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龍觀察

    印度之所以歷史上一直被西方民族東進主要是由於印度自身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橫亙在印度次大陸上方兩側的分別是伊朗、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雲貴高原。由於傳統上古中國對於翻越青藏、雲貴高原去印度沒什麼興趣,所以印度次大陸的主要威脅都是來自西北方。目前的印巴衝突實際上也是這種地緣政治的延續,統一的印度始終擔心西北方向來的威脅。

    古代印度以西的那些民族可不像古中國那樣,從伊朗、帕米爾高原上下來的諸多西方民族多是經過喀布林至伊斯蘭堡走廊佔領旁遮普地區輪番進入印度次大陸,對印度輪番進行蹂躪(先後被入侵10多次)。由於旁遮普地區是五河匯聚的古文明發源地,現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也被稱為印度糧倉;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則貢獻60%的GDP和80%的糧食。所以西方民族一旦征服旁遮普地區後就可以一路南下佔領印度。而印度歷史上又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大一統不僅只持續過兩百多年,而且大一統的地域也十分有限,而被征服卻是常態。

    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先是雅利安人從旁遮普地區地區進入印度次大陸征服了印度,而後的笈多王朝、突厥人、蒙古人、德里蘇丹王國、莫臥兒王朝、土耳其的塔塔爾部落等等,無一不是由此地進入印度。甚至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曾率軍攻佔了印度。至於征服印度後再翻過青藏高原或者雲貴高原入侵中國,別說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就是現在也不可能實現的。

  • 2 # 銘蘇先生
    一、東進困難重重。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西方民族從伊朗高原往東推進,如果想往東進入中國境內,需要翻越平均海拔達5800多米高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上一片荒涼,幾無人煙,翻過帕米爾高原是塔里木盆地一望無際的沙漠,當西方民族看到這一切,估計心都碎了。要想真正到達中國繁華的都市長安一帶,那還要穿越沙漠、戈壁,走3000多千公里(直線距離)。在古代交通條件下,翻越帕米爾高原實屬不易,再要攻打到長安,這麼長距離的行軍,沒有補給啊,沒有補給一切都是空談。

    二、東進不行,只有南下。

    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之間靠北有一個重要的山口,開伯爾山口,連線喀布林與白沙瓦。山口兩側山樑各有一條小河發源,其河床構成開伯爾峽谷。

    因為有帕米爾高原的原因,古代交通技術限制,西亞、中亞帝國一般會在阿富汗這個四戰通道盤居,然後選擇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谷,越過山口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以及大平原上幾百個小邦國。阿富汗開伯爾山口,是整個中亞通往南亞的唯一通道。歷史上穿過該山口的有雅利安人、波斯人、馬其頓人、希臘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嚈噠人、阿拉伯人、蒙古人。

    所以,不是西方民族不想攻打中國,而是他們根本到不了中國,與其長途跋涉死在半道上,不如從開伯爾山口南下,那裡有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還有不善於反抗而逆來順受的土著人。所以外來民族來了一波又一波,在這裡安家落戶。

  • 3 # 爾朱少帥

    歷史上波斯帝國打倒阿富汗、印度;亞歷山大大帝打倒印度;帖木兒帝國以中亞、印度為核心;伊斯蘭勢力擴張到印度;英國佔領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確都沒有機會打倒中國來。他們想不想打到中國來?估計做夢都想,帖木兒甚至死在了衝向中國的途中,英國也折騰了不少事兒。

    看看地圖,會發現中國的地理位置簡直不要太好。兩面是太平洋,一面是連綿不絕的大山脈,只有北面的蒙古大草原有天敵。事實上在古代,中國的地緣環境絕對是四大文明古國裡面獨有的一塊洞天福地。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得以傳承與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雲貴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就是來自西方的敵人難以逾越的壁壘。不管有多少豪情壯志,在仰望崑崙山的時候都會嘆息,在爬上帕米爾高原的時候都會缺氧。當然了,這道壁障,也成為中華古代向西擴張的天然終止符。

