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使曉曉5o3w

    如果放假了,你們願意讓孩子去農村鍛鍊嗎?願意,不過現在的城市裡的小孩讀書壓力特別大,如果有時間家長們還是願意讓孩子到農村去玩一玩,體驗一下農村人的真正生活,更能讓他們知生活中吃的飯菜從那裡來的,生產過程農民伯伯要流多少汗水才能有豐收成果。比如說讓他們細心觀察,農民大爺大媽們,在田間辛苦勞作的畫面,讓他們真正領悟到,春播一粒種,秋收萬粒子的辛苦艱辛,更加要愛護糧食,應該讓孩子們浪費食物可恥。

    農村是一個很大的舞臺,合理安排時間讓他們到農村去。確實是一個好辦法,而且能讓他們學到城市裡學不到的實踐出真理的真正知識。

    的確,城裡大多數孩子們都沒吃過苦,根本不知道糧食是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這些水果、蔬菜、土豆、糧食是要怎麼樣子種下去,其中要流多少汗水,才能有收成收穫,確實應該讓他們認識這些知識,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有一段他們的農村生活經驗,值得回味收藏。

  • 2 # 大跳愛唱歌

    在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選擇看到醜惡與混亂,但我選擇看到美好的一面。在我有限的童年記憶中,在農村的生活記憶,是最快樂美好的記憶之一,儘管農村的生活相比城市有各種落後和不便的地方。我的記憶大約來自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10年左右時間,在自己小學和中學的階段,每個寒暑假都會和父母到農村的老家住一段時間。也許是放假的快樂附加了在農村生活的快樂,但我切實的體會了很多在城市中無法體會的自由與新鮮,因此它超越了回老家路上的暈車嘔吐、在老家水土不服的不適以及旱廁相比樓房沖水馬桶的原始和天然,讓我時常回憶起那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我讀書的小城市當時只有一個汽車站,記憶中回老家的行程通常會在早上7、8點左右發車,路上大約要行駛兩到三個小時。一直到上中學後,還會有超過一半的次數我會在車上暈車嘔吐,但這不會影響父母帶我回老家的決定,因為他們也只有寒暑假能有時間在老家多住一段時間。大約行程過半,路邊就會出現成片連綿的莊稼,母親就開始向我逐一拷問那是什麼莊稼,而我是答不出也記不住的。我只記得那一片綠油油的莊稼很漂亮,有玉米、高粱、大豆等等,他們整齊挺拔,充滿朝氣,似乎像是大地的主人迎風招手,歡迎我這個客人的到來。那個年代的農村,外出務工的人還不是很多,田地裡還需要相當多的勞動力,這整片綠油油的莊稼地,似乎象徵著當時農村的朝氣與活力。進入老家所在的縣界,父母就開始唸叨起一個個地名來,我就知道我們快要下車了。開過一座大橋,我們就在橋的一頭下了車。我已經記不清父母那時是怎麼通知老家的親人我們當天的到達,可能是借用電話來通知吧,但一定會有人等在那裡迎接我們。我坐過馬車、腳踏車、機車、三輪機車、麵包車等等,再行駛十幾分鍾,就把我們帶到了農村老家的家裡。

