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重靜細研墨
-
2 # 愛河北人
即使你認為是最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不去,那麼,也沒有什麼用的。比如說,孩子寫作業非常認真,一筆一劃既美觀又整齊;書包文具有序擺放;總是先寫完作業再玩;按時上下學,從不遲到早退;總是先預習明天要學習的功課;等等。總之,這樣看起來,這個孩子的學習習慣非常好。
但是,如果他的學習成績並不好,你還覺得這些是良好的習慣嗎?
很多的孩子都是這樣,不用舉個例。所以,我覺得良好習慣的養成,首先,應該是教孩子學會思考,這是第一位的。孩子學習不好,往往不是學習習慣的問題,而是沒有學會思考。所以,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
怎麼養成?
有一句話叫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是知道是這樣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的。家長要多問孩子“為什麼”,讓他逐漸養成質疑的習慣,不要讓他覺得會了就行了,而且要弄清楚為什麼是這樣的。家長開始要多引導,時間長了,孩子就自然而然是這樣的了。
多講點益智類的故事,多猜謎語,多做奧數題,多玩腦筋急轉彎。
腦筋玩活了,成績才能上來。
其他方面的,肯定有其他朋友說,我就不重複了。
-
3 # 泉媽育兒心得
導語:眾所周知,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做為家長究竟該怎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認為,可以從如下3方面著手。
1、給孩子立規矩剛上小學的孩子,還沒有一個清晰、完整的學習意識,之前幼兒園的老師是以生活照料為主、學習照顧為輔的,在時間觀念、學習安排、自理能力方面沒有系統的訓練,這時,就需要家長為孩子立規矩了。什麼時候立規矩呢?最好在幼兒園畢業與上小學一年級之前的那個暑假,讓孩子提前進入小學生的角色。要立些什麼規矩呢?有意識地培養早睡早起、提前準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習慣,在真正上小學以後,還要進一步確立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預習複習、定時閱讀的習慣。
2、家長監督執行規矩立好了只是第一步,而且僅僅停留在紙面上,真正要孩子做到,還需要家長們持之以恆的監督執行,並且必須嚴格的執行,否則所有的前期鋪墊都前功盡棄了。我身邊的許多家長都是因為沒有堅持督促或是沒有嚴格執行,從而造成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結果到了四、五年級又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糾正壞的學習習慣。這些家長開始不陪伴、少監督,到後面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因此,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家長越早嚴格要求孩子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越早受益,而且家長也會越來越輕鬆。
3、常用讚美之詞經常看到網上關於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而崩潰的報道,我會覺得不可思議。我認為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家長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且家長們把孩子的缺點都放大了,沒有從細微處觀察孩子的優點。不管怎樣,他還是個孩子呀,特別是剛剛上小學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呵護與稱讚,也許孩子寫作業的速度確實慢,但相對於昨天他是不是快了1分鐘?只要是一點點的進步就要大大的表揚,這樣孩子才會有進一步提升的勇氣,否則只會越來越害怕犯錯,越來越不知所措。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要吝嗇對孩子們的讚美。
重點提示:如果家長們想真正幫助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一定要靜下心、低下頭,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以幫助和支援的態度,為孩子提供嚴謹、活潑的學習氛圍!
