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六五說三農

    農村俗語“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何意?今秋雨水是多是少?

    今天就是處暑節氣了,在農村對於農民來說這也是一個節。一個喜迎秋收的節日。有人說處暑是夏季的休止符,是秋季的遍地金黃莊稼豐收的希望。處暑已來,秋季涼爽還遠嗎?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是太陽到達黃經150°的時候,太陽直射點繼續向南移動,太Sunny照強度也越來越弱了,這也是涼爽天氣來臨的標誌。

    處暑到,暑氣止,這裡的止不是說,今天到處暑高溫就立馬從35℃降到25℃,不是這樣的,溫度下降是一個有序緩慢變化的,一天變化在兩三℃就不錯了,也有可能今天下雨,溫度跌一點,如果明天出大太陽,溫度就立馬升上來的,但是,晚上的溫度已經開始連續下降了,這也是秋季溫差越來越大。

    題主說到“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是啥意思?

    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說的是:處暑當天如果天空不下雨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天氣很乾旱,並且乾旱天氣要持續到白露節氣的結尾。

    這句話有道理嗎?我個人認為,憑藉處暑節氣一天的晴天,就能判斷一個月時間的乾旱情況,實屬不是很科學,因為現在天氣變化很快,今天下雨,明天出太陽很正常,再過幾天下雨,再晴天,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就是現在作用高科技,運用大資料來分析,也不能說一個月期間準確的天氣變化情況。

    根據俗語的說法,今天處暑,如果不下雨,那麼白露都是乾旱的。白露節氣在9月7號,白露節氣到9月21號結束,也就是白露的尾。今天8月22號,不下雨,一直乾旱到9月21號?實在很難相信。

    難道處暑節氣下雨好嗎?

    這個也不見得處暑下雨是好事,農民就很擔心處暑下雨。比如俗語說“處暑下雨萬人愁”,農民愁啥呢?農民愁的是“處暑下雨萬物丟”,也有的地方說“處暑下雨莊稼收一半,丟一半”。

    處暑節氣是莊稼快要收割的時候,所以農民不期望有雨,比如說“處暑三日谷漸黃”,“處暑十日忙割谷”。

  • 2 # 皇家小亮

    今天(8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處”是終止的意思,這就意味著炎熱的暑天結束了。所以,處暑又叫作出暑。而今年的末伏還有兩天也就結束了,也就再次說明處暑到了後,馬上就可以告別一年中最熱的一個階段了,天氣也會慢慢開始轉涼了。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處暑後馬上就要進入農忙的時間了。在這最後的關鍵時期,農民都希望老天能給個好天氣,這樣才能豐收。所以,這個階段的雨水和光照,對農作物都特別重要。

    農村有句俗語叫“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簡單的說,就是處暑時不下雨的話,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可能雨水就特別少了,乾旱的情況可能會比較嚴重,時間也比較長,要到白露結束才能緩解。如今處暑剛開始,到白露結束差不多有一個月的時間。這個階段是農作物成熟的關鍵時期,雨水和光照缺一不可。長時間的乾旱,肯定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進而會影響農民收成。

    農村還有句俗語,“處暑早下雨,粒粒皆是米”。這裡的“早”不是“早上”的意思,而是“早一些”的意思。那為什麼處暑後要早一些下雨呢?因為,比如南方的水稻,這時候大部分都進入了揚花結穗的時期,需要有充足的水分補給,到了成熟時,穀粒才會更加的飽滿。到了後期,水稻更需要的是光照,如果這時候下雨多的話,水稻可能倒伏,造成穀粒發芽,農民也不好收割,即便收割回來也不好晾曬,還會造成發黴等情況,從而影響米質。所以,下雨的時期對農作物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而今年,自從立秋後,雨水算是比較多的。其實,很多人都可能感覺到,今年的三伏天不是很熱,或者說熱的時間不是很久,很大原因就是受降雨的影響。在六七月時,南方多地就出現了強降雨,還引發了洪澇災害。而進入8月以來,降雨量同樣沒有減少。比如,最近一段時間,四川盆地、西北地區、華北地區,以及東北的部分地區降雨量都是居高不下。很多地方同樣是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而且,在沿海地區,颱風天氣也是接二連三的襲來。所以,總體來說,今年的秋雨是偏多的。

