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捕頭
-
2 # 荷聲茹夢
這樣的考試題有點兒為難人。
是的,評書和相聲都是曲藝藝術的範疇,但是,畢竟它們是兩個獨立性很強的藝術分支。
相聲的喜劇特色是它的靈魂,我早在十幾年前的一篇文章裡就說過:“劇場裡的笑聲是相聲藝術的生命源泉,沒有笑聲的相聲是死亡相聲!掌聲響起來是在笑聲裡的燦爛花朵,但是隻有應酬性質的掌聲卻是摑在相聲演員臉上的最為無情的懲罰!至於那些間接或直接向觀眾要掌聲的演出才是最為無恥的……”而評書呢,故事情節為載體,展示著評書演員的貫口,留扣,解釦,贊等等技藝,我認為情書的一個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評”,這是很見功底的一個方面。我一直不把某些播講小說的評書演員看做真正的評書演員,因為他(她)們僅僅只是在講故事,評書藝術的特點基本就沒有體現出來……
單田芳老先生的評書達到了很好的境界,我認為他的評書每一部都很好聽,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充分體現了單氏風格。郭德綱的相聲是當代相聲藝術的代表,他們都有自己的觀眾群,所以不必要比個誰高誰低……
-
3 # 透明流動虛無
單田芳和郭德綱兩個人都是非常努力且真切熱愛各自所從事的行當。
評書與單口相聲形式非常相似,一把摺扇,一塊醒木,著長衫坐或立於桌後講故事,一個人既要處於故事之中演繹性格各異的人物又要出於故事之外較為宏觀地去觀察拆解整個故事解讀整個故事。敘述情節的手法,怎樣演繹性格飽滿的人物,情景描繪的細節,和評議事理就考驗每個演繹者的基本功和創作能力了。這就是為什麼在有原著的基礎上評書或單口相聲依舊能作為曲藝形式的一種形式流傳至今,劇透這種事兒根本不會影響聽書的體驗。
最早的評書是就是講一些寓言故事的民間口頭文學,而到清代初期一批說唱藝人 — 這個和Hip-pop說唱可不是一回事 ,是傳統戲劇說唱 — 迫於環境的改變而做的一些嘗試,評書形式才逐漸成形。而單口相聲的發源說法不一,但較為流傳的是,相聲借用了些評書的故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八大棍,其實是8段不完整的故事,一些因為各種原因落單的相聲演員將這些故事用相聲的一些技巧講述出來才形成的單口相聲。
兩個行當都在幾百年中,從事者在不斷地努力完善才能發展至今。毋庸置疑,將單田芳和郭德綱兩個人拿出來比較從另一方面是肯定了兩人對民間文化發展努力的肯定。
如果單方面從兩人的藝術造詣在兩人所處的時代相比可能單田芳做出的努力會更多一點,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度過了一段艱難歲月,單田芳在能將評書繼續傳承下來的同時還創作一些適合當時那個年代的優秀作品,必定是在評書界讓後輩瞻仰的老前輩。而郭德綱雖然在八九十年代國內在文化相對開放的時期已經有劉寶瑞馬三立等大師做了很多努力,所以在傳承難度上郭德綱壓力沒有單田芳的大。但郭德綱在發展單口相聲方面做出的努力是不亞於單田芳對評書的努力的。在成就上兩人是不相上下的。
如果放在平行時期的藝術成就各方面的能力上講,個人認為是郭德綱略優於單田芳,藝術作為眾多學科的一種,和科技,經濟,法律一樣在技術上是隨著時間在進步的。從表演技術上,包袱內容上,在口頭文學上起碼都沒有退步,並且大眾在幽默的審美和需求都在大幅度的提升,兩人都滿足了他們所處時代大眾對文化的需求,所以在兩位老師藝術成就上的對比實際上是大眾審美素質的對比,如果你覺得你比八九十年代的人文化素養高,那就行了,也是兩位老師的目標。
就吸引人方面個人認為同樣也是郭德綱的作品更吸引人,郭德綱挖掘了很多新的故事編排成單口相聲,並在挖坑技術上可以是一絕,很多人批評郭德綱挖坑,難道你不想繼續往下聽到底咋回事兒麼?難道這不是吸引人的表現?這是傳播技巧,是說書人的技巧。當然屎尿屁的段子我也不喜歡,但不能否定郭德綱其餘的高階段子。
總而言之,單田芳可以寫進歷史;郭德綱不被打壓並且一直按照他的方式走,可能也會被寫進歷史。
-
4 # 樸實的大車
