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飛叨
-
2 # 媚之夭夭
說起曹操,真正的版本多多,也典故多多。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曹操是描寫得醜化了的,是一個大奸大惡的人,是一個被人所不齒的人!
但是歷史上的曹操是不是被高估了呢?
我們用事實說話!
一,曹操的軍事才能!在三國鼎立時代,尤以魏國實力最強,文武人才濟濟,而曹操一直以臣相自居。如果沒有才能和實力,那些良才猛將能為曹操所用?!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對絕的官渡之戰,就是典型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案例!就這一仗足以證明曹操的卓越軍事才能!
二,曹操的文學成就。曹操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今傳下來詩作共26篇,尤以《觀滄海》,《短歌行》……炙熾人口,久傳不衰!曹操的文學成就跟當時的建安七子並駕齊驅!
三,曹操是三國時期魏國的的建立人!是他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一直亂七八糟的局面。實行屯田制,興修水利,鼓勵促進生產,為百姓安居樂業提供了條件!
由此看來,歷史上曹操的才能不但沒有高估,而且是名副其實!
軍事上的雄才大略,文學上的豪放詩風,政治上的真知灼見,足以證明三國時期的曹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
3 # 人間正道70
那不是高估,曹操堪”治事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價。東漢末年,曹操在漢為校尉,執行約束依然可以震懾權貴,履職盡責。起兵之後,地方諸侯割據,卻能從弱小,挾天子令諸侯,一掃北方各個勢力,消滅了大大小小稱王割據的太守州牧,成為三國之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方。
-
4 # 耶叔講史
我是耶叔,我來回答。
曹操不是被歷史高估的人物,他名至實歸,他也是被歷史臉譜化嚴重的人物,這拜羅貫中老先生所賜。對曹操的評價“治世能臣,亂世奸雄”還是比較中肯的。曹操的能力、軍事才能、文學造詣、書法以及政治天才,在那個時代可以算的上是佼佼者,在後世中,百年也不能出一個超越他的。
曹操是個官二代,從小不缺吃穿,擁有很多別人沒有的資源,本人卻不愛學習,任性好俠,放蕩不羈。所有人都把他當成紈絝子弟,認為是廢柴一枚。只有梁國名士喬玄,看到他之後,大為驚歎,對他特別禮遇,跟還是公子哥的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的名士許勳更霸道,直接了當的說:“你呀,清平世界的奸賊,亂世的英雄”。
曹操年輕時候,有那麼幾分憤青的耿直和平常人沒有的魄力,上書皇帝直指奸臣,從來沒有顧忌自己的身家利益,不畏權貴,託病迴歸故里。不久的黃巾之亂,把曹操推上了歷史舞臺。無論是彈劾奸臣還是後來的討伐董卓,曹操年輕時候還是有忠君愛國思想的。照這個劇情發展下去,曹操妥妥的成為後世顏真卿似的耿直忠臣。隨之天天下大亂,皇帝權威掃地,亂世中曹操統一北中國,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獎勵農桑,屯田軍墾,恢復了北中國大亂的情形,老百姓過上了穩定的生活。他的能力在那個時代又有幾個人能夠出其右?李瓚評價道:“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像曹操這樣人物,幾百年也不能出一個的,無論是政治手腕還是文學、軍事才能,曹操堪稱全才,在那個分崩離析的亂世,能夠縱橫捭闔,統一勁敵,駕馭如狼似虎的文臣虎將,也只有曹孟德才可以。
-
5 # 獨秀文苑
曹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及政治和民間對於“正統”的推崇,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讚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開創了一個王朝,結束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黑暗歷史,堪稱一代雄主。
曹操的出身於宦官家庭,他的爺爺就是一個大太監。在那個年代是被人看不起的。
在年僅20歲的時候,對於世界是充滿了很多理想的,這時候有一腔熱血要吃飯,總想要好好的表現一下,大幹一場。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世界,把它變成自己想象的樣子。而在他上任的初期,就下定決心要懲惡揚善,不管事你有多大勢力,只要做了違法的事,就一定會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說在那個時候他覺得堅守自己的崗位堅守法律法規,就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