    姥姥姥爺的家,坐落在村子中心附近的一個三岔路口上。從朝北開的門進去,穿過一個堆放柴禾與農具的小走廊,然後左轉,就進入了不大的院子,院子南邊兩側各有一間廂房,兩間廂房中間有一顆高大的棗樹,院子北側是三間正房,正房前面還有兩口大缸用來釀醋。踏上五六級臺階,就進入了中間一間正房,這是廚房和清洗的地方。雖然院子中有一個自來水龍頭,但是那時候一天也不一定能通一次水。每當要通水時,村子的喇叭廣播會提前告知各家各戶準備接水儲備。這時就要靠中間正房門口屋內一口更大的水缸來儲存這些自來水,日常的洗衣做飯用水就取自這口水缸。洗漱後的髒水通常會匯聚在廂房的水桶裡,然後由人用扁擔挑著倒在村子的邊上。廚房由連著裡屋土炕的灶臺,和一些板凳櫥櫃組成,灶臺裡面只燒以撿來的乾枯樹枝為主的柴禾,我每次到老家必玩的專案之一就是灶臺生火做飯的風箱,拉動它給灶內輸送氧氣,從而把火燒旺。這間屋子最令我難忘的,是懸在上方鐵絲掛著的一個竹籃,裡面通常放的都是那個年代稀有好吃的食物:羊肝、羊蹄、豬頭肉、香腸等等,放在那裡既防老鼠又防饞貓。從籃子下面向左一轉,進入主人居住的裡屋,朝南的窗戶下面是貫通的土炕,土炕對面有兩個小沙發,沙發旁有個櫃子放一些貴重物品,櫃子上面是一臺10幾寸的黑白電視機,這個房間承擔了客廳和臥室的功能。從廚房進入的右側房間,有衣櫃和更多的儲物櫃,南邊的窗戶下面是一張大床。由於沒有炕,冬天這個房間非常冷,也就充當了冰箱的角色。那時候,過年親友們送來的點心盒子,就碼放在這裡,我也是要覬覦很久的,通常每盒都會開啟,大家把喜歡的挑出來吃掉,然後不喜歡的另外組成滿滿的一盒,再由大人們拿去送禮。

    也許是因為潮溼的原因,我只要一到老家,身上就會起紅色的疙瘩,嚴重時全身成片的起,還很癢。我們每次回老家大概會住十天半個月左右,水土不服的情況只能自己克服。冬天是隻能睡土炕的,夏天一般會睡床鋪,免得土炕的溼氣加重水土不服。90年代中期,屋裡也有了燒煤的爐子和連著爐子自己安裝的暖氣管道,起疙瘩的情況就減輕了不少。夏天,通常會在院子裡搭上桌子吃飯,一頓美味的午飯可以由姥姥的手擀麵在灶臺上面的大鍋裡煮成,然後配合黃瓜絲、番茄蛋等做成的滷,再倒上自家大缸裡釀出的陳醋,以及麻將、蒜汁。每人用一個大碗滿滿地拌上,可以吃得津津有味。晚飯過後,夜幕降臨,在電視節目不夠吸引人的時候,大家就在院子裡圍坐著板凳聊天。那時中間正房上一盞昏黃的燈泡就會亮起,映照著牆壁上出現的幾隻壁虎,大人們通常會聊到一些超自然現象上去,比如刺蝟的眼睛在夜裡特別亮、比如誰遇到了黃鼠狼和蛇的故事等等,於是夜裡睡覺時,我會回憶著這些奇異的故事進入夢鄉。最舒服的是冬日明媚的早晨,土炕很好地吸收了灶臺的熱量,屋裡炕上都很暖和,醒來睜開眼睛,可以看到Sunny透過薄紙糊住的窗戶照進來。臥室的窗戶有上下兩層,上面一層可以向內開啟,外部是紗窗,裡面是紙糊的木框;下面一層窗戶是玻璃做的,大約有三塊正方形,在窗臺上面,可以看到外面,冬天的早上這裡會凝結很多水蒸汽。小孩子往往是很能賴床和睡懶覺的,冬天的早上往往是外面街上不知誰家的一頭叫驢,扯著嗓子啊嗚啊嗚地叫起來,把我從被窩裡吵醒,又開始快樂有趣的一天。

