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麻雀美食

    正如現在高考從大綜合變成分文理,古代的官員制度也是是從文武合一慢慢演化為文武分離的。文武分離是國家體制的一項重大變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史學界普遍認為,文武分離的標誌是設立有專門指揮作戰的武將,而文官不再參與一線作戰。那麼,中國是什麼時候把文官和武將分開的呢?文武分離又對歷史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根據《史記》、《尚書》記載,從夏商一直到西周,雖然文官和武將已經分設部門官職,但卿、大夫等文官既管理政事,也要受命率兵出征;而司馬等武官則平時主管軍事行政,而無統兵之權,戰爭爆發時的統帥是由天子臨時任命的,戰爭結束軍權是要交還天子的。也就是說,西周以前文官武將職責有交叉,是沒有完全分開的。

    隨著周王室日漸衰微,春秋時諸侯都有了自己的軍隊。但根據《左傳》中詳實的史實記載可見,此時文官和武將仍未分開,宰相等高階文官仍常作為統軍大將主導軍事。

    戰國時期,諸侯勢力漸強,但由於卿、大夫等貴族官員文武兼任,攬軍政大權為一身,導致了君權旁落的弊端,所以統治階層開始採取文武分治的政策,明確分為文相、武將,各司其職,以避免一人專權,沿襲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也由此確立。也就是說,戰國時期才出現了專職將軍和獨立的軍事系統。

    文官武將分開之後,原有分封制也逐漸取消,授予爵位的標準變成軍功的大小,這無疑激勵了廣大武將的鬥志,直接使軍隊戰鬥力暴增,許多著名將帥也因此應運而生,吳起、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等人都在其列。所以說,文武分治堪稱是一項改變歷史的舉措,對社會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從此之後,文官只負責在朝中管理政事,而不再率軍出征。比如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都是由專職武將統兵。當然,這也只是通常情況下,後世也有不少國家危難之時,文官代武將之責,上陣指揮作戰的,但總體上看,戰國時期就開始文武分治,並一直延續至今,這一點得到了史學界普遍公認,並記載於《中國軍事史》和《中國政治體制史》中。

  • 2 # 燕清揚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出名的文臣武將,文有魏徵、文天祥、包拯等都是很出名的文官,武將就更多了,韓信、吳起、白起等。武將和文官都是皇帝的左臂右膀,為皇帝“打工”,專業化,就像今天現代化國家一樣,軍人專管軍隊,文職官員管國家內務,軍事、國家內務分開。

    但在古代一開始文武是不分開的,官員既管國家內務,又帶兵打仗,據記載,黃帝時已設立“司馬”等軍事首領官職,夏朝設立“司徒、司空、司馬”等文武官職,商朝在夏的基礎上,進一步分化,有“馬、亞、射、衛”等文武百官。但夏商體制文武不分開,到了周,雖然官職開始分類別設立,設立“卿、大夫”等官職,但卿、大夫既管理政務,也受王命出征,司馬有軍事之權,卻無統兵之權,統兵也只是臨時任命,戰爭結束後,兵權還得交回給帝皇。

    那麼文官和武將的劃分是在什麼時候呢?

    進入春秋時期,周王室開始衰落,各諸侯國對軍隊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這時的文官武將仍未分開。公元前718年,鄭國和燕國的北制之戰,鄭莊公派大夫公子伯、子元等統兵禦敵,這時的大夫便是文武一體。大夫雖然領兵打仗,然而,軍隊的最高統帥是國君,春秋時期,不少國君都親自率軍作戰,例如泓水之戰,宋襄公掛帥,大夫公孫固等輔助;除了宋襄公,晉文公、夫差、勾踐等國君都統兵作過戰。

    同時也有不少文官率兵出征,楚成王時期成得臣、鬥勃等;楚昭王時期的王麇、王尹壽曾作為楚軍統帥。這種國君、官員沒有固定職能統兵打仗的案例很多,可見,春秋時期,文武職能並沒有分開。

