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楊某人雜家派
道光在當皇子的時候就收到嘉慶帝的教育,直到祖先創業艱難,養成了節儉的習慣。為了節儉,他和老婆啃燒餅喝開水,吃完就上床睡覺,連燈都省得點了。
當上皇帝之後,道光就立即下令裁掉後宮所有的脂粉費用。道光說過:“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衣服破了打補丁,但是內務府在打補丁得費用上算計道光,道光嫌貴划不來,然後跟皇后一合計,以後打補丁得工作就全部交給後宮的嬪妃,一分錢都不用花,反正這些嬪妃閒著也是閒著。道光所有的衣服裡面,只有龍袍沒有補丁。
後宮包括皇帝本人平時都不吃肉,除非遇上節慶日,否則每餐都是素菜。皇后過生日的時候皇帝親自下令殺了一口豬,把皇后感動的不要不要的。然後請群臣吃飯,結果吃的是打滷麵,而且一人一碗,多了沒有,沒吃飽自己回家做飯吃去。
皇帝賞賜大臣有時會賜宴,到了道光這,賜宴的賞賜宣讀完了聽聽就行了,別以為皇帝真的會請你吃飯,要吃飯出了紫禁城門左轉自己解決。
以上這些道光節儉代表性的事蹟,哪一件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做過?
-
3 # 清水空流
道光皇帝,滿清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叫旻寧。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公元1820年時年39歲的旻寧登基為道光皇帝,在位30年。旻寧在位的時候,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道光就此信心喪失,日益頹廢,公元1850年道光駕崩,滿清也正式進入全面和徹底的衰敗期。
提及道光都說他是一個“節儉”皇帝,但還如說是個摳門皇帝,漢文帝,宋仁宗都是節儉皇帝,但都到後世稱讚,但道光的節儉或者說是摳門卻為後世所嘲諷,而之所以道光的節儉受到嘲諷沒有效果,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他自己節省的銀子都讓他人給浪費了。儉以養德,但摳門就不對了,道光是由於治國無能,也只有在節儉這方面“作秀了”道光的皇后過生日,難得奢侈一回的道光破例宰了兩頭豬。內閣學士戴均元私下言道,高宗皇帝(乾隆)奢侈多以。而國庫豐盈。而今上日益節儉,但卻國庫空虛。何也?道光就知道節流,而不開源。自然是於國無用。滿清王朝在道光的認知範圍和行為準則內,也只有按照儒家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
但就實際能力而言,道光還是可以的,但他遭遇到整個西方文明的大爆發,他所受到的教育無法應付這巨大的變革。能力有限。如果沒有鴉片戰爭。道光皇帝應該是一個收成的好皇帝,處於中國封建社會末期與現代文明的巨大沖擊中。道光只是在想方設法苟安,沒有想到開拓與創新。當然他的見識和水平也無法做出任何高明的措施,而當時國家整體的退化和無知,也讓當時無法產生任何人才。階層已經固化,“守祖制”是道光當皇帝的準則和標準而不是開創,但他越“守祖制”國家就越衰敗。他的節儉不是作秀,如果做秀做一輩子也就是不是作秀了。道光帝是省了不少錢,可是省得錢並未用之於民。他省的銀子都給那些的貪官汙吏和英國的鴉片販子了。
道光的節儉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但道光對自己身後事情卻很慷慨。由於第一次建的慕陵不滿意,不得不二次建陵。整個慕陵工程共耗白銀二百四十多萬兩,比他祖父乾隆裕陵還多花了三十七萬兩。比他兒媳婦慈禧的東陵,還多化了十萬多兩。可見道光的節儉也只是看那一個方面而已。一個私德不錯,生活簡樸的未必是個好皇帝。這不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事情,作為執掌天下公器的能力。做到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才是一個偉大的君主。算小錢而廢天下實在是不咋滴。
-
4 # 南門太守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6位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位以皇嫡長子身份得以繼位的皇帝。道光皇帝39歲時登基,素有壯志,也想成為一代名君,繼位以來改組軍機處、整頓吏治、平定回部,前期幹得有聲有色,被稱為“小康熙”。
