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小中
-
2 # 日升昌
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虞弘墓漢白玉石槨
1999年7月,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出土了,震動考古界的太原隋代虞弘墓。
這座漢白玉石槨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歇山頂殿宇造型。石槨上54幅彩繪浮雕表現出天方夜譚般的異域風情,畫面內容多是宴飲、歌舞、騎射和打獵,這些人物形象,在中國的考古界很罕見,他們高鼻深目,髮型獨特,圖中的形象充滿了中亞和西亞的藝術特徵和民族風情。
坐落石槨正中的是“虞弘宴飲圖”,是浮雕中最精彩的。採用了剖面雕繪法,既能顯現廬帳的外形,又完好出現出帳內的景象。宴飲圖正中設有雍容華貴的帳幔,虞弘側身坐在床榻上。他體形魁偉,頭戴日月形王冠,梳著規整的波形長髮,深目高鼻,蓄著稠密的鬍鬚,很明顯是西域胡人的形象。他手舉酒碗,看著對面的女子。這位頭戴花冠的女子顯然是女主人,她面龐嫻靜。
虞弘墓最具重大意義的考古發現,是描繪中西亞波斯粟特人生活的漢白玉浮雕彩繪圖畫。石槨除槨頂外,槨壁、槨座均有浮雕,並施以彩繪和描金。浮雕彩繪內容由50多個單體圖畫組合而成,內容五光十色。有隆重的宴飲場景;有樂舞局面;還有打獵場景及人獅奮鬥的慘烈現象。圖中人物形象均為高鼻、深目、黑髮、濃須。圖畫中的繫帶鳥、魚尾翼馬和葡萄葉蔓紋飾,拜火祭壇,充滿了異國風情而且生動,讓人感受到濃郁的中亞民族的宗教文明和生活氣息。出土隨葬品除石槨外,還有墓誌、瓷碗殘片、漢白玉人物俑、八稜彩繪雕琢柱、蓮花座、銅幣等。人人物形象分胡人和漢人兩種,漢白玉石俑通體施褐彩,再加衣紋彩繪。用於隨葬品中。
虞弘石槨是這種中西融合的北朝藝術的代表風格。在典型的漢式房頂之下,石室四壁表裡雕琢了九幅巖畫,基座上更有祭司看護火壇的經典拜火教圖畫,可是因為同類圖畫和文獻的缺少,精確解讀其內容依然困難重重。虞弘墓石槨是人類文明珍寶,它向我們展示了獨具神韻的西域藝術,更反映出北朝時期中外文明溝通的盛況。
在石刻墓誌中所有呈現“魚國”,“魚”字都有顯著的被修改正的痕跡。這又是為什麼呢?面臨層層疑問,很多的考古學家都企圖找到虞弘真實的歸屬,許多中西亞的學者親赴山西太原求證墓主人的來歷。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在華西域、中亞人生活的記載。但沒有科學地開掘過一座墓葬,最多是墓誌發現。虞弘墓的發現和科學開掘,更有益於研討北朝時期中西亞遊牧民族在華的活動及與華夏民族融合的狀況。
從這個視點講,虞弘墓的發現,解密了古代入華西域、中亞人的面紗。從虞弘宗族久居晉陽及晉陽有“薩保府”看,久居在晉陽的中亞人數量必定不少,而且連續了幾個世紀,早在1400多年前,晉陽與中、西亞就有著廣泛的經濟、文明和藝術溝通,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位置。晉陽在其時已是一個對外溝通非常廣泛的城市。
-
3 # 關叔看世界
對於各地博物館不凡各種珍貴藏品,但鎮館之寶是必不可少的,那是每個博物館的靈魂所在,藏中極品,在國內外都有著極高的影響力,而對我們普通民眾又非常神秘。那我們來具體看看各地博物館有哪些鎮館之寶呢?