    因為十年間,主要是寒暑假回老家,所以我的記憶都是關於冬天與夏天的。夏天,我會隨舅舅或者姨媽到田地裡去。從姥姥家走不到500米,就走出了村子,可以看到高大筆直的楊樹,順著土道的路邊延伸出去,道路兩側就是綠色的莊稼地了。我不太喜歡到莊稼地裡面玩,因為我會害怕青蛙蜥蜴等突然出現的脊椎動物,所以我會在一塊平整的地方等大人們勞作完帶我回家。在回去的路上,我們一般會遇到瓜農擺上剛採摘的西瓜售賣,個頭不大的叫做打瓜,裡面的種子很大會被用來播種。買上幾個打瓜,帶回家裡,用廚房大水缸裡的涼水清洗冰鎮,然後大家就圍坐在灶臺周圍迅速吐出一串串瓜子。在傍晚時分,不忙的時候,舅舅會帶我到曬麥的廣場上去撲蜻蜓。廣場在村子外面不遠,大而平整,周圍是各家堆起的柴禾垛,燒火的材料可以到這裡來取,我確實見過一次柴禾失火全村出動的場面。蜻蜓在麥場上飛得很低,很容易用大掃帚撲到,抓住後在它身上纏個線繩,就成了我的玩具。上中學後,舅舅還在寬闊的麥場上教我騎過機車,儘管沒有學會,但是成了我難得的冒險經歷。我們還去村外的水塘遊過泳。村子旁有個水塘很近,舅舅是在那裡自己學會的游泳,他帶我去的是遠些的另一個,據說是因為水更加乾淨一些。北方的農村,河流很少,這些水塘是附近的磚窯廠挖膠泥留下的大坑,不知是雨天積聚的雨水還是誰灌注而成。它們確實淹死過一些人。水塘下面的坡度不可預測,不會游泳的我只敢在岸邊近處泡一泡,不能算是游泳,也沒有留下快活自在的感受。冬天,天寒地凍,水塘上面就結了冰層,膽大的人會到上面去滑冰。舅舅每天都會聽家裡唯一的一臺小收音機播出的各種節目,有一次他聽到了關於煮雪水飲用泡茶的方法,就帶著我去村外收集剛剛下過的雪。我記不清雪煮出的水是什麼味道了,但後來上大學讀了《紅樓夢》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有些書裡的情節我也似曾經歷過。

    我還會和大人到鄰近鄉鎮的集市上去,那是很熱鬧的地方。各種好吃的好玩的,都可以買到。那裡還有一個照相館,一次姨媽給我買了一輛紅色的鐵皮小轎車玩具,我們就在照相館留下了這個美好的紀念。我喜歡買做成柺棍一樣的爆米花糖,以及舞槍弄棒一類的玩具。20來歲的舅舅還買過價格不菲的髮膠,用來提升魅力,買回去後藏在櫃子深處,不讓我告訴別人。那時小黑白電視有限的幾個臺,播出過《射鵰英雄傳》《俠客行》《水滸傳》等老版的武打片,全家人都很愛看,舅舅看完還買了格鬥術的書籍,在院子裡習練武術,並教我一起。我的記憶中沒有幾次去鄉鎮市集的印象,因為後來這樣的小市集也來到了村子裡。在村中央的生產隊總部,有一片比較寬闊的廣場,每月會有幾天有集中的市集。廣場偶爾會放電影,村裡的喜事和喪事也會在這裡操辦。後來,姥爺把臨街的一間廂房,改成了小賣鋪。70多歲的他可以騎著腳踏車,車後座掛上一個大竹筐,到十幾公里外的鎮上去躉貨。這個小賣鋪可成了我的天堂,裡面的各種零食我都吃過,我還經常做掌櫃的,給來買東西的人拿貨找錢。夏天,把小賣鋪上面的吊扇開啟,聽著小收音機裡的《白眉大俠》,躺在凳子上喝著冰鎮汽水何等悠閒。或者和弟弟妹妹們玩剛買回來的小氣步槍,壓上氣後放上一顆塑膠子彈,然後比賽誰能射中3米外的目標。冬天,小賣鋪裡開始售賣小型的鞭炮摔炮,我在一個假期可以消滅掉一半的庫存。摔炮不用點火,用力摔在地上或者受到擠壓,就會爆炸發出聲響。在院子裡玩不出花樣了,我就把摔炮輕輕壓在裡屋土炕對面的沙發腳下面,等來了客人往沙發上一坐,“啪”的一聲,所有人都知道是我乾的。