但是,後來遇到了鴉片戰爭,這才發現原來一切的繁榮都是假像,龐大的大清帝國竟然虛弱無比,表面看敗給了洋槍洋炮,但稍有反思之心的人都明白,一切都敗給了自己。
大清國上上下下充斥著各種陋規,貪腐充斥著幾乎所有的地方,道光皇帝也曾多次與這些現象開戰,其整頓陋規和貪腐的決心和力度不可謂不大,但面對體制性腐敗和積多少年而沉澱下來的陋規,他的努力變成了“以一人敵天下”,除整治了個別貪官外,無法改變大局。
儘管他具有寧折不彎的誠實品性;對受難者悲天憫人,樂於助人之所需;他還有一些商務方面的習慣可以讓他在銀行交易中成為一流的專家。但是,他沒有作為帝王的天賦;他可以成為一個光彩奪目的誠實的農婦;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質,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不過,僅就個人品質而言道光皇帝不是貪暴或淫逸之君,相反他厲行節儉,在治理朝政上可稱勤謹,按照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標準衡量,甚至可以稱為有德之君。
道光作為這場戰爭的中方決策者和指揮者自然難辭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協投降路線導致戰爭失敗的結論,似乎尚欠公允,且與歷史實際不符,因為道光在鴉片戰爭中,並非自始至終都執行妥協投降路線,相反,在鴉片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道光是主張抵抗也實行了抵抗的。既然不是個人的事,那就是國家的事、體制的事。根據《南京條約》,滿清政府要賠償英華人總計2100萬銀元,這不是一筆小數目,按照分4年還清的約定,摺合成白銀每年須還款數百萬兩不等。
當時清政府自身的財政狀況已經很糟糕,根本無法把這項額外支出納入各年度“預算”,但這筆錢還不得不給,否則英華人會再次打上門來,而且還有3個地方在英華人手裡,不給也不行。
最後,這些錢還是透過一些“臨時性措施”解決了。道光二十二年(1842)分攤的賠款總數為600萬銀元,折銀約426萬兩,之前英華人向蘇州、上海商民勒索過125萬兩的所謂“贖城費”,經過清政府的爭取,這筆錢可算作還款,剩餘301萬兩中,從部撥和山東解撥江蘇的軍需銀中拿出了65萬兩,從江寧藩庫和江寧糧道以及龍江關庫中共提出庫銀50萬兩,從蘇州藩庫和滸墅關庫中提銀45萬兩,從浙江和安徽藩庫中提銀141萬兩。
藩庫是清代各省布政司所屬的錢糧儲庫,布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賦、戶籍,如同省財政廳加民政廳,藩庫庫銀就是各省財政廳和民政廳的錢,用於一省的開支。糧道是掌管漕糧的部門,清代在有漕糧的省設定,“掌監察兌糧,督押運艘,而治其政令”。中央實在拿不出錢了,只能從各省財政、軍需部門想辦法。
各省實際上沒有獨立的財政,省布政司其實只是朝廷戶部的“出納”,提調的款項其實也是戶部的錢,按照奏銷制度,這些錢可以被提前支用,但也要作奏銷處理。但在實際操作中,除從部撥和山東解撥江蘇的軍需銀65萬兩納入奏銷外,其餘銀兩由各省“自行解決”,也就是中央雖然派下了款,卻不能回中央報銷,各省無奈,只能透過向商民強行攤派或納捐等辦法解決,也就是說,第一筆426萬兩的賠款,只有15%左右的錢是從中央財政拿的。
這一年算是混過去了,但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要籌措350萬兩的賠款,這筆錢道光皇帝也不打算從自已腰包裡出,他打算攤派給廣東的行商,理由是在全部戰爭賠款中有一筆所謂的“行欠”,本不應由朝廷承擔,朝廷算是墊付,錢還是應該由行商去解決。
道光皇帝得罪不起英華人,但也不願意花這筆冤枉錢,他指示兩廣總督:“總之多追商欠,即可少籌經費。當此制用孔急之時,諒該督等必能仰體朕意也。”1843年春伊里布奉旨到達廣州,即採取手段迫使廣州行商出錢,最後實力最雄厚的怡和行被強攤100萬銀元,“行欠”共產生300萬銀元的賠款,其餘200萬銀元由其他9位行商分攤。除了這些錢,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戰爭賠款還差約140萬兩,道光皇帝乾脆把這個“光榮任務”交給廣東,由地方自籌解決。
