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大師美食

    呃!你真的瞭解羅非魚???

    我們攀枝花人最喜歡吃羅非魚,基本都是專門飼養羅非魚,而周邊的涼山州和雲南很少吃羅非魚。

    我們烤魚,水煮魚,火鍋魚,蒸魚,乾鍋魚,酸湯魚,乾燒魚,幾乎都是以羅非魚為主,因為刺少,人工養殖後乾淨,土腥味輕!

  • 2 # 毒丶磨菇

    外來物種不一定都是壞的,比如小龍蝦。羅非魚進入中國時間不算長,華人對它的偏見也很深,大多數都是不好的偏見。在中國的廚師下,羅非魚也會變成一道美食,肉質嘛就不多說了,泥爛口感不佳,好在魚刺少,紅少好吃。想想小龍蝦,以前不也很少人吃 現在呢,吃貨們看到都流口水了,每到 4 5月份,供不應求 都快吃絕種了。

  • 3 # 鮮明的栗子

    看了很多回答都說羅非魚髒有毒!手癢了來回答一下!羅非魚在我們那叫非洲鯽魚,羅非魚很受環境影響的!生命力也很強,覓食也很猛,易垂釣!純野生還生活在好環境的地方,不管雌魚還是雄魚個體都比較鮮豔跟美麗,煎炸煮都很好吃,肉質也很鮮美不會有土腥味!相比較飼養跟環境較差的地方羅非魚肉就不好吃了!個體以藍灰色為主,可能除了雄魚看起來還有點好看外!其它感覺很醜!而且土腥味也大,所以吃法跟做法都要去腥味了!說真的,小時候就很喜歡釣羅非魚,一把竹竿,一卷釣線,一個泡沫魚漂,一個釣鉤,挖點蚯蚓就可以出發了!可惜現在好地方不多了!以前出門就有小溪,溪水也很清澈,釣點就喜歡在小溪壩下面垂釣!

  • 4 # 私塾師兄

    羅非魚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傳入中國,具體時間在1954年傳入到中國華南地區,作為一種淡水養殖魚類。

    它的外觀像鯽魚,又是從非洲東部約旦等地入侵過來的,便取名為“非洲鯽魚”。曾一度從越南傳入,便有了別名“越南鯽”。後來發覺這種魚不是鯽魚,便將此稱為“羅非魚”,音譯于越南語中的發音。在八十年代時,羅非魚已經分佈國內多數地區,繁衍出許多新品種。

    羅非魚適應能力強,在淡水或鹹水中都能存活。其次繁殖快,再者是雜食性魚類,什麼都吃。特別是在城市海口排汙出,或者淡水渾濁地帶,羅非魚的數量居多。於是便被網友列入“世界十大髒魚之一”,也被稱為“水中清道夫”。光是這一點,已讓人們心生膽卻。

    羅非魚肚子裡的黑膜,看起來確實是髒,這也是不受待見原因之一。黑膜是羅非魚保護自己的利器,能讓髒東西分隔開,避免有害物質滲入。所以這層黑膜匯聚了細菌以及毒素,不過只要清洗乾淨,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再來說說味道吧,有人認為土腥味重。其實不然,大水庫或者湖裡的羅非魚都不會的,只是肉質相對粗糙,適合多放調料烹飪,味道還是杆杆的。而且沒有什麼小骨刺,很方便食用。

    此外,有些人認為價格高的魚營養才好,而羅非魚價錢低,好像八塊錢一斤吧,就認為不好。其實倒也未必,羅非魚在淡水魚類中,營養算是好的。

    佘小廚(完)

  • 5 # 啞巴美食家

    羅非魚被中國列為入侵物種,為什麼有些吃貨們卻不吃羅非魚?