1.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2.北京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後母戊3.北京故宮博物館:清明上河圖4.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5.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6.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鑲金獸首瑪瑙杯7.河北省博物館: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8.南京博物館:乾隆帝行圍圖轉旋瓶9.河南博物院:春秋蓮鶴方壺10.吉林省博物館:青花雲龍紋高足碗11.黑龍江博物館:金代銅坐龍12.遼寧省博物館:清代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13.廣西博物館:翔鷺紋銅鼓14.寧夏博物館:鎏金銅牛15.青海博物館:銅鎏金觀音像16.四川博物館:太陽神鳥金飾17.貴州博物館:東漢銅車馬18.西藏博物館:雙體陶罐19.臺北故宮博物館:翠玉白菜
-
4 # 車鑑文
說一下中原的河南博物院吧。河南博物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是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
第一件寶物:蓮鶴方壺
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託重器。第二件:婦好鴞尊
第三件:賈湖骨笛
賈湖骨笛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該骨笛是用鶴類尺骨管制成。 -
5 # 趣維雜談
目前,中國共有博物館大約4200多家,藏品3300多萬件,可以說各類藏品非常豐富。每家博物館基本上都有自家的鎮館之寶,那麼,各省博物館都有哪些寶物值得推薦呢?下面為大家一一介紹。
一、中國國家博物館 “利”青銅簋
利簋,又名“武王徵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
二、故宮博物院 石鼓
石鼓又稱陳倉石鼓,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大秦帝國的“東方紅”。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
三、北京首都博物館 班簋
班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一件蜚聲中外的器物,記述了貴族"班"追隨大貴族"毛公"東征的史實。
四、天津博物館 雪景寒林圖
雪景寒林圖是宋代畫家范寬所作。張叔誠先生於1981年將其捐給天津藝術博物館。
五、河北博物院 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通身用玉片製成,玉片之間用金絲連綴。
六、山西博物院 鳥尊
鳥尊於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七、內蒙古博物院 匈奴王金冠
匈奴王金冠被譽為“草原瑰寶”,古時為少數民族首領所配戴。
八、遼寧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 饕餮紋大圓鼎
饕餮紋大圓鼎鑄制時間距今約3200年,是我省前所未有的重大年夜考古發現。
九、吉林博物院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是蘇東坡提筆揮就的曠世之作,1982年12月於一位中學教師家裡找到!
十、黑龍江博物館 金代銅坐龍
銅坐龍堪稱金源文化的代表。
十一、上海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 大克鼎
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十二、江蘇南京博物院(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 金獸
金獸是迄今中國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製造辦法至仍為孤例,是中國古代金銀器中的重中之重。
十三、浙江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 玉琮
玉琮是古代人們用於祭祀神祇的一種禮器,距今約5100年,被譽為“琮王”。
十四、安徽博物院 鑄客銅鼎
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戰國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十五、福建博物院 雲紋青銅大鐃
雲紋青銅大鐃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
十六、江西博物館 商代鹿耳四足青銅甗
商代鹿耳四足青銅甗,為蒸煮器,有“甗王”之譽。
十七、山東博物館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1972年4月10日發現於銀雀山漢墓,九大鎮國之寶
之一。21世紀初,評為“中國20世紀(100年)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十八、河南博物院(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 雲紋銅禁
雲紋銅禁是春秋時期的器物,採用失蠟法制造,開創了青銅器製造的先河。
十九、湖北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文物,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二十、湖南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 皿天全方罍
