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喬軒澤vlog

    劉備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是他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草鞋、織草蓆度日,生活非常艱苦。

      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 2 # 茫茫長夜

    都可以理解

    就像我們的八卦是錯誤或是無聊是一樣的,正史也好演義也罷他由不得我們去幹涉,特別是猜測的事情。

    張飛為什麼怒鞭督郵,關羽為什麼為他媽報了仇,貂蟬為什麼拜月……嘿嘿,說劉備是為了興復漢室也不失理呀;董卓想當黃帝,袁紹想當黃帝,孫權、曹操都想當黃帝,鵝劉備也想當一回黃帝又怎麼了

    得之何喜,失之何憂。

    能同生不能同死,這萬里江山與俺劉備又為何物?哈哈,哈哈哈,劉備不是奸雄乃梟雄亦乃英雄也!大耳賊,好樣的!

  • 3 # 愚叟釣淺灘

    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在封建社會里,作為一個血性男兒眼見本族大好河山,幾百年皇家基業旁落他人之手真是沒有面目見人,尤其是劉備這位皇室宗親,堂堂皇叔見這風雨中飄搖的劉氏江山日薄西山,何以不憂哉痛哉!捨命相救義不容辭,粉身碎骨心甘情願。與此同時,能下多大本,利就多大滾。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好就樓上樓,不好就跌破頭,劉備是早就看穿看透的,無非總是無非。於是,決心賭一把,定要把皇位拿下來,哪怕是鼎足三分也行,那無非是後來的事兒。正是兩股力量迫使劉備奮發圖強,甚至奮勇殺敵,你看三英戰呂布中戰得多麼英勇!……

  • 4 # 中行偃1

    “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崔琰就死於這幾個字!崔琰曾經推薦過鉅鹿人楊訓給曹操。他說,楊訓雖然才能不足,但是“清貞守道”。出於禮貌,曹操徵招了楊訓。公元216年,曹操正式稱魏王,楊訓上表稱頌曹操的功德。

    這時有人說楊訓的表文“希世浮偽”,認為崔琰舉薦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裡取來表文,草草看過之後,給楊訓寫信說:“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這句話是說計劃不如變化快,天算不如人算!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之中滴。我們看看《三國演義》中,劉備從出道之日起,就一直以為國分憂為己任:

    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如果說陶謙、劉表、曹操等等諸多善於識人者都是被劉備欺騙了的話?朝廷會把徐州、荊州、兗州等重要的州郡交給一個輕易就能被人欺騙的傻子來管理嗎!顯然不是。因此、劉備還是“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弘雅有信義”的正人君子。也就是說,忠君愛國是劉備的初衷!他和曹操、袁紹、劉表、劉虞、劉焉、張邈們一樣是真心想赴國難滴。這個不用懷疑!

    其實,漢末時期任何一個諸侯或地方勢力從一開始都沒有想要取代大漢,建立自己王朝的想法。這是因為漢室已經延續了400多年,這400年的漢朝的體系一直都將各個階層的利益平衡的比較好;又深受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洗腦了至少400年!沒有哪個人敢上來就要將大漢取而代之的。就算是董卓和曹操,也只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沒有取而代之的企圖。

    但是,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當漢獻帝奮起反抗曹操的要挾而失敗的時候,曹操為了報復“事洩,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涉及到了劉備!

    “事覺,承等皆伏誅。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從《先主傳》中記載劉備知道這件事!但非常謹慎“先主未發”。從殺車胄這件事兒上就可以看到,劉備是保皇派的重要成員!!!所以《武帝紀》才有“公悔,追之不及。備之未東也,陰與董陳宮等謀反,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屯沛。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洩,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

    劉備的立場沒有改變,仍然是站在皇帝的角度去反對曹操!很簡單,曹操一向非常尊重劉備、善待劉備、重用劉備。劉備沒有任何理由與曹操做對,去自討哭吃?唯一的原因就是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這是劉備親自從曹操身上看到實際情況,因此不惜與之為敵。從此,劉備的口號就是“恢復漢室,還於舊都”。併發誓要為此奮鬥終生……(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

    然而,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公元213年,曹操封公爵;公元216年,曹操稱魏王。根據《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記載,劉備在公元219年秋稱漢中王一事 是被“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的。能夠擊敗曹操奪取漢中,與曹操分庭抗禮的人享有漢朝王爺的地位,似乎也說的通。不能因為他自立為王了,就說他不忠於漢朝!

    用劉備自己的話說:“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還是要以漢朝的江山社稷為己任滴。如此一來,當上皇帝了還是要恢復漢室不成???

    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變天了!還有網上瘋傳漢獻帝死了?……不管是不是劉備自己造的謠還是諸葛亮製造的謠言,總之都是為了讓劉備上位找客觀因素。

    而真正的原因卻是諸葛亮竄連許靖、糜竺、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等上書勸劉備上位遭拒!