這一年又混過去了,但其後的賠款怎麼辦?道光皇帝把問題交給伊里布等人研究,伊里布等經過籌商,建議把之後3年內的粵海關和以及新開的上海、廈門、福州、寧波等4個通商口岸的海關稅收暫停撥解國庫,全數用作賠款,如果還不夠,再由廣東藩庫等籌措。
就這樣,朝廷把賠款的負擔轉嫁給了地方,造成了相關地方財政、稅收體制的紊亂,“自籌”是壓力也是胡亂行事的依據,有關各省想盡了千方百計,有的強行攤派,有的使出捐納的老辦法,也就是由朝廷出面直接賣官斂財。雖然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有些做法會對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進行破壞,但眼關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為了省錢,道光皇帝親自作表率,自己穿的龍袍補了又補,早膳連雞蛋都捨不得吃,午膳規定不超過4個菜,皇后生日擺宴會只准殺2頭豬,給大臣們上的主食是打滷麵。不是喜歡節儉,而實在沒有辦法,道光皇帝這個“最節儉皇帝”的榮譽,來得實在有些辛酸!
-
5 # 小學歷史課代表
道光皇帝以身作則,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筆、硯臺,除龍袍外,穿的衣服破了就打上補丁再穿。他一看到官員衣服光鮮,就露不悅之情,甚至規定旗員六品之下,不得衣著綢緞,一律布衣布靴。道光十年(1834年),有人舉報盛京將軍經常在家裡演戲宴樂,道光立即革了他的職務。希望以此轉變官場奢侈腐化的風氣。
果然,道光帝欣喜地見到,奢侈浪費現象減少了,而崇尚節儉的風氣漸漸樹立起來,起碼在他的視線所及是如此。《清宣宗實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道光十四年(1834年),道光檢閱京城的禁衛軍,看到官兵都穿著樸素的衣服,高興地說:“一洗過去的惡習,崇實務本,不失滿州舊風”,隨即將幾位主管官員提升一級。
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曹振鏞猜摩上意,率先穿上打補丁的褲子,不久其他大臣紛紛仿效,個個都穿著破舊袍上朝。臨朝前,大臣們討論的話題都是與節儉有關,或互相哭窮,或相互交流經驗,比如哪裡可以買到便宜的疏菜,如何將一斤米煮出五斤飯等等。道光帝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以為自己勒儉節約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於是節儉得更加起勁。
他哪裡知道,此時北京城裡的舊貨鋪子把庫存的舊衣衫都賣了個好價錢,品相稍好的比新的還要貴呢。後來舊袍越來越少,價錢就越來越貴,甚至比做兩套新袍還貴。而堂堂的大清王朝的朝堂,卻變得灰頭土臉,顏面盡失。而每天的早朝列會,從殿上望去,好似站著兩排叫花子,皇帝就像是叫花子頭,天朝大國的尊嚴蕩然無存。時間一長,道光皇帝感感覺不妥:一次藉機嚴厲訓斥一個穿著破舊的官員一番,下令朝中大臣不得再穿著破舊朝服上朝議事。
道光帝身居宮禁,不瞭解民間物價。他經常向大臣打聽宮外的物價情況,如一斤肉要多少錢,一斤菜要多少錢等等。 還經常向人打聽哪裡可買到便宜蔬菜和肉,然後派人立即買來,吩咐內膳房去做。說來可憐,儘管道光帝百般節省,然而每餐的御膳,照例總要花到八百兩銀子。後來只吃素菜,不吃葷菜,也花到六七十兩銀子,就是吃一個雞蛋,也要花五兩銀子。
-
6 # 葦說歷史
刀叔觀點: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絕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湮沒無聞,但作為鴉片戰爭的頭號當事人,卻成為後世無法迴避並屢屢提及的人物。
當時有清朝對回疆的戰爭,大學士長齡等人取得勝利回京覆命,向道光帝獻上戰俘,道光於是宴請這些立下戰功的將領們。可說是宴請,其實寒酸得要命:二十個人擠在兩個桌子上,每一桌只有五六個菜。在座的大臣都不敢舉著,那麼多人幾口就會把這區區幾樣菜吃光,吃光了皇帝哪還有面子?大家面面相覷,一群大臣就這麼餓著肚子退了席。
據喻大華《道光皇帝》記載,皇后過生日的招待會極為簡單,每人一碗打滷麵。
他對自己和老婆都這麼很,對那些打工的大臣們就更不用說了。他為大臣們建立了相應的能力道德標準,皇帝吃飯都是四菜一湯,大臣就不能超過這個標準,皇帝上朝龍袍上都是補丁,大臣們豈敢穿豪華的衣服。據說當時京城裡很多破舊衣服店都告罄了!