    即使是現在,西北部的戈壁荒漠、西部的連綿山脈、西南部的高原叢林仍然阻礙著人們的往來。所以在印度那邊怎麼折騰也不會有多大的戰事發生,阿三怎麼折騰也只能在邊角地方溜溜,要翻過喜馬拉雅山他們沒那能耐,也沒那實力。

    時代變遷,大山仍然是屏障,但是大海已經成為人們爭霸的主要陣地,我們現在只要盯死東南面的大海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 4 # 大正看世界

    為何歷史上西方民族東進的時候會選擇去攻列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國?

    首先這個問題“大正”要糾糾正一下,並不是所謂的“西方民族東進”,而是近代的西方殖民者全世界的殖民活動,不分東進西進,但新航路開闢的最初目的確實是為了打通東西方的商路,特別是到印度和中國的商路,畢竟這兩國個地方在《馬可波羅行紀》中可是遍地黃金啊!

    要問為什麼西方殖民者會選擇攻列印度,而不是攻打古代中國?

    其實這是因為古代中國是個大一統的強大帝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宗主國,而此時的印度卻只能算一個地理名稱,半島上陳列這大大小小的邦國,四分五裂的狀態,從這個方面來說,當然是列印度更好打,更划算了,而這個便宜最終讓英華人佔去了,最後印度變成英屬印度殖民地。

    其次近代西方殖民者不是沒有打過中國的主意,早期甚至打過仗,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所以才放棄,1635年(明末),英國東印度公司艦隊與明朝廣東政府起衝突,最後被打敗,英國賠款並嚮明朝當地政府到歉,雖然衝突規模很小,但也證明東亞強權還是挺厲害的,但到了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完成工業革命後,再來到中國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用船堅炮利打敗中國(鴉片戰爭),並開啟這個東方龐大帝國的市場。

    早期西方殖民者經過甄選才發現,印度次大陸這個地方才是殖民者的狂歡之地,太適合殖民了,這個地方資源多、人口多、有錢、市場大,人喜歡當順民不反抗,幾千年來始終如一,太容易征服了,簡直就是上帝賜給殖民者禮物,如果西方殖民者不去征服印度,他們的上帝都不會答應。

    不過四分五裂的印度半島被英國殖民者這樣殖民統治幾百年後,反而實現了統一,形成一個國家,這也算是對印度人幾百年來逆來順受的一種補償吧!

  • 5 # 神話喵喵

    世界文明史上下近4000年,文明的發展按地理位置被分為東方和西方文明兩個大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地理上的隔閡再也不能成為阻礙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屏障,絲綢之路的誕生標誌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從此開始互相影響。而西方文明對東方文明的入侵主要時間段是,自亞歷山大帝國東征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為止,西方文明入侵中國的只有1620年荷蘭霸佔臺灣到八國聯軍侵華不到300年的時間。

    圖為十字軍東征

    西方文明武力向東方文明擴張,首先就是越過地理上的隔閡,古代最靠近東方的無疑是地處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只需要走過伊朗高原就可以進入恆河流域,也就是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中心。這也是古代唯一西方和東方的陸上通道,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和中亞的戈壁大漠,都是那個時候無法逾越的天塹,只有透過這些地方,才可能到達古代中國控制的地區。

    圖為亞歷山大帝國版圖

    其次就是印度本身的文明發展及其零散,各邦數千年未能實現大一統,印度歷史上有名的諸如孔雀王朝,難陀王朝,包括後來的莫臥兒帝國,都僅僅是地區上的統一,達不到大一統的地步。因為印度各邦在這種分散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達成共同抵禦入侵的共識,所以西方文明的數次入侵都能夠很容易的征服或者控制印度,但在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下的中國,西方人不僅沒有辦法使軍隊大規模穿越地理屏障,即使能夠率領軍隊進入中國,也不可能征服統一在中央集權下,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中華文明。

