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過眼雲煙144616982

    皇帝怕過誰?明亡於黨爭是事實。但是關鍵取決於皇帝本身,洪武皇帝朱元璋哪個文官不害怕?武將元勳都殺了一多半,只剩沐英,湯和等少數幾位有眼光的人。後期皇帝治國能力差,個人魅力不足,此消彼長,文官集團才有了和皇帝抗衡的資本,但總體來說,還是看皇帝個人。

  • 2 # 林中雪月

    提出這個問題應該是受到《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認為明代文官都是一群有文化的流氓,要麼是見人就罵、爭權奪利,要麼是蠅營狗苟、對上命陽奉陰違,因此嘆息:明朝皇帝真難當,除了太監沒盟友。其實如果真正瞭解古代王朝演進史的話,就會明白明朝是中國古代皇權走向極致的時代,明朝皇族從明太祖時期就開始對社會宗族豪強勢力進行了粉碎性改造,甚至不惜犧牲民族發展的活力,可以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以及"君父"的概念在明朝算是實實在在的實現了,清朝在這方面也只是明朝的繼承者而已。有明一代皇權始終凌駕於其它力量之上,提問者只看到《明朝那些事兒》裡提到的文官內鬥及對皇命陽奉陰違,卻忽略了正是由於文官政府的正常理性行政屢屢受到皇權的侵奪而又無力反抗,最終引發了文官政府演變成以爭權奪利為主的內卷化官僚體系,其不作為和內鬥都可以視為對現行體制的不滿和無奈,借用提問者的句式"文官除了對皇命陽奉陰違和蠅營狗苟的謀奪一點私利外,他們在這個體制內還能做什麼呢?"一個使飽讀聖賢書的知識分子最終走向這樣的境地的體制,這恐怕才是這個王朝真正可怕的地方吧。

  • 3 # 甲日終始

    還有功臣宿將集團和外戚。

    與大眾普遍認知不同的是,明朝除了太祖朱元璋對功臣宿將大肆屠戮之外,其他皇帝都對這些大將及其後人備加倚重。

    建文帝即位後,立即給洪武年間被殺的勳臣平反,在朱棣起兵後,還大力重用勳臣和他們的後人,只是效果不咋地就是了。比如著名的曹國公——李景隆,率領幾十萬大軍進攻朱棣的老巢北平,結果被不到十萬人打得全軍覆沒,這樣的慘敗還不止一次。反倒是一些平民出身的文臣武將表現出彩,如山東參政鐵弦孤軍死守濟南,直到南京城破,山東都未曾被朱棣掌控過。

    朱棣成功當上皇帝后,雖然宣佈廢除建文帝的一切改革舉措,統統恢復太祖舊制,但是對待功臣卻比建文帝還要好。除了靖難之役中為自己出身入死的張玉等親信大將外,洪武朝功臣中至始至終堅定站在建文帝一方的徐達長子魏國公徐輝祖僅受到了幽禁的處罰,連世襲的國公爵位也未被剝奪。其他那些人,哪怕在最後關頭才改變立場的人統統受到重用。

    明仁宗即位後,宣佈了一項重大改革,所有明朝的軍隊組織——從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到地方的衛所,其機構的大印都必須由皇帝任命的勳臣掌管,成為實際的掌權者。比如說,一個平民出身的武將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左軍都督府的名義上的最高長官——都督,卻依然要聽命於掌印勳臣的節制。

    此外,自朱棣一朝開始,明朝中央不斷派遣重臣駐紮地方,其中鎮守武臣多由勳臣擔任,演化為後來的總兵。特別是在留都南京,最高負責人除了守備太監和應天巡撫外,還有一名守備武臣,和前面兩人共同掌管南京及周邊地區一切事務,權力極大。崇禎帝吊死景山後,留守南京的文武大臣開會討論擁立新皇帝事宜。會議中,劉伯溫的嫡系後人——誠意伯劉孔昭因與兵部尚書史可法意見不合,竟公然拿劍揮砍史可法,迫使文臣集團最終接受了勳臣集團的提議。

    至於外戚,則表現不那麼顯眼。明朝鑑於前代外戚專政的教訓,堅決杜絕皇室與官宦人家聯姻。所以在永樂以後,歷朝的皇后、駙馬都由民間沒有任何官府背景的普通人家選出。雖然出身卑微,但畢竟是皇親國戚,往往會在與皇室結親之後,便直接被封為伯爵以上的超品級爵位。而且,由於他們沒有皇室血統,對皇位根本構不成任何威脅,所以歷代皇帝都對他們極為放心。除了大肆賞賜土地、錢帛外,一般都會讓他們具體負責一些重要事務,如管理皇室宗親、替皇帝看管皇莊、查辦重要案件,正德年間大太監劉瑾倒臺後,駙馬就親自參與了對他的審問。

