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商業向心力
-
2 # 飛碟時代
電商是騰訊的硬傷,社交是阿里的心病!
京東和拼多多隻是動了阿里電商的乳酪,暫時談不上威脅,真正能威脅阿里帝國的是無商可務的理念和模式,可惜一直沒有出現。
騰訊社交老大的位置穩如泰山,但也只限於自然人社交,法人社交一直沒有做起來,釘釘看到了方向,但理念錯了,思路也錯了,所以註定不會成功。
很多人總以為社交的上半場是熟人社交,然後就想當然地認為下半場就是陌生人社交,什麼陌陌啊,探探啊,就做出來了。
其實不是這樣劃分的,應該從經濟人的角度來劃分,上半場是自然人社交,下半場是法人社交,也就是企業社交,商務社交,可惜這一領域屬於高壁壘,一般人沒有這個能力,別說做出產品了,在認知上都是盲區!
-
3 # 耀點思維
應該這麼說,在現在2大集團的格局之下,誰也拿誰沒辦法。
1,騰訊自己做電商的結果就是死,這個已經有多個案例了。騰訊之所以自己做不好電商,是因為它已經擁有了2個最值錢和最賺錢的業務——社交最值錢,遊戲最賺錢。電商對於騰訊來說,屬於“重資產且低利潤”,淘汰也屬正常。但是社交流量最好的變現途徑之一就是電商,所以它只做投資電商就行了。至於移動支付,屬於流量變現環節閉環中的重要環節,騰訊當然要自己做了,而這對於阿里的打擊只是社交價值的一種正常展現而已。
2,阿里做社交已經想了很多年,但是沒有一個成功的。包括最近吹牛吹的很厲害的釘釘,其實也只是“虛假繁榮”而已。為什麼?從社交行為本身去分析,社交中最持久最有價值的關係是親情關係、愛情關係和友情關係,這些關係網微信上擁有的可以說最全。而釘釘擁有最多的是商務關係,是相對易變不持久的關係。加上釘釘為了討好企業主、留住企業使用,在一些功能上做得有些反人性了,企業的員工是被迫使用,一旦有機會立刻會離開。阿里一向以待遇優厚著名,因此我猜懂得如何做好一款社交軟體的產品經理應該還是有的,但這麼久都沒能成功,這原因應該出在決策層身上。再看看阿里文娛艱難的發展,更說明問題。
3,從長遠來看,電商會隨著技術的發展社交化和分散化,也就是說未來電商極有可能會消亡。而社交永遠都存在,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雖然我很討厭騰訊的遊戲,但我也認為騰訊會比阿里有更好的未來。
-
4 # 科技扯談官
騰訊有個電商夢,阿里有個社交夢,這是國內網際網路領域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騰訊在電商領域做過許多嘗試,比如微店、收購拍拍網等,最後發現自己做都打不過阿里,白費勁。阿里推出過社交軟體來往、在支付寶上線朋友圈等社交功能,企圖激發支付寶的社交屬性,最後發現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社交之王,一個電商王者,是中國網際網路的兩座大山,但他們誰都沒辦法直接把對方幹倒。
騰訊曲線救國:自己打不過你,我幫著別人打你2014年,騰訊2.15億美元入股京東,同時把手中的拍拍網送給了京東,並與京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京東在微信中開闢一級入口進行流量支援,這意味著騰訊徹底放棄自己做電商的念頭,轉而透過扶持阿里的對手來染指電商領域。當時國內唯一可以與阿里競爭的電商公司只有京東,而京東勢單力薄,急需一個“靠山”進行資金和流量方面的扶持,二者一拍即合。而京東這幾年發展的迅猛勢頭,也證明了騰訊“曲線救國”的路線是對的。
2016年,騰訊又投資了電商潛力股拼多多,同樣用微信社交流量對其進行扶持,拼多多與淘寶和京東等傳統電商的路數不一樣,做的是社交電商,有了微信社交鏈的傳播加持,如魚得水,很快深入了三四五線城市市場,短短兩年時間,使用者飛速增長,月活比肩京東,在美國上市後發展的腳步邁得更大,如今也成為一個小巨頭了。