    秋雨偏多,並不是一個好現象。農作物的生長也會受到影響,對於農民來說,今年的收成,可能會大打折扣。處暑後的天氣,顯然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只有適時、適量的降雨才是最好的。“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這樣的天氣顯然也是不好的。

  • 3 # 三農繼承者

    處暑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處:就是終止。處暑意思是說酷暑到此為止。在我們這邊雖然白天太陽依然強烈,但到了晚上明顯涼爽。晝夜溫差大的話對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

    農彥說:外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對於看天吃飯的農民,天氣的變化歷來是他們及其關注事情,所以總結出的經驗是非常有道理的。

    今天正值處暑,雖然不是說今天不下雨就一定要到白露之後才會下雨,但這段時間莊稼正是生長旺季,相對來說需要更多的水灌溉,如果太乾旱將影響糧食灌漿飽滿和薯塊膨大。到了白露,是各種糧食開始收成的時候。到那時候才雨水多的話,已經對今年秋收的糧食沒有任何作用,反而影響人們的生活。

    過去,沒有大棚種植,透過一個炎熱的夏天,許多蔬菜作物已經曬死或高溫熱死,立秋之後農民們又重新種了各種蔬菜,到現在大多才長成幼苗,也是需要大量水來澆灌,才能保證整個冬天的蔬菜供應。

    今年自從立秋以來,我們鎮平均每隔幾天下一場時及雨,村民們不需要天天為莊稼缺水而跑斷腿,算風調雨順。不但對糧食產量好,農民們也更加輕鬆。

    當然全國糧食種植時間和收成時間都有差異,農彥也不一定合適每一個地方。

  • 4 # 二哥拾影

    農村俗語,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其實作為農民,一年四季都很忙,莊家地裡的活就幹完。

    處暑不下雨,處暑來臨,天氣一天比一天涼了,真的是秋天來了,今天我們這裡還真就是沒有下雨,仰望星空,忽然感覺到了秋高氣爽,溫度也在二十六七度之間,不熱不冷,難得的好天氣。

    處暑不下雨,如果這一天沒有雨的話,往後的日子往往很少有下雨的時候,也就是說我們要準備著長時間的乾旱。

    但是這種時候,農民要做的事情就很多了,我是北方人,因為不種水稻,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和小麥,有的地方還會種水果,比如蘋果,柿子,石榴,葡萄,核桃,等等各種農作物。

    而當天氣晴朗的時候,農民們自然就要下地幹活了,葡萄在這個時候已經將近尾聲,今年雨水多,葡萄也不好,壞的很多,再過一段時間,我們這裡的石榴也快成熟了,總之,農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

    對於我們這裡的玉米來說,因為這一段時間經常下雨,有的農作物因為雨水太多而生病,沒有了Sunny連植物都不好好生長,天氣轉晴以後,農民們肯定會去下地勞動。

    處暑不下雨,一直忙到白露底,也就是快忙到秋分了,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搶收搶種,我們這裡也叫秋忙,忽然想到了一個節日,農民豐收節,秋天是農民的節日。

    當然因為今年的雨水多,莊稼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如果放在往年的話,天氣如果一直不下雨,處暑這一天再不下雨,莊家就會很乾旱,就會影響豐收。

    因為過去的農民們不像現在,以前是完全靠天吃飯,風調雨順就會喜獲豐收,而如果長期乾旱,就會影響到農民們的農作物收穫。

    如果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天氣轉涼,雨水增多,我們也沒有感受到夏天的炎熱,還是希望接下來以晴天為主,我們這裡的雨水是下夠了。

    當然每個地方的情況不同,種植的農作物也不同,對雨水的要求也不同,從農村的這句俗語來看,今秋的雨水應該不會太多。

  • 5 # 三農一姐

    今天是8月22號,正式今年的處暑的節氣。處暑的意思就是結束了炎熱的夏天迎來了涼爽的秋天。但今年確實特殊一些,竟然處暑後還有兩天的伏天,所以今年的出書還是要炎熱幾天的。

    對於處暑節氣俗語在農村有好多,比如題主所說的:“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這句俗語從字面上解釋非常的簡單,如果處暑這一天不下雨的話,那麼天氣乾旱一直到白露節氣的結尾。也就是說處暑15天不下雨,白露15天也不下雨,迎來的是秋天的乾旱。為什麼說“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呢?

