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今娛

    一:源於己姓,出自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夏朝大臣平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夏王朝時期有個叫“平”的人(其後有平),曾幫助夏王滅掉了有窮氏(佐夏滅窮),從此有了自己的封地溫(厥用祚土),建溫國,稱溫平,其後代就在封地繁衍生息並世襲著溫平的溫侯之位(子系因其邑,仍其侯)。溫國在商王朝時期改稱溫邑(今河南溫縣),其世系仍未變,平的後裔仍沿襲溫侯之位。

    溫侯傳至第二十六代溫人(人名,溫侯的第二十六代傳人)時,溫邑地成了周王朝的地邑(邑於周),溫人被任命為司馬,改封于山西郄地(別封於郄,即郤,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帶)。在郄地,溫人仍承續著溫侯之位,其家族更加昌盛(以纘以起),在其後代中,出現了溫序、溫忠、溫恢、溫羨、溫良、溫嶠、溫義等一系列著名歷史人物(曰序而忠,曰恢而智,羨良嶠義)。此後該支溫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

    二:源於己姓,出自商末周初大司寇蘇忿生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蘇忿生,傳說是商末紂王國丈蘇護的小兒子。

    周武王起兵伐紂後,蘇護父子數人皆隨周武王反商,先後犧牲,只留下小兒子蘇忿生。周武王姬發建西周王朝後,因蘇氏家族伐紂有功,封於冀州故鄉十二邑,建蘇國,都溫城(今河南溫縣)。而蘇忿生則出任周王朝六卿之一的的司寇,掌管刑法牢獄。

    在史籍《後漢書·郡國志》中記載:“溫城,溫故國也,蘇忿生封。”在史籍《揚長而去志》中記載:“故溫城在懷川溫縣西三十里,漢後以為縣,本週司寇蘇忿生之邑。”今溫縣夏莊有蘇氏祖墳之地,南有蘇莊是其故家,西有蘇城之都,即溫故城。

    春秋時期,蘇國東鄰鄭國搶掠蘇國的麥子,蘇國君主蘇子找周桓王評理,不料周桓王姬林懼怕強大的鄭國,反而把蘇國東邊的縣邑乾脆割給鄭國,蘇國因此與周王朝關係破裂。 周襄王姬鄭元年(公元前651年),姬鄭即位,而太子頹則在五大夫的支援下叛亂,關、虢兩國幫助新即位的周襄王姬鄭平息了叛亂,太子頹逃到蘇國,蘇國君主蘇明將其安排到燕地。

    後蘇國怕周襄王報復,遂在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投靠了北方的狄戎,誰知狄戎反而乘機滅了蘇國。蘇明羞憤之下,讓兒子蘇子攜族逃往衛國,自己則自縊而亡。

    蘇子逃亡衛國後,以故國都邑“溫城”之名為姓氏,稱溫子,從此誕生一支溫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郤至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廣韻》、《萬姓統譜》等的記載,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誦封弟弟叔虞於唐,號唐叔虞,字子於。

    蘇國被狄戎滅國之後,在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晉襄公姬歡元年,公元前627年)的晉、狄之間的“箕之戰”中,唐叔虞的後代晉國擊敗狄戎,蘇國故地成為了晉國之地溫邑。

    在周簡王姬夷八年(晉厲公姬壽曼三年,公元前578年),發生了晉、秦兩國之間的“麻隧之戰”(今陝西涇陽),晉國大夫郤至在外交和軍事上都立有功勳,使秦國幾世不振,消除了晉國的西鄙威脅,因此河內溫邑(今河南溫縣)就成為了郤至的封邑,因此郤至又稱作“溫季”。

    在周簡王十一年(晉厲公六年,公元前575年)的著名“鄢陵之戰”(今河南鄢陵)中,郤至又指揮晉軍打敗了強大的楚軍,晉升為晉國的執政上卿。從此,郤氏一族三家權傾晉國朝野,而且獨斷、專權、貪婪,引起其他大夫和家族的嫉妒。

    晉厲公姬壽曼(姬州蒲)對郤氏家族專權很不滿,早就想找藉口除掉國內的強宗大族。有一次,晉歷公帶著群臣打獵,郤至打著一頭野豬,派人給晉歷公送去,卻被晉歷公寵幸的寺人孟張奪去,郤至一怒之下射死了孟張。晉歷公對此大為惱火,怒道:“季子欺餘!”(這傢伙欺負到我頭上來了!)遂決定除掉郤氏。

    這個訊息立即被郤氏家族知道了,中軍佐(中軍副元帥)郤錡便主張先攻殺晉歷公,郤至卻認為寧可被殺也不能犯上作亂,新軍將(新軍元帥)郤犨還沒有拿定注意,結果就被晉歷公糾合了一批與郤氏有怨仇的臣子,在周簡王十二年(晉厲公七年,公元前574年)農曆12月滅掉了“三郤”。 在郤至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躲過殺劫逃到其他諸侯國者,便以原郤至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溫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溫氏正宗。

    因郤至明知君主要殺自己,他仍以死來表忠心,是古來少有之忠臣,故爾溫氏族人大多尊奉郤至為得姓始祖。

    四: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通志》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有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等氏族部落族人多改漢字單姓為溫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五:源於改姓,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劉升,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據史籍《唐書》記載,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逝世,太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兩個月後,武則天廢唐中宗,改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由唐則天順聖皇后武曌(武則天)稱制。

