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文美食記憶

    農村人快遺忘的春節習俗

    一、理髮(剃頭)的習俗

    年前理髮不收尾,年頭理髮不開頭。也就是說你年前你理髮不是別人收剪前的最後一個。

    年後你理髮不是別人開剪的第一個。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主要是對自己的運勢有影響。

    二、臘月二十八洗澡的習俗

    過年打掃衛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有句俗語:“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小狗”,意思是二十八洗澡的勤快的人,二十九洗澡的是懶人。所以一般農村孩子父母都要求他們在28日洗澡,正是由於這個原因。

    三、臘月三十(二十九)貼對聯的習俗

    1、貼對聯,是種喜慶的事。有時臘月沒有三十,二十九就當三十。一般有什麼債,

    賬什麼的都在三十上午算清。下午基本上沒人去討賬要債了。在過去有個說法,如果家裡欠債的,會早早把對聯貼上,別人看到你家對聯貼好了,就不會來要賬了。

    2、福倒,是福到的意思,不是貼錯了。

    四、除夕三十晚上的習俗

    祭祖:一般在全家正式吃飯前,都舉行祭祖儀式,燒些冥幣什麼的。“有錢無錢,回家過年”。這不是迷信,而是一種習俗。“吃飯不淘湯,淘湯出門下雨。”吃飯時長輩都不允許家人吃飯時淘湯。三十晚上一般父母都不准許小孩,在地上黑摸東西,防止若晦氣。

  • 2 # 麻雀大姐姐

    你好,我是愛喝小酒的娟寶,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覺得最為可以的是挨家挨戶拜年!

    我是農村長大的,這是我覺得最為遺憾的,我們80後那代人還有的記憶,也是時代的產物,因為人們越來越富裕,卻消失了,消失的是形式,更可惜的是那種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消逝。

    是啊,我們小時候那代人,因為不富裕的緣故每年都很期待小朋友去老人家裡拜年,小孩子去拜年雖然單純的有紅包,有零食,可是實實在在的,傳達可以尊敬長輩,每年大年初一,必須給村裡的長者去拜年,村裡的小夥伴,三五成群,從家裡最長的長輩開始,一家一戶的去拜,我們從小就知道看到老人要打招呼要問候!隨著物質的越來越豐富,以及那一批老人的離世,這個習俗沒有了,現在的小孩連長輩都覺得去別人家拜年可能是為了糖。覺得沒面子,不讓小孩子去了,也就失去了挨家挨戶拜年的這種精神的魂丟了,沒了傳承!

    沒了傳承的結果是,你回村你看到很多小孩,你跟他們打招呼,他都懶得迴應,更別提對長者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我覺得這太可怕了,失去了溫度,人情冷暖,一點味道也沒有了!

    挨家挨戶拜年,事實本質是你熟悉村裡的每個人,從小就相互團結,相互知道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希望這個習俗還是延續,還是和兒時一樣隆重而認真!

  • 3 # 禕禕寶貝

    第一個慢慢消失的農村過年習俗就是磕頭。磕頭的習俗估計在其他地方已經很少還有保留的了,但是在魯西南的農村,還依然如故,大年初一的早上,全家老少早早的起床,在農村也叫做“起五更”,通常在天不亮的時候就要起來,先上供祭拜,燃放鞭炮,再吃上一頓餃子,然後到村裡與家族中的同輩人會合,成群結隊的去向長輩們拜年。

    大年初一的這一天,無論是男女老少,只要是身體健康的,都會起床來到大街上走動,挨家挨戶的去拜年,所謂的拜年就是向長輩的老年人磕頭,小孩子也會跟隨著大人向長輩討要糖果等小食品。這一天家裡有老人的,基本上都會準備些瓜子乾果、糖塊,香菸等,發給前來拜年的年輕人。

    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相遇到了一起時,遠房的叔侄、兄嫂、妯娌間,會相互的開著玩笑,或者是打鬧著要紅包買糖果吃,非常的熱鬧,大年初一這一天,也是一年來農村人氣最旺的時候。