    見《三國志·諸葛亮傳》“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諸葛亮就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事威脅劉備,亮說曰:“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裔,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哈哈哈……散夥吧!各歸求主。所以,劉備的這個皇帝的頭銜完全是被諸葛亮逼著帶上的!“先主於是即帝位”。不是劉備想當這個皇帝,劉備自己的斤兩他自己難道不知道‍♀️!以一州之地就想坐擁天下?和袁術有什麼區別。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說劉備不忠於漢室的兩個槽點,即:自立為王、自封為帝的原因都是有情可原的,於情於理也都說的過去……

    總不能說劉備不忠於曹操就是不忠於漢室江山吧,哈哈哈……。實際上劉備對曹操也沒有達到魚死網破的程度???一來曹操沒有得罪劉備,二來曹操有情有義,劉備深深感念曹操的這份情誼。當他得知曹操死訊後,要為曹操治喪也是出於真心實意滴。當然被曹丕斷然拒絕是有原因的,漢獻帝沒死,你劉備給誰服喪!欺負人家曹丕……。真正與曹操不共戴天的人是諸葛亮,不是劉備。

    “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本來是崔琰安慰楊訓、捎帶對那些吹毛求疵之人發一點牢騷而已,卻有人向曹操煽風點火說他是“傲世怨謗”。

    一貫生性多疑的曹操很生氣:“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於是就下令懲罰崔琰做苦工。他派人去看正在受處分的崔琰時,崔琰“辭色不撓”,沒有一點服軟求饒的意思。正在氣頭上的曹操於是下令說:“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瞋”,賜死崔琰。失望至極的崔琰便自殺了……

    與鐵骨錚錚、正直高尚的崔琰相比,劉備雖然相形見絀,但忠於漢室江山的初衷卻是不容置疑的。

  • 5 # 卦王

    自己當皇帝,是每一個象劉備這樣的諸侯的夢想!劉備,曹操,孫權,董卓,袁紹,袁朮等等也如是。亂世之中,想當皇帝的諸侯,數也數不清。

    東漢末年,漢朝統治集團走向沒落。農民起義不斷,諸侯割據混戰成了社會的主流,人民群眾生活水深火熱之中。這就是這個時期社會的真實寫照。

    一個王朝的衰落消亡,自然而然會誕生新的王朝。這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的發展規律,也是自然界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生逢亂世之中,每一個諸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存之道。要想在要弱肉強食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首先就要自身強大,然後找一個理由,去消滅威脅自己存在發展的其他力量。

    無疑,在前朝政權還沒有完全覆滅之前,打著“框扶漢室”的旗號,還有著一定的號召力的!

    第一個打這面旗幟的人,便是董卓。只因為董卓太蠻,沒有好好用好這張招牌,結果被人廢了。

    第二個就是曹操。曹操比董學聰明多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曹操的實力,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的增強。

    至於劉備,也是藉著曹操的階梯,見到了當時的漢獻帝,並從他那裡取得了劉皇叔的名號。從此,“框扶漢室”這個說法,似乎成了劉備的獨門武器,成為他招賢納士,擴充實力的金字招牌。

    ”框扶漢室”是招牌,實現個人政治陰謀夢想是真。不單單劉備是這樣,曹操也是這樣,孫權也是這樣。

    撒開別人不說,光說這個劉備。就在他稱王的時候,事前漢獻帝無從知曉。稱帝做皇帝的時候,漢獻帝卻還活著,卻硬生生的被劉備說成是先帝了。結果,漢獻帝活活地被劉備氣死了。

    打著”匡扶漢室”旗號幾十年的劉皇叔,最後如願以償的做了皇帝。說到這裡,題目的提問就一目瞭然了。

  • 6 # 鶴清修

    三國演義中劉備肯定是自己想當皇帝的,這個在三國開篇劉備口中可以得知,當時桃園結義是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說出了亂世出英雄的道理,並且成功預算了天下呈割據之勢,如果他是想恢復漢室斷然不會和關羽張飛說這麼多。

    其次劉備在建立功業的過程中都是拿劉氏集團開刀的,劉表也好,劉璋也罷,他們都是漢室宗親,如果劉備是真的以恢復漢室為目的,斷然不會去攻佔他們,而是遊說他們聯合作戰,結果上看就測打野目的很明確,就是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

    最後漢獻帝被廢后劉備缺不顧群臣反對攻打東吳,這也是為私的表現。

    所以說,劉備和天下諸侯都一樣,漢室氣數已盡,恢復漢室只是劉備籠絡天下英雄的手段而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功業,自己的帝位。

  • 7 # 杜陵愚公

    兼而有之吧。人的心態都是隨著處境的不同,而不斷的調整不斷的變化的。在這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要說有,唯一不變的就是:萬事萬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著,不變是相對的、變是永恆的。

