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中花開

    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2006年披露,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中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大英博物館對中國文物的介紹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華人創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阿彌陀佛大理石像大英博物館中鎮館之寶竟是中國文物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件中國曆代稀世珍寶中,有兩件是中國的頂級國寶。一件是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另一件是敦煌壁畫,而這兩件藏品也堪稱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平常人難得一見。

    女史箴圖女史箴圖

    東晉顧愷之創作,原作已佚,現存為唐代摹本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1860年,英軍大尉基勇松(Clarence A. K. Johnson)將圓明園中所藏的《女史箴圖》唐代摹繪本盜往英國。

    樹下說法圖樹下說法圖

    唐代, 高139釐米,寬101.7釐米

    這是敦煌藏經洞發現的繪畫作品中儲存較完整、年代較早的一件。整個畫面以紅色為主色調,渲染出一種靜穆莊嚴的感覺,釋迦牟尼端坐中央,各位菩薩分列兩側,傾聽佛祖說法。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其中就包括我們在大英博物館中看到的敦煌壁畫。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歷史變遷

    “遊世界,逛大英博物館!”這句大英博物館引以為傲的口號,恰恰是昔日大英帝國在全球擴張的生動寫照。除了《女史箴圖》和敦煌壁畫,大英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囊括了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等各種門類,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

    玉面神人像玉面神人像

    新石器晚期,寬5.8釐米

    這件玉面神人像極可能發現於湖北省石家河遺址群,據推斷是巫師通天時所佩戴的面具,代表著當地尊奉的神的形象,為宗教祭器,是神權的象徵。

    青銅雙羊尊青銅雙羊尊

    商代,高43.2釐米

    這件雙羊尊鑄造於公元前13世紀到12世紀,屬於南方青銅器風格。它的形狀為兩隻背部相連的公羊,雙羊各探向一方,羊角彎曲,羊背相連托起尊筒,四隻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撐。

    木質觀音像木質觀音像

    宋/金,高170釐米

    這是一座真人大小的木質觀音像,從造型上看依稀儲存有唐代風格,觀音的髮髻高高束起,衣紋流暢,纓絡華麗,表情安詳而肅穆,並且通體施有彩繪。

    大維德花瓶大維德花瓶

    元,青花瓷瓶

    這對花瓶為大維德爵士所有,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這也是我們目前所知的中國最早刻有銘文的青花瓷。

    景泰藍龍紋大蓋罐景泰藍龍紋大蓋罐

    明代宣德(1426-35年),高62釐米

    此罐裝飾有威武的雲龍紋圖案,底部飾有蓮瓣紋,罐上的文字表明這件器皿是在“御用監”的督辦和資助下完成的。此罐原為一對(另一隻現藏於瑞士蘇黎世的Uldry Collection)。

    粉彩花鳥紋捲雲耳抱月瓶粉彩花鳥紋捲雲耳抱月瓶

    清雍正(公元1723-35年),江西省景德鎮

    粉彩花鳥紋捲雲耳抱月瓶是當時粉彩瓷的精品。此壺繪畫裝飾的細節十分出色,反應出這件瓷器屬於宮廷供用和督造製品。

    看到這些精美的藝術作品,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感慨:這些瑰寶,何時才能歸故里?

    魯迅曾說,不能自保者也保不住祖先的遺物。比起已經失去的,不如保護好現存的文物,不至損毀、遺失、外流。守護擁有的,保護好自身,強大自我,民強國富就是最好的愛國。

  • 2 # 歷史有點長

    大英博物館共有中國文物兩萬多件,其中的中國文物館專門收藏來自中國的文物,著名的有易縣遼代三彩羅漢,現存世的最早的中國絹畫,從新時期晚期的玉器,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從宋朝瓷器到眾多的敦煌壁畫,包羅永珍,精美至極。

  • 3 # 半夏錦年似夏天

    大英博物館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館藏之豐令人驚歎。其中來自中國的珍品高達2萬多件。

    這件作品就是我們中國畫家顧愷之的作品了。這件作品 沒有在我們中國而是在大英博物館是我們的一個重大損失,這幅畫年代久遠,顧愷之也十分有名,他的水平很高,當時的人稱他是“才絕”、“畫絕”、“痴絕”。這幅畫很長,描繪了女人應該要遵守的榜樣,都是一些歷代賢妃的故事,所以叫做 《女史箴圖》。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現存大英博物館。

