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城觀點
-
2 # 八斗哥
擋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商鞅變法、李斯路線,都斷了宗室和眾人的財路,遭人記恨並欲剷除而後快。商鞅、李斯兩人變法路線過於超前,無法完全與時代發展匹配,腳穿鞋子不完全適合,宗室我眾人思想跟不上時代發展,沉溺於舊制的既得利益並希望一直延續下去,無奈世事滄桑今昔不同往日,兩種矛盾不可調和,一個之力終敵不過眾人,導致商鞅、李斯悲慘結局。而趙高不完整的男人則是被仇恨填充頭腦一旦得勢便一路狂奔盡情發洩,實則控訴現實對他的傷害,趙高的死何償不是一種悲劇。從本質上來講,三人皆死於同一種原因。
-
3 # 水鄉醉客
商鞅死於秦國的宗族勢力,他是死得其所,值!因為商鞅雖死,其業猶在,大秦統一中國,依賴的是商鞅變法。
李斯死於慾望,老鼠哲學影響了其一生,雖然功不可沒,但是,畢竟是因貪而死,貽笑後世。
-
4 # 那年那月那味道
啟示就是:人不能太貪了,見好就收,或者叫做“急流勇退”!站在更高的角度講,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即使被冤枉死,後人也會永遠緬懷他!
-
5 # 江湖小曉生
商鞅是秦孝公時期變法的主導人,擔任左庶長,爵位大良造。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上臺。秦國的老貴族們合夥把商鞅逼得走投無路,最終只能選擇叛國,繼而被車裂。
李斯是幫助秦始皇一統六國的關鍵人物,早年擔任廷尉,後期成為大秦帝國的丞相。秦始皇暴斃後,這哥們跟趙高合作,把秦二世胡亥弄上臺,結果導致自己被腰斬。
趙高本是服侍秦始皇的一個寺人,因為服侍人的功夫比較好,深受秦始皇的器重,這是最早的宦官弄權。秦二世上臺後,政務都交給了趙高,趙高也就成了丞相。結果趙高反戈一擊把秦二世弄死了,等到秦王子嬰上臺後,將趙高斬殺。
我們會發現,這三個人,都曾經是大秦丞相級別的人物,最後卻又都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那麼從他們的身上,我們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呢?
一、商鞅變法,給自己留條後路很難嗎?有些人選擇無私奉獻自己的一切,為了建立一些制度,甚至讓自己以身試法都在所不惜。商鞅就是這樣的人,他為了讓秦國的法令嚴苛,不管什麼人犯了錯,都必須要受罰。
不過我們可以看看,其實商鞅本身也是違背了法令。在少年的秦惠文王犯罪以後,因為他是秦孝公的兒子,所以商鞅就沒有處罰他。
反而把啥事兒都不知道的太傅公子虔給割了鼻子,理由是,他是太子的師傅,就應該代替太子受過!這是什麼道理?難道秦國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麼?
顯然這也是一種偏袒,因為殺掉秦孝公的兒子,那這變法似乎就變了味道,畢竟秦孝公是最支援變法的那個人,他應該是利益獲得者,而不是損失者。
既然商鞅都給秦孝公留下了後路,為啥就不能給自己開個後門呢?把變法的所有成果都攬入懷中,這就是商鞅最大的過失。
你一個人,成為了老秦貴族們的公敵,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不明智的選擇。等到你去世以後,萬一秦惠文王是個孬貨,廢除所有變法成果,那你的所有努力,豈不是白費了?
吸取教訓:商鞅變法的關鍵,居然在秦惠文王身上,而不在商鞅身上,問題出在哪兒?問題就出在商鞅大包大攬,讓自己一個人成為了變法的唯一領袖。
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商鞅至少應該成立一個變法委員會,這裡沒有委員長,只有常務委員,有什麼事情大家商量著一起來辦,最後都聽命於秦孝公。
而委員會的成員中,一定要讓老秦貴族佔據部分席位。為啥?因為只有這幫人誠心實意地支援變法了,這變法才能長久實行下去。
變法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點或者一個狀態。所以說要想讓變法真正實行下去,得不到老秦人的支援,那是很難的。
這麼一來,商鞅本人也得到的保護,老秦人也逐漸接受了變法。這樣的變法實行下去,即使秦惠文王不怎麼支援變法,也會在老秦人的建議下,逐漸改變自己的看法。唯一的缺憾就是,這麼做的話,商鞅個人的名聲,在歷史上就沒那麼璀璨了。
二、李斯有必要跟趙高合作?懂得滿足,難道就這麼難?李斯在秦國沒有一統六國的時候,就已經來到了秦國。他先投靠了呂不韋,後來又得到了秦始皇的賞識,繼而進入了秦國朝堂。
李斯透過自己的努力,一點點為秦始皇謀劃,最終幫助秦始皇逐一消滅了六國,完成了大一統工作。而這個時候李斯也成為了大秦國的新任丞相。
秦始皇親政以後,是沒有設立相邦的,所以李斯這位丞相,可謂是位極人臣。而且李斯和秦始皇的關係相當牢靠,他的所有兒子都娶了秦國公主做媳婦兒,所有女兒都嫁給了秦國公子。可見李斯家族和秦始皇家族已經牢固地捆綁在了一起。
問題就出在這裡,李斯的牢不可破,成為了趙高攻訐李斯的主要原因。為啥?因為趙高也是有野心的,他也想謀奪丞相的位置。
但是李斯這傢伙實在是根深蒂固,為此趙高先攛掇秦二世,滅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等於是斬斷了李斯的所有人脈關係。
此後又誣陷李斯家族本是楚華人,他兒子李由出兵攻楚失利,可能是在徇私。這麼一來秦二世立刻將年邁的李斯給抓了,腰斬於市。
吸取教訓:李斯這一輩子,最錯的一步棋,那就是跟趙高合作。趙高是什麼貨色?一個宦官。你跟 他合作圖什麼呢?
