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轟炸雞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詞,出自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現代的百度公司就是很巧妙的借用了其中“百度”二字,結合“尋”字,體現百度的搜尋引擎功能。

    這句詞的字面意思是:經過千百次的尋覓,突然不經意間一次回頭,卻在燈火稀疏的地方發現了她。

    題中這一句單純理解沒有特別的深意,需要結合上下闕來解讀,原詞如下圖:

    全詞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都沒有意義與趣味。上片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早呼而後遙應,可見詞人筆墨獨到,文心之苦。

    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圈外;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充分顯示了“那人”的與眾不同和孤高。“眾裡尋她幹百度”極寫尋覓之苦,而“驀然”二字則寫出了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詞人卻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不滅。

    所以結合全詞來看題上這一句包含了三層意思,不知道我領會的是不是過分解讀。

    第一層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迴路轉,是愛情的一種存在方式。

    第二層意思:作者藉此自喻明志。表達自己和詞中的女子一樣高潔自持、孤芳自賞、高雅淡然。不肯與當時的世風和黑暗現實同流合汙,寧可一個人寂寞站於燈火闌珊處,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當權者湊熱鬧。

    第三層意思:表達了人生的一種境界與哲理,這種哲理與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具有永恆性和宇宙性。不會因歲月、際遇、環境的不同而磨滅或忘卻。

    不知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呢?一起探討吧。

  • 2 # 古詩今詞

    有的人認為辛棄疾這首詞描寫的是兒女私情,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鑑賞一首詩詞,不應該只是尋章摘句,更要重視創作背景,往往能發現更深層次的境味。

    《青玉案·元夕》

    這首詞,正好寫於辛棄疾剛從北方投奔南宋。時逢金兵驅境,南宋王朝卻不思收復失地,反而偏安一隅,終日縱歌舞以享樂。時人有詩云: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稼軒胸懷壯志,空有一腔熱血卻無用武之地,這與當時所處的環境是極其矛盾的。如若將此詞解釋成兒女情長,或許可以,但此時詞人與南宋貪圖享樂之人有何區別?

    眾裡尋他千百度

    大凡寓情於景的詩詞都有言外之意,這首詞也不例外。

    這首詞的上闋描寫的是當時掩飾的太平之象,而下闋則寫的是自己無心賞景,而是為了尋找一個身影。如果把這首詩上升到政治層面,似乎許多矛盾之點就可以解釋地通了。

    有人說“眾裡尋他千百度”,這裡的“他”是指韓世忠或岳飛,亦或者是自己,這點只能猜測而不可詳知了。

    除卻背景不談,今人把這首詩作為情詩看待,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引用名句,還想表達的是自己的心聲。

  • 3 # 暑燼秋逸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還是比較推崇靜安“立、守、得”三大境界之說的,此一境就是第三境界——“得”,尋覓千百次,竟然是在燈火冷落之處發現了那人。誠然,蘇辛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但是不等於他們不能寫婉約詞,總體上青玉案.元夕還應屬於幼安少有的精彩婉約詞。

    有人說一個心如鐵、補天裂的英雄,是不會麻醉自己的,“眾裡尋他千百度”,的“他”是指韓世忠或岳飛,亦或者是他自己,表達了憂國憂民的心情,國家已分裂,而人們卻沉浸中東風夜放花千樹的熱鬧氣氛中,幼安心繫大宋統一,不能同流與眾,只能獨自隱於燈火闌珊處,從這種意義上講本詞還是豪放詞。

    我認為這樣說還是有些武斷,如果如前所言,那麼後四句前的“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又如何理解?上下闕詞的對比是顯而立見,下闕的情調漫然是有,但由此而說“寂冷”則有些過了,只是關注點的不同,體現了詞人心境的對比反差,眾人關注的是寶車香路、鳳簫玉壺、魚龍花千樹,而作者關注的只是那個闌珊處蛾柳暗香的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可是她卻在熱鬧外,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清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於世間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詩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第一層意思是她,引申到志同道合之友,同持家國情懷的摯友也未嘗不可,這不同的境地是修出來的,是對她的朝思暮想、對北國家鄉的眷戀,日積月累而達到的境界,達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他會突然豁然領悟貫通的境界,“得”不是天上掉餡餅,是量變到質變的修身悟道!

    另外,這幾句不是出題者所言的詩,是詞句!

