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振廷1
-
2 # 周銘石
你問的這個問題,多少年來我也感到迷茫。不僅僅是唐僧幹這種事,而且非常普遍。為什麼能幹的人老就是挨批評,而那麼不幹人事的人卻是加官進級。而上級明知道是錯誤的做法,卻是老是這樣做。讓那些不幹人事的人,老是壓著那些真正能幹的人,而且還不斷地給能幹的人任務加碼。我也曾經問過許多領導上級,然而他們都是冷冷地說:幹好你自己的事就行了,其他的事少管!也有一些好一點的官:別問了,對你沒有好處。最後終於知道了原因:這些吃人飯不幹人事的人,他們都是走後門進來的,要不就是人家的自己人。幹好了,功勞是他們的,幹砸了,責任他們是不敢讓那些光領工資不幹人事的人負責,只能讓沒有後門關係的人承擔。不過也有光罵自己人的領導,他們自以為全部都是他們的部下,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唐僧不斷地壓著悟空,偏向著八戒,就是因為八戒是玉皇大帝的人,而悟空卻是一無所有的人。所以唐僧也是欺軟怕硬的主,但是一到了難處,他指望不上八戒,也就只能又找上了悟空。
-
3 # 雙木253757067
為什麼?一是唐僧是師父,要時刻端著師父的架子,維護著自己的權威和尊嚴,稍不如自己意便予訓責、懲罰。二是悟空是大徒弟,理應受師父管束。但悟空火眼金睛,世事洞明,處理問題快捷,在師父還是一頭霧水時已經處理完畢,這樣既掉了師父的底子,又舍了師父的面子,唐僧認為悟空沒有請示彙報,擅自作主,沒有把他這個師父放在眼裡,因此惱羞成怒地呵斥,念緊箍咒。三是八戒是二徒弟,既性懶又無責任心,凡事請師父開示後才行動,行動中又不認真,強調客觀。同時又好喜功,嘴甜哄師父,拍馬屁。師父當然喜歡聽話和拍馬屁的人啦。
-
4 # 孟珍
這種情形不要說在西遊記中,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有道是鞭打快牛,因為在多打之下,那些快牛可以給主人創造出更多的利益來。又曰”朽木不可雕”。你不是那塊料,再怎麼敲打也成不了多大事兒。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社會上還是家庭中,”乾的幹,看的看,看的給乾的提意見”都是見怪不怪的現象。
這種現象公平嗎?不公平。合理嗎?不合理。那只是從我們每個人的情感上來推理的。但世界上的事兒,既然存在,便有其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從某個角度上去看,這種現象還是合理的。起碼有合理的成分。
首先,我們一般人的觀念中把幹活看做是一種付出。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也是不錯的,但卻是不全面的。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幹活除了是付出能量之外,還是一種學習,是一種鍛鍊,也算是一種機遇。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上看,能夠讓你幹活則是給你提供學習,鍛鍊,提高,上位的條件和機會。這些機會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都不會是很多的。能夠得到這些機會一來是自己有能力,二來是上位者的青睞,也算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一種恩惠。有此恩惠,所以上位者就有了責備和教訓的底氣和前提。
做為唐僧,他是知道自己所掌控的資源的,把這種資源給孫悟空一個人,他也覺得有點偏,有點冷落了八戒和沙僧。沙僧老實不怎麼去爭也就算了,而八戒則是一路上牢騷不斷,也使得唐僧覺得有點委屈了他。怎奈他真的能力太差,不堪重用。所以也就只能多方容忍和遷就他,以此來控制一點平衡了。
-
5 # 潤楊的紅樓筆記
第一,響鼓用重錘。
作為領導者,第一重要的事情是有一個有能力的人,需要這個人給自己辦事。誰的能力強,就壓榨誰。美其名曰:響鼓用重錘。
孫悟空沒做錯事,例如三打白骨精,他打死的卻是妖精。可是唐僧生氣了,我不讓你打,怎麼就不聽呢?於是念念緊箍咒,讓他接受教訓,可是孫悟空沒把師傅的話當聖旨,不貫徹執行,打死女兒,打媽媽,打完媽媽,打父親。把師傅的話當耳旁風。唐僧當然要教訓他,甚至要攆走他。員工必須無條件服從上級!否則,不錄用!