李斯的私心在當時徹底暴露了出來,他就是想要架空胡亥,成為大秦說一不二的那個人。結果沒想到秦二世胡亥還蠻有個性,而且趙高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最終落得那麼個下場。
所以李斯要想避禍,必須要放下自己的私心。懂得滿足難道就這麼難嗎?自己已經是位極人臣的丞相了,還能走到哪兒去呢?
因此李斯唯一的出路,那就是謹遵始皇帝遺詔,該誰來做皇帝,誰就來做,他不能過多幹涉。這麼一來趙高也成不了事,說不定秦朝會有另外一番面貌。
三、趙高,幹嘛非要扶植子嬰呢?趙高本來老實巴交地服侍秦始皇,秦始皇是個疑心病比較重的人,所以更願意親近趙高這種不拖家帶口的宦官。
在秦始皇包括後世若干帝王們看來,宦官是最值得信任的,因為他們不需要為家族而努力,所以只能效忠自己。
可惜趙高也是個有野心的人,你秦始皇不是千古第一皇帝嗎?那我趙高就想做千古第一宦官皇帝,咋地,大家都是千古第一,我還比你多一個頭銜,服氣不?
結果趙高就把秦二世給宰了,打算自己登基。可這個時候他才發現,原來百官們並不支援自己登基,於是他才會勉為其難地把子嬰扶上皇位,而自己則繼續擔任丞相。最終被子嬰殺害也就無法避免了。
吸取教訓:趙高犯的錯就有點多了。
首先他不該殺秦二世,這貨本來就是個傀儡,殺了他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嗎?在確認自己有實力做皇帝的基礎上,你可以殺,但是你確認了嗎?你有實力嗎?很顯然並沒有。其次趙高應該要先保證有一大幫支援自己的人,才能下手。趙高做了秦朝丞相也有好些年的時間了,為啥不培養一大幫親信到朝堂中呢?到時候一呼百應,登基稱帝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嘛!再者趙高不該扶植子嬰登基,要找也要找個三歲的孩童。你找了一個可以拿劍殺你的成年人,你小子腦子裡裝的都是什麼呢?參考資料:《史記》
-
6 # 靜心匠道
商鞅,李斯,趙高三人都是對秦朝外來戶,卻對秦朝影響很大,商鞅開創了秦朝變法,李斯攜手嬴政統一六國、趙高弄權讓秦朝滅亡,三人的卻沒得善終。
他們三人是歷史中成功人物,能夠載於《史記》的人,都是有些能耐,其一生雖然不盡相同,可是都經歷少年波折和奮鬥-中年努力和成功,晚年成就而身死,三人對我們後人最大的啟示是,人生該如何頂下目標,有應該如何實現理想,並且在實現理想後,又應該為了什麼走下去!這或者在閱讀他們三人生平和經歷中,我們需要思考和學習的。
三人的生平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本文就不過多的在此闡述,不過為了有照顧一些不是戰國粉的讀者,我用現代的語言大約介紹一下:
商鞅,秦國最牛CEO,可以說他是將秦國這家管理混亂,沒啥公司文化,只會秀肌肉放羊的公司,經過他的思想和法制改造,建立了一系列讓秦國能夠富強的革新制度,透過多年的推行和努力,秦國最終在嬴政手中,吞併了其他幾家公司,終於是實現了秦國曆代先祖的遺志,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可以說商鞅是歷史最成功的革新之一,比起同時代的吳起,李俚等人,其革新的成績和影響力更深遠。比後世的王安石,張居正,其成效更成功。但是這位CEO最後卻不得善終,最後因為支援自己的董事長撒手歸西,讓他失去了依靠和助力,最後他車裂。
李斯,也可以說大秦帝國締造者之一,他支援和配合秦始皇嬴政,兩人透過自己種種的
努力,讓大秦實現了吞併其他六家公司的壯舉,自此分散的市場終於可以統一起來,無論是在文字,交易、運輸、重量、為後世的中國定下了統一的規定,可以說李斯對於中國歷史功不可沒,但是李斯最後結局,卻因為嬴政的駕崩,進入了拐點,因為趙高把握了李斯的心理,使得李斯扶立胡亥為秦二世,最後結果是自己被胡亥下令棄市。
趙高,趙高起點是三人中最低的,只是做了一個太監,可是他幸運的跟了嬴政,成為了嬴政最信任的人之一,嬴政在世趙高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可是當嬴政駕崩,趙高此時卻有了自己的心思,他和李斯兩人的各自為自己著想,卻讓秦朝墜入了滅亡的深淵。最後趙高因為自己的驕橫,被秦三世一劍瞭解。
本文是圍繞三人的下場來談論他們對後人的啟示:
所以中心點,還是為何三人會有如此相同性質的下場。肯定的說,有讀者會認為人終須會離開世間,這沒什麼值得討論的,但是古語也有云: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萬事萬物都有好的一面也又壞的一面,對於他們的最後結局,我們卻能分析出一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在人生目標這個點上看,他們起碼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成功,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之一
歷史上的人物,我們先不論功過,我們需要知道一點,大部分被歷史書記載的我人物,他們都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奮鬥過,哪怕是失敗或者是最後不得善終,他們的確因為自己的各種努力和事件,被後人記錄和銘記。因為才有了秦檜那句,既然不能名流清史,他也想遺臭萬年,對於許多古人和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這就是他們最終的人生奮鬥目標。人生短暫,數十年匆匆而過,並且古人長壽的不多,所以他們會更珍惜自己的光陰,也會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無論是商鞅死裡逃生,魏國逃到了秦國,還是李斯看到老鼠而感悟,在到趙高的無奈入宮,他們三人都曾經是那個少年,懷裡抱著夢想,雖然他們的夢想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有點自私自利,正是這種接近了人性本質趨利的美好理想,讓人看的更真實,看到他們的最後的結局,又讓我如此的唏噓不已。但是他們三人的經歷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提示,人活在世界上,必須做出一番事業,哪怕最後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息。
其次:人得到所謂的成功後,我們要謹慎處事,學會放下和取捨。
將自己的理想抱負提高,而不再是一昧的為了而自己利益而奮鬥,這也是他們為何最後不得善終得原因之一,也是最大原因之一,為何如此說呢?在他們三人中,特別是李斯和趙高,其結局都是因為自己在晚年,因為留戀自己透過多年的努力,換取的成果,兩人都成為了嬴政最信任的人,同時也是當時最有權勢的人物,可是在沙丘之變後,他們同時犯下了一個思維的錯誤,就是過於貪戀自己的權力,正是趙高看中了李斯這一點,才將其遊說成功,可是李斯何嘗也不是看到了趙高這一點呢?
