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中國最後一個實至名歸的宰相是明初的胡惟庸。

    胡惟庸死於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胡惟庸的罪名是“謀逆”。明朝史籍中對於胡惟庸之死的記載多有矛盾,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胡惟庸其人獨斷專行,許多軍國大事不經朱元璋而擅自處理,這當是實情,而這顯然是喜歡大權獨攬的朱元璋所無法容忍的。

    《明史》中寫到:

    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

    所以,許多史學家對胡惟庸是否真的要謀反其實是持懷疑態度的。

    廢相前兩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便開始令臣下上奏書不許“關白”中書省。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案為藉口正式廢除宰相制度,從此六部直屬皇帝,大明天子開始集皇權、相權於一身。

    其實,中國的皇權與相權之爭,從丞相設立之初便開始了。漢武帝設立中朝;東漢相權轉移至尚書檯(“錄尚書事”);隋唐設立三省分割相權;宋朝以樞密使分宰相軍權,以三司使分宰相財權等,都是對相權的限制和分割。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敕諭文武群臣: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從此,大明不再有人敢言設立宰相之職,清承明制,一樣沒有宰相,明清是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巔峰。

  • 2 # 鈺彤之心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是明朝的胡惟庸。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朱元璋,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在在李善長的舉薦下,胡惟庸力壓群雄,擔任中書省左丞相,位居與百官之首。胡惟庸當了丞相之後,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把握朝政,害死了劉伯溫。在處理涉及生殺廢黜的事情上面,不但沒有向朱元璋進行彙報,竟然直接自己拿了注意。儼然自己就是一個皇帝,朱元璋眼看就要被架空了。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來進貢,胡惟庸等人不報告朱元璋。宦官出來見到了,便進宮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責備中書省臣。就在第二年的的時候,塗節開始倒戈,告發了胡惟庸,。御史中丞商皓當時被貶為中書省吏,也告發了惟庸的陰謀。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邀請明太祖前來觀賞。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韁繩,急的說不出話來。朱元璋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胡惟庸家牆道里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於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胡惟庸再怎麼權勢滔天,再怎麼把持朝政,天底下權利最大的還是皇帝,他一紙令下,就以謀反的罪名把胡惟庸抓起來了,不久後,就被滿門抄斬。

    這次歷史事件被稱為胡惟庸案,不僅胡惟庸自己被處死,連他的親家李善長和其他無數和他有關聯的官員都受到牽連,死亡的人數多達三萬。

  • 3 # 小歷說史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胡惟庸

    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殺。據說徐達也未能善終,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極為兇險的背疽,按中醫的說法,忌吃蒸鵝。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隻蒸鵝給他吃。徐達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繼續活下去,只好當著來人的面,流著眼淚吃下蒸鵝,沒過幾天就死了。

    李善長是受禍最慘的,不僅本人被賜死,還被族誅。他死後一年,郎中王國用為其鳴冤,由御史解縉起草《論南韓公冤事狀》,疏中論道:李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又何必為胡惟庸謀事,況且他已經年邁,根本沒有精力再折騰,何苦如此!當時正值胡黨株連,氣氛異常恐怖,很多人擔心會招來禍事。但朱元璋看了以後,未作任何批示,可見他也預設是枉殺。

    所謂的胡謂庸案只是一個藉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是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胡惟庸案實際是一個冤案,明初的冤案又何止這一個?胡案剛剛結束,藍案又興起。

    雲奇身為內使, 居西華門,離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謀逆,為何不先期告發,一定要事迫眉睫時,才攔駕告發?況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謀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牆也不可能看到刀槍林立。謀反胡惟庸案實際是一個冤案,明初的冤案又何止這一個?