    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元,上尊號“聖神皇帝”,以洛陽為神都,建立起武周政權,接著大肆殺戮不服從自己的唐朝大臣。期間在農曆閏9月15日殺了彭城長史劉易從,將其子劉升流放嶺南,後免罪放歸。

    劉易從,是唐朝重臣、工部尚書、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的三兒子,為官正直清良,深得彭州(今四川彭州)百姓愛戴,但因反對武則天把持朝政,因此獲此劫難。劉升獲釋後,改姓為溫氏,其後裔子孫因之,世代相傳至今。

    六、:源於國名,出自唐朝時期康居國國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唐書》記載,唐朝時期,西域地區有個康居國,是大月氏族人後裔所建之國,為著名的“昭武九姓”核心國。

    康居國,簡稱康國,位置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康居國設大臣三人,共掌國事。

    康居國曾有一度兵馬強盛,國民多是“赭羯”即戰士。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唐高宗以其地設為大唐康居都督府,授其首領弗忽曼為都督。

    到了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則天又封其大首領篤娑缽提為康居國國王。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大食國(阿拉伯哈里發帝國阿巴斯王朝)攻破康居國,國王烏勒伽投降並與大食國締結條約,但於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再次上表,請唐朝政府助其反抗大食國。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封烏勒伽之子咄曷為欽化王,後入居中國,逐漸漢化,自取漢字單姓為溫氏,世代相傳至今。

    七: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斡恩真氏,源出蒙古豁羅剌思部,亦稱火魯剌思部,即後來的郭爾羅斯部。

    在蒙古部擺脫匈奴的控制之後,分為尼魯溫蒙古和迭爾列斤蒙古的時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兒·玉魯生一子,名叫豁羅剌思,他組織了豁羅剌思氏族,其後人以豁羅剌思為姓氏,成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史料中曾以“火魯剌思”、“郭爾羅特”等文字出現,在史籍《蒙古秘史》中則以“豁羅剌思”予以表述。

    在成吉思汗鐵木真初興時期,豁羅剌思部曾反對過他,後來又支援和參加他統一漠北的許多戰爭。成吉思汗分封領地的時候,豁羅剌思部隨同哈布圖哈薩爾遊牧於大興安嶺西麓地區,其定居的一個嘎查(大村,今行政村)名稱為斡恩真,遂以地名為姓氏,後有改漢字單姓為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八: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蘇祿國東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溫氏,源出明朝時期融於回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的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及後裔。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領包括家人在內計三百餘人的龐大使團來燕京訪問,因病逝世於今山東省德州市的北營村,留下次子溫塔刺和三子安都魯及王妃守墓並定居中國。後因溫安兄弟倆皆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又近同於回族,後來便融入了回民族當中。其兄溫塔刺取名字首音為漢姓溫氏,安都魯亦名字首音為漢姓安氏。

    關於該支溫氏(安氏)的來龍去脈,在溫氏十六世孫溫壽文於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編修的《溫安家乘要錄》中作了詳細記載,今天頗具研究參考價值。

    另據薛文波所撰《回回姓氏考》一文記載,河北保定地區安、溫兩家回族“有安溫兩家不分之說”,並”自言其先世為蒙古人,來自蒙古安塔拉之溫都魯地區,以地為氏。其先世弟兄二人,採用漢姓,系按兩地名之首育分安、溫二姓。”依據這段"自言”來看,如將其“蒙古地名”中的“安塔拉”和“溫都魯”的首字一對換,這便是當時在山東德州的蘇祿東王之子“安都魯”、“溫哈刺(塔拉)”。 至今,山東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溫安(安溫)兩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採用漢姓’”之共說,顯然是同出一脈。“人名”與“地名”之別,只恐是另有原委。

    顯然,山東德州與河北保定的溫安(安溫)兩姓應為同祖同宗。今溫氏回族主要分佈在山東和河北地區。

    九: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長白先民傳》、《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布特哈志略》記載:

    ⑴.滿族溫佳氏,滿語為We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襄平(今遼寧遼陽),所冠漢姓即為溫氏。

    ⑵.滿族溫察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撒部,滿語為Wenc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即為溫氏。

    ⑶.滿族溫都氏,亦稱文都氏、溫敦氏、溫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都部,以部為氏,滿語為Wendu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蘇里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稱溫都爾氏。後多冠漢姓為溫氏、孔氏、都氏、文氏、聞氏等。

    ⑷.滿族溫察拉氏,滿語為Wencara Hala,世居黑龍江訥穆爾河溫察拉屯(今黑龍江上游支流),所冠漢姓即為溫氏。

    ⑸.滿族溫徹亨氏,滿語為Wenceheng Hala,滿語“神鼓”。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溫氏。

    ⑹.滿族溫登額氏,亦稱文車亨氏、穩赤亨氏、溫都爾氏,滿語為Wendenge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溫氏。

    ⑺.滿族溫特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溫迪掀部,金國時期稱女真溫迪罕部,以姓為氏,滿語為Wentehe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朱舍裡(今吉林臨江松花江上源塞朱倫河即二道江流域)、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黑龍江支流集達河北岸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溫氏。

    十: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高山族、布依族、土家族、黎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溫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溫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溫平、蘇子(溫子)、溫季(郤至)、劉升、溫喀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考後出國留學來得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