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天頭條

    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漢武帝時,在經學的推動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稱為三公。伺候,三公便逐漸只用在加官或者追贈時,成為了一種尊貴的虛銜。張居正八個虛銜中最有一個便是太子太師銜。

    【九卿】2

    1、太常(秦與漢初為奉常)長官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

    2、光祿勳(秦與漢初為郎中令)掌管宮殿中的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的警衛

    4、太僕,掌管皇帝車馬

    5、廷尉,掌管司法條例和審判工作

    6、大鴻臚(秦典客,漢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掌管外交和少數民族事物。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物。

    8、大司農(秦治粟內史,漢景帝改大農令,武帝改定)掌管糧食和財政支出。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使用的山海池澤的稅務工作。

    【司寇】3

    司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空、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各諸侯國亦置此官,職掌同周,楚、陳等國稱司敗。後世也用作刑部尚書的別稱。

    【令尹】4

    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中的賢能來擔任,且多為羋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數外姓之人為令尹(吳起、黃歇、李園),實不多見。

    【大夫】5

    古代的一種官位名稱,春秋戰國時,臣子按等級分為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可享有封底,且職位可以世襲。隋唐後,大夫成為高階官階的統稱,清朝時,高階文級官職稱大夫,武職稱將軍。

    【士大夫】6

    舊時即可指官吏,又可指聲望、地位較高的知識分子。

    【左徒】7

    左徒,是周朝楚國特有的官名,中原諸侯國無。史記載春申君與屈原曾任左徒。《史記·楚世家》:“楚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後人亦以左徒作為屈原的別稱。

    【上卿】8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都有卿,分上、中、下級。上卿相當於宰相,位在大夫之上。《左傳·成公三年》:“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

    【太師】9

    太師分兩種,一種曾為“三公“之一,後多為大官加銜的虛職,表示恩寵。另一種是“東宮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太傅】10

    即使古代“三公”之一,又是“東宮三師”之一。

    【侍中】11

    侍中,古代職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沒有定員,為丞相之史,以其往來東廂奏事,故謂之侍中;西漢時又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類名號可入禁中受事;西漢武帝以後,地位漸高,等級直超過侍郎;魏晉以後,侍中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唐宋該職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後廢止。

    【宰相】12

    一個很寬泛的官職稱號,在中國歷史上,凡是擔任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的人都可稱為宰相。

    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御史】13

    御史,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秦以後設定御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主管糾察官員過失等。如韓愈曾擔任監察御史,海瑞曾擔任南京右僉都御史。

    【太尉】14

    輔佐皇帝的最高武館,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至元代被廢除。

    【參知政事】15

    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唐制以中書令、侍中、尚書僕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職,給以“參知政事”等名義。以參知政事為副宰相。簡稱“參政”。

    【軍機大臣】16

    清朝時負責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必要機構,始稱"辦理軍機大臣",後來又改為"軍機處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簡稱"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雅稱"樞臣",是軍機處的官職之一。

    【學士】17

    學士,即文學之士的簡稱。明清之前大多是主管典禮、編纂、撰述或者皇帝的侍講、侍讀,還有的草擬奏令,參與機密。宋代的學士是個虛銜,專門為那些需要禮遇的大臣或文學之士而設。明、清兩代則殿閣學士實際上有著與宰相相當的職權。

    【尚書】18

    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初為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興盛期,唐在隋的基礎上將六部確定。

    六部:吏部 ( 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 )

    戶部 ( 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 ) 禮部( 管典禮、科舉、學校等 )

    兵部 ( 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 )

    刑部 ( 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 )

    工部 ( 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 。

    【散騎常侍】19

    魏晉以後所設官職,合漢代“散騎”及“常侍”兩職之官名。為皇帝親信,跟隨皇帝左右,以備皇帝顧問,地位頗為尊崇。宋代不常置,金元以後廢除。

    【太子洗馬】20

    秦漢時設定,清末廢。起初是太子的侍從官,負責輔佐太子,教太子政治、文理等。後來逐漸演變成專職掌管書記檔案的官員。

    【樞密使】21

    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的樞密院的長官,始置於唐後期,以宦官充任,五代時改由士人充任,後又逐漸被武臣所掌握,辦事機構也日益完善,樞密使把軍政大權握於一己之手以便宜從事,樞密使的職掌範圍擴大到了極限。到了宋代,樞密使制又發生了變化,其任職者由五代時的武將逐漸轉為以文官擔任,職權範圍逐步縮小。宋代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權利與宰相一般,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經略使】22