-
4 # 微語媽媽
一、二年級多是一些背誦的簡單課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成績還要重要。
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現在學習的進度非常快。如果沒有預習和複習,很快就會發現跟不上進度,一旦落下,就步步跟不上。做完作業,就要預習第二天的課程,以防止第二天上課時走神,沒有聽清楚。
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只能集中注意力十幾分鍾。剛開始上課的幾個月,放學回來你問他作業是什麼,上課時學了什麼,他都一臉懵。
2. 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尤其是男孩子,總要經歷過一段時間,才知道上課要遵守課堂規則。現在孩子的負擔都很重,放學回來還有各種興趣班。如果把課堂上的時間都浪費掉了,全靠課下來補,那就會陷入惡性迴圈,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孩子也不堪重負,越來越疲勞。
我的一個小秘訣就是在寒假,暑假時就已經幫他把該學的學完了。上課對他來說很輕鬆,老師講的他都會,作業完成的速度也很快。他對學習就沒有牴觸的心理,好成績也能提升他的自信力。
課下的時間多上些興趣班,開闊眼界,增長見聞,陶冶情操。
3.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放學回來,首先完成作業,然後再去做課外活動。如果能在上學時間完成,最好不要拖到放學。多出來的時間,可以放鬆一下,玩一玩,而不是把多出來的時間再學其他的。這樣他也會對及時完成作業,節省時間有積極性。
還有很多細小的學習習慣,比如把書本按照規律排好,記錄自己做事情所花費的時間,每天用拼音或漢字寫日記,學習時候要多聯想等等細節都可以有助於學習。
-
5 # 小晗晗愛閱讀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一下,剛好我家小孩今年也上一年級。您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一二年級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習慣的培養。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以後十多年的學習生涯會有很大的幫助。我覺得在學習這件事兒上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這3個習慣:
主動的習慣近幾年來我們經常會看到聽到類似的事情,因為孩子的作業搞得家裡雞飛狗跳,親媽變後媽,親人變得人,親子關係緊張,媽媽心力交瘁,問題是孩子的學習並沒有因此而進步。為什麼呢?因為媽媽不管怎麼努力,怎麼使勁永遠都只是外力,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關鍵在於內因。人的發展最關鍵的是自我驅動。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他自己拼命的想做好一件事兒,你擋都擋不住,而如果他自己不想做好或者讓他感覺得那不是自己的事兒,自己不用負責任時,你累死都沒啥太大的作用。所以在孩子學習這事兒上要想學得好,必須要想方設法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媽媽要放手,從孩子第一天開始上學就得讓他知道學習是他的事兒,學習好了他的人生將會改變,他是在為自己。既然是孩子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
我們最多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提供必要的幫助。但學習的主體還是他。
管理時間的習慣從我兒子上幼兒園開始,我就有意識的給他培養時間管理的習慣,家裡買了各種計時沙漏,會在生活中用來計時,讓孩子知道不管你在幹什麼時間都不會停下來,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同時,有時間限制的時候孩子做事的效率不知不覺間就會提高。慢慢的也就不會拖拉磨蹭了。平時,也會和孩子一起做做計劃,比如說週末的安排,出行的安排等等,鍛鍊孩子合理分配時間,遇到多件事情時要分輕重緩急。
上小學以後明顯的感覺到了好處。我們從來不用過問。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兒就是寫作業,寫完學校老師的作業,再寫興趣班書法老師安排的每日練習。中間不會玩,不會分心,很快的做完這兩件事兒,再安排玩的事兒。雖然興趣班很多,但時間作業都安排的緊緊有條。
高效是一種習慣,時間管理就是事件管理。事情越多,作業越多越需要高效。一二年級的時候可能作業比較少,拖拖拉拉也沒關係,但也會浪費掉閱讀的時間,戶外的時間等等。越到後面,年級越高,高效就越重要。