    早在洪武十一年三月,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關白”中書省。在此之前,凡是各地送給皇帝的奏章都要關白中書省,就是給皇帝一份,同時也要給中書省丞相送一份。接著,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中書省的權力。然而即使這樣,也還不能令朱元璋滿意。

    於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接著就宣佈裁撤中書省。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大權獨攬。秦、漢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廢除,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稍後,朱元璋還宣佈以後嗣君不許議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請者,處以重刑,並立為祖訓。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胡惟庸案就可明白,說胡惟庸獨斷專行確有其事,但謀反其實是子虛烏有,它只不過是朱元璋廢丞相的一個藉口。胡惟庸被告稱謀叛時,證據並不充足,如果深究下去,胡惟庸可能不會被坐成死罪。因此朱元璋才迅速認定謀逆是實,即行殺掉,連告發的塗節也全不放過,只是為了死無對證,並可以藉此另做文章。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仍然能時時刻刻感受到李善長的威脅。李善長為功臣之首,雖已退位,但勢力還很大,加之與胡惟庸的姻親故舊關係,始終令朱元璋耿耿於懷。為了鞏固帝業,就必須徹底消除這一隱患,因而胡惟庸案不斷升級。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虜南倭”,於是又為胡惟庸添上了一個“通倭通虜”的罪名,就是說他勾結蒙古和日本,企圖謀反。但是據吳晗先生《胡惟庸黨案考》,通倭通虜都是“莫須有”的罪名。胡惟庸事件正像一個傳說中的故事,時間越長,故事的範圍便越擴大。到後來胡惟庸東通日本高麗,西通卜寵吉兒,南通三佛齊,北通沙漠,東西南北諸夷,無不與胡惟庸叛逆案發生關係。朱元璋在殺胡惟庸若干年後又給他加上這些謀逆罪名,是想借胡案興起大獄來誅殺文武功臣,以防功臣們日後威脅朱姓子孫。平心而論,胡惟庸的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所謂的“胡黨”卻未免牽強附會。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凡是他認為心懷怨望、行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黨”的罪名,處死抄家,開國功臣李善長也最終被牽連進此案。

  • 4 # 不知道來著什麼哦

    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胡惟庸在洪武年間因權力過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朱原璋感覺他已嚴重威脅皇權,朱元璋趁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了宰相制,這也為明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了伏筆!

  • 5 # 歷史章回體

    中國古代歷史最後一個宰相是洪武年間的胡惟庸。

    當時是朱元璋執政,手下兩大政黨斗的火熱,不管是誰佔上風,都瘋狂的利用宰相一職的權力發展黨羽,而朱元璋又是權力慾望極重的皇帝,他感到宰相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就採取了“欲讓其亡,先讓其狂”的策略,放縱了胡惟庸幾年的時間,然後利用胡惟庸兒子私自處死一名馬伕的機會,以雷霆手段拿下胡惟庸,並藉機廢黜了丞相一職。然後立下了祖訓,後世子孫不得復立丞相,自此存在了1500餘年的丞相一職退出歷史舞臺,內閣轉而登場。

  • 6 # 文儒風

    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也是比較幸運的丞相,雖然在最後爆發胡惟庸案被朱元璋處死,但好待在丞相位置上安安穩穩坐了7年之久。令人驚奇的是,上一任李善長,稍有逾越就被朱元璋罷免,反而胡惟庸為虎作倀竟然沒事,實際上是朱元璋老謀深算,不但想除掉胡惟庸,甚至還想廢除丞相職位。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具體看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等相關內容。胡惟庸其實是被朱元璋利用的棋子胡惟庸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也是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真正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最終還是爆發胡惟庸案,導致被朱元璋處死。但是相對其他開國功臣來說胡惟庸其實是幸運的,因為他能夠在丞相這個位置一呆就是7年的時間,然而開國榜首功臣李善長被革職了。不少人認為是朱元璋被奸臣矇蔽,導致罷黜了李善長,提拔了胡惟庸,甚至對胡惟庸毒害劉伯溫一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慶幸的是,最後被忠臣提醒,才能在胡惟庸案中處死禍害朝政多年毒瘤。但實際上真是朱元璋被矇蔽了嗎?顯然不可能的,要知道他可是從一個貧農,打拼到帝王,當中經歷的事情,能讓他這麼好矇蔽?說明朱元璋是在運營,容忍胡惟庸專權7年,只是為了要做一件大事——廢除丞相。要知道從古至今,皇帝與丞相之間的關係都是非常微妙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僅擁有諸多特權,甚至還能拒絕執行皇帝的命令,一旦遇到懦弱的皇帝,就很容易成為丞相的傀儡,而朱元璋就是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所以胡惟庸就成為他運營的棋子。胡惟庸案件之謎胡黨之獄又稱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血案之一。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邀請明太祖前來觀賞。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韁繩,急的說不出話來。衛士們立即將他拿下,亂棍齊上,差點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胡惟庸家牆道里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於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麼還會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的祥瑞?可見,雲奇告變純屬子虛烏有。胡惟庸案前後株連竟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成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為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事後朱元璋還親自頒佈《昭示奸黨錄》,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鑑。明代史籍中關於胡惟庸案的記載多有矛盾,因此關於其是否確實謀反,當時便有人懷疑,明代史學家鄭曉、王世貞等皆持否定態度。也有學者指出:所謂的胡謂庸案只是一個藉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是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晚明學者錢謙益說:“雲奇之事,國史野史,一無可考。”史家潘檉章更認為雲奇之事為“鑿空說鬼,有識者所不道”。胡惟庸如果要謀反,他在家裡埋伏刀兵,能讓人在城牆上輕易看見嗎?幾百年以後,也就是到了現代,明史學家吳晗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黨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從頭到尾縷析了一遍,最後證明,胡惟庸案是一個冤案。胡惟庸案,對中國歷史影響重大。從此,相權被徹底剝奪,中國政治制度進一步走向君主專制。

