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綜藝線上
-
2 # 金兔歷史
一開始,我們的祖先所使用的餐具其實是刀叉而不是筷子,現在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餐具刀是在中國浙江的河姆渡遺址,距今約7000年。
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基本還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對於肉食類的食物,刀具自然是最好的選擇,當時人民管用於餐桌上的刀具叫做“匕”,這種“匕”,類似於一個小鏟子,既可以當餐勺用,也可以當刀具使。(出土的青銅匕)
而餐叉在中國也有5000年左右的歷史,在西北地區的一些新石器遺址中,曾出土過不少骨制的餐叉,到了青銅器時期,使用餐叉進食的傳統依舊延續。
而西方廣泛使用叉子進食是在10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時期,至今不過一千多年。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韓非子·喻老》中有這樣的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可見在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筷子。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會選擇使用筷子而不是用刀叉呢?
在以打獵為生的遠古時期,人們多以食肉類食物為主,刀具、叉子用起來會比較方便。
到了奴隸社會時期,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吃到肉,普通百姓,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奴隸是很難吃到肉的,所以在奴隸社會時期,只有少數人會用到刀叉。
進入農耕時代,人們以穀物作為主食,用刀叉更是不便,這時候就有了筷子的使用。
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重視飲食的老祖先們開始豐富菜餚,烹飪技術不斷完善發展,幾乎什麼菜都能用筷子食用,刀叉則越來越少用,後來就慢慢被淘汰了。
舉個例子,吃“古董羹”(也就是現在的火鍋),用刀叉則很難食用,想象一下用餐具刀、用叉子在火鍋裡撈食物的情形……
而中國的菜系種類非常豐富,像有“八大菜系”“四大菜系”等,這些用筷子使用很方便,但用刀子、叉子去吃菜、吃魚甚至是吃飯,想想都有些不可思議。
此外,西方人喜歡用刀叉吃牛排,可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朝代,毫不誇張的說,耕牛有時候比人還重要,隨便殺耕牛、吃牛肉,在古代可是犯法的行為,所以用刀叉吃牛排的行為幾乎沒有。
而筷子除了是食用的工具,還有著許多美好的寓意,如果你用筷子送人,那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送新人,“筷子筷子,早生貴子”;送戀人,象徵“成雙成對,永不分離”;送老師,寓意“耿直而不彎曲、奉獻而不求回報”;送朋友,寓意“平等友愛,和睦相處”;送孩子,祝他“筷長筷長(快長快長)”。
-
3 # 薩沙
這主要和華人飲食習慣的改變有關係。
古代的華人和西方一樣,平時吃飯用手,吃肉時候必須使用刀切肉,叉子叉肉以防止燙手。
當時華人飲食簡單,偶爾吃肉就當作享受。
同時,勺子逐步誕生,用於喝肉湯。
至於筷子在那個時候叫做箸,只是用於把菜分開,也是從熱湯熱水中撈出來,不放入嘴裡。
當時肉類稀少,所以基本都是整塊的肉進行燒烤,或者整塊熬煮,然後由吃飯的人自己切割。今天很多地方的藏餐,還是這樣。
隨著中國農耕的發展,飲食逐步發生變化,烹飪能力也進步很快。
主食變為米麵以後,用手抓著吃就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尤其是中國很多地方產粘度較高的米,抓著吃很困難。
另外,隨著肉類的逐步普及,也沒有那麼珍惜了,不需要整塊製作。
華人將肉類切為小塊,然後再上桌。
後來烹飪水平越來越高,煮和烤的東西越來越少,反而各種炒菜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緻。
這樣一來,刀叉就淘汰了,只剩下筷子和勺子。
