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建平249504053劉建平

    我是漢族人,不喜歡滿族人統一天下,站在民族的立場上 ,是狹隘了點,但是沒辦法,一個外來民族,打到家門口,最後還要統治你,估計每個漢族人心裡都會好受,當然了,漢奸除外,誰願意當亡國奴呢?所以從內心講不論做的如何,對他們都不會產生好感的 ,別人當了你的家,鬼才能高興起來,明朝在怎麼不好,還是自家人做主,他們可是外來的。清朝的建立,對中國來說,是好事,也不是好事 ,封建社會每個朝代,如果經歷了幾百年都會有從興盛時期到衰敗時期的過度,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是一條必然規律 ,大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到永樂皇帝也曾是鼎盛時期,永樂皇帝能征慣戰,不次於朱元璋,領土也不會小,後來那些皇帝不爭氣,不好好當皇帝,幹什麼的都有,宦官掌權,貪汙腐敗,最後弄的國庫空虛,全都進了個人腰包,連自己剿匪滅李自成那樣的賊寇,福王都捨不得掏一兩銀子,傳說被李自成把他跟鹿一起燉了,就是常說的福鹿宴。崇禎皇帝再勵精圖治,也難扶住將要倒塌的大廈。大清朝還算適應了歷史的發展,後來比較尊重漢文化,也逐漸漢人做官,所以也有康乾盛世,但是歷史是不斷髮展的,各國都在進步,就是小小的日本也透過明治維新 成為較強的國家,而大清朝卻是閉關鎖國,被人超過了還不知道,最後屢戰屢敗,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做為清朝的統治者,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達四十七年之久,只顧自己享受,弄的民不聊生,又走了大明朝的老路 ,最終被推翻了,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 2 # 使用者三思行

    這個問題是要問李自成為什麼要造反?

    明朝幾百年,從打江山到建設江山到興盛再到沒落,走的是格式化老路。誰能說清楚!只有歷史學家。

    不進則退,是通過歷朝歷代血與火的檢驗所得的四個字。當今仍可用。

    大清的強盛到沒落仍沒走出這一定律。怎樣穩中求進,除弊興利,自強自立,不依不靠老話說法叫:匹夫有責!

  • 3 # 星河入夢out

    首先是領土上的貢獻

    (講清朝領土,必然要和之前明朝作對比,不喜勿噴)

    1.內外蒙古 2.新疆 3.西藏 4.東北 5.臺灣

    1.內外蒙古,自古北方就,是中原王朝的大敵,否則清之前的歷朝歷代也不會修長城。固然中原王朝強盛時可以邁過長城統領北方,但稍一衰敗,就立刻縮回長城以南,圍繞長城拉鋸。

    現在講清朝,清之前的格局,明朝始終無法征服蒙古,甚至連內蒙古也沒有。

    1636年清朝皇太極統一漠南蒙古,1691年康熙帝擊敗噶爾丹,多倫會盟統一漠北蒙古。從此蒙古就是中國的,外蒙古獨立是在清朝已經滅亡30多年後的民國,只能說民國無能。

    2.新疆,漢唐之後,割據千年,終明一朝也沒有新疆,稍一衰敗就退縮到嘉峪關。

    清朝時,透過康雍乾百年戰爭,才徹底平定新疆,新疆的名都是乾隆起的。

    3.西藏,世界屋脊,亞洲水塔,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使其始終割據於中原王朝之外,如吐蕃。清之前,元朝時第一次對西藏有了統治。但之後明朝,在西藏無一兵一卒,更別說有大臣去管理,力度甚至不如北韓。

    清朝對西藏的有效管理,始於乾隆十六年 平定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叛亂,《酌定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在西藏常駐大臣、駐軍。完善於乾隆五十七年,福康安冬日進藏,擊退廓爾喀侵略,越過喜馬拉雅,兵臨加德滿都,廓爾喀稱臣。班師回藏《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實施金瓶掣籤。

    4.東北,提到東北,很多人會不服,提出明朝奴爾幹都司,先不去討論奴爾幹都司的管轄力和範圍。但其存在時間僅僅是明初的25年,公元1434年明宣宗朱瞻基就將其廢止,退縮到遼東。從明初1434年廢除直到明末1616年努爾哈赤起兵,近二百年間明朝都沒有對黑龍江、吉林進行統治,要知道東北不僅是遼西、遼東,黑龍江+吉林面積超過東北的80%。

