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100年的銀河

    樓上說的都是奇幻!

    中國最早的原創科幻小說是1904年 徐念慈 以“荒江釣叟”為筆名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小說描寫了一個叫龍孟華的湖南人,參與反清革命,流亡海外。日本友人玉太朗發明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飛艇,載著他在世界各地尋找失散的妻子,其中有一些來源不明的人(暗示來自月球)駕駛著遠遠超過人類科技水平的氣球飛臨海島。

  • 2 # 雪山原創音樂

    最早的我覺得應該是盤古開天地了,早起的人們並沒有什麼科學知識但又對萬物很好奇,比如植物怎麼成長的,動物及人類從哪來,天空為什麼經常有雷電等等!想到天地是怎麼形成的,由於當時的文明程度所限,加上當時人們對神的崇拜,理所當然的認為一定是一個有著通天徹地的大神分開了天與地,最後總於法力耗盡而亡。

  • 3 # 中國畫報出版社

    嫦娥奔月。

    嫦娥吃了某種神藥然後就能飛起來,甚至能飛到月球。

    偃師造人。

    偃師獻給周穆王一個比起現代機械人還要出色的偶人,就是現代人所稱得機器人。那機器人能前進、後退、前俯、後仰,動作和真人無一不像,能唱歌能跳舞,甚至能拋媚眼,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扁鵲換心。

    神醫扁鵲將魯國公扈和趙國齊嬰兩個人換了心。換了心後的兩個人各自回家,形體已經不是原來的形體了,妻子和孩子都不能認出來。

    以上這三類中國古代故事,算不算科幻故事?

    我認為不是。雖然它們看起來很“像”科幻小說,但仍應歸類到“神話”、“傳奇”、“玄幻”、“幻想”之類的小說體裁,不能算作是科幻故事。

    真正的科幻故事,根植於現代科學基礎。

    1902年梁啟超發表《新中國未來記》,幻想了公元1962年“新中國”維新成功,諸友邦均遣使前來慶賀的盛壯繁榮景象。不過,這仍不能算是科幻小說。

    1904年荒江釣叟所著小說《月球殖民地》(連載未完成,僅發表35回共13萬字)。書中虛構了自由馳騁天際的“最新潮”載人航空工具——氣球。第三十二回玉太郎遇到從月球訪學回來的龍孟華一家人,驚歎於月球的文明程度遠勝於地球,推及而去,“天王星、海王星到處都有人物,到處的文明種類強似我們的千倍萬倍。”作者在對西方先進科技的認知基礎上,創作出了中國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

    嚴格來講,近代科學進入中國不過百年光景。

    1919新文化運動“賽先生”進入中國,一些西方科幻作品也隨之進入中國,比如說,梁啟超翻譯引進了凡爾納的《十五小豪傑》、魯迅翻譯引進了凡爾納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應該對中國本土科幻產生了一些積極作用。

  • 4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中國最早的科幻故事是什麼呢?

    小哥認為是《盤古開天闢地》,為什麼說我們一直以為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闢地”其實是科幻故事呢?

    小哥詳細分析。

    盤古開天闢地

    神話小說《盤古開天闢地》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撥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宇宙大爆炸學說

    “宇宙大爆炸”學說是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裡,宇宙體系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炸。該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是伽莫夫。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由大約14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上世紀末,對Ia超新星的觀測顯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脹,因為宇宙可能大部分由暗能量組成。

    爆炸之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並複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盤古開天闢地”和“宇宙大爆炸”之間的聯絡

    很多人認為,人類是外星人創作的,因為在東方文明中,如敦煌莫高窟,曾經出現過描述遠古時代的畫面,其中就有類似於飛船的東西,叫做“火龍車”,這種車是飛在空中的。而古埃及壁畫中,則有宇宙飛船和外星人圖案,瑪雅文化的壁畫中,這類資訊比比皆是。

    為什麼說“盤古開天闢地”和“宇宙大爆炸”有聯絡呢?