後來逐步勺子又淘汰了,筷子就足夠了。
不過,南韓人還保留這個習慣,同時用筷子和勺子一起吃飯。
-
4 # 大國布衣
刀叉與筷子哪個更方便,就像甜豆腐腦與鹹豆腐腦一樣爭論了好久,近幾年來西餐的普及導致許多華人也熱衷使用刀叉,而我們世代用的筷子則被老外嘲笑為“難看的小木棍”。
但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對於刀叉的使用,老外給我們華人提鞋都不配,因為華人使用刀叉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在中國一些古代遺蹟中,考古學家們發現在7000年前華人已經用野獸的骨頭打磨成刀叉,其樣式與現在餐具上的刀叉十分接近。而對於世界各地的考古中,在同一時期並沒有發現有使用餐具的發現,因此專家認定華人才是最早使用刀叉的民族。
當外華人嘲笑我們的筷子是“小木棍”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在中國先祖使用刀叉之時,他們連像樣的餐具都沒有,只能用手來抓著吃,遇到大塊野獸肉,也只能那比較鋒利的石頭來慢慢切割。而作為智慧民族的中國祖先,在不滿足於刀叉不靈活的情況下,改進了餐具,使其變的更加靈活。
傳說中筷子的由來。筷子具體怎麼來的、誰發明的,現在無法考證,但有一則說法是大禹發明的。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經常風餐露宿,而在惡劣的條件下需要熱騰騰的食物來補充身體的能量,於是就架鍋煮飯,當鍋裡的食物煮好後因為太燙無法直接使用,大禹無奈只能折了兩根樹枝把鍋裡的食物夾起來吃。
旁邊的人看到後紛紛模仿,發現這樣夾食物比刀叉好用多了,平常刀叉伸不進的鍋底,用兩根長條就很容易夾出來,於是筷子就這樣流傳開來。
當然,這只是歷史傳說當不得真,但這也能說明中國先祖的智慧。
中國先祖為何放棄刀叉而使用筷子?據考古發現得出結論,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筷子已經誕生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因為在商朝時期它就已經出現。《史記》、《韓非子》中都有商紂王使用象牙當筷子的記載。
歷史學家們推測,筷子最初的使用可能只用來把烤肉翻面,但有人把筷子伸到鍋裡夾出食物時發現筷子比刀叉管用多了。而中國也是最早食用五穀的國家,用刀叉來扒米飯顯然沒有筷子來的便利,所以有了這兩個“小木棍”,刀叉這樣不適用的東西就被扔一邊去了。
從此,開始流行起平民的竹筷、貴族的象牙筷、白玉筷等等,歷代古墓中都能挖出一批批的文物筷子。
對於外華人嘲笑的小木棍,他們不知道筷子的意義是老祖宗留傳下來的智慧。筷子兩根為一雙,寓意好事成雙(當然,一根也夾不起東西)。
筷子一頭粗一頭細,這樣比較好使力,細的一方留有縫隙是為了留給食物空間,方便夾起來。
筷子的頭是方,根為圓。象徵天圓地方,蘊含哲學。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用圓的那邊夾食物入口是一種美好的憧憬。
華人在餐桌上有著比較講究的文化,筷子使用方面,如:不能用筷子敲碗、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把筷子豎插在碗裡等,這是一種文化、一種禮貌、一種教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筷子的影響廣大,中國古代強盛時期,周邊國家紛紛前來學習中國文化,他們認為用筷子吃飯是高等人的象徵,而野蠻人才會直接用手來抓取食物,因此我們的餐桌文化也被他們學了回去,並沿用至今。
總的來說,華人是基於對食物追求的原則上放棄了刀叉而使用筷子,是我們的祖先不屑於使用刀叉。筷子從誕生到應用至今,有著它獨特的魅力、意義和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這是不可替代的。
對於中國已經改進刀叉而使用筷子時,西方國家在幾千年裡唯一做到的改變就是貴族只能用三根手指捏著刀叉吃飯,這僅僅是為了證明他們是貴族。(哈哈哈哈哈哈!)
-
5 # 剛日讀史
筷子是華人日常使用的餐具,這兩根小木棍在西方人眼中如同魔棒,怎麼也掌握不了。
筷子不僅在華人的餐桌上發揮進食的作用,更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傳統。
可是筷子的出現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它出現之前,華人使用的餐具是什麼呢?