皿天全方罍,商代晚期鑄造的盛酒器,因器口銘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被稱為“方罍之王”。二十一、廣東博物館 千金猴王硯
端硯歷來被視為“文房四寶”之一,廣東的“一石三硯”更是名聞天下,世所罕見。而三硯之中,又以千金猴王硯為首。
二十二、廣西博物館 翔鷺紋銅鼓
翔鷺紋銅鼓為西漢時期的金屬器,屬石寨山型銅鼓。
二十三、海南博物館 戰國越王亓北古錯金銘文青銅複合劍
戰國越王亓北古錯金銘文青銅複合劍是越王勾踐之孫越王亓北古所使用的佩劍。
二十四、重慶博物館(又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青銅虎鈕錞於
這件錞於屬戰國晚期的巴人作品,有“錞於王”之譽。
二十五、四川博物院 臘梅雙禽圖
此幅《臘梅雙禽圖》右下角為宋徽宗趙佶題款,以瘦金體題“御筆”及“天下一人”,“御筆”二字上鈐朱文“御書”印。
二十六、貴州博物館 東漢銅車馬
東漢銅車馬是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漢墓中的車馬裡最精美完整的一個。
二十七、雲南博物館 戰國牛虎銅案
戰國牛虎銅案作為滇國的一件祭器,在力學和美學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幾近完美。
二十八、西藏博物館 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拉咀喇達賴喇嘛之印
該印是雍正皇帝冊封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的印信。
二十九、陝西曆史博物館 闕樓儀仗圖
闕樓圖繪製於懿德太子墓,壁畫堪稱初唐至盛唐具有代表性的繪畫流派傑作,在唐代繪畫真品中極為罕見。
三十、甘肅博物館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東漢青銅器,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三十一、青海博物館 明永樂款鎏金銅文殊菩薩像
蓮花座正前臺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款。
三十二、寧夏博物館 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 該本經書是目前國內收藏的最珍貴的《古蘭經》珍善本之一,對於研究回族歷史、宗教和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三十三、新疆博物館 唐彩繪天王踏鬼木俑
三十四、臺灣台北博物館 翠玉白菜
-
6 # 33度開水
作為瀋陽人,上學讀書的時候一直不清楚遼寧博物館作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館,館藏是多麼豐富,後來大學放假回家偶然才發現,原來遼博很多藏品,都是分量十足的國家瑰寶,即使和北京或者臺北的故宮博物院相比,分量也是足夠的——可能有分量的文物總量不如故宮博物院那麼多,但是頂尖的藏品絕對是絲毫不遜色。
緣起是筆者2010年左右的一個暑假去遼博參觀,發現展品中居然有《簪花仕女圖》、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夢奠帖》真跡等書畫名作,驚歎之餘對遼博開始刮目相看,於是就做了一些後續的搜尋,發現遼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除了《簪花仕女圖》、《夢奠帖》之外,還有很多名作名品,比如唐代另一位書法大家、“草聖“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以及宋徽宗趙佶草書的《千字文》等等。其中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可以體現出與他其他瘦金體書法作品迥然不同的豪放風格。傳統畫作還有《虢國夫人遊春圖》,這副絹本設色的唐代繪畫也是比肩《簪花仕女圖》的精品。
《簪花仕女圖》
但是提到遼博的“鎮館之寶“,更多時候想到的是一樁非常讓人遺憾的公案——與《清明上河圖》的失之交臂。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能是最為世人熟知的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之一。晚清民國亂世,真品被末代皇帝溥儀於1924年帶到東北,後又被帶到偽“滿洲國”的“首都”長春。1945年抗戰勝利後,被遼寧博物館的前身東北博物館當成了贗品,一直沉寂到1950年建國之後才又被從倉庫中找出,並送至北京故宮博物院儲存至今。雖然遼博遺憾地與這幅傳世名作失之交臂,但是能夠在解放戰爭的動亂中倖免於難,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失誤,所以焉知非福,也是文化界的幸事了。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
7 # 濟南時報-新黃河
身在山東的答主就說說山東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吧!
2011年3月,山東省文物局在山東博物館舉行了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等領匯出席儀式。活動先由專家從山東博物館13萬餘件藏品中選出30件精品,然後透過觀眾投票選出了山東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山東省十大鎮館之寶各是什麼吧!
東平漢墓壁畫東平漢墓壁畫是在東平商城建築工地施工過程中發現的,這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儲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壁畫細膩精美,生動逼真,反映了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填補了山東漢代考古的空白。對於研究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生活習俗也有很高的價值。