不過,雖然騰訊扶持的京東和拼多多都在國內電商市場有一定的成績,但離挑戰阿里還很遠。
2018年國內電商市場份額統計報告中,阿里以58.2%的市場佔有率位列第一,名副其實的電商一哥,第二名的京東僅有16.3%的佔有率,第三名的拼多多更是隻有5.2%佔有率,可以說阿里在國內電商市場是佔有壟斷性優勢的。
目前來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騰訊系的京東和拼多多依然很難對阿里構成實質性的挑戰,不過,透過小成本的投資,能讓騰訊間接享有國內超過20%的電商市場,騰訊這一戰略還是相當明智的。
支付領域各憑本事,社交增長力更強阿里的支付寶源使用者來自淘寶,支付功能初期是為了服務淘寶買賣雙方而推出的,在有了一定的使用者和活躍度後,支付功能才獨立出來,成為支付寶,並圍繞支付功能進行相關領域的業務擴充,再利用其它業務進行拉新和提升活躍度,比如轉賬、充話費、借款、騎單車、交水電費、螞蟻森林等,如今支付寶已經獨立成為一個網際網路領域的巨頭,據說如果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上市,市值將超過京東。
而微信做支付,是典型的後來居上。騰訊擁有全國最多的使用者社交鏈,社交中肯定少不了資金往來,在十億級使用者基礎上,騰訊在2014年春節以一招“發紅包”,瞬間將大半社交使用者轉為微信支付使用者,嚇了馬雲一大跳。此後,微信又開發出掃碼支付功能,利用成功打通線下應用場景。
電商和社交不同,阿里無法複製騰訊”曲線救國“之路為什麼騰訊能透過扶持阿里的對手,達到染指對方領域的目的,而阿里卻很難呢?
一方面,騰訊當時扶持的京東,在國內電商市場已經佔有一定的份額,並且京東在3C領域有著自己的優勢。而國內的社交領域,基本都被微信和QQ壟斷了,就算我們熟知的陌陌,也是在騰訊沒有涉及的細分市場中勉強生存,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所以,阿里找不到一個與京東在電商領域地位一般的標的進行投資扶持。
另一方面,電商與社交有很大的不同。電商基本是一個純商業性和開放性的領域,商品交易第一,粘度和依賴性其次,對於很多使用者來說,在哪個平臺買東西其實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商品質量過關、價格便宜、物流正常就好,現在也有很多使用者手機裡同時裝著淘寶、京東、蘇寧、拼多多等電商應用,買一件東西都會在幾個平臺上對比價格,哪個便宜買哪個。這也是京東和拼多多能在國內電商市場分一杯羹的重要原因,遷移平臺對使用者來說並沒有什麼損失和阻力。
而社交不一樣,社交是一個私密性比較強的領域,如果你問一個人,為什麼你要使用這個社交軟體,十有八九是這樣的回答:因為我朋友都在這上面。微信沉澱的,不僅是使用者,更是使用者的社交關係鏈,使用者用得越久,他的社交資源在微信上就沉澱得越多,對微信也就愈加依賴。如今微訊號的重要性已經和手機號相提並論,這麼兼具國民化和個人化的東西,是異常穩固的。所以,要使用者遷移平臺,成本非常高,除非社交平臺自己崩塌,否則很難去動這塊蛋糕。
社交的價值非常巨大,幾乎每個網際網路公司都想染指,但幾乎每個公司都失敗了,阿里也不例外。其實阿里與騰訊是非常互補的關係,馬雲也說了,阿里和騰訊並不是競爭關係,他們可以在相當多的領域展開合作,這兩個偉大的公司,在未來還會在更多的領域改變我們的生活。
-
5 # Lscssh科技官
這個問題我認為並不準確,可以說雙方都沒有侵入對方的電商或社交領域,也可以說雙方都有侵入對方的領域,怎麼解讀呢?