    丟了200年的土地,如果沒有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統一東北,恐怕再過些年沙俄就來了。

  • 4 # 明鑑說

    清朝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清朝有很多標籤: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確立了中國今天的疆域範圍,中央集權的頂峰,文字獄的代表等等。

    但在19世紀末,由於清朝統治者的腐朽無能,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恥辱。這類情況,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共出現過三次。我們先簡單瞭解下這三段歷史,最後會得到我們的結論。

    五胡亂華

    西晉末年,由於統治階層的腐朽統治,中華民族陷入第一次滅族的邊緣,由胡人建立的後趙政權,為了鞏固統治,殺戮了大量的中原地區漢人,造成十室九空的慘狀,他們將漢人稱為兩腳羊。

    但我們的反抗從未停止,冉閔帶領漢人推翻了胡人,才使我們得到喘息和生存的空間。

    南宋滅亡

    十三世紀,隨著南宋的滅亡,元朝將人分成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北地漢人,第四等南人(原南宋通知的民眾),總體來說,與印度的種姓制度類似。當時元政府規定,十戶共用一把菜刀,民眾家中不予許留有鐵器,以防民眾造反。

    由於統治階層腐敗嚴重以及對人民的壓迫,終於在十四世紀,淹沒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

    清朝末年

    由於清朝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出現了歷史性的鴻溝,這個差距,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從未出現。

    我們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屈辱,直至今日,我們的信念仍在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復興二字是多麼多麼的沉重!

    結論

    清朝作為當時中國的合法政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就如同晉朝要為五胡亂華負責。宋朝要為元代的殘暴統治負責一樣。清朝也要為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負責。作為一個國家的執政者,這個歷史責任是推脫不掉的。

    所以我認為,清朝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 5 # 君甫書生

    個人認為清朝功大於過。

    很多人喜歡開疆拓土的朝代和皇帝,比如強漢盛唐之所以受到推崇,很大原因就是漢武帝反擊匈奴,鑿空西域,唐太宗剿滅東突厥,唐朝疆域極盛時深入中亞。即便是二世而亡的秦朝,和驕奢淫逸、大興土木的秦始皇,因為混一六國之功,也在今天被廣為傳頌,秦始皇是公認的千古一帝。

    可是,清朝同樣有統一之功,甚至清朝的疆域面積要超過極盛時期的唐朝,但清朝開疆拓土的貢獻卻很少被歌頌,甚至很少被提及,僅僅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嗎,這有點雙標了吧。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起義軍自立稱帝,李自成攻入北京建立大順政權,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南邊還有南明苟延殘喘。如果北邊的清軍不入關,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能力,以南明的腐敗和人心盡失的狀況,三家誰也沒有能力完成統一,天下分裂是鐵定的,甚至還有可能出現更多的割據政權。

    李自成進京、崇禎上吊時已經是1644年了,100年後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就開始了,如果到西方開展工業革命時中國的土地上仍然是四分五裂的狀態,後果是什麼你能想象嗎?到那時就不是開放通商口岸,或者割讓邊界的問題了。

    看看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亂世吧,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唐末五代,如果能像五代那樣不到百年結束亂世,也還好,如果像魏晉南北朝那樣,分裂幾百年無法一統,那等到西方列強崛起,把鐵甲艦開進長江的時候,損失將遠遠大於晚清,甚至可能永遠失去統一的機會。

    所以,清軍入關滅掉所有割據勢力,這在客觀上是有重要意義的。後來清軍征服蒙古諸部,疆域面積達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超過唐朝極盛時期的疆域面積,與元朝疆域大致相當,而且清朝的遼闊疆域保持了長久的穩定,這一點是唐朝元朝都無法相比的。

    當然,有功就有過。比如剃髮易服、文字獄等,加強了百姓的奴性;但需要說明的是,除剃髮易服外,在強權專制和思想專制層面,有的源頭在元朝,有的源頭則在明朝;包括備受詬病的閉關鎖國政策,也是開始於明朝。

    清朝最大的過錯,就在於沒能在時代變革中趕上潮流,錯過了太多追趕世界的機會,慈禧太后專權誤國,其手下主和派大臣也缺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勇氣。最明顯的例子是,洋務運動轟轟烈烈開展了20年,說好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等到“夷”來了,卻不敢交由左宗棠、彭玉麟等主戰派去打,中法之戰不敗而敗,示弱成了一種本能,“制夷”成了一句空話。