紅陶獸形壺紅陶獸形壺是1959年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的一種酒器。通高21.8、通長22.3、體寬14.5、足高7.9-8.4釐米。該陶器夾砂紅陶,通體磨光,近似豬或狗形的形狀。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表現出大汶口先民們高超的製陶水平。既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也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的代表。
甲骨文原來是清末羅振玉的收藏,1954年時入藏山東博物館,其中“鬼方”卜辭記載了商代的敵方部族,“鎷”字是甲骨文中唯一帶有“金”字旁的文字,“虹不隹年”記載了彩虹天象,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頌簋頌簋,國家一級藏品,製作於西周晚期,為周宣王時期的盛食器。高30.1釐米,口徑24.2釐米,於清朝前期出土。先後經孫劉喜、李宗岱、丁樹貞收藏。頌簋上的銘文就記錄了周天子對頌的冊命過程。這件頌簋以其莊重的造型、精良的鑄工、瑰麗的紋飾、秀美的銘文,成為難得一見的青銅器珍品。
蛋殼黑陶高柄套杯蛋殼黑陶高柄套杯是1960年在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的酒器。是新石器時代龍山陶器文化的代表。整器為套杯組合形式,以輪制而成,器壁薄如蛋殼,極輕極薄,表面烏黑光亮,體現了新石器時代陶器製作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
魯國大玉璧戰國時期,1977年在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52號墓出土。玉璧是祭祀天地的禮器,代表禮制文化的最高境界。此玉璧器形規整,琢磨精良,線條流暢,工藝純熟,是戰國玉璧中的精品,戰國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也是山東博物館大廳穹頂玉璧的原型。
鄭燮雙松圖軸鄭燮,號板橋,揚州八怪之一。這幅畫是鄭燮送給好友肅翁的作品。此畫縱201釐米,橫101釐米。並運用長篇題記,講述了朋友之間的情意,且儲存品相極好,是鄭板橋難得一見的珍貴作品。
亞醜鉞亞醜鉞,商代,國家一級文物,青銅器中的瑰寶;是商代禮儀重器、王權的象徵。1965年在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出土。亞醜鉞為方內,雙穿,兩肩有稜,器身透雕人面紋,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貴遺留。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1972年4月10日發現於銀雀山漢墓。被評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出土,為歷史上爭論不休的孫臏、孫武究為一人還是兩人的懸案,提供了破解和答案。
九旒冕九旒冕於1971年在山東省鄒城市與曲阜市交界的九龍山南麓的明代魯荒王陵出土。墓的主人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朱檀。這件九旒冕是中國目前發現唯的一一件儲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九旒冕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禮制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8 # 老豬的碎碎念
1963年,陝西省興平市豆馬村民趙振秀準備給自家牛圈墊一墊,於是便到村北的大土坡上取土,在挖土的過程中,突然“當”的一聲響讓她停了下來,她急忙彎下腰檢視碰到了什麼東西,把土撥開後竟發現一個灰色的陶甕,開啟這陶甕後她驚奇的發現裡面有一個似牛非牛的東西,而且上面佈滿了漂亮的紋飾,拿出來後還閃著耀眼的金光,於是她高興的把寶貝帶回了家。 “沒有不透風的牆”,趙振秀挖到了寶貝這事兒很快傳開了,村支書覺得事情重大立刻打電話向上級報告此事,很快市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就來了,專家看到此物後幾乎驚掉了下巴,我滴個乖乖,這東西可真是名副其實的寶貝,遍佈精細的嵌金流雲紋向他訴說著這是典型西漢皇家的器物,做工刻畫極其逼真。 爾後專家轉臉語重心長的對趙振秀說:“凡是地下出土的文物都歸國家所有,你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為了鼓勵你的捐獻行為,國家可以給你進行適當的獎勵。”老實巴交的趙振秀一聽專家說這話,二話沒說就把銅犀尊給上交了。後來專家獎勵了他50元現金,將銅犀尊帶回了博物館。 如今五十多年過去,考古專家也變成了耄耋老人。當回憶起這尊銅犀牛時,老專家後悔的說:“這麼珍貴的文物,當初給人家50確實有點少了。”下圖是老豬實拍的如今儲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的一級國寶《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各位上眼嘞。
-
9 # 白小樹
上海博物館西周晉侯穌鍾。
進入上海博物館青銅器展區,會聽到一首迴圈播放的古曲背景音樂。很多人都知道這是《陽關三疊》,這首曲子,就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的西周晉侯蘇鍾所演奏。很難想象,近3000年前的樂器的音準音色依然儲存的非常完好,如果到上海博物館,請一定記得去青銅館就著《陽關三疊》,聽聽西周晉侯穌鐘的故事。
西周晉侯穌鍾由16枚編鐘組成,14枚由上海博物館儲存,另外2枚由陝西博物館儲存。這組編鐘大的高52釐米,小的高22釐米,鐘上刻有355字的銘文,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晉侯蘇受命伐夙夷的全過程。