    進入戰國後,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統一天下,頻繁征戰,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力隨之提高,軍隊的數量越來越大,地主階級逐漸興起,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一些比較有實力的地主階級開始掌握國家政權,為了避免君權旁落,統治階級必須將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分職能的卿、大夫等官位制度很容易讓權力過於集中在貴族身上;韓、魏、趙三家分晉就是因為權力都集中在這三家的大夫身上,架空了王權,沒有其它有實力的官位與之分權。

    所以為了避免“三家分晉”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就採取文武分職的辦法,分散權力,以相、將為百官之首,相互制衡,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的明朝朱元璋權分六部。所以很大部分人認為戰國時期是文武分職的時間,戰國時期幾乎沒有文官統過兵作戰,國君也不再帶兵,文官只需要處理政事,負責一下軍隊後勤。

    因此應該是在戰國時期。

  • 3 # 文靜視角

    古代的官員制度也是是從文武合一慢慢演化為文武分離的。文武分離是國家體制的一項重大變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史學界普遍認為,文武分離的標誌是設立有專門指揮作戰的武將,而文官不再參與一線作戰。

    戰國時期,諸侯勢力漸強,但由於卿、大夫等貴族官員文武兼任,攬軍政大權為一身,導致了君權旁落的弊端,所以統治階層開始採取文武分治的政策,明確分為文相、武將,各司其職,以避免一人專權,沿襲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也由此確立。也就是說,戰國時期才出現了專職將軍和獨立的軍事系統。

    文官武將分開之後,原有分封制也逐漸取消,授予爵位的標準變成軍功的大小,這無疑激勵了廣大武將的鬥志,直接使軍隊戰鬥力暴增,許多著名將帥也因此應運而生,吳起、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等人都在其列。所以說,文武分治堪稱是一項改變歷史的舉措,對社會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從此之後,文官只負責在朝中管理政事,而不再率軍出征。比如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都是由專職武將統兵。當然,這也只是通常情況下,後世也有不少國家危難之時,文官代武將之責,上陣指揮作戰的,但總體上看,戰國時期就開始文武分治,並一直延續至今,這一點得到了史學界普遍公認,並記載於《中國軍事史》和《中國政治體制史》中。《史記》、《呂氏春秋•異寶》中,還有戰國取消分封制、授給爵位的標準是看作戰成果的大小、許多將帥都從軍中選拔的記載。一批名將例如吳起、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等,正是遵循這個 原則選拔出來的。這時,在朝中管理政事的只是文官,而且他們也不再率領軍隊出征。

    例如,著名的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龐涓統帥魏軍,田忌(孫臏為軍師)統帥齊軍,王 齕(後為白起)統帥秦軍,廉頗(後為趙括)統帥趙軍,而他們都是專職武將。

    綜上所述,史學界普遍認為,戰國是文官武將分開的具體時期,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 4 # 桃子不太熟

    國家體制的一個重大變革就是文武分離,這是社會政治、軍事發展的必然結果。文武官員分開,是指有了專門指揮作戰的武將,文官不再作戰,史學界均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人們對他們分開的具體時間持有不同的觀點。

    《史記》、《淮南子》稱:黃帝時已設立“司馬”等軍事首領官職。《今文通典·堯典》、《古文通典·舜典》稱:夏王朝設立了“司徒、司馬、司空”等文武官職。《尚書·洪範》稱:商王朝有“司徒、司空、司寇”和“馬、亞、射、戎、衛”等文武百官。

    從上述古籍看,夏商體制一直沿襲到西周,雖然文官武職已分門別類地設立,但卿、大夫既管理政事,又受王命率兵出征,司馬只主管平時軍事行政,而無統兵之權,戰時統帥由天子臨時任命,征戰結束即將統兵之權上交天子。根據以上所述,文官武將在西周以前是不分的。

    但周王室在春秋時已衰落,各諸侯都有自己的軍隊,據《史記》、《國語》記載,軍隊的最高統帥是國君,天子常親自率兵作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將去領兵作戰。例如《左傳·隱公五年》中記載周桓王二年北制之戰,鄭莊公派大夫祭足、原繁、洩駕、公子伯和子元率兵抗擊燕軍,而那時大夫便是文武一體。