閱讀的習慣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如果說從小學到高中12年的學習是蓋高樓,那麼閱讀就是地基。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閱讀的習慣的培養確實越小開始培養越容易。它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年級越高,知識體系越複雜就越明顯。
現在都在提倡親子閱讀,就是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透過親子閱讀給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媽媽們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上小學了,只重視眼前的成績,而忽視了閱讀。
好習慣才是基礎,如果沒有好習慣,即使有好成績,也是暫時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因為短期而忽略長遠。
-
6 # 淺淺的教育
我是小學老師,目前教的就是二年級的孩子,我透過自己班裡孩子的種種表現來給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一二年級的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首先提出來的是這個家長最好是爸爸媽媽,而不是爺爺奶奶這樣的隔輩之人。為啥我會把這個問題首先提出來,因為我發現班裡面,大部分由爺爺奶奶帶著的孩子的學習水平明顯不如爸爸媽媽帶著的孩子的成績高。
造成這種結果有兩個原因:一是爺爺奶奶的整體知識水平不如年輕的家長,二是隔輩之人帶孩子容易溺愛,不嚴格要求,這樣很難幫助孩子在學習的初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等壞毛病形成了在去改正,就很難了。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家長朋友們都會幫助孩子完成老師留的各種作業,包括老師留的各種手工作業。其實我對家長的這種幫助持反對態度。但是大家都覺得幼兒園好像不是真正的上學,孩子也的確有點小,但是一旦孩子上了一年級後,家長必須給孩子明確,學習是孩子個人的事情,並且是現在孩子唯一該重視的事情。
每天放學回家,經過短暫的休養後,喝點水呀,吃點小零食呀,上趟廁所呀等等,就開始坐在自己的專屬的位置上開始學習。老師留的作業要自己認真、獨立的完成。
當然了,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可能會遇到難題,或者不認識的字,不明白的意思,這
是很正常的事情。可以詢問家長,但是個個題等著家長給講解,那絕對不可以。
我班裡就有個男孩,就是奶奶帶著,孩子一寫作業,奶奶就坐在旁邊輔導,讀一題、做一題,沒有奶奶的幫助就不敢下筆寫,到學校也是如此,別的孩子在答題,他卻在等待。家長成了他學習的柺棍,失去了柺棍,他都不會學習了。
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一定注意把握個度的問題,千萬不要參與過多,事無鉅細,大包大攬,這樣很難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我這裡也包括生活方面,別覺得孩子小,就一切包辦,這樣表面上是愛孩子,其實是害孩子,還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叫他們在磕磕絆絆、跌跌撞撞中成長。
每天向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上課要認真聽講,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要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於不會的問題也敢於向老師同學或者家長請教。上課認真聽講,這是作為一個好學生的必備的品質之一。上課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跟老師互動,這是孩子上課時必須的保證,因為孩子們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老師們也會利用一些新穎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孩子,但是還是要靠還是個人約束自己的行為才可以。這點家長要注意培養。日常中要孩子專心的做好每一件事,孩子在專心做事的時候,不要去打斷,就要培養孩子專心致志的做好每一件事的好習慣。
班裡有個小女孩,典型的注意力不集中,每天上課都神遊,一有個風吹草動的,就東張西望,要麼就是擺弄自己的小玩意,就算回家家長再重視教育,可是跟著老師學習畢竟是系統的,家長在補習,也不會像老師講課這樣給孩子講,畢竟老師是專業的。這孩子的確非常聰明,但是就是由於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習慣不好,她已經由班級的中上游學生,退後到後幾名了,那些比她笨的孩子,因為上課認真聽講,好好寫作業,人家都超過她了。