我是一個評書愛好者,當然也喜歡聽相聲。單田芳的評書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以前在央視和地方臺有專門的評書書場,經常播放單田芳的評書。評書最火的時候,也是單田芳最火的時候,想當年一開啟收音機,就能聽到單田芳沙啞的聲音。全國幾百家電臺播放單田芳的評書,他的作品最多,很受聽眾的喜愛。郭德綱和德雲社的相聲現在是最火的,不光在國內開專場,還在很多國家開專場。郭德綱不僅繼承了傳統相聲,也發揚了新相聲,使很多年輕人走進劇場,喜歡上了相聲。還把相聲作為傳統文化傳播到了海外。郭德綱和于謙的對口相聲深受聽眾喜愛,有廣大的聽眾群。郭德綱的單口相聲說的也很好,例如,《醜娘娘》和《濟公傳》。如果從藝術水準來說,單田芳是說評書的大師,郭德綱是說相聲的著名演員(再過若干年也會成為大師),隔行如隔山,雙方沒有可比性。如果從觀眾上來說,單田芳的評書更受老年人的喜愛,郭德綱的相聲更受年輕人的喜愛。最後希望單田芳身體健康,郭德綱創造出更多的新作品。
-
5 # 小賺風
兩位先生的作品,我聽過很多,算是比較有發言權了。首先說區別,評書必須要有頭有尾,全始全終,老年間的說書人在茶館說書一般都是包場,比如包三個月說三國,或者茶館劇場的老闆請個說書人,一般也是根據書的長短來決定和說書人的簽約時間的。單口相聲不同,它可以掐頭去尾,甚至有頭無尾,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說書人自行安排,沒有硬性規矩。剩下的就看說書人的職業了,和有沒有包袱無關。單先生擅長長篇鉅著,特別是大歷史背景下的刀兵四起的宏大題材。郭先生擅長家長裡短,能把人情世故掰開揉碎了表達出來。
-
6 # 慕容曉春
靠,要不要臉,要不要臉。和單田芳相提並論,我還是去紫光閣吃地溝油的好!
單田芳,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東北大學畢業,中國曲協會員,代表作草原烈火,白眉大俠等,出版四十部評書,大明英烈入選中國十大傳統經典評書。
郭德綱,怎麼介紹?相聲藝人?但是粉絲多。沒有出版過專著?但是說了很多相聲。德雲社最高獎?國家級獎勵沒有得過。曲藝培訓班畢業?沒有上過大學。沒有社會職務?德雲社班主。沒有自有創作的相聲作品?有的是大家開心的邏輯梗節目。作品沒有被文化類機構收納?全部在德雲社劇場演出。
還不夠打臉麼,問題提的是要老郭好看吧?
-
7 # 國病
相聲和評書是兩種藝術形式。按理說都可以吸引觀眾,可題主說的是具體的人和具體的表演。所以這是可以比較的。我認為郭德綱的單口更好。
第一、評書甭管是那位評書藝術家說的,它有一個共性問題,就是無一例外的讚美體和誇大其詞。充分地展現了華人喜歡胡吹海侃的性格。這種讚美體和誇張的手法也不是完全沒有美感,而是都是這樣就單一了。就像文學形式,只是一種語言型別、一種故事邏輯,聽多了也就乏味了。
第二、單口相聲表演形式是很豐富的,雖然他不能保證每一個節目都說的好,也不能像評書程式化表演可以保持高質量,但他的變化,他的新梗能夠更多吸引觀眾。就像歌手,很多不是唱得不好,而是就那麼一個唱法,審美疲勞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孫楠。每首歌都要來一次那嘹亮的嗓音,聽再多都覺得是一首歌。記得孫楠《蒙面歌王》上隱藏著聲線唱了一首《女人的選擇》就被我收藏了,因為不一樣,有變化。還有就是汪峰,雖然他屬於創作型歌手,但唱法基本是沒有變化的,儘管歌寫的很好,唱得也到位,曾經勵志了很多人,可是變化小,還是會審美疲勞。評書今天是不經常聽,所以不覺得。但程式化表演,儘管強調腔調,連嗓音都是表演的一部分,但還是不行。你的表現形式得多樣,你得說一些接地氣的,你的減少誇張,闡述世間的悲歡離合。高曉松那種隨意的敘述,也能把《二叔》的故事講述的感人至深。可見不一定飛得端著說。不同題材不同說法,今天如果有人開拓,依然可以打造新評書。而舊式評書基本只能說單一型別。
第三、郭德綱臨場發揮很多,這些臨場發揮既是變化,又緊密地結合了現場氛圍。當然效果就會更好。
