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勇的生活日記

    一切順其自然就好,農村結婚,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就夠了,什麼這些東西,一切都是不值得一提的,主要就是兩方父母的祝福是最重要的

  • 2 # 方金飛Jerome801

    看見這個問,對農村的婚俗的評說,結婚本來就人生中最大的喜事之一,不論農村與城市在結婚這個命題上都是非常重視的,你問的是農村婚俗,農村現在婚俗我只能評說我地情況,結婚這件事按現在的程式看還是少了很多的理規,簡化多了,但主要的理規卻沒有少,媒人的牽線變為自由戀愛,父母之言變為父母的意見作參考,禮金禮物的多少由統規變為雙方協商辦理,結婚的程規有大的變動,原來是結婚當日請人抬嫁妝,現在是大件提前購置放到家中,辦宴席原來是請廚師來家中,自家購物,備物,現在是一條龍服務,原來結婚要借桌凳,碗筷走遍全村,現在是隻要出錢租桌凳,碗筷,原來辦宴席是請鄰里鄉親幫忙辦,不拿錢。現在是拿錢請人辦,原來結婚講熱鬧,現在結婚講排場,原來結婚是人多為好,現在結婚以錢多為好,原來接新娘是走路,現在接新娘是轎車,原來新娘要哭嫁,現在新娘想早嫁,原來沒有下轎禮,現在要來下轎禮。不說多了,只閒聊這幾句。

  • 3 # 伍柳生三夢

    攀比心作祟啊!彩禮別家多少多少錢,你總不能比別人少多少吧?別人結婚買房買車,你最起碼要有一樣吧?能遇到幾個開明的父母單純為了孩子幸福生活的?給彩禮是肯定的,女孩養大了還能就讓你白白領回家?那你會珍惜嗎?但是要求太多又會影響雙方,真是醉了!

  • 4 # 濟南翻身日記

    1.

    新時代,人們的很多生活習慣都發生了改變,在婚禮方面也是如此。現在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結婚的風俗都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一些古老的婚俗習慣,還是被人們保留了下來,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更是如此。我們經常能夠發現,新娘子在出嫁那天,會以痛哭的方式來告別父母。結婚明明是一件大喜事情,為什麼要哭呢?其實這是一種古老的婚俗習慣,透過代代相傳保留下來的緣故。

    2.在中國農村婚禮中還存在哭嫁的習俗。新娘子在離開孃家前,要以痛哭來表達對孃家的不捨。據說這個習俗最早源自宋朝年間,相傳宋朝永寧公主下嫁時向孃家索賠嫁妝錢十萬貫,被宋仁宗拒絕了,公主為此整夜哭訴,永寧公主成為哭嫁第一人。專家認為哭嫁婚俗應該是源自原始社會搶婚的習俗,哭泣是早期女子被搶時的一種本能反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換,現在哭嫁的文化底蘊發生了變化,已經沒有了原來那種真的悲痛的意思,而更像是一種純粹的告別儀式。現在的農村地區,哭嫁作為一種固定儀式,用來增添婚禮喜慶效果,傳遞一種祥和喜慶的氣氛。從更高層面上來講,透過哭來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對親人的感情,哭嫁習俗中也包含中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

    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秉承百善孝為先的思想,這種孝道在哭嫁習俗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女兒在出嫁那天掩面哭泣,傾訴自己對父母的不捨之情,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不盡感激,對不能留在父母身邊盡孝道感到非常慚愧,各種情懷都在哭訴中釋放出來。不止出嫁的女兒會哭,作為父母也會哭泣,不要以為哭泣是女性的專屬,在女兒出嫁那天,很多父親也會哭泣。父母的哭應該是真的不捨吧,畢竟辛辛苦苦撫養大的心肝寶貝,以後就離開父母身邊了,一時間還真的適應不過來。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各地哭嫁的風俗也不盡相同。有哭嫁時感恩父母的,也有少數埋怨父母的。哭嫁演變到今天大多已經流於形式,有些地方甚至沒有“哭”這一形式,只是以依依惜別為主,有的甚至演變為唱。比如川北一些地區將“哭嫁”看作是對欲嫁女子是否聰敏勤勞,是否有教養的一種觀察,是當地女子出嫁時必不可少的一種程式儀式。如果新娘子唱的哭嫁詞得到大家的讚美,她就會被認為是有才華、有教養、聰明能幹,也會得到周圍鄉親的尊重和喜愛。

    4.在廣西藤縣地區,把嫁女兒當作喪事來操辦,稱為“小喪”。當地人認為婚姻是男娶女嫁,對男方家來講是新增了家庭成員,是喜事;但對於女方家來講,是失去一個家庭成員,是損失,感情上會有失落,所以要“哭嫁”。