    玉琮

    玉琮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玉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並稱為“六器”。、關於玉琮的用途,有很多種的說法,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古代紡織機器上的零件;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儀器,能夠用來探測天文,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用來祭祀的禮器。這件玉琮是目前發現最大,最珍貴的玉琮之一。也在大英博物館呢。

  • 4 # 碧露霜桐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件中國曆代稀世珍寶中,有兩件是中國的頂級國寶。一件是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另一件是敦煌壁畫,而這兩件藏品也堪稱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平常人難得一見。

    女史箴圖女史箴圖

    東晉顧愷之創作,原作已佚,現存為唐代摹本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1860年,英軍大尉基勇松(Clarence A. K. Johnson)將圓明園中所藏的《女史箴圖》唐代摹繪本盜往英國。

    樹下說法圖樹下說法圖

    唐代, 高139釐米,寬101.7釐米

    這是敦煌藏經洞發現的繪畫作品中儲存較完整、年代較早的一件。整個畫面以紅色為主色調,渲染出一種靜穆莊嚴的感覺,釋迦牟尼端坐中央,各位菩薩分列兩側,傾聽佛祖說法。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中國莫高窟中遺書、文物一萬多件,其中就包括我們在大英博物館中看到的敦煌壁畫。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歷史變遷。

    除了《女史箴圖》和敦煌壁畫,大英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囊括了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等各種門類,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

    玉面神人像玉面神人像

    新石器晚期,寬5.8釐米

    這件玉面神人像極可能發現於湖北省石家河遺址群,據推斷是巫師通天時所佩戴的面具,代表著當地尊奉的神的形象,為宗教祭器,是神權的象徵。

    青銅雙羊尊青銅雙羊尊

    商代,高43.2釐米

    這件雙羊尊鑄造於公元前13世紀到12世紀,屬於南方青銅器風格。它的形狀為兩隻背部相連的公羊,雙羊各探向一方,羊角彎曲,羊背相連托起尊筒,四隻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撐。

    木質觀音像木質觀音像

    宋/金,高170釐米

    這是一座真人大小的木質觀音像,從造型上看依稀儲存有唐代風格,觀音的髮髻高高束起,衣紋流暢,纓絡華麗,表情安詳而肅穆,並且通體施有彩繪。

    大維德花瓶大維德花瓶

    元,青花瓷瓶

    這對花瓶為大維德爵士所有,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這也是我們目前所知的中國最早刻有銘文的青花瓷。

    景泰藍龍紋大蓋罐景泰藍龍紋大蓋罐

    明代宣德(1426-35年),高62釐米

    此罐裝飾有威武的雲龍紋圖案,底部飾有蓮瓣紋,罐上的文字表明這件器皿是在“御用監”的督辦和資助下完成的。此罐原為一對(另一隻現藏於瑞士蘇黎世的Uldry Collection)。

    粉彩花鳥紋捲雲耳抱月瓶粉彩花鳥紋捲雲耳抱月瓶

    清雍正(公元1723-35年),江西省景德鎮

    粉彩花鳥紋捲雲耳抱月瓶是當時粉彩瓷的精品。此壺繪畫裝飾的細節十分出色,反應出這件瓷器屬於宮廷供用和督造製品。

  • 5 # 磁州大可

    大英博物館還藏有大量中國瓷器。其中有一件宋磁州窯白地黑繪剔劃花熊紋葉形枕(如圖) 葉形枕面,尖形一端高高翹起,前方枕沿刮釉,箱形枕座邊角圓滑無裝飾。枕面先上一層白色化妝土,後以含鐵的"斑花"料繪熊紋,熊的五官及手足部以尖銳狀工具劃出。隨枕形在其內劃出兩週如意形開光,進一步做葉形開光。正中的黑色狗熊憨態可掬,身朝左方,下肢著地,兩隻前爪撐在一棍狀物上,脖下系一粗繩,拴在不遠處左方矮木樁上。

