奴震怖,益求和親,然而未肯稱臣也。”
公元前123年,即元朔六年,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兩次隨衛青(舅舅)擊匈奴於漠南(也就是今天的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兩次功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以少勝多,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