1、騰訊:騰訊自身其實很早就做電商了,做過拍拍網、也收購過易訊,但是這些都沒成功,統統以失敗告終。至此之後,騰訊其實自己再未侵入過電商領域。但是顯然騰訊並未放棄電商領域,只是以另一種方式進行,扶持其他第三方的電商平臺。但是如果你細看拼多多、京東這些第三方平臺,其實他們都是在細分領域獲得了成功,並非是全面的進入電商平臺。拼多多的崛起是靠的淘寶空出的低端市場,而且這個市場是有實實在在的需求(三四線小縣城以及農村等地區),至於京東更不要說了,最初就是從3C領域慢慢發展起來的,同樣也是一個細分的小領域。即便是現在的規模,也相當於阿里的天貓而已,而不是整個阿里的電商系。
微信支付這個依託於微信的崛起,而其背後的財付通成立時間其實和支付寶沒相差多少,但是發展多年一直是不溫不火,根本威脅不到支付寶,也可以算是一個失敗的產品。只是微信這個國民軟體的誕生,才有了微信支付這麼個產品,至於微信支付成功的逆襲拿了移動支付領域的市場,只是在於微信的特點,活躍度、使用者普及率高,非常有利於支付的使用。
2、阿里:阿里對社交的滲透早前的確可以說是失敗的,不管是獨立社交APP來往,還是支付寶的社交化都失敗了。而之所以失敗的核心在於,阿里對移動端的前瞻性不足,對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後知後覺,基本沒有重點佈局。再遭到微信的正面進攻時,阿里顯然是慌了陣腳,不得不強行上社交,而根本不管其自身屬性,這種霸王硬上弓的方式自然不得人心。
現在的阿里其實仍舊未放棄社交這塊,經過當年的失敗後已經成熟很多,在做好自己電商和支付本職工作的同時,再來從細分領域切。比如釘釘這麼個產品,在企業辦公這個領域發展的非常不錯,從企業管理者這個角度切入,也算是拿到了一個細分的社交領域。同時螞蟻莊園、螞蟻森林也都帶有社交的影子,雖然本質上其是為了提高支付寶的活躍度和開啟度,但一定程度上也強化了使用者之間的社交,當然這也是細分領域的社交。
綜合來講,阿里和騰訊雙方現在其實都有侵入對方的腹地,但是基本只能從細分領域來切,直接正面的對抗基本上沒有。除了移動支付這塊,這個領域雙方是實打實的正面競爭,並且雙方競爭的還相當激烈,從線上到線下,雙方再進入新的領域時基本都是你追我趕。為額遏制微信支付的發展,支付寶這2年也是沒少燒錢。這塊只能說兩者的天然屬性導致了當前的結果,微信活躍度高,支付寶錢包屬性活躍度天然低,只能靠各種燒錢和活動來提升使用者活躍度。
-
6 # 太平洋電腦網
騰訊的電商的業務主要是對京東、拼多多的投資,這是透過投資完成的。
雖然大家說阿里的社交做不好,但是你們只是把目光放在支付寶之上,覺得支付寶的社交沒有做好。
但是支付寶的社交沒有做好,並不代表阿里的社交沒有做好。阿里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擁有大量的資本,所以能夠進行投資。
釘釘大家知道吧?2017年12月底,釘釘CEO無招首次公佈使用者數量破億;2018年第三方資料顯示,釘釘在智慧移動辦公領域市場份額佔比最高,活躍使用者數排名第一,且超過第二至第十名活躍使用者數的總和。
你覺得阿里做不好社交?是因為你把阿里等同於支付寶,但是阿里這麼大,怎麼可能等同於支付寶。阿里這麼有錢,直接就砸錢在釘釘上,釘釘的移動辦公的市場可能高達500億市場。
你說阿里的社交不行?
