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杰森媽媽的日常生活

    農村城鎮化是指各種要素不斷在農村城鎮中集聚,農村城鎮人口不斷增多,城鎮數量、規模不斷增大,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它是以工業為主體的非農產業集聚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農村社會演進並通往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傳統農村向現代城市文明的一種變遷,是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 2 # 鄉村雲兒

    簡單地說城鎮化就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讓國家儘可能多的人居住在城市(併為城市戶口),但並不是鄉鎮發展為城市,至於鄉鎮發展之後的規模,也許逐漸變為一個城市,這個是隨著形勢變化發展的,農村人口轉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就是城鎮化。 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一個地區常住於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這也反應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

  • 3 # 符氏農人

    實際上鄉村城鎮化早已經開始,城鎮化,就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城鎮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既是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精神文明前進的動力。城鎮化作為一種歷史過程,不僅是一個城鎮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城鎮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這一歷史過程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過程;第二,城鎮化是第二、三產業向城鎮聚集發展的過程;第三,城鎮化是地域性質和景觀轉化的過程;第四,城鎮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識在內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和傳播過程。概括起來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演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城鎮人口和城市數量的增加、城鎮規模的擴大以及城鎮經濟社會、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農民工開始走出家門,到城市務工,逐步和當地居民融合在一起成為新的城市居民,國家,許多政策都體現了這一點,農民工的,各項保障,子女的入學,醫療保險,退休金。

    最近有釋出了中小城市取消戶口的檔案精神,就是徹底消除了城市和鄉村最後唯一的差別。

    近年來,城鎮化幾乎成為舉國上下極其關注的一個重要熱點問題,他不但是學者們在論文中經常討論的主題,而且成為眾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項重要選題。透過傳媒,社會各界人士也越來越關心中國的城鎮化問題。尤其重要的事,自從1998年中國政府關於解決中國“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決策和在國家“十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提出推進城鎮化的戰略和對中國幾十年不變的城市發展方針作了一定調整後,人們普遍認識到推進和加速城鎮化,使農村富餘勞動力和過量的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自此,“城鎮化”從學者們的論壇走上了各級政府的計劃和議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青睞。很多地方的領導開始注意本地的城鎮化率,與國內、國外多方比較,找差距,訂目標,提出提升城鎮化率的計劃,表示了若干年後要達到或超過某某水平的豪邁決心。前不久,某特區城市(在特定條件下)提前“消滅”了農村人口,達到100%城鎮化,曾得到媒體的大力宣傳,就是這方面社會心態的一種反映。

    城鎮化市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一種社會變遷過程的反映,是客觀規律的反映,中國也不例外。但是縱觀世界,各國的城鎮化過程無不和他們各自的國情(包括經濟、社會、歷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有關,從而呈現出不同的城鎮化道路和不同的特點。城鎮化是受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所帶動,但是它的推進,也反過來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對待城鎮化,既不能“人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長”。根據世界各國和中國自己城鎮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以此指導中國的城鎮化程序,這是比當前紛紛“提指標”,“搞攀比”更有意義的事情。

    20世紀是全球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二戰以後,全球城鎮化率到20世紀末達到48%,而20世紀初只有13%,100年間提高35個百分點。全球城鎮人口達到28.6億。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大量發展中國家開始城鎮化,其中一部分國家出於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民缺少生計,大量湧入缺乏就業崗位的大城市而造成所謂“過度城鎮化”現象,一部分發達國家則基本達到了城鎮化相對停滯的階段。這些國家的城鎮化率不再上升,但並不意味著城市停止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全球城鎮化過程中,隨著城鎮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他們在國家和地區總人口中所佔比重的提高,城鎮的空間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大城市的不斷增長。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過1000萬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後半期出現的。1950年只有1座,2001年已有17座,其中13座在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上海、北京)。這種巨型城市無一例外地都是“區域性的城市”,城市的“範圍”就是一個“區域”,其影響範圍就更大了。從區域範圍看,有些發達地區出現了以一個或幾個大城市為核心,周圍分佈著成組成群中小城鎮的都市連綿區。這種特大城市組群形態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條件發展所促成。可見,全球城鎮化不僅表現在數字上和比重的提高,還包含著豐富的、空間形態上的發展變化,表現出多樣的形勢和特點。