第三,豬八戒嘴巴甜,會說話,會捧師傅的臭腳。
每個領導都得有一個給自己提鞋的人,豬八戒就是這樣的人。
唐僧雖然沒有徒弟們的本事,但是他會管理,所以徒弟們一路保護他去西天取經。
-
6 # 烏烏無
豬八戒:好吃懶做,見識短淺,愛搬弄是非;忠勇善良,戰鬥勇猛,知錯就改,淳樸憨厚
唐僧:誠實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膽小怕事,迂腐,鑑別能力差
三個人的性格就決定,外加是豬八戒的油嘴滑舌能說會道的,
這不就是現在社會的倆類人嗎,一個容易出頭,一個永遠基層。
-
7 # 硬牛牛撩影視
我有不同的意見,好像更靠譜。
取經,是一件非常辛苦非常難的事,師徒四人組成一個團隊,一路西行,在西行的過程中,沙僧老實,肩起挑擔的任務,八戒雖然也老實,但是有點狡猾有點懶,扛起牽馬的責任,孫悟空因為武功高強,行動敏捷,主動擔起除妖和探路的任務。唐僧是隊長,自然是擔起領導的責任了。
西行路上魑魅魍魎妖魔四伏自不必說,單單是走那十萬八千里,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特別是唐僧,只有他是凡人一個,會累,會餓,會困,除了一顆堅定的向佛之心,常人有的他都有。
原著或電視劇中展現的豬八戒,又懶又饞,這個懶,或者饞,有一部分是為自己之外,大部分都是為師傅。他知道師傅什麼時候會累,什麼時候會餓,什麼時候會困想睡覺。他給師傅牽馬,西行路上,只有他是離師傅最近的,比如聽到師傅肚子叫,他就知道師傅餓了。每每這個時候,他就會開始叫嚷我餓了,師兄弄點吃的去吧。 他的饞好多時候是為師父唱饞的。看到師傅有倦意的時候,他就會說,我困了,我要休息不走了不走了我走不動了。其實他的懶很多時候是為師傅來懶的。他看到師傅在馬上打盹的時候,就知道師傅想睡覺了,就會說,哎呀,我想睡覺,不走了不走了歇歇吧。豬八戒時時處處為唐僧著想,唐僧也不是傻子,當然心知肚明。師傅也是人,人心都是肉長的,自然是心照不宣心存感激。正因如此,豬八戒平時耍點小聰明呀進進讒言啊,挑撥離間呀等等犯點過錯,師傅也會袒護他的,你對我好,我就會對你好,你心中有我,我心中自然有你,我感覺是人好像都有這個共性。所以師傅一般不會訓豬斥八戒。所以作為下屬,對領導好,會會對領導的意才是最重要的。
1.不聽話。唐僧有慈悲心,不讓孫悟空打白骨精,但孫悟空還是打了,而且還打了三次。你都不聽話,我不收拾你收拾誰?所以給孫悟空唸咒。哪怕是唐僧錯了。人都有一個共性,很多時候對同一件事的認知上,都會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除非到最後讓事實打臉,否則是不會承認自己錯的。唐僧也是人,也會犯這個錯。哪怕有時候明明知道自己真的錯了,他也會教訓孫悟空。所以,做下屬,要聽話。豬八戒聽話,就是不聽,也不會當面頂嘴,大不了躲到一個沒人的地方睡一覺。
2.功蓋主。
3.太完美。太完美的人會遭人嫉妒,領導也會嫉妒。所以,沒事就開訓哈哈。豬八戒貪吃偷懶貪財好色,說話不惹人,沒事了說幾句混話,開個玩笑,還會裝傻賣呆,八戒在,唐僧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他喜歡這種感覺。所以他一般不會訓八戒。
八戒就不同了,除了想想高老莊的媳婦兒外,眼裡只有唐僧這個領導了。唐僧有足夠的被尊重感,所以,八戒即便又懶又饞,唐僧也不會訓他的。