華人最早使用的是勺子,又稱為“匕” 已有7000年的歷史。
新石器時期遺址中,出土了骨制的勺子,它的邊口比較薄,已經有了明顯的勺頭和勺柄,這就是我們的先人們進食的餐具。
因為我們的祖先的食物以水稻和粟為主,這些食物不便用手抓食,需要藉助某種器具,勺子就在這時應運而生。
西周以後,青銅餐勺逐步推廣。這時候的勺子稱為 “匕”,上面大多繪有彩紋,非常精美。
有匕頭較尖,用來分肉的“牲匕”;有尺寸較小,用於吃飯的“飯匕”;還有專門撈肉的“疏匕”。
曾侯乙墓曾出土一把金匕,是國家一級文物。 自漢代開始,出現了一種容量較大的銅勺,是專門喝湯的。從唐宋開始瓷勺成為普通家庭常用的餐具。
出土匕:
華人用餐叉也比西方人早,至少在5000年前就出現餐叉了。
中國新石器時期的一些遺址中就曾發現過骨質的餐叉。因為餐叉不方便進食稻、粟,所以餐叉逐漸被筷子和勺子取代。
而西方使用叉子始於拜占庭帝國時期,僅有1000年的歷史,之前西方人和印度阿三一樣,是用手抓食物吃的。餐叉一開始在西方被稱為“魔鬼的奢侈品”,普通人還一時無法接受呢。
筷子古代稱為“箸”,商代的安陽殷墟遺址曾發現過青銅的筷子,湖北長陽商代遺址也有骨質的筷子出土。所以,筷子至少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被我們的祖先使用了。
早期的筷子主要用於夾取羹湯中的菜,吃飯用的是“匕”。
《禮記正義》中記載有“飯黍無用箸,當用匕。”可見二者分工明確。現在南韓人吃飯還儲存有這樣的習慣,更從側面說明南韓文化是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的,世界不是南韓的,宇宙也不是南韓開闢的。
從明開始出現了“上方下圓”的筷子,既代表天圓地方,又方便使用,和我們現在用的非常接近了。
清代宮廷的餐具中筷子種類很全,有金兩鑲牙筷、金鑲漢玉筷、紫檀金銀商絲嵌瑪瑙筷等等。
這些筷子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使用,老百姓一般用木製或者竹製的為多。
“筷子”這個詞最先是江南地區的叫法。
《菽園雜記》中說:“吳中以‘箸’為‘快兒’。。。。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江南多行船,自然忌諱“箸”(住),喜歡船跑得“快兒”。久而久之,箸就被筷子代替了。
筷子還有一層“剛正不阿”的喻義。唐玄宗有一次在御宴上,將手中的金箸賞賜給宰相宋璟,用來“表卿之直也。” 靈活使用筷子是要訓練的。
只有手腦配合,方能運用自如。我們常見到許多外華人拿著筷子,怎麼也無法將食物送到口中,就是他們從小缺乏這方面的訓練。
咱們平時用筷子吃飯還能起到鍛鍊手腦的作用,真是一舉兩得,所以科學研究表明,咱們華人比外華人聰明是有原因的。
-
6 # 隨手談詩
華人為什麼放棄使用刀叉,而使用筷子?主要還是餐飲習慣造成的。華人吃飯,使用的工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社會用手抓,第二階段是新時期時代,先民發明了匕匙,也就是後來的調羹、勺子之類的,第三階段就是筷子的出現。
華人使用勺、叉的歷史中國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西方人則用刀叉、勺子,就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覺得華人使用的刀叉勺是向西方國家學習的。實際上,早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華大地上的先民們,就發明了用勺子用餐。
在勺子之前,人們用餐主要是用手抓,那時候大家都是打獵,把獵物宰了用手抓著吃就很方便,而隨著農業的出現,中國在新時期時代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和粟,人們把這些穀物加水煮熟,就成了粥,是流失,再用手抓就非常不方便了,於是就用獸骨、貝殼等物品來進食,慢慢地,就發明了勺子,主要是用獸骨製作而成。現今發現的最早的骨勺子,是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
從新石器時代的獸骨,到青銅時代的,冶煉技術發達,人們就用銅製作勺子,而後隨著生活水平和工藝技術越來越高,也有了金銀製作的勺子。