    最後我要說的的《經典詠流傳》陳彼得的演唱,將一首婉約詞唱的如此豪放,也是他對幼安青玉案的解讀,確實不錯。

  • 4 # 素心流年

    這是辛棄疾最為柔軟的詩。

    梁啟超評價:“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1 出處

    《青玉案 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夕:陰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元宵節,這夜稱元夕或元夜。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古人約會的情人節。

    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2 “那人”

    這是個熱鬧的節日。

    燈光,像一陣春風吹開了千樹萬樹的繁花,奼紫嫣紅。

    焰火,像滿天星斗被風吹落,紛亂如雨。

    佳人,華美的車馬載著盛裝華服的女子,歡聲笑語,儀態萬千,暗香飄忽。

    歡歌入樂,彩燈起舞,月光流轉,流光溢彩,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然而,

    這只是個鋪墊,詞人之意不在此。

    很喜歡“驀然回首”,彷彿命中註定,心意相通。

    踏遍紅塵,疲累倦極,轉個身,不偏不倚,恰好遇見,驚喜而欣慰。

    很喜歡“那人”,世間獨一無二,閱盡滄桑,偏就是你。

    不在華燈盛放之中,不在歌舞昇平之場,卻獨自站在那遠離喧囂,鉛華散盡的燈火零落稀疏的角落。

    不隨波逐流,不追慕榮華,甘於寂寞,寧靜淡泊,不食煙火,遺世而獨立。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詩經 鄭風》)3 境界

    王國維將這四句比作“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須的最高境界。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孤獨與迷惘。

    “衣帶漸寬終不悔”,是追尋與奮鬥。

    “驀然回首”,便是努力之後的豁然開朗,水到渠成。

    若形容愛情,唯這一句最佳。

    那一定是心意相通,興趣相投,知你不喜熱鬧,便在安靜處等你,只須你一回頭,便能看到,我一直在這裡。

    於詞人辛棄疾而言,卻另有深意。

    “那人”不隨眾,不附和,獨立安靜,自有一種人格魅力。

    辛棄疾,一生致力抗金,沙場馳戰,卻屢受排擠,寧可寂寞,賦閒在家,也不趨炎附勢,與小人同流合汙。

    辛棄疾以“那人”自喻,表明自己不可動搖之意志和獨立純潔之人格。

  • 5 # 老街味道

    問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怎麼正確的解讀這句詩?

    ........

    前言

    辛棄疾青玉案裡的這三句本來就非常的有名,後來又被王國維先生奉為人生三境界之第三重境界,就更加惹人注目。

    一、王國維的解讀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一定知道王國維三種境界之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不過王國維只是”自己“看出三種境界,並沒有說作者一定有這三種境界,因此王國維說道:

    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注:蝶戀花作者有歐陽修、柳永兩說)

    按照王國維的說法是,這一種境界是人生歷經磨難走向成功的感悟。

    二、辛棄疾的本意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結語

    生活中大多數人的成功必須經過千辛萬苦的磨難,也只有經歷過這種磨難,結果才越發的珍貴。這也就是王國維的第三種境界。

    無論是追求一份感情、一份事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或許過去的你還沒有把她感動,或許這份事業你還不能駕馭。因此得到時我們才會被感動,才會永遠忘不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美好時刻。

    晚清譚獻的《復堂詞錄序》裡說過

    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向之未有得於詩者,今遂有得於詞。 。

  • 6 # 菩提月滿西樓

    辛棄疾的這首詞提到“有意的追尋“與“無意的獲得”,其意境與一首禪詩很接近:用心恰恰無,無心恰恰用。類似的語句還有”“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搞藝術創作的人,多半能體會這種“有心求之”卻“無心而得”之妙:殫精竭慮、自我感覺良好的作品反響平平;隨便整一個投放出去,卻火得一塌糊塗。

    參禪悟道也是如此。心心念念求開悟,卻每每事與願違——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然後一念放下,卻身心空明直趨聖境——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種有和無不對等造成的意境就是禪意。只能意會,無法言說。

  • 7 # 情感中轉站

    先糾正一個問題:燈火闌珊,很多人將它當做輝煌、燦爛的意思了,這與本意相悖了,是典型的誤用,燈火闌珊的本意是燈火將盡、快要沒落的意思。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元宵佳節的夜晚,放燈、觀燈的人熙熙融融,“我”不為看燈,一直想看一看我的“他”,恨不得那些燈都是“我”的眼,因為怎麼急怎麼找,始終不見我的“他”,耳邊莫名奇妙總響起一首《涼涼》,正在我失望之際,不經意回眸一瞥,卻在某處燈火昏黑的地方,發現他正隻身閒蕩。