所以兩人的密謀成為了秦朝歷史和中國歷史的拐點,如果此時他們的想法,如後世的開創新中國的偉人一樣,那麼可能中國現在的歷史有就不同了。他們這個教訓是深刻的,更是警醒我們後來人,在成功後,該如何走,提供很好的借鑑於警示作用。
其三:合作伙伴的重要性
三人的成功,其實很大一部分,與合作伙伴有關係,正是合作伙伴選的好,才讓商鞅的變法和李斯、趙高,以寒士的身份,得到了人生的成功。特別是商鞅,他是變法的首先推動者,受到的阻力比李斯趙高更大,但是他卻更成功,因為他是熬到了秦王死,才被清算的,而他提出許多不近人情的做法和規則,不但得罪了秦朝貴族還有秦朝百姓,可是他依然可以成功將變革推行下去,這和秦王的支援,密不可分。到了現代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各行各業都是極為重要熬,選對了人生巔峰,選錯了還坑了自己,這一點我們需要向他們三人學習,起碼看人和選人的眼光需要有。特別是趙高和李斯,失去了嬴政後,一個失去了方向,一個如脫韁Mustang,都是沒有了合作伙伴造成的,兩人的合夥,最後結局大家很清楚了。
寫在最後䣌話:
三人的結局,雖然不是理想中那麼完美,可是他們的人生也算是對的起自己,這樣說來他們並不算悲劇,反而是一個勵志的典範,畢竟沒人能夠看到自己的結局如何,但是隻要努力過,那麼人生也無憾了,只是人為何成功,要怎麼算成功,成功以後該如何,更應該思考的關鍵在這裡,他們忽視了廣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為自己奮鬥,才是晚年悲劇的原因,我們應該以此為鑑,努力為華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為自己的抱負,這樣的成功才有價值和意義。
-
7 # 談秦說漢
商鞅因變法傷害了大部分人利益,被秦惠文王下令五馬分屍;丞相李斯為維持富貴與趙高狼狽為奸,扶持昏庸的胡亥為皇帝而慘遭陷害,被二世胡亥下令腰斬;挾天子而濫殺無辜的奸佞趙高、作惡多端,也被秦朝第三代接班人嬴子嬰親手殺死。
商鞅、李斯、趙高三個人都是名動一時,而被處以極刑,家族全滅,下場可謂慘矣。
商鞅變法富了國家,苦了百姓,得罪了天下所有的人商鞅原名公孫鞅,是衛國國君姬妾所生之子,也稱衛鞅,後來被秦孝公賜封於商邑,所以後人稱其為商鞅。商鞅年輕時在魏國的相國公孫痤手下做中庶子,也就是秘書的意思。後來看到了秦孝公為重整霸業而釋出的《求賢令》,西入秦關求職。
商鞅第一次用堯、舜以德治國的思想與秦孝公交流,沒有被採納。第二次用禹、湯、周文王、周武王以禮治國的思想與秦孝公交流,也沒有被採納。第三次用春秋五霸之富國強兵的思想與秦孝公交流,引起了秦孝公極大的興趣,任命商鞅變法。
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援,商鞅立即在秦國推行新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獎勵織耕與獎勵軍功。
廢井田、開仟佰,將國有土地承包給百姓耕種,百姓只需每年向國家上交部分稅賦。同時,又鼓勵百姓開荒種地,規定達到開荒數量的有獎勵,還可以免除謠役,新開荒土地的頭三年不需交稅。新法調動了百姓耕種的積極性,增加了國庫的收入。
廢除周朝所定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世襲制,建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規定軍人不論出身,只要在戰場上斬殺一定數量的敵軍,就可以獲取對應等級的爵位,讓普通百姓也有加爵封侯的機會。因此國內民風尚武,軍隊戰鬥力強悍。
商鞅變法的確快速使秦國國富強兵,也刺激了老百姓在短期內獲利,但無可避免地觸動了士族宗親的利益。公田被取消,而百姓租種國家的土地,只需繳納少量的稅賦,還可以自行開荒,這樣造成了士族宗親用來奴役百姓的土地沒人願意耕種。
同時,廢除爵位世襲制,所有人在相同的起跑線上,依靠軍功換取爵位,讓已經獲得到爵位的公族十分不滿。因此,以甘龍、杜摯為代表計程車族宗親勢力極力反對。但是反對無效,變法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援下,逐步深化,也讓所有人深受其苦。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嬴駟繼位,也就是秦惠文王。嬴駟在做太子的時期,因觸犯了新法,被貶到民間自生自滅,其師傅公子虔也因此被處以劓刑。嬴駟繼位國君之位時根基不穩,為籠絡公族宗親,也為了心中怨氣,下令逮捕商鞅。
作為法家的代表,商鞅自然知道被捕的下場將會如何。於是隻身潛逃,到了邊境時因天色已晚不能出關,想在旅店住宿。然而旅店的老闆卻因為商君有令無證住宿者,店主也要判罪,因此不讓商鞅住宿。商鞅仰天長嘆:“新法之害竟如此之深。”
商鞅逃到魏國後,魏華人痛恨商鞅曾以欺騙的方式打敗了魏國公子卬的軍隊,而拒絕收留他,將商鞅送回了秦國。商鞅只好逃到他的封地商邑,發動商邑的百姓向北進攻鄭國,想佔領鄭國而自立為諸侯。而秦國則以商鞅謀反為由,出軍鎮壓之。
秦惠文王的成功之處是殺商鞅而不廢其法,既平息了眾怒,又坐享變法之成。商鞅被判以五馬分屍,全族被滅,可見秦華人對其恨意之深。商鞅來到秦國謀生,曾經提出三套治國的思想,但最終只是為迎合秦孝公的意願而提出了富國強兵之策。
商鞅變法讓秦國國富兵強,將原來分散在士族宗親手裡的權力,集中於國君之手。讓農民成了永不停歇的耕種機器,讓軍隊成為永不停息的戰爭機器。律法之嚴,連自己都執行不了。因此,商鞅變法富了國家,苦了百姓,得罪了天下所有的人。