    這就是20多年前,八九十年代的農村留給我的快樂記憶,十多年二十多個寒假暑假拼湊出的記憶,那並不是短暫度假休閒的記憶。那時我接觸到的人似乎沒有溫飽的困擾,也沒有金錢的焦慮,他們固然會體會生活中的辛苦和遇到生活上的不便,但似乎沒有多少人主觀裡覺得需要改變些什麼。那時青壯年在農村也是很多的,90年代早期,農業生產還需要相當多的人力。而後來,隨著我上大學遠離了家鄉,農業機械化釋放了農村的勞動力,老家的親人們也開始了在大城市做生意闖世界的生活。我不知道在外打拼的舅舅有沒有再煮過雪水喝,我只知道除了姥爺的小賣鋪,世界上再也沒有其他的小賣鋪可以讓我無法無天而無人責備;我不知道人們遠離故土,是否追求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我只知道在外部大環境改天換地的洪流中,靜好的歲月並不以個人的意願停留。如果我能有機會,我希望給自己孩子的童年留下一片清澈的回憶,那一定是一片淳樸自然快樂輕鬆的回憶。

  • 3 # 渝鄉方德

    回答了:如果放假了,你們願意讓孩子去農村鍛鍊嗎?

    有時間有條件當然可以來農村體驗下,如果父母之前是從農村走出去的,更要帶孩子來看看父母之前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是透過努力奮鬥才有今天你過的生活,讓孩子知道努力的意義。

    來農村可以長很多見識,看看我們平常吃的食物在生長期是什麼樣子的?是生長在土裡還是水裡?果實是在土裡還是植株上?那些是天上飛的?那些是地上爬的?那些是水裡遊的?

    也可以和農村的小夥伴一起玩耍,你們耍的東西肯定是不一樣的,一起撲蝴蝶、抓小蟲子、做遊戲,也可以漫山遍野的亂竄,父母不要怕孩子這裡弄髒了,那裡曬黑了,就是要讓他融入進去,認識新朋友,說不定最後你們離開他還不想走。

    換了新環境,鍛鍊孩子的適應能力,讓他學習如何融入一個新的環境,結交新的夥伴,這種能力是要鍛鍊的是書本上學不來的。

  • 4 # 愛沐天澤心理周軻楠

    願意。

    第一,現在的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時間和機會太少了。和大自然的連結太少,探索太少,自然,發現也會少。

    第二,體會一下農民伯伯的不易,安逸的生活,讓孩子不知道什麼是艱辛,去田地裡參與勞動,感受疲憊。

    第三,瞭解一下米,麥,菜等是怎樣長出來的,他們都來自於大地的饋贈。

    第四,迴歸樸實,親近泥土,付出勞動,體驗祖祖輩輩的農民生活。

    多一種體驗,

    多一種視野,

    多一種人生。

  • 5 # 愛笑的瑛瑛

    由於孩子一直在我們身邊長大,雖然是農村人,由於一直在外打拼,也不曾,也沒有機會讓孩子體會農村的生活,所以孩子就變得特別的浪費,不珍惜糧食,花錢,追求品牌!說的多,不如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下農村幹活,幫爺爺到稻田背稻穀,開始他覺得一小袋沒什麼,就準備一扛而上,哪知滿袋的谷就是紋絲不動,爺爺捨不得讓他背,就讓他回家看著谷,別讓雞吃,大人們都忙著照顧收割機,接的接,扛的扛,運的運,忙的不亦樂乎!回到家的他,看到天都黑了,大人都還沒忙完(因為收割機開動,不割完是不停機的),他就默默的在家洗菜,做飯,初中二年級的孩子,我們從未讓他做過飯,更沒有讓他用農村的土灶做飯,但那天他不僅用土灶炒了一個青菜,煎了一個黑乎乎的雞蛋,還熱了一大桌子的菜,讓我們激動的連說好吃,但他竊竊說,太鹹了!後來我問他,為啥想著做飯,他說:你們都好忙,又好累的,我沒事就給你們做飯唄!我問他,你想背稻穀嘛?他說:我也想背,但背不動!我說:那你就好好學習,想辦法不讓爺爺他們那麼辛苦吧!他說:嗯,我會好好讀書,不想向爺爺一樣的背稻穀,太辛苦了!農村體驗生活,圓滿成功,在學習上只要他有些許怠慢,我就拿背稻穀的事提醒他,每次完勝,學習上的事,我們也沒怎麼操心過了!再就是每次回老家,爺爺給他錢,他都不會要,問他為什麼,他說:爺爺掙的是辛苦錢,不要,我們掙的錢輕鬆,他就要,慢慢的,他也知道攢錢了,也不亂花錢了,再也不講究啥品牌,我們都沒說啥,唯有默默支援,適當讚揚他!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就是太缺乏去農村鍛鍊的機會,每次下鄉遊玩,也只是消費觀光,不曾體會農村勞作的辛苦和喜悅,就讓孩子反而看不起農村的人,甚至還會嫌棄農村人髒,造成這樣的結果,也就不懂得感恩,不理解父母的付出,和父母的不易,一天到晚只知道泡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消耗青春!想要孩子開心快樂,健康成長,首先我們自己要做到,放下手機,抽點時間,領著孩子,深入農村,體驗生活,不一定要去耕田打耙,割谷扛稻,至少陪著曬一天太陽,扯一天草,也夠讓自己有“累並快樂”著,“痛徹心扉”的身累感,躺在床上只有全身痠疼得想睡覺,沒有一絲玩手機的慾望感,回到城裡,工作上的那些事都不是事,學習上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唯有加油努力,再加油!謝謝您的觀看,我是常德瑛瑛愛田園,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 6 # 睿智歷史大課堂

