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子寫實

    秦始皇和趙國是一個先祖。秦始皇嬴姓趙氏。

    嬴姓為秦國及趙國國姓。皋陶是高陽帝的後裔,也是秦國和趙國的先祖,皋陶被賜姓嬴,曾經被大禹選為繼承人,意外死亡,後伯益被大禹選為繼承人。“嬴”姓為中國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媯)之一,屬嬴姓十四氏(主要包括現在的廉、徐、江、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瞿等姓氏)之始。

    嬴姓趙氏是嬴姓的一直,始於西周造父,造父為伯益的十五世孫。據《史記》載:

    “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趙城後,以邑為氏,這是嬴姓趙氏的由來。也是秦國和趙國趙氏的由來。周孝王時造父的侄孫趙非子因功封於秦亭,後來發展成為秦國。周幽王時造父嫡系五世孫叔帶,離開周去了晉國,在晉文侯手下做事。之後,晉國趙氏開始興旺起來。春秋末期在晉國的趙氏與晉國韓氏、晉國魏氏三分晉國,列為諸侯,就是戰國七雄裡的趙國。

    總結一下,秦始皇和趙國是同一個先祖姓嬴,後來又都以“趙”為氏。西漢以前有身份的人有“姓”有“氏”,“氏”更是身份的象徵,常常以氏為稱呼,秦始皇嬴政,趙氏,更應該稱為趙政。

    趙姬是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在趙國做人質時,同在趙國做生意的商人呂不韋獻給異人的,是趙華人,姓趙。在那時女人是不能稱氏的。

    趙高《史記》中記載。“趙高者,諸疏遠屬也。”,有人認為趙高原是趙國宗族的遠枝。因為母親在秦王宮服役,在“蠶室”生下趙高個他的兄弟幾個。如果歷代秦王都稱趙氏的話,也可以解釋為趙高是秦始皇的遠房親戚。

    說白了,論起先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是就平行時代看來,同姓的人可不一定非得有什麼關係。現在如此,兩千年前也是如此。

  • 2 # 寬窄巷58139384382

    秦始皇和趙國的關係簡單說秦始皇出生在趙國,後來又滅了趙國。母親趙姬,父親是後來的秦莊襄王,最早叫贏異人,在趙國做質子,其實就是作為秦國太子留在趙國做人質,回秦國後改名子楚,在趙國認識趙姬成婚,生了嬴政,一直到少年才返回秦國。

    秦始皇是嬴姓趙氏,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秦始皇在當時叫趙政,(就當現在的小名看吧,秦始皇除了叫趙政,還叫過呂政、祖龍)。先秦時期,姓氏有著不同的意思,姓代表血緣,來源於母族社會,所以上古的姓氏,如姬姓、姜姓、媯姓,多是女字旁,並且同姓不婚。氏代表分支,同時氏可以是地位、地名,甚至官職。

    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比如商鞅是衛華人,衛國是姬姓衛氏,所以商鞅可以叫衛鞅,等到他到了秦國,秦華人看他是衛國的公族,就叫他公孫鞅。在商鞅獲得“商”這塊封地後,便被稱呼為“商鞅”或者“商君”。

    至於趙高,本身就是個小宦官,為人聰敏,會察言觀色,懂獻媚之術,年輕時好學,眼裡還有活,又精通律令,被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還讓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斷獄,給了趙高以後憑一己之利篡權快速衰落秦國的機會。

  • 3 # 歷史紫陌閣

    秦始皇和趙國並沒有什麼關係,要說有,那就是敵對關係。秦國在戰國時期逐漸有了統一天下的目標,幾代秦君皆為此目標而努力,秦始皇作為秦國的君主,在即位親政後,也開始積極推行統一戰略。而趙國作為當時諸侯國之一,無疑就成為秦國統一程序中的絆腳石,秦始皇要統一天下,勢必就要吞併趙國以及其他諸侯國才能完成統一大業,而和趙國的關係自然也就是勢同水火。