  • 7 # 慈海覺林1j2T

    最後一個宰相是胡惟庸。宰相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宰執天下,相的意思就是輔佐,綜合起來就是上承天子下理百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以來,相權與皇權一直都是此消彼長,由獨相(秦漢和元時期)☞到群相(隋唐宋時期)☞廢相(明清時期)。明初朱元璋設立左右丞相,後借胡惟庸謀反案廢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 8 # 歷史是杯酒

    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宰相是明朝的胡惟庸。那麼,他為什麼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宰相呢?這就得從明朝的初年的一個大案——胡惟庸案說起。

    胡惟庸案

    明朝建立之初,中書省總攬天下政務,其行政長官為左、右丞相,負責統率百官,位高權重。洪武初年,朱元璋讓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李善長小心謹慎,而徐達又大部分時間在外領兵打仗,所以這時候皇權和相權並沒有多大的矛盾,尚能和平相處。但是胡惟庸做了丞相後,就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也就導致了自己的滅亡和丞相制度的最終廢除。

    胡惟庸是鳳陽定遠人,和李善長是同鄉,得到李善長的的推薦和提拔,洪武三年(1370)進入中書省,擔任參知政事。洪武四(1371)年,李善長退休歸鄉,胡惟庸被提拔為中書左丞。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被任命為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又將胡惟庸晉升為中書左丞相。胡惟庸的官職越做越大,他仗著朱元璋的崇信,也越發的放縱起來。他結黨營私,收受賄賂,排除異己,甚至連生殺大事也敢自己來做主張。“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功臣徐達為人正派,對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很是不滿,就提醒朱元璋說胡惟庸不適合做丞相。胡惟庸知道後,企圖透過賄賂徐達看門人福壽給他傳遞訊息,以找機會加害徐達。幸虧福壽忠心耿耿,沒有讓胡惟庸得手。

    洪武十二年(1379),占城國入貢,中書省沒有按時奏報,朱元璋得到宮中宦官報告後,大發雷霆,召見胡惟庸等人,痛斥他們。但胡惟庸卻把責任推到禮部,禮部官員卻委屈的說早已上報中書省了。朱元璋大怒,把胡惟庸等人及禮部官員都抓進了監獄。所謂牆倒眾人推,朝中很多官員便開始彈劾胡惟庸,御史中丞塗節上書說胡惟庸毒死了劉伯溫,後塗節在洪武十三年(1380)又告發胡惟庸和御史大夫陳寧等人謀反。朱元璋立即親自審問,經此一審,胡惟庸案就成了鐵案。胡惟庸、陳寧等一大批官員,及其族黨全部處決。

    在處理了胡惟庸之後,朱元璋趁機取消了中書省,廢除了丞相。丞相制的廢除,宣佈了中國一千多年宰相制度的終結,也使得朱元璋成了歷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帝。

    當然了,胡惟庸死了後,這個案子還沒結束。此後十餘年,朱元璋又將胡惟庸案擴大化,對功臣牽連羅織,大肆屠戮。洪武二十三年(1393),朱元璋又將李善長及其家口70餘人處死。至此,因胡惟庸案牽連的功臣達21侯,株連而死者達3萬多人。

    廢除丞相制度了,為什麼清朝還會有“宰相劉羅鍋”?