    圖為英軍線列步兵

    還有就是殖民者本身的選擇了,其實印度和中中中國產出的產品和作物差距並不大,中國還有印度沒有的陶瓷,絲綢等等。而且中國的物產本身就得到了相當的開發,殖民者只需要讓統治者同意互通有無即可。印度則是坐擁豐富的資源無法產出,殖民者只能武力入侵,透過先進的技術將資源化為產品,才可能得到足夠貿易成本的利益。

    圖為英軍擲彈兵

  • 6 # 今天103722751

    看印度地形圖,上天真的很照顧印度,南面海洋北面一溜的山脈只有西北一個缺口供人出入,上天給印度蓋了一出院子,大門都留好了,(不像我們還需修建萬里長城),其實印度只要在西北修一座城重兵把守就可以高枕無憂。再看中國西南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沙漠,要想進出只能走河西走廊要麼繞道繞個大彎路走北方,所以從地理上來說中國、印度都不是西方人能輕易到達的,(同樣的也限制了中國的行動畢竟中國在古代絕大部分時間是都是最強大的)。漢武帝時期有一道輪臺罪己詔,你看過就會明白人力有窮盡,所謂“千里不運糧”以強漢的能力在當時的條件下才只能達到輪臺就不要說什麼西方了,他們根本到不了中國。非要那麼遠距離奔襲的話,人數是多不了的,人數不夠的話還不夠中國塞牙縫哪。所以推測到印度的人也不會多,反面看出印度古時候是有多弱!畢竟古時候印度只是一個地區名字而不是一個國家

  • 7 # 歷來現實

    馬克思說過:“印度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它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入侵者的歷史。”

    從雅利安人開始算起,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一直到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華人、英華人,所有這些入侵者,都是從西北方侵入的。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華人、英華人是坐船來的,繞過一整個非洲才能抵達印度半島,總算費了些周章,而先前的那些帝國或民族,都是從西北方向的陸路而來。

    看看印度的地形圖就知道,東方的若開山脈擋住了東南亞少數民族的覬覦,加上本來這些少數民族人數又少,又得受北方中華帝國的掣肘,很少給印度帶來直接威脅。

    正北方是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歷史上的吐蕃也給他們製造了一點麻煩,幸虧吐蕃人人丁不旺,到了平原又醉氧。

    西北方,問題來了,興都庫什山脈之間有一座開伯爾(又譯喀布林)山口,山口裡有一個開伯爾河谷,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一年四季可暢通無阻,從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出發,過了河谷,進入阿姆河流域的平原地帶,就又到了同樣一馬平川的中亞了。

    這處山口也是中亞和南亞的必經之路,在歷史上多次要了印度的親命,幾乎所有的外敵都是從這條路不請自來的,唐僧當年也是經過了開伯爾山口才到的印度。

    中亞西亞一盤棋,是古代大部分戰爭發源地,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此建立的任何一個帝國,摟草打兔子,總要穿過開伯爾山口試試運氣,而印度半島本土勢力建立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基本統一的時間加在一起不過200多年,其他時間都是些分散小國,民族成分紛雜,根本沒有抵禦外侮的能力可言。

    要想攻打古代中國?好吧,希望他們的神靈能保佑他們先翻越幾百公里的興都庫什山脈,再趟過30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再爬過上百公里的冰達坂,經歷過以上這些世界公認的常年冰封的無人居住區後,恭喜,他們可以獲得與中國西北部遊牧民族挑戰的機會了!衝破重重考驗後,要想與古代中原王朝對決,再走一年吧。

  • 8 # 煮酒君

    歷史上西方民族在東進的時候會選擇去攻列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國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古代資訊傳播落後,相比較遠在東亞的中國,西方民族會更加了解印度的情況;