曹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提倡唯才是舉,用人只看才能,不看出身門第。
他還被稱為建安風骨,這樣有才的一個人,他對於自己的國家只有深深地熱愛,他對於自己的理想真的不怕犧牲,當董卓這樣的小人開始佔領自己國家的時候,他是那樣的生氣,他不希望襲擊的國家變成這個樣子,但是當時的他並沒有什麼能力,但是他還是沒有氣餒,他還是毅然的自己走上了刺殺董卓的路,雖然最後失敗了,當他發起討伐董卓的活動,看到諸侯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而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他當時就憤然離席,我真的很喜歡這樣的曹操。
他還被稱為建安風骨,這樣有才的一個人,他對於自己的國家只有深深地熱愛,他對於自己的理想真的不怕犧牲,當董卓這樣的小人開始佔領自己國家的時候,他是那樣的生氣,他不希望襲擊的國家變成這個樣子,但是當時的他並沒有什麼能力,但是他還是沒有氣餒,他還是毅然的自己走上了刺殺董卓的路,雖然最後失敗了,當他發起討伐董卓的活動,看到諸侯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而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他當時就憤然離席,我真的很喜歡這樣的曹操。
他又是一個自私的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他又是一個有抱負的一代雄主。是他結束了漢末黑暗的局面,給了大家一個修養生息的社會。
有人說他實為漢相,名為漢賊。但是自始至終他都沒有稱帝。沒有他天下將會四分五裂,不知幾人稱王稱帝。
在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通史》中,四川三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沈伯俊先生對曹操有個評價“雄才大略,超世之傑”,“雄才大略”是班固對漢武帝的評價,“超世之傑”是陳壽對曹操的評價,吳先生兼取二者的評價,足見評價之高。一個英雄存在的意義,首先是他平生的作為對社會的極大貢獻,其二就是他的光輝形象會成為後人疏闊胸襟、謀定志向、見賢思齊的精神動力和人生導師。我堅信,曹操就是這樣的人。大人物,當不斷提升思想力,擁有更高的智慧謀略、更廣的胸襟氣度、更大的濟世情懷;小人物,至少學會那種灑脫豁達,生活的更樂觀,學會那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活的更真實。
-
6 # 使用者車工00
曹操一點沒有被高估,相反是評價低了。
現實中的曹操雄大略,文治武功,在三國時代,無論孫權還是劉備,都無法與其相比。在政治手段方面,雖說是挾天孑以令諸侯,授人以柄,但不失一招高招,如他不挾,恐別人也會挾,只不過沒機會,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罷了。
在戰略上,先統一穩定了北方,然後再向南征討,把北方作為大後方。用人方面,惜才如命,手下文臣武將雲集,人才濟濟,賞罰分明,很多人原為他效力。
文學成就,甩劉備,孫權幾條街,給後世留下不朽之作。代表作《長歌行》《觀滄海》等大氣磅博,蕩氣迴腸。"老驥伏歷,志在千里"成千古絕唱。
曹操在後代人心中的形象被矮化或醜化,完全是文學作品的偏面性惹的禍,一本《三國演義》讓曹操成了人們心目中梟雄。據說作者羅貫中的先祖被曹操所害,所以在《三國演義》中有意貶曹揚劉。
-
7 # 紅塵彌勒
我個人的感覺是恰恰相反,曹操不是被高估了的一代奸雄,而是一個真正的治世能臣。
多少次聽到關於曹操的演義和傳說,都是一個基調的將曹操描繪成奸詐無比的奸雄,對人對事向來都是心存半個疑問,稍有不懈即告失信於操,換來的就是滿門抄斬或者株連九族。就連國粹的京劇也將曹孟德畫成了一副詭計多端的白臉形象,總是眼角餘光瞄人,帶有質疑的眼光和懷疑的神態,十足的一個亂世奸雄,壞到不能再壞,惡到不能再惡。
但曹操卻是三國時期最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相比於那兩個尸位素餐的蜀主和吳主,他更具有獨到而銳利的戰略眼光和未來擘畫,並且極其聰明伶俐,充分利用近水樓臺的關係,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之前若干個想要成其霸業的梟雄、奸雄、英雄夢寐以求卻不得實現的。反倒讓曹阿瞞成功實現了這個夙願,可謂是計謀深邃,老成持重。
以曹操當時的處境,其實他的優勢並不突出,甚至完全被人挾制和牽絆,那個最大的勢力集團袁紹就是他的死對頭,直到被曹操打得大敗虧輸一蹶不振,再想起曹孟德的種種好處,卻為時已晚,只能是自己獨自飲泣,鬱鬱而終。