    《詩・小雅・斯干》雲:“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佔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因為熊具有雄壯勇武的特徵,是男子陽剛性格的象徵,故古人以夢見熊羆為生男的徵兆。所以,將熊的紋樣繪畫於陶瓷枕上即有避邪祈福之意。從枕上所繪熊被鏈於木樁來看,似是宋代熊戲表演時狗熊幕後休息的場景。

    這件瓷枕黑白對比鮮明、裝飾刻劃細膩,又充滿趣味,對研究宋代陶瓷繪畫及民間文化、社會審美情趣等,都是難得的實物資料。

  • 6 # 金藏寄喻

    大英博物館都珍藏了哪些中國瑰寶?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瑰寶:1860年八國聯軍中的英國軍人從圓明園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一部份被拍賣!其中許多是珍品和孤品,書畫有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是清代皇帝乾隆最心愛的藏品之一)、李思訓《青綠山水圖》、巨然《茂林疊嶂圖》、李公麟《華巖變相圖》、範寬《攜琴訪友圖》、燕文貴《群峰雪霽圖》、馬遠《山水再遊圖》等等!

    青銅器有:商雙羊尊、西周康候簋、邢候簋等等!

    另有瓷器、玉器、雕刻品等計2.3萬餘件!

  • 7 # 於欣989

    大英博物館裡中國館的藏品,給我的印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也是主要方面,是侵略中國時掠奪的。其二是絲綢之路,透過貿易進入英國的。具體數量很多,沒有記錄下來。

  • 8 # 小青龍觀天下

    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250年之藏品展”已於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這是大英博物館首次前往中國辦展。與中國公眾見面的272件稀世文物中,有從被喻為“人類搖籃”的坦尚尼亞奧多維遺址挖掘到的200多萬年前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羅塞達碑石,有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拉斐爾、戈雅和倫勃朗的畫作,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不同時期及日本、南韓、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然而,唯獨沒有被大英博物館視為“最重要收藏”的中國文物。

    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這些藏品與古希臘、古埃及藏品等一併成為該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據該館有關人士對記者介紹,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參觀完中國廳後,可知該館的介紹並非妄言。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代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種金玉製品,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和地圖、銅幣、絲綢、刺繡、書畫、琺琅雕塑、景泰藍、漆器、竹編等等,讓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裡皆可見到,且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

    然而,這僅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件中國曆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遊客是無緣謀面的。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該摹本存放於館內的斯坦因密室,據報道,南京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謝成水 2002年曾偶然在該密室看過這幅摹本,當時在登記冊上只有上個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

    在中國廳中央牆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多以萬計,除了這幅壁畫,其他藏品在中國廳內卻難覓蹤跡。1856年到1932年間,多個所謂的“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為名深入中國西北地區達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獻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華人伯希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經洞的4萬多件經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1.3萬件,中國現存僅三分之一,致使學術界有“敦煌者,中國學術之傷心史”之嗟嘆。或許是因為斯坦因的“貢獻”巨大,大英博物館專門將存放中國古畫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

    此外,國寶級的中國波羅密佛經的最早版本、宋羅漢三彩像、宋明名畫,45卷《永樂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據說如果加上1973年併入大英圖書館的部分,該館收藏的中國書刊有6萬多種。

    藏品展出的政策和現實

    根據大英博物館的統計,該館擁有七百萬件文物,每年接待500萬名參觀者,其中有多少人到中國廳參觀很難統計。但只要去參觀就不難發現,中國館的參觀者有相當一部分是華人,尤其是近年來到英國的中國團組越來越多,參觀大英博物館中國廳成為團組在倫敦必不可少的活動。其他國家的遊客也有,往往只是在這個位於博物館盡頭的中國廳匆匆一瞥。

    記者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館參觀是2004年10月,至今來過4次,每來一次情趣就減少一次,因為廳內的展品基本上沒有更換過。據介紹,因為英國政府撥款減少,加上游客減少,該館財力緊張,從1992年以來,中國廳的文物就很少被更換過。財力吃緊還導致職位減少,而與中國文物有關的職位首當其衝。財力吃緊也致使該館無力開展中國文物的巡展和文化交流。這些狀況都是有悖於該館的辦館政策的,即展品必須經常更換,讓庫存文物與公眾見面,以確保展館吸引回頭遊客。大英博物館財力吃緊由一件事情就可見一斑:1990年由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捐助200萬英鎊,把舊的中國陳列室擴建、改造,才有了現在這個有空調恆溫陳列保護裝置的新中國展廳,否則,價值連城的中國文物也許照樣放在老舊的藏室裡任憑蟲吃鼠咬。