    經略使一職為臨時性的差遣。金末,曾在被蒙古軍攻破各路設經略使,總理一方軍政。元初,曾以史天澤為河南經略使。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以中書參政普顏不花等為經略使,赴江南各省督察軍律。明清兩朝,凡遇有重要軍務時即特設經略,統理一省或數省軍務,職位高於總督,事畢即罷。清中葉後不設此職。

    【節度使】23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節度使”。《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卷唐紀二十六有載: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書記和司令職位。

    【刺史】24

    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25

    也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巡撫】26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

    【都督】27

    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總督】28

    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知府】29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郎中】30

    戰國時指宮廷侍衛。從唐至清以來指尚書、侍郎一下的高階官員,分掌各司事物。

    【長史】31

    最早設於漢代,當時丞相和將軍幕府皆設有長史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或幕僚長,將軍下的長史亦可領軍作戰。品級高下視所屬機構而異,從三品至七品不等。

    【侍郎】32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地位次於尚書。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自唐以後,中書、門下二省及尚書各部的副職,相當於現在的部長、副部長級別。

    【參軍】33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代以後地位漸漸變低,多事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慢慢變成了地方官員。

    【都尉】34

    都尉是秦漢時代重要的中高階武官,職位僅次於將軍。

    【校尉】35

    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司馬】36

    司馬,戰國時是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的屬官。

    【撫軍】37

    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左右拾遺】38

    唐代諫官名。唐武則天時置,分屬門下、中書兩省。其職掌和左、右補闕相同。北宋時改為左、右正言,後隨設隨罷。

    【宮廷內侍】39

    又稱太監太史、記史,管文書。

    【縣令】40

    縣一級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教頭】41

    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42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43

    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里正】44

    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45

    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博士】46

    戰國時期,專門教授諸子、詩賦、術數、方技等科目的教官的官名。秦朝有諸子、詩賦等博士,漢朝有五經博士。唐朝有太學博士、太醫博士、律學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時,仍然設有此官職,國子博士和太常博士,還有孔孟及如家諸族的世襲官五經博士。

    【國子監祭酒】

    47

    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是國子監,中央教育機構,主管這些最高學府的教育行政長官就是祭酒,與現在的大學校長相似。戰國時荀子就曾三次當人稷下學官的祭酒。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也都擔任過國子監祭酒。

    【學政】48

    學政是“提督學政”的簡稱,由朝廷委派,主持各省院試及督查當地教育情況的官員。

    【太史】49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後來職位漸低,秦朝稱太史令,漢朝屬太常,掌天文曆法。司馬遷就做過太史令。

    【太醫】50

    周代為主管醫務政令的醫師,秦、漢兩代設太醫令丞。魏晉南北朝沿襲漢初時的設定屬於少府。隋設太醫署,宋改稱太醫局,元改太醫院,明代沿襲。後泛指專為皇室治病的醫生。

  • 2 # 黃河水

    中國古代武將都有哪些官職,他們的官職哪個又是最大的呢,我相信有很多人不知道。因為不同的朝代對武將的名稱命名不同,而且他們的權利也各不相同,所以就不會太容易接受。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以清朝為例來看看他們的武將排序吧。

    第一:正一品 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 將軍,都統,提督

    第二:正二品 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副將

    第三:正三品 參將

    從三品 遊擊

    第四:正四品 都司

    從四品 城門領

    第五:正五品 守備

    從五品 守禦所千總

    第六:正六品 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部千總

    第七:正七品 把總

    從七品 盛京遊牧副尉

    第八:正八品 外委千總

    從八品 委署驍騎尉

    第九:正九品 外委把總

    從九品 額外外委

  • 3 # 不懂講故事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清朝的官制是中國古代最為完備的,比較有代表性。官員品級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文武官員都是如此。但同一品級的文官要比武官更受重視,權利範圍也更廣泛些,所以總的來說武官地位是不如文官的。具體清代武官品級如下:

    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首都衛戍司令。清代只有滿族將領才能擔任這個職務。

    從一品——將軍、都統、提督。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委員、陸軍各軍區司令、海空軍司令的級別。