    處暑是炎熱的夏天,也就是負熱帶高氣壓控制的區域,炎熱高溫的夏季由於溫度比較高,下雨的天氣比較多。因此又把夏季稱作為雨季。

    處暑到來了,也就天氣變涼爽了,於是副熱帶高氣壓開始南下,北方的冷空氣也接著南下,這樣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的暖溼氣流與北方寒冷的空氣不能相遇,就造成了乾旱的天氣。畢竟雨水的形成是暖溼氣流,在遇到冷溼氣流的情況下才形成有效的降雨。

    今天是處暑的節氣,但是今天大部分地區沒有下雨,而是暖溼氣流回到了南方,所以南方又迎來了洪水,長江洩洪非常的嚴重。

    今年秋天雨水多不多?

    總體上來說,今年秋季雨水還是比較多的,因為目前溫度比真正的三伏天氣還要高,所以今年雨水少不了。也就是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的,暖溼氣流南下的速度比較慢,會遇北方來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有效降雨。

  • 6 # 雲朵在鄉村

    今天是8月22日,是“處暑”節氣。處暑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預示著酷暑即將結束,涼爽的秋天就要到來。雖然中午可能溫度居高不下,但是一早一晚都有了些許的涼意。明顯的晝夜溫差開始變大,其實這對於這個階段的作物的生長是十分有利的。農村俗語“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啥意思

    農村俗語是農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是人們智慧的結晶,都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顧名思義,處暑這一天如果不下雨,天氣晴朗的話,未來一段時間裡,會變得乾旱,可能幹旱會持續到“白露”底了。

    其實這句話說的有點絕對了,處暑這天即使不下雨的話,也不絕對性的就會一定乾旱到白露底,中間可能會有降雨,現在畢竟是夏天,天氣變化無常,“東邊太陽西邊雨”也是存在可能性的。

    現在正是莊稼生長的關鍵時期,玉米、大豆即將要到收穫的時候了,水分、Sunny、養分都是同樣重要的,如果此前降雨充沛,水分充足,再降雨就會水分過多,潮溼,不利於莊稼的成熟與收穫,反之,如果此前天氣乾旱,處暑這一天降雨,就可以緩解莊稼的乾旱,對作物的生長有百利而無一害!

    今年秋天雨水的多與少,誰都可能無法預估的準確無誤,但是無論秋雨的多少,只要是適量的水分,對作物生長有利,對世界萬物有利,就都是好的!畢竟,有時候,起到指導意義的俗語也會存在兩面性!

  • 7 # 龍百曉生

    昨天為處暑節氣,可以理解為“出暑”,預示著悶熱天氣的即將離開!此時已處於末伏尾聲,在北方季節變化中會感覺氣溫明顯下降,尤其是早晚氣溫比例冷,而中午前後依然高溫炎熱,如果不出意外,三伏之後還會經歷一段秋老虎階段,但總體符合由熱轉涼的季節更替時期,對於此時玉米等農作物生長,我感覺晴天更有利一些,畢竟立秋前降雨較多,農田墒情比較足,而此時玉米正處於快速生長過程中,往往對於光照充足需求也比較大,若遇連續陰雨天或狂風暴雨,可能會適得其反,容易造成玉米結穗不實或出現倒折情況!,下面結合所瞭解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這句話意思為:如果處暑節氣沒有下雨的話,可能預示到白露節氣前後都不會再出現有效降雨過程!據瞭解,這句農諺是出自東北地區,類似說法還有“處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處暑下雨萬人愁”、“處暑有雨十八江,處暑無雨乾斷江”等,似乎前人經驗之談告訴我們,處暑節氣對於秋後雨水多與少會有一定關聯,也會反映處暑節氣後的農業生產活動側重方向。例如:

    處暑節氣降雨,那麼預示後期雨水仍較多,需要側重疏通農田水道,及時排水防澇。而如果處暑節氣無雨,則預示後期降雨量偏少,需要關注秋旱影響,側重農田墒情不足時及時澆灌補水!