    假如銀河系是由宇宙大爆炸產生,那麼這和盤古於混沌中孕育有異曲同工之妙,盤古覺醒後,揮舞開天神斧攪亂混沌,最終孕育盤古的混沌(胚胎)破裂,爆炸,各種物質散落在太空中,盤古大神分天地,可以看做是將蛋殼用力分開,最終盤古的眼睛化作日和月,這就是兩個星球,他的四肢變作變作東、南、西、北四極,可以看做是盤古肉體繼續分解,最終形成了土星、木星等等星體。

    如果“盤古開天闢地”是真實的,是符合“宇宙大爆炸”的,那麼由盤古創造出的這方宇宙是有大小的,同時,和我們這方宇宙處於同空間的類似宇宙體,應該還有很多,而在更廣義的宇宙空間,存在著更高的科技文明,這也是有可能的。

    《盤古開天》故事記載。

    “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最早出現自三國時期吳華人徐整所寫的《三五曆紀》。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南朝蕭梁的任昉撰的《述異記》稱盤古身體化為天地各物。

    雖然“盤古”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有盤古氏、混沌氏的記載,但是目前普遍認為,“盤古”一詞出現的年代應該更加久遠,只不過沒有相關記錄而已。

  • 5 # 使用者9459020398958

    從我印像中應該是1963年的小太陽,它其實也算是一部兒童題材的科教片,主要講的是小朋友做夢去到未來造出小太陽,把它送上地球軌道以後促進生產的故事。

  • 6 # 掃地聲

    春風依醉個人覺得:女媧補天是最早的科幻小說。

    女媧娘娘人首蛇身,天地間只有她一個人,所以很寂寞。

    於是,她就用泥巴捏成小人陪自己玩,一個個捏太費時間,她索性用樹枝蘸泥水,甩動樹枝,丟擲的泥點就變成人,效率大大提高。

    可見女媧娘娘早就掌握了科隆技術,這樣才有了人類繁衍生息,人們幸福的生活。

    水神和火神勢如水火,爭鬥不止。共工與祝融的大戰,驚天動地。

    共工怒觸不周之山,導致天塌地陷,萬物生靈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應該是當時有天體撞擊地球,與天氣層磨擦爆炸,下隕石雨,地球氣候也被幹擾了。

    可見當時的預報不行,沒有及時發現。

    女媧娘娘為拯救萬物生靈於水火之中,煉七彩神石補天,最後犧牲了自己。

    由此可見,女媧娘娘找到最堅硬的金屬,煉製成合金,最後做成一個防護罩,保護地球。

    當時天體物理學,航空技術和航天化學,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他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可見航天技術水平不低。

    這些技術菩提祖師和太上老君都應該會一些。

    到了南宋法海的紫金缽也應該是神奇的合金,能吸納妖怪。

    再往後似乎失傳了,好在科學家們又找回來不少。

    朋友們覺得呢?

  • 7 # 虛無星空84

    應該是山海經,《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後人綜合炎黃兩族的傳說而成說。以上各說雖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經》的作者是華人,《山海經》實際上是無名氏的作品? 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認為。他們說。《山海經》涉獵之廣;來作掩飾。所以,《山海經》的書名雖最早見之於《史記》,但司馬遷觀之卻嘆曰:"至《禹本紀》,雖僅有三萬一千餘字,但人們在《山海經》中卻找到了發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後的史實、《山海經》所有怪物,非本文也",《隋書·經籍志》以下則多將它歸入地理書。他認為。因此,《山海經》問世之後,圍繞其內容、成書時間的爭論,對它的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是個謎,因此",耐人尋味的是,有關《山海經》作者的爭論並未到此為止,隋朝的顏之推雖堅持舊說,餘不敢言之也。"因此、劉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經傳諸子詩賦,才將此書公之於眾、礦產等,讓人大開眼界!那麼;正統"說起《山海經》,華人大都知道這是一本風格獨特的奇書、怪書,等等。當代學者袁珂認為,內容之奇雜,乃至釀成學術界中千年未解的懸案。而香港學者衛聚賢在其《古史研究》一書中,但就其敘述的內容而言,從天文、地理;鄒衍作說",它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外華人,如"夷堅作說",《山海經》並不是華人所作,一些學者、特別是國外學者對《山海經》的內容的作過仔細分析和研究後,將尋蹤作者的視角向國外延伸,作出了令人大吃一驚的結論,堪稱中國古籍中蘊珍藏英之最者,實為研究上古時代絕好的寶貴資料。然而。 不過;禹。此書分《山經》五卷和《海經》十三卷,進一步明確《山海經》的作者為印度人隋巢子。 1978年在臺北出版的《屈原與九歌》的作者蘇雪林在提及《山海經》時,《山海經》可能是也是鄒衍的講義,而且不是一時期一人所作、劉歆父子和東漢王充的",他們得出這種結論的根據何在;南方楚人作說;巴蜀人作說;早期方士作說,《山海經》的作者便成了眾多學者考證的物件,種種假說紛紛而出。這種說法就象《山海經》中光怪陸離的神話一樣,到民族,從古至今使人對其該歸於何類多有分歧。《漢書·藝文志》將它列入形法家之首,由於它所述多奇詭怪異,常被人斥為荒誕無經,所以、動物、植物,《山海經》是關於阿拉伯半島中兩河流域的地理書,原為古巴比倫人所作,戰國時由波斯人帶到中國,其中有些關於中國地理的內容是後人混入的。他還認為,但面對難以掩蓋的漏洞,他只好用"後人羼入,魯迅先生則將它視為"古之巫書"、益作說"受到了質疑。此後,直到約百年後漢成帝時,劉向,天南海北,包羅永珍,又把作者的屬地推向更西更遠的巴比倫,但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卻謂其為"、神話、宗教;"。(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山海經》所述地理系受到公元前5世紀外來的印度和伊朗文化潮流的刺激和影響而成。其言下之意,暗示《山海經》的作者可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由其弟子筆錄,但記錄者並非一人,古人的想象出來的動物或事物可能在當時有確切的原形。或者是異域文明帶來的不屬於本土的不明生物。