李斯為了一已之私,扶立一個是非不分的二世皇帝,以致自己身受極刑李斯是楚華人,原先在楚國的一個小郡縣裡做一個基層公務員。為了追求功名利祿,拜荀卿為師,進行包裝,然後西入秦關,成為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客,得到重用,在呂不韋的引薦下,成為了秦王嬴政的郎官,也就是一個在王宮看門的保安。
李斯不僅書法好,寫報告也是能手,而且口才一流,很快得到了嬴政的賞識,被封為長史。又提出以重金離間六國君臣,能收買的就收買,不能收買的就派人刺殺,得到秦王的採納,被封為客卿。也就是外華人進入秦國作為卿士的最高職位了。
南韓人鄭國為秦國修水渠,但有奸細混入其中。於是,嬴政下達了《逐客令》,身為客卿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寫了一部洋洋萬言的《諫逐客令》,言明海納百川的重要性,使秦王廢除《逐客令》,還將其升為廷尉,相當於現在的檢察長。
嬴政統一六國時,李斯已經官至丞相,雖然說在秦始皇手下打工,實權並不大,但也算是百官之首了,榮華富貴到了極點。其長子李由做了三川郡的郡守,所有兒子都娶了秦朝的公主,女兒都嫁給王公貴族。家宴時,來赴宴官員的馬車上千輛。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進行了第五次巡遊,當時隨駕的高官有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車令兼璽符令趙高、幼子胡亥。秦始皇在半路上得了病,以為是神靈在作怪,派蒙毅代表他前往齊魯之地祭祀山川神靈,但車隊到達沙丘時,秦始皇就死了。
秦始皇臨死前曾留有詔書“令公子扶蘇回咸陽奔喪”,但詔書在趙高手裡,還沒有發出去。於是趙高與李斯謀,改立幼子胡亥為二世皇帝,胡亥則保證繼位後仍然任命李斯為丞相。李斯同意了,這也許是他自掘墳墓,遺臭千年愚不可及的決定。
胡亥為二世皇帝后,唯有趙高得寵。趙高有二世撐腰腰,拿著雞毛當令箭,禍國亂政,以致天下紛亂四起,趙高在胡亥面前進獻讒言說丞相之子勾結亂軍。於是,二世胡亥下令將丞相李斯下獄,讓趙高主審,罪名成立,李斯被處以腰斬,夷三族。
從表面上看是李斯得罪了小人趙高,以致被陷害。最深層次的原因是當初李斯以丞相之職與小人趙高為伍,為了一已之私,扶持了一個是非不分的昏庸皇帝,以致自己被莫名其妙處以極刑。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趙高害人終害已,同樣身死族滅趙高是趙國比較疏遠的王族宗親,也可能是趙國派在秦國的質子之後。趙高自幼學習斷獄之法,有兄弟數人。但趙高成年時,家庭慘遭變故,其父被殺,母親入刑,給別人做奴婢,兄弟數人都被閹割。趙高入宮做了宦官,成為了秦始皇的近侍。
趙高在秦始皇身邊謹慎小心,侍候周到,很快被提拔為中車府令,也就是皇帝出行車隊的隊長。後又兼職璽符令,專門保管秦始皇的玉璽印。秦始皇惜才,覺得趙高忠誠,又讓其教幼子胡亥學習斷獄之術。可以看出,秦始皇對趙高是十分信任。
趙高一輩子做出最成功的決定,是逼迫丞相李斯支援立胡亥為二世皇帝。秦始皇病死沙丘時,臨死前遺詔的原意是立公子扶蘇為接班人。但是趙高與幼子胡亥親近,蒙恬、蒙毅跟公子扶蘇親近,如果擁立公子扶蘇繼位,趙高很可能將一無所有。
而當時,丞相李斯也算是名師荀卿的學生,也懂得禮義廉恥,對改立胡亥為二世皇帝的態度是搖晃的。於是,趙高就跟李斯說:“公子扶蘇與蒙恬親近,如果扶蘇為二世皇帝,則很有可能讓蒙恬做丞相。”迷戀權力的李斯,被迫與其沆瀣一氣。
公子扶蘇、蒙恬被矯詔賜死,蒙毅也被胡亥派出的使者所殺。胡亥繼位為二世皇帝之後,基本上不上朝開會,百官難得見到皇帝真容一次。而李斯雖然仍為丞相,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虛職。所有命令都是經趙高之口轉達,搞得朝廷內怨聲載道。
小人得志便猖狂,趙高先獻計讓胡亥誅殺對其皇位存在威脅的兄弟姊妹二十多人,又指鹿為馬清洗了朝廷內與自己政見不同者。接著又陷害丞相李斯,讒言李斯之子李由通敵,最終李斯被處以腰斬,夷三族。這時的朝廷,只知趙高不知有二世了。
但天下叛亂四起,劉邦的軍隊逼近武關,項羽的軍隊在鉅鹿打敗了秦朝的精銳之後,也開近了函谷關了,咸陽岌岌可危。趙高擔心二世胡亥遲早會問罪於他,乾脆派女婿咸陽令閻樂率兵刺殺了二世胡亥,想讓嬴子嬰成為秦王,自己再取而代之。
然而子嬰識破了趙高之謀,在齋戒的宗廟裡,子嬰與兩個兒子一起趁趙高不備將其刺殺,並下令將趙高滅族。趙高扶立胡亥為二世有功,得到權力後為非作歹,濫殺無辜,禍國亂政,害人終害已,同樣沒有逃脫身死族滅的命運。
寫在最後
商鞅死於自己的酷律,可謂是作繭自縛;李斯則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為眼前的權勢,讓全族人陷入萬劫不復;而人性扭曲的趙高,以殘疾之軀禍亂天下,也終遭報應。可以說,商鞅、李斯、趙高之所以遭受極刑還被後人唾棄,是因為一已私利。
所以,只有心懷天下之人,才會被天下人銘記。
2020/12/30
-
8 # sunjin6278
常言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們的世界是人情世界,人情人情,是人都要講情。作為人,不要走極端,岳飛至忠至潔則被殺,海瑞至廉至清則被棄。秦朝的商鞅、李斯、趙高都是官居相位的人,因也是走極端的人,最終三人也都不得善終。