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會的問題,告訴孩子一定要提出來,趁早解決,任何一個知識點都可能成為你將來學業上的攔路虎,所以在開始就把他們消滅掉,不留一點隱患,成為將來的絆腳石。班裡有兩三個孩子,計算能力差,家長不在乎,他們的水平跟大家差好多,家長不重視,沒有在一年級裡,把這部分內容搞好,覺得孩子大了計算能力會有所提高,可是現在到了二年級學的1000以內的加減法,他們落後大家更多了。真是一步差,步步差。所以開始的知識點一點也不能留隱患,必須都給孩子搞通搞透。一步一個腳印打好堅實的基礎才可以將來學習的更好。
培養孩子做時間的主人有的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不會安排。寫作業也是在那裡磨磨蹭蹭的,別人1個小時能夠完成的作業,他2個小時還在那裡磨蹭。這樣的學習效率是家長要干預的,看看孩子的作業量,大致估計下孩子能夠多久完成,告訴孩子如果提前完成了,就可以跟家長提一個合理的要求作為獎勵,用這樣的方法來鼓勵孩子提高寫作業的速度,並且教會孩子制定合理的計劃,尤其週末或者假期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而不是沒有計劃的隨心所欲,最後白白浪費時間也沒有啥成效。
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很多年輕的家長其實很重視這點,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讀繪本,講睡前故事,到了一二年級 ,孩子學了拼音後,家長就可以買拼音版的兒童讀物,教孩子每天來閱讀。最好家長要參與其中,不能說扔給孩子一本書,就是培養孩子閱讀了。孩子根本還沒有學會怎麼閱讀,家長還是要指導一下的。家長可以叫孩子給你用他自己的語言給你說說她所看到的書裡面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也許開始孩子講的不好,或許孩子都沒看明白,但是他看家長對他所看的書感興趣,還和自己討論,那麼孩子在下次再閱讀的時候,會更加的用心去讀,這樣效果也就會越來越好。如果就把書扔給就不管了,估計屬於無效閱讀的時候多。
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現在考試大部分大型考試的閱卷都是電腦閱卷了。有很多孩子的試卷在掃描到電腦後很吃虧,因為書寫不夠規範,字太小,筆畫沒有拉開,掃描到電腦就是白乎乎一片,這樣很影響成績的。而書寫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所以家長要在孩子低年級的時候抓抓孩子的書寫,有的孩子寫的像屎殼郎爬的道道,這樣的書寫一定不行,家長還是多加關注孩子的書寫問題吧。
結束語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家長不要過分的看中孩子的成績,而是要看孩子是否具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果沒有好習慣,即使現在在家長的幫助下比較優秀,遲早會爆出孩子學習的短板,想要孩子在學業上走的長遠,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低年級家長要完成的重中之重的任務、
-
7 # 熊娃大變身
每個孩子不一樣,方法就不一樣,所以方法就會有很多種,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大家先自己給自己回答下面這幾個問題
我們從小到大,包括現在,是不是都會有一種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想要的心理?
我們越是不讓孩子去碰的東西孩子是不是越想去碰?
我們是不是對我們尊敬的人的話都特別相信,也會特別願意去按照自己尊敬的人的意思做事情?
人類從幾萬年前進化到現在,都是好奇的動物,越是不知道的越是想知道,當你知道得越多,你卻又發現知道的太少了,於是又去尋求更多的答案。
從小打到我們越是沒有得到的東西越是覺得珍貴
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不管對方在別人眼裡怎麼不堪,但只要你喜歡TA,你就願意把TA的話當成聖旨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以父母的行為做參照和學習目標,從出生開始孩子就一直以一種求知的心態在成長,並且對任何新鮮的事物都比較有興趣,出發點是學習新知識,可為什麼到了真正開始讓他學的時候就不喜歡了呢?
主要還是從小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所以到了真正要讀書學習的時候,就缺少了題主說的怎麼給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問題。
續上面3個問題之後,現在給出我的觀點和答案,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
卡耐基在人性弱點一書中寫道,要想釣到魚兒,得問魚兒吃什麼?在培養孩子學習習慣之前,首先是讓孩子先喜歡學習和有學的慾望
怎麼讓孩子喜歡學習呢?1、想讓孩子學什麼就得先讓孩子知道TA不懂什麼?
比如:孩子問你一個問題:“媽媽”天為什麼會下雨啊?
