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心理
-
2 # 鵜鶘心理
第一個原因:因為很多中國父母無知且自以為是,把抑鬱症僅僅視作是一種不開心、一種情緒低落、一種暫時的鬱鬱寡歡……如果存在這種誤讀,那麼他們當然認為這個不叫什麼事,過一陣子就會好起來的;或者去做點開心的事情,不要想著那些破事,自然就沒事了;甚至還有不少中國父母覺得患有抑鬱症的人是小題大做,是自己“作”出來的,隨便它去……天哪,真的需要去學習一下了!
現在各大媒體都有報道抑鬱症,網路時代的資訊更加發達及便捷,任何人在沒有學習的時候,是可以“無知”的,但是不能“自以為是”,因為一旦自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的,那就固步自封,連學習的動力都沒有了!如果有些中國的父母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不識字的、沒有文化的,那要向他們普及一些心理學知識常識,確實是有難度的,這樣一批人,是不能理解抑鬱症是一種“病”,是需要找專業醫生治療的。但是,還是有很多很多識字的爸爸媽媽,他們或許看見過對抑鬱症的具體闡述,或許也聽過這一領域醫生的專業意見,或許也相信那些抑鬱症患者的真實遭遇……但是,這個事情落到自己的家人孩子身上,有時候他們未必是真的不當回事?而是不敢當回事!或者說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很當回事!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稍微深層次一點,因為這些父母希望自己表現得越“輕描淡寫”一點,這樣就可以給自己的抑鬱症孩子少一點壓力、家裡少一份緊張的氛圍。這或許是父母的用心良苦,只可惜有些患抑鬱症的孩子並不一定能理解爸媽,他們反而覺得被輕視、被忽視,這其實對他們的康復是有害而無益的。這不禁想起毛澤東有一句名言“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這其中就有一個“度”,父母若不幸遇見自己的孩子被確診為抑鬱症,如何既要表現出對孩子的關注,給予溫暖和善意;又要表現出對孩子戰勝病魔的信心,給予支援和鼓勵,這是一門學問,慢慢去學習吧……
-
3 # 希樸羊
抑鬱症是目前發病率一直攀升的心理類疾病。明顯的表現是情緒低落,對事物無興趣,即使是自己一直感興趣的事物,都可能變得冷漠。抑鬱症患者還會出現睡眠障礙,典型的是早醒。有時候他們也會煩躁。據研究表明,抑鬱症有一定的遺傳基礎。
目前,中國的民眾對於心理學的普及還很差。在北上廣之類的大城市、在一些高知分子家庭也許會對抑鬱症有所瞭解和關注。但是,在一些落後的地區,尤其是農村,由於父母的知識水平限制,他們的印象中只有發燒感冒、癌症之類的軀體疾病才叫病。如果孩子出現了情緒低落(抑鬱症一開始階段往往是這樣),他們並不會重視。即使是孩子已經情緒非常低落了,可能他們也不會想到就醫。我老家是農村的,遇到這樣的孩子,如果父母暴躁,基於可能還會打他,認為他們是吃飽撐得!就算是最後找了醫生,然後診斷出抑鬱症,家長也是難以接受的。他們會對抑鬱症諱莫如深,覺得那就是精神病。往往會忽略抑鬱症會自殺,尤其是一些抑鬱症患者在自殺前反而表現的很“正常”。其實他們的正常就是為了實現自殺的目的。
可見,一些父母不把抑鬱症當回事確實是有文化知識的原因的。因為認識不到位,以往的經驗中只有精神病被認知過,所以不會對抑鬱症給予應有的重視。這也是很多抑鬱症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最後自殺的一個原因。
-
4 # 心理師心岸姐姐
很多人雖然知道抑鬱症,但是並不知道抑鬱症的痛苦。
沒有具體的瞭解抑鬱症的症狀,很多人簡單的理解為想的太多了,不想就好了。
你只能當父母知道,孩子患有抑鬱症的時候,有的家長並不重視。
孩子把想法也告訴家長了,但是家長認為他就是無聊,就是空虛,就是受苦太少了。
這樣輕描淡寫的來看待抑鬱症,因此不會在第一時間引發重視。
尤其是一些上學的孩子,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他們自己還沒有獨立能力。心靈方面的建設成長,家長一般會忽略的。
做家長的多數只是提供物質方面,生活方面的幫助。
當孩子提出來,我要看心理醫生,我要去解決一下心理方面問題的時候,家長會告訴他們,是心理醫生是騙人的。
聽不懂孩子心靈上的痛苦,因此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和疏導時間。
很多家長只是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不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即便是學習成績,那也是和心理健康水平有關係的呀。
因此還是需要大量的普及的科學知識。儘管現在媒體一再的講到這些方面,但是還是有很多家長並沒有科學理解或者正確認識。
在呢,就是精神消費,也不是太習慣,可以去給孩子買很多吃的穿的,甚至各種高消費。
但是看為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這種消費不是太習慣。
重視身心健康,這已經是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型別,我們共同關注孩子的身心雙面健康發展。
你加油吧,在這裡祝願所有的家長們,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他抑鬱症了,請您重視。
-
5 # 我說精神
