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Ku影片
-
2 # 戰甲裝研菌
50式衝鋒槍主要是全盤仿製於蘇聯的PPSh-41“波波沙”衝鋒槍。50式衝鋒槍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主要是透過蘇援的樣槍進行逆向測繪並仿製而來的,一開始並沒有蘇聯方面提供的相關圖紙。其實包括中國最早的51式手槍在內,很多都是自行測繪並仿製出來的武器。
在抗美援朝之後,大批蘇援武器進入國內。像當時蘇聯現役的AK突擊步槍、SKS半自動卡賓槍等開始被著手仿製並逐步裝備人民軍隊。而像50式衝鋒槍或者54式衝鋒槍這樣的落後武器,自然也就被淘汰給了二線部隊或者民兵使用。
雷鋒同志是汽車兵,所以拿的是54式衝鋒槍而不是56-1式衝鋒槍
50式衝鋒槍在最開始生產的時候,配套的是71發彈鼓。但是在後來,又改為了35發彈匣。這主要是因為,彈鼓的裝彈量雖然很大,但是比較沉重,而且單兵不易攜行。除此之外,彈鼓的重新裝填也非常費勁,遠不如彈匣方便。在綜合考慮之後,50式衝鋒槍也使用了與54式衝鋒槍相同的35發彈匣。
著名的波波沙衝鋒槍
其實蘇聯軍隊在二戰時期,也曾經在PPSh-41衝鋒槍上使用PPS-43衝鋒槍的彈匣。本來嘛,給單兵武器用彈鼓就很不方便,所以換用彈匣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
3 # 國平軍史
波波沙41衝鋒槍,在斯大林格勒巷戰中一戰成名,其火力竟然碾壓了德國國防軍引以為豪的MP-40衝鋒槍,原因是波波沙41衝鋒槍配有一隻71發子彈的彈鼓,容彈量遠超MP-40衝鋒槍上那隻32發直彈匣。
俄華人研發的波波沙41衝鋒槍儘管工藝粗糙,遠遜於製作精良的德國MP-40衝鋒槍,但卻皮實耐操,且簡單粗暴,射出的火力動物般兇猛,遠高於對手的火力。
在巷戰中,衝鋒槍和手榴彈是兩大寶貝,由於將大量的波波沙41衝鋒槍投入駐防的官兵,蘇軍步兵火力不遜於對陣的德軍,甚至在德軍之上,對贏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最終勝利,波波沙41衝鋒槍可謂功不可沒。
建國以後,我軍曾裝備過仿製的波波沙41衝鋒槍,志願軍則直接裝備了援助的二戰時期蘇軍另外一把非常有名的35發彈匣供彈的波波沙43衝鋒槍,在陣地戰中,志願軍步兵槍械火力平均不輸於依然以8發漏夾供彈的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為主的聯合國軍。
國內仿製的50式衝鋒槍,之所以捨棄容彈量極高的71發彈鼓,而選擇35發彈匣,最關鍵的原因儘管71發彈鼓火力極為兇猛,但彈鼓不僅重量大,而且不易攜帶,加上彈鼓時,全槍重量過沉,不適合華人使用,此其一。
其二,彈鼓有71發容彈量,但在實際操作中,一般不會將子彈裝滿,也就塞進65發左右,滿彈鼓狀態時容易造成供彈故障,反到影響戰時槍械效能的發揮。
其三,35發彈匣供彈,其火力持續效能已經不錯了,參戰的志願軍對此深有體會,一般衝鋒槍供彈具也就30-32發左右,少量僅配20發供彈具,且35發供彈具,重量適中,易於攜帶,身上4只彈匣,加上槍上的那隻彈匣,175發的彈容量,足以保證一場中等烈度規模的衝突戰。
-
4 # 戰爭之王
因為彈匣完全夠用,已經沒必要去搞華而不實的彈鼓了。
波波沙41衝鋒槍最初使用的就是彈鼓,雖然有71發的彈容量,但是為了提高供彈可靠性,一般不會裝滿,而採用少裝幾發的做法。後來蘇聯推出了簡化版的波波斯43型衝鋒槍,該槍採用的是35發彈匣,便於生產而且輕便易用,採用的摺疊式槍托也便於攜帶,同樣開始投入大量生產。