如果你知道你肯定就回答了,如果你不知道呢?你是不是會想辦法搞懂然後在告訴孩子?(如果家長認可這個觀點,那就可以直接套用這個觀點)
根據課本(每個地區版本不一樣)先讓製造讓孩子不懂的問題出來
比如:小學數學要學100以內的加減法,可是孩子30-15都不會算
生活中可以讓孩子去幫你買點小東西,給孩子50元,讓孩子去買個15元物品,問孩子,小店要找你多少錢?【製造出孩子不懂的問題】
如果能答對是35元,那繼續問,如果媽媽讓你自己買2元錢的糖後小店還要找你多少錢呢?孩子能否答對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自己不懂,然後他會對不懂的有想要了解的興趣,對未知一切,人的本能都有想要去了解的衝動(這裡應該能夠提高孩子求知的興趣)。
2、每個人都有優越感,就是當發現自己比別人厲害時,會更加傾向去保護自己的這種優越感,從而讓別人始終佩服自己
想讓孩子學習語文
根據課本(每個地區版本不一樣)先讓製造讓孩子不懂的問題出來
A、當你知道孩子課本最近應該掌握什麼的時候,你裝不懂,把問題提出來,讓孩子給你解答,如果孩子說自己也不知道,讓他去書上找找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然後在來告訴你。
如果孩子能夠給你答案,那就適當的誇獎和鼓勵孩子
如果孩子拿著書還是不能給你答案,那就趁此機會教孩子,製造出跟孩子一起學習的氛圍,比你直接讓他去學效果好很多。
B、小學一年級的語文基本是學習拼音字母,或者認字和筆畫
孩子不是經常要玩你的手機嗎,可以,要玩手機先記住我手機上面的鍵盤上面的字母。
要玩手機可以,先把課本拿出來,在手機上面用筆畫或者拼音,或者手寫,把最近幾天要學的知識在手機上面“玩”出來
相信這樣的方式孩子一定不會拒絕,等孩子完成後,在給孩子講解透徹,這樣做有什麼用,讓孩子能夠套用在平常學習中去應用
總結:解決孩子喜歡學習的辦法就是
1、製造孩子不懂,激發他的求知慾
2、製造自己不懂,讓孩子給你解答,激發孩子的優越感
3、用遊戲的(手機功能)方式代替催促(你該去看書了)孩子學習
怎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1、我們現實生活中,越是什麼都不懂,越是無所謂學不學,當對某些有興趣的東西有個一知半解之後就會特別想多瞭解一些
孩子不懂的時候對學習不感興趣,你逼迫去學通常沒有多大的效果,還不如給孩子製造更多不懂的問題出來,讓他自己找答案。當對某些問題有一定的瞭解之後,慢慢就會有主動學習的習慣
2、經常問孩子問題,裝自己不懂,要孩子去學會了再來教爸爸媽媽,刺激孩子優越感
3、父母也要主動學習,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放下手機,看看書。
4、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尊重老師,讓孩子知道父母特別尊敬孩子的老師,並且想辦法讓孩子把這心情傳遞給老師。重點1,讓孩子真的感受到你特別尊重老師,重點2讓孩子傳遞給老師,重點3,讓孩子也崇拜老師【好處是老師自然對孩子更加關注,更加喜歡,當老師表現出更喜歡孩子的時候,孩子更加傾向喜歡老師講課,聽老師的話,而不是被迫罰站等其他原因參與去學習】
196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進行一個試驗。
他們從1~6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這18個班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之後,他們給每個班級的教師發了一份學生名單,並且告訴教師,根據測驗的結果,名單上列出的學生是班上最優異、最有發展可能的學生。出乎很多教師的意料,名單中的孩子有些確實很優秀,但有些孩子平時表現平平,甚至水平較差。對此,羅森塔爾解釋說:“請注意,我講的是他們的發展,而非現在的情況。”鑑於羅森塔爾是這方面的專家,教師們從內心接受了這份名單。爾後,羅森塔爾又反覆叮囑教師不要把名單外傳,只准教師自己知道,聲稱不這樣的話就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可靠性。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又來到這所學校,並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複試,奇蹟出現了,他們提供的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都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慾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融洽,而且更樂於與別人打交道。這是期望定律:寄予什麼樣的期望, 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在老師身上特別能夠發揮作用】