    這是文官系統以外的,還有文官系統內部的,最為典型的就是十三道監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這些言官名義上只有七品,但因其“天子耳目”的身份,極受皇帝重視。明英宗沖齡即位,輔政的張太皇太后擔心年幼的皇帝不能順利掌權,於是便於每日早朝前召見御史和給事中,命令他們彈劾某位重臣,然後再由皇帝親自出面對那位戰戰兢兢的重臣加以安撫,以收買人心。

    這一招的確極為高明,也被日後的皇帝沿用。它使大臣們一旦被言官彈劾,便必須立刻上疏請辭,因為根本無法分清彈劾到底是出於皇帝授意還是這些言官的個人行為。這些低品級的官員因此權勢熏天,萬曆年間,監察御史蕭近高自請去往浙江擔任從三品的第一副省長——左參政,一時竟傳為美談。從正七品一躍而為從三品,還被不貪戀權勢的清高之人,言官的權勢可想而知。因此當時便有“官升七級,勢減萬分之語”。

    從上可以看出,明代皇帝對於文官集團的鉗制非常厲害,除了眾所周知的錦衣衛和太監外,尚還有制度上的勳臣、外戚、言官和非制度性的佞幸和部分時期的女官集團。有明一代,文官集團從未能真正獨掌權柄,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高看明朝的文官了。

  • 4 # 西門不帶刀

    明朝皇帝有資本對抗文官實力(崇禎帝除外),皇帝與文官勢力的對抗,實際上就是皇權和相權的相爭,在大明朝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仁宗朱高熾,主要特徵:皇權與相權直接對抗佔上風,錦衣衛的崛起。(包含朱元璋,朱允文,朱棣和朱高熾)

    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是鐵血皇帝,經歷過腥風血雨。所以靠他們自身力量及威嚴就可以與整個文官集團對抗。再加上錦衣衛的崛起,錦衣衛又自稱為皇帝的鷹犬,唯皇帝馬首是瞻。開國時的文臣代表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都被皇帝所殺,所以在這一階段皇權與相權相爭,皇權勝利。

    第二階段:明英宗朱祁鎮和代宗朱祁鈺。主要特徵:皇帝威嚴下降,宦官集團崛起,錦衣衛繼續發展。形成皇權+宦官集團+錦衣衛,一起對抗文官集團的局面。

    土木堡之變後,皇權受到極大損害,宦官集團基本被抹殺,武將勳貴集團基本上被抹殺。導致了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的壯大和掌權。

    第三個階段:明憲宗朱見深到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帝)。主要特徵:宦官集團勢力達到頂峰,再加上皇權的輔助。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對抗佔於上風。

    明武宗時的大太監劉瑾,成化年間的汪直,嘉靖帝的呂方,陳洪;萬曆帝的馮保,一直到天啟帝到魏忠賢。這些大太監,做了皇帝的馬前卒,以內相的身份和文官的內閣相抗衡,皇權在這時得到極大加強,但皇帝隱於幕後。

    第4個階段:明崇禎帝朱由檢。特徵:皇帝自廢武功,剷除宦官集團,文官集團佔上風,最終導致滅國。

    崇禎帝朱由檢,剛上任,即自廢一臂殺害了魏忠賢(天啟帝在傳位給崇禎帝時,臨終交待,要善待重用魏忠賢)。崇禎帝本想重用文官集團,但這些文官集團背後的勢力為維護既得利益,不但出賣了皇權,也出賣了國家主權。最終導致大明亡國。

    綜上所述,文官集團在王朝的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江山的治理,制度的推行,都需要文官集團去實行。但如果沒有皇權制約,文官集團就會變得尾大不掉。最終會導致國家滅亡。