曹操最大的功績是畢生追求民族的統一大業,將這一目標定為畢生追求的終極目的。他在統一了北方大部以後,籌劃開始進軍南方,冀望一統華族,實現整個民族的大團結大融合。卻因為不得地利人和,而喪失了奪取全面勝利的機會,赤壁一戰,讓這個雄心勃勃的大政治家進軍受挫一籌莫展,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晉朝受禪取而代之。
曹操畢生都在治理國家的路線上極力踐行他的主張和想法,透過懲治豪強來穩定局面,進而肅清域內的各種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可謂是居功至偉;透過唯才是舉的途徑,讓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脫穎而出,服務於國家服務於政權;採用尚禮重法的手段讓社會穩定下來,大量減少了餓殍遍野、狼煙四起的割據局面。他還施行屯田制來恢復生產保民養命,改革戶籍制度,興修水利工程,提倡廉潔奉公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來休養生息,安民立命。應該說為國家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好事。
曹操的軍事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自書的《兵書接要》和《孫子略解》成為可以傳世的兵書戰策。尤其是他的詩詞,氣魄宏大,意向瑰奇,樸拙勁健,骨氣奇高,開創了有史以來最具特色的建安風骨,至今仍是詩詞達人們z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曹操畢生所做詩詞句章有很多,我個人尤為欣賞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尤其是那句“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更是道出了當時的社會真相,指出了當時的社會亂局惡戰頻仍怨聲載道,也直接毫不諱言的道出了一代志士的治國情懷和雄才大略。借用蘇東坡的描述,可以見識當年的曹孟德何其英雄豪氣: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所以,曹孟德是迄今為止,國內為數不多的包攬了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和文學家的人物,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應該為我們全民族所倚重,所敬仰,所欽服。最後錄用一段曹孟德的詩作來收束全篇,也算是對一代人王的紀念和禮讚: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8 # 遙山清風明月
曹操的功過是非早為人們熟知,我只想說說他對成敗的態度。因為對待成敗的態度,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表現,會反過來影響或決定你的未來的成與敗。
曹操的一生,大大小小經過無數次戰爭,完勝和大敗也有多次,其中最著名的是官渡和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曹操兵力只有幾萬人,且糧草缺乏。而他的對手袁紹,可謂是兵多將廣糧草充足。本來戰爭的勝負毫無懸念。但是,曹操識人善任,對正確意見言聽計從,在最困難時毫不動搖。而袁紹恰恰相反,把提正確意見之人關起來,甚至殺掉,把一個足智多謀的關鍵性人物許攸逼走,送給了曹操。關鍵時候昏招連連,袁紹儘管擁兵數倍於操,他不打敗,真有點說不過去了。
這一仗,端了袁紹老巢,追了千里,全部乾淨地消滅了袁紹的殘餘勢力,從而統一了北方。
面對如此巨大的勝利,曹操不但沒有像許攸那樣手舞足蹈,纜貪天之功,反而謙虛謹慎。對待那些提過反對意見,並且被證明是錯誤的人,不但不罰,反而獎賞。說自己只是僥倖取勝,而那些提不同意見之人說的才是萬全之策。對從袁紹之處搜出來的一些人通敵信件,他看也不看,統統付之一炬。他說,那時,自己就岌岌可危,何況他人呢!
這就是曹操對待勝利的態度!
和曹操比起來,劉備就遜色多了,統一了西川,讓他頭腦膨脹,親率百萬大軍對吳作戰,有人提醒他陸遜厲害,他說,我打了一輩子仗,難道還不如一個黃牙小兒?
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相反,曹操以多敗少,而且敗得很慘。三國演義上,用藝術手法極力渲染,每到一處,他放聲大笑,還故作聰明指指點點,然而,話音未落,伏兵四起。小時候,每讀到此處,便拍手稱快。
隨著閱歷增加,你就不能不佩服曹操的大將風度了。即便在最危險的時刻,他仍然能鎮定自若,談笑風聲,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他被曹仁救到南郡之後,曹仁設宴給操壓驚。曹操一反常態放聲大哭,部下不解,危在旦夕又說又笑,現在安全了為何大哭呢?曹操說,我哭郭奉孝,如有他在,一定不會敗的這麼慘。
這就是失敗之後的曹操!