6、給孩子製造懸念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蘇軾)和蘇子由(蘇轍)兩兄弟小的時候並不愛學習,蘇老(蘇洵大散文家)說教幾次無果後,想到了一個教育方法。每當兩兄弟玩耍時,蘇老就躲在他們附近的旁邊偷偷看書,而當兩兄弟跑到蘇老身邊時,蘇老就把書藏起來,兩兄弟就覺得父親一定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書,於是兩兄弟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趁蘇老不在家時,偷偷把書拿出來仔細研究。從此養成讀書的習慣,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最終成為和父親蘇洵一起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文學家蘇軾和蘇轍的故事本質上是說孩子的反叛心理的,但是也同時說明了越不讓他碰什麼他越是想碰什麼。因此,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拿起孩子的書看,或者拿起10萬個為什麼看,等孩子來了躲起來,刺激孩子的求知慾探索心理。
7、用現實生活情境製造問題,堅持每天問孩子問題,讓孩子去書上找答案
比如買東西的方式,玩手機的方式
8、父母要樹立榜樣,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家長、教師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況下形成的,所以設身處地,樹立榜樣,不僅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對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
8 # 一米方圓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在低段教學了很多年,對習慣的養成很有感觸,也常常幫助家長助力孩子的習慣養成,下面講講我的建議。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一、二年級的學生,學習剛剛起步,智力差距也不是很明顯,但一學期、一年後,學生的分水嶺便顯現出來。而拉開他們學習差距的其實就是習慣的養成。
一個優秀的孩子,往往具有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專心、愛閱讀、做事有始有終等。
而一個成績落後的孩子,擁有的學習習慣便是:不專心,拖拉、做事馬虎等。
造成這樣的習慣,往往和家庭教育分不開。孩子還未入學,孩子的一些習慣已經潛移默化地養成了。比如:有的孩子搭積木,能坐在那裡,搭很久,非常專注。而有的孩子,玩了幾分鐘,又跑去玩別的了。有些孩子,做事動作很快。而有的孩子吃一頓飯,父母長輩跟在身後,要喂好久。這些生活中的習慣,其實很容易轉化到學習習慣中來。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時間的積累養成的。
那麼,怎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一、清楚瞭解孩子的學習習慣,對症下藥。
對於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全面瞭解。學習中,孩子有哪些好的學習習慣,有哪些影響學習的不良習慣?可以透過觀察、和孩子老師交流等方式,對孩子進行全面的剖析,取長補短。然後,針對孩子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養成。比如:孩子學習不專心。那麼,家長可以配合老師,共同養成孩子這一習慣。校內,請老師課堂上多關注孩子,提問孩子,及時瞭解孩子在學校學習情況。校外,家長創設良好的環境,在孩子完成作業時,儘量減少干擾源,不隨意打擾孩子,不和孩子說話,規定在約定時間內,完成分內作業,專心做一件事。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就習慣成自然了。
二、堅持習慣的養成,持之以恆。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研究表明,養成一個習慣,最少要21天時間。那麼,你是否能堅持這21天,21天后,又繼續鞏固了呢?更何況,有些孩子壞習慣的養成是幾年間形成的,要改變,花的時間是不是更久呢?如果,你沒有信心堅持,那麼,改變孩子的習慣也只是一句空話。一開始,有些家長往往興致勃勃,可是,堅持著發現,孩子的變化似乎不大,便放棄了。可是,要最終養成一個好習慣,堅持是多麼重要。如果,家長都不能堅持陪伴下去,又怎能期望孩子擁有好的習慣呢。堅持、堅持,才能看到你的孩子一點點在變,習慣越來越好,你每一步的付出都算數。
三、改變自我,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家長的所有言行,時時刻刻在影響著孩子。我教過一個孩子,做作業拖拉得很,每天完不成作業。拿一本本子,找一把尺子,能在書包裡翻半天。就是走路都是慢慢吞吞,你急他不急。家長也很頭疼,希望老師改變孩子的壞習慣。經過了解,孩子的父親也是一個慢性子的人,平時做一件事拖拖拉拉,磨磨唧唧很久。我和家長溝通,要想讓孩子改變,家長首先要做好的表率。提高做事效率,為孩子樹立榜樣。學習習慣的養成,往往受到生活中各種習慣的影響。後來,這位家長有意識地注意自身的轉變,孩子的習慣也慢慢轉化,做起事來,效率提高了。基本能按時完成作業了。
所謂優秀,就是一種好習慣。願每位家長,能幫助自己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更加優秀!