而叉子的使用,就要遲一些了,中國出土最早的作為餐具的叉子,是距今約4000年前,比勺子晚了幾千年。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套餐具,包括勺子、刀、叉。
有人說叉子作為餐具,是源於歐洲,最開始作為農具,直到11世紀左右,才成為了餐具,這個說法明顯是不對的,11世紀到現在不過1000年而已。
筷子的出現同樣的,人們的食物越來越多樣化,在煮粥的時候,往往會在裡面加上一些青菜肉食,就成了羹,再用勺子就難以吃到羹裡的菜和肉,於是人們就用一些小木棍在碗裡把食物撥動到嘴裡。但那個小棍子還不能叫筷子,因為只有一根,後來又是透過不斷改進,才形成了用兩根木棍來夾菜,筷子正式誕生。
筷子誕生於什麼時候難以考證,但至少在先秦時期,已經有了筷子的存在,並且和勺子是同為餐具的,分工明確,勺子喝湯吃飯,筷子夾菜。
在那時候,筷子還被稱為梜(jiā),《禮記》中記載有梜的使用說明:
“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就是說羹當中的菜,要用筷子來夾著吃,沒有菜的就不用了。
梜是一個比較生僻的叫法,通俗一點的名稱是“箸”,《韓非子》和司馬遷所著《史記》中,都有記載商紂王用象牙製作箸的事情,可見,至少在商朝時期,人們已經有了箸這一說法,並且把象牙箸當做身份的象徵。
從箸到筷子箸變成筷子,其中包含了中國古代的避諱文化。
這種改變的時間是在明朝,地點是在今蘇南到上海一帶,當時被稱為吳中。中國古代處處講究避諱,為尊者諱、為賢者諱,在民間自然也有一些老百姓的避諱,比如華人認為4這個數字與死諧音,為了避諱,很多用到4的地方都會跳過,直接從3跳到5。
箸也是一樣,吳中地區屬於水鄉,人們多以船為工具,那最忌諱的就是船在水上翻了,或者停住不前,箸和住諧音,這就犯了忌諱,怎麼辦呢?吳中人民一想,你要我住是吧,我要暢行無阻,我要快我要快!
於是,箸就變成了快兒。明朝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還把這種避諱嘲笑了一番,他說:
“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此皆俚俗可笑處,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從陸容最後一句可以看出,快兒在當時是一種很俗的說法,雅稱則依然叫做箸。
再往後,到了清朝,筷子的說法越來越多,箸的說法越來越少,人們因為筷子多為竹子製作,所以就給快加上了竹字頭,變成了今天的筷子。
筷子中的文化筷子為什麼是兩根一樣長的棍兒,並且一頭圓一頭方,它們的長度有什麼講究,使用筷子有什麼禁忌?這一切,都飽含了中國古人的傑出的智慧。
《易經》:
根據易經八卦,筷子是長直的形狀,長對應巽(xùn)卦,有入的意思。筷子之數為二,二數先天卦為兌,《說文解字》釋義:兌,從人、從口,有口的意思。
入口,不就是吃麼,筷子作為華人的主要餐具,十分符合《易經》之說。
天圓地方:
古人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有限,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有天圓地方之說,筷子一頭圓,象徵天,一頭方,象徵圓,一雙筷子,代表天地。對應到《易經》中,筷頭圓,為乾卦,乾為天。
陰陽:
華人遵循太極和陰陽之理,一雙筷子,就代表陰陽,使用筷子時,有一根是主動的,另一根是輔助作用,輔助的筷子代表陰、主動那根代表陽。陰陽一體,則是兩儀之象,所以我們華人從來不會說兩根筷子,只會說一雙筷子。
七情六慾:
筷子的長度,在古代是有嚴格標準的,為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慾,也代表著人和動物的基本區別。筷子是人用餐的工具,動物就不會使用工具,課本告訴我們,會不會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你看,這些都是相通的。
除此之外,筷子還有很多使用禁忌,最被我們熟知的是,吃飯時不能用筷子指著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不能把筷子豎著插在碗裡,是不吉祥的,因為只有給死人上墳時才會這樣。
總之,一雙小小的筷子,關係到華人的餐桌文化,其內涵,更包含了中國古人為人處世的標準,不要小看一雙筷子,那是華人智慧的結晶!