外地官員進京述職時,對勤勉能幹的官員,皇帝會以賜宴表彰。但在道光朝,皇帝賜宴,僅是政治榮譽,被賜宴的官員領了榮譽後自己出去掏錢吃飯。
在道光帝的影響下,官場風氣有所轉變,至少北京如此。幾天過後,官員們上朝都穿上打補丁的衣服。議事結束,紅日東昇,乾清門內外光明一片,只見滿朝文武個個灰頭土臉,雖不至於衣衫襤褸,但當時的一般中產階層也不致於這副打扮。臨散朝,彼此之間免不了拉拉家常,或者互相哭窮,或者交流節儉經驗,比如哪兒可以買到便宜蔬菜,如何將一斤米煮出五斤飯,等等。
但相比起崇禎皇帝,道光皇帝的節儉就儼然成為了一出鬧劇。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也是非常節儉,和道光皇帝一樣崇禎皇帝常常衣服壞了也都是縫補丁,但是他的補丁都是由他的皇后為他縫補好的,都是免費,而崇禎常常害怕這些穿舊的衣服露出來而不敢快步走路。
道光帝正是在這些大事小事都力求節儉的人,那他到底把錢花哪了呢?
除了道光因節儉而助長當時後宮的貪汙腐敗之外,他還把這些錢花在修建陵墓上。然而這並不是重點,道光皇帝幾乎存了一輩子的錢最後還是因為他算了一筆爛賬。
在道光年間,鴉片已經傳入中國,而道光皇帝雖然有心打擊鴉片但收效甚微,鴉片戰爭之後清軍以屈辱失敗告終。道光皇帝最終選擇簽訂《南京條約》同意賠款2100萬銀元,摺合白銀1400萬兩,而加上當時因鴉片戰爭獲批的軍資2000萬兩,這些錢加起來早就已經資不抵債。道光摳門了一輩子,最後卻不得不因此“大方”一回了。
愛新覺羅·旻寧,一位勤政節儉的皇帝,卻鮮有作為。一個看似平庸的王朝,卻成為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
7 # 史料不輯
他爹嘉慶為了鎮壓白蓮教和真理教起義,花了一億多兩白銀。道光接手的就是一個瀕臨破產的爛攤子,爺爺、老爺爺存的錢都被起義給起沒了,誰不知道花錢爽啊,可道光沒條件啊。
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在位期間,由於連年戰爭,軍費開支浩繁,國家財政基本上處於一種入不敷出的境地。到了康熙年間,社會生產得到恢復,財政才逐步走向正規,出現了盈餘。
三藩之亂平定後,戶部每年能結餘200萬兩白銀,康熙在位時,戶部賬上最多存了4700萬兩,所以向天下百姓許諾“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繼位後大力整頓財政,戶部存款最多時有6700萬兩。雍正末期西北雖然持續用兵,但戶部仍然後3200萬兩白銀。
乾隆在位期間,清軍為他打了“十全武功”,花錢無數但勝在生財有道,乾隆給嘉慶還留了七八千萬兩白銀。不過乾隆前後四次為為百姓減免錢糧,而且還增加武職養廉、紅白事例銀等多項開支,所以在乾隆後期,清朝的財政已經很不樂觀了。
嘉慶繼位後,為了鎮壓白蓮教起義,清政府“用努逾萬萬” 。乾隆後清政府財政盈餘本來就在減少,又加之吏治腐敗,導致各地賦稅普遍欠徵。嘉慶雖然多次提升鹽價,財政還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也度過了一段很艱難的日子,這在無意中影響了道光。
道光接手的大清帝國已經開始加速走下坡路了。除了政府財政開支增加,各省解部之款項拖欠外,還有外敵環伺。先是中亞的浩罕國不斷騷擾新疆,道光本想滅了浩罕國,但算了一下大軍到中亞光溜一圈就要花至少兩千萬兩白銀,最後只能忍氣吞聲地同浩罕國簽訂了清朝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賠了200萬兩白銀。