    首先咱們先說兩個事情啊,其一“羅非魚”並不是一個類似“草魚”、“鯽魚”這樣的準確描述,而是麗鯛科的麗鯛屬Oreochromis和非洲鯽魚屬Tilapia等多種被引入國內養殖魚類的一個統稱。其二提問的這個邏輯關係有點不通順,一種魚是不是被列為入侵物種,跟吃貨們吃不吃它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啊,入侵物種的治理也不是全靠“吃”完成的啊。

    而我本人還是挺喜歡吃羅非魚的,在這邊有叫做福壽魚的,前幾天吃火鍋的時候還涮了一盤,雖然在魚類中不算是特別突出的鮮,但是勝在沒有小刺、肉質還算比較嫩。而且現在我們吃到的都是養殖的羅非魚,沒有之前所謂的“髒魚”的困擾了,野生的羅非魚可能因為適應力太強所以在比較汙濁的環境也能生長,但是普遍又小又不好吃,其實“髒不髒”主要還是跟生長環境有關係。

    至於有些人不吃羅非魚,其實也是正常的,畢竟誰還沒有個人的喜惡了。其中有一部分人也是因為對於早期的羅非魚印象不好,因為一開始的時候人們對於一些雜食性的、生存能力特別強的生物都是有戒心的,比如小龍蝦不也是如此嘛,現在不也是給吃到需要靠大量養殖來勉強維持市場供應。

    你喜歡吃羅非魚嗎?相比較起來你吃過最好吃的魚類是哪種呢?

  • 6 # 有夢想的熊貓2

    羅非魚缺點如下

    1養殖週期短——同樣是雞,肉食雞一個月出欄,柴雞一年出欄,你吃哪個?

    3肉質差——說是淡水魚,跟我們常見的鯉魚等鮮嫩的肉質沒法比,柴的要命。

    4有異味——羅非魚肉有一股土腥味兒,常吃魚,懂的能吃出來。

    5食譜雜——羅非魚什麼都吃,亂七八糟的髒東西什麼都吃,你知道後還有食慾嗎?

    6引進物種——引進的東西一般都包含爭議,任何事都是雙刃劍,說不定哪天吃出問題就悔之晚矣了

    7長相醜陋——賣相差就會影響食慾

  • 7 # 薩爾茨堡的魚

    著名入侵種羅非魚,可是水產界的明星

    所謂的“羅非魚”主要是指慈鯛科非鯽屬(Tilapia)和口孵非鯽屬(Oreochromis)多種魚類及其雜交後代的泛稱,英文統稱為Tilapia。它們在越南語中寫作Cá rô phi,Cá 是“魚”的意思,rô phi即“鱸非”,所以“羅非”兩字等於“非洲鱸”的意思,也就是“非洲鱸魚”的意思。

    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因為外形和鯽魚有些相似,多以被俗稱為“非洲鯽魚”。主要分佈於贊比西河下游水域,也能生活在河流出海口、甚至近岸沿海的鹹水水域。羅非魚還有很多別名,譬如福壽魚、吳郭魚、越南魚等,香港人管它叫金山鯽,臺灣人叫它臺灣鯛。羅非魚最早於上世紀50年代,羅非魚經越南傳入中國廣西。

    羅非魚 即使在現在,也是廣受歡迎的水產養殖品種,主要是由於它對生活環境的要求非常非常的低。不僅能生活在不同鹽分的水域,而且對溶氧較少的水體也具有極強的適應性。現在,羅非魚在上百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人工養殖,是全球分佈最廣的水產養殖品種,被譽為未來動物性蛋白的主要來源之一。正因如此,羅非魚也成為了著名的入侵物種,養殖逃逸和人為放生的羅非魚到了野外水體,對原生魚類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不過,羅非魚並不耐寒,在北方很多地區無法越冬,因此對北方生態影響小。

    為什麼,羅非魚不受青睞?