    我覺得用鍛鍊這個詞,還是欠考慮,後面我會說出理由。

    總體來說,孩子放假後,我會考慮讓孩子去農村待上一段時間,但不會太長。理由有三:

    第一,以我孩子為例,二年級,男孩,因為在私立學校上學,課程設定、作業情況都非常緊湊,就是放了暑假,老師也會佈置大量的作業充實孩子的假期生活,如果讓孩子長期在農村,根本不現實,也完不成課內的作業。

    第二,我建議以最多五天為界就可以,因為大人的上班時間正好為五天,週末把孩子接回來,正好回來調整心態,準備功課。

    第三,另外,孩子還有其他大量的課外輔導班要去學習,比如,我給孩子報了鋼琴、英語、書法,英語等,如果長期不復習,肯定落後。

    再來回答開頭的問題,在農村所謂的“鍛鍊”,就是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務,體驗農村的環境和風俗,這個是對的,但是當今社會,如果讓孩子去大量的體驗農村生活,是不現實的。

    當然,提問者的提問角度是面向城市孩子說的,如果孩子本身就是農村的,那就每天都體驗農村生活,就沒有必要了。

  • 7 # 如魚得水Ijf

    這是一個新瓶子裝老酒的問題,記得很多年前就有傳聞,說城裡的孩子長大後都不認識長在地裡的麥苗,有的還把麥苗當成了韭菜。這件事當時人們當笑話一樣地到處講,其實就是對城裡孩子躲在象牙塔中的一種嘲諷。

    如果放假了,我當然願意讓孩子去農村鍛鍊。也許不僅是我願意,大多數家長可能都願意把孩子放到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裡去鍛鍊。這樣即能讓孩子鍛煉出一副強健的體魄,又能讓孩子擴大視野,增長見識。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城裡,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其實也是一種遺憾。對於孩子來說,在城裡是一種按部就搬的生活,而去農村鍛練就是另一種全新的

    生活。這樣的經歷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雖說農村的生活粗糙,不像城裡的生活精緻,但正是因為這種粗糙可以磨勵孩子的意志,鍛鍊孩子的能力,讓孩子知道生活的另一面。家長把孩子送到農村,實際上就是讓孩子受點苦,並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當孩子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後,以後就會更加努力了。

  • 8 # 齊鳳蓮

    兩個字:願意。

    第一,體會“汗滴禾下土”。現在的孩子條件優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他們眼裡,父母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只管伸手要。他們不知道父母的血汗錢來得多麼不容易。帶他們到農村,讓他和農村的孩子一樣,種地,蒿草,放牛,洗衣服,做飯。

    只有去勞動了,他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太陽火辣辣地烤,汗水掉到地上摔八瓣兒是什麼滋味。大雪天,坐在地上鋸木頭劈柴,手腳都凍裂是一種怎樣的感受。經歷是一種財富,有了這些經歷,孩子才會懂得珍惜。