  • 5 # 硬漢阿li

    個人認為明代文官都是一群有文化的流氓,要麼是見人就罵、爭權奪利,要麼是蠅營狗苟、對上命陽奉陰違,因此嘆息:明朝皇帝真難當,除了太監沒盟友。其實如果真正瞭解古代王朝演進史的話,就會明白明朝是中國古代皇權走向極致的時代,明朝皇族從明太祖時期就開始對社會宗族豪強勢力進行了粉碎性改造,甚至不惜犧牲民族發展的活力,可以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以及"君父"的概念在明朝算是實實在在的實現了,清朝在這方面也只是明朝的繼承者而已。有明一代皇權始終凌駕於其它力量之上,文官內鬥及對皇命陽奉陰違,正是由於文官政府的正常理性行政屢屢受到皇權的侵奪而又無力反抗,最終引發了文官政府演變成以爭權奪利為主的內卷化官僚體系,其不作為和內鬥都可以視為對現行體制的不滿和無奈,借用提問者的句式"文官除了對皇命陽奉陰違和蠅營狗苟的謀奪一點私利外,他們在這個體制內還能做什麼呢?"一個使飽讀聖賢書的知識分子最終走向這樣的境地的體制,這恐怕才是這個王朝真正可怕的地方吧。

  • 6 # 北風hxn

    這個問題應該是針對明朝中後期說的,因為在明朝初期,在朱元璋和朱棣攜帶戰爭勝利的餘威,殺伐果斷,文官集團還談不上敢與皇權對抗。但在這兩位英明神武的皇帝逝去之後,皇權就一直悲哀和無奈的與文官集團作鬥爭,只能依賴宦官集團,後來宦官集團被崇禎親手廢之後,國家也被文官玩殘了。最後被後金幾萬的軍隊就把兩億人口的國家滅亡了。

    明朝中後期皇帝與文官集團對抗過程中,除了錦衣衛和宦官,真的沒有別的資本可以依賴了。

    有人會問:“不是還有勳貴集團和武將集團嗎?”

    這個,兩個集團還真沒有存在感。朱元璋為了鞏固他朱家的天下,透過宰相胡惟庸一案和大將藍玉一案,共殺4萬人,將當年和他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將一網打盡。再加上明英宗的土木堡之變,損兵折將20萬,勳貴集團和武將集團從此退出明朝舞臺。

    外戚集團呢?明朝吸收了以前各朝代的教訓,後宮並不從世家門閥中選取,只從民間小家碧玉中選出。孃家沒有勢力,影響不了朝政。所以,這個外戚集團根本不存在。

    整個明朝中後期,皇帝的權力幾乎被文臣架空。萬曆皇帝一氣之下幾十年不上朝就是這個原因。話說除了開國兩個皇帝,其他的皇帝都是養在深宮的小朋友,他們的老師都是文官,在沒有任何外力幫助下,如何能夠和兩億人口中最聰明的、程朱理論最深厚的、辯才最厲害的幾萬文官的對手呢?

    就算有幾次皇帝大發神威,殺了一批文官,在明朝那些文官以被皇帝殺為榮的奇葩思想影響下,這些事更本就是翻不起浪花的小水珠。

    於是,他們唯有依靠錦衣衛和宦官了。

  • 7 # 滄海拾遺錄

    客觀地講,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開始,在宗法層面上看,由於君權神授,實行中央集權體制,皇權的地位始終高於文官集團勢力,雖然期間有所反覆,也曾因國勢衰落或皇帝年幼導致出現皇帝被文官勢力所壓制的情況。這種情況從宋朝以來尤為明顯。具體到明朝來說,理論上,只有皇權權衡利弊之下願不願意直接對抗文官勢力,沒有皇權能不能有無資本對抗文官勢力的情況。但是,好漢也要有人幫,這樣不但省心省事,而且還能使自己表面看置身事外,處理起來回旋餘地大。有明一代,根據朝政格局變化和當政皇帝個人秉性的差異,明朝皇帝對抗日益壯大的文官集團勢力的手段和方式也有階段性的變化。

    明朝初期錦衣衛崛起,用以監視文官

    在明朝建國初期,有感於漢朝和唐朝太監干政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大事,朱元璋定下了不許太監干政的鐵律,與此同時,為了強化皇權,在利用“胡惟庸案”剷除了丞相胡惟庸及其黨羽數萬人之後,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一職,改由自己親自掌管朝政,出於更好地監視文官的需要,朱元璋設定了錦衣衛,用以監視百官的一舉一動,一經發現異常,錦衣衛有權拘捕人犯下詔獄,這使得百官戰戰兢兢,不敢妄動。在隨後的建文帝、明成祖時期,特別是“靖難之役”之後,除了錦衣衛之外,還有原來殘餘的開國元勳和靖難武將功臣組成的勳貴軍事集團力量相當強大,也足以在朝堂上與文官勢力抗衡。