隨後東南又爆發了鴉片戰爭,開戰之初清軍上下都同仇敵愾。雖然武器落後,戰術陳舊,但士氣和決心還是有的。鴉片戰爭“首尾三載,糜帑七千萬”,如果這場大仗發生在乾隆時期,清軍就算他不過英軍,也完全可以依靠本土作戰的優勢將其拖垮。
可是道光沒有錢,再打下去英軍可能還沒拖垮,清政府的財政就先崩潰了。清末的對外戰爭基本上都是因為沒錢,打得虎頭蛇尾,最後草草求和賠款。
道光的悲劇在於沒有一個給他留下幾千萬兩白銀存款的老爹。他要維持這個大帝國的運轉,只能自己帶頭“節儉”。不過道光比咸豐來說還是幸福一點的,咸豐為了籌措軍費,都被太平天國逼得把黃馬褂賣到幾十兩白銀一件了。
-
8 # 參知正史
道光少年時期,目睹了乾隆奢靡鋪張的作風,清朝官員貪汙成風,如果說嘉慶因為和珅的“跌倒”還尚能“吃飽”,但道光繼位後,財政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道光繼位伊始,便實施廢棄奢華、崇尚節儉的政策。我們難免會想,剛經歷康乾盛世的大清帝國,為何會這麼窮?
腐敗成風封建社會是人治的時代,沒有民主、沒有法治,沒有完善的監察制度,導致官員手中的權力過大而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和限制。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乾隆朝的奢靡浪費之風更加促進了官員的腐敗。到嘉慶、道光時期,腐敗已是深入大清帝國的骨髓,又沒有雍正那樣雷厲風行的皇帝再現,道光唯一能做的就是以節儉來延續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國了。
抗災也花錢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當時的抗災水平,比如黃河氾濫的治理辦法就是“堵決口”,堵一個黃河決口就要花費上千萬兩銀子,如此高昂的費用若能都用在治河上也罷,關鍵是沒幾兩銀子能真正用在治河上。
“黃河氾濫——朝廷巨資治河——官員貪腐——豆腐渣工程——黃河再次氾濫”,這樣的一個惡性迴圈,清帝國有多少銀子能承受如此折騰,國庫有銀子那才怪事了!
鎮壓農民起義也要用銀子君主奢靡,官員貪腐,地主階級也加緊土地兼併,強取豪奪,而農民則失去越來越多的土地,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最後連口飯都吃不上,為了活命只能起義。
從乾隆末年到嘉慶初年,清廷為鎮壓白蓮教起義,花費軍費近兩億兩銀子,幾乎耗盡了康乾盛世攢下來的家底。
皇帝也要養家皇帝除了要給大大小小的官吏支付工資,自己也有那麼多老婆孩子需要養活,還有一大群太監宮女等著皇帝支付薪水。
皇家與尋常百姓家不同的是,皇帝還要養活親戚們,這群親戚叫作“皇族”。皇族每日不用工作,只靠皇帝給錢養活。順治初年,皇族數量不過幾千人,皇帝壓力不算大;到道光時期,皇族人數發展到幾萬人,這讓本來就窮的道光更是雪上加霜。
-
9 # 黑句本
自乾隆後期國庫空虛以來,嘉慶的日子不好過,也影響了後來的道光。翻檢《清宣宗實錄》的記載,因為經濟拮据,道光皇帝倡導節儉的言行隨處可見,並且達到了古今罕見的程度。
他在即位之初,即下令停止進貢荔枝、揚州玉,減各省方物例貢,發給朱圈貢目,毋得任意加增。此後,貢目中的陝甘口外的梨貢,兩淮鹽政進貢的煙盒花爆等亦相繼停辦。
道光恪守祖制,連熱河避暑、木蘭秋彌等清朝皇室相沿成習的活動,因耗費過大、擾及地方也很少舉行了。除了每年祭掃祖陵,他也很少離開京城。
此外,他停興築、罷南府、撤三山及各園苑陳設等等,儘量壓縮官室的排場,內廷重要節日的進獻,筵宴亦時常傳諭停辦。