    又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周襄王十四年,宋桑楚泓水之戰,宋襄公統帥宋軍,太宰子魚和大司馬公孫固輔助;楚成王派成得臣、鬥勃等軍將統帥楚軍。再如《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記載,楚昭王元年,吳軍包圍潛城,楚王派王麋(主管宮廷)、王尹壽(主管營造、手工業),統帥救兵增援。《左傳》中的詳細史實證明,文官武將直到春秋時也未分開。

    戰國時期,地主階級興起並逐步掌握政權。由於以前不分國家的文武官員、卿、大夫等貴族平時管理政務,戰時統兵作戰,集軍事政治權力於一身引起君權旁落弊端,於是統治階級採取文武分職的辦法,以相、將為百官之首。這樣,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得以確立。相似的記錄還可見於《尉繚子·王霸篇》、《呂氏春秋·舉難篇》。所以,戰國才出現了專職將軍和獨立的軍事系統。這一點是得到公認的,並記載於《中國軍事史》、《中國政治制度史》中。

    戰國時期,戰爭規模擴大,士兵總量不斷增加,軍隊指揮成為一種藝術。一支軍隊的指揮必須要有軍事方面的專業知識,富有管理、訓練和指揮作戰的經驗。《韓非子·顯學》稱:“明君之吏,宰相必起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史記》、《呂氏春秋·異寶》中,還有戰國取消分封制、授給爵位的標準是看作戰成果的大小、許多將帥都從軍中選拔的記載。

    一批名將例如吳起、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等,正是遵循這個原則選拔出來的。這時,在朝中管理政事的只是文官,而且他們也不再率領軍隊出征。例如,著名的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龐涓統帥魏軍,田忌(孫臏為軍師)統帥齊軍,王齕(後為白起)統帥秦軍,廉頗(後為趙括)統帥趙軍,而他們都是專職武將。

    綜上所述,史學界普遍認為,戰國是文官武將分開的具體時期,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 5 # 山南影視劇

    文武分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至於文官武將是何時分開的?

    從《史記》、《淮南子》、《舀壺》、《舀鼎》等古籍可以看出,西周繼承了夏商體制,雖分別設立了各 種文官、武職,但卿、大夫既執掌政務,又受王命率兵出征,司馬只主管平時軍事行政,戰時統帥由天子 臨時任命,征戰結束即解除統兵之權。《周禮》還詳細記載了西周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多次率兵平定武庚管 蔡及東夷叛亂,周宣王派秦仲統兵伐西戎,尹吉甫統兵伐狁,方叔統兵伐荊蠻,穆公統兵伐淮夷,親自統 兵伐徐夷的情況。這些史實說明,西周以前文官武將並沒有分開。

    春秋時期周王朝的王權下移,各諸侯均建立了常備軍,據《史記》、《國語》記載,國君是軍隊最高統帥 ,天子常親自率兵作戰,文官武將率兵征伐的也不少。周桓王二年,北制之戰,鄭莊公派大夫祭足、原繁 、洩駕、公子伯和子元率兵抗擊燕軍(《左傳。隱公五年》)。周襄王十四年,桑楚泓水之戰,宋軍由襄 公統帥,太宰子魚和大司馬公孫固輔助;楚成王派成得臣、鬥勃等軍將統帥楚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楚昭王元年,吳軍包圍潛城,楚王派王麇(宮廷主管)、王尹壽(營造、手工業主管),統帥救兵 增援(《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周襄公十八年,城濮之戰中,楚成王令尹子玉率楚軍攻宋,晉文公親 自出徵,派先軫、狐毛、欒枝、狐偃等軍將和大夫領兵作戰(《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春秋末期,吳 楚柏舉之戰,吳王率文臣武將伍員、伯、孫武,擊敗了楚將尹子常、沈尹戎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皇率領的 楚軍(《中國曆代軍事史》)。以上大量史實證明,這時的文官武將也並沒有分開。