    明英宗“土木堡之變”中軍事勳貴集團遭受重創,太監集團開始坐大,被皇帝用於對抗文官勢力

    在明英宗時期,太監王振得到寵信,王振慫恿英宗率大軍北上征討也先釀成“土木堡之變”慘劇,隨駕的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等軍事勳貴盡數罹難,朝廷多年積蓄的精銳力量也一朝覆滅,這就使得原本抗衡文官勢力的軍事勳貴集團遭受重創,文官武將之間原本微妙的制衡關係就此打破。皇帝需要新的抓手對抗制衡文官集團,於是,太監集團開始在皇帝的授意下組成內廷,與外廷內閣形成新的牽制。比較典型的是在嘉靖、萬曆和天啟時期。

    崇禎皇帝剷除了“閹黨”,只好隻身直接對抗文官勢力

    崇禎皇帝即位後,迅速處死了太監魏忠賢,基本剷除了所謂的“閹黨”,這就使得原本勢大的以東林黨人為代表的文官集團更加無法制衡。崇禎皇帝除了錦衣衛,已沒有任何有效手段對抗文官集團,不管崇禎皇帝如何整頓文官集團,在其任內內閣首輔更換速度令人咋舌,但外無軍事將領支撐,內無有力人士輔佐,有心振興大明但能力魄力有限的崇禎皇帝只好一次次與群臣無效周旋,最終坐視大明江山傾覆。

  • 8 # 聽歷史說話

    明朝皇帝除了宦官集團、錦衣衛之外,可以利用的還有東廠、西廠,用來大搞特務活動。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文臣內部的矛盾來進行抗衡。

    東廠

    東廠是明成祖朱棣設立的,主要的原因就是錦衣衛屬於外廷機構,離皇帝較遠,需要他們的時候使喚起來不方便。而東廠就不一樣了,東廠頭子都是太監,他們經常待在皇帝身邊,可以隨叫隨到。

    東廠又只對皇帝一個人負責,他們管轄的範圍很廣,主要就是用來加強對大臣的監視和控制。他們就像皇帝的一雙雙眼睛一樣,把大臣們往死裡盯。本來有了一個錦衣衛,大臣們就夠害怕的了,現在再加上一個東廠,這些大臣們的頭上好像懸著一把劍一樣,整天提心吊膽的過日子。可以說東廠就是皇帝插在大臣們心口的一把劍一樣,隨時可以刺出來要了他們的命。

    東廠運用得當的話,往往可以給予官員們致命的打擊。

    西廠

    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期間發生了一件事,一個怪異的道人叫李子龍,有一天他勾結宦官溜進了皇宮,後來被錦衣衛給發現了。這令明憲宗很害怕,也讓他失去了對錦衣衛和東廠的信任。所以他又設立了一個新的特務機構,叫做西廠,由汪直統領。

    這個西廠在汪直的領導下,地位很快就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經常不請奏就逮捕官員,屢興大獄。而朱見深對他們也是一百個放心,這就導致他們更加的肆無忌憚。當時有名的一件大案就是,內閣楊榮的孫子楊泰和曾孫楊譁被汪直抓到西廠,用上了“琵琶”這樣的酷刑,最後牽扯了很多官員,一時間很多人要麼下獄,要麼被貶,要麼被流放,整的人心惶惶。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西廠也是皇帝掣肘文臣的一件利器

    文官內部矛盾

    文官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內部也是分成很多陣營的。就比如朱元璋時期的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兩個集團以劉基和李善長為首,鬧的是水火不容。

    朱元璋對此深知肚明,他就經常利用二者的矛盾互相牽扯,今天敲打這個,明天敲打那個,讓他們保持在一種平衡的關係,既不至於鬧得太僵,又不能關係太好,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老老實實的聽皇帝的指揮棒。

    而到了用不著他們的時候,朱元璋就利用他們的矛盾把他們給一鍋端了,劉基之死不就是朱元璋利用胡惟庸下的毒手嗎?

    所以說,官員內部的矛盾,也往往會成為皇帝打擊他們的工具。

    綜上所述,除了宦官集團和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是皇帝最得力的爪牙,對於大臣們來說很有震懾力,皇帝可以直接用來與文官集團抗衡。而文官集團內部存在的矛盾,又是皇帝最樂意看到的,皇帝往往可以利用他們的矛盾殺大臣們於無形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最適宜人居的城市都有哪些?排名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