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盤高人

    姓名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劑,華人見了面,總是要問姓名,如發現跟自己同一個姓,就會加倍感到親切,認為兩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人。

    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姓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姓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中國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說明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

    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了矇昧狀態的一個標誌。隨著生產力發展,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慢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到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西漢時,姓和氏的區別已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

    姓氏形成的原由主要有幾類:

    1、以居住的地名、方位和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2、以古姓來命氏、如任、風、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來0l命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順序命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職官名稱命氏。如史、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職業技藝命氏。如巫、屠、優、卜等。

    7、以祖上諡號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叱盧氏改為祝、關爾佳氏改為關、鈕祜祿氏改為鈕等。

    9、因賜姓、避諱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賜給立有大功的大臣們以李姓、朱明王朝賜以朱姓;漢文帝名劉恆,凡恆性因避諱改為常氏。晉朝帝王祖上有司馬師,天下師姓皆缺筆改為為帥氏。

    10、因逃避仇殺改姓。如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髮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情況也十分複雜。

  • 2 # Wutongtree

    “姓、氏”的由來

    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先看“姓”,女字旁,右邊一個生,實際這是和母系社會有關,起源於母系社會,其代表的是血統。而“氏”,則作為古代貴族的標誌、地位、稱號。

    在夏朝時期以前,“姓”和“氏”都是分開的,男人被稱為“氏”,女人被稱為“姓”。但是有貴賤之分,身份低的人只有名而已。

    從周代開始,“姓氏”開始逐漸合在一起了,所以貴賤之分就沒有了。

    至秦漢之後,“姓氏”不在分開,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 3 # 羊城歲月熱如火

    首先早期社會是母系氏族,一個部落就有一個姓,於是有了姬姓等上古八大姓。後來部落之間吞併,人口也增加,或者是進入父系氏族後有了氏。秦始王嬴姓趙氏。這些姓氏或者因為部落圖騰而產生,或者因為祖先的名字,或者因為祖先的封地或生活的環境和地名,也有姓氏的簡化,祖先的官職等。

  • 4 # word86

    一、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原始社會,那是一個漫長的母系社會,經歷了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部族的歷史發展時期,部族之間需要區分,姓是作為區分部族的特定標誌符號應運而生。

    因為當時的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從女從生,說明“姓”自母性所出,或者說是“姓源於同一血緣”,而這血緣的源頭是一個女人。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上古八大姓全是女字旁:姬、姜、姚、嬴、姒、妘、媯、姞。

    後來社會生產力發展了,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也就跟著產生了。

    這說明,氏其實是姓的分支,姓氏同族集團的名稱,氏則是這一集團內各分支的名稱。這跟今天姓和名的關係相近,一家生的孩子,都是一個姓,但老大、老二都有不同的名字。

    二、姓氏的作用

    今天的姓氏是一個詞,兩個字之間沒什麼區別。但在先秦時期,姓和氏含義不同。姓代表血緣關係,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誌,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

    後來,秦始皇廢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所以周朝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重要時期。但全民有姓氏卻是秦以後的事,因為姓氏有代表貴賤的意義,所以周朝只有貴族才有姓氏,普通人民是沒有的。

    姓氏還有另一個作用,就是周朝有同姓不婚的習俗,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

    現代我們華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究其來歷,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

    2.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於蘇,忿生後代因此姓蘇。

    4.以先人的名字為姓氏。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5.以次第為姓氏。比如孟和季,來自伯仲叔季的排序。

    6.以官職為姓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

    7.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 5 # 圭海四記

    糧食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社會安定了,古人們接下來該做什麼呢?

    心就不安定了。

    祭祀、權力、娛樂等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現象出現了,以之為基礎,族群、國家機器應運而生。

    在奴隸制到來之前,氏族優先被古人感悟出來,他們需要一個圖騰、一個標誌用於區分自己的族群與眾不同,它可以是一個面具,也可以是一種紋身,但不管怎樣,這種具體的東西終有一天會成為虛擬化的代號,它便是“姓”。

    “姓”用於別婚嫁,讓古人在族群中保持良好的基因和倫理觀,同時為族群間的合作奠定基礎,也為文明的到來做好鋪墊。

    從“姓”的文字構成看,它應該產生於母系社會,那時文字未興,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口耳相傳或者圖畫相繼的符號,直到文字到來,成了最早的姓氏之源,如上古八大姓,幾乎都是女字旁,姬、姜等。