    興奮不興奮,爆炸不爆炸……

    前幾年,做生意失敗,多年的積蓄砸進大海,連個水泡都不起,我心在滴血,那時的心態:熱鬧總歸是別人的熱鬧,而我的心已被冰凍,扔進了荒漠!幹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雖然一樣的工作,一樣生活,味道,可就差遠了,行屍走肉。好在老婆開明,想了一些辦法,最後一招,去九寨溝,在那山水之間,猛然一回頭,我的心忽然一悸動,或者叫一痙攣,開竅了!原來,所有的美好,還是存在的!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 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 此第一境一也;

    ‘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眾裡尋她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

    豈止是學問,人生際遇莫不如此!除去心魔,別有洞天。

  • 8 # 陳說紅樓

    這句詞是我喜歡的句子。

    我來說說我喜歡的原因:

    眾裡:作者尋找知己的範圍廣度和深度,一下把這首的詞的意念放大無限的空間。如同繁華紅塵。

    尋他:在這繁華的紅塵,眩目的燈火背景下,作為對比,作者的心中卻有單一的,具體的目的,體現作者心中的堅持,如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千百度:作者尋找知己的次數,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泯滅,就像那火樹銀花一樣,但他依然堅持!

    驀然回首:峰迴路轉,情緒由追逐,由緊張,一下子得到了釋放,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來作者追尋的方向錯了,不應該只看到繁華,

    原來作者不應該在紅塵追尋,他就在你的背後,默默關注你。

    原來你的追尋,更凸現了背後的他,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這時候,你釋放的心情,一下被他抓緊,一下子成為驚喜,成為了欣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9 # 有書共讀

    這幾句詞出自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名作《青玉案》,原作如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寫的元宵燈節,在唐宋時是觀燈賞月的好時光,也是戀愛中男女私期秘約的好時機。這從宋代名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也可看出。

    辛棄疾的這首詞,上片渲染元宵燈節的一片熱鬧繁華景況,下片先寫眾多麗人紛紛攘攘,然後就是這幾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個抒情主人公在人群中千百遍尋覓自己的意中人,好像沒什麼希望了;忽然,兩眼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分明看到她了,是她!是她!

    原來她在這燈火冷落的地方,還未回去,似有所待!

    發現意中人的一瞬間,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尋覓的辛苦與失望,期待的焦急和失落,一併匯成刻骨的甜蜜,這狂喜的幸福,給他一整個世界他都不願交換。

    辛詞以豪放為主,但也風格多樣。本詞風格偏婉約,情思細膩深沉。幸福而又心酸的境界,跨越時空,至今令讀者感同身受。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先生對這幾句詞有新奇的解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幹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在此,王國維先生把晏殊、柳永、辛棄疾三人表達愛情的詞截取出來,編排在一起,貼切地表達自己對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需要經歷的三種境界的理解。

    把辛詞的這幾句詞的境界稱為第三即最高境界,即在苦覓不遇時不經意間偶然得之,當然,這偶然得之的背後是不斷的精進與積累。

    這是王國維先生藉詞喻事的精妙解讀,當不是辛詞原意。他自己也說,這樣解讀,還怕原詞作者不答應呢。

  • 10 # 書十二卷

    多數人都引用這句詞來表達愛情,從表面上看,的確是一首愛情詞。但如果聯絡作者再政治上屢遭打擊的處境,則意境更加幽遙,令人回味無窮。

    一、原作情感。“那人”賞燈卻不是賞“寶馬雕車”,也不在“笑語盈盈”之列,而是遠離眾人,遺世決立,悄然立於“燈火闌珊處”。在如此熱鬧歡慶的場景中,是如此清涼和孤獨。這種孤芳自賞,淡泊自持,不同流俗,正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寫照。作者童工對比和以賓襯主的手法,表達出了自己絕不如政治投降派同流合汙的操守,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和知音難覓的悲涼。

    二、解讀共鳴。這一句深刻描寫了“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無論是愛情上、政治上、生活上……不糾纏、不深陷、不攀比,不追逐繁華,只需安心的做好自己,做好該做的,那該來的就一定會來,在那該遇見的時刻,就會有最美好的相遇,就會有意料不到的驚喜。所以,每一個不同心境的人讀這幾句都能與之共鳴,如遇知音,震撼肺腑。

    三、人生境界。這句詞被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比喻成“古之成大事者”所經歷的最高境界,表明了只有經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兩個境界後,最後才有可能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有所收穫,實現理想。這三重境界全面概括了理想是實現之路。然而,這種理解已經不是所引詞作者的原意,但更賦予了這幾句深沉高遠的含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什麼原創的好故事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