商鞅變法,移木立信,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獎勵軍功,讓秦國從此走向富強,但是,變法也極大的損害了公室貴族奴隸主的特權利益,僅就獎勵軍功一法,打破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他們封爵加位,沒有軍功同樣不能得到,沒有爵位就等同於從公室貴族中除名,可見當時這一法讓不勞而獲的奴隸主貴族們是多麼惱恨得牙根癢癢。更甚的是懲罰制度,對於擅自尋釁滋事、挑起私鬥的都有明確而嚴歷的懲罰。商鞅是法家,主張用嚴刑苛法來管理國家,什麼砍足、剁手、劓鼻、割耳、黥面、殺頭、腰斬、車裂等等酷刑殘法,應有盡有,而且還有連坐,一人犯法,一家乃至同宗族的人都要跟著倒黴,都要受牽連,受刑罰。在嚴刑酷法面前,奴隸主貴族們也沒特權,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是當時的太子贏駟犯了法,商鞅也要給予割鼻肉刑,誰講情也不行。你想想,如果太子受了劓鼻之刑,已屬五官不全,還怎麼繼位?最終還是秦孝公的哥哥贏虔,作為太子的師傅,代太子受刑了事。正因為商鞅在推行新法中,不考慮當時的社會現實,不講一點人情事故,才得罪了一大批奴隸主貴族們。因此一力支援商鞅變法的秦孝公一死,商鞅就受到以太子和贏虔為首的奴隸主貴族們的瘋狂報復,商鞅被處車裂之刑。但有一點令人欣慰的是,商鞅之法得以延續,最終為大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宏基。商鞅地下有知,也當可告慰了。李斯是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重要人物,官至丞相。為統一六國,李斯為秦始皇籌謀劃策,確定了先滅韓魏的國策。統一六國後,李斯幫助秦始皇統一思想,實行焚書坑儒,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要求車同軌,書同文,為建立鞏固封建專制集權制國家,做出了莫大的貢獻。就是為以後中國的大一統,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李斯作為丞相,不考慮當時的國情民意,依然推行酷刑嚴法,依然不恤民力國力,築長城,抗匈奴,徵南越,開疆土。這些還讓人可以接受,但大規模修築驪山陵墓和阿房宮,加上連年征戰,嚴刑酷法,讓天下人疲睏不堪,幾乎讓人達到了崩潰的邊緣。李斯因其老鼠哲學,本是一追求功名富貴之輩,在面臨重大歷史轉折時期,正是其莫大的私心,才讓他被宦官趙高謀害,不僅自己最終身受五刑,被腰斬,而且也連及三族被夷滅。趙高本是秦王宮一宦官,其人善能隱忍,精通律法,又做事麻利,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逐漸做到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還做了幼子胡亥定獄斷案的老師,在宮中多達二十餘年。公元前210年10月,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病死沙丘平臺,趙高就與丞相李斯合謀發動了沙丘政變,偽造秦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帝,逼死公子扶蘇和蒙氏兄弟,自任郎中令。穩定朝局後,趙高以沙丘陰謀怕洩露為名,鼓動秦二世胡亥一次就殺死了自己十二個兄弟和十個姐妹。殺盡秦始皇子孫後,趙高又有了進一步的打算,那就是陷害李斯,奪取丞相之位。他為了把持大權,給胡亥說了一通為君樹威之道,讓胡亥居深宮玩樂長時間不見外臣,宮外大臣求見及上書都由他傳遞。丞相李斯求見了幾次胡亥都不接見,趙高就假裝討好李斯,說等皇上有時間了通知李斯,李斯自然感激涕零。每當胡亥在宮內玩興正濃時,趙高就對李斯說:“皇上正閒著,可求見皇上了”。李斯求見,胡亥自然反感忿怒。如此幾次讓胡亥愈來愈反感李斯。在此基礎上,趙高開始詆譭李斯,說李斯之子李由為三川守,陳勝吳廣等刁民起義,路過三川,李由也不積極組織反擊,致使叛亂越鬧越大。胡亥聽了大怒,就立即派人調查李由通盜一事。這時李斯方知中了趙高圈套,就上書申訴,並指出趙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當心。二世非但不信,還把李斯的申訴書給趙高看,勸他小心。趙高假裝悲悲悽悽地說:“丞相父子謀逆已久,所懼唯臣一人耳。臣死不足惜,只擔心陛下安危。”二世說:“愛卿不必掛心,有朕在,誰敢動你。”自此趙高更加肆無忌憚。過了幾天,李斯同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上書暫緩阿房宮工程,減少戍守,以緩解民憤。本就對李斯有怨氣的秦二世大怒,以此是對先帝不忠為由,下令有司查辦他們。馮劫、馮去疾不願受羞辱,就在獄中自殺。李斯覺得自己善辯,希望以上書形式為自己辯白。豈知現在已全被趙高掌控,他的上書都被趙高壓下。秦二世派趙高審訊李斯父子謀反事件,趙高就天天嚴刑逼供,把李斯打得皮開肉綻,體無完膚。李斯苦熬不過,只得承認謀反為真。趙高還不斷派人假扮御史、謁者、侍中等輪翻提審,如果李斯反供,以實情相對,就狠狠拷打,直到不再反供,才停止拷打。後來秦二世真的派人去複核,李斯不辨真假,就完全承認謀反為實。於是李斯以謀反罪被判腰斬,並夷滅三族。害死李斯後,趙高就做了丞相,在朝堂更是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害盡認為對自己不忠的人,更加重了天下苛稅窯役。後來劉邦起義軍即將打到咸陽,就派人與趙高聯絡,讓其作內應。眼看秦朝搖搖欲墜,趙高害怕事情敗露,就同弟弟趙成、女婿閻樂發動宮庭政變,逼死了秦二世胡亥,覺得自己趙姓與贏姓同宗,本想自立,無奈朝中無人答應,只好將玉璽傳給王室成員子嬰。子嬰早就恨死了趙高,就用計斬殺了趙高,並誅殺了趙高三族。