    中國的城鎮化,有自己的發展歷程和特點。自建國時,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從1953—195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國家開始進行工業化。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吸收大批農民進入工廠,城鎮人口有計劃的增長,是城鎮化穩步進行的時期。全國城鎮化率從10.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3個百分點。第2個階段從1958—1978年是城鎮化徘徊、停滯的階段,由於“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干擾,指導思想搖擺和一度曾試圖走“非城市化的工業化道路”,城鎮化率20年至提高1.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08個百分點,還有幾年是負增長。第三個階段從1978年至今,是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率至2002年提高到39.1%,年均增長0.88個百分點,1998年後幾年超過1個百分點。這同中央指出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重要途徑之一和在“十五”計劃中明確提出推進城鎮化的戰略,調整部分限制和不利於農民進城的政策等因素有關。中國50年的城鎮化歷程表明:①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了城鎮化,城鎮化又會從正面或負面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②國家的有關方針和政策,對城鎮化程序有很大影響;③至2020年或更長時期,中國的城鎮化還將經歷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中國城鎮化的顯著特點是:就全國而言,城鎮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是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遷移。其“動力”來自兩個方面:農村存在大量富餘勞動力;城鎮存在吸引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包括正規和非正規的)。從1980年代開始的“民工潮”最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個“潮”並非經過組織,基本上是自發形成,至2003年底,全國已形成近1億人的“潮流”。起初是沿海城市發展“外向型”工業,農村富餘勞動力是“廉價勞力”的巨大源泉;鄉鎮企業的興起則是另一個吸引農村勞力的塊體。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從“離土不離鄉”到“鄉村城鎮化”,從“小城鎮戰略”到大規模“跨區流動”,都是不同形式的城鎮化的表現。當前的情況時,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每年要“吸納”相當數量的“流動人口”,其中滯留半年以上的被視為“城鎮人口”(按照全國“五普”的統計口徑)。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城鎮,則是“輸出”流動人口,涇渭分明。據有關部門調查,幾年來這類流動人口中,只有17%左右在城鎮“定居”下來,成為“真正”的城鎮人口,80%以上是“候鳥型”的流動人口。他們每年到城市打工掙錢,年終帶錢回家過年,這是造成中國規模罕見的“春運潮”的根源。大量農民工願意去城鎮“打工而不久居”是反映了當前城鄉經濟水平差異的現實狀況,包括城鎮(特別是大城市)生活居住的“門檻”過高是原因之一。因此,中國當前的城鎮化主要是依靠農民的遷移(多種方式),與歐洲某些國家在早期城鎮化時期依靠農民破產而進城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國,黨的政策保護農民擁有耕地的使用權,擁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的權利,也是中國的特點。但是從長遠看,只要農村還存在源源不斷的富餘勞動力,城鄉的生活和收入水平還存在顯著的差距(這種差距近幾年還有所擴大),農民流向城鎮,“候鳥型”和“留下久居型”都會長期存在。從理論上講,只有當這種差距基本消失,流動才會停止。總的看來,中國城鎮人口的增長,除了主要來源是農民之外,還有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高校畢業生和復轉軍人中原農村生源、兵源的留城等,境外移民數量很少。就單個城市而言,城鎮建的流動逐年增多。可見,實際上“化”的過程是多種形式的,甚至每個城鎮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不像有些同志想象得那麼簡單。至於當前比較普遍存在的,在城市人口規模上盲目主觀地“做大”,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其次,中國地區差異很大,情況比較複雜,表現在分省(區)的城鎮化水平上差別也較大。總的說來,城鎮化率的高低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係,但具體分析起來不僅如此。例如,以全國分省(區)2000年的城鎮化率做個比較,除4個直轄市外,在27個省(區)中,廣東高達55%,雲南為23%,數值相差1倍多。這種差距並不正相當於兩勝競技水平的差距。東北三省城鎮化率均達50%上下,內蒙40%左右,新疆35%,均高於不少內地省份,但並不正好反映經濟水平的相互關係,而是由於各省(區)本身地理、歷史、政治、農業結構、人口密度等提點不同所致。國外的城鎮化也有類似情況。例如,以1999年世界城鎮化水平而言,高收入國家平均7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75%,指數很接近,但兩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這是由於拉美一些國家存在“過度城鎮化”現象的緣故。可見,當前國內一些地區和城鎮簡單化地在城鎮化率的數值高低上搞“攀比”,不如結合自己地區的特點,從實際出發,很好研究如何在經濟發展、城鄉建設上實實在在地多做工作有意義的多。