-
7 # 夕陽下的晚楓
餐具的不同,反映的是飲食方式的不同,進而造成的飲食風俗、飲食文化都有所差異。所以考慮餐具的起源,不能忽視食物的獲取、盛儲及進食配合。東、西方文明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文明主體。
要理解選擇某種餐具的歷史原因,還需從食物的選擇性著眼。首先我們來看幾件新石器時代的農用工具:
1.石鐮
【石鐮,主要用於收割作物】
2.石磨盤和石磨棒
原始先民用來研碾糧食的工具。主要用於穀物的脫殼等加工。
接下來,我們再看幾件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炊器。
1.陶鬲
陶鬲(lì),下部(三足之襠部)添柴引火,裡面盛水,用以煮制食物。
2.陶甑
陶甑(zèng)下部有孔,即篦子。其內放置食物,下部配合煮制的鼎、鬲等使用,透過產生的蒸汽蒸制食物。
從上不難看出。古代中國精耕細作的傳統悠久。至少在新石器時代,古代先民對植物的種植利用可謂瞭如指掌。不僅如此,除了對植物習性的熟知以外,進一步的利用——精加工而成的飲食品種、方式也是十分豐富,告別了茹毛飲血,除了原始的生吃、燒、烤外,蒸、煮等方式使得先民可以更好地在自然界生存。
另外,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青海喇家遺址曾出土的小米制成的麵條,已與當今差別不大。
所以,在精細的食物加工下,鮮明的農耕色彩的飲食方式使得餐具的選擇並沒有傾向於原始的刀、叉。畢竟進食蒸煮甚至是帶湯的食物,刀、叉是不合適的。有一定長度,材質隔熱的筷子成了首選。
傳說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由於治水心切急於進食,因此大禹用兩根樹枝夾取熱食果腹。這一傳說大致勾勒了筷子的雛形。我們從上述器物的使用中也能發現與之吻合。為便於在燙水中攪動食物,以避免黏貼、受熱均勻。或者是夾嘗蒸煮之物看看生熟程度,由此演化為餐具也很有可能。
蔡元培曾說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也用刀叉,不過,我們華人是酷愛和平的民族,總覺得刀叉是殺人的武器,使用它吃飯菜太不文雅,所以從商朝時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夾菜。後來烹飪改進,筷子可以夾肉‘匕’就不再用於席上。”這也提供了一種觀點,就是說聚餐時用刀叉難免對賓客產生威脅,有不敬之嫌。
同樣的道理,西方民族選用刀叉作為餐具也是飲食方式使然。這一點其他答友已經說得比較詳細了。
簡而言之,遊牧民族的特性使之對動物的攫取與攝入比較普遍,這個過程中刀叉的功能就體現出來了。切割式的進食方式一直到中世紀逐漸形成所謂的禮儀。除此之外,其他的進食主要靠手完成。並且炊具也很少,因為西方人很少用陶器燒水,而是喝生水(直到現在西方人也很少有喝熱水的習慣),這也影響了他們的烹飪方式。
-
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不曾拿起,何談放下,華人用過勺子用過叉,就是沒有刀叉連用進食的傳統,又怎麼能說放棄刀叉,選擇使用筷子呢?筷子是中國最開始的飲食用具。
筷子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東亞文化圈中的越南,南韓,北韓,日本都國家的餐具。筷子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屬、塑膠等材料製作,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華人最早使用筷子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商朝,安陽殷墟中就曾經出土過銅筷子,在戰國成書的《韓非子》中也曾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所謂“象箸”,其實就是象牙筷子,可見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筷子就已經在中國得到使用了。