    大英博物館3月份首次到中國辦展,中國老百姓可以一睹其久負盛名的藏品,了卻一樁心願。儘管藏品向所有公眾開放是大英博物館秉承的三大原則之一,但對一個普通華人來說,到倫敦參觀大英博物館在費用和簽證等方面都困難重重。遺憾的是,此次他們不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詳的中國文化珍品。

    其實,這只是拉開了大英博物館到中國展出藏品的帷幕。去年9月,大英博物館以及收藏有大量中國文物的阿爾伯特—維多利亞博物館就宣佈與中國簽約建立博物館協作專案。大英博物館計劃將世界各國的收藏品送往中國展覽,中國將重要文物送到英國展覽。這次北京展之後,大英博物館還將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亞述帝國與藝術:大英博物館館藏古亞述藝術珍寶”展,2007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英國與世界”展覽,並將出版收藏的中國畫。

    大英博物館給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對藝術、自然歷史和科學的理解和認同。由於財力等緣故,大英博物館的文化交流活動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打了折扣。隨著近年來中國國力的提升,英國對中國的關注日勝一日,開展對華文化交流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勢頭。此次大英博物館首次到中國舉辦展覽的一個細節是,展覽得到了近年來大力拓展在華業務的某英國銀行的贊助,這種企業樹立市場形象的公共關係技巧無可厚非,不過解讀止於此是不夠的。

    原址保護原則與文物迴歸的可能性

    很多中國參觀者看著那些祖先的傑作會情不自禁地感慨:何時歸故里?這次“世界文明珍寶展”的訊息公佈後,人們在問:為什麼不包括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也不包括瓷器和所有權有爭議的藏品?

    據報道,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梅寧華在回答媒體相關提問時指出:“大英博物館收藏了很多世界各國的文物,也因此和許多國家一直在打官司,可能人家也有顧慮吧。”但英國衛報3月3日報道,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克格里格說,中英兩國政府是鼓勵文化交流的,英國也未對展品的選擇設立任何限制,“我們會特別高興把這些藏品借給他們,但他們並沒有向我們提出要求,我們的理解是他們有比我們更好的中國藝術品。”

    這並非是各說各話。關注文物的人都知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提出了“原址保護”原則。針對這個公約,2002年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館發表了所謂的“環球博物館價值”宣言,反對把包括戰爭中用掠奪等非正常手段獲得的文物和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埃及、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對這個宣言表示反對,認為這種將文化“環球化”的做法其實是帝國主義的餘孽,那些流落異國的文物都沒有經由現今人們所認同的合法渠道。

    中國文物保護專家對此也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譴責這個宣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原址保護” 原則牴觸,與正義公理相違背,踐踏了曾經遭受侵害的國家與民族的正義權利。他們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表明,世界上47家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 164萬件,流失在各國私人手中的中國文物大概是這個數字的10倍。這些文物中的大多數是在戰爭中流失國外的。他們提出用分類索還的方法,即從合法買賣中流失的文物應由國家出資購回,被掠奪走的文物則應無償歸還。

    土耳其、衣索比亞、奈及利亞和希臘都要求大英博物館送還他們認為屬於自己國家的文物。儘管大英博物館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壓力,但他們仍然堅持這些文物應該留在自己手上,理由是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這些文物。這種文物所有權紛爭的典型例子是該館收藏的56塊雅典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帶的歸屬問題,這是近年來所有文物歸屬權爭議中最著名的案例。