    磕頭的這一習俗,雖然也被現在的一些年輕人所摒棄,但是居住在農村,就不得不入鄉隨俗,就要這樣去做。雖然說磕頭也並不算什麼,但不僅可以襯托出了新年特有的歡慶氛圍,同時也更加體現出了我們敬老的優良傳統。

    在當前大家都忙著四處打工的情況下,平日裡還真是難得一見,透過這樣的方式,大家才能夠聚集在一起,相互的溝通與交流一下,也進一步增進了村民之間的親情與友情。但是磕頭的習俗,在城市裡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了,搬進城市的農民,也就很少會回村裡面去向長輩拜訪了,更別說過年回村給長輩磕頭了。

    第二個慢慢消失的農村過年習俗是掛族譜。族譜也就是一個家族中已經去世上幾代人的名字,用油布裱出一張類似於畫卷的畫卷,由上到下按照輩分排列的祖輩名稱。每到大年三十這一天,村民一個家族當中,就會有一家在堂屋的正中客廳中懸掛出來族譜,並擺上貢品。

    然後家族中的晚輩會集中到祖墳那裡焚香、燃放煙花、磕頭跪拜,並唸叨著新年到了,請祖輩們回家過年,接受祭拜等話語。族譜懸掛在堂屋內會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也就意味著年過完了,把族譜收起來,再把祖輩們“送”走,等下一年還會重複這樣的操作。

    族譜掛上之後,村裡過來拜年的人群,會集中先向族譜跪拜磕頭,然後再給這家人的長輩磕頭。這磕頭也是有講究的,對族譜磕頭是磕四次頭(也有磕三次頭的),給長輩磕頭磕一次頭即可。

    在族譜掛著的時間內,走親訪友過來的客人,要在中午吃飯之前同樣需要先向族譜跪拜磕頭。過年時,農村無論是給族譜磕頭跪拜,還是給長輩磕頭,都不能過晌午,下午是沒有磕頭這一說的。但是同樣搬進城裡的農民家裡,也是沒有人家會在室內掛族譜的現象了。

    第三個慢慢消失的農村過年習俗,也是最為普遍的習俗,那就是燃放煙花炮竹,這個習俗在農村那可謂是經久不衰,但是現在只要住進城市,就要受到城市管理規定的制約,是不允許隨意燃放煙花炮竹的,即便是還想燃放煙花炮竹,但在制度的面前也不得不放棄。

    在農村燃放煙花炮竹,也是對過年氣氛最好的襯托,到了大年三十的整個晚上,村子裡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就不絕入耳了,空氣中到處瀰漫著炮藥味,的確也對空氣造成了一定的汙染。

    過去農村生活條件還不是太好的情況下,過年的時候通常每家也就會放上一把鞭炮,然而現在農民生活都富裕了,過年的時候,為了圖得個熱鬧,都會買上很多的鞭炮與煙花,一放就要放上大半天,這可比過去燃放的鞭炮煙花多了去了。

    人們現在的生活都富裕了,反倒是覺得現在過年的年味淡化了,這主要的原因無非就是生活條件好了,以前過年才能夠吃到的食物,現在隨時都可以吃到了。更主要的一點還有,過去很多的過年風俗習慣,已經逐漸的被人們淡化了,認為過年就是吃吃喝喝,少了一些春節文化上的韻味,也就感受不到過年的那種濃厚氛圍了。

    即便是至今在農村還保留著很多的過年習俗,還被村民延續著,但這些過去的老傳統,並不被現在的年輕人所接受,有的認為是封建迷信,或者是認為太陳舊迂腐,他們一旦搬進了城裡,很多農村過年的習俗也就被淡化並逐漸沒有了。

    其實,過年大家也就是為了圖的一個好的寓意與兆頭,圖的一個熱鬧與休閒,過年也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放鬆溝通與交流的時間。特別是在農村,過年時的一些習俗,也是能更加體現尊老愛幼、不忘先烈的優良傳統的時候,如果把這些都省卻去了,那春節還能稱之為節日嗎?

  • 4 # 糖豆5689

    好多習俗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被淡化,加之國家提倡的“一切從簡”!

    比如:白事兒的樂隊就沒有了!一些禮數也由磕頭改成了作揖!