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帝御乾清門聽政,頒佈《御製聲色貨利諭》,這是他崇儉黜華的上諭,其中不乏警句——
聲色為之害大矣。為人君者,尤當以禮自防,無為所惑。後世子孫,若能體朕之心,法朕之行,成朕未竟之事,造次無忘不邇聲色之諭,即我大清萬世天下臣民之福也。省一分,天下陰受一分之福,於吏治民生,不無小補也。崇尚節儉,勵精圖治,從我做起,這是好的,但為了節儉而節儉,以至於失去體統,就成得不償失的表面文章了。
道光皇帝除龍袍外,上朝的時候還穿著打補丁的褲子。他的嬪妃平時不得穿錦繡衣服,臣工亦要求以儉為尚,結果弄得滿朝文武都是破衣爛衫,上朝就像丐幫集會。
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天性愛節儉,平日花一文錢都要打算盤,這種德性讓他和道光之間十分投機,每天都要被召進宮中長談,不談國家大事,只談如何節儉過日子之類的家庭瑣事。
一日,道光召見軍機大臣,曹振鏞跪近御座,道光見他褲子膝蓋處有補丁,就問他:“愛卿的套褲也打掌嗎?”
曹振鏞回答:“褲子易做,但花錢多,所以也打補丁。”
道光又問:“褲子打掌要多少錢?”
曹振鏞回答:“三錢銀子。”
道光感嘆:“你們在宮外做東西便宜,我在宮內還要五兩銀子。”
感嘆完,道光從此逼宮中皇后嬪妃一律學做針線活,皇帝身上衣服有破綻,都交給后妃們修補,內務府一文錢也不得沾光。
因為道光皇帝節儉到了這種程度,京城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怪現象,舊貨鋪子的生意奇好,價格奇高。有些窮京官買不起舊衣服,只好自己做舊,把好端端的新袍子弄髒弄破,再加上補丁。
穿是如此,吃亦如此。
道光皇帝規定,宮中每餐不過四樣菜餚,除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節慶不得食肉。
為了省錢,道光還曾明確規定:皇帝生日的萬壽節、皇后生日的千秋節以及除夕、元旦、上元、冬至等慶賀禮儀筵宴都停止舉辦。
道光對皇后非常敬重,有一次,皇后生日,他破例為皇后祝壽,怎麼個祝壽法呢?
特批御膳房宰了兩頭豬,賞獻上壽禮的滿朝親貴大臣一人一碗打滷麵。
然而,在滿朝上下齊聲讚頌皇帝儉樸崇實的聖德時,王公重臣如穆彰阿這一些人照樣奢侈,照樣腐敗。這不奇怪,格局都在打補丁一類的小事上,道光實在缺乏雄才大略,不說他沒有開元的宏規,就是節流,他節的也是眼前的小溪溝,在吏治反腐等制度設計上,既沒有魄力,也沒有能力。
道光節儉歷來評價不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因節儉甚至達到了誤政、荒政的程度。
鴉片戰爭,從頭到尾他打的是吝嗇仗、無出息之仗。
1839年,林則徐受命到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說:“若鴉片一日不禁,本大臣一日不回。”這個時候,道光是支援禁菸的。但當林則徐逼迫英國領事義律交出鴉片,承諾一箱鴉片給英商五斤茶葉補償的時候,道光一算賬,收繳兩萬多箱鴉片,價值八百萬兩白銀,因心疼銀子,他馬上變得猶豫不決了,最後還是林則徐表態:“所需茶葉十餘萬斤,應由臣等捐辦,不敢開銷。”道光這才批覆同意。
吝嗇之主多是患得患失之主,鴉片戰爭打起來後,道光即是如此,議和心有不甘,開戰又沒有底氣,中途驚慌失措,簽訂《南京條約》後又意志消沉,難以振作。
即便拿道光在位時拿得出的一項政績(平定新疆回部張格爾叛亂)來說,其所謂的節儉也是到了難堪的程度。
張格爾叛亂被平定後,道光賞宴有功之臣,兩桌人,幾道菜,卻無人敢動筷,生怕一動筷,便要吃光那陋食。而道光坐在那裡,也是既不吃菜,也不喝酒,只和功臣們幹聊,一場慶功宴搞成這樣,可見道光朝的氣象。