    秦始皇和趙國除了敵對關係外,秦國的先祖和趙國的先祖頗有淵源,兩國的先祖為兄弟兩人。秦國和趙國為同一祖先,兩國屬於同宗同源的關係,兩國宗室都是嬴姓趙氏,如:趙國的趙武靈王為嬴姓趙氏,名雍,原本的名字為趙雍,秦始皇也是嬴姓趙氏,名政,在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因此在當時,秦始皇的名字為趙政,並沒有嬴政一說,趙政才是秦始皇的本名,在當時也是這麼稱呼的,也可以稱為“公子政”、“秦王政”等。在秦漢之後,姓氏合為一體,發展到近代,“氏”基本上已經消失不見,而“姓”則成為身份區分的標識,史學家逐漸開始將秦始皇稱為“嬴政”,加上現今的教科書也採用秦始皇嬴政這種稱呼,人們也習慣稱秦始皇為嬴政。

    秦始皇的母親原本是趙華人,因秦始皇的父親秦昭襄王嬴異人早年為質於趙國,嬴異人在趙國認識了妻子趙姬,之後生下的兒子政。關於秦始皇母親的真實姓名因年代久遠,失去了記載,而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將秦始皇的母親稱為“趙姬”,史學家便依此稱呼秦始皇的母親。而趙高也是嬴姓趙氏,其身世存有爭議,可能其祖上原本也是貴族宗室之人,因長輩犯法受到了連累,之後流落宮中,成為秦始皇身邊的近侍。

    秦趙兩國之間的淵源、秦公室和趙公室之間的血緣關係

    《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舜賜姓為贏氏。”

    從上文已知,秦國和趙國有共同的祖先,趙國公族趙氏的先人和秦國的秦人原本是同一個祖先,一脈相承。秦國的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顓頊”(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秦的祖先是帝顓頊的後代子孫“女脩”(也作“女修”),秦始皇和趙國的王室都是她的後裔。女修的孫子伯益(嬴姓十四氏的祖先)輔佐帝禹(夏朝開國君主),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姓嬴。

    《史記·秦本紀》記載:“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伯益的後代不斷繁衍,時間發展到商代,嬴姓部族在西戎居住,族人因輔佐殷國有功,部族中很多族人開始顯名於世,嬴姓部族也因此成為商朝的貴族,族人飛廉更是商紂王時期的大臣,蜚廉生有兩個兒子,長子為惡來、次子為季勝,飛廉擅走、惡來力大,父子二人都為商王帝辛效力,此時也到了商朝末期,周人部落進攻殷商,導致商朝滅亡,惡來也被周武王所殺,後代倖免於難,其後人為秦人。

    《史記·秦本紀》記載:“至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惡來的父親飛廉因外出辦差逃過一劫,回來時,商朝已經覆滅,於是飛廉帶著次子季勝隱居起來。飛廉死後,季勝成為嬴姓家族領袖,季勝的後代開始侍奉於周天子,其曾孫“造父”因助周穆王平徐偃王亂,因功受封趙城,季勝的後人由此為“趙氏”,造父為趙氏始祖。而惡來的後代也因和季勝後代造父皆為同族,惡來後人承趙城之名也為趙氏,從此兩支嬴姓部族皆為“贏姓趙氏”。

    惡來這支因惡來是紂王所寵信的大臣,惡來被周武王所殺後,其後人受其牽連,淪落為奴,被周宗室役使,導致名聲不顯,直到四世孫“大駱”娶了申侯(周幽王第一任王后“申後”之父,滅亡西周的的發起者,後擁立原太子宜臼為周平王)之女才初現名聲,其嫡長子繼承犬丘封地,大駱的次子便是秦國的始封君秦非子,因善於養馬,被周孝王封於秦亭,成為周之附屬國,號稱“秦嬴”,秦非子成為秦國的開國君主,其後裔便是秦始皇。

