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要的心理學知識
-
2 # 麥子媽媽育兒經
大家好,我是麥子媽媽。
首我認為差異不是很大。
育兒方面有差異是肯定的,但是沒有所說的那麼大。
共同點:
1,把孩子養大
2,嬰兒期吃母乳或者奶粉
3,輔食氣吃輔食
4,天冷了穿衣服,熱了穿短袖
5,困了就是,醒了就吃,吃完了就玩。
有差異的地方
1,國外的孩子說外語,中國孩子說英語
2,國外的孩子不會說中文,中國的孩子不會說外語
3,會說外語的不是華人,會說漢語的不是外華人
差異其實就這麼多,如果真要是說教育差異的的話,我認為每個家庭的差異都很大。美國的家長也不都是開放的,中國的教育也不一定都是死板的。
感謝您看我的回答,當誤您的時間了!祝您生活愉快!
-
3 # 西班牙大米良ETLiang
大!西方父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人格,自己為自己負責。中國父母培養孩子報恩補償人格,孩子不為自己活著。這種差異不在父母為了培養孩子都採用了什麼科學方法,而是父母是否一切都為了孩子,是否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舉個例子來看看。
這位奶爸推著自己一歲不到的小寶寶,跑贏了這場馬拉松比賽。從路人的穿著打扮就知道,戶外溫度應該非常低。還別說小寶寶是否穿得夠不夠,就是那個粉嫩的小臉,迎著冷風吹啊吹的,也不知道要心疼死多少父母。
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孩子出生了,父母並不一定要全部以孩子為中心,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找到折中的方式。很多中國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生活一定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社交生活少了,個人興趣時間少了,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推著嬰兒車參加活動,不是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細胞,而是父母不放棄自己的愛好。孩子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父母先有了這樣的態度,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才不會綁架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主生活。
否則,完全犧牲自己一切為了孩子的父母肯定會說:我做了那麼大的犧牲,還不全是為了你?!這個觀念,在西方有點奇怪。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建立在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獨立人格的基礎上,不是施恩與報恩的關係。孩子從小就明白,父母有父母的生活,自己需要自己的空間,需要自己的生活。不能因為自己是兒子女兒就綁架父母的生活。
大部分歐洲父母讓孩子野蠻生長,從小就自立,還沒成年就明白:自己未來的生活,不能依賴和綁架父母!很多中國父母生怕孩子出事,孩子得不到鍛鍊,長大了還是個媽寶要啃老。
歐洲長大的孩子,買房的時候,不會總想著父母有多少錢。如果實在不夠,會找父母幫忙。父母的幫忙不是理所當然的。歐洲的孩子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子女,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爺爺奶奶就應該照顧孫子,因為爺爺奶奶可能要環遊世界,可能要去跳廣場舞。自己生的孩子,自己負責。
最近總是聽中國父母在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自主能力,要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為了能夠讓孩子擁有這些特質,父母做出了特別大的犧牲。我想說的是:只有父母給孩子做了一個良好的示範,什麼才是父母的獨立人格,孩子才會真正理解獨立自主的意義。否則,知恩不報,全都為了你這樣的道德負罪感,最終還是會剝奪孩子內心的獨立,只是學會了一些外在的生活技巧而已。
回覆列表
不能單純說育兒差異,
只能說在東西方不同文化土壤下培育出的育兒理念不同,
在現代文化交流與輸出這麼頻繁的當下,這種差異很容易看出來。
但是正因為現在的文化融合這麼緊密,受西方理念的影響,中西方育兒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相同或是相似的,只是說在涉及到深層次的文化碰撞時,不同國家,都會給自己的國民烙上很深的文化印跡,這種差異可能在人成年時並不一定能明顯的看出來,但在兒童還小的時候,因為自身學習與選擇的能力受限,他們小時候表現出的差異會更加明顯。
也就是從各自文化要求的角度來看,
中國更注重集體主義環境下系統性的培育一個人,而西方則更強調個性的發展
受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出生的嬰兒,更多地受家庭文化、宗族文化的影響,在成長的整個階段,更強調對於集體的貢獻,認為要順應整體大境的變化,在個人不斷髮展進步的同時,要始終以集體利益為重,對個人能力的培養也在加強,但往往是個人在通往對集體有利的成功大道上作出的加強;
而西方則更強調個性與獨立,在我們看來則是個人英雄主義,他的文化下要求個人有很強的能力,以便掌控自己及所擁有的資源,在個人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開始強調對於整個集體的成就,在他們看來小時候個性張揚、敢於發表不同意見、敢於打破權威、打破常規是受鼓勵的,而這一點放在中國如果尺度拿捏的不當,會常常被認為是沒教養不合時宜。
在文化的影響下,中西方育兒在小時候所採取的方式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畢竟最終目標不同,採取的途徑也不可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