    第二,去鍛鍊身體。城裡的孩子長時間坐在房間裡學習,沒有鍛鍊,身體瘦弱,沒有抵抗力。農村鄉下,早起早睡,燒火做飯,餵雞,養牛,上山種地。讓孩子去參與這些,多出些汗,多幹些活兒,多呼吸鄉下清新的空氣,這對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城裡孩子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身體鍛鍊。有了強壯的身體,才會應對越來越繁重的學習。

    第三,增強孩子的閱歷。還記得有個家長因孩子回答“一隻鴨子重四噸”被氣瘋了。鴨子重四噸,背後暴露的是孩子沒有生活閱歷。沒有閱歷,很多孩子不知道土豆兒長什麼樣兒,沒見過爬梨能滑雪。到農村,去接接地氣兒。

    真實的經歷,會豐富他們的閱歷。感受到並不是所有的農村都像“鄉村愛情”裡描繪的那麼美。有了閱歷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學會更好的生活。

    來吧,帶著孩子到農村去。

  • 9 # 碗裡無姜

    二是體會生活不易,應該珍惜。跟隨大人到田間地頭觀看了解或親自去幹活,經大人引導,從中唔到生活不易,體驗汗滴禾下土的滋味,體味粒粒皆辛苦的意境,能更好的鼓勵和增加學習勁頭。

    三是體驗農村鄰里關係的和諧共處,親戚之間的來往,參加農村一些集會,結婚等儀式現場,增加孩子的參與感,從中唔到一些道理。

    四是親近大自然,體驗農村環境,挖野菜,吃野菜,幫助摘瓜打棗等收穫的喜悅,餵雞餵鴨餵羊能親密接觸小動物,這些都是給小朋友帶來無限樂趣的活動。

    無論在農村參與什麼活動,最終都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經大人引導,幫孩子變得禮貌,思想活躍,和鄰里容易接近成為朋友。同時也能鍛鍊孩子的吃苦能力,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離開父母也許真的能快速長大,在城裡父母包辦的太多了,反而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塑造。

  • 10 # 蘭媽談育兒

    如果放假了,作為父母會不會允許孩子去農村鍛鍊生活?-這個問題蘭媽來回答

    如果孩子放假,目前疫情穩定適合長途出行且農村有鍛鍊的落腳地,我個人是非常贊成孩子到農村去體驗生活。曾經很多人鼓勵城市孩子到農村體驗生活,是讓他們接近大自然不忘人類的初始生活,因為有網傳說城市的孩子長大了,到農村會分不清什麼是韭菜、什麼是小麥!

    我個人贊成孩子到農村鍛鍊生活,不只是讓孩子體驗人類農作的初始生活,也不全是讓孩子認識什麼是韭菜、什麼是小麥,而是農村的生活鍛鍊可以給孩子帶來許多成長寶藏。

    那麼,農村生活鍛鍊可以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哪些寶藏呢?

    1、懂得感恩的生活堅辛領悟

    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精緻化,新時代的孩子們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質生活,這樣看似倍增幸福的生活,實際上卻是孩子成長裡的拖累,如果孩子此時不明白什麼是生活,不知道何為堅強獨立,未來孩子就會被社會的現實加倍鞭打。

    2、懂得堅持的吃苦耐勞最佳化

    農村的所見所聞,那沒有機械化的不停運作、只有靠雙手的勤勞耕種,都可以讓孩子感觸到生活的堅辛,並在艱難的生活處境裡領悟到父母的不易並加以感恩。現如今的孩子,享受慣了出門坐車的優越生活,這種享受從長遠計劃來說並非是好事。曾經,朋友帶孩子到廣場去溜達,回家的路程步行僅十來分鐘,而孩子走了不到五分鐘就說“媽媽, 我累了,我們打車回家吧”。