    最近,國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與城鎮化”被列為重要專題,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蒂格列茨(J.E.Stiglitz)教授把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高科技並列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程序的兩大關鍵因素,並認為城鎮化是新世紀對中國的第一大挑戰[1]。這位學者的論斷是正確的。中國2002年的城鎮化率39.1%,低於世界平均水平(48%),全國城鎮總人口5億,總量為世界第1位,大約是美國全華人口1.8倍。21時解除其對中國是一個戰略機遇起,解決“三農”問題是國家的“重中之重”,原有城鎮也需要發展和提高。從各方面分析,把城鎮化看作是中國21世紀(初、中期)最巨大的一項社會工程是不為過分的。專家們認為,根據對今後一段時期全域性情態的分析,中國至2020年城鎮化率預期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是較為適當的。以此推算,中國至2020年的城鎮化率可能達到57%,城鎮人口年均增加1800多萬人,總共有3億農民轉為城鎮人口(比美國現在的全華人口數還要大),如果計入城鎮人口自然增長因素,城鎮總人口將達到8.4億。這是一個巨大的數量。

    3億農民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轉移到城鎮,成為城鎮人口,在世界城市發展歷史上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壯舉”。不少學者指出:真正意義的城鎮化,不僅是農民“身份”的改變,還包括從市的產業、生活居住的方式、文化素養等各方面的變化。這無疑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變化是漸進的。即使第一步——“身份”的變化,也不僅只是戶籍的改變,而是有很多基礎性的條件需要準備。經過一定研究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影響中國城鎮化程序的主要“瓶頸”,不是戶籍、政策等問題,排在首位的是“就業”問題。其後是資源問題,即水源、能源、土地等問題。中國城鎮的就業形勢一直比較嚴峻,從1978~2020年,全國城鎮年均增長就業636萬人,近幾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如果加上“隱性”事業,數字將更大一些。如果今後按照年均新增城鎮人口1800多萬人計,需要新增的就業崗位為年均800多萬個,任務是非常艱鉅的。為此必須進一步發展城鎮經濟,擴大規模,開拓新的產業,在結構調整上注意發展能過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生產鏈較長的企業。

    資源問題是另一個重要“瓶頸”。中國大部分城鎮存在“缺水”問題。有些城市盲目“做大”,往往“盲”在不顧水資源的制約,指望國家來解決燃眉之急(包括遠距離調水等)。這是一種只顧區域性、不顧全域性,不計成本,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片面觀點。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城鎮合理的佈局和合理的發展規模,把推行“節水型”城鎮,作為一種戰略性的措施。能源問題也是嚴峻的。每年新增1800多萬城鎮人口,對電、石油、燃氣、煤等能源消耗的增量是很大的。僅以石油而言,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的城鎮,特別是大城市已開始進入“汽車時代”,勢頭方興未艾。面對這種態勢,唯一的選擇是大力發展多種交通方式的城市公共交通,與私用汽車“比”便利,“爭”客流;從長遠看還要調整城市的能源結構,採用“綠色”的、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比堅決推行“節能城市”戰略等。土地是城鎮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資源。中國現有城鎮的土地利用與世界各國比較,是屬於“中等高密度”的。大量農民成為城鎮人口,他們的居住形態將從分散、低層、獨居為主變為集約型、多層為主的城市社群,如果原來的宅基地也能轉換為城鎮居住用地,那麼城鎮化並不比農村多佔土地。城市本來就是一種集約型的居住方式。近幾年那種盲目圈地造成的耕地流失和浪費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相信會逐步得到糾正。但是新增城鎮人口總要佔用一部分土地,包括耕地。年均新增1800多萬人,如果按現行規劃用地標準簡單測算,則需要2000km2左右的土地(合300萬畝)。數字也是很大的,並且超過近幾年土地供給的規模。中國的城鎮應該提倡和利用低,在合理的基礎上節約用地,做到“精明增長”。在空間結構上採取“緊湊發展”的模式,但要保證必要的生態環境條件,合理的密度。專案建設(包括工業、交通等在內)要滿足衛生的要求,採取合理的用地標準。

