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客觀—評論員

    古代有小學、大學之分。大學以詩書禮樂為學習內容,而小學則以文字訓詁為教授內容,故小學成為文字學的別稱。《漢書·藝文志》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註、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見,小學是古代學生的基礎教育,對小學的掌握程度,將影響著一個人後來學問的發展。

    我們在解讀《大學》這本經典時,已於前文說到了《學記》中的一些古代教育的情況,這裡不妨再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大學與小學是怎樣一回事。

    現代人先讀小學,而後是中學,然後是大學。古代人也是先讀小學,然後就進入大(太)學,那時還沒有中學這一概念,也沒有這一級學校。

    有記載顯示,中國在夏代已經出現了正式的學校。《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

    這雖僅短短67個字,內容卻非常豐富,此為之解讀:

    1.歷史起源與沿革。學校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夏代。其沿革,則是夏、商、週三代在興辦學校這方面延續不斷。

    2.名稱與含義。雖然這三代都設學校,但是名稱不一。夏以“校”為名,是“教”的意思。殷以“序”為名,是“射”的意思。周以“庠”為名,是“養”的意思。雖然稱名不一,但是實質都是教導、教育、教化的意思。王念孫《廣雅疏證》:“庠訓為養,序訓為射,皆是教導之名。”

    3.學校的級別。“庠”、“序”、“校”都用作鄉里學校的名稱,也就是都是地方性學校。“學則三代共之”,此“學”就是指“大學”,意思是至於大學,三代都一樣稱為“學”。

    4.學校的性質與任務。三代是一以貫之的,就是透過學習教養來“明人倫”,使人倫彰顯明白。什麼叫“人倫”?就是人際關係的倫理準則。古人以為父子、君

    臣、夫婦、長幼、朋友五種關係是社會中最重要的,不可變革的,而處理這五種關係又必須依循一定的準則,所以就稱為“人倫”、“倫常”。比如《孟子·滕文公

    上》說:人之所以是人,是有其為人之道的,如果吃飽了,穿暖了,住安逸了,卻沒有受教育,那麼就近於禽獸。當初聖人就憂慮到這一點,便由契來作司徒,教以

    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此句話出自《孟子》)

    5.明人倫的作用與價值。其一,如果社會的上層,比如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人倫,那麼下層的民眾就會和諧團結。這就構成一個和諧社會。其二,如果有聖王興

    起的話,就必定會前來學習效法,這便成為了聖王的老師了。雖然後面這句話是針對滕文公說的,但是同樣彰顯出“明人倫”的重要的普遍的價值。如朱熹《孟子集

    注》:“滕國褊小,雖行仁政,未必能興王業;然則為王者師,則雖不有天下,而其澤亦足以及天下矣。”

    我們再說說古代小學,這是指對兒童、少年進行初等教育的學校。西周時就有小學,在此前稱為下庠、西序、左序。此後名稱也不一。官學比如有四門小學、內小學,私學有書館、鄉塾等。

    “小學”也有故事。因為兒童於小學階段先要學識字寫字等,所以漢代就把文字學稱為“小學”。比如《漢書·藝文志》就曾收錄字書《蒼頡》、《凡將》等“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後來“小學”作為語言學的名詞,其內涵也在擴大。比如魏晉之後,隨著韻書的出現,音韻學也歸入了“小學”。唐代以後,訓詁學也歸入了“小學”。“小學”成了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總稱,一直沿用到清末。國學大師章炳麟認為“小學”之名稱不確切,主張改稱語言文字之學。“小學”是一門艱深的傳統學問,要精通它絕非易事。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就說到當初在日本時,國學大師章太炎就給他教授過語言文字學,“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學”。

    再稍微具體地看一下古代小學、大學的一些情況也很有意趣。

    《大戴禮記·保傅》:“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又云:“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白虎通》:“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也。”

    《尚書大傳》:“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而履小義。二十而入大學,見大節而踐大義。此世子入學之期限也。”《尚書大傳》又云:“十五年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

    綜合這些文獻裡面的歷史資訊,有幾點可說:

    1.入小學的年齡大體在8歲,而一些特殊人物至13歲才入小學,甚至一些天性比較晚成的人,也就是智力開發比較晚的,15歲才進小學。

    2.入大學的年齡大體在15歲,而一些特殊的人物至20歲才進大學。

    3.小學學習的內容,如朱熹《大學章句序》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此有譯文,可參見後文《朱熹〈大學章句〉譯介》。

    4.大學學習的內容不一樣了,從學“見小節而履小義”至於“見大節而踐大義”了。如朱熹所說:“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小學是“見小節而履小義”。大學就是教育成人“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就是“大節”、“大義”,而且不僅要“見”,還要“踐”。《大學》就是這樣的經典。

    我們再來看看地下出土的甲骨文給我們提供的資訊。

    甲骨文有“學”字,其中有一個字的字形的結構含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有算籌交錯的形式,表明了學的內容;二是還有一部分結構,表明了教與學的活動;三是另

    有一部分結構表示房屋,說明教學要有一定的場所。毛銳禮說:“中國古代學之名,自商開始”,據對甲骨卜辭考證,“所見商代的‘學’已包含了學校教育的基本

    特徵,是學校教育成型的標誌”,“商朝學校已有大學、小學之分,古籍對此多有記載,如《禮記·明堂位》:‘殷人設右學為大學,左學為小學,而作樂於瞽宗’