    其次,地理條件的限制,西方民族進入中國的幾條路都是道路坎坷,而進入印度就只要穿過一個山口險要;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國家實力。古代中國國家綜合實力直到清朝才被西方國家趕超,這樣一個超級大國西方民族躲都來不及了,更何況來進攻。

    亞歷山大東征,印度洋就是東方的盡頭

    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對東方波斯等國進行的侵略戰爭。

    當亞歷山大的大軍來到了印度之後,看到了印度洋,驕傲的亞歷山大自認為已經來到了東方的盡頭,完成了佔領東方的豪言壯志。

    事實上亞歷山大的這一次東征是西方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格的東進,這一次東進之所以只打到印度,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此時的亞歷山大並不知道在遙遠的東方還有一個叫華夏的國度。受到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亞歷山大認為印度洋就是東方的邊界,所以當攻打下印度之後,亞歷山大就撤軍回希臘了。

    由於古代資訊傳播的落後,導致了西方民族對中國的認知只停留在傳言之中,在那個時候他們也不確定是否有這麼一個國家。

    直到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後華夏文明才第一次大規模的與西域、西方文明交流,而此時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早已煙消雲散了。事實上,真正讓廣大西方國家認識到中國這個國度,還得感謝《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書。

    《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的出版,直接刺激了那些冒險者橫渡大西洋到東方尋找中國。

    雪山、沙漠、叢林是華夏民族天然的衛士

    在古代航海技術並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無法支撐西方民族大規模的從海上進攻中國。如果要進攻中國,擺在他們面前的就只有大概四條線路。

    第一條跨越西伯利亞,進入中國,這一條路直到沙俄一步步蠶食西伯利亞之後才算打通,在沙俄之前沒有一個民族敢走這條苦寒之路。

    第二條從中亞翻越蔥嶺進入新疆,但是當他們翻越蔥嶺之後會發現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沙漠。

    第三條就是世界第三級青藏高原,就算是現在也不會有哪個國家會選擇這條路入侵中國。

    第四條就是從東南亞等國入侵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就在東南亞的叢林吃盡苦頭,更何況是在古代醫療條件落後,瘴氣、痢疾就夠入侵者吃一壺的。

    反過來看一下印度,古代西方民族入侵印度千百年來都是經過喀布林至伊斯蘭堡走廊佔領旁遮普地區輪番進入印度次大陸。在這一條路上只有開伯爾山口這一險要地段,一旦西方民族佔領這個山口之後,等待他們的就是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正是這種地理優勢,讓古代中國免受西方民族的侵擾,而古印度就沒這麼幸運了,一旦開伯爾山口丟失就意味著國家的滅亡。

    落後就要捱打,最弱的中國都不曾亡國

    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也就清末、民國那一百多年落後於世界主要國家,但是不管是清朝還是民國,中國都沒有被西方國家滅國過。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都是堪稱霸主的存在。

    三國時期,戰亂紛飛,此時的號稱世界第二的貴霜帝國也不敢打中國的主意。

    即便是唐玄宗時期在與大食國的怛羅斯戰役中失利,但是大食國也不敢趁勝入侵唐朝。

    反觀印度在歷史上最出名的就是孔雀王朝,自孔雀王朝之後,印度就再也沒有建立過統一的中央政權,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都是諸國林立,這種情況下等待印度的就只有被侵略的命運了。特別是到新航路開闢之後,印度更是淪為應該的殖民地。

  • 9 # 歷史知事

    要是知道中國的存在,他們還敢東征嗎?

    與其說高山,大漠,叢林是中國的天然衛士,不如說這些自然環境阻隔了中國西征統一亞歐大陸的程序。

    西方的那些軍事強國,根本沒有機會在東征中國!

    一,早在漢朝,我們中華民族就組織了針對西方的萬里長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跨越大漠的王昌齡寫下這首詩,追憶漢朝對西方的征討。其中萬里長征說的是漢武帝派李廣利征討大宛,尋找汗血寶馬的故事。

    大宛,相當於現在的烏茲別克,漢武帝讓李廣利去發動萬里長征,戰果如何呢?