    這句話讓同行的人非常不解,十幾分鍾,還是屬於慢走的那種路程,怎麼會想得起來打車回家呢?一聽就是平時打車習慣了,以至於根本就吃不得一點苦頭,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根本無法適應生活的多變挫折,甚至被社會無情鞭打的時候還去埋怨父母沒有幫自己。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孩子知道什麼是吃苦耐勞,不要只沉迷在伸手即來的享受方面。

    3、懂得團體協作的合作精神

    在農村的農活方面,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鄰里鄰鄉之間的互幫護利,比如今天我收割麥子人手不夠,請來關係比較好的鄰居幫忙收割,來日再去幫鄰居做一些農活作為回報,這既是有來有往的相處之道,更是團體協作的合作精神,因為在龐大的工作量下需要團體力量,個人力量不論有多積極、多努力,最終也抵不過團體協作的三下兩除二功夫,這些互幫互利都會讓孩子耳聽目染,懂得去運作團體協作裡合作精神的優勢。

    除此之外,城市裡的孩子暑期生活除了安排的輔導班要上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空調房過著涼爽的生活,舒適的溫度再加上手機和電視的娛樂時光,孩子們的生活作息習慣就會被打亂。而鄉下的生活就不同了,農民的早睡早起是習慣也是莊稼豐收之跡象,再加上農村早起的雞鳴和狗叫都預示著早起的催促,相信在這種環境訓練下,孩子所得的不僅僅是早睡早起的習慣,還有優質的耐力提升。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是建議家長們安排孩子到鄉下體驗生活,因為短短一月的生活體驗,可以給他們帶來很多有價值的感悟。

  • 11 # 袁醫生的頭條

    現在的條件太好了,孩子太嬌慣了,看著嬌生慣養的孩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許多大人都說,放假了,要把小孩子放到農村去鍛鍊。

    說起這件事情,特別是前幾年,流行一種交換,孩子們放假了,把城裡的孩子放到農村去,把農村的孩子送到城裡去。

    這種事情想得簡單,做起來其實沒有那麼順利的。

    如果城裡孩子的母家有這種想法的,家庭條件都比較富裕。孩子大部分都是比較調皮,懶惰,學習成績不太好,家裡大人看著都頭疼。如果把這種孩子放在別人家養著,你想想,自己父母都看不慣,別人怎麼能看得慣呢。

    記得有一年,親戚家來了一個城裡的小孩,就是這種城裡的孩子放在農村鍛鍊的。這位親戚家也有一位這麼大的孩子可以作伴。在農村難免會要做一些農活,開始的幾天,這個孩子表現還好,因為對什麼事情都好奇。過了一個星期了,孩子受不了了。因為在農村要到山裡打柴,要自己走路,夏天有蚊子,道路有泥巴。有一天,孩子騎腳踏車還摔了一跤,雖然說沒有什麼大礙。但是家長知道了,還是很擔心的。

    所以說家長的想法很美好,現實確是很骨感。

    最近幾年,農村的條件也好了,家裡的孩子也是慣寶寶,孩子每天回到家裡,如果不寫作業,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也不像從前幾個小孩子在外面玩。

    平時孩子也不怎麼鍛鍊,上學,放學都是家長開車接送。導致這些孩子上體育課,不是頭暈,就是肚子疼的。

    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教育,鍛鍊比較好。

    如果我是城裡的人,我不會把孩子放到農村去鍛鍊。如果孩子需要鍛鍊,自己在家裡,從小就要注意把他教養好就行了。

    自己都不教育,鍛鍊自己的孩子,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有這種思想的家長,就是不負責任的家長。

    父母不但是孩子的家長,也是孩子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孩子。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也需要父母的照顧,教育。

    所以說,我不會把孩子送到農村去,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教育,我自己鍛鍊。

  • 12 # 與孩子成長

    現在的孩子,在城市裡面,只有呆在家裡,家長不敢讓他們自己出去玩,在家裡就看電視,玩手機,一個個長得胖胖的,體質虛虛的。

    現在有的組織孩子到農村生活,接觸大自然,感受體驗鄉村生活,這是人與自然接觸,讓孩子多鍛鍊,增強孩子體質,鍛鍊孩子獨立能力,觀察能力等,對孩子成長很有好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疫情的嚴重性是否被高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