  • 5 # 靜享好音樂

    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我就來說說我們這邊慢慢消失的或者已經沒了的,很多習俗的消失我覺得都不可惜,反而恰恰是因為社會進步,大家對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的認知提高了,對傳統文化來說,是去其糟粕,存其精華。

    1、二月二,龍抬頭,祭拜土地神。

    傳說這一天是土地神的生日,小的時候,每到這一天,村裡的人都要去土地廟祭拜,每家一個人,渠道都要點上香火,焚燒紙錢,求得土地神的庇佑,以讓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最近這些年,大概有10來年的樣子,這一天都不去祭拜了,大多都改成了去理髮,龍抬頭,寓意理髮之後萬事如意,步步高昇。

    這個習俗的改變,我覺得不可惜,畢竟所謂的土地神的生日,都是些神話故事裡出現的,只是古代人的一種精神寄託和對美好的嚮往。

    2、清明節掃墓,緬懷祖先。

    在以前的清明節,這一天全村老少都要去祭拜祖先,一個大家族的人,準備了飯菜,酒水等,到祖先的墓地祭拜,焚燒紙錢,墓地周邊的雜草要清除掉,還要在山上吃飯,以示對先人懷念。這些年基本沒人去了,改為了吃喝玩樂,一群人帶上鍋碗瓢盆,去一個有水,風景又好的地方,胡吃海喝!

    我覺得這一點的改變不可取,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最基本的對祖先的緬懷和敬畏之心是應該有的。

    3、端午節插艾草菖蒲。

    每年到了端午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要插上艾草和菖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菖蒲也被認為是驅邪辟邪的東西,以表達闔家安康,人畜平安的美好願望。

    這個習俗也在慢慢淡忘,我想是因為農村老一輩較多,年輕的基本都出去打工創業掙錢了,可能也就沒心思去弄這些了吧。反倒是城裡人讓我覺得驚訝,家家戶戶都會掛,不論是大官老爺,還是尋常百姓,亦或是下海商人,都非常重視這個習俗。

    4、七月十五,中元節。

    在小時候的記憶中,每年的這一天晚上都會是陰雨連綿把節日襯托的很恐怖和傷感,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紙錢,飯菜,找一個乾淨的地方,給逝去的祖人和親人燒紙送飯祭奠。近兩年也少很多了,這種迷信的東西逐漸丟棄一些也好。

    5、八月十五團圓。

    月圓人圓,曾經沒到八月十五,一家人吃月餅團圓的日子很讓人懷念。不過這些年,已經沒有以前的氛圍,大多年輕人都在外,可能因為各種原因,都無法回到老家與父母團聚。節日的氛圍淡了,家的感覺也淡了!

    我覺得國家應該重視中秋節,雖然在2008年定為了法定節假日,但是真正實現放假的單位又有多少?特別是民營、私營企業。傳統的團圓節日,還是提倡多與父母團聚。多團聚一天,也就少了一天,人生在世,善孝為先,感恩親恩,福滿人生。

    暫時就說說這幾個吧,其實還有很多的習俗都在改變或者消失,這也是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必然。有些封建迷信的習俗,該摒棄!仁義禮智信相關的傳統文化,還是需要保留、傳承下去,畢竟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 6 # 你好我是小朱

    中國農村一直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所以儲存著許多傳統的風俗文化。但是近幾年咱們能明顯的發現,即便是農村,有很多的習俗也已經慢慢的消失,甚至已經無人遵守。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那些農村消失的風俗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1,紅白事的規矩講究

    婚喪嫁娶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自然也就有著很大的規矩。但是現在的結婚、葬禮越來越趨向於西方化,但是這種西方的方式卻將咱們國家很多傳統的規矩和儀式拋棄,甚至有的時候會強行結合,造成一些惡劣的影響。比如“鬧伴娘”就是西方的伴娘儀式和在中國傳統的鬧洞房儀式結合所形成的一種糟粕。

    2,人情來往講究

    現在農村的人情味遠沒有以前的農村厚重,以前人們見面之後會互相打招呼問好,沒事的時候也會互相串門,但是現在的人們在街上遇見之後,不打招呼就算了,甚至有的人還會專門躲著對方,人情味越來越淡