程式化的經典藝術有很多長處,都是前人積累琢磨出來的,評書就是如此。它有很多優點,比如講述腔調、音質,已經超越了語言本身。郭德綱相聲不太講述,或者說不是他的特點。但郭德綱相聲內容更豐富,質量並不低。所以整體上我還是覺得郭德綱更佳。
-
8 # 梧桐1786945
驚木一聲響,啞口更無言。春秋戰國事,唐宋元明清。 ....... 樂在其中事,一笑解千愁。豔事皆皆是,釣心鬥角事。男女同自願,今晚盼明晚。
-
9 # 剛強204142387
評書和單口本是曲藝的一種表演方式,但有點不同。評書是故事情節,加上評書人繪聲繪色的表達,引人入勝。而單口相聲就是簡單的講幾個相關聯的故事,串聯起來烘托一個主題。但氣氛要活躍些,包袱多,笑點不斷。兩者類似,卻不盡相同。一老一少,時代不同,領域也有差別。受眾也不一樣。郭德綱也拜金文聲為師學評書,但主攻相聲。雖然也說評書,在說的過程當中,會情不自禁的塞些包袱進去,觀眾們聽了也樂呵,機智,妙語連珠,觀眾也很捧場。而他的受眾老中青,著實不簡單。
我小時候也聽過評書,那時候不象現在,娛樂專案少,就只有電影看,還是包場的。再就是看唱戲了。現在娛樂花樣百出,能玩的也少了,多數是年輕人。單就藝術造詣,各擅勝場。但就個人成就來說,郭德綱更勝一籌。大家都看的到,戲曲,曲藝都沒人聽沒人看了,紛紛轉行發展,央視主持原先在陝西說相聲,混不下去,北漂做主持,馮鞏演小品電影,新生代的賈玲也扮醜演小品,百變大咖秀了。而郭德綱能在相聲低谷時期,重新讓相聲崛起,火遍全國,走向世界,居功至偉。連曲協姜昆的老師馬季也讚賞並支援。這就是郭德綱的魅力所在。
-
10 # 曉禪4
有可比性嗎?提這個問題的人的思維方式我只能用?!?!?!來問。
康熙;雍正;乾隆,甚至嘉慶有可比性嗎?
崑曲和京劇可比嗎?
繼承;傳承——發展才是唯一!
-
11 # 老胖有話說
評書藝術,書為輔,評為主,老書客聽得是評,每位說書人由於閱歷,學問,思想的不同,對同一部書的評論也是不同的,有的很有深度,有的就膚淺許多,老藝人大多授的是道活兒,就是口傳心授,再加上生活閱歷多,因此在評上是更強一點的,比如單老。德綱的書也有味道,詼諧幽默較多,吸引人,但大書沒見他說過,多的是八大棍兒,屬於單口相聲的一種,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最早的書是連唱帶說,也就是西河大書!北京連家是代表!
回覆列表
從沒想過拿這兩樣東西放在一起比,既然提問讓比,那咱就試著讓他們比比。
相聲和評書雖都屬曲藝,但也是不同的行當。而就單口相聲來說,雖然跟評書一樣都是一個人表演,而且是以說為主,但還是有很大差別。
表演同樣一段故事,評書在講述中不要求抖那麼多包袱兒,表演者講得引人入勝,觀眾或聽眾聽得津津有味,這就夠了。哪怕表演過程中沒有一個地方逗人發笑,也不算失敗,只要受眾聽得進去。
單口相聲則不同,既要吸引觀眾聽進去,還要想著往裡加包袱兒,一段單口相聲故事挺精彩,但觀眾自始至終沒有笑一次,那也不算成功。
當然,我們聽到的評書一般來說總要逗那麼幾下,而且有些演員還挺注意這方面表現,觀眾聽了也能樂,但這不是強求和必須的。
就單田芳來說,他的評書經常出現風趣詼諧的段落,比如學徐良學山西話,學房書安沒鼻子的發音,都挺可樂,而且由於他是東北人說話自帶喜感,好玩兒也是他評書的聽點之一。另外他的歲數比郭德綱大得多,所錄節目又多,雄踞電臺幾十年,有著深厚的聽眾緣。相信在中老年受眾裡,沒聽過郭德綱的多,沒聽過單田芳的少。
再說郭德綱。很多人都知道他並非從一開始就學相聲,而是評書開的蒙,因此在評書表演方面也有一定的底子。由於後來精於相聲表演,以至於他現在即使是單表演評書,也會往裡加很多包袱兒,觀眾對此也有很大期待,因此他的評書也就和單口相聲沒太大差別了。
這還是沒有比出結果。要不咱不橫向比了,咱比他倆在各自行當裡的水平吧,這就好比很多了——
單田芳儘管說書無數,但其表演在評書界不算至高水平,比如比起袁闊成和田連元;反之,看郭德綱的表演在相聲界的水平呢?
我看,就讓後者勝出吧。
但至少有一點郭德綱比不了單老:一部作品哪怕再長單田芳總會說到最後,讓聽眾聽到結尾心裡踏實,不會像郭德綱搞那麼多爛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