    第一次西征,李廣利帶領郡國騎兵6000人,和惡少年遊俠兒數萬,一路上餓死渴死病死的就很多。到達大宛東部邊境時,已經是隻有幾千人了。兩年後回到敦煌,只剩下出發時的十分之一了。

    第二次西征,僅正規軍就6萬人,軍需更加充足,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以萬數計算。可是,最終到達大宛的軍隊,還是隻有3萬人。戰利品,也就是大宛國獻上的汗血馬3000多匹。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西征伊朗,路程也就五分之一不到,自然條件好很多,帶了3萬步卒五千騎兵就號稱征服全世界了。而他們的全世界,也就是500萬平方公里而已。

    到唐朝,四萬安息軍隊鎮守西域,軍需依舊是大問題。

    唐朝與西方大國阿拉伯在怛羅斯開戰。雙方軍力如何呢?

    唐軍僅3萬人,其中漢人2萬,主要都是步兵,當地僱傭軍1萬,後來僱傭軍背叛造成唐軍大敗。

    阿拉伯軍隊20萬,主要都是騎兵。

    戰役的過程很簡單,一開始唐軍佔盡上風,但敵軍太多打成僵局,唐軍盟友葛邏祿部叛變,高仙芝等高階將領雨夜逃走。上萬唐軍被殺,唐軍大敗。

    唐朝拿不出十萬軍隊遠征蔥嶺以西嗎?不是的,主要是跨越大漠的非戰鬥減員太嚴重。

    如果,唐朝能夠組織起一兩次百萬人以上的移民實邊,今天整個西亞和中亞都是唐軍的囊中之物!

    西亞國家東征中國,唯一的案例是瘸子帖木兒。

    瘸子帖木兒是穆斯林化的蒙古人,他的帝國首都在烏茲別克境內,印度,敘利亞,伊拉克等國都遭遇他的大屠殺。

    帖木兒67歲準備西征,因為他在海上聽說了永樂大帝朱棣的威名。海上挑戰朱棣完全沒有勝算,於是帖木兒組織了100多萬軍隊東征。

    帖木兒的東征軍隊,精銳估計也就是十萬人,也不少。不過帖木兒軍隊在今天烏魯木齊附近時,帖木兒死了,不僅東征計劃破產了,他的帝國也崩潰了。

    帖木兒的孫子建立了印度的莫臥兒王朝,也算保住了帖木兒的基本面。

  • 10 # 切割地球

    不宜太高估甚至是神化古代中國的戰鬥力。如果沒有青藏高原的“硬屏障”,沒有西域萬里戈壁的“軟屏障”,中原絕不會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不間斷流傳至今天的文明。上天給中國的恩賜太過充足了。

    對於西方來說,東方固然神秘,但神秘不等於強大。東方是神秘是經歷了漫長而破碎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後才逐漸形成的,這種神秘一直到清朝被開啟國門之後,甚至直到今天還依然未散——但你能說,歐洲列強因為清朝的神秘而不敢侵略清朝嗎?

    古代西方基本沒有攻打中國,主要是地理因素。一是中國實在太遠,補給過於困難;二是亞洲中部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西方想進攻中國只有遠經西域,而這是個廣袤而相對貧瘠的地區。《孫子兵法》中說到“取用於國,因糧於敵”,試問西方的數十萬大軍打到西域,他怎麼“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這漫長的補給線直接會拖垮西方大軍。

    然而,一旦敵人的基地不在遙遠的西方而在中北亞,事態就變得不一樣了。中國曆代王朝受中北亞遊牧民族欺負還少?漢朝是好不容易才在中期扳回一局,宋朝更被遼金打趴下,元、清直接長驅中原——這就是古代印度地區的寫照。