商鞅、李斯,因過於貪戀功名富貴,雖建大功,卻不識進退,以致身遭酷刑,累及家人。商鞅雖死,但新法得行,大秦感激,後世稱頌,也可含笑九泉了。李斯為永保名利富貴,竟不顧大秦命運,屈從趙高,最終腰斬棄市,亡族毀家,終為後世所笑。趙高本一陰謀小人,縱一己之私慾,致大秦數百年基業毀於一旦,正所謂小人得志,為世大患。又傳趙高本趙國王族,為報滅國之仇,自甘自宮毀身,深入秦宮,忍屈耐性,終滅大秦,得報大仇,勝廉頗、李牧多矣。由此看來,趙高也算是個大英雄了?難怪後世有詩讚美趙高道:當年舉世欲誅秦,哪計為名與殺身。先去扶蘇後胡亥,趙高功冠漢諸臣。大賈滅嬴憑女子,奇謀興漢詎蕭曹。留侯椎鐵荊卿匕,不及秦宮一趙高。
回覆列表
商鞅、李斯和趙高這三位秦國曾經的風雲人物,最後都沒有能善終,確實是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商鞅在秦孝公時代推行變法,為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秦國的大功臣,是奠定秦國統一六國最初堅實根基的傑出政治家。商鞅的死雖然與他推行變法過激政策有關,但他的死仍是比較冤的,他不該有那樣悲慘的下場;李斯為秦嬴政滅六國作出了重用貢獻,並在秦統一六國之後,主持制訂了一系列統一政策,他對統一王朝的制度設計和文化融合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但是,他過分迷戀權力,他的帝王權術觀念太強,而且為人比較自私,所以,他的死與他自己的狹隘權利觀念是有關係的,有一些死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不值得可憐;趙高雖被傳為是為了為趙國復仇才在秦朝搞出一系列亂政行為,但這種說法受到了質疑,他屢進讒言、濫殺無辜、亂政敗秦,多次搞宮廷政變,他害死李斯,逼死胡亥,加重了秦朝的暴政,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趙高的死是罪有應得。
商鞅、李斯和趙高的下場都是很慘的,但導致其死的原因卻各不相同,其功過也大不一樣,值得深思,仔細瞭解他們各自的死因,能給後人以不同的啟示。
第一,商鞅的法家思想適合於當時秦國的政治軍事需要,他在秦國推行變法,促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商鞅死後,他的變法主張並沒有被廢除,仍是秦國政治、軍事建設的指導思想。商鞅在秦國關於變法之爭時提出了“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的政策主張,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商鞅的政策主張成為了秦國治國的指導原則,這使秦國的變法領先於山東六國,為秦國富國強兵創造了政策優勢。此外,商鞅還執著地堅持法家的“明法”態度,排除萬難,堅持改革,著力於讓秦人瞭解和接受法家思想,這在當時實屬不易。最後,商鞅在變法過程中,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排除一切阻力,堅決貫徹了法家的變革主張,雖難度極大,但他仍然堅持著。若沒有商鞅堅定而執著的努力,秦國不可能那麼快強大起來。
商鞅(劇照)
變法實際上是對舊制度進行變革,是對各階層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商鞅變法的一項根本性的內容就是施行“獎勵耕戰,實行軍功爵制”的政策,這一政策打破了延續幾百年的貴族世襲制,為平民進入上層階層打開了通道。這一政策的最大有利之處就是激發了秦國民眾積極生產、積極參戰的活力,使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但是,商鞅也因為打破了世襲制,侵犯了秦國舊貴族的根本利益而得罪了貴族勢力。而且,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間,獨攬軍政大權,在舊貴族看來,這就是專權擅政,此時,秦孝公又沒有精力再支援商鞅,致使朝中的權力鬥爭不斷激化,並往不利於商鞅的方向發展。
因此,在秦孝公死後,舊勢力開始反撲,公子虔等舊貴族勢力代表,羅織商鞅的罪名,誣告其謀反,秦惠文王繼位之後,為了穩固皇權,不得不對強勢的舊貴族作出妥協,同時,也是為了奪取商鞅的軍政大權,便依靠舊貴族的勢力,下令追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寄宿於客舍,但因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大良造,見他未帶憑證,所以,依商鞅之法,欲將想留宿而無憑證的商鞅之客抓起來交官方治罪,商鞅沒有辦法,便逃往魏國,但魏國官員卻因為商鞅曾使詐騙擒過公子卬,拒絕商鞅入魏境。商鞅只好回到秦國,潛回他的封邑商於,並在商於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渭南華縣),秦惠文王派兵征伐商鞅,商鞅在彤地(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南)因戰敗而死,商鞅的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王還下令誅滅商鞅全家。
值得注意的是,商鞅雖然被車裂了,但是他所推行的新法並未被秦惠文王所廢除,可以說,在秦惠文王的內心裡,並沒有認為商鞅變法是錯誤的,變法逐漸使秦國富國強兵,對此,秦惠文王內心是很明白的。
商鞅對於秦孝公時期的秦國,至少有三大貢獻:
其一,商鞅提出了全面激勵農業發展的經濟政策,他頒佈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激勵措施,打擊工商業,利用獎勵刺激農業發展。