筷子專用於中華飲食
中華飲食包括羹湯燒煮,變化多端,往往一道菜裡面有很多種形狀的食材,用刀叉顯然並不合適,而筷子具有夾、撥、挑、扒、撮、撒等多種功能,能夠很好的搭配中華美食,舉個例子,筷子可以夾起來餃子,用刀叉怎麼可以?筷子可以夾起來湯包,用刀叉的話,包子裡的湯估計都沒啦,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古人才會對筷子情有獨鍾吧。
-
9 # 方圓論壇
華人使用刀叉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在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一些骨制的餐叉,是三齒狀的。該種骨制刀叉和現代的刀叉極為類似。這也就代表著中國4000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刀叉了。而在後來的商朝,周朝,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刀叉均是主要的餐具。從考古發掘中也挖掘出很多這段歷史時期的文物。但是再戰國之後的朝代中從考古研究中發現就很少有刀叉類的餐具出現了。所以我們也可以推斷戰國時期後刀叉餐具就從華人的餐桌上慢慢要消失了。
但筷子出現的時候並不是戰國之後。目前我們已知最早的筷子出現在商朝後期。而當時的筷子還是銅製的。戰國之後中國開始在餐具這塊講究了起來比如秦朝時期就是筷子和勺子並用的。勺子用來吃飯,而筷子用來吃菜。從漢朝開始筷子被稱為“箸”。比如李白的詩《行路難》中有一句“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裡面就可以看出唐朝時期筷子已經成為了主流的餐具。
華人放棄刀叉而選擇筷子實際上是一種文明勝過野蠻的表現。西方人使用刀叉為餐具到現在差不多也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了。在西方國家古代文明程度很低基本上就屬於蠻夷之地。西方人對於烹飪的理解就是烤來吃。而燒開的肉類最適合的餐具就是刀叉了。西方人認為刀叉象徵著力量。透過刀叉他們可以獲取食物。所以說西方人用刀叉一方面是文明的低賤另一方面也是沒有文化底蘊積累崇尚簡單粗暴。
華人之所以放棄刀叉選擇筷子也是有他的理由的。會透過這麼一個簡單的餐具就可以在文化內涵上碾壓西方國家。筷子看上去就是兩根獨立的小木棍。但就是這兩根小小的木棍其中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筷子一般為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慾;一雙兩根,一主動一從動,代表陰陽交替,此為兩儀之象;一頭圓一頭方,則代表天圓地方;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所以說別看這小小的兩根棍子。其實內有乾坤隱含著中華文明的縮影。
為什麼戰國後主流餐具幾乎就廢除了刀叉嗎?就是因為分裂的時期已經結束。秦始皇一統六國不僅是國家的統一。更是文化的統一和融合。秦朝之後簡單粗暴較為原始的刀叉自然會受到摒棄。文明社會的人自然不會再使用蠻夷的餐具使用方法。所以筷子這個蘊含了中華文化縮影的餐具就走上了人們的餐桌並且根深蒂固下來。
-
10 # 百里赤雲
在我們去西餐廳吃飯的時候,或許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吃飯用碗筷,而西方人用刀叉呢?