    1.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似乎直到今天,“道路”還不清楚。道路不清怎麼走?或者說,先把道路搞清楚在開始“化”,這都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就在我們的租下,如果從“改革開放”算起,經濟走了20多年,問題是需要很好地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和完善。中國的城鎮化就得從農民進城開始,一步一步地“化”。別國的道路可以借鑑,但不能簡單地搬用。

    2. 城鎮化從“數量”到“質量”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當前的傾向之一是,只求“數量”,滿足於城鎮化率的提高;傾向之二是,追求所謂“理想化”的、“正規的”城鎮化,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這都是不夠全面、不夠實際的。從前面的分析看,如此快速的城鎮化,要把大量農民在較短時期轉移到城鎮,而且在還存在嚴重的“瓶頸”和鉅額城鎮化成本的現實情況下,只能接受“正規”和“非正規”並舉並存的事實。可能在今後一段時期,“候鳥型”農民工、大城市的流動人口,“非正規經濟”的就業的等,會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長期存在。從城市規劃和管理上,不要把這些一概看作“臨時”和“不正規”,而是應該妥善的予以統籌和安排。因為它正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一種反映。

    3. 中國城鎮化採取什麼樣的空間模式。這個問題涉及到:“化”到城鎮的農民主要向什麼樣的城市集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還是“農村城鎮化”?中國實行了幾十年基本不變的城鎮發展方針在1990年代末作了調整,概括說來就是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鎮協調發展。這種調整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規律和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城鎮的發展受到經濟規律的影響和作用,往往不是人們主觀意志能過左右的。今天全國農民向城鎮遷移的大動向,一定程度上是這種規律的反映。但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規劃、調控)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特別在資源和環境保護,重要的制約的開發引導,基礎設施的綜合規劃等方面一定要較強宏觀的監測和調控,包括做好區域城鎮體系的規劃和城鎮規劃,使中國的城鎮化走向健康發展之路。

  • 4 # 魯鄉小劉

    這幾年,隨著農村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村城鎮化程序也越來越快,大批大批的農田被佔用,大量的農房被拆遷,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雖然農村城鎮化發展是國家規劃的整體目標,目的是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廣大農民就業,從而使得廣大農民們都富裕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但是面臨被迫離開家園,被安置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廣大農民們又是怎樣的心態呢?

    春節期間我見到了大姑一家,一年到頭難得團聚,一家人聚在一起自然有說不完的話。聽大姑講她們家那邊要建化工廠,整個村子都要集體搬遷,政府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統一規劃了一塊地整體建設房屋,還配套的有幼兒園以及社群廣場活動中心,完全和城鎮上的小區沒有什麼兩樣了。村子裡已經有不少農戶簽了協議,就等著新房建好之後搬遷了,而她家卻還拖著準備到最後再搬,因為拆遷賠償款不滿意,還有就是有點捨不得住了好幾十年的家。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很多農村非常常見,因為城鎮化程序的加快,很多農民面臨著自家土地和房屋被徵用,最終他們將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別的地方安家落戶。重新規劃的新農村建設外觀整齊漂亮,各種硬體設施也都是參照城鎮的標準,除了沒有通天然氣之外,其他的和城市也基本沒有太大區別了。雖然房屋比以前更漂亮整齊了,但同時他們也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甚至連擁有一小塊菜地都是奢望。因為新規劃的房屋只有一個很小的院子,不像以前屋前屋後都有大片的土地,可以種上自己喜歡吃的菜,或者再點綴一兩棵果樹和花卉,滿院的生機勃勃。因此一些農民即便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依舊非常懷戀之前的農家小院,甚至覺得現在住的地方早已失去了鄉村的氣息,因為沒有了土地,沒有了農家大院,還算生活在農村嗎?

    不過也有一些農民對整體搬遷表示歡迎,在他們看來重新搬到一個交通更加便利的地方,居住的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像以前的農村那樣垃圾遍地,而且生活方面也方便了很多,走幾步路就有便利店、小超市,去城裡也非常方便,公交車每天從家門口路過,這樣的生活不正是之前所想的嗎?但與此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東西,因為沒有了土地,平日裡各種吃的全部靠買,生活經濟壓力一下子增加了許多,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也是農村城鎮化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不管怎樣,城鎮化程序也是農村發展的產物,廣大農民們不管接受還是不接受,都將要面對這個結局。城鎮化程序的加快確實有利於廣大農民提高經濟收入,為他們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但不可避免的他們也將失去作為農民最基本的一些福利。農民朋友們你支援農村城鎮化發展嗎?