    秋季雨水不宜偏多,容易造成農作物歉收!上面提到了處暑節氣降雨預測後期雨水多少的經驗之談,但從上面提到的一些農諺來看,農戶似乎並不期待降雨偏多的情況,例如“處暑下雨萬人愁”,這是因為秋天是逐漸豐收的季節,尤其是北方和東北等地區以種植玉米等高杆農作物為主,此時果穗越來越大,就會處於頭重腳輕的尷尬,再加上即將成熟的玉米秸稈遇到雨水長時間浸泡,也會抑制生長髮育,並容易造成病蟲害、植株死亡等情況,而秋天也是多風季節,此時下雨多為狂風暴雨等強對流天氣,往往更容易造成玉米大片倒伏、果穗浸水發芽變黴等情況,自然不利於豐產豐收!

    結合現代氣象預判,今年北方雨水可能比較“猛”!從近期天氣變化來看,北方即將迎來一波大範圍降雨過程,預計8月24日前後,降雨重心將轉移至華北、東北等區域,多地雨量可能不會小!另外,昨天第8號颱風“巴威”生成,未來幾天將沿中國沿海地區一路北上,可能會成為今年西北太平洋形成的最強颱風,雖然北上多在海面上,但到了8月27日前後可能會在北韓半島登陸,會給東北帶來明顯降雨過程,因此,我們不僅要參考農諺說法,也要時刻關注天氣預報,以便儘量及時採取預防措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以上僅為個人見解)

  • 8 # 樹德漢碩

    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字面意思好理解,幹是有兩層意思的。處暑如果不下雨,就要乾旱到白露結束也沒雨下,這是一種意思;處暑如果沒有下雨,這是秋熟秋收季節,就要一直忙碌直幹到白露節氣結束。處暑下不下雨,對未來一月天氣有影響,處暑不下雨,就會秋旱而燥,處暑下雨,就有秋雨有潤。昨天處暑,我地有雨,雖不大,但不必太擔心秋旱秋燥了。處暑下雨貴如金。處暑有雨是好事,處暑無雨就不太好了。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處暑是七月中氣,白露是八月節,處暑接白露,這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是秋季的節氣,秋是成熟季節,收穫的季節。秋無雨而燥不好,秋雨多而過溼也不好,會影響收穫,風調雨順,晴雨均勻才好。

    中國地大,氣候不一,南北差別很大,往往南澇北旱,北澇南旱,東溼西幹,各地雨多雨少是很不一樣的,沿海與內陸不同,高山與平原不同,所以說秋雨多少會因地方不同而有異,不是處處同一的。

  • 9 # 秉燭讀春秋

    昨天是處暑節氣(8月22日),“處暑”就是“去暑”的意思,也就是說從這一天以後,天氣慢慢轉涼爽了,暑氣漸漸退去。

    處暑是一年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一般在8月22~24日交節。

    處暑的到來標誌著炎熱的天氣進入了尾聲,但是大家要注意,並不是說天氣馬上就會涼爽下來,後面還有秋老虎。

    每年的秋老虎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大體在半月或者1個月之間,真正涼爽要到白露以後。

    到了白露也就沒有知了和蚊子了,有句俗語叫做“喝了白露水,蚊子知了蹬了腿兒”。

    農村還有一句俗語叫做“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意思是說,處暑這天不下雨就會幹旱到白露,也就是說半月之內看不到下雨,秋天的雨水自然很少。