    印度西邊是印度河平原,沒有天險而且還土壤肥沃,西方的敵人進攻到此雖然對面臨氣候、瘟疫等難題,但這些問題並不是無法克服的,亞歷山大之所以沒有再繼續東征,與其軍隊本身的厭戰情緒有關。相反,蒙古帝國征服了大半個亞歐大陸,他們不也“放過了”印度麼?因為從北向南,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屏障了,而北方人相比於西方人,更不適應印度的氣候,打到印度河、恆河流域,受得罪當然要比亞歷山大計程車兵們多。

    從西向東,印度好打,中國難打;從北向南,中國好打,印度難打。總體而言,古代文明中,中國遠離其它諸文明,北有戈壁,西有高山,南有雨林,東有大海,天時地利,可以說是世界地理位置之冠,未來不復興,實在太浪費這一先天條件了。

  • 11 # 新概念傳媒宋晨聲

    對於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詮釋,一種是地理原因,一種是文化精神層面的原因。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文化傳統,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體量,都足矣讓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所忌憚,雖然在近代中國飽受苦難,但西方依然不敢動用大型軍隊進入中國。

    首先,從地理原因而言,西方國家如果透過陸地,未免有點兒不現實,從歐洲到亞洲,中間所要經過的國家,不全是以西方國家宗教信仰為主的,所以,宗教信仰的不同,導致西方國家透過陸地來進入亞洲地界很困難。再者,西方大國一般以航海為主要侵略方式,也正是陸地的不太平,不方便,激發了他們更加努力的去開闢新航線。並且第一站就是印度,但即使到達印度,無論是從陸地還是海洋,到中國依然不容樂觀。陸地有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關山,雖然有絲綢之路,但是經濟往來中國還是歡迎的,但軍事侵略那隻能是走投無路。可以說,從地理位置而言,中國西南部環山,北部是沙漠,東部環海,如果說容易的話,西方國家只能透過海洋來開啟中國大門,但這並非易事。

    其次,中國不但有地理位置優勢,與印度相比,中國從漢唐開始,已經向西方社會傳達一種強大的文化象徵,西方國家也知道並且明白,無論是大秦帝國,大漢帝國,還是大唐帝國,其文化體量,以及軍事實力都是不可輕視的,也正是這種威懾力,進而讓後來的西方社會有所忌憚。匈奴人被漢人打敗,而最終匈奴人西遷卻打敗了歐洲人,足矣說明當時中國的實力是如何的強大,很明顯,後來的歐洲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與中國不同的是,當西方國家進入印度,那時的印度正在混亂之中,各派紛爭不斷,而西方國家也許並不用出動一兵一卒,只需支援一方,這些僱傭兵就會替他去爭奪印度的天下,並且,在面對外來侵略時,很明顯,印度與中國精神還相差很遠,華人往往團結一致,一致對外,而印度各自為政,很難團結,就是因為宗教信仰不同。所以相比之下,印度在西方國家眼中就是一個軟柿子,但如果進攻中國,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中國無論是從軍事經濟實力還是其強大的文化影響力而言,都可以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哪怕是在甲午大海戰前期,中國海軍都是亞洲最大海軍,雖然是在洋務運動時期才建立的,但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如此規模,可見中國並不可小覷。而中國自古以來的陸軍就更不用說了,僅蒙古鐵騎也讓他們見識了其實力。

    而對於侵略戰爭而言,西方國家也並不是都要強硬去殖民的,他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這一權衡的過程當中,他們自然而然知道誰的力量更為強大,弱肉強食,西方國家在怎麼無知,也不可能去冒以卵擊石的危險,萬一戰敗,那整個亞洲殖民地都將功虧一簣了。所以相比之下,只能先去征服印度,顯然,西方國家的這一做法也是明智的,對於他後期的發展而言,這一方針也確實是正確的,如果沒有印度,也許英國不可能完成工業革命,那也就不可能進而進入中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但無論如何,西方國家遇到中國以後,就一直挫敗,這就是其優先選擇印度而非中國的明智決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軍為何常以營為作戰單位?一營大概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