    朱元璋廢除丞相後,重要政務都由他親自處理,但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因此他設立了秘書機構—殿閣大學士來幫助他,但不參與決策。明成祖時設立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仁宗時,閣臣之權漸重,世宗嘉靖間,大學士的班次列在了六部之上,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首席大學士稱為首輔,權力極重,即所謂的“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所謂的宰相劉羅鍋,只是民間的一種稱謂罷了。

  • 9 # 歷史戰爭

    在中國古代皇權至上的制度下,卻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地帶,它就是官僚階級的領導者,宰相。宰相一職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謂,比如秦朝時它叫做丞相,漢朝時稱作相國,不過不管是什麼稱謂,它們同屬於宰相制度。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宰”,不過當它作為官僚領袖的身份出現時,已經是春秋時期。中國最早的宰相就是管仲,從春秋開始,宰相制度延續將近兩千年,它伴隨著皇帝從奴隸制度走到封建制度。然而當封建制度達到頂峰時,宰相,這一對封建制度發展居功甚偉的職位卻消失不見,而廢除它的人,正是朱元璋。那麼,在這兩千多年間宰相制度到底經歷了什麼,讓它從輝煌走到消亡呢?

    春秋至秦朝,為宰相制度的創立期。宰相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萌芽,但由於當時較為零散的社會政治形態,宰相缺乏發展的土壤。在春秋戰國以後,中國發生了大變革,世卿世祿制被官僚體系衝擊,中央集權逐漸形成。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成為國家所有大事的決斷者,然而他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來處理如此多的政事,而宰相,就在此時應運而生。春秋時期有一部分國家設定宰相一職,由賢臣擔任,其中以管仲最為出名,他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其他諸侯國紛紛效仿,建立起宰相制度。到秦朝時,宰相制度已經基本創立。秦朝時的宰相叫做丞相,秦始皇確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宰相就此成為正式官職。秦朝時丞相權力極大,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秦朝的宰相制度還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秦朝允許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稱為“中丞相”,而這就給予宦官專權留下漏洞。

    漢朝制度幾乎是對秦朝的一脈相承,宰相制度也不例外。宰相制度在漢朝時不斷完善,相權也在西漢迅速膨脹,很快就達到鼎盛時期。漢朝時的丞相不管是權力還是地位都非常高,他們可以與皇帝“坐而論道”,掌管國家所有的政事,就連皇帝的私人事務也可以指手畫腳。有的權臣甚至可以干涉皇位繼承,比如霍光就曾將劉賀廢黜,立劉病己為帝。在漢朝末期,宰相一職一度成為“竊國大盜”的最愛,董卓、曹操等都曾擔任丞相,足以說明在漢朝時丞相權力之大。

    不過物極必反,漢朝時不斷膨脹的相權讓皇帝意識到宰相對皇權的威脅,於是他們開始著手削弱相權。漢武帝時期重用心腹組建內廷從而控制相權,然而當心腹機構勢大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以後,皇帝又將相權分割。比如在曹魏時期,尚書事、尚書令以及尚書僕射都是實際上的宰相,而他們的頭上還有名義上更加尊貴的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自此以後,歷代統治者不斷分割相權,而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標誌著宰相制度的完善。在唐宋時期,宰相之職眾多,唐朝時的尚書省左、右僕射、侍中、中書令,宋朝時的中書門下長官以及參知政事都是宰相,都有宰相之權。隨著宰相人數的增多,相權便被不斷分割,宰相之間相互傾軋,但他們都要討好皇帝,因此相權最終要歸於皇帝手中。