    戰國時期,各國新興地主階級執政後,見於以往國家上層官員文武不分,卿、大夫等奴隸主貴族平時管理 政務,戰時統兵作戰,軍政權力過於集中,造成國君喪失大權的弊端,於是採取文武分職,以相、將為百 官之長,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政權機構。《尉繚子。王霸篇》、《呂氏春秋。舉難篇》也有類似的敘述。 所以,《中國軍事史》、《中國政治制度史》等都認為,戰國才出現了專職軍將和獨立的軍事系統。

  • 6 # 唐明國亮

    國家體制的一個重大變革就是文武分離,這是社會政治、軍事發展的必然結果。文武官員分開,是指有了專門指揮作戰的武將,文官不再作戰,史學界均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人們對他們分開的具體時間持有不同的觀點。

    《史記》、《淮南子》稱:黃帝時已設立“司馬”等軍事首領官職。《今文通典·堯典》、《古文通典·舜典》稱:夏王朝設立了“司徒、司馬、司空”等文武官職。《尚書·洪範》稱:商王朝有“司徒、司空、司寇”和“馬、亞、射、戎、衛”等文武百官。

    從上述古籍看,夏商體制一直沿襲到西周,雖然文官武職已分門別類地設立,但卿、大夫既管理政事,又受王命率兵出征,司馬只主管平時軍事行政,而無統兵之權,戰時統帥由天子臨時任命,征戰結束即將統兵之權上交天子。根據以上所述,文官武將在西周以前是不分的。

    但周王室在春秋時已衰落,各諸侯都有自己的軍隊,據《史記》、《國語》記載,軍隊的最高統帥是國君,天子常親自率兵作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將去領兵作戰。例如《左傳·隱公五年》中記載周桓王二年北制之戰,鄭莊公派大夫祭足、原繁、洩駕、公子伯和子元率兵抗擊燕軍,而那時大夫便是文武一體。

    又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周襄王十四年,宋桑楚泓水之戰,宋襄公統帥宋軍,太宰子魚和大司馬公孫固輔助;楚成王派成得臣、鬥勃等軍將統帥楚軍。再如《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記載,楚昭王元年,吳軍包圍潛城,楚王派王麋(主管宮廷)、王尹壽(主管營造、手工業),統帥救兵增援。《左傳》中的詳細史實證明,文官武將直到春秋時也未分開。

    戰國時期,地主階級興起並逐步掌握政權。由於以前不分國家的文武官員、卿、大夫等貴族平時管理政務,戰時統兵作戰,集軍事政治權力於一身引起君權旁落弊端,於是統治階級採取文武分職的辦法,以相、將為百官之首。這樣,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得以確立。相似的記錄還可見於《尉繚子·王霸篇》、《呂氏春秋·舉難篇》。所以,戰國才出現了專職將軍和獨立的軍事系統。這一點是得到公認的,並記載於《中國軍事史》、《中國政治制度史》中。

    戰國時期,戰爭規模擴大,士兵總量不斷增加,軍隊指揮成為一種藝術。一支軍隊的指揮必須要有軍事方面的專業知識,富有管理、訓練和指揮作戰的經驗。《韓非子·顯學》稱:“明君之吏,宰相必起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史記》、《呂氏春秋·異寶》中,還有戰國取消分封制、授給爵位的標準是看作戰成果的大小、許多將帥都從軍中選拔的記載。

    一批名將例如吳起、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等,正是遵循這個原則選拔出來的。這時,在朝中管理政事的只是文官,而且他們也不再率領軍隊出征。例如,著名的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龐涓統帥魏軍,田忌(孫臏為軍師)統帥齊軍,王齕(後為白起)統帥秦軍,廉頗(後為趙括)統帥趙軍,而他們都是專職武將。