很遺憾的一件事,很多中國父母確實不把抑鬱症當回事,他們很“中國式父母”,先入為主,自以為是。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接觸過很多這樣的父母,有些甚至被子女帶到我的面前,我用長時間給他們講述了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是抑鬱症,抑鬱症可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樣負面的影響,但最終並不能改變他們對抑鬱症的錯誤看法。
中國式父母為什麼我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他們?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堅持自己的觀點,即使已經被醫生告知後果的嚴重性,但總還是選擇相信自己,而不去相信醫學。
曾經我有一名小患者16歲,自己因為自己的抑鬱表現求同學陪同來診,哭著跟我說,“每天很痛苦”,“覺得很累”,“整宿睡不著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學習的時候集中不了注意力,覺得腦子很笨”,“和父母說了很多次,父母都說她不想學習找藉口”。經過詳細的問診和精神檢查,我發現小姑娘確實已經達到了抑鬱發作的診斷標準,而且疾病對於認知功能的影響,讓她很難維持現在的學習生活。我讓她隔天把父母帶到醫院,我和他們詳細介紹一下孩子的問題。第二天孩子的父親真的來了醫院,我和她介紹了抑鬱症這種病的普遍程度,也介紹了她女兒的各項抑鬱症狀,甚至列舉了抑鬱症的診斷標準,希望他能認可女兒的疾病,並認識到抑鬱症的危害。
當時這名父親滿口答應,回去跟她媽媽商量注意小姑娘的日常學習,開展藥物治療,但後來小姑娘來醫院對我說,回家後她的父親說她“矯情”,找醫生合起夥騙他,說她有吃有穿有什麼好抑鬱的?
作為一名醫生,我真的沒辦法理解這樣的家屬,顯然對於抑鬱症,他是一無所知的,但他還是不願意去信任醫生的觀點,覺得醫生會幫著小女孩騙他?覺得女孩的負面表現都是因為不想上學,因為矯情?可以說這樣的家長不但無知,而且固執,偏執,對於你不懂的東西,聽專業人士的建議不好嗎?而且任何一個醫生都不可能拿患者的診斷開玩笑,如果有,你也可以去告他,因為醫生說話都是負責任的,不像這樣對自己女兒不負責任的父親。
其實這個問題,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的我真的很苦惱,為什麼我們之中有這麼多固執到偏激的父母,為什麼不能多聽一聽專業醫生的建議,為什麼一定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厭學,為什麼你的孩子就不可能患抑鬱症?難道抑鬱症也會挑人嗎? -
6 # 心理老師左叔
首先,是啊,“為什麼很多中國父母不把抑鬱症當回事?”
我在心理諮詢實踐中也遇到過這樣的家長,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當做是學習問題、看成是不願意去學校的問題,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是裝病,往往不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當回事;這可能也是很多家長一心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只盯著孩子的成績、關心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而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於是當孩子有了抑鬱症時,往往第一反應是孩子小題大做,沒那麼嚴重吧?
其次,不僅是孩子的家長,就是公眾也是這樣,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公眾缺乏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健康素養,與公眾只關注身體健康,而忽略心理健康的錯誤健康觀念有關;我們的社會盡管公眾有了健康觀念,但是依然是注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許多家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也是這樣,只要孩子身體健康就行,哪還有心理健康的意識;因此,一旦孩子有了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會認為人還有心理疾病?當你很嚴肅的告訴家長,心理疾病比身體疾病更有害時,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才會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再次,當然,有些家長不把孩子的抑鬱症當回事,還與家長自己的父母角色、愛心、教養觀念和方法有關;有些家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這麼過來的,他的父母就是這樣對待他的,他傳承了自己父母的教養觀念,也會如此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就遇見過一個這樣的家長,孩子已經中度抑鬱了,可是孩子的母親卻說孩子是矯情,那有那麼厲害,是不想學習了;最後在她丈夫堅持下才讓孩子去醫院精神科診斷和住院。
-
7 # 弋夕2
這種說法不準確。中國父母,特別是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對抑鬱症沒有認識。可能不太理解,人好好的,怎麼啥也不幹,沒有精神呢!