    其實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羅非在市場上還比較常見,被沒有到不受人待見的地步。如果說為什麼羅非魚沒有“大紅大紫”,那還是因為如今水產養殖業十分發達,食客選擇的魚類種類很多,羅非魚並沒有絕對的優勢。

    其實,羅非魚肉質還不錯。當然魚肉口感和養殖環境有關,生活在骯髒水體中的羅非魚和正規養殖的羅非魚口感肯定不可相提並論。羅非魚的優點十分顯著,魚肉並沒有許多淡水魚那種土腥味,而且魚肉出肉率高,並且沒有鯉形目魚類那種討厭的Y形肌間刺,尤其是製作成重口味的烤魚,還是很美味。

  • 8 # 轉轉App

    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坦噶尼喀湖,外形上類似鯽魚,因此又叫非洲鯽魚。它有著異常強大的生存能力,無論海水,還是淡水都能生存。可作為一種成功的入侵物種,為什麼吃貨們卻不愛吃羅非魚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有些人覺得羅非魚太髒了。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最愛混跡在城市的排汙口,被列為世界十大髒魚之一。日常就愛在髒水裡翻騰,特別是野生羅非魚,讓不少吃貨望而生畏啊。這魚再好吃也怕吃出病來啊,羅非魚一剖開就能看見一層黑膜。裡面含有很多的細菌和毒素想想就不敢吃了呢。野生羅非魚就更加了,生長水質難以保證還可能攜帶有魚病。

    而且有的人覺得羅非魚吃起來帶著股土腥味,實在是不好吃。不過也有人覺得不吃羅非魚的人,根本不配叫吃貨。羅非魚明明好吃又便宜,不僅肉質細嫩骨頭少,還富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和蛋白質。甚至被稱為不需要蛋白質的蛋白源,魚好不好吃靠的是做飯的手藝,來來來廣東人教你做羅非魚啊。紅燒清蒸燉湯都可以哦。絕對是帶過的最成功的一屆入侵物種了,

    其實人工養殖的羅非魚,還是安全有保障的。烹製過程中,再將內臟和黑膜,仔細清洗一番,食用起來是沒什麼問題的。

  • 9 # 小曉彪仔

    羅非魚,俗稱:非洲鯽魚,是從國外引進的物種,因為繁殖能力強,適應性強,因此被列為入侵物種。羅非魚通常生活於淡水中,也能生活於不同鹽份含量的鹹水中,也可以存活於湖,河,池塘的淺水中。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面積狹小之水域中亦能繁殖,甚至在水稻田裡能夠生長,且對溶氧較少之水有極強之適應性。絕大部分羅非魚是雜食性,常吃水中植物和碎物。

    那麼為什麼很多吃貨不吃羅非魚呢?我給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南方特有,不易得。此魚在南方才有,因為高溫才能存活,低溫基本上都是死,溫度在20攝氏度以下就很難存活。因此羅非魚的受眾就少了一大半。

    第二:羅非魚可能攜帶細菌。羅非魚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的,因為生長迅速,繁育能力強,迅速擴充套件到國內各大水域。而且越是在城市排汙口,這種魚就越多。羅非魚攜帶細菌的可能性比較大,處於安全考慮,很多人不敢吃。

    雖然咱們華人不太吃,但是國外很多國家還是非常喜歡吃羅非魚的,尤其是美華人,美國政府說羅非魚是含汞量最低的魚類之一(與沙丁魚並列),美國農業部也說羅非魚低脂肪、高蛋白、高氨基酸高鉀、高硒、高維生素K,總而言之羅非魚的養生功效還是不錯的,可以食用,但是也要根據個人喜好咯!

  • 10 # 馬黑嫫史樂

    我們這 烤了 乾煸了 麻辣了 泡椒了 酸菜了 豆腐了 青椒了 涼拌了 全是羅非魚 每一種味道都十分好吃啊 那些湯汁下飯 簡直 飛起來的感覺

  • 11 # 南山劉向雄

    南方野生的羅非魚,在七八月間釣手可以實現“狂拔”的夢想,從指甲蓋大小到一兩左右,從貌不驚人到顏色靚麗,新釣手可以一戰成名,爆護不是夢。

    野生的和養殖的羅非魚,差別是驚人的。

    養殖的羅非魚,往往是單性別的,一般不會養過冬,商品魚大概可以達到一斤半到兩斤半左右,肉質厚而不膩,鮮美少刺,是烹飪的好選擇。

    但是野生的羅非魚,選擇了不長大,外表豔麗,我們叫它“太陽魚”,極力地展示了“生命自己會尋找出路”的道理,早早地就實現了性成熟,釣魚的時候,常常會看到羅非魚在河邊、塘邊做窩,情理出一個巴掌大小的地方,就開始產卵受精了,而此時羅非魚的大小,竟然不到一兩,而且還有護窩、護仔的本性。