-
9 # 小村教師
在孩子小學一、二年級,父母的到底該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作業工整要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如果剛開始不糾正他書寫潦草的習慣,三年級後隨著作業量逐漸增多,再去糾正字型,將使孩子做作業的效率直線下降,直接影響他的學習興趣。
2、提高作業速度一開始就要讓孩子提高作業效率,嚴禁邊做作業邊玩、邊做邊吃零食。做作業時幫孩子確定作業順序,因為一開始精力比較好,要先做他不擅長的作業。當速度快成為一種習慣後,注意力才能集中起來,正確率也就不成問題了。
3、不要逼孩子重複寫做作業過程中嚴禁反覆修改,不能用橡皮反覆擦了寫、寫了擦,反覆多了便會感到無趣、乏味,還容易走神。如果發現孩子寫了錯字,改正過來即可,千萬不要像有的家長一樣要求孩子重寫多遍,這樣會嚴重挫傷他對作業的興趣。
4、課前預習提前和孩子預習明天的知識點,讓他熟悉並初步掌握明天課堂上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孩子在學校時就會表現得比較自信,勇於表現自己。
5、鼓勵孩子玩
鼓勵孩子完成作業(包括預習)就可以玩,越早完成,可以玩的時間越多,還要多讓他與小朋友們玩、多去戶外玩耍,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6、培養閱讀學習習慣!特別是現在小學語文全換成部編版的,更注重學生對閱讀,家長在家要培養孩子每天看書、每天寫簡單日記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建立權威,但並不是一味高壓,是要從小到大、由緊到松,待孩子慢慢養成好習慣後,再一點點的放手,孩子的學習過程便十分順暢。
7、陪伴!陪伴!陪伴!這個階段要和孩子一起走過所有的學習細節,讓他們明白什麼是全力以赴、什麼是貴在堅持!雖然過程比較辛苦,但可以讓孩子們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獲得快樂!
-
10 # 長樂未央君
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從以“遊戲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轉向“以學習為中心”,剛開始孩子會感到不適應,從而在心理上易對學習失去興趣,或有畏難情緒。
一旦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感覺不如其他同學,就易對自我產生懷疑。所以此時家長應以鼓勵和賞識教育為主,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然後再來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問題。
具體小學一、二年級家長應怎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培養專注力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注意的穩定性和永續性都較差,易受到外界影響,所以家長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注意孩子專注力的培養,但經常有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在孩子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時候過去打擾他,不是問孩子渴不渴就是問孩子要不要上廁所,這嚴重影響了孩子專注力的養成。
現在孩子已經升入小學,家長千萬不要在孩子學習時過去打擾孩子。而且要讓孩子養成在寫作業前把該做的事情做完,如上廁所,喝水,把學習用具準備好,這樣能保證孩子寫作業時的專注和投入。
培養自律性入小學後,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如嚴格遵守作息時間,幾點起床、睡覺,幾點上學等,都應儘量固定下來,且不能隨意變更,以便孩子第二天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但是,有些家長經常會被孩子牽著走。
表姨家的小表妹幼兒園時晚上10點前上床睡覺的時候很少,要麼就是沒玩夠,要麼就是看電視。
上了小學後,表姨規定晚上9點必須上床睡覺,她有時不想睡,就會和表姨講條件,再玩10分鐘,表姨讓步一次,以後就有了無數個10分鐘。
同樣,在孩子的學習上,什麼時間該幹什麼最好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且不能隨意打破,即便因為一些特殊情況規則被打破一次,也要告訴孩子是什麼原因。
家長樹立榜樣入小學後,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以學習為主,學習就是他的首要任務。