當然,你要跟騰訊這種依靠社交的對比,這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這是騰訊的護城河了。
-
7 # 快龜科技
阿里的電商是插座模式。撥一個插在京東的插座上,只要能通電一樣用。誰便宜,誰方便就對誰忠誠。對手只要產品好,用錢砸,就能分一杯羹。
騰訊的社交是竹子模式。看著是一根一根的,撥的時候,發現整個一片竹林,就一個根。地底下盤根錯節,一根你也拔不動。那邊地再好,這裡的竹子你也挖不動。
所以,阿里能到今天這一步,完全是真刀真槍,拼出來的,強運營說的就是這裡。
-
8 # JAVA前線
我想從網路科學的角度談談這個問題:
1 網路效應網路效應的含義是:使用者越多,產品價值就越大。產品價值越大,使用者就越多。
社交軟體是網路效應場景的典型代表。
2 贏家通吃當A公司使用者規模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引發網路效應,這個數量通常稱為引爆點。只要跨過這個點,產品的正向增強迴路就會被啟用。
同時競爭對手B公司,使用者就會被搶過來,價值迅速流失。價值流失,使用者就更少。競爭對手的負向增強迴路被啟用。
遺傳學上有一個最小可存活種群概念,即100-1000年內,一個物種為了有90-95%的存活可能,所需要的最小個體數量。
這個數量是4169。一旦小於這個數值,因為代際疊加的交配難度,物種就會走向滅絕。
如果A公司率先引發網路效應,最可能的結果是A公司贏家通吃,或者第二名跨越過了生存點,構成強老大,弱老二這個格局。
反過來也是一樣。阿里電商起步早,買家越多,商家就越多。商家越多,買家就越多,已經引發網路效應。
但是電商行業也有一些起步較早,已經跨越過生存點的企業(京東),或者一個電商新業態產品(拼多多)在某個領域引發了網路效應。騰訊會選擇和他們合作,至少保持第二名的位置。
不要灰心也不要戀戰,快跑進入下一個戰場,在新領域引發自己的網路效應,打造拳頭核心產品。
-
9 # 廬山太白先生
再說說雙方衝突的點
影片:騰訊影片 優酷影片 騰訊吊打
企業服務:阿里雲 騰訊雲
側重點不一樣 ,但在規模上阿里雲市場佔有率第一
-
10 # 大學生程式設計指南
第一代網際網路時代國內誕生了bat,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騰訊和阿里巴巴沒有掉隊,但現在的百度公司明顯已經掉隊了,時代在發展跟不上潮流很快就會被超越,現在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個公司都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恐懼症,只要發現新的創新熱點立即上去要麼投資入股,要麼在全資收購,幾乎網際網路的江湖都有這兩個公司的影子,同時兩個企業之間還是想互相滲透到對方的腹地,目前看都沒有成功,未來的企業想要趕超這兩個巨頭難度可想而知。
騰訊阿里巴巴這些年的爭鬥騰訊守著社交和遊戲兩個支柱產業,圍繞著這些產業也誕生了很多很有名的產品,騰訊體育,騰訊音樂,QQ瀏覽器等等幾乎影響著國內每個人的生活,特別是核心產業裡微信,現在不玩微信的人數量已經少的可憐了,如同周鴻禕曾經說過一句話,50個360產品抵不過一個微信,這麼看這個數字還是有點偏低,微信在社交領域的統治地位已經非常恐怖了,前陣子推出的幾款社交產品現在的狀態要麼是下線,要麼是不溫不火的狀態。
阿里巴巴現在也是每天影響著每個華人,先不說強大的電商體系,現在就連大部分的快遞也快被阿里拿下了,日常出行用的高德地圖,平時掃碼付款用的支付寶,上網用的瀏覽器幾乎都有阿里巴巴的影子,國內的電商數量也不在少數,加上最近剛起來的拼多多,跟阿里巴巴相比差距還是非常明顯,之前非常看好的京東最近日子也是不好過,不要說跟阿里較勁了,就連保持住第二地位都已經是很艱難的事情了,短期內很難看到追兵上來,每年的雙11都在創造數量。