    這麼小的羅非魚,我們這的釣手處理方式高度一致:釣到了就往岸上丟,絕不丟進魚護裡。有人奇怪,咋不拿回去油炸?好吧,你要給你!

    野生小羅非,估計滿身的營養都用來長骨頭了,處理起來不容易,滿身的翅膀,張開來全是刺,一不小心就扎到手。好不容易處理完畢,怎麼烹飪又難住了,油炸?炸到骨頭脆口肉就成碳了;清蒸?別開玩笑了,蒸鍋是拒絕的;最後只能按鯽魚的待遇,煮湯吧,可有沒有鯽魚湯的鮮美。這時才開始後悔:釣這麼多幹啥!

    羅非不是不吃,而是不吃小羅非!野生羅非魚能有半斤以上的,我還是願意向人炫耀的。

  • 12 # 科學黑洞

    羅非魚又習慣的被人們稱為非洲鯽魚,它們並非特指一種魚,而是一大類魚的統稱。在羅非魚屬下如果包括亞種的話有超過100種魚類,這種魚的成長週期短、繁殖能力強、對於周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因此養殖羅非魚產量會非常高。目前羅非魚已經走上了人類的餐桌。有些人不喜歡吃羅非魚,主要還是嫌棄這種魚的腥味較重,要想做的好吃一點就要下重口,例如油炸紅燒,下大量的料酒才可能遮住腥味。其次這種魚的繁殖適應能力極強,即使在臭水溝中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用此野生的羅非魚如果水質不好就會很髒,因此不受人們歡迎。其次羅非魚的口感實屬於一般,要是說它的優點話,那就是價效比較高了,簡單說相對其他魚很便宜。

    羅非魚被認定為入侵物種和一些人不喜歡吃羅非魚沒有邏輯上的聯絡,難道入侵物種就必須要靠吃貨們解決嗎?你可能想到了在美國入侵的亞洲鯉魚和黑魚,以及在澳洲肆虐的歐洲野兔。酸菜魚、麻辣兔頭很美味,黑魚是大補,但這在別的國家就是沒辦法解決的物種入侵。而在中國的清道夫作為入侵物種,它們在南方大部分地區的河道中肆虐,但是幾乎沒有人喜歡吃這種魚類吧!

    但是靠著吃貨們解決的物種入侵的確有,在中國就有“小龍蝦”被吃貨們吃出高階價。但你可曾知道小龍蝦是入侵物種,曾在野外大量的存在,但是因為麻辣小龍蝦的傳播,它們再也沒有往日的輝煌,算是混的很失敗的入侵物種了。實際上小龍蝦的烹飪也需要下重口才行,否則它們的味道你可能都聞不了。在南方的一些水域小龍蝦現在已經成了重要的經濟作物。

    而對於羅非魚要想讓吃貨們去解決,這就是很難的問題了,首先可食用的魚類非常多,華人最常吃的就是鯉魚、草魚等,價格上都是比較低廉的,但是羅非魚在味道肉質上比我們常吃的魚差,價錢上會便宜,但是本身就挺便宜的鯉魚門本不是負擔,因此不吃羅非魚很正常。我看到一些文章中介紹稱:羅非魚蛋白質含量高,富含人體需要的氨基酸,以及肉質鮮美多汁並且少刺,被人們稱為“白肉三文魚”或者“21世紀之魚”。在這裡不得不說一句,真的是睜著眼睛說瞎話,羅非魚還能稱得上鮮美?還能稱得上“白肉三文魚”?真的是太誇張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統裱畫的託心方式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