人的一生,有成也有敗,就像天氣有晴也有陰一樣。勝而不驕,富而不狂,敗而不餒,窮不折腰,愈挫愈勇才是英雄本色。
在三國那個時代,無論是文韜還是武略,曹操都堪稱一流人物,再高一點評價也不為過。
-
9 # 代牧益州閻文平
同樣的時間長度,別的開國之君都一統天下了,他卻只是統一了北方。前期能立住是多次靠袁紹幫襯(滎陽討董卓、匡亭拍袁術、兗州討呂布、迎天子等等),自己做大了就反噬袁紹。若不是許攸及時反水,在官渡佔上風勝算大的仍然是袁紹。
說他用兵如韓白,韓白卻沒有他那麼多敗仗(徐榮、呂布、張繡、袁尚、昌豨、孫權、劉備)。打個顛沛流離的劉備,結果十多年後把劉備打成漢中王,連赤壁之戰的時候幫他出兵的益州牧劉璋都連人帶地盤被劉備拿下了,然後就是關羽北伐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要是孫權沒陰關羽那一下甚至出兵青徐,就有意思了。
想吹他代表漢朝擊破烏桓吧,他卻把幷州丟了。
如果要說他哪裡被低估了,可能是道德素養吧,他可能沒有三國演義裡那麼壞,雖然好像也好不到哪裡去,但修繕洛陽北部尉官署這些細節可以讓他顯得有人情味一些,早期上疏靈帝屢屢無果也可以解釋他最終放棄忠漢。
-
10 # 歷史微聲悟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曹操並不是中國歷史上被嚴重低估的人物,而是被嚴重歪曲的人物。
被歪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中塑造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在《三國演義》的描繪下,曹操是一代奸雄,為了自己的私慾,“挾天子以令諸侯”,陰險狡詐,誅殺名士,竊取漢朝國祚,簡直是壞透了。民間的戲劇中,曹操也是被畫了白臉的奸臣臉譜,一副奸相,惹人生厭。
但是,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曹操的基本歷史功績並沒有被低估,就算是《三國演義》從頭到尾黑曹操黑個沒夠,但是對曹操的雄才大略並沒有貶低,只是在“雄”之前凸顯了那個“奸”字。
曹操的歷史功績主要是,在東漢末年,以剿滅黃巾起義為開端,登上歷史舞臺。後得青州之兵,開始輔佐漢室,征討四方,力挫北方群雄,掃平了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諸多山頭,消除了匈奴、烏桓、鮮卑等北部邊患,最終統一了北方,於蜀國、吳國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曹操對推進統一程序是有巨大貢獻的。用曹操自己的話說,“若非孤在,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還真沒有說大話,從公元前207年,平定遼東之後北方大定算起,到公元前220年,曹丕稱帝,直至公元前280年司馬氏篡位,曹操打下的江山基本穩定了將近八十年,這對北方的社會發展,人民生產生活都是不可多得的和平年代。
曹操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政治遺產,他善於用人,選賢任能,不拘一格,自己的嫡系,敵方的降將,只要是人才,都能用其所長,人盡其才。所以他的身邊才集結了像一大批謀士勇將,真可謂人才濟濟,所用得心應手,八面玲瓏。
曹操治國理政能力值得點贊。在洛陽為孝廉時,製造“五色大棒”,令違法者膽寒;到濟南任相時,鐵腕整治亂象,嚇得貪官汙吏紛紛逃離濟南,因此“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掌握中央大權後,“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以嚴刑峻法,打擊不法豪強;政治智慧高超,以漢獻帝令遷都許縣,迅速穩定東漢政局。
曹操還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由他和兒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竟然開創了一代文風,人稱“建安風骨”。父子三人的文采各有千秋,曹丕情感豐富,曹植飄飄欲仙,最令人心馳神往的還是曹操的縱橫捭闔。他的《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名篇,質樸無華,讀來一個橫槊賦詩、躊躇滿志、慷慨激昂的曹操形象躍然紙上。
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可以看清曹操的真實面貌,儘管被歪曲了很多,但是他的核心還沒有被破壞,剝掉那層“奸”的外衣,就可以露出曹操“大英雄”的本來面目!
回覆列表
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曹操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就是個篡漢自立的奸臣,叫狡猾奸詐,殘忍奢殺,是個大花臉!從古到今,曹操被黑的厲害。
歷史上的曹操文物雙全,知人善用在東漢末年的大亂中,利用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消滅了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馬超、韓遂這些一方諸侯,還降服了匈奴、烏桓和鮮卑這些外患,統一了大半個中國。這樣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事實上,古代有不少人認識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正視曹操的功業。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評價曹操: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近代為曹操“翻案”的人更多。為曹操翻案者中,魯迅先生是其中的一員,他認為: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毛澤東主席更評價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而且還在自己的詩詞中寫道: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這裡的揮鞭兒子,足以表現出曹操的意氣風發和英雄氣概。
上面這些,可能就是題主所謂的“高估”吧!
正確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是我們應有的態度。曹操能在天下大亂的時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值得我們敬佩。話說回來,每個人身上也都有缺點和錯誤,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尤其是對於處在那個時代的曹操來說,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有些做法錯誤或者有些行為過激,也是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