騰訊由於把握著社交領域,因為其特殊性相當於帶著巨大的流量,所以想在別的領域滲透相對來講容易一些,特別是在支付領域對於阿里形成的壓力比較大,在支付寶很早的時候馬雲還是很自信的,結果被微信的紅包一個回合就給追上了,說明社交領域突破很多領域還是相對容易些,對於電商層面的東西,騰訊開始準備自己去搞定結果發現幹不過京東,最後直接入資京東,同時還扶持了拼多多,現在騰訊已經對阿里巴巴的電商有一定的衝擊了。
阿里巴巴很早就想涉足社交領域,之前壯烈犧牲的來往就是典型,發現直接切入不是很現實,就直接做了個釘釘,現在使用者的活躍量也非常高,但對於真正的社交衝擊很小,相對來講阿里進入騰訊腹地的機會少一些,畢竟社交這種黏性極強的領域很難被撼動
騰訊和阿里巴巴會不會一直強盛下去至少從目前國內很難有敵手,騰訊因為有微信現在社交領域地位更加穩固了,而且還在不停的拓展自己的護城河,現在短時間很難有企業有就會在這個領域突破騰訊的限制,前面的老羅,王欣涉足社交基本上都做了炮灰了,除非騰訊公司自己犯錯或者有大的技術革命出來,目前看這兩種機會還是比較難以出現。
阿里巴巴現在的護城河也非常深厚,但在眼皮底下拼多多的出現還是給阿里巴巴提醒了下,即使現在很強大,只要對手存在機會也能掀起波瀾,多年的老對手京東現在也不是很樂觀。現在阿里巴巴把快遞也差不多給拿下了,別的競爭對手機會也更加小了。
整體來講兩家企業在國內已經很難碰到對手,但在國際化路線上都不是很順利,所以講兩家企業市值差不多已經到頂了,因為在國內潛力差不多已經到極限了,要想有所突破必須在國際化上有突破,想要在國際市場有所突破,需要做好兩件事情,首先在核心技術上有積累和突破,要在建設生態系統上有突破,這兩點也是很多國內企業欠缺的,也是需要長時間給積累,當然更加重要的是重視的決心。
回覆列表
騰訊在社交,阿里在電商各自構築的護城河都很深,但其實這兩家公司恰恰是高度互補的,這也是為什麼馬雲今年表態說騰訊和阿里不是對手的原因。
首先說,阿里和騰訊,一個有變現但缺流量,一個有流量但缺變現。兩者之間在小紅書等方面也有合作,但更多是基於投資的原因,其實阿里的風格更希望流量可控,比如阿里媽媽的導流,以及收購微博的導流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有利於阿里在生態內進行流量整合變現,但騰訊顯然更希望自己的流量自己說了算,所以培養起京東和拼多多,以及其他眾多電商,但入口權依然牢牢在握,比如京東想要繼續微信的流量入口就需要重新談判。對於兩個巨頭來說,誰主導誰都等於是授人以柄,所以他們之間的合作不可能觸及核心利益,這就導致了雙方貌合神離,彼此的腹地不可能被染指。
其次,阿里不可能短時間內在社交領域建立起優勢,因為社交是社會性的產品,甚至是公共產品,不是純粹的商業產品,阿里做過的幾個社交產品比如來往、支付寶圈子等商業味太濃了,這種產品不可能進入日常生活社交,同樣,釘釘的成功也不能說明阿里懂社交,而只能說明它的確懂商業。同樣,騰訊這種社交思維的公司,也不太可能將純電商產品做好,因為產品本身太不務實了,相比阿里的赤裸裸的商業氣息,騰訊做出來的都是兜圈子產品。
最後,至於兩者未來有沒有可能攻入對方腹地,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兩個不在同一生態位的掠食者不能稱之為對手,而且他們應該擔心的恰恰不是對方,而是其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