其二,商鞅推行重刑厚賞的政策。在商鞅看來,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便可治理好民眾,使國家安定。商鞅制定了嚴酷的刑法,嚴格推行,不允許有任何違法行為發生;同時,他對於有功者實行重賞,從不失信,功必獲賞,完全兌現。
其三,商鞅推行一系列重戰尚武措施,主張全民皆兵,不管是高層的貴族還是底層計程車卒,無功者不得獲賞封爵,而有功者必賞,有大功者根據軍功可獲封相應的爵位。
對於商鞅的這些政策主張,秦國的君王是支援的,因為這些政策對秦國的強大有非常大的益處,秦孝公活著的時候竭力支援商鞅,而秦惠文王即位之後,在內心裡也是支援商鞅變法的。商鞅的變法政策主張已成了秦國基本的治國方略。
致使商鞅被車裂的原因主要有兩項:一項是公子虔等貴族勢力的反撲,因為商鞅的變革嚴重地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使舊貴族失去了原來世襲制所擁有的種種好處,貴族勢力因變法而被壓制,而平民階層卻能透過建立軍功而獲得爵位,對此,公子虔是不能容忍的,勢必置商鞅於死地而後快。另一項是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時所掌握的軍政權力太大了,秦惠文王即位之後,為了向貴族勢力作出妥協,同時也是為了奪回商鞅手中的軍政大權,也需要置商鞅於死地。
商鞅的死雖然是很冤的,但是,商鞅所推行的變革有過激之處,他忽略了對舊貴族勢力的分化,樹敵太多,這是他陷入絕境的原因之一;其次,他後期所擁有的軍政權力太大,有專權擅政之嫌,在朝中的地位太過顯赫,這對於剛即位的秦惠文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而皇權意識非常強的秦惠文王是不會容許朝中有如此地位顯赫的權臣的,所以,商鞅才會被值得走投無路,並在死後還被處於車裂之刑,全家被誅殺。
商鞅之死給後人的主要啟示是:其一,推行變革不能太過激烈,樹敵不能太多,阻力太大時要警惕敵對勢力的瘋狂反撲。要知道,分化敵人,化解阻力對於推行革新是非常重要的;其二,主持政局的大臣要警惕功高蓋主之嫌,權力太大了對於君王是一種威脅,而這種威脅是君王所不能容許的,專權擅政,往往下場是很慘的;其三,商鞅所推行的秦法太嚴酷了,少了仁德方面的配套管理措施,結果,嚴法酷刑最後落到了商鞅自己的身上,這叫“自得其所”,實在不該!
第二,李斯在秦朝的危機之時,幹了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他在宦官趙高的脅迫下,與趙高聯手,發動了“沙丘之變”,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致使秦朝早亡。李斯(劇照)
秦始皇巡遊時候,突然於沙丘暴卒,專權的宦官趙高,脅迫李斯,而李斯歷來熱衷於帝王權謀之學,經不起趙高的脅迫和權力的誘惑,便與趙高聯起手來,瞞過朝廷眾臣,發動“沙丘之變”,透過仔細合謀,篡改了秦始皇的傳位詔書,廢了秦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這一場政變的危害極大,趙高在胡亥即位之後,迷惑新帝,專權擅政,陷害大臣,打擊異己,掌控了朝中決斷大權。在趙高的唆使下,胡亥使秦朝沉重的徭役賦稅和殘酷的刑法變本加厲,致使人民苦不堪言,而六國的舊貴族們也日夜謀劃著復辟江山, 秦王朝危機四伏,農民起義此伏彼起。
李斯面對危機局勢,屢次想進見秦二世,想為挽救秦朝的危機,但是,趙高經常阻攔。趙高深知胡亥已沉湎於酒色而不能自拔,便故意在胡亥沉溺於歌舞狂歡並正與眾姬妾廝混時,讓李斯去見胡亥。胡亥正狂歡著,非常討厭李斯打擾,經常對李斯破口大罵,說李斯這老賊是欺他年輕,故意拿他消遣,說李斯在胡亥閒著的時候不奏事,偏在宴飲正酣時才故意找茬。
而且,趙高還常在胡亥耳邊說李斯的壞話,趙高認為,李斯當時也參與了沙丘之謀,而現在胡亥當上皇帝了,李斯沒撈到多少好處,因此而懷恨在心,心裡想著讓胡亥封他為王,所以故意跟胡亥過不去。趙高還汙衊李斯的長子、當時任三川郡守的李由暗中勾結反賊陳勝等人,悄悄讓反賊把事情鬧大。於是,胡亥派人調查李由,並要審辦李斯。此時,李斯才知道自己中了趙高的圈套。 趙高還假裝為胡亥著想,他認為李斯父子謀逆之心已久,只是擔心胡亥的安危,他才不敢上奏。
不久,李斯聯合將軍馮劫和右丞相馮去疾聯名上奏二世,建議暫停阿房宮的修建。胡亥十分惱怒,認為李斯要改先帝建阿房宮的遺囑,指責李斯身為兩朝重臣,上無以報先帝,下不為胡亥盡忠,沒有資格佔著丞相之位,於是,他下令將李斯法辦。胡亥派趙高審訊李斯父子,趙高對李斯嚴刑逼供,李斯被打得皮開肉綻,只好假作招供。胡亥看到口供後,以為李斯真想謀反。之後,趙高羅織編造了李斯的很多罪名,致使胡亥下令將李斯腰斬。李斯的三族也被誅殺了,李斯的兒子李由在外與起義軍打戰,戰敗後被被義軍斬於雍丘。
李斯對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還是有很大功勞的,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想,他得到嬴政的重用之後,便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謀遠慮,在任廷尉期間,輔助秦王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他輔佐秦始皇制訂了一系列的統一政策,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李斯的重大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反對驅逐外客,讓秦嬴政堅持自秦孝公以來的重用外來人才的策略;二是主張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鞏固中央皇權,鞏固統一成果;三是提出了統一文字,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使秦統一六國之後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李斯的法家思想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朝治國的主要指導思想。