    人的心態更是如此!劉備起初是真心的想恢復漢室,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透過自已的打拼,自己的勢力的壯大,他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恢復漢室的慾念越來越淡,而自已當皇帝的慾念越來越強烈。此消彼長,贏得漢中之戰是轉折點。量的積累達到了質的飛躍。他的心態也由起始最初的口號式恢復漢室、到實質性的拼搏恢復漢室、再到恢復漢室創業為帝兩種慾念兼而有之(隨著拼搏奮鬥,恢復的念頭逐漸變淡、為帝的慾念越來越濃),再到後來的創業做皇帝。

    時勢造英雄,劉備之所以能稱帝,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有由當時的亂世、給其有了成就一番事業的機遇。

  • 8 # 那就投降輸一半

    前期天下大亂,當時的劉備只是個無名小卒,我認為當時的劉備是以匡扶漢室為初衷。

    但是後來劉備成了一方霸主,自己又有皇族血統,難免會有自己的私心,這也不難理解。

    220年曹丕逼漢獻帝劉協退位,劉協是234年才去世的,而劉備221年就稱帝了,這裡就很矛盾,劉備若不想稱帝,為什麼不把劉協接去蜀國恢復正統漢室,或者等劉協去世後在稱帝

  • 9 # 使用者劉國明

    劉備本是漢室宗親,在其父輩之上家境已至沒落,他在舉事時已淪為織蓆販覆之輩。可以推測劉備在早期起兵,他的雄心是恢復漢室,光宗耀祖,因為他缺乏經濟基礎和政治背景,一言以蔽之,他就等同一個白身,鳳凰落架不如雞。

    劉備有雄心壯志,也有百折不屈的精神。自三顧茅廬以後,他的事業日見興隆,從佔據荊州以後,逐漸擴充套件到巴蜀等地。雖然如此,劉備一直不敢僭越傳統。在封建社會中,異姓之人是不能擅自"為王",更不能妄自尊大"稱帝",這會招致群起而攻之。當然,歷代開國皇帝是例外。曹操位至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始終不敢廢漢獻帝自立為帝。曹操可謂識時務,人傑!

    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延續四佰餘年的劉漢王朝灰飛煙滅。觸景生情,劉備思想有所改變。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完全可以斷定,沒有曹丕的一馬當先,劉備是斷不敢成為出頭鳥,他稱帝打著恢復漢室天下的名號也順理成章。

  • 10 # 星下靜思

    劉備踏上江湖謀事業,他是真心想恢復漢室,還是為了自己當皇帝呢?可以說,隨著劉備地位的變化,劉備由真心想恢復漢室博得一個名位,逐漸轉變成了自己想當皇帝。

    劉備生逢亂世,不好讀書卻喜好結交豪傑,交結朋友卻又喜怒不形於色,交友甚廣卻在出道時孑然一人,幸虧張飛發現並結交了劉備、關羽這兩個人才,從此獻財獻物結成了生死兄弟。可見,劉備的內心是複雜的,在遇到關、張前竟然沒有個知心朋友?可見,劉備想的和做的是不一致的!

    初出江湖,有了戰功,被皇帝封了個縣尉。這個官,劉備還是很珍惜的,兢兢業業,廉潔奉公,愛民如子,希望如此幹出一番事業,當一名朝廷的官員。從劉備最初對待督郵的態度來看,劉備是珍惜崗位的。

    在破黃巾起義、與各路軍閥的亂戰中,劉備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宏圖大志,並透過廣施仁義的方式不斷在江湖上塑造自己的形象。這一招是很管用的,引起了袁紹、袁術、曹操等梟雄的注意和拉攏。在曹操的關心幫助下,劉備受到了漢獻帝的接見,並榮耀地當上了“劉皇叔”。此時的劉備,除權力外,地位名利都有了。這個名份,顯然沒有滿足劉備的想法,在看透了漢獻帝是個傀儡的本質後,毅然走上了叛逆曹操之路。

    在寄劉表籬下之時,劉備在一次大酒之時露出了自己的心思:自己若是有地盤有基業,取天下也是不用多考慮的事!這句話,把劉表一家人嚇得不輕,也把他自己嚇得不輕!

    在認識了諸葛亮後,劉備成大事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先奪荊州再奪益州,以此為基業圖謀天下。此時的劉備,嘴上說的仍然是為了漢室而戰,實際上絲豪不把漢獻帝當做一回事。

    在龐統、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先後攻取了益州和漢中,在曹丕篡位後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後,明明劉協還活著,劉備的情報系統卻全部失靈,眾口一詞地說劉協已被害。也就是這個原因,為劉備稱帝登基鋪平了道路。

    正是:說的不一定做,做的不一定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物流業務怎麼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