但,作為父母,他們對兒女的愛是最無私的。可能表達方式,讓人不好接受。作為兒女,在你最需要的時候,能給你無私幫助的,還就是自己的父母。
大家覺著呢?
-
8 # 心理諮詢師劉曉秋
1.大家對抑鬱症不瞭解,以為好吃好喝的怎麼能抑鬱。殊不知抑鬱症是一種病精神類疾病,是大腦神經興奮遞質分泌減少了。
2.家長不能接受孩子得抑鬱症這個事實。
所以潛意識裡選擇逃避。
3.有一種慣性思維:心情不好很正常,沒什麼大不了的,過去就好了。
#心理師賦能行動##心理諮詢師說#
-
9 # 讓子彈在外面飛一會兒
重度抑鬱症患者是非常痛苦的,不是在身體上,而是在精神上趨於崩潰,什麼都是灰暗的,對過去的每一件事都是深深的自責。心裡想的只有錯沒有對。
-
10 # 老友手札
父母不把抑鬱症當回事的原因,其實非常的簡單。
一方面呢,這是因為抑鬱症是在近些年,才在我們的生活中流傳開來的詞。在父母的經歷中,沒有接觸、瞭解、見證過抑鬱症。
當然,這樣說其實不嚴謹,因為父母他們經歷過抑鬱、見證過抑鬱,但是他們不知道那是抑鬱,所以在他們的世界中就不存在抑鬱症這個東西。
接著,依靠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歷,對不瞭解的抑鬱症做了一知半解的解讀,然後就認為抑鬱症不需要重視、抑鬱症僅僅是矯情。
一方面呢,是源於對問題的逃避。
很多家長在得知孩子在學校打架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錯肯定不是自家孩子的、肯定是自家孩子被打了。在他們的認知中,自己家的孩子就不可能、不會存在缺點、遇到不好的事情。
這是一種對問題的逃避,以及對責任的逃避。
那麼,當孩子告知父母自己有抑鬱症的時候,父母也會基於逃避現實,而認為“這個事情怎麼可能落到你頭上,真是瞎說”。
一方面呢,是無暇顧及。
家長本身在面對自己人生課題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忙碌、非常辛勞了,所以,也就無暇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詳細關心孩子的狀況。
那麼,這時候為了避免自己更麻煩、更辛苦,就會不自覺的直接否定一些東西。
這裡就可能是,孩子告訴父母我可能有抑鬱症,父母則直接否定了孩子。
抑鬱症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東西,但也不值得被誇大。因為誇大,反而增加了人們的內心負擔,過大的負擔,又怎麼會利於解決問題呢?
所以,平常心看待、稍微重視,可能是比較好的態度。
回覆列表
很多時候無知是悲劇產生的根源,知識會限制了我們的感受。我們對於很多生理疾病,比如癌症,腫瘤等有了很多深入的瞭解,我們才會重視這些疾病對我們的影響,我們會對健康問題有很多擔心和關注。同樣對於精神病障礙,比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因為我們瞭解得很少,對於病因也還在探索,同時心理學真正成立也就只有百來年曆史,這意味著人類對精神心理世界的重視和系統研究也就只有百來年,遠遠不及我們對生理疾病研究得系統和透徹。而且中國因為國情原因,我們是從改革開放之後才真正開始學習西方重視和研究心理問題,而在此之前我們是把心理問題看成無藥可治,或者當成生理疾病問題來治。我們父輩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所以受到的教育裡就沒有心理疾病的概念,也不知道心理疾病是怎麼回事,會引發怎麼樣的後果和影響,要他們對於心理問題的嚴重性的重視起來需要時間和再教育。
一方面我們的父母們因為自身都會遇到很多心理問題,甚至還有可能是抑鬱症,焦慮症,他們都是靠自己扛著熬著過來,甚至他們也無法意識到自己就是遇到了心理疾病。所以在他們的孩子遇到了類似問題,他們會覺得自己都這麼過來了,也不見得需要怎麼樣的幫助或者服藥,那孩子的心理問題靠孩子自己就可以解決,不需要去醫院或者心理諮詢尋求專業幫助,他們會忽略每個時代的巨大差異會導致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不同,這也導致了父母們不會太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
一方面因為心理疾病會導致生理疾病同時出現,就像抑鬱症會引發患者的身體疲乏無力,失眠,頭痛等生理症狀出現,而在父母們的認識侷限作用下,他們只認為是生理疾病導致了心理問題,只要處理好生理疾病就能解決問題,再加上孩子們主訴自己身體不舒服為主,所以父母們就會只關注孩子生理問題的處理,而忽略孩子生理問題背後的心理問題。
所以對於心理問題的重視不只是父母自身需要重新學習和認識,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宣傳提高全民意識。