可是乾癟的說教對孩子要麼無用,要麼就是孩子被迫的學,沒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
此時,家長就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孩子在一邊學習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像監工一樣在一邊看著他的一舉一動,更不應該在一旁邊看著邊玩手機,還美其名曰陪孩子在寫作業。
最好的做法應是家長也處理一些白天沒有完成的工作,或者也手捧一本書在一邊認真的閱讀,相信你的認真一定能影響到你的孩子。
幫助孩子養成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有些家長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或者是老師要求,所以經常代替孩子檢查作業,把檢查作業這項任務落到家長的身上,容易養成孩子依賴父母的習慣,且不具備檢查作業或試卷的能力。
我的建議是孩子的作業完成後,讓孩子自行檢查有無錯誤,以便培養他認真負責的態度。
孩子檢查完畢後,家長再檢查,一段時間後,家長可以放手不再檢查孩子的作業。
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剛入小學,自己檢查作業的能力不夠,前期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檢查,過程中家長慢慢指導孩子,一段時間後孩子檢查,家長抽查,形成習慣後家長再放手。
檢查時還要注意一點,就是作業的工整度也應列入檢查的專案中去。
養成自我整理學具的習慣老公畫室有很多孩子畫完畫後,東西扔得到處都是,就等著家長來接時幫他收拾。
有一個小朋友,連自己的鉛筆掉到地上都不知道去撿,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丟了幾支畫筆。
後來他的每支筆的頂端都被媽媽貼上標籤並寫上了名字,可是還是經常有小朋友能在地上的某個角落發現他的東西。
所以,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自己整理學具的習慣,比如在前一晚寫完作業後,就將第二天上學要用到的東西都整理到書包裡,並保持書包內的工整。這樣在孩子上學時不用再手忙腳亂的找東西,或忘帶了什麼東西。保證在上課時要用到的東西能快速準確地在書包中找到。
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傑克•霍吉也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說:“我們每天高達90%的行為是出於習慣,就是說,倘若我們能看清並且改掉壞習慣,看清並且堅持好習慣,我們之前就能在人生路上得90分,關鍵在於看清自己。”
所以,在孩子剛入小學時,一定要注重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能對孩子以後的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回覆列表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孩子剛好在上二年級。上小學的第一個星期,老師就訓練的是行為習慣,記得語文課本的第一課就是“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睡如弓。”當時的班主任的要求也挺嚴格的,每天早上鬧鐘一響,孩子就立即起床洗漱,老師發的影片孩子們朗誦課文聲音都挺洪亮的。書本都被老師訓練得收拾得挺整齊的,每天都是哪本書挨著哪本都是定好位的,有時自己看到孩子的書包都有點感動。
一年級最先學習的就是拼音,學好拼音是學好語言必須的條件,之後有漢字注音,再說普通話是華人民交流的橋樑,可想而知拼音的重要,接著就是漢字組詞,詞彙掌握的多寡直接影響到以後的寫話、作文等等,剛開始的閱讀是有點難,每天晚上回家我們都要督促他讀和背,將當天學習過的知識徹底消化。還有要求字跡整潔,字跡的工整對閱卷老師給的印象分很重要。
其次就是數學,數學基本就是數數分前後左右,有時覺得在幼兒時期讓他塗塗畫畫很有用的,很多就讓數到第幾個圖顏色,接著就是簡單的加減法運算,加減法口訣一定要熟記熟背,達到簡單兩個數相加或者相減大腦就會產生一種條件性反應,為以後的混合運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只要我們剛開始養成了良好的行為學習習慣,跟著老師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習,將每天所學習的徹底消化,學習都是循序漸進的,對於以後的學習就不會感到吃力。這就是我培養孩子的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與我一起討論育兒的技巧。培養更優秀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