中國仿製波波沙41衝鋒槍而來的50式衝鋒槍出現時,有彈鼓、彈匣這兩個選擇,彈鼓雖然彈容量大,但是體積重量也過大,而且生產上自然要比簡單的彈匣費時費工,攜帶時也比較麻煩,彈匣可以直接放入輕薄的彈匣袋,可彈鼓就得放到較大的包具中。所以最終中國選擇了35發彈匣作為50式衝鋒槍的標配供彈具。
而在後來,中國也仿製了波波斯43式衝鋒槍,稱為54式衝鋒槍,著名的雷鋒像中雷鋒使用的就是54式衝鋒槍。畢竟波波斯43式衝鋒槍採用的全金屬結構,生產成本更低更加快捷,更適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
-
5 # 星輝650
彈鼓供彈
火力充足,滿裝71發,實際因為間隙太小有卡頓,往往少裝幾發,
在前蘇聯時期,蘇聯人人高馬大,體格力氣都能適應,後勤一次裝滿廣袤戰場衝鋒衝殺,彈鼓可以滿足,並有一定的防彈護甲作用,彈鼓是塊橫向圓鋼板,起到機槍擋板的防護作用,火力強大,
但是中國士兵身高體型小,彈鼓太沉,戰場也密集,後勤換彈勤,更重要的是,中國工業基礎薄,子彈產量低,一人三十多發,彈夾可以互相支援。七十發,都裝一個彈鼓,只能一支槍使用,
71發大彈鼓不如35發彈夾易於搬運運輸攜帶,總之綜合折中,選擇了35髮長彈夾。
太沉扛不動,戰場上是務實的。
-
6 # 小約翰
50式的衝鋒槍是中國專家和技術人員,對蘇聯製造的波波沙41的基礎上仿造的。
蘇聯人製造的這款衝鋒槍,曾經在蘇德戰場上大顯身手,為蘇聯衛國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早在20年代,蘇聯人就開始著手研製一種發射速度更快,殺傷力更大,為步槍換代的武器。但衝鋒槍不僅沒有應用於戰場,人們對它的實用性也缺乏足夠認識。所以雖然人們對沖鋒槍的研製付出了極大熱情,但接連的失敗,還是讓人們對沖鋒槍的可行性產生懷疑。
不過蘇聯人毫不氣餒,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試驗。終於在1934年,蘇聯第一支衝鋒槍誕生,但具有很多缺點,沒有在戰場上批次投入使用。 在二戰的時候,升級後的蘇聯造衝鋒槍,也就是波波沙41衝鋒槍問世,並大批投入生產。由於它射速快,裝彈快,槍托穩定,散熱結構合理,槍身皮實耐用而在戰場上大顯身手。讓這款衝鋒槍成為蘇聯戰士的定心丸和主心骨,也成了德軍談波波沙色變的戰場死神。德軍的衝鋒槍在和波波沙的交手中幾回屢戰屢敗,讓希特勒也頭疼不已。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我軍配備的武器可謂是五花八門。為了提高戰鬥力,便於維修使用。亟需統一制式。北韓戰爭爆發後,武器供應更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前期,我軍開始有計劃採購蘇制武器。也正是這時候,波波沙衝鋒槍開始裝備部隊。
(使用波波沙的志願軍)
但不久就有人提出要有自己的衝鋒槍,因為進口的衝鋒槍不但價格昂貴,而且配件更貴。交貨也不及時,給後期維修帶來不便。
如果有了自己的衝鋒槍,不但能降低成本,不再受制於人,而且彈藥供應更及時。更為重要一點就是,波波沙雖然各項效能無可挑剔,但為了適應新的戰場形勢,也需要完善改進,就這樣我們自己研製的50式的衝鋒槍應運而生了。
大家發現改進後的50型衝鋒槍沒有了原先的彈鼓設計,而採用了彈匣供彈。
原先的彈鼓的優點是可以多裝子彈,裝滿能達到70多發,這樣就能連續殺敵,讓敵人沒有時間還手。
可人們發現,我軍改裝後50式的衝鋒槍拿掉了原先的彈鼓,改用彈匣。我們自己製造的50衝鋒槍是依靠彈匣供應子彈,子彈的容量減小,每次只能裝30多顆子彈。連續射擊的效率不是提高反而降低了,到底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改進呢?