    正二品——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副將。

    大致相當現在的各集團軍首長。

    正三品——參將。

    從三品——遊擊。

    大致相當現在的師級領導。

    正四品——都司。

    從四品——城門領。

    也許相當於團級吧,以下就不一一對比了。這只是大致的比較,不能與現在的級別一一對應。

    正五品——守備。

    從五品——守禦所千總。

    正六品——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部千總。

    正七品——把總。

    從七品——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總。

    從八品——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外委把總。

    從九品——額外外委。

    這些武官都有自己設在軍營內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稱為“府”。他們也有另外的私宅(有些就設在府邸後面),但按規定在當值(值班)時只能住在軍營裡,不能隨便外出。不過晚清軍備廢弛,也就沒人管了。

    這些武官都隨下屬的部隊駐紮在各地,一般是比較固定的。如果發生戰事,他們當然要按皇帝的命令率領所屬軍隊參戰,但一般不遷私宅。因為打完仗大多數還是要回原駐地的。如果要長期換防,也就不得不搬家了。

    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世襲的軍職,如貴族子弟或父親因公殉職,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職品級。第二種是科舉奪魁而得官。科舉分文武兩種,參加武科舉,考上進士以上級別者,可以授予武職。第三種是從士兵中選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級,也就是“行伍出身”。

    清代早期的官場是很清廉的,武官都憑才能和戰功來獲得升職。即使貴族子弟,也絕沒有無功受祿的事。但後期官場腐敗,賄賂成風,武官升職的“渠道”也就很複雜了。

  • 4 # 夫唯不爭

    清朝的官制是中國古代最為完備的,比較有代表性。官員品級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文武官員都是如此。但同一品級的文官要比武官更受重視,權利範圍也更廣泛些,所以總的來說武官地位是不如文官的。具體清代武官品級如下:

    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首都衛戍司令。清代只有滿族將領才能擔任這個職務。

    從一品——將軍、都統、提督。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委員、陸軍各軍區司令、海空軍司令的級別。

    正二品——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副將。

    大致相當現在的各集團軍首長。

    正三品——參將。

    從三品——遊擊。

    大致相當現在的師級領導。

    正四品——都司。

    從四品——城門領。

    也許相當於團級吧,以下就不一一對比了。這只是大致的比較,不能與現在的級別一一對應。

    正五品——守備。

    從五品——守禦所千總。

    正六品——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部千總。

    正七品——把總。

    從七品——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總。

    從八品——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外委把總。

    從九品——額外外委。

    這些武官都有自己設在軍營內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稱為“府”。他們也有另外的私宅(有些就設在府邸後面),但按規定在當值(值班)時只能住在軍營裡,不能隨便外出。不過晚清軍備廢弛,也就沒人管了。

    這些武官都隨下屬的部隊駐紮在各地,一般是比較固定的。如果發生戰事,他們當然要按皇帝的命令率領所屬軍隊參戰,但一般不遷私宅。因為打完仗大多數還是要回原駐地的。如果要長期換防,也就不得不搬家了。

    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世襲的軍職,如貴族子弟或父親因公殉職,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職品級。第二種是科舉奪魁而得官。科舉分文武兩種,參加武科舉,考上進士以上級別者,可以授予武職。第三種是從士兵中選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級,也就是“行伍出身”。

  • 5 # 你的電影迷弟

    六部:由於過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職能往往等於現今多個部門職能的綜合。其長官尚書相當於部長,副長官侍郎相當於副部長;各司主管稱郎中,相當於司局長,副主管稱員外郎,相當於副司局級;至於主事權力、地位上比處長要高一些。

    吏部:相當於組織部+人事部。

    兵部:相當於國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驛傳)、軍委等部門。

    刑部、大理寺:相當於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司法部等部門。

    禮部:相當於教育部、文化部、宣傳部等部門。

    戶部:相當於財政部、民政部、商務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審計署、華人民銀行(造幣)、稅務總局等各部門。

    工部:相當於建設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水利部等部門。

    殿閣大學士:從人數和地位上看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因為這些大學士一般都是軍機大臣或是兼任尚書、都統之類的職位,都是獨當一面的人物。一般來說,三殿三閣(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共六名大學士,都是當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協辦大學士遞補,除非該人被革職或是死亡。協辦大學士就相當於政治局候補。

    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等:就品級上來說現在似乎沒有那麼高的侍衛官;就職能來說,可以相當於中央警衛團。

    理藩院:相當於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對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羅斯、日本、北韓、越南等,主要還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當於中央黨校+中科院、社科院。