    而氏的產生則相對晚了許多,幾乎扎堆在春秋戰國時期。

    其中最明顯的標記是:“姓”源於原始社會與奴隸制的交替期,而“氏”則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產物。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紛亂,百姓已經不會安於被困一處受地域限制聽天由命,她們開始主動出擊,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於是,國家、官吏等不同標記性的東西被他們的後人銘記,並隨著他們遷往各處而永做紀念,久而久之,這種紀念性的代號便衍生出“氏”,也就是別身份的用途。

    從此,在人口增長的助力下,姓開始顯得不那麼夠用,於是氏被賦予更多的身份區分,開始遍佈和流傳開來,直到秦滅之後,姓和氏已經混淆不堪,最終只能到了合流的地步,從此,姓氏成了華人永遠銘記的先祖標識。

    如周姓,周天子的後人應該是姬姓周氏,只是氏產生後,周便取而代之成為主流。只有極少數不曾加氏的一部分人還在沿用姓而沿用至今。

    這便是中華姓氏簡單的發展過程。

  • 6 # 鴻雁悟道

    中國的姓氏大約出現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每個母系氏族公社都有自己的徽號,形成不同的姓、氏,以資區別。姓是由與祖先的血緣關係確定的,代表一個部落;氏是由姓派生的,代表一個氏族。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女、生。"中國較為古老的姓大多從"女",如姬、姜、嬴都屬此例。這是華人姓氏的較早來源。

  • 7 # 讀書悟道

    姓氏是迄今為止唯一流傳五千年之久還生生不息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目前約有姓氏12000個,每個姓氏背後都有一段源遠流長的歷史和生動有趣的故事。那麼姓氏由何而來?本文共四個部分,即姓的淵源和來歷, 氏的產生和演變,百家姓的起源,姓氏合一。1 姓的淵源和來歷姓和氏並不是與生俱來在一起的,姓的起源要早於氏。姓氏最早萌芽於原始部落,源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圖騰”一詞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超自然保護神或其親族。

    遠古時代的人類認為,每個氏族與大自然界的現象或動植物息息相關,在他們的眼中,樸素的認為,女人之所以會繁衍後代,是因為氏族內負責繁衍的女性與這些現象或動植物只要相互接觸,就會受孕,從而衍生新的生命。所以日月星辰、風雲雷電、花鳥魚蟲等都可能成為他們崇拜的圖騰祖先,竟而成為區別於其它氏族的標誌。比如,A氏族的圖騰是牛,B氏族是羊,這樣一來,誰是A族和誰是B族一下就區分開了。發展到後來,圖騰標誌成為了姓的最早淵源。比如,炎帝神農氏的母親,受孕時感到神龍附身,後生炎帝於姜水,因此炎帝以姜為姓。黃帝軒轅氏的母親看見雷電環繞北斗,感到自己懷孕了,後生黃帝於軒轅之丘,姬水之畔,故黃帝姓姬。

    那麼姓是如何從原始的圖騰崇拜演變為姓族的呢?我們發現,“姓”字是女字旁,“姜”、“姬”也是女字旁,這體現了一種現象,首先體現原始“姓"源於母系氏族社會。其次,在《說文解字》中,”姓“是一個會意字,”從女,從生“。古代的許多姓氏也是多從女字,比如:姚、姬、妊、姜等。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子民們知其母不知其父。姓也是從母而得,同姓一般就意味著源於同一個母系始祖,有著共同的血緣關係。後來先民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懂得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因此到了先秦時代,已嚴禁同姓通婚。這就是最早的姓別禮儀了,”姓別婚姻“最早的體現了中華民族恆久的文明,到現代也證明,這完全符合優生優育的科學理論。