    等等。重要的是近年來在甲骨卜辭中已經發現了‘大學’和‘庠’(小學範圍的學校名稱),進一步證明商代學校已分為兩級施教。”(毛銳禮《中國教育史簡

    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這些古代的文獻以及地下出土的材料,雙重地告訴後人中國古代教育的悠久歷史以及多元的資訊。

    關於“大學”與“小學”,朱熹有很多自己的認識與理念。

    朱熹的《大學章句》,於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定,還有《大學或問》作於此年。讀他的《大學章句》,特別是序言,可以瞭解他關於大學的一些理念,而關於小學,朱熹也極端重視。

    朱熹曾編纂有以道德教育為主的兒童教本。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編成《小學》六卷,教育兒童以“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其中《內篇》有:《立

    教》、《明倫》、《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搜輯經史子集32家386條相關內容。又作有《小學題辭》,載於《朱文公文集》卷

    七十六。

    朱熹說:“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習之於小學,則無以收其心,養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本。及其長也,不進於大學,則無

    以察夫義理,惜諸事業,而收小學之成功。今使幼學之士,必先有以自盡乎灑、掃、應、對、進、退之間;禮、樂、射、御、書、數之習慣。俟(sS,等待)其既

    長,而後進乎明德、新民,以止於至善,是乃次第之當然,又何為不可哉?”

    這是說,小學與大學,固然有所不同,然而從為學之道來說,則是一致的。因此當其幼小的時候,不學習小學,那麼就不能收攏他的放縱之心,培養他的德性,而作

    為大學的根基根本。等到他長大了,如果不進於大學,那麼就不能考察義理,施行到各事業中去,而收取小學的成功。對於幼學之士,必定先儘量地讓他學會灑水、

    掃地、待人、接物等事情,做好禮、樂、射、御、書、數這些教育內容的基礎訓練。等到長大以後,而再進一步接受“明德”、“新民”以及“止於至善”等教育。

    這是教育次第之理所當然,又為什麼不可以呢?

    在《朱子語類》中還有這樣的記載,是朱熹回答他人關於小學與大學關係的問題的。

    問:“小學大學如何?”

    曰:“小學涵養此性,大學則所以實其理也。忠、信、孝、弟之類,須於小學中出;然正心、誠意之類,小學如何知得?須其有識後,以此實之。大抵大學一節一節恢廓展布將去,然必到於此而後進;既到而一進,固不可;未到而求進,亦不可。”(《朱子語類》卷十四)

    朱熹還說:“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所以。”“小學是直理會那事,大學是窮究那理因甚恁地。”(《朱子語類》卷七)“恁(nIn)地”,

    這麼、那麼的意思。朱熹的話說得很精煉,小學是直理會那事,而大學是窮究那事情後面的、深裡的道理,因為什麼而會這樣的、那樣的。

    朱熹的《小學》、《小學題辭》古代是沒有圖來說明的。古代北韓學者李(1502—1571),即李退溪,被稱譽為“北韓之朱子”、“東方百世之師”。他曾按照朱熹的理念創作了一幅《小學圖》,也在此作一介紹。

    李說:“右小學,古無圖。臣謹依本書目錄為此圖,以對大學之圖。又引朱子《大學或問》通論大小之說,以見二者用功之梗概。蓋小學、大學相待而成,所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或問得以通論,而於此兩圖,可以兼收相備雲。”(《退溪全書·小學題解》)

    從圖中看到,小學之教育,有“立教”、“明倫”、“敬身”為“綱要”。

    一、“立教”。此有細目“四立之教”:(1)立胎育保養之教。(2)立小大始終之教。(3)立三物四術之教。(4)立師弟授受之教。

    二、“明倫”。此有細目“五明”:(1)明父子之親。(2)明君臣之義。(3)明夫婦之別。(4)明長幼之序。(5)明朋友之交。

    三、“敬身”。此有細目“四明”:(1)明心術之要。(2)明威儀之則。(3)明衣服之制。(4)明飲食之節。

    關於此“三綱”,又延伸至於“稽古”。於此“三綱”,在“明倫”下又有“嘉言”、“善行”兩條目。“嘉言”又有“三廣”之細目:(1)廣立教。(2)廣明倫。(3)廣敬身。“善行”又有“三實”之細目:(1)實立教。(2)實明倫。(3)實敬身。

    如果我們細細體味一下,古代小學的道德教育是這樣的,也許可以作為反思今日教育的借鑑,這也並非沒有補益的。這裡還說明古代小學、大學在道德教育等方面是銜接的。

  • 2 # 華山劍客

    “小學”一詞最早出於《大戴禮記•保傅篇》:“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小學,小學者,所學之宮也。”這裡的“小學”指的是古時少年從學的機構,也指在此一階段所學習的內容。

    周代的貴族子弟入“小學”,要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科知識,是當時貴族子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這些知識,與後來入“大學”所學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學對應。

    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學,學五經,不見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這裡,小學的含義已由最初的“六藝”而成為語言文字學的專指,大約相當於“六藝”中“書”所對應的範圍。

    在古代,士人識字的目的是為了讀經。因此,小學成為經學的附庸,從《漢書•藝文志》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小學都是附於經學之後的。儘管如此,由於經學的正統地位,加之小學為經學的基礎,所以小學在古代極受人們重視。

    (圖片源於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催收的人打單位電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