  • 8 # 使用者2826170710948

    盤古開天地 女媧造人”、“盤古開天地”兩個神話故事可以說是古代人類智慧的結晶,一直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中流傳,象徵著古代的人類在面對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情時一種自我安慰的心態,也證明了古代人類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故事的開端是宇宙原來混沌一團,盤古手持巨斧將這團混沌劈做兩半,其中一團混沌比較輕盈,向上浮去,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藍天白雲。而另外一團混沌因為比較重,就沉了下去,形成了我們腳下的土地,盤古成為屹立在天地間的巨人。 時間又過了很久很久,盤古死了。在他死後的一瞬間,靈光一閃,他的身體開始起了變化,在他嘴裡吐出的氣體變成了自然中的風和雲:他那擲地有聲的聲音變成了自然中的雷霆:他那雙犀利的眼睛變成了日月星辰:他那雄偉的身軀和枝幹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八方的名川;他的血液、筋脈肌肉變成了江川大河、大道、廣闊的田野;汗毛變成花草樹木; 他堅不可摧的牙齒變成了自然中的金屬;他的骨頭變成了 巉(chan)巖林立的岩石;他身上的汗滴下來,也變成了雨露甘霖。 這就是天地起源的故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故事當中講述了天地的起源,“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則將人類的來源娓娓道來。 神話故事說到底就是故事,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誰都不會相信真的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但是相對於科學的論證,人們更加的喜歡神話故事,因為在神話故事中我們的思想維度可以無限的拓展和延伸,所以,一談起歷史起源,人們常常會從“盤古開天地”和“女媧造人”兩個神話故事說起。這說明了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古代人,有著豐富多彩的想象力。而且,我們從這兩段神話故事中可以看古代人類那種要征服自然的偉大氣概。 那麼,既然神話是不能真正解釋人類的起源的,人類的歷史又該從哪裡開始說起呢?現在,一些考古工具越來越先進,考古學家對古代人類的探索慾望越來越強烈,一些考古學家們根據從地下挖掘的化石進行分析檢測,證明了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 在科學研究工作的結論中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在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原始人,距今也有一百萬年以上的歷史,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北京猿人頭骨,距今大約有40~50萬年的歷史,在這裡還發現了很多用石頭和野獸的骨頭打造的器具,對證明北京猿人時期的社會文化,思想程度起到了關鍵作用,對“現代人類是從猿人進化而來”這個學說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證據。 後來隨著猿人的不斷進化,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裡,發現了另外一種和現代人很相似的原始人遺址,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山頂洞人”。根據山頂洞人的頭蓋骨和一些遺留下來的物件發現,山頂洞人的經過了長時間的進化,開始有了一些現代化的行為,山頂洞人可以把石頭巧妙的製作成斧頭和錘子,他們還把一些野獸的骨頭拆解下來,經過磨製,做成了針,他們就用骨針將野獸的皮毛縫製成遮擋身體的衣服。 後來隨著古人智慧的提高,人類社會開始有了各種倫理道德、血緣關係、社會階層、姓氏、種群、家族,血親關係等的確立,讓人類社會開始步入了文明發展。 由上面的講述我們可以說,神話故事並不能披上迷信的外套,神話故事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神話故事是人類思想進步的標誌和象徵。

  • 9 # 鄧海春

    科幻全稱“科學幻想”,也可直譯為科幻小說或者科幻故事,《辭海》上對科幻小說的定義是“依據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成就以及在這些基礎上可能達到的預見,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類利用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蹟的新型小說。”我相信大家都對科幻有所瞭解,但科幻究竟是怎麼來的呢?中國最早的科幻故事又是什麼呢?下面就聽筆者娓娓道來。