    國子監:相當於清華、北大之類的學校的綜合體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職能。

    順天府:相當於北京市。

    步軍統領:相當於現在北京警備區兼公安廳的職能。

    內務府:為皇室服務的機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之類的部門。

    總督:軍事職能相當於解放初期的大區書記。

    巡撫:相當於現今的省委書記、省長。

    駐防將軍:相當於現在的警備區司令員。

    各省軍事:總體來說,清代的武官品級上較歷代有了較大的提高。

    提督:為一省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

    總兵:相當於現今的軍分割槽司令員或軍長,其統轄的鎮相當於今天的軍分割槽。

    副將:相當於副軍長。

    參將:相當於師長。

    遊擊:相當於副師長或是旅長。

    都司、守備:相當於團級。

    千總:相當於營級。

    把總:相當於正連級。

    外委千總:相當於副連級。

    外委把總:相當於正排級。

    額外外委:相當於副排級。

  • 6 # 百里無風

    都統,相當八旗旗主,從一品。品級相當於現在大軍區司令,實際職能應該相當於集團軍司令。

    總兵,正二品武職,在提督之下,掌管本鎮軍務。這個鎮不是現在的鄉鎮,是軍事單位,約一萬二三千人。現在來看,差不多師長吧。

    校尉,從二品,掌一協軍務,協是鎮的下級單位。兵力幾千人,相當於旅長或者團長。

    參將,正三品,掌一營軍務,營是協的下級單位,兵力可能在幾百人,幾乎相當於營長。

    遊擊,從三品,位在參將以下。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這三個職務,也是營級軍官。

    在這幾個職位中這幾個職位中都統官職最大,但古代的武將在每個朝代的官職名稱都不一樣,朝代不同,社會地位也不同,如宋代重文輕武,雖然官職很複雜,分幾十個等級,但武將的社會地位很低,基本上沒什麼權利,在唐代有天策上將,全唐朝只有一人擔任,李世民,天策上將兼秦王兼司徒兼尚書令,不管是爵位上還是在職官上、也不管在文臣還是武將中地位都是最高。

  • 7 # 轉世輪迴追夢人

    太尉,秦漢三國時期,是全國的國防部長,隋唐之後,玩三省六部制,出現了節度使,指揮使,樞密使等部級軍職,明朝恢復兵部尚書,督師這樣的軍職。

  • 8 # 不二史君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裡,誕生了許許多多偉大的朝代。既然有國家,就有國家之間的戰爭,而武將則是不可或缺的絕色。

    談到古代的武將職位,每個朝代的名稱都是不一樣的。相近的朝代越相似,而相去甚遠的朝代則變化更大。下面,我們就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朝代來說一說。我們首先來說說秦朝:

    國尉:與漢朝太守相當,是秦朝最高武官。負責執掌各級軍隊,對軍隊有考核與任免權。

    護軍都尉:管理各級武將,代管各級軍機事務。統領禁軍,中護軍等。

    將軍:共設前後左右四方將軍,位列上卿,負責鎮守邊疆。

    偏將軍:副將職位,協助將軍處理各種事務。帶領軍隊訓練等事宜。

    都尉:統五千兵。

    此外,還有諸如君侯、百將、屯長等小官職。

    漢朝武官最高職稱為大將軍(位列三公,一品大員),除此以外從大到小依次為: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上軍大將軍加上四鎮與四徵(東西南北)將軍等;三品:中領軍,此外還有四安(東西南北)將軍,四平(同上)將軍等各雜號將軍。在三品以下還有四五品的官員如偏將軍、中郎將、校尉等各種稱號武將更是不計其數。可以說,漢朝的武官職位是相當繁雜的。

    相比於前朝,由於社會的進步和軍隊建設的需要,漢朝武將的職位劃分則更加細緻,更加多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和漢朝的政治體制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再來看看唐朝的情況。

    正一品:天策上將軍,只李世民(唐太宗)一人而已

    無品級:兵馬大元帥

    從一品:驃騎大將軍

    正二品:輔國大將軍;從二品,鎮軍大將軍

    上正三品:冠軍、懷化、千牛衛大將軍;下正三品,懷化將軍

    上從三品:雲輝、歸德大將軍;下從三品,歸德將軍

    上正四品:忠武將軍;下正四品,壯武將軍

    上從四品:宣威將軍;下從四品,敏威將軍

    ……

    上從九品:陪戎校尉;下從九品,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等。

    到了唐朝之時,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的官職劃分不僅十分細緻多樣,而且更為科學清楚,一目瞭然。歷史總是進步的,武將官位的稱謂也會越來越規範。