    我是北方人,昨天處暑(8.22)到來時沒有下雨,按照俗語來說,我這裡天氣要乾旱到白露,就是說半月內看不到下雨。

    不過我看天氣預報說過兩天還有雨呢。

    其實半月內不下雨問題不大,現在地裡玉米很高了,前些時下了幾場雨,現在玉米地裡不需要雨水。

    假如長時間不下雨,再遇上秋老虎,那麼就會影響玉米的產量。

    我記得有一年處暑以後,一個半月內沒下一滴雨,玉米旱得裂不出玉米棒,那一年玉米收成很低,沒澆地的沒收回成本,結的玉米棒很小。

    再者說了,秋後的玉米長得那麼高,天氣又悶熱,誰願意在地裡面澆地呢?老天爺不下雨只好乾旱了。

    我認為處暑不下雨不代表著以後就不會有雨了。

    我們都知道以後的秋老虎不亞於天氣炎熱的時候,悶熱的天氣很容易下雨。

    老天爺的脾氣誰也摸不清,我記得有一年處暑這天沒下雨,但是到了玉米將近成熟時,老天爺連下了半月的雨,地裡成熟的玉米都運不出來。

    天氣越來越捉摸不定,不知道今年情況怎樣?老天爺千萬不要選擇兩個極端,要麼乾旱要麼多雨。給老百姓一個風調雨順的年景吧!

  • 10 # 陌上花開且緩歸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我們的先輩們順應農時,透過觀察天體執行,認知一年中的時令(時候)、氣候、物候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二十四節氣中的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時候、氣候、物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比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氣溫等的變化規律,對農事生產起著指導作用。

    正因為此,所以,有關於節氣的農諺就特別多,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農民們就依靠這麼農諺來預測天氣變化,調整農事活動。比如昨天剛過去的處暑節氣就有這麼句農諺: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

    “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這句農諺,從字面上很好理解,直白的解釋就是“處暑節氣這天如果不下雨,天氣就會一直晴朗無雨,直到白露結束。”“白露”也是一個節氣,它在“處暑”之後,時間是在每年公曆9月7—9日間的某一天。

    按正常年份來說,立秋之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雨量就開始減少了,到了處暑之後,天氣更是以乾爽少雨為主。所以老百姓們依據經驗,結合節氣總結出了“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這句農諺。

    不過,我們現在都知道,處暑這天是否下雨並不能完全決定之後的天氣變化,“處暑不下雨,幹到白露底。”這類判斷天氣的農諺只能做為一個參照。之後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天氣情況,這是由大氣環流、太陽輻射等各方面因素決定的,最可靠的,就是看天氣預報。

    那處暑後晴朗少雨的天氣是好是壞呢?如果是從生活角度來說,正所謂是“一場秋雨一場涼”,雨下得多,天氣也就涼得快,就不用忍受“秋老虎”的悶熱了。

    但從農業生產角度來說,此時正值穀物類農作物的成熟後期,高溫強光天氣有助於穀物顆粒飽滿,如果雨水過多,會造成癟粒,或者籽粒發芽。

    進入收割期後,過多的雨水也會導致秸稈倒伏,不僅不易收割,籽粒也會因為水分過多而發芽黴爛。收穫回家之後,也會因無法及時晾曬而變壞。

    所以從農事上來說,處暑之後,當然以晴好少雨天氣為佳。所以民間還有“處暑下雨愁死人。”“熱熟谷,粒實鼓。”等農諺,都是在說處暑前後不宜多雨。

    但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相差很大,農作物種類各不相同,對雨水的要求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種農作物,因為氣溫、光照等條件的不同,栽種、成熟時間也有早有晚,不同時間段,對雨水的要求也會不一樣。

    這從民間流傳的另一些農諺中就可得知。比如“處暑雨,粒粒皆是米(稻)。”“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處暑早的雨,穀倉裡的米。”等等,就是說處暑前後下雨有利於莊稼豐收。

    所以呀,處暑前後雨多好還是雨少好,並不是絕對的,它得分地域。不過,有一點肯定是絕對的,那就是不管是晴還是雨,都得有個度,天晴不能晴到乾旱,雨多不能多到形成澇災。

    點右上角“關注”,看陌上花每日給您帶來各種農村趣聞雜談和農事資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世界盃有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