我軍所以捨棄了彈鼓供彈,主要考慮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在戰鬥的進行狀態都是短兵相接,戰鬥持續時間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長。彈鼓持續大量供彈不再適應戰場新形勢需要。
其次,中國體質跟蘇聯人不同,北韓戰場的地形也和歐洲戰場有所差異,彈鼓和子彈自身的重量不但對戰士行軍速度有影響,也因為這種構造的槍身重量而影響射擊準確性。
還有,50衝鋒槍是應用在北韓戰場的,而近戰,遭遇戰和夜間作戰多也是朝戰的特點。沒有了彈鼓的衝鋒槍,能夠在夜戰和近戰中搶得先機,讓我們的戰士在短兵相接中處於更主動的地位。
棄用了彈鼓供彈後,更輕便的槍身也讓換彈藥的速度加快。這樣在戰鬥中衝鋒槍連發的效率不僅不下降,反而提高不少。
總之,我們自己改制的50衝鋒槍工藝更簡單,槍身更結實,結構更合理,重量更輕便。在朝戰中跟美製卡賓槍的較量中佔了上風,讓聯合國軍吃夠了苦頭。
-
7 # 兵說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軍的裝備簡直是五花八門,除了繳獲的大量國軍美械外,有的部隊仍然使用著日式裝備,槍械種類之多,使用的彈藥口徑都不一樣,這給後勤人員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在這種背景下,我軍急需研製出自己的武器,建國初期中國與蘇聯關係密切,中國大部分槍械都是仿製蘇械,其中50式衝鋒槍便是那時候的傑作,它的原型槍是波波沙41衝鋒槍,而在人們印象中,此槍是採用彈鼓供彈,為何中國仿造後卻是彈匣供彈呢?
眾所周知,衝鋒槍配備彈鼓是為了增強其火力的持續性,波波沙使用彈鼓能供彈71發,而使用彈匣只能供彈35發,在上個世紀的戰場,顯然巨大彈容量的彈鼓更具有優勢。不過彈鼓供彈也是利弊共存,50式衝鋒槍的重量本來就不輕,加上裝滿子彈的彈鼓士兵的負重就更大了,根本不利於士兵長途奔襲作戰。北韓戰爭中,我軍大量裝備了50式衝鋒槍,除了少數蘇聯援助的衝鋒槍是彈鼓供彈外,其他的都是用彈匣供彈的。
除此之外,彈鼓供彈的可靠性也並不是很好,如果將彈鼓全部裝滿子彈,很容易出現供彈故障,所以一般也就塞60多發。再加上彈鼓的製作工藝有些複雜,以新中國當時的工業基礎,大量生產彈鼓比較困難,也沒必要,士兵在作戰時多配兩個彈匣就好了。
其實在二戰過後,各國普遍發現衝鋒槍配備彈鼓根本就沒多大的用處,手持彈鼓射擊時反而影響射擊精準度。二戰時蘇聯大多數士兵沒有經過什麼完整的訓練就匆匆上了戰場,為了提高士兵作戰能力,只能提高槍械供彈量,而事實上,很多蘇聯士兵還沒將一個彈鼓的子彈打完就犧牲了。 -
8 # 薩沙
薩胖在俄羅斯的槍店,玩過帶著彈鼓的波波沙。
說真的,太重了。
波波沙的空槍是3.63 公斤,這個不算重。
然而,裝上71發大彈鼓,整槍5.44公斤。
要知道,比它長很多的中國56式衝鋒槍(其實是自動步槍),裝滿子彈也不過就這個重量。
而同時代的中正式步槍,也不過才4公斤。
1支衝鋒槍竟然比步槍還要重得多,太誇張了。
當時的華人和蘇聯人不同。
二戰期間,蘇聯的俄羅斯境內的斯拉夫白人,平均身高都有1米7多,身體強壯。
中國士兵平均身高也就1米6多,身材矮小,瘦弱,強壯的人很少。
想要長期舉著一支5公斤多的衝鋒槍,無依託射擊,對於華人太難了。
大家注意,波波沙是沒有握把的,也不能託著槍管射擊,只能託著彈鼓。
而彈鼓是非常沉重的,長期射擊一定會動作變形。
除了難以使用以外,波波沙的彈鼓可靠性低,經常出現異物進入導致卡殼現象。
所以,北韓戰爭中國一律使用彈匣,而不是用彈鼓。
有意思的是,北韓人民軍的波波沙卻有彈鼓。
志願軍使用彈匣,實戰性更強。
一來,彈匣的重量輕的多,還有利於射擊的握把。
二來,彈匣的可靠性也好的多,很少有卡殼現象。
況且,當時美軍的衝鋒槍也是彈匣結構,中國的35發彈匣壓制美軍衝鋒槍,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使用71發大彈鼓。
-
9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其實就一句話,合適才是最好的。
當然您要是想具體瞭解一二,您就可以接著往下瞅。咋說呢?波波沙這可是一款經典老槍,毫不客氣的說他可是支撐了蘇聯人整個二戰非常優秀的一把單兵武器。
波波沙這哥們的型號有好幾個,最棒的一個型號是波波沙41,整個二戰就這一款,蘇聯人就整出了六百萬把裝備到了部隊裡頭。咱的50衝鋒槍仿製的就是這哥們。
咋說呢?這玩意巷戰的時候絕對是一把好手,這不用問,可持續性火力嗎?一個彈鼓足足71發子彈,這就給士兵一邊衝鋒,一邊開槍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不用為換彈夾而浪費時間。
這把個德華人氣壞了,但也只能撿了蘇聯人的波波沙打,用來壓制蘇聯人的暴脾氣。
這不後來德國的高層也看不過去了,把波波沙拿回去改了一下,使用德華人的9毫米手槍彈,當然他不是不喜歡蘇聯人的7.62毫米,是因為德華人補給當中就沒有這型號的子彈。
從這裡咱就能看出波波沙的牛掰之處。
就算是到了近代,美國四等人馬潤們還拿著這玩意打巷戰,牛吧!