    用晚清名將、抗法功臣彭玉麟給慈禧的上書做個結尾吧,“當事者以和為得計,無復自強之謀;領兵者以和為固然,潛銷致果之氣;邊疆要隘又以屢和之故,武備懈馳而不修。”一味委曲求全,喪權辱國,不僅傷了當時主戰派的心,更傷了普天之下愛國志士的心,或許這才是清朝至今仍然風評不好的原因吧。

  • 6 # 使用者名稱徐文卿

    這是關於一個朝代的問題,也是一個關於中華文化的問題了,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明問題。

    首先是一個文化基礎的問題。中華文明經過幾千年的洗禮,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度發達的文明意識和對自然社會深刻的認識。滿族這種遊牧民族沒有這些東西,他們只有弱肉強食,掠奪征服和屠殺,入關之後屠殺了多少人,僅僅是因為留辮子又殺了多少人。他們是用遊牧文化搶奸中華文化,這是非常可恥和倒退的歷史,元朝和清朝就是這種歷史,這和英美海盜搶奸其它文明的歷史是非常相似的。元朝偽裝成先進文明做的不好,所以很快就倒了,清朝偽裝的好一些,但骨子裡的東西是不會輕易改變的,所以就多保留了許多年。美國偽裝再好也有倒臺之時。

    其次是國策問題。他們自知遊牧文化沒法和中華文化抗衡,作賊心虛,瘋狂貶低中華文化,毀滅明朝歷史,借修四庫全書,剔除中華文化中的部分內容,文字獄,文化禁錮,思想禁錮,社會禁錮無所不用其極。表面上拜朱元璋,拜孔子,其實骨子裡格格不入,所以統治階層永遠不會站在中華文明的高度來管理國家的,落後就成了必然的結果。這就是寧可用錢做壽修園子,也不會來強國防,他們只是明目張膽的竊國強盜罷了。

    最後說說國家管理。不管漢唐,或者是宋明,多是自信開放,和世界融為一體,共同進步,領導了世界潮流,鄭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證明。清政府閉關鎖國,拒絕進步,拒絕資本主義,維護封建主義,最後只能喪權辱國,被動挨打了。儘管標榜太平盛世,其實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統治者只會站在遊牧文化的立場來考慮問題衰敗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元朝,清朝的建立,就是中華文化的災難,是中華民族的災難。

  • 7 # 蘭臺

    當然是好事了。

    我可以肯定的說,如果不是清王朝,那麼我們現在絕對不會有這麼大的疆土。

    因此,從領土角度說,清朝的建立是一件大好事。

    事實上明朝最大的問題是作為一箇中原政權,皇帝與士大夫們對於內亞地區的威脅並不敏感;這從明朝從嘉靖年間放棄收復哈密衛就能看出來。

    為什麼明朝會在嘉靖年間放棄收復哈密衛呢?

    就是在皇帝以及中原士大夫無法理解內亞地區的遊牧民族佔領哈密怎麼會威脅到定都幽州的明朝。

    但是清王朝的建立者本身就是源自東北的漁獵民族,他們天天和蒙古人打交道,非常瞭解內亞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所以我們看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差不多150年時間一直在與蒙古準噶爾部作戰,而且是絕不讓準噶爾休養生息的作戰。

    在康熙朝,準噶爾部與清軍作戰是在內蒙地區;到了雍正朝,準噶爾部與清軍就在今天青海地區作戰,而到了乾隆朝,準噶爾部徹底被消滅,殘部要麼融入蒙古諸部,要麼就遠走中亞地區。

    可以說,正是清朝與準噶爾部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戰爭才最終奠定了今天我們的西部版圖。

    到了清穆宗、清德宗時期,雖然清朝已經內憂外患,但是在“海防與塞防”之爭時,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滿蒙勳貴還是保持了對內亞遊牧民族的警惕,批准了左宗棠西征的主張。

    要知道左宗棠西征一共花了4000萬兩白銀,都是以清王朝的名義向法國銀行借的錢,這錢可不是左宗棠還。

    事實上“海防與塞防”之爭時,絕大多數中原士大夫都是站在李鴻章這邊,主張放棄西部大片地區,以嘉峪關為界的。

    “海防與塞防”之爭其實也是中原士大夫與滿蒙勳貴之爭。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清朝和明朝放棄哈密衛一樣以嘉峪關為界,那麼今天我們的版圖又會是什麼樣的?