首先,中國的祖先最開始的時候用的也是刀叉,而不是筷子。
最早發現的餐具刀在中國浙江河姆渡遺址中,距今7000年,新石器時代的人基本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對付肉食類最好的工具當然是刀了,所以古人把刀最先用於飲食之中。
而老外嘲笑我們用的筷子是兩根“難看的小木棍”時,可哪知餐具刀都是中國祖先玩膩了的,他們還引以為豪。
餐具刀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接著出現的就是餐具的叉子,在中國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下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它們出土的時候是在一起的,也說明了當時是成套使用的。
到了商代,餐叉變為兩齒,小巧了許多,它和勺子、骨刀放在一起的,表明了當時餐叉、勺、刀是三件套。
在中國商代的一些遺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都表明了商貸時刀叉是人們主要使用的餐具。
在洛陽的一個戰國墓裡頭出土了50多件銅刀銅叉,說明戰國也用刀叉,包括甘肅、廣東、山東等地都出土過刀叉,還有專門放置刀叉的竹鞘,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續到宋元時期。
在中國江淮東部龍莊出土的42根骨箸,還有青海出土的骨箸,但是發現數量極少,不能認為當時中華大地上普遍的餐具,再說,筷子也就兩根小棍,誰知道當時人們拿它有沒有別的用途。
最早的筷子是在安陽殷墟墓裡發現的6支銅箸,而學界認為筷子當成餐具使用,最早是在商代,之後慢慢的取代了刀叉。
到了戰國時筷子成為餐桌上的主流,從此古人開始大規模的使用筷子了,而刀叉則是進入廚房。
在商周時期,烹飪的技術擺脫了原始的狀態,進入到飲食的文明時期。
這時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代八珍”,這些“八珍”可是廚師事先對食物精加工的,工序很複雜。
事先把材料進行加工成合適入口的大小,端出來的菜品已經切好做好,所以吃飯時到根本不用自己用刀叉進行分割,只要用筷子夾入往嘴裡送就行了。
所以在商周及之後後的春秋戰國時期,用筷子的則是貴族,用筷子吃飯在當時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之後才慢慢的向民間推廣普及,取代了刀叉。
在西方,古希臘和羅馬吃飯都是用手抓的,即便是當時強盛的羅馬,在很多歐美歷史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吃飯都不用刀叉的。
到了中世紀,他們吃飯還是用手抓,當時的教會認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為造福人類而恩賜的,用餐具接觸食物是對上帝的傲慢無禮和悔辱。
而中國古代使用刀叉的時間比西方早了幾千年,都是我們老祖宗玩爛了丟一邊的東西,根本沒資格嘲笑我們,我們用的筷子都是祖先們智慧的結晶。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開始使用筷子大約是在2000年前,從考古發掘看,中國古人最早使用的是勺子,例如在大約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西安半坡村遺蹟中曾出土了數個餐勺。勺子出現後又過了大約2000年,中國先民開始使用叉子,而且是跟刀子、勺子配套使用。也就是說,經過當前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是最早使用刀叉作為餐具的。在青海宗日遺蹟中,曾發現了一件距今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骨質餐叉;在距今4000年的甘肅省齊家文化遺蹟中曾發現一件扁平型骨質餐叉,與現在的餐叉已經非常相似。 到了戰國時期餐叉開始大規模普及,而且以雙齒為主。到了漢代,餐叉開始從古人的餐具中被淘汰。與此同時,筷子出現在殷商時期,隨後在漢代以後開始普及,直接替代了餐叉。 古人放棄餐叉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古餐叉的用途非常狹窄的。先秦時代的餐叉主要是針對肉食。但問題是古代肉食的供應非常稀少、不是每個人都能每天吃肉,只有貴族階層才能享用得起肉食。可以看出,當今出土的餐叉都是在貴族的墓葬中。 而且餐叉的功能也比較單一,因為只有烤肉類或者冷餐類食物才能使用餐具,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烹飪大國,在很早的時候就普及了湯羹等燉煮類食物,叉子很難撈出燉煮的食物,而筷子卻非常容易。 例如《禮記》中曾記載,筷子是專門用來夾取湯羹中的菜料的,勺子和叉子是吃主食吃飯,而不是用筷子。隨著中國烹飪技術的發展,筷子已經完全可以替代叉子的功能,勺子逐漸作為搭配去應付喝湯的需求了,而叉子逐漸淘汰。在古代的貴族階層中,他們對肉食的烹飪手法更加詳細,因此使用叉子的古代貴族們都習慣了用筷子吃飯,叉子自然就退出了中國古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