在探討新疆防務時,將軍們上奏至少要一萬八千名士兵鎮守,道光居然上來就砍掉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軍留守六千人。將軍們憤然回擊,提出專守新疆東部,讓西部自治,不管算了。道光聽了又指責其居心叵測,經過幾年扯皮,道光最終才決定“各省綠營兵額內裁百分之二,歲省三十餘萬,以為回疆兵餉。”
另一讓道光節儉不為歷史所認可的便是他在修自己陵寢上的做派,外儉內奢,比乾隆花的還多。
總而言之,道光守成,守的是芝麻! -
10 # 李信謙
道光皇帝是清朝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可以說他的皇位來的很輕鬆。
那麼,為什麼說道光是最節儉的皇帝呢?其實,這也是有跡可循的。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
1.吃燒餅
在道光還是皇子的時候,就異常節儉。可能是看到日漸衰退的王朝吧,想要身體力行的做一些事。
這個時候道光每天中午和自己的福晉吃的那是相當簡單,打發小太監去街上買幾個燒餅就解決了午飯。
一個皇子,吃的甚至不如平常百姓家,真的是江山社稷之福嗎?
看這哥們,餓的這個瘦。
2.穿帶補丁的龍袍
繼位以後,清朝的國力早已不如從前。道光也曾想過振興社稷,奈何能力有限。剛剛好不容易起到一點作用,一場鴉片戰爭,讓他把老本都賠光了。
這個時候的道光,更是把節儉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延續了吃飯上的節儉,每頓飯只吃四菜一湯,這可遠遠比不上他的兒媳慈禧呀。
更是穿著帶補丁的龍袍上朝。上行下效,大臣們看到皇帝這麼穿,紛紛也開始穿帶補丁的衣服。道光看到滿朝上下淨是補丁,很是欣慰,他認為大清有救了。
只是他不曾想到,補一個補丁,甚至比一件新衣也要貴。
3.皇后生日只吃面
有一次,皇后過生日了,道光終於下令決心,讓御膳房殺了兩頭豬。中午的時候宴請眾大臣,每人一碗打滷麵。
可憐的人,生日也只能吃一碗打滷麵,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眾大臣就這樣餓著肚子回家了。
還有一次,將軍征戰勝利歸來,這個肯定是得犒勞一下子的,可是一二十個人,道光只准備了四個小菜,眾人大眼瞪小眼,也沒人敢夾菜。
道光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一個國家,僅僅靠皇帝一人的節儉就有救了嗎?貪汙成風沒有治理,軍事落後沒有發展,朝綱亂象沒有管理,國家怎麼能夠強大。
但是節儉了一輩子的道光,在建陵一事上大方了一把,一拆一建,花費的比任何清朝任何一個帝陵都多。
性格決定命運,同樣,作為帝王的道光,他的一舉一動都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走向。他的理想是好的,希望透過節儉達到振興的作用。可惜,他忘了人性的貪婪。
回覆列表
哈哈,也要兩分法來看。
道光喜歡節儉。所以大臣紛紛穿補丁衣服上朝覲見。實際裡面都是錦繡華服。而且,官袍打幾個補丁上去還要單獨花費。
同樣,道光曾問某大臣早餐在家吃什麼,回答說腕果(雞蛋)兩個。
道光大驚失色,問為何如此奢侈?自己在皇宮想吃,太監說一兩白銀一個,都捨不得吃。
大臣當然明白裡面的道理,只好說這是自己家母雞下的,還是普通的母雞(不能和皇家母雞相比),所以便宜。
道光聽到這解釋就接受了,可為啥不派人悄悄去市場買一筐雞蛋回來看看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