    綜上所述,史學界普遍認為,戰國是文官武將分開的具體時期,而且一直延續至今。但是,也有人認為它始於春秋。至於到底是什麼時候,也只能等考古發現來澄清了。

  • 7 # 一壺桌布

    研究中國歷史,史學界普遍認為,戰國時期是中國文武官的分開時間。但是也有人認為是春秋時期。最早有關軍事官職的記載是在《史記》、《淮南子》中,記載表明在黃帝之時已經出現了專職的軍事官職名稱“司馬”。但是對於文武分工,並沒有明確的說明。夏商周三代,也出現了文武官職的分離。《今文通典·堯典》、《古文通典·舜典》記載:夏王朝設立了“司徒、司馬、司空”等文武官職。《尚書·洪範》稱:商王朝有“司徒、司空、司寇”和“馬、亞、射、戎、衛”等文武百官。同樣的,也是沒確實的證據說明文武已經分工明確。到了周代,一直沿用夏商制度,在文武官職分離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此時,文武官職分門別類,雖然職責已有所分離,但是卿、大夫既執掌政務,又受王命率兵出征,司馬只主管平時軍事行政,戰時統帥由天子臨時任命,征戰結束即解除統兵之權。《周禮》記載,周公旦多次率兵平定武庚管蔡及東夷叛亂,然而周公旦卻是西周最著名的政治家;從周宣王派秦仲統兵伐西戎等來看,西周並沒有做到文武分工,此時雖然已經有專職武官,但是文官依然會領兵作戰,這種情況還十分普遍。隨著周王朝日漸衰退,王權下移,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爭霸,相繼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力量,但是,國君才是軍隊的最高統帥,經常親自率兵出征。例如,桑楚泓水之戰,宋軍由襄公統帥,太宰子魚和大司馬公孫固輔助;周襄公十八年,城濮之戰中,楚成王令尹子玉率楚軍攻宋,晉文公親自出徵,派先軫、狐毛、欒枝、狐偃等軍將和大夫領兵作戰;春秋末期,吳楚柏舉之戰,吳王率文臣武將伍員、伯、孫武,擊敗了楚將尹子常、沈尹戎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皇率領的楚軍。同時也有不少文官率兵出征。例如,楚成王派成得臣、鬥勃等軍將統帥楚軍;楚昭王元年,吳軍包圍潛城,楚王派王麇、王尹壽,統帥救兵增援。

  • 8 # 千河讀歷史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國家體制的一個重大變革就是文武分離,這是社會政治、軍事發展的必然結果。文武官員分開,是指有了專門指揮作戰的武將,文官不再作戰,史學界均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人們對他們分開的具體時間持有不同的觀點。

    《史記》、《淮南子》稱:黃帝時已設立“司馬”等軍事首領官職。《今文通典·堯典》、《古文通典·舜典》稱:夏王朝設立了“司徒、司馬、司空”等文武官職。《尚書·洪範》稱:商王朝有“司徒、司空、司寇”和“馬、亞、射、戎、衛”等文武百官。從上述古籍看,夏商體制一直沿襲到西周,雖然文官武職已分門別類地設立,但卿、大夫既管理政事,又受王命率兵出征,司馬只主管平時軍事行政,而無統兵之權,戰時統帥由天子臨時任命,征戰結束即將統兵之權上交天子。根據以上所述,文官武將在西周以前是不分的。

    戰國時期,戰爭規模擴大,士兵總量不斷增加,軍隊指揮成為一種藝術。一支軍隊的指揮必須要有軍事方面的專業知識,富有管理、訓練和指揮作戰的經驗。《韓非子·顯學》稱:“明君之吏,宰相必起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史記》、《呂氏春秋·異寶》中,還有戰國取消分封制,授給爵位的標準是看作戰成果的大小,許多將帥都從軍中選拔的記載。一批名將例如吳起、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等,正是遵循這個原則選拔出來的。這時,在朝中管理政事的只是文官,而且他們也不再率領軍隊出征。例如,著名的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龐涓統帥魏軍,田忌(孫臏為軍師)統帥齊軍,王(後為白起)統帥秦軍,廉頗(後為趙括)統帥趙軍,而他們都是專職武將。

    綜上所述,史學界普遍認為,戰國是文官武將分開的具體時期,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 9 # 百曉生歷史說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是《三國演義》中稱讚姜維的一句話,但這句話其實可以應用在宋朝以前的幾乎所有朝代。在治世之中,文官群體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基礎,是領兵打仗的將軍所無法實現的;同理在亂世中,武將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也是文官所無法企及的。可以說,文官和武將似乎是兩條毫不相干的平行線。然而在中國歷史上,不乏有“出將入相”的例子。