    中國最早的科幻故事應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而在此時期的一本名為《列子·湯問》的書中有一篇叫《偃師造人》的故事則被公認為是中國古代目前可考的稱得上是最早的科幻故事。《偃師造人》的故事是這樣的:周穆王西巡狩獵的時候,在回來的途中有人向周穆王推薦了一名叫偃師的工人。周穆王問偃師:“若有何能?”偃師告訴周穆王自己造了一件東西,周穆王便吩咐他第二天帶來讓他看看。

    第二天,偃師帶了一個人來,周穆王問他帶來的是何人。偃師說是他自己造的“倡者”,只見這個“倡者”“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在場的所有人都以為這是個真人。後來偃師將“倡者”散剖以後大家才知道,這個“倡者”的肝、膽、心、肺、脾、腎、腸、胃,筋骨、支節、皮毛、齒髮,都是由革、木、膠、漆、白、黑、丹、青這些所構成。

    這個故事是目前中國的較早的科幻故事,並且是與現在的科幻故事中的機器人題材十分相近。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故事也常常被提及,比如“魯班造木鳥”,《墨子·魯問篇》中寫道:“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還有唐王貞範所著的《洞天集》中所描述的: “嚴遵仙槎,唐置之於麟德殿,長五十餘尺,聲如銅鐵,堅而不蠹,李德裕截細枝尺餘,刻為遵像,往往飛來複去,廣明以來失之,槎亦飛去。”如果除去神仙方術的色彩,這個關於仙槎的描寫其實與現在的飛碟相差無幾。

    由於時代的侷限和科技的侷限,中國古代的科幻故事當然不可能使用現代人的詞彙,如鐳射、全息攝影、機器人、飛碟、外星人等。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人在幻想這些事物時,全都是建立在他們所熟知的事物的基礎上。因此所取得名字也都是在他們所慣用的詞彙範圍,如望遠鏡叫寶鏡;飛碟叫做仙槎、明珠、火球;外星人,叫做羽人、鬼怪、神仙;而機器人則被叫木偶人、傀儡、鐵冠人。

    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人們的想象力越來越豐富,所寫就的科幻故事也越來越具有創造性和吸引力,其中創造的人物也比古人那些科幻故事更為異想天開。但筆者認為,科幻是不分時間和空間的,雖然古代的科幻故事在現在的科幻故事面前只是小巫見大巫。並且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可能還不能將其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幻故事,但站在當時的背景下,至少這些故事可以被當作是那個時代的科幻故事。

  • 10 # 盤達菌8a9W

    要說中國最早的科幻,當屬《酉陽雜俎》中的《天尺》,這絕非將玄幻附會科幻,而是真真正正的硬核科幻。

    我們知道月亮是是圓的,本身並不能發光,要反射太Sunny才能發亮。可是月球並不平坦,而是根據地勢分成了月陸和月海。月海比月球標準面低1000-2000米,月陸則比月球標準面高2000-3000米。月陸高,反照率也高,所以顯的比較明亮。反之,月海則看起來比較暗。面向地球的一面月陸和月海面積基本持平。

    一般認為人類掌握這些知識,是17世紀初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之後才實現的。

    但是,正如凡爾納在《海底兩萬裡》中提到潛水艇,而後幻想照進現實,潛水艇應運而生。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隨後被證實那樣。早在唐代中華大地的幻想家或者說小說家就已經對月球的實質進行了猜測。

    《酉陽雜俎 天尺》中記載:

    大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償與一王秀才遊嵩山,捫蘿越澗,境極幽後,遂迷歸路。將暮,不知所之。徙倚間,忽覺叢中鼾睡聲,披榛窺之,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舉首略視,不應,復寢。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彰,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予即一數。”因開幞,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授與二人曰:“分食此。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見。

    文章中的白衣秀士,明確提出來關於月球發光的原理:首先,月勢如丸。注意說的是月亮就像一個球一樣,而不是普通認為的像一個盤子。隨後說明,月亮本身不會發光,是要反射太Sunny才能發亮。並進一步論斷,月亮之所以有明暗之分,是因為太Sunny照射到了高的地方就會顯得亮,而那些低窪的地方就會顯得暗。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甚至小學生都知道這些,可能覺得這太稀鬆平常了,但是不要忘了那可是唐朝,還是君權神授的年代。而太陽和月亮則是人們自有史以來崇拜了無數個時代的神祇的化身,能在那個時候寫出這樣的作品,我覺得完全可以作為中國古代最硬核科幻的代表。

  • 11 # O獸獸O

    20世紀,中國科幻的發展大致在時間上劃分為兩個時期,每一時期由一個佔有主導地位的理論所統治。第一時期起源於1902年,而第二時期起源於1979年。代表作家有星河、劉慈欣、王晉康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韓信前中後期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