那麼咱是怎麼就仿製了波波沙呢?而不是其他的槍械!咋說呢?咱的基礎不好,最開始的時候軍事裝備那就是個萬國牌,衝鋒槍是個好東西,但咱就沒有自己的。
這不後來北韓這嘎達美華人來禍禍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咱明白,所以咱就過了鴨綠江,來揍美華人,讓這些個眼睛長到腦殼頂上的大鼻子,知道華人不好惹。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蘇聯就給咱援助了一些裝備,這其中就包括波波沙。
蘇聯人家裡頭一大堆,這屬於淘汰型的裝備,就給咱了。
那麼咱在戰場上使喚,感覺不錯,火力夠猛,壓制美華人手裡的衝鋒槍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所以咱就有了想要仿製的想法,蘇聯人給了槍,但沒有給圖紙,咱只能拿著實物進行逆向仿製。
最終成型的就是50衝鋒槍,就這支槍讓咱有了第一支中中國產化衝鋒槍。
那麼為什麼咱沒有原木原樣的模仿波波沙呢?很簡單,咱在使用波波沙的時候,發現人家這槍那是按照蘇聯人的體格來製作的,71發彈鼓對於他們來說,這重量不算啥。
但對於咱來說,這重量有點大,帶著這彈鼓進行衝鋒,太費力氣。
而且這彈鼓的工藝有點複雜,造成這玩意容易變形,這一變形供彈就成了問題,就這個問題蘇聯人也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所以咱就把這彈鼓給取消掉了,整了彈匣上去,其實波波沙也是有彈匣的,只是數量很少而已。
還有這槍托,咱也進行了改進,波波沙的槍托對於咱來說有點厚實,所以木質槍托被取消掉了,換成了鋼絲摺疊槍托,槍托式的握把也變成了單獨的一個小握把。
就這麼一改,重量大大的減輕,50衝鋒槍加上彈匣也就3.93公斤,而波波沙就算是不用彈鼓,使用35發彈匣,他的重量也很重達到了4.15公斤。
當然50衝鋒槍作為仿製的第一款衝鋒槍,效能上不是很好,但他做到了,咱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
當年仿製出來就生產了3.6萬支,裝備的時間很短,後來就退出了一線部隊。
-
10 # 滄海22oo2
中國的50式仿波波沙衝鋒槍,將71發彈鼓改成35發彈匣的原因是:雖然71發彈鼓在戰場上,火力持續好,不用頻頻換彈鼓,但由於彈鼓結構過於複雜,容易出現故障,在戰場上這是致命的,而35發彈匣就簡單的多,且能使整槍重量減少很多,故障率也減少了不少。再者中國當時也參考了各國槍支的彈容量而定的,如蘇聯的AK47,以及卡賓槍和各式衝鋒槍的彈容,都在3O餘發左右,這是一個最佳資料,既保證了火力持續性,又有了可靠性,還減輕了重量。所以就選擇了彈匣供彈,這在中國以後的各類槍族中基本都釆取了30餘發的彈匣供彈。
回覆列表
中中國產仿造蘇聯波波沙50式衝鋒槍取消了鼓式彈夾彈容量35發。鼓式彈夾71發近距離和巷戰火力強。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比較笨重。在71發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卡殼。一般都是65發左右。蘇聯軍人體格比較高大華人比較單薄拿著非常耗體力。
尤其是多達70多顆子彈的波波沙衝鋒槍,它的彈鼓更是一個沉重的配件。蘇聯之所以忍重使用彈鼓,是因為戰場上根本沒有時間回去補充彈藥。
彈鼓雖然裝彈量大,但是不如彈匣攜帶方便,而且更換起來麻煩還容易卡殼。所以在正面作戰中,彈匣比彈鼓更使實用!
但是中國的50式衝鋒槍是在二戰結束之後仿製的。那時突擊步槍已經逐漸取代衝鋒槍,開始受到各國的重視。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彈鼓的必要性並不是很強。
生產彈匣比彈鼓簡單,彈鼓不容易攜帶,磕碰後容易出現供彈故障,中中國產之後就沒有再用鼓式彈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