  • 5 # 京東教父

    認真看過了十幾位朋友的回答,很受啟發,瞭解了更多的各地婚俗流程,但是我對此有不同認知,婚俗流程是我們的婚慶習俗沒有值得討論的。近一個時期以來,農村婚俗已經成為了社會的熱點,無論是媒體無論是我們所生活的圈子都有議論,那就是當下的農村婚俗已經有點變味了,除了生活所需的房子、車子以外,舉辦婚禮的男方還要支付大額的首飾、彩禮以及其他費用,可謂明目繁多類別種種,致使很多家庭舉債累累,難以承受,一旦滿足不了悔婚者有之、終止婚禮者有之,甚至發生了很多喜慶之事演變成鬧劇悲劇!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綜合分析來看,導致上述現象的根源有以下幾點:一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大大增加,對住房和車子高要求已經成為增加生活成本的要件,就在我們當地農村男孩不在縣城買樓房絕不完婚已蔚然成風,但是往往我們很多的農村家庭並沒有富有到足以承受這些的地步,這對於男方來說顯然就是負擔了。二是眼下的社會風氣很流行攀比之氣,講排場、講用度是有無面子的體現,於是大操大辦婚禮已成為人們不得不選擇的方式,追求規模擴大邀請賓客數量,顯示風光放大迎娶過程豪氣,皆是大手筆。一家如此,家家便相隨如此,便成了慣例。三是禮尚往來助長了了這一現象的合理性,從面子上看是延續了親情友情,實際上是互有回報各不相欠!這是人情世故不可違。正是由於不可違,人們便走入了所謂合理合情的怪圈,邀請那些人怎麼可以把婚禮費用賺回來和隨了多少禮怎麼可以更收益成了矛盾,在鄉下我見過也聽說過太多隨禮者全家參加宴席而被主人事後議論的現象,也有隨禮者對主人宴席標準與水平的不滿評價情況。試想作為人生大事家庭喜事的婚禮一旦摻雜了這些不和諧音符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我們如何引導廣大農村民眾文明節儉舉辦婚慶已勢在必行,對於遏制攀比杜絕浪費合理支出很有益處。

  • 6 # 相村小樂

    之前農村的婚俗確實有很多惡俗現在好多了。以前的比如鬧洞房這個確實熱鬧但是也有很多弊端容易得罪人,還有就是往新郎臉上抹鞋油有的抹鍋底灰(百草霜)由於出了很多事現在的人也冷靜很多了許多結婚的習俗都漸漸的消失了。保留了很多比如結親回來新娘的腳碰地從婚車下來要新郎抱著進新房的床上。

  • 7 # 秦農視野

    大家好,“如何評價農村婚俗?”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娃,我覺得其實農村婚俗在各地都不一樣,有的婚俗比較好,有很深的文化寓意,比如“早(大棗)生(花生)貴(桂圓)子(瓜子)”,有的就比較低俗了,比如有的地方鬧新郎時,大冬天把新郎衣服扒光,綁在電線杆或者樹上,鬧新娘時脫伴娘衣服,或者亂摸等等,以至於很多人都後悔做伴郎伴娘。

    下面說說我們西北地區農村婚俗吧,供大家參考點評。

    佈置婚房:這個一般在結婚前一天新郎的親朋好友就會幫忙佈置好婚房,比如,懸掛彩色的氣球,門窗貼大紅的喜字,臥室床上用大棗,花生,桂圓,瓜子擺成心字形,寓意早生貴子。新娘盤頭:結婚前一天要聯絡好髮廊給新娘盤頭,然後結婚當天早上四五點左右,天還沒亮新郎就要起床,洗漱完畢跟車去新娘家,把新娘接到鎮上或者縣城的髮廊盤頭,做頭髮這個時間比較長,估計兩個多小時。給新娘做完頭髮再把新娘送回家。正式接親:大概九點左右,車隊就要去新娘家接親,一般在12點之前要把新娘接回新郎家。如果新娘家距離新郎家比較遠,那麼結婚前一天,會安排新娘住在較近的鎮上或者縣城酒店,這樣路上就不會花費太多時間。

    去新娘家接親時第一關是把門叫開,只有給屋裡面的伴娘們賽幾個紅包,說幾句好話,她們才給開門,第二關是找鞋,找不到新娘的鞋子就帶不走新娘,找到鞋子後給新娘穿上,然後求婚,新娘答應後背新娘上車,迎回男方家裡的路上,要給沿途經過的村莊鄰居發喜糖。女方家帶去的陪嫁品除了棉被,家電,機車外,一般還要帶兩根幫著紅絲帶的蓮藕,寓意一對新人的感情如蓮藕絲一般,難以割斷。最後就是在男方家裡司儀主持拜堂儀式。

  • 8 # 鄉村尤尤

    除偏遠地區例外,個人覺得現代農村裡的婚俗就像一路飆車競賽一樣!我們這邊農村裡城裡有房是最基本條件,彩禮20W起步,滿足不了這兩個條件基本上每人去你家上門提親的,但是一套房+20w彩禮對於農村裡是多麼難得事情!基本是用一家三代的心血換來的,雖說城裡有房子是必要的,農村裡有房還不算!總得來說現在農村裡的婚俗攀比更多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挺好》中的明玉,如何才能擺脫成為母親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