    由此“姓”作為氏族的標誌,不僅用於區別於其它氏族,也用來維護後代優生的工具,同時也是血緣世系歷史的開端。

    2 氏的產生和演變同樣是在先秦時代,除了姓,還有氏的稱謂。我們看“氏”的構造,在甲骨文中為“木本”之意,也就是植物之根,這也流傳下來“尋根”的文化情結,認祖歸宗。據《左傳》記載,天子分封諸侯,以出生賜姓,以分封土地稱氏,諸侯以字為諡號,後人則是以族號而稱。比如,楚武王熊通、其子熊瑕,熊表示同一部落氏族,他們都姓羋。熊瑕受封的土地是一個叫“屈”的地方(據說在今湖北秭歸一帶),所以也叫屈瑕,他就是屈姓的祖師爺了。在“屈”這片土地上成長的後人族號都是“屈”。這個族號就是“氏”,這麼說來,屈原是屈瑕的後代,但是不能叫羋原,為什麼呢?如前所述,氏是有貴賤的,有土地的人稱氏,貴者有氏,賤者則是無名氏。那為什麼在《羋月傳》中可以叫羋月,不叫熊月,這裡又是一個分界點,在那個時代,姓和氏並不統一,男子稱氏,婦人稱姓。羋月是熊氏的後代,沒錯,但根據這一原則,只能叫羋月。為何有這種說法呢?這又和優生優育聯絡起來了,我們上面說了姓作為氏族的標誌,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說法,把姓用於女子身上,更好區分同姓還是異姓,氏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以通婚。比如兩人都是熊氏的後代,但姓不同,一個姓屈,一個姓姜,可能結婚。如果一個是熊氏,一個是龍氏,但都姓屈,抱歉,你們會被判定為近親,不準結婚。

    先秦時代,氏不僅是部落的徽號,也體現地位身份上的尊卑,後來演變為專指部落首領承襲的尊號。比如,在父系社會中的英雄人物,都加了“氏”以表尊稱。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就是例證。這種以“氏”辨別貴賤的風尚在從父系向先秦過渡的時代很盛行,形成了“同姓異氏,一姓多氏”的社會格局。父權制的確立導致母系姓族的快速瓦解,父系氏族由上位興起。

    3 百家姓的起源“胙土命氏”是姓氏產生的主要途經。商朝是奴隸制社會,由嫡子繼承王位,其他庶子則可以分封諸侯和土地,即享有“胙土命氏”的權利。此外還有一些功臣,也會被分候,所以商代的諸侯有點多,史稱“八百諸侯”。我們上面說了分封土地稱氏,所以這氏也有點多,殷氏、 黎氏 、空相氏 、周氏、 耿氏、 阮氏、 北殷氏等等,以國為氏。這些原始的殷商貴族大姓總稱為“百姓”,但是並不是當今意義的百家姓。而是指在氏族社會時期,“禪讓”制度下產生的大族舊姓,依舊是有身份地位的貴族階級。到了周代,周武王滅了商朝,也是大封諸侯,胙土命氏。大分封的結局,必然導致大批氏的產生,於是周朝也成為“氏”產生最多的時期。據史書記載,周初先後分封諸侯71國,同姓諸侯40國,異姓諸侯31國。這些受封的諸侯又在自己的受封領地上又進行了分封,產生了諸多小國,小國又分封,這樣自上而下,一層一層的分封,產生了一姓多氏的局面,甚至產生過一人多氏的情形。比如商鞅,因其是衛華人又稱衛鞅,受封於商而稱商鞅,因是衛國公族之孫,又稱公孫鞅。之後隨著社會發展朝代的更替,這些舊貴族階層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分封和地位,淪為平民,但是他們的姓氏是沒有改變的。所以這一部分貴族姓氏的加入成為了當今姓氏的重要來源,這樣一來,在胙土命氏的分封方式之下產生了諸多姓氏,成為了當今百家姓的重要來源。4 姓氏合一“胙土命氏的封建宗法制度逐漸取代了單純的以血緣為單位的氏族制度,到了西周,姓氏文化已逐步形成。“姓別婚姻,氏明貴賤”的姓氏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戰國初期。社會急劇變動,姓氏相別制度發生嚴重動搖。秦滅六國之後,原先大量的王孫貴族淪為庶民和罪人。再加上秦末的農民大起義,漢高祖劉邦,淮陽候韓信等都稱王稱帝,這樣的動盪局面使得舊有的姓氏制度名存實亡,姓氏逐步成為僅表明個人及家族血緣關係的符號。所以在秦漢以後,姓氏混用,姓氏合一。由以上姓氏的不同的發展時代,到漢代以後,姓氏體系基本定型,之後歷朝歷代雖有所變化,但都遵循了“姓氏合一”的模式,一直延用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人不太喜歡相聲,那德雲社是怎樣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