    農村消失的風俗實在是太多,從身邊的小事到生活中的大事,幾乎各方各面都有傳統風俗的消失。而這些風俗之所以消失的原因,除了西方文化的衝擊之外,還有著人口的流動、思想的變化以及對經濟層次的追求造成的。

  • 7 # 董會鵬哥

    農村在走向消失。大量很好的習俗也在迅速失去生存的土壤。閒來沒事,就跟大家掰扯掰扯農村裡的事情吧。出門在外,怎麼留門?這是農村很常見的實際問題。今天說說過去農村居民留門藏鑰匙的秘密。看到這個,不要起壞心思,真的就跑到人們口摸鑰匙去,一是現在習慣已經改了,再者這麼做也違法不是?

    在過去,農村的民風很樸實,治安也很好。因為村裡的人都會管閒事,一村的人,大家都認識,即便不太熟,都知道是本村的。一個陌生人貿然闖進來,就是一個很扎眼的目標,無數雙眼睛都在背地裡盯著。有幹壞事的,基本沒得跑。所以偷雞摸狗越貨殺人是不存在的。

    消失的農村,消失的習俗

    北方農村的老民居有個特點,大門口都喜歡蓋門樓,這個半封閉的小空間可以保證在過路人下雨天有避雨的地方門樓的格局一般都是一個券門,上面蓋個頂,平面呈凹字形。在門口兩邊的牆體上,距離地面約一人高的地方,都會習慣性掏出兩個對稱的方形牆洞來,它的原始用途是什麼已經不可考,但是在古風頗存的農村,這卻是有了新的功能,它是每家每戶的“信箱”。書信時代的通知或者信件或者塞到這裡,或者從門縫塞進家裡去。它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儲存鑰匙——說起來不可思議,但是事實上這一習俗已經在農村不知道存在了幾百年。城市居民家裡沒人,或丟了鑰匙,會求助開鎖公司或者物業。鄉下沒有這種體系,農村的家裡人出門在外,但是有時候孩子們上學會回家,或者有親戚回來,應對的辦法很簡單,留下鑰匙給鄰居,拜託鄰居照看一下,基本孩子們或親戚們都知道找誰家要鑰匙,大家都形成習慣和信任。沒有誰會拿鑰匙開別人家的門,這是農村村子裡預設的規矩,誰也不能破壞。

    消失的農村,消失的習俗

    當然,也有心眼細密,對鄰居不放心的。各家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門口有個石條凳子,可以把鑰匙壓在凳子下,或者塞到門口的下水道里,旁邊擺個擺個小石子,或倒放兩塊磚,自家人就能看出來記號。更常見的是,放 進上文提到的,門樓兩邊的兩個耳朵洞洞。那個洞洞高度剛好,一個半大小子踮腳深了胳膊剛好夠得著,或者搬幾塊磚頭墊腳,不耽誤事。稍微講究的,蓋點樹葉子遮擋一下,就算是保密。但是其實也就是自我安慰。因為雖然各家有各家的辦法,但是辦法基本上公開的,都差不多,大家誰都知道誰家的鑰匙在哪裡,誰也不用防備誰。

    消失的農村,消失的習俗

    現在,老房子沒了,老街坊也散了。高樓平房起來了,這種藏鑰匙的習慣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加上民風凋喪,治安混亂,慢慢隨著充滿古風的農村的消失而永久消失了。農村走向死亡,不僅僅是老的聚落,還有鄉土延續千百年的各種充滿人情味的習俗。

  • 8 # 周國賓1

    農村走親戚,一個即將消失“變味”的習俗!

    說到農村走親戚,不僅是農村的一種習俗,更多的是親戚之間相互來往交流感情的一種活動,長輩們也經常說道:走親戚,越走越親。在農村一些地方也被稱為被稱為“逛親戚”,無論怎麼稱呼,這種在節日之間的相互聯絡,互相慰問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親情來往。

    而走親戚在農村講究的是一個“禮”,正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仁義重”。之前農村的生活條件也不怎麼好,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大部分人家庭都是比較貧寒,經濟條件也比較差,農村商店裡賣的也都些散裝小禮品,每樣禮品秤上一半斤,也實在沒多少禮物可以拿。而拿來的禮品不少農戶也捨不得吃,就這樣這家送那家,那家又拿這家的,有時自己買的禮品轉過幾手後都又回到自己手裡了。