5.出身。
唐僧是御弟是金蟬子化身,身份自是高貴。
八戒前身是天蓬元帥,統領海軍,想必其父也不是簡單的人物。八戒出身好。
八戒就不同了。把八戒惹急眼了,可以秒殺你一千個身為凡人的唐僧,所以,便是訓八戒,他也不敢太過。
-
8 # 柴火堆剪輯
悟空性格桀驁不馴,不服從管教,唐僧幾次都要把悟空趕走,就是悟空本領大,目空一切,沒有自己幹不成的事情,有一句話怎麼來著,叫藝高人膽大,最後還是觀音送給唐僧一個緊箍咒才能管的了悟空,透過緊箍咒才能管住悟空,你說能喜歡悟空嗎?要不是路上妖怪多,悟空本領大能降妖除魔早就讓回花果山了。
說起八戒是左右逢源,每次說話都說到唐僧心裡,怎能讓唐僧不喜歡,成了唐僧的貼身小棉襖,故而每次發生爭執,唐僧都和八戒一條戰線,直白點,八戒一路上都在喊渴了,餓了,累了,休息下,這不正是唐僧所想,師徒四人唯獨唐僧是凡人,其他都是神仙,本領大,不吃不喝幾個月都沒關係,唐僧不行啊,是凡人,不吃會餓,累了就扛不住,這個時候八戒提出來了,這是多麼完美的組合,怎能讓唐僧不和八戒站在一起,所以唐僧從不責備八戒。
-
9 # 指尖音樂JeVH
這個問題放到現代社會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就好比領導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搶風頭的人。
首先來說說豬八戒吧,對師傅可謂是言聽計從,師傅讓幹啥就幹啥,師傅不讓乾的從來不幹,雖然時常偷懶吧,但是會顛倒是非,討好師傅,順著唐僧的心思走,當唐僧罵孫悟空心氣不順時,豬八戒總是在背後添油加醋的,說出孫悟空的種種不對,時常讓唐僧以為這次自己是對的。
而孫悟空呢,自己本領確實大,但總是不考慮唐僧的感受任意為之,就比如說三打白骨精時,孫悟空知道白骨精是妖怪但是唐僧不知道呀!唐僧為了功業不能殺生的,即便是自己的弟子也不行。萬一領導怪罪下來自己不得一起受牽連嗎,還有就是總是自以為是的下命令,比如說:在女兒國差點把自己嫁給了女兒國國王,
好幾次都是這樣。還有總是根唐僧頂嘴,當領導的最煩這種人。不順著自己,讓自己下不來臺。還有到處惹事生非,比如在五莊觀偷吃人家的人參果,差點誤了取經大業呀!這些都讓唐僧記恨在心。就好比現在得罪了領導就有穿不完的小鞋一樣。只要有機會還不得好好的發洩發洩呀!
所以說:唐僧師徒四人的關係就告訴我們在職場上如何正確的生存。不是你有功勞就可以無視領導的存在。巴結領導也是一條生存之道。
-
10 # 輝哥剪影
所以唐僧就要時不時地就想著怎麼去對付孫悟空,但是呢,作為領導人,明目張膽地去對付一位下屬那可就過分了,顯得沒有胸懷,沒有領導能力,所以需要一箇中間人為他牽線搭橋,喜歡嚼舌頭的豬八戒自然就非他莫屬了。還有豬八戒又有眼力勁,會拍馬屁,伺候的師傅舒舒服服的,心眼兒寬,領導和同事對他發些牢騷,呲幾句也沒事,不會鬧情緒。
回覆列表
悟空是唐生的心猿,自己教訓自己有何不可,八戒是唐生脾胃,意馬,唐生餓了也得吃東西,何來責怪,除非不吃東西啦,修成正果就不吃東西了,不能看表面歡蹦活跳,看熱鬧,會看看門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書外有天書。我看是學白話文字學成了一根筋,只懈名意,不懈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