    比如漢初的丞相曹參,原本是劉邦手下的武將,但是蕭何去世後,他被提拔到了丞相的位置上,照樣將國家治理得很好。東漢的班超,原本也是一介文臣書生,卻依然留下了“投筆從戎”的典故。由此可見,中國歷史上文臣和武將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只要有必要,文臣和武將都可以實現自身身份的轉化。文臣是儒生入仕之後的身份轉變,而儒家“六藝”中也有強身健體的培育方向。所以說,一個真正的儒生應該是文武雙全的。

    宋朝建立後,為了防止武將篡權的事情重演,便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溫和方式。此後宋朝也一直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地方上也通常以文臣統帥武將。文臣在總體上徹底高過武將一頭,這一點的直接表現就是宋朝湧現了包拯、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等一大批的名臣,卻極少有類似狄青一樣的名將,讀書少的入仕追求也由文武皆可變成了只求從文。進入宋朝以後極少有文臣掛帥出征、武將下馬治國的例子了,文臣和武將的界限開始明確。

    雖然宋朝的確不乏辛棄疾這種文武雙全的奇才,但這種人才在宋朝的政治環境中,已經不可能再實現“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的夢想了。在宋朝,將就是將,相就是相,文臣可以指揮武將,武將必須服從文官。所以我說,中國文官武將是從宋朝分開的。

  • 10 # 雨哥文化

    夏商體制一直沿襲西周,雖然 文武官職已經有了重大突破,分出了新的類別,但是卿、大夫仍是要管理朝政,當戰爭爆發,需要打仗時,由天子臨時安排。這點就比較麻煩,沒有專業的人商討具體事務,他們往往都是一人文武加於一身,獨攬大權,導致政權旁落的弊端,統治階層開始採取文武分政,明確了文官、武將,具體形事準則,各司其職,以避免一人專權,從此封建君主制度也由此確立。準確的說,戰國時期文武逐漸分離,後出現了武將職業化,和獨立的軍事系統 。

    文官武將區分開之後,原來分封制那套也開始取消,授予爵位的大小也直接跟軍功的大小掛鉤,軍功大爵便大,這樣相輔相成,激勵了更多軍人的鬥志,直接使軍隊戰鬥力暴增,並且湧現出許多著名將帥比如:吳起、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等人都在其列。有些還著作軍事書籍傳於後世,著名的孫子兵法便是其中之一。文武分治是一項歷史上重大的舉措,對社會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對封建王朝的穩定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從此之後,文官負責朝中管理政事,而不再領軍出征。

    當然文武雖然分開,但是到了宋朝武將職位開始下降,宋朝倡導士大夫治國,文臣通常能力壓武將,武將的話語權也變得較低,明朝也由文官統治武將。

  • 11 # 不吃貓的魚1128

    文官與武將的分開,是指文官不再作戰,而專門有了指揮作戰的武將。人們對它們分開的具體時間有不同的觀點。

    《史記》中說,黃帝時期已設立了“司馬”等軍事首領官職。《尚書》稱,商朝時期,有了文武百官。雖然夏商時期,文武百官已經分門別類,可是卿、士大夫們既要管理政治上的事務,還要領兵作戰。並且“司馬”平時只管政治,而無統兵之權,戰時做統帥也是由天子臨時任命的,戰爭一結束,統兵之權又會上交天子。可以說,在西周之前,文官武將是不分的。

    又據《史記》記載,在春秋時期,軍隊的最高統帥是天子,常親自領兵作戰。《左傳》中也說當時文官武將都可領兵去作戰,可見那時“大夫”是文武一體。也可以說,文官武將在春秋時期尚未分開。

    戰國時期,地主階級掌握了國家最高行政權。各國君主覺得那些既能管理行政事務、又能領兵作戰的官員,一旦造反,後果將不堪設想。即使不造反,時間長了也會引起君權旁落。於是,他們決定採用文武分職的方法,讓文官只負責管理內政,武將只負責領兵打仗。這樣,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得以確立。可以說,戰國才出現了專職將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士兵總量不斷增加,指揮作戰逐漸成為一門藝術,一支軍隊的指揮必須要有軍事方面的專業知識,富有管理、訓練和指揮作戰的經驗。就在這個時期,一批名將應運而生,例如吳起、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等,都是專職武將。而文官則專職負責朝中政事,不再領兵出征。