    對於禮物的多少與好壞農村人也不在乎,注重的是一個感情。全部相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飯熱鬧熱鬧。在農村走親戚時早上一般先去舅家,而對於小時候最喜歡的莫過於走親戚時能改善一頓了,雖然平常在吃喝方面農村人比較節省,但是招呼親戚可謂是“大出血”一大桌美味佳餚,印象中尤其是把醃製的臘肉煮熟後,切成一片一片薄薄的,盛上滿滿的一碗。各種美食現在想想就流口水。

    長輩們吃著飯聊著天,孩子們也不消停,吃幾口玩一會嘰嘰喳喳的好不熱鬧。農村的院子都比較大,Sunny射滿了整個院子,吃罷飯都搬起了凳子坐到院子裡曬起了太陽,圍在一起繼續暢聊著各種話題。大人聊著天,孩子放著鞭炮,整個農村都在熱鬧的喧囂中。

    現在的一些孩子也許再也體會不到了,那些經歷過這些熱鬧場景的人想必現在也是無比的懷念。在現在人看來走親戚似乎成為了一種形式,或者是已經成為了一種形式。把走親戚做為一個“任務”來完成。

    就拿送禮來說似乎已經不是聯絡感情的交往的一種方式,而是一個面子的問題和恐慌的問題。尤其是一些剛剛年輕人,每年送禮成為一筆巨大的開銷也被成為“節奴”,每到過節置辦完禮品送到目的地寒暄幾句走人。或者禮物送到就坐到桌子前掏出起了手機,等著老一輩的把飯做成。隨後飯端上來依然邊吃邊看桌子上一片冷靜,這樣的冷場哪像走親戚?飯後還是寒暄幾句後:我走了。嗯,走吧慢點。下次親戚之間相見也許就是300多天後了。

    現今不少人都感嘆到:親戚之間的感情還不如同事間來的實在,甚至不如一些相見幾次的陌生人,而一些年輕人更是認為走親戚現在是件無聊的事情,寧願在家窩著也不願和長輩一起走親戚。我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親情也需要建立在常聯絡,常交談,常走動之上。現實的社會更需要這一份親情,出現的這種現象我想大多人也不願意看到。

  • 9 # 鄉村永強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只注重經濟生活,卻淡忘了農村習俗,或者習俗像生物進化論一樣,一樣接一樣的消失。

    春節是中國的最重要傳統節日,無論你富有或者貧窮,春節就像一個節點,一個滿懷期待的節日,但是春節中的好多習俗卻慢慢消失了。

    放鞭炮,鞭炮齊鳴,鑼鼓喧天,這就是形容過年的氣氛,但是現在為了保護環境,國家禁止放煙花爆竹,感覺有點可惜,畢竟過年放炮仗才熱鬧。

    送年饃餃子,大年初一早上,孩子們給叔叔嬸嬸,大伯大媽,送肉夾饃,而長輩給孩子們一塊兩塊的壓歲錢,結過婚的小兩口給爸爸媽媽一人送一碗餃子。不過這些習俗幾乎沒人去做了。

    大年初一不做任何家務農活,只管吃喝玩樂,自從記事起,大年三十爸媽會把院子裡打掃乾乾淨淨的,餃子也是提前包好,因為初一早上不能掃地,不能刷碗,不能幹任何家務。不過現在大年初一在外掙錢的特別多,為了生活也不容易。

    大年初一早上吃烤焦的饅頭,寓意能預防一切疾病,保護自己一年健健康康的。現在也都沒有人烤,也沒人吃了。

    感覺這些習俗消失後,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不再是哪種渴望,那種期待,缺少了太多兒童時的回憶,最擔心的是正月初一過年也取消了。

  • 10 # 雲夢社工月亮船

    清明節插柳條,前幾天清明節偶爾看到一個老奶奶折柳條才想起這個習俗。小時候在農村覺得這習俗挺好,在城裡看到有人去公園折柳條有些慶幸其他人淡忘了這習俗,不然公園的柳樹不夠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意外險買哪個好,想買一份保險範圍比較全的意外險,有知道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