    除了上述那些朝代的官職,還有其他朝代也是各不一樣。比如大司馬、千戶、都督等。每個朝代對武將職位的稱謂都不一樣,都是根據自身情況而去制定的武將職位稱號。所以,在每個時期每個點,也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古代和現代的很多官職都是對應的,例如:

    兵馬大元帥――軍委主席

    大將軍――陸軍上將

    遊擊將軍――副師長

    參將――師長

    總兵――軍區司令

    都統――海軍上將

    校尉――連長

    當然,這只是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官職,肯定會略有出入。不管歷史怎樣發展,一直到今天,不可否認的是,軍隊對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完整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此,我希望我們的軍隊發展越來越好,也希望所有人能重視和關心我們國家的軍人。支援軍隊發展,作為華人――義不容辭。

  • 9 # 華納小川美

    古代的武將總兵,參將,校尉,都統,遊擊這些官稱用的比較多,我們先說一下他們的有哪些官職,一品有將軍,提督和都統。二品有副都統和總兵。三品有參將,遊擊。四品有都司,城門領。五品有守備,守禦所千總。六品有門千總,營千總,衛千總。七品有把總,副蔚。八品有外委千總,委署驍騎尉。九品是額外外委。這裡一品的肯定最大了就是將軍,提督和都統。

    至於他們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我們先說一下總兵。清代的總兵是二品官員掌管本鎮軍務,也叫總鎮,大概是現在軍長或者司令員。

    2參將:參將屬於三品官員,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標,河營都有參將,掌管調遣河工,和守汛防險之類的工作,參將所管的人員大概在幾百人相當於現在的團長或者營長類的。

    3校尉:校尉為中級軍官,秦漢是統兵武官,次與將軍。統領六,七百人,相當於現在的團長或者營長。

    4都統:清代順治皇帝定“都統”為漢名是駐防八旗的最高軍事長官之一,掌管駐防軍營實物和駐地防區的民政事務,相當於現在的集團軍長。

    5遊擊:是三品官,主要負責平時的練兵,相當於現在的連長或排長吧。

    古代武將的官職在各個朝代的叫法和只能都會有所不同,我這裡簡單的介紹了一下,有更全面的希望大家補充。

  • 10 # 市井小販

    清朝的官制是中國古代最為完備的,比較有代表性。官員品級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文武官員都是如此。但同一品級的文官要比武官更受重視,權利範圍也更廣泛些,所以總的來說武官地位是不如文官的。具體清代武官品級如下:

    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首都衛戍司令。清代只有滿族將領才能擔任這個職務。

    從一品——將軍、都統、提督。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委員、陸軍各軍區司令、海空軍司令的級別。

    正二品——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副將。

    大致相當現在的各集團軍首長。

    正三品——參將。

    從三品——遊擊。

    大致相當現在的師級領導。

    正四品——都司。

    從四品——城門領。

    也許相當於團級吧,以下就不一一對比了。這只是大致的比較,不能與現在的級別一一對應。

    正五品——守備。

    從五品——守禦所千總。

    正六品——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部千總。

    正七品——把總。

    從七品——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總。

    從八品——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外委把總。

    從九品——額外外委。

    這些武官都有自己設在軍營內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稱為“府”。他們也有另外的私宅(有些就設在府邸後面),但按規定在當值(值班)時只能住在軍營裡,不能隨便外出。不過晚清軍備廢弛,也就沒人管了。

    這些武官都隨下屬的部隊駐紮在各地,一般是比較固定的。如果發生戰事,他們當然要按皇帝的命令率領所屬軍隊參戰,但一般不遷私宅。因為打完仗大多數還是要回原駐地的。如果要長期換防,也就不得不搬家了。

    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世襲的軍職,如貴族子弟或父親因公殉職,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職品級。第二種是科舉奪魁而得官。科舉分文武兩種,參加武科舉,考上進士以上級別者,可以授予武職。第三種是從士兵中選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級,也就是“行伍出身”。

    清代早期的官場是很清廉的,武官都憑才能和戰功來獲得升職。即使貴族子弟,也絕沒有無功受祿的事。但後期官場腐敗,賄賂成風,武官升職的“渠道”也就很複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辭職一年沒有任何收入,就為了一場考試,可在看書的時候卻恍恍惚惚不能專注,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