    可見,文官武將分開的具體時間,應是戰國時期。

    那麼,上朝時,文東武西的列班又起於何時呢?《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據此可知,文東武西是漢初叔孫通所定的朝儀,文東武西的排列位次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 12 # 喬爹簡錄

    國家體制的一個重大變革就是文武分離,這是社會政治、軍事發展的必然結果。文武官員分開,是指有了專門指揮作戰的武將,文官不再作戰,史學界均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人們對他們分開的具體時間持有不同的觀點。

    《史記》、《淮南子》稱:黃帝時已設立“司馬”等軍事首領官職。《今文通典·堯典》、《古文通典·舜典》稱:夏王朝設立了“司徒、司馬、司空”等文武官職。《尚書·洪範》稱:商王朝有“司徒、司空、司寇”和“馬、亞、射、戎、衛”等文武百官。

    從上述古籍看,夏商體制一直沿襲到西周,雖然文官武職已分門別類地設立,但卿、大夫既管理政事,又受王命率兵出征,司馬只主管平時軍事行政,而無統兵之權,戰時統帥由天子臨時任命,征戰結束即將統兵之權上交天子。根據以上所述,文官武將在西周以前是不分的。

    但周王室在春秋時已衰落,各諸侯都有自己的軍隊,據《史記》、《國語》記載,軍隊的最高統帥是國君,天子常親自率兵作戰,也有不少文官武將去領兵作戰。例如《左傳·隱公五年》中記載周桓王二年北制之戰,鄭莊公派大夫祭足、原繁、洩駕、公子伯和子元率兵抗擊燕軍,而那時大夫便是文武一體。又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周襄王十四年,宋桑楚泓水之戰,宋襄公統帥宋軍,太宰子魚和大司馬公孫固輔助;楚成王派成得臣、鬥勃等軍將統帥楚軍。再如《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記載,楚昭王元年,吳軍包圍潛城,楚王派王麋(主管宮廷)、王尹壽(主管營造、手工業),統帥救兵增援。《左傳》中的詳細史實證明,文官武將直到春秋時也未分開。

    戰國時期,地主階級興起並逐步掌握政權。由於以前不分國家的文武官員、卿、大夫等貴族平時管理政務,戰時統兵作戰,集軍事政治權力於一身引起君權旁落弊端,於是統治階級採取文武分職的辦法,以相、將為百官之首。這樣,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得以確立。相似的記錄還可見於《尉繚子·王霸篇》、《呂氏春秋·舉難篇》。所以,戰國才出現了專職將軍和獨立的軍事系統。這一點是得到公認的,並記載於《中國軍事史》、《中國政治制度史》中。

    戰國時期,戰爭規模擴大,士兵總量不斷增加,軍隊指揮成為一種藝術。一支軍隊的指揮必須要有軍事方面的專業知識,富有管理、訓練和指揮作戰的經驗。《韓非子·顯學》稱:“明君之吏,宰相必起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史記》、《呂氏春秋·異寶》中,還有戰國取消分封制、授給爵位的標準是看作戰成果的大小、許多將帥都從軍中選拔的記載。一批名將例如吳起、孫臏、樂毅、白起、廉頗等,正是遵循這個原則選拔出來的。這時,在朝中管理政事的只是文官,而且他們也不再率領軍隊出征。例如,著名的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龐涓統帥魏軍,田忌(孫臏為軍師)統帥齊軍,王齕(後為白起)統帥秦軍,廉頗(後為趙括)統帥趙軍,而他們都是專職武將。

    綜上所述,史學界普遍認為,戰國是文官武將分開的具體時期,而且一直延續至今。但是,也有人認為它始於春秋。至於到底是什麼時候,也只能等考古發現來澄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歷史上的西方民族在東進的時候會選擇去攻列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