1992年,晉侯墓地8號墓被盜,大量隨葬品流往國外,其中14枚流落到了香港。當時香港中文大學的張光裕教授看到後,立刻聯絡了上海博物館的馬館長,馬館長當即就買下了這套編鐘。但,買是買下了,當時並不能百分百肯定這套鍾源自西周,所以也就無法肯定這套鐘的價值;因為在此前,中國並沒有出土過西周時期帶有銘文的青銅器。
次年,上海博物館的馬館長邀請了長期主持曲村遺址發掘工作的鄒衡來上海博物館觀摩這14枚鍾,然後發現,上海的14枚鍾與山西的另外2枚鍾都有纂刻的銘文,並且這16枚鐘的銘文可以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也就確認了上海博物館的這套編鐘是出自晉侯墓地8號墓的。
晉侯穌鐘的銘文,是中國第一次發現西周時期纂刻於青銅器上的銘文。這說明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年間,人們就已經創造出可以在青銅器上刻字的堅硬工具了。所以,晉侯穌鐘的出土對中國冶金歷史也有重要的意義。
-
10 # 水軒繪畫室
美女油燈"長信宮燈”欣賞
河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因燈上刻有"長信”二字,故名“長信宮燈”。
早在西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們就腦洞大開,智慧地設計、製作出了世界上技術含量最高,而又環保的油燈一一長信宮燈。
他們堪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家和工藝美術大師了。
長信宮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長信宮燈製作工藝精美,設計手法高超,堪稱一絕。它是西漢時期竇太后長信宮裡的生活用品。
長信宮燈是用青銅鑄造而成。它也是西漢時期的一件青銅器。
整個燈體設計的是一位衣著廣袖華美漢服的美女。
美女跪在地上,手臂優雅地舉起。乍一看,她就是在優美地舞蹈。細觀察,她就是一位持燈的美女。
長信宮燈整體由多部分、分鑄組合而成。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獨特設計。
頭、軀體、長袖、燈罩、燈盤、底座。先把它們各個部位用青銅鑄成,再組合在一起。
說它環保,是因為燃燒的動物油不汙染環境。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是用動物油照明的。
動物油的特點是油膩、粘付性強,不利於清洗。
而獨具匠心的工藝大師,就根據動物油的這一特點,巧妙地設計出了用寬大的袖管導煙,這有利於油煙的排出。又採用分鑄組合的工藝流程,能方便地拆解、組裝,清洗油膩又粘付的動物油脂。
長信宮燈流傳到今天,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今天,衣著廣袖華美漢服的美女,還在訴說著她見證過的歷史長河的故事。
回覆列表
這個題目有點大,我就先拋磚引玉佔個坑,寫部分博物館的部分鎮館之寶吧,以後再慢慢把這個大坑填了。我就先簡單的列出三項,文物名稱、時代和所在博物館。
太保鼎,西周,天津博物館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新石器時代,浙江省博物館
河姆渡出土陶灶,新石器時代,浙江省博物館
鑄客大銅鼎,戰國,安徽省博物館
涅槃變相碑,唐,山西博物院
常陽太尊石像,唐,山西博物院
鴨形玻璃注,北燕,遼寧省博物館
銅奔馬,東漢,甘肅省博物館
牆盤,西周,周原博物館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唐,西安碑林博物館
景雲銅鐘,唐景雲年間,西安碑林博物館
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唐,法門寺博物館
八重寶函,唐,法門寺博物館
銅浮屠,唐,法門寺博物館
劉勝金縷玉衣,西漢,河北省博物館
長信宮燈,西漢,河北省博物館
銅屏風構件5件,西漢,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角形玉杯,西漢,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竹林七賢磚印模畫,南朝,南京博物院
歐陽詢《夢奠帖》卷,唐,遼寧省博物館
唐人《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唐,遼寧省博物館
趙佶《草書千字文》卷, 北宋,遼寧省博物館
董源《山口待渡圖》卷, 五代,遼寧省博物館
商龍紋兕觥,商,山西博物院
商銅立人像,商,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西周晉侯鳥尊,青銅器,西周,山西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山西博物院
西周害夫(hu)簋,西周,陝西扶風法門鎮齊村,周原博物館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戰國,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人形雙系瓶,新石器時代,甘肅秦安邵店大地灣,甘肅省博物館
西晉青釉神獸尊,西晉,南京博物院
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隋,天津博物館
五代耀州窯摩羯形水盂,五代,遼寧省博物館
五代越窯蓮花式託盞,五代,蘇州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新石器時代,浙江省博物館
西周晉侯夫人組玉佩 玉器,西周,山西博物院
商金杖, 商,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寶幢(含木函),北宋,蘇州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器,新石器時代,浙江省博物館
唐昭陵六駿石刻(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4幅), 唐,西安碑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