    造父這支贏姓後裔,至叔帶時,因周幽王無道,最終去周入晉,侍奉於晉國,之後在晉國始建趙氏。其後代在趙國不斷壯大,在“三家分晉”後,晉國趙氏逐漸成為一方諸侯,於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認原晉國趙氏的諸侯地位,趙國正式成為諸侯國。之後在秦統一程序中,被同為嬴姓趙氏、同宗同源的秦國所滅,造父這支族人從此消亡於歷史之中。

    雖然秦始皇和趙國王室皆為同一祖先,但到了秦始皇這一代,兩支已經繁衍了數十代。已知隨著人類一代代的繁衍,親情就會開始逐漸變淡,血緣也會變淡,一般在三、四代時,血緣關係就很薄弱了,在五代之後,幾乎已經沒有血緣關係了。

    戰國後期的秦國王室和趙國王室雖然還同屬於一個祖先,但早已經是兩個不同的贏姓分支,到了秦始皇時期,惡來這支已經繁衍了近四十代,季勝那支也相差不多。秦國和趙國雖然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此時已經沒有血緣關係,就如同我們皆是炎黃子孫一樣,所謂親兄弟還要明算賬。更何況在古代為了皇位之爭,親兄弟之間都要明爭暗鬥,甚至殺兄弒父。因此,到了秦始皇一代,秦始皇為了秦國的統一大業,定然要吞併同宗同源的趙國,此時秦始皇和趙國之間只有敵對關係。

    姓氏的起源和發展、秦始皇名字的演變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

    中華古姓最初來源於對原始圖騰的崇拜而來,也基於對原始宗教與對祖先的崇拜。在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氏”是標識家族血緣的符號,“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最早來源於部落或部落首領的名稱。姓氏的作用是為了辨別部落不同氏族的後代子孫,有了姓氏便能區分身份,以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

    姓產生後,一般不會更改,屬於世代相傳,如秦趙先祖的贏姓,後代依然為。而氏而隨著封邑、官職而改變,如:造父受封趙城,有了趙氏,惡來之後秦非子,在建立秦國後,便號“秦嬴”,雖然還是趙氏,這是因為秦公室一直沒有放棄使用趙氏,秦國建國後,秦公室可以是“趙”,也可以是“秦”,如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而趙國則是趙烈侯、趙武靈王、趙惠文王。

    還有商鞅變法的主要人員商鞅,商鞅為姬姓、公孫氏,本是衛華人,在衛國內稱“公孫鞅”,去了別的國家後,可以稱“衛鞅”,後西行入秦後,因功被賜封商地後,就可以稱為“商鞅”;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本是趙華人,因真實名字失去記載,就稱為趙姬(曾為舞姬),如果趙姬是楚國或是魏華人,在同為失去記載的情況,就可能被稱為楚姬或魏姬。

    《通志·氏族略》記載:“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在先秦以前,姓用以區別血緣,用於通婚,而氏用以體現身份,只有貴族才能有氏,普通人只有姓,甚至姓氏都沒有。在周代,男子是氏族的主體和代表,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如:秦始皇在當時就稱為趙政,也可稱秦政,其母親為趙姬(身份尊貴的女性)。秦漢之後,姓、氏逐漸合二為一,秦始皇的名字也由趙政演變為嬴政,現今我們也習慣稱秦始皇為嬴政。

    參考文獻:《史記》、《通志·氏族略》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 4 # 言值女神

    秦始皇和趙國並沒有什麼關係,要說有,那就是敵對關係。秦國在戰國時期逐漸有了統一天下的目標,幾代秦君皆為此目標而努力,秦始皇作為秦國的君主,在即位親政後,也開始積極推行統一戰略。而趙國作為當時諸侯國之一,無疑就成為秦國統一程序中的絆腳石,秦始皇要統一天下,勢必就要吞併趙國以及其他諸侯國才能完成統一大業,而和趙國的關係自然也就是勢同水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教師招聘考試的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