    該文物是帕特農神廟的部分雕刻與建築殘件,距今已有2500年曆史。當時的英國駐希臘大使洛德·埃爾金伯爵在1810年將這些文物運回大英博物館,1816年起被大英博物館收藏並永久展出,故又稱“埃爾金大理石雕”。1829年,希臘第一次向大英博物館提出歸還這些神廟雕刻的要求,此後歷屆政府一再向英國政府和大英博物館施加外交壓力,但均無果而終。雅典申辦2004年奧運會成功後,希臘政府和民間團體“英國歸還大理石雕委員會”進一步向大英博物館施加強大的政治和輿論壓力,並提出以貴重文物交換借展的解決辦法,但大英博物館一如既往地斷然拒絕。麥克格里格館長表示,埃爾金大理石雕永遠不會歸還給希臘,也不會借給希臘展覽,它留在目前的地方最好,有更寬廣的歷史含義。他希望希臘能接受一個藉助計算機技術的複製品。他說:“大英博物館是人類偉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它可以儲存世界所有文化成就。”

    自豪與羞恥相交織的複雜感受

    這些年英國媒體偶爾也有關於中國文物的報道。除了中國文物在倫敦的拍賣行受到追捧的現象外,還有文物被盜毀的報道。如2004年10月4日,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貝特博物館收藏的9件中國文物失竊事件,價值約達6 萬英鎊,其中包括一個製作於公元前1000年的用於祭祀的小罐子。2004年10月29日大英博物館15件中國文物失竊,均為製作於公元700年至公元 1400年間的珠寶飾物,大英博物館發言人稱“顯然都是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2006年1月,一名男子在劍橋博物館參觀時自踩鞋帶絆倒,將擺放在樓梯窗臺一套價值10萬英鎊的中國瓷瓶撞碎,這套產於17世紀晚期或18世紀早期的瓷瓶一直是該館的著名展品。

    要在英國看中國文物,最好還是去大英博物館。其門類齊全的藏品使中國參觀者除了感到震撼外,往往還伴生出複雜的感受。一位參觀過大英博物館的華人曾寫道,參觀這裡“使人想起圓明園那場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國‘冒險家’劫掠的車轍和兩百年來中華瑰寶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在大英博物館建館250週年時,英國廣播公司中文部舉辦了一個網上聽眾反饋節目,在內容各異的諸多留言中,有一位聽眾的留言可謂具有代表性:我去大英博物館看過,裡面整整一個展廳都是中國的東西,我看了之後有兩個感覺:一是為我們中國曾經擁有如此珍貴的文物而感到自豪,二是為我作為一個華人而感到羞恥,因為這都是我們中國的東西。

    其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古埃及、希臘和羅馬等輝煌文明的遺物,何嘗又不是有著類似的命運。敦煌的“王道士”因為洩露了藏經洞而備受華人怪罪,記者在大英博物館裡卻彷彿看到“王道士”的影子在世界各地都有,不獨為中國特產。魯迅曾說,不能自保者也保不住祖先的遺物(大意),單單怪罪“王道士”對反思保護文化遺產是遠遠不夠的。現在,大英博物館要到中國舉辦世界文明珍寶展,對我們如何才能保護好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輝煌遺產不是一次很好的啟示嗎?

  • 9 # 莊裡的雯子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

    至正型青花龍紋大瓶、顧愷之 《女史箴圖》、中國廳內的敦煌壁畫、明朝宣德年間瓷器、中國東漢時期文物、明朝“永樂大典”、商代雙羊青銅樽、中國青銅器:釋迦牟尼佛像、中國唐代的唐三彩瓷器等等

  • 10 # 大道貫心源

    大英帝國藏品的豐富種類之多也曾側面反應了那個已經沒落的大英帝國曾經的強大,全世界的珍貴藏品應有盡有,中國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在於英國發生的幾場失敗戰爭當中可謂損失慘重。

    大英博物館對中國文物的介紹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華人創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最悠久的文明……”

    大英博物館自開放以來,藏有各國珍品有600多萬件,光中國文物的就有2萬多件,每一件都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凝華出來的佳作珍品。

    例如易縣遼代三彩羅漢, 三彩羅漢背後的敦煌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

    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並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

    尊在商周青銅禮器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的盛酒器之一。這件雙羊尊鑄造於公元前13世紀到12世紀,屬於南方青銅器風格。它的形狀為兩隻背部相連的公羊,雙羊各探向一方,羊角彎曲,羊背相連托起尊筒,四隻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撐。柔和素雅的銅綠、四平八穩的對稱、紛繁複雜的紋飾和厚重拙樸的質感,賦予了雙羊尊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cmo中國能製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