    宋朝官制結構圖

    不過即使如此,相權的存在對於皇權依舊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不論宰相制度如何調整,相權與皇權的矛盾始終無法調和。而在這種情況下,皇權顯然佔據優勢,因此在元朝以後宰相制度就開始走向衰敗。元朝時宰相的權力較比宋朝更大,然而這其實是宰相制度的迴光返照。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亦設中書省以及左右丞相,宰相依舊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就在這時,胡惟庸,這位與宰相制度被廢除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人物登上歷史舞臺。胡惟庸是最後一位中書省丞相,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亦是朱元璋的寵臣。胡惟庸與歷史上許多寵臣一樣,他上臺以後把持朝政,權傾朝野,囂張跋扈,打壓異己,許多政務不向朱元璋彙報就自己處理,看見有彈劾自己的奏章就攔下來,並實施報復性行為。而更加嚴重的是,胡惟庸還心存反心,他準備造反篡位。

    洪武十二年(1379年),胡惟庸被人告發,朱元璋震怒,將胡惟庸等一眾大臣盡數誅殺。不久以後,隨著牽扯人數越來越多,胡惟庸謀反案完全展現在朱元璋面前,朱元璋憤怒不已,大發雷霆,下令誅殺眾多朝臣,被誅殺者達到三萬多人。胡惟庸被殺以後,朱元璋罷黜丞相職位,並規定嗣君永不得再立丞相。許多人認為,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因為胡惟庸,正是因為他擾亂朝綱的行為導致朱元璋將宰相制度廢除。

    然而這種觀點值得商榷,胡惟庸是奸臣無疑,他被朱元璋誅殺也是咎由自取,然而若說宰相制度因他廢除,實在難免有讓他背鍋的嫌疑。朱元璋是何許人也,他英明果決,手段狠辣,建立明朝以後不知有多少功臣都死在他的手中,同時他對於皇權的佔有慾十分強烈。而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看不到肆意妄為的胡惟庸?朱元璋之所以可以忍受胡惟庸專權七年,不僅僅是為了剷除胡惟庸,他還想將宰相制度,這個已經流傳兩千年的古老制度廢除掉,而胡惟庸不過是他的理由罷了。而且根據史料研究,胡惟庸到底有沒有謀反都存在爭議,比如明代史學家鄭曉、王世貞等人都認為胡惟庸確是權臣,但他沒有謀反,否則他在家裡埋伏刀兵,城牆上的人如何能夠看見。

    不過對於朱元璋來說,胡惟庸是不是真的謀反並不重要,他說胡惟庸謀反了,胡惟庸就是謀反,既然丞相謀反,那就廢除丞相,誰敢提恢復丞相,那就是想謀反,該殺。於是朱元璋在廢除宰相制度以後下詔:“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明史》)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背後,是皇權與相權的鬥爭,而最終結果說明,皇權在這場持續兩千多年的鬥爭中取得勝利。

    參考資料:

    《漢書》 班固

    《明史》

  • 10 # 極限智慧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是明朝的胡惟庸。胡惟庸,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朱元璋,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在在李善長的舉薦下,胡惟庸力壓群雄,擔任中書省左丞相,位居與百官之首。胡惟庸當了丞相之後,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把握朝政,害死了劉伯溫。在處理涉及生殺廢黜的事情上面,不但沒有向朱元璋進行彙報,竟然直接自己拿了注意。自己就像是一個皇帝似的,朱元璋眼看就要被架空了。

    宰相制度怎麼被廢除的:

    明太祖朱無璋洪武十三(1380)罷中書省,不設宰相,皇帝親攬政務,總領六部。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取消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年的宰相職權呢?這是因為,元朝後期的皇帝多不理朝政,將權力委託於宰相,造成權臣輩出,遺患無窮。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一方面總結前車之鑑,另一方面為了加強皇權,他在把宰相胡惟庸殺死之後,朱元璋乾脆罷丞相、革中書省,將宰相職位連同這個機構都一併廢除了,以前的宰相事務,由六部分理,所有大事,都得由皇帝親自裁決,他自己則幾乎成了一個帝、相一肩挑的集權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了大權旁落,他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所以,朱元璋之所以廢除宰相,原因是為了一己之獨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股票市盈率高低,利弊怎麼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