  • 5 # 隨緣69355

    農村城鎮化,意思就是把農村以前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環境習慣都要改變像城鎮那樣。

    比如,原來農村使用的廁所,大多數都是養豬的地方,也叫做豬圈。但是,如今都變成了城鎮化,每家每戶基本上都使用上了乾淨又衛生的化糞池廁所。

    還有廚房,以前農村使用的燒材和燒煤的灶臺,現在大多數都已經變成了新式的城鎮灶臺,有水龍頭又有洗碗洗菜盆,然而,使用的燃料都是電和氣體,方便又實惠。

  • 6 # 陽坪春雨

    什麼是農村城鎮化?

    是指農村城鎮人口不斷增多,城鎮規摸和數量不斷增大,是各種要素和質量不斷在農村城鎮中集聚和提高的轉化過程。它是以工業為主體的非農業產業集聚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農村社會通往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演進過程,是傳統農村向現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種變遷,是統籌城鄉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內容豐富,含義深刻,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行動綱領。因此,加速農村城鎮化建設,便成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

  • 7 # 小湖82

    城鎮化實質是工業化程序中自然而然出現的人口向城鎮集中,人口集中的農村不斷改善交通、通訊、醫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條件,逐步向城鎮轉變現象,城鎮化過程是否順利推進則要看相關的交通、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相關民生工程的配套落實情況。

  • 8 # 藍天上看雲朵

    農村城鎮化就是讓一部分捨不得失去土地的經濟收入有限的農村人口就近在集鎮買房置地,這樣政府可以統一的規劃,改變農村舊貌換新顏,現在的新農村設施齊全,有幼兒園,小學初中,有路燈,有超市,醫院,政府機關單位,飯店賓館,交通便利,娛樂設施,水電路這些與城裡一樣的公共設施。孩子可以就近上學,老人病了可以得到就近治療,還可以娛樂設施鍛鍊身體,環境衛生煥然一新,由於離家近還可以兼顧管理家裡的土地,拉進城鄉差距。大城市房價高,很多人因此淪為房奴,付出的代價太高,城鎮化建設解決了農村很多家庭的住房問題,地價相對便宜,可以住上毫不遜色於大城市裡的住房條件,也避免了一家人為了房子而負債累累,農民才有更多的錢去消費,推動內需,這幾年的城鎮化建設也拉動了農村的經濟收入。城鎮化農民住的舒心,玩得開心,吃的放心,徹底改變了農村的舊模樣。

  • 9 # 牛頭薩滿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是確鑿無疑的大方向。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鎮化。僅此觀之,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五年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國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種變化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是工業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二是有關戶籍等政策逐步調整,公平的“城門”在制度層面逐漸開啟[5]。

    城鎮化是中國發展的重頭戲。這不僅因為美國城鎮化率達到90%、南韓達到80%等現實差距,更因為城鎮化揹負著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重任。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把“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列為2013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一。

  • 10 # 芊芊油茶

    我個人覺得,

    農村城鎮化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必然階段,大都市大城市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飽和的狀態。

    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已經是超級大都市,也扔不斷的建設中,滿足於現代發展的決策,那麼也就是說當一線二線三四線城市都已到較發達狀態時,農村也必然要有一定空間的發展,這個發展就是農民城鎮化了才有利於現代前進的方向。

    中國目前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村有大量的土地,大量的農田和綠水青山需要合理的利用與開發,由於農村大部分的人依舊往城市去,這時候的農業誰來做,誰來種,誰來管,在大城市飽和的狀態下,農村就有了機會,不斷開發新農村住居與新農民體制。

    由於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高速路各種交通也方便了,大部分的農民進入城市,很多都不在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了,這樣的情況下,發展新農村建設,合村並鎮只為了越來越好。

    只有農村也發展發達起來,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好,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才能慢慢發展成發達國家的可能,社會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城鎮化有需要也必須要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俗語“寧要重陽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啥意思,和農業收成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