導致李斯慘死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他的私心重,貪戀權力,他推崇帝王之術,其權力慾極強,正是由於他貪婪權力,所以才會在趙高的脅迫下與趙高合謀,搞“沙丘之變”,篡改詔書,改立胡亥為帝,而這為他日後被昏君胡亥處死埋下禍根;第二是他雖是權謀家,但卻沒有能防備奸詐小人趙高,對於曾經一起合謀搞政變的趙高缺少防備之心,終於被趙高設套、陷害而走上絕路;第三是他在後期將法家的政策推向了極端化,致使嚴酷的政策導致民眾大起義,最後,在秦朝危機四伏時,他和他的兒子被誣陷為謀反,導致了他最後被腰斬。
《史記》評價說:“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能明其畫,因時推秦,遂得意於海內,斯為謀首。” (參看《太史公自序》)
李斯的慘死給後人的啟示是:其一,推行政令不能極端化,否則將適得其反,嚴酷的秦朝法令,後果其實很不好;其二,為政者不能太貪戀權力,否者,將招來殺身之禍,其下場必是很慘的;其三,即便是學識淵博,有深謀遠慮,但一定不能不防備奸詐小人,謀略家往往鬥不過陰險小人,李斯敗在趙高手下,乃是大智者死於奸佞小人之手。
第三,趙高乘秦始皇死後,利用其特殊權力擅政,在沙丘搞政變,他篡改遺詔,改立胡亥為帝,在胡亥即位之後,趙高迷惑新帝,專權擅政,陷害大臣,打擊異己,掌控了朝中決斷大權,之後,他害死了李斯,當上丞相,野心極大,他自己稱帝不成,扶立子嬰為王,結果,他卻敗在了子嬰手下,被子嬰身邊的太監活活砍死。
趙高(劇照)
趙高在李斯死後,奪了相位,更加肆無忌憚,他指鹿為馬,排除異己,專權擅政,將秦朝的暴政推向了高峰狀態,致使到處捲起了亡秦風暴。後來,劉邦帶著數萬兵馬迂迴進入武關,為了早日攻克咸陽,劉邦派人暗中聯絡趙高,想讓趙高作內應,趙高擔心胡亥知其實情,便暗中謀反乘亂奪位之事。趙高秘密秘密與其弟趙成和女婿閻樂商議謀反策略,主張由咸陽令閻樂率領手下士兵裝扮成山東農民軍攻打望夷宮,以郎中令趙成為內應,實施謀反。閻樂逼迫胡亥自殺。
除掉胡亥之後,趙高趕到宮內,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璽佩上,進入皇宮大殿,想憑著自己也屬嬴姓趙氏血統,登基稱帝,可是,文武百官知其野心,皆低頭不語,無聲表示反抗,趙高無奈,知道自己已得罪眾臣,於是,他臨時改變主意,將玉璽傳給了王室成員子嬰,子嬰知各地勢力皆崛起,取消帝號,複稱秦王。子嬰歷來對趙高的種種罪行十分痛恨,他被趙高推上王位之後,不願當傀儡,不願再落得個象蹈胡亥那樣的命運,於是,他與自己的貼身宦官韓談密謀,籌劃著斬除趙高。
趙高原本讓子嬰在齋戒五日後正式即王位,但期限到來時,子嬰推說有病,不肯前往取皇帝印璽,趙高無奈,只得親自來請。等趙高一到子嬰住處,宦官韓談乘趙高不備,一刀就砍死了趙高。子嬰隨即召群臣進宮,公佈了趙高的種種罪孽,下令滅其三族。趙高狂妄了胡亥一朝,卻死於他扶立的子嬰登基之時。
清代史學家趙翼曾認為,趙高本為趙國公子,因痛惜自己的國家被秦國所滅,不惜殘害自己的身體自宮而進入秦宮,以引發秦朝內部一系列爭鬥,殺盡秦朝宗室,滅亡秦朝,趙高的所作所為志在復仇。趙翼認為他的這一說法是有根據的,是來源於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參看《陔餘叢考》)對這一觀點,後人還有人以詩《詠趙高》贊曰:“當年舉世欲誅秦,哪計為名與殺身。先去扶蘇後胡亥,趙高功冠漢諸臣。大賈滅嬴憑女子,奇謀興漢詎蕭曹。留侯椎鐵荊卿匕,不及秦宮一趙高。”(譚獻《復堂日記·卷四》摘清泉歐陽軒《月到山房寺》)
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的趙高是很有才的,他精通秦國法律,也是因為他精通法律,原來掌管皇帝車輿的他才有機會靠近胡亥,成了胡亥的親信。他因此才有了後來的發跡生涯。趙高還是擅長書法,並對文字有深入的研究,他武藝高強,算是文武雙全的人才,他能到嬴政身邊受重用,是有他的才能的。
但是,趙高製造多起秦朝宮廷政變,加劇了秦朝內部的權力之爭和動盪不安,他在秦二世掌權後,屢進讒言、濫殺無辜,致使秦朝損失大批文臣武將,加速了秦朝的滅亡;他害死了曾經與他同謀政變的李斯,逼死了他篡改遺詔而改立的胡亥,其人品和惡性歷來為大多數史學家所不齒,對他的評價多是否定的。
比如,李斯評價趙高說:“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於齊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韓玘為韓安相也。”再如,漢昭帝時的賢良文學評價趙高說:“昔趙高無過人之志,而居萬人之位,是以傾覆秦國而禍殃其宗,盡失其瑟。”(《鹽鐵論·卷五·相刺》)還有,曹丕評價趙高說:“昔伊戾費忌,以無寵而作讒;江充焚豐,以負罪而造蠱。高斯之詐也貪權,躬寵之罔也欲貴,皆近取乎骨肉之間,以成其凶逆。”(《典論》)
趙高之死是罪有應得,他指鹿為馬,排除異己,濫殺無辜,專權擅政;他屢次搞政變,不可一世,殺大臣,殺皇帝,最後被他所扶立的新王所殺。可見,人品太差,作惡太多,遭受報應,此乃理所當然,後世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