    從這個角度講,清朝的建立以及清王朝對內亞遊牧民族的警惕難道不是一件好事?

  • 8 # 何運超

    關於清朝的好壞,問題本身很功利主義,其實歷史推進本身無關好壞,好壞是後人眼光評價,甚至當事人也只能感受不可能客觀看待好壞,比如生在和平時期就是好的,生在朝代尾巴上就是壞的?所謂一個朝代出現本身是辯證的,好壞註定都會有。

    清代取代明代,並不是清軍打敗了明軍,事實上他是機緣巧合的問題,都應該清楚明代玩完是崇禎自己對闖軍應對失策,儘管清軍確實也摻和一起在關內外騷擾,明朝算是兩頭作戰,手忙腳亂。

    清軍入關本來並不是必然的,可明朝自己的失誤造成了一種偶然變成了必然,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康熙,從領導者來看是一個比一個厲害,明朝殘餘的勢力,連大西軍內部都無法理順,擰成一股繩,單單看軍事能力多少同樣有些功利性,好像誰打仗厲害,就一定更好一些,比如這樣看宋朝同樣就不客觀,是不可能客觀評價出來的,

    清朝有沒有好的一面?肯定是有的,很多人對少數民族當家做主有狹隘的心態,是不是人數佔多的就一定好的,這個就像軍事出色的是不是就一定更厲害?這些觀點都是同一個心理,筆者並不是少數民族,並不認為少數民族王朝就一定不好,同樣少數民族王朝好像軍事更厲害一些,同樣我不認為他們就一定會好。評價清朝自然需要從這兩大關鍵點來看。

    清朝軍事能力當真很出色嗎?往往都知道少數民族王朝一般來說只是開始這方面比較厲害,甚至多少漢人王朝也一樣,所謂從興盛到衰落似乎是一個客觀規律。清朝順治時,八旗軍很厲害但消耗很嚴重,所以多爾袞死,順治真正當家以後希望安撫滿漢矛盾,也為了鞏固自己地位,開始建藉助幾大藩王的漢軍和明朝時期的火器裝備,這才會成為一個重要現象,以至於吳三桂佔據雲貴,尚可喜佔據廣東、耿仲明佔據福建,還有一個孔有德本來是入廣東廣西為主力,但被李定國消滅於桂林,沒有兒子,只有女兒,所以後來被尚可喜取代。到康熙時,八旗軍已經開始沒落,所以綠營兵正是組建,又成為對付吳三桂等藩王漢軍的主力,八旗軍成為輔助,但並非不受重視,例如實際年羹堯在吳三桂被消滅,進入四川當巡撫以後,手下全是旗人軍隊,還成為坐鎮四川平定藏邊的主力。

    到康熙雍正乾隆,這個時候對調和族別文化,本來少數民族在認同漢文化方面從來不遜色,可以遠遠追溯到魏晉時期如前秦苻堅、北魏鮮卑等,甚至就連比較麻煩的石勒都一樣。這種心態和漢人當家自詡大朝是不一樣的,很多人會拿漢唐繁榮說事,事實上,比如東漢的族別心態很非常保守的,比如喪失西域,比如造成關中河西西羌動盪,甚至包括曹操遷徙匈奴,就是五胡動盪的根源。他們很排斥交流,問題保守的根源在於西漢後期儒家的正統觀,最迂腐的時候就是王莽亂改人家民族的名號稱謂。

    唐代相對好一點,但唐朝的開明是請進來,可從來不真正外出交流,比如著名的玄奘和鑑真都是偷跑的,玄奘回來才變得名號響亮。對外交流最出色王玄策在史書幾乎沒有痕跡,甚至他也是一個佛教史料才留下記載的人物。唐朝對外方面除了前期軍事成就,後期好比漢代的東漢一樣變得保守,只不過對族別文化相對緩和一點,但後期韓愈等人被看重的是什麼?不就是標榜重塑儒家正統觀嗎?對藩鎮和外族混合的局面異常痛心。這種族別界限在宋代以來才根深蒂固,演變為漫長的幾大王朝拉鋸,最終出現元朝這個完全壓倒局面的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

    所以,歷史的根源是由來已久的,對於清朝的問題自然同樣存在,這種問題很多時候以文化侷限體現,本來少數民族王朝比較在意自己的眼光並不比漢人差,所以像鮮卑、契丹、女真、蒙古其實對於這種區分很多時候沒有像漢人那麼敏感,比如後人很在意金代元代的等級歧視,實際存在很少,金末比拼蒙古為捍衛金朝勇敢作戰的楊沃衍、完顏陳和尚手下幾乎全是漢人為主的軍隊。元代最終為元朝殉葬的南人儒生也非常多,所以歷史並不是主觀認為的那樣。

    清代為了彌合分歧做了很多也花了很長時間,但清代的文化恰恰也被漢人的保守所害,乾隆以後這種危害就更加顯現,那麼中原本身的族別對待更廣闊的外華人又怎樣呢?危機同樣存在,心態是主動走出去,還是閉關自守?這個文化從來不是少數民族的,恰恰是儒家思想的漢人觀念為主導的。所以清代的問題本質上恰恰反映的是漢文化的問題。

    後來再談什麼李鴻章、張之洞等輩的洋務是在努力改變晚清的落後都是自欺欺人,在受制於保守的王朝觀念之下,加上本身已經與洋人多次作戰,指望當時可以透過洋務振作根本是不現實的,到底誰在耽誤歷史程序呢?是廟堂上的慈禧和幾個小皇帝,還是朝廷的文武大臣,還是民間根本不清楚世界發生了什麼的民眾,又何來滿人的責任還是漢人的責任之說。文化凝聚是不分界限的,所以匯聚而成的中華文化,本來很多元,但是歷代王朝拿來推崇的儒家學說卻是以漢文化和尊君理念區分種種界限差異的學說,尤其清代尊崇的正是筆者前面梳理的宋代飽受民族戰事困擾而形成的程朱理學,怎麼不讓本來沒那麼多事的清朝漸漸被影響和步入宋元后期一樣的困局。問題的本質,實際在這裡。

  • 9 # 歷史認知客

    那要從哪些角度去看?從領土大小,各個名族之間的認同感來看,清朝在這方面的貢獻絕對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是數一數二的,還有現在的人口數量也是從清朝引進紅薯後暴增而打下的基礎,這些如果沒有清朝,也就沒有現在如此大的領土和人口,各個民族之間對華夏的認同,總的來說清朝對中國的好處還是非常大的。但清朝期間頻繁發動文字獄,打壓傳統文人,導致整個國家的人民後期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又各種篡改歷史文化,以致很多傳承很多年的文化記錄的真實性受到質疑。還有限制科技發展,導致近代中國落後西方數百年,備受欺凌,但好在老一輩人為了中國偉大復興辛辛苦苦,努力追趕,實至今日已將這些副作用抹平並且追趕上了西方,才有用如今的五常之一,世界大國的地位,總的來說,清朝對中國的利弊各參半,貢獻和危害都有,加油中國。

  • 10 # 瀟瀟羽飛

    朝代的更迭自有其歷史原由,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看問題,無論哪個朝代的建立,對於中國的歷史都是一種延續,都是打破一種腐朽,開始一段新的里程。

    當然,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還根深蒂固,所以才會出現“清朝的建立,對中國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的話題,就其原因,無非是清朝統治者是少數民族罷了。在當今中國,唯有各民族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指日可待。

    從歷史的角度,漢民族在中原地帶繁衍生息,正是各民族的相互融合,相互學習,才有了疆域的不斷擴大,文化的不斷傳承發展。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感謝北魏孝文帝,作為鮮卑人,他採取了全面改革鮮卑舊俗的做法,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儲存了漢文化的發展。你可以說漢文化有魅力,但作為統治者,他完全可以採取強制措施廢除漢語和漢文化。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使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就是殖民的結果。我們也應該感謝契丹、滿族、蒙古族等這些曾經作為統治者的少數民族,正是他們的大一統思想,才使得中華民族無論朝代怎樣更迭,漢字、漢語、漢文化都被儲存了下來,這不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寬闊胸懷嗎?

    所以,唯有各民族大團結,同心同德,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才會實現偉大的復興之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央行宣